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传·下·2

      教辅 2006-8-25 19:53
一

  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十月,李商隐病体初愈,母丧三年届满,应当赴京复官,这给他带来了一丝希望。 
  因为没有去郑州,先给十二叔写了封告罪信,说明了缘故。然后,他携夫人王氏急匆匆从洛阳回到永乐,收拾行装,整理东西,十月二十一日动身,又搬回京都。 
  李商隐服阕入京,重官秘书省正字。这时令狐綯已经出为湖州刺史。商隐未能跟他会面,很为此惋惜。 
  会昌六年(公元846年)三月,唐武宗为了尊崇神仙,追求长生不老,吞食了"合金丹",自觉精神陡长,阳兴甚酣,一夜之间能御数女,畅快无比。岂知情欲日浓日甚,元气日耗,渐渐容颜憔悴,形色枯羸。 
  当时专宠的嫔妃,是王才人。她十三岁入宫,能歌善舞,性情机警,亭亭似玉,袅袅如花。武宗皇上宠擅专房,拟立她为皇后。偏偏宰相李德裕说她无子,家世又不通显,恐天下人讥议。武宗无奈,宁将皇后位置虚悬以待,不愿滥竽充数。 
  王才人见武宗身体日渐枯槁,常常谏喻。武宗只说无妨,还讲那些方士说这是脱胎换骨,服药后应当瘦损,不听劝谏。 
  武宗皇上愈服愈病,愈病愈服,阴精日铄,性情躁急,喜怒无常,很快便不能言语。李德裕等大臣请求面圣,不许。 
  左神策军中尉马元贽等宦官,已密布心腹,定策禁中,矫旨立光王李忱为皇太叔。 
  光王李忱是唐宪宗第十三子,与唐穆宗是兄弟。他自幼寡言笑,呆头呆脑,宫中都把他看作痴儿。长大后,更加韬晦,每当家宴,大家总喜欢逗他,拿他开心,但他总是摇头不语。即使皇上问话,也置之不理。大家也就当真把他当成"傻子"。 
  宦官们就利用他的"傻",破例拥立他做皇上。 
  三月二十三日,武宗呜呼哀哉,三十七岁的皇太叔李忱即位,这就是唐宣宗。 
  宣宗朝见百官,满面哀戚。当裁决朝政时,他独操刚断,百官大吃一惊,才知道他很有隐德,全然不是愚柔,那"傻"是装出来的。 
  皇上命检校太尉李德裕摄行冢宰事、奉上册宝。 
  李德裕谢恩礼毕,正待起身,宣宗对左右大臣道: 
  "他就是李太尉吗?他每次看我,都使我毛发洒淅,不寒而栗。" 
  李德裕愕然,再拜而退。 
  众大臣默然生惧。 
  不久,宣宗即罢李德裕检校司徒,出任荆南节度使。罢宰相李让夷和李党中人,启用牛党白敏中为宰相,其他牛党中人亦尽进京复官。 
  政局大变样! 
  李商隐亲眼目睹了朝政的这种变化,每天早朝归来,便写诗抒怀,专为武宗而写的诗有《昭肃皇帝挽歌辞三首》;借古喻今的有《汉宫》、《瑶池》、《过景陵》、《华岳下题西王母庙》、《茂陵》等,竟达十多首。 
  夫人王氏对夫君写这么多讽喻诗非常担心,常常苦劝。于是,李商隐的诗越加隐晦。 
  令狐綯仍在外任上,七郎也在随州任刺史,九郎在军营不常回家。令狐府主人不在家,门前冷清,李商隐来令狐府,只能跟湘叔拉拉家常。 
  湘叔对朝政不感兴趣,身体不好,一副龙钟老态,但头脑却很清楚,常回忆彭阳公的往事,叮嘱李商隐注意身体。 
  一天,李商隐高高兴兴地跑来,告诉湘叔他有了儿子。湘叔为他高兴,没牙齿的嘴,笑成一个黑洞。 
  "八郎来信提起你的诗,说洛阳白公居易很喜欢,常常手不释诗,诗不离口,天天吟咏。白公说,'我死后,重新投胎,能作义山之子足矣!'我说商隐,能不能是白公真的来投胎呢? 
