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去复去去,凄恻门前路。行行重行行,辗转犹含情。含情一回首,见我窗前柳;柳北是高楼,珠帘半上钩。昨为楼上女,帘下调鹦鹉;今为墙外人,红泪沾罗巾。墙外与墙上,相去无十丈;云何咫尺间,如隔千重山?悲哉两决绝,从此终天别。别鹤空徘徊,谁念鸣声哀!徘徊日欲晚,决意投身返。手裂湘裙裾,泣寄稿砧书。可怜帛一尺,字字血痕赤。一字一酸吟,旧爱牵人心。君如收覆水,妾罪甘鞭捶。不然死君前,终胜生弃捐。死亦无别语,愿葬君家土。倘作断肠花,犹得生君家。”右见《永乐大典》,题曰《李芳树刺血诗》,不著朝代,亦不详芳树始末,不知为所自作,如窦玄妻诗;为时人代作,如焦仲卿妻读诗也。世无传本,余校勘《四库》偶见之。爱其缠绵悱恻,无一毫怨怒之意,殆可泣鬼神。令馆吏录出一纸,久而失去。今于役滦阳,检点旧帙,忽于小箧内得之。沉湮数百年,终于见世,岂非贞魂怨魄,精贯三光,有不可磨灭者乎!陆耳山副宪曰:“此诗次韩韩王孙女诗前;彼在宋末,则芳树必宋人。”以例推之,想当然也。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二)·9
//哀即哀极,怜亦怜甚,,转思却也无如之何。。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也。
//按某些人的做法,大可从中发见出封建女性不能自己主张的悲惨命运,慨而迫问,振臂为女权高呼,以至衍为一本杜鹃啼血的感人之著,颇可博取几把廉价的眼泪。但我不喜欢。
//所谓“缠绵悱恻,无一毫怨怒之意”,演剧则可,作范则不可,传书颂歌尤为不可。但心所甘愿,翻案成讼,何尝为芳树所喜。
//我非淑媛。
//并不如何放诞,但常着牛仔装,阳光下或斜雨中大步踏过运河桥,或随口吟歌,惟“落拓不羁”四字是常想到的。。
//所以“倘作断肠花,犹得生君家”既不在吾志中,“君如收覆水,妾甘受鞭捶”也非余所能设想。
//末了,只可余半腔哀悯,信笔书此小文为志。
//初作于2004-11-17 08:05:56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