《司马光》

      Weblog 2006-4-22 15:18
最近真忙。不过忙里偷闲,就喜欢看书。把一本厚厚的《司马光大传》给看完了。收获不少。
1、看完《司》,发现原来他们同朝代的名人那么多:有包拯(当时还是他们的头)、欧阳修、王安石、富弼、苏轼、曾巩、程颐、苏辙、张商英、蔡京(俺们同县人,可惜是个坏人)。但是皇帝老儿不怎么高明,最终宋朝还是慢慢走向没落。
2、王安石,才华横溢,却心胸不够宽,用人只看喜好,不看德行;喜欢别人奉承拍马,不喜听逆耳忠言;排除异己,提拔很多虽有点本领,但却心术不正的人。而且实施"熙丰变法"急功近利,不管百姓疾苦,很多政令被他安排的这些心术不正的人强行实施,都变了味。最终只能是欲速则不达,以破产告终,自己也郁郁寡欢而终。看来,人真是无完人。
3、有贵人相助,则人的一生都不一样了。在司马光的一生当中,有个很重要的贵人就是庞籍。这个人在生前一直把司马光带在自己的身边,如自己亲生儿子般待他,不仅教给他很多为人之道,更教给他很多为官之道。司马光最后能够身为首相,与庞籍对他的影响有着相当大的关系。
4、人的命运,很多的时候会被外界的东西所左右。同是宋代的海瑞,也是清正无比,也是如司马光般才华横溢,一腔热血皆衷心于保家卫国,但两个的命运却又是如此的迥异。海瑞一生清苦,命运给他无数次的打击,不仅仕途之上,人人与之为敌,而且生活之中亦是屡屡遭受重创:最深爱的人,被老母亲逼着休掉;娶了几个,都因受不了海瑞老母亲的刻薄,休的休,死的死,竟连自己最亲的两个儿子也成了他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死的时候两个都还不到15岁。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在他老年告老还乡的时候,竟然得到了他年青时也是他一辈子最深爱的人的照顾,直到最后去世。
而司马光则从小聪慧,从小就长在官宦之家,他的父亲司马池,也是当时相当于现在部长级别的一个官员。而且仕途一生,都深受皇上的宠爱,即使在他的"同党"都遭皇上唾弃的时候,他却能被皇上格外开恩。同时,司马光娶了一个令所有人都羡慕不已的妻子,书中这样总结:张氏(司马光之妻)16岁过门儿,跟司马光恩爱相伴44年,以性格温柔,处事敦实而为家内家外所称。在司马光面前从未耍过性子,摔过脸子。说话办事,一是一,二是二,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都讲究分寸,即使受了委屈,也不辨白,默默忍受,过后也不贮于心中。在家中,上承公婆,旁接妯娌,下抚甥侄,莫不笑脸相迎,热情相送。对于仆人,宽宏大量,体贴其劳苦,关怀其生活,遇有困难,慷慨解囊,从不吝啬。待司马康比待亲生之子还亲,从小到大,司马康从未受过饥渴冷热之苦。遗憾的是司马光一生无后,上面提到的司马康就是他哥哥司马旦的儿子,过继给他的。
两个人的命运可以印证了我们农村常说的一句话:生人生命。人跟人之间的命运是不同的,有时候无论你多么努力,都无法改变。我一直相信这个道理。
5、朋友。王安石跟司马光,从一见面开始就互相钦佩,结成至诚之友。尽管两个人的性格完全不同,一个不拘小节,一个讲究规矩,但并没有妨碍他们成为最好的朋友。
但渐渐的,因为两个的政见发生了冲突,竟常常争的面红耳赤,谁都说服不了谁,谁都不屑谁,有时候竟然达到,连皇上在的时候,也开口大吵。于是慢慢的成了陌生人,又慢慢地变得水火不相容,最后连看到对方都生厌。这看来就是最经典"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诠释了。。。


附上:司马光语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人生荣与辱,百变似浮云。
自有穷通定,徒劳得丧分。
消愁唯有酒,娱意莫如文。
方寸常萧散,其余何足云。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