  白公居易是八月初死去的,你这儿子是几时生的?" 
  "是八月初出生。" 
  "哈哈!果真是白公来投胎!" 
  "能有这事?" 
  "'灵魂转世','生死轮回',乃佛家之言,不可不信,不可不信!" 
  李商隐默言了。 
  他信奉道家之言,对佛家似信非信。湘叔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对商隐怀疑佛家颇不悦。 
  "'生死轮回','轮回转生',如同车轮回转不停,众生在三界六道的生死世界里循环不已,从古至今,全然如此,不会有错。白居易来投胎,也是实事。" 
  商隐见湘叔再三再四地讲解轮回投胎之事,心想,湘叔也很固执,叫你相信"轮回说",不信是不成的,只好笑笑,但没有点头。自己的儿子衮师,如能追随白公身后,有白公百分之一的才华,足矣! 
二

  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二月,给事中郑亚出为桂州刺史、桂管防御观察使。 
  郑亚是李党中人。早年李德裕在翰林,他曾以文干谒,深得赏识,在出镇浙西时,聘他为幕府从事。现在李德裕被贬放,郑亚也被连累失势,放为地方官。 
  郑亚是荥阳人,而李商隐家自祖父李俌时,就从怀州河内迁居荥阳,可以说两人是同乡。郑亚聪悟绝伦,文章秀发,身体魁伟,颇似武将,有伟丈夫之誉。元和十五年及第后,又连中明经等三科,才华出众。 
  会昌年间,由御史中丞李回推荐,郑亚出任给事中。当时,李商隐是秘书省正字。郑亚很赏识小同乡的文学才干,两人经常见面,饮酒赋诗,交情颇厚。此次外任地方官,郑亚请他入幕。 
  李商隐服阕复官已一年多,毫无升迁希望。久滞长安,事业无成,他感到厌倦和失望,又加上生活困厄,朝廷隐伏着危机,他被夹在牛李党争的缝隙之间,时时有一种莫名的威协向自己袭来。他渴望冲出这沉闷的生活,到一个新的天地里追求新的理想,于是欣然接受郑亚的辟聘。 
  李商隐告别妻子小儿衮师,随郑亚三月出发,途经江陵,恰遇江湖水涨,到处是白茫茫的水的世界。江陵是荆南节度使治所。节度使郑肃是郑亚叔叔。叔侄相见倍感亲热,在这里亦滞留多日,直到五月初九才抵达桂州,前后共用时间近三个月。 
  郑亚对李商隐十分信任。到达桂州,请商隐为掌书记,不久擢为支使。这是仅次于正、副观察使的高级幕僚,从六品上阶。 
  十月,郑亚派李商隐为专使,北上江陵,谒见荆南节度使郑肃。他在出使途中船上,动手整理旧日文稿,编定《樊南甲集》文集。 
  淫雨连绵终日,江河暴涨,行船突然倾覆,李商隐落入水中,几乎被大水吞噬,文稿散逸毁损,诚为惜哉。 
  第二年春,李商隐办完公务返回桂林途中,船行湘阴,又遇淫雨绵绵,湘江浊浪涛天,不能前行。李商隐想到来时遭际,实有谈水色变之感。他弃舟登岸,想到县衙借宿。 
  走在街上,忽听身后有人呼唤,回头看时,大为惊诧,呼道: 
  "刘公?刘公蕡!" 
  "义山老弟……" 
  刘蕡见义山身着六品深绿官服,腰间一条银带九銙,头戴一梁冠,还是那么瘦弱。一阵惊喜一阵悲伤,不知如何问候才是。 
  "自那年一别……刘公可好?" 
  "痕迹江湖,贬窜荒蛮,亦坏亦好。义山老弟,老天马上又要下雨,不知在何处落宿?如不嫌弃,到小店一叙如何?" 
  "当然当然!" 
  李商隐吩咐跟随杂役去县衙投宿,自己跟在刘蕡身后,来到小店。 
  天空浓云密布,阴风骤起,卷着尘沙,带着雨水,倾泻如泼,暴雨落地,发出隆响。 
  二人坐定,店小二摆上酒菜,边饮边聊,十分投机,有时放怀大笑,有时默然无语,有时无奈长叹,有时拍案而起,怒形于色,有时又哀哀啜泣…… 
  "刘公,您刚才讲贬窜荒蛮,这是从何说起呀?" 
  "唉!一言难尽。阉宦揽权杀君,肆无忌惮,我一个小小幕僚也不放过。仇士良等宦官在大明宫太和殿,把文宗皇帝杀害后,拥立武宗皇上,深怕此事张扬出去,疯狂迫害能言善谏不惧死的大臣,企图抓制言路。我本闲散幕中,离朝廷甚远,但也被他们诬陷,会昌元年,被贬为柳州司户参军。宣宗即位,大赦天下,我才有机会北上,在这里跟你邂逅。" 
  李商隐点点头,心里思度,武宗即位后,特别重用李党中人,而对牛党中人进行迫害贬斥。刘蕡跟牛僧儒友善,又被辟聘幕中,是牛党中人,在会昌元年被贬到柳州,肯定除了宦官之外,李党在其中也会做手脚的。宣宗即位,牛党被启用,刘蕡自然要被赦免的。 
  "在京听没听说,宣宗即位,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是的……唉!刘公,我希望李、牛两党中人,不要互相攻击,互相排斥,应当共同辅佐皇上,共同对付阉宦和那些贪臣奸吏。大臣之间窝里斗,两败俱伤,阉宦则渔翁得利,朝政会更黑暗!小弟最赞赏你在太和二年,参加皇上面试时,直言极谏,慷慨陈词,一无顾忌!" 
  "你还记得这事儿?" 
  "当然记得。你说,'以国权兵柄专于左右,贪臣聚敛以固宠,奸吏因缘而弄法。冤痛之声,上达于九天,下人于九泉。'讲得多好!还说,'宦乱人贪,盗贼并起;土崩之势,忧在旦夕。即不幸因之以病疠,继之以凶荒,陈胜、吴广不独起于秦,赤眉黄巾不独生于汉,臣所以为陛下发愤扼腕,痛心泣血也!'讲得太好啦!" 
  "这些话,你还记得这么清楚?" 
  "怎么会忘记呢?可以说从唐明皇开始,皇上就把兵权交给身边左右阉宦。他们既不懂行军打仗,又不会布阵冲杀,往往牵制带兵征讨的大将,这样怎么能打胜仗!你曾说'海内困穷,处处流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现在就是这样,从京都到岭南,到处都有'不得食''不得衣'的百姓。唉!" 
  刘蕡双鬓已经霜白,阴沉着脸,双目低垂,双手紧握,双唇紧抿,一言不发。这与太和年间的刘蕡大不一样,难道是艰难的岁月,使他失去了锐气?还是流转幕府,被边蛮荒野夺去了进取之心? 
  李商隐心中升起惋叹之情,端起酒杯,道:"来!喝一杯。 
  这些都是往事,往事休提!" 
  "不,不对!义山老弟,你还不知我心。"刘蕡抓起酒杯,把酒倒进嘴里,目光炯炯,愤愤然道,"这不是往事!唐王朝,像走马灯似地一个接一个地更换皇帝。一个皇上即位,重用李党;另一个皇上即位,又重用牛党。文武百官一会儿这帮人上台掌政,一会儿是那帮人上台掌权。对,你说的'窝里斗'就是这么回事儿。他们谁上台谁掌政,也没能解决唐王朝的致命问题。你看看,宦官专权霸政问题,解决了?没有!藩镇割据,不听朝廷调遣问题,解决了?没有!西北边地外族不断侵扰,百姓纷纷内逃,解决了?没有!结果如何?君侧皆小人;阉宦是小人,卷入党争的大臣,也都是小人!" 
  李商隐双目突然亮起来,抓住刘蕡双手,激动地道: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说得对,唐王朝的三大问题不解决,李氏江山社稷必将倾覆!只是……刘公说'君侧皆小人',恐怕太绝对了。卷入党争之人,恐怕也有好坏之别,比如李德裕……" 
  "不!试想,无论牛党李党,他们上台后,只考虑自己一党利益,怎能考虑家国利益呢?比如,现在白敏中这些牛党之人上台了,为表示自己比李党高明,连李党好的政策也给否定了,更别说李党中贤明的大臣全部遭贬,都遭打击!我反对他们的这些作为。" 
  刘蕡说到激动处站起身,在屋里踱来踱去,恨恨地举起右手砸在左手掌上。 
  李商隐仍然不同意他的全部观点,也无法反驳,举不出有说服力的证据,坐在桌旁,倾听着他的高论。 
  然而,忧愤国事,为唐王朝的破残衰败而痛惜不已,使两个人的心贴得更亲密。 
三

  第二天,阴云还没有散开,但雨却停了。李商隐陪伴刘蕡游了黄陵庙。 
  黄陵庙在黄陵山上,相传为舜妃葬地。舜帝有二妃,娥皇和女英,都是尧的女儿。舜的父亲瞽叟多次想杀害舜。二妃想出各种对策,帮助他脱了险。后来,舜南巡到洞庭苍梧山病死。二妃奔丧后,就居住在黄陵山上,死后也安葬在这里。 
  黄陵山位于湘江汇入洞庭湖的入口处,山峰兀立,峭壁悬崖,水势冲击奔腾,日夜鸣奏着雄浑乐章,仿佛在祭奠二妃。 
  李商隐和刘蕡游庙游山,兴尽而归。 
  第三天,他们在黄陵山分手。李商隐看着巍巍苍翠的山崖和滚滚碧蓝的浪涛,心潮起伏,长吟道: 
  江风扬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 
  已断燕鸿初起势,更惊骚客后归魂。 
  汉廷急诏谁先入,楚路高歌自欲翻。 
  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西隔九重门。 
  吟罢,道:"刘公,这首诗权作我们此次邂逅的见证吧,题目是《赠刘司户蕡》,如何?" 
  "当然好。义山老弟,请执笔草书,留作纪念。我们黄陵山一别,不知能否再有相见的机会了。" 
  刘蕡神色黯然,语不成声。 
  "刘公切勿感伤。此去'泉路'尚远,何必……" 
  "哈哈哈!'黄泉路'尚远,义山老弟劝我切勿感伤,你又何必作女儿态?不要流泪。" 
  刘蕡情绪忽然变得兴奋起来,也许是想要冲淡别离的哀愁。 
  李商隐却兴奋不起来,感到黄陵山一别,将是永别,心中充满悲伤。 
  "商隐,你的诗比过去更成熟了,就对仗来说,极为工稳。中间两联对仗对得多好。'已断"'初起势'对'更惊''后归魂','燕鸿'对'骚客',对得妙。不过我已不是鸿燕了,称之为'骚客'尚可。" 
  "我是指你当年应试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时,那番震憾朝野的策论,比之为'燕鸿'当之无愧。唉!初试锋芒,就遭挫折,继而又以'罪'被贬,令人痛心疾首。" 
  "商隐老弟,不是说往事休提吗?不要再提这些不愉快的往事了。我听说令狐八郎已经被调入朝,老弟不久亦可返京。" 
  "此话怎么讲?" 
  "八郎与老弟情同手足,他入朝定会举荐老弟的。" 
  "差矣!刘公,有些事你尚不知呀!" 
  刘蕡见李商隐面露烦恼与痛苦,吃了一惊。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当年八郎尚未及第,他们在一起很和睦融恰;由于八郎的推荐,他才及第;在兴元,彭阳公仙逝时……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刘蕡满腹疑惑。但李商隐不说,他也不好询问这些事。 
  李商隐确实不愿讲八郎之事,岔开话题,问道: 
  "刘公今后有何打算?是赴京去见白敏中和令狐八郎吗? 
  如能赴京,找他们……" 
  "不想赴京,不愿意卷入党争之中……我想继续浪迹江湖,等待时机。我相信邪不压正,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刘蕡对前途充满信心,是真?是假?捉摸不透。但是,他能说出这番话,还是给李商隐很大安慰,觉得刘公仍然是条硬汉,任何时代都缺少不了这样的硬汉子,去顶天立地,肩负重任,他们才是时代的希望所在。 
  可是,刘蕡心绪突然又低沉下来,道: 
  "我是得罪被远贬,'有犯颜敢谏之心,无位而不得达'于君王;老弟是被排挤出朝廷,'九重黯已隔,涕泗空沾唇',我们真是患难的一对,生不逢时,壮志难酬啊!" 
  "是呀,'君门九重',我又如何竭忠尽智?又如何为百姓上达九天呢?我用笔写了不少百姓疾苦的诗,为他们倾诉'冤痛之声',也写了不少讽喻诗,可是……" 
  "我在柳州曾读过你的《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十室无一存',写得好,让天下人都看见京都长安西郊的残破景象,这和安史之乱百姓所遭受的涂炭,是一样的!你的诗传播很远,大家都喜欢读。" 
  李商隐心中感到欣慰,跟刘蕡抱拳施礼道别。 
四

  李商隐告别刘蕡之后,日夜兼程,回到桂州。这时桂州西二百二十里的昭平郡缺少一位太守。郑亚就派他前往权摄郡事。 
  按照唐制,州县缺官,幕府府主可以物色人,前去代理。虽然不是正式朝命,但时日一久,朝廷也会顺水推舟下诏任命的。 
  可惜他在昭平太守任上,没有几天,大中二年(公元848年)二月,朝命贬郑亚为循州刺史。李商隐听到消息,立即赶回桂林,郑亚尚未动身。 
  李商隐知道府主郑亚是李党中人,可是从未听他贬斥过牛党,心想他已超脱党局,不再理会党争,大概也不再会受迫害了。岂料被贬桂州,没多久,诏贬又随之而来!问道: 
  "大人,这是为什么?朝廷为什么要一贬再贬?" 
  郑亚让他坐下,先喝口茶,然后慢慢地道: 
  "不是朝廷要贬我,而是牛党的白敏中、令狐綯不容我。" 
  令狐綯?他刚刚调回朝廷,任考功郎中,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力量? 
  郑亚捋着花白胡须,看出李商隐的怀疑神色,解释道:"令狐綯回朝不久,就从考功郎中升知制诰,充翰林学士。 
  这些你还不知道吧?" 
  李商隐确实不知道这些。八郎升迁真快,让人想象不到。 
  "你和令狐家的渊源,我知道。你跟我到桂州,靠近我这个李党人物,令狐綯是个心胸狭隘的人,他能不憎恨吗?你不要误会。贬斥我,不是因为你,还有更严重的事。" 
  李商隐是个敏感之人,马上便意识到,这不是误会,自己加入桂管幕府,是会引起牛党,尤其是令狐綯对郑亚的怨恨。府主被贬,跟自己是有一定关系的,他感到歉疚。 
  "其实,我与李公德裕仅仅是师生之谊。当年应进士试之前,李公在翰林,我曾以文干谒,深得知遇之恩。李公出镇浙西,聘我为从事。李公任人唯贤,举荐我入朝为官,这有什么错?他身为朝廷宰辅,有权利也有义务为朝廷选拔人才呀!" 
  李商隐同意府主郑亚的意见,连连点头。当然,他不知道武宗会昌年间,李德裕在位时,对牛党中人,也曾极尽排斥打击之能事。那时李商隐正在家守母丧。 
  郑亚摇摇头,又道:"他们这次把李公贬到崖州任司户参军,具体的'罪证'是吴湘事件。" 
  李商隐在家守母丧,不清楚吴湘事件之始末,极想知道,于是问道: 
  "吴湘?是不是那个江都县尉?" 
  "就是他。他被处死,他的哥哥吴汝纳现在又上告诉冤了。" 
  "在下只知其名,前前后后缘委实在不知,愿听其详。" 
  "当时我在刑部,是我经手处理的。吴湘因为贪污,又强娶民女为妻,被人告发,当时淮南节度使李绅命僚属刑讯。证据确凿,他供认不讳,上报刑部;刑部又上报宰相李公奏明皇上,皇上下诏书,吴湘被判处死刑。 
  "在当时,就有人指责是李公指使李绅罗织吴湘罪名,他是冤枉的。谏官上奏皇上。皇上下诏,命大理寺和刑部一起重新复审。经过重新复审,与以前的结论小有不同。李公对这事非常恼怒,贬斥了李绅的僚属和李绅本人。参加重新复审的一些官员,也遭到程度不同的贬谪。 
  "说实话,贬谪复审官有些过分。我当时因有别的案子,没有参加复审,所以得以脱免。 
  "现在李公罢相,吴汝纳重新挑起旧事,上朝诉冤。那些复审官受牛党白敏中和令狐綯的利诱,上奏说,吴湘虽然贪污犯脏,但罪不至死。说吴湘冤案的形成,是李公和我、李绅等人一手造成的。所以皇上下诏,把李公等人都贬斥到荒远之地。" 
  李商隐沉默了。 
  他看着郑亚那花白头发,满脸愁容,原本魁梧的身躯,变得腰弯背驼,一副老态,和初到桂州时大大不同。连遭两次打击,他的精神濒临崩溃,呆呆地坐在一张太师椅里,依然沉浸在往事之中。 
  李商隐叹了口气。 
五

  郑亚南赴循州贬所。李商隐在三月初离开桂州北上。 
  南国的春花,已渐次凋谢,而政治风云又变幻无常。李商隐的船行到湘阴,又遇大雨,不得不弃舟登岸,略做停留。 
  湘水在湘阴流入洞庭湖,使湖水陡然变广,变成一片汪洋。风大涛涌,卷起道道雪浪花。 
  李商隐站在岸边高处,欣赏着波涛激浪,远眺湖水茫无际涯,心旷神怡。傍晚,走在湘水岸边,来到林间水亭,看着凋零的春花,想到自己来到南国前后仅仅一年,便遭府贬、罢职,失路无所依,就像林中小花,飘落亭下,独自怅惘,无可奈何,无尽愁苦! 
  他想到这儿,忽然心生灵感,吟啸道: 
  一岁林花即日休,江间亭下怅淹留。 
  重吟细把真无奈,已落犹开未放愁。 
  山色正来衔小苑,春阴只欲傍高楼。 
  金鞍忽散银壶漏,更醉谁家白玉钩。 
  吟罢,李商隐沉进痛苦的犹豫中了:是赴京别求新职,还是浪迹江湖,淹留江湘或者荆巴,再入新幕?他拿不定主意了。 
  李商隐飘泊江上,放声吟道:"顷之失职辞南风,破帆坏桨荆江中。"这时荆江恰值孟夏涨水季节,他便滞留荆州。 
  在荆州,他遇见左迁湖南观察使李回。李回是李商隐的座师,商隐曾为他草拟过章奏。商隐本想请他帮助,聘为幕僚。但是李回正遭受牛党无情打击,自顾不暇,无力援手,李商隐只好作罢。 
  在荆州,还遇见诗人崔珏。他也是郑亚幕僚,在桂州始安郡都督府任兵曹参军,后出任观察巡官,兼知某县事。幕府解散,他举家寄居荆州。崔珏是位很有才华的年轻诗人,他们结伴到澧县药山拜访名僧融禅师,写过一首七绝《同崔八诣药山访融禅师》,走在"岩花涧草西林路"上,只可惜"未见高僧只见猿"。 
  不久,崔珏西去入蜀,李商隐伤感地写下《送崔珏往四川》,诗云: 
  年少因何有旅愁,欲为东下更西游。 
  一条雪浪吼巫峡,千里火云烧益州。 
  卜肆至今多寂寞,酒炉从古擅风流。 
  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 
  崔珏走后,李商隐久久不能忘怀,也极想跟他西去四川,在"一条雪浪"翻滚的长江,逆流而上,经益州,在文君酒炉旁与相如一起饮酒,到浣花溪边与杜甫老人一起赋诗! 
  一天,忽然听一蜀客说,杜悰已调任西川节度使。他非常高兴,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杜悰是李商隐的远房表兄。杜悰的母亲是李则的女儿,是商隐的远房姑母。杜悰在元和九年娶宪宗长女岐阳公主为妻,封为驸马都尉。会昌年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寻加左仆射。大中初,出镇西川。 
  李商隐在穷困潦倒,无路可寻中,觉得入川投奔表兄,定会得到他的照应,聘为幕僚。他由荆州出发,沿着诗友崔珏入川路线,溯江西上,经宜昌、秭归、巴东入蜀。 
  舟行秭州,正逢大雨,江水暴涨,他弃舟登岸,在一个小客店暂住,情形更加凄凉。 
  李商隐躺在小店床上,想起自己三月初离开桂州,先在湘江、洞庭湖上漂泊,而今又在长江上,赏玩"一条雪浪吼巫峡"。经过一个夏天,现今已入秋。 
  窗外,秋雨绵绵,雨夜沉沉。李商隐不由得想起爱妻王氏。 
  她来信询问何时能归返故里?李商隐也自问自己,"归期何日?"他沉重地摇摇头,望着茫茫的夜雨:是雨遮掩了巴山,还是夜把巴山遮掩了?什么时候能和爱妻团聚,在西窗下剪烛长谈,再来回忆今天巴山夜雨的凄惨情景呢? 
  想起妻子的倩影,想起和爱妻团聚的情形,李商隐心里顿生暖意,轻轻地叹口气,信口长吟道: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如果能归返家……她们母子现住何处?是长安六姐家,还是洛阳崇让坊老宅?衮师已经三岁,一定天真可爱,出口可背诵诗经了吧?李商隐心里很内疚,孩子出世不久,自己就离开了京城!现在他恨不得马上飞到她们母子俩身边。 
  然而,归途何其迷茫! 
  春天,在桂州时,曾吟过一首诗。他把自己比为《凤》,把儿子衮师比为"雏",诗云: 
  万里峰峦归路迷,未判容彩借山鸡。 
  新春定有将雏乐,阿阁华池两处栖。 
  "新春"已经变成"新秋",可是自己仍然没能归去享受"将雏乐",犹如一场梦! 
  他反问自己,为什么要远赴桂管?为什么要溯江而上入蜀?"人生岂得轻离别,天意何曾忌崄巇?骨肉书题安绝徼,蕙兰蹊径失佳期。" 
  李商隐投宿逆旅,孤身在夜雨中,思乡怀妻想子,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又想起表兄杜悰。他长得矮小,像个侏儒。岐阳公主为什么会看上他,不可想象。他头发稀疏,其貌不扬,大家都叫他"秃角犀",却很贴切。李商隐不由得笑了。 
  忽然,记起那年,杜悰的堂姊妹因为蝗旱灾害,逃难到他府上,他不仅不拯济援手,反而把她们赶出大门。表兄为人刻薄寡恩,六亲不认,自己冒然投奔,会有什么后果呢?对待姊妹尚且如此,更遑论他人! 
  经过冷静思考,李商隐决定改弦易辙,待天气放晴,便乘舟东下,急切返归故里。 
六

  回到长安,已经是深秋季节。和爱妻和儿子团聚使李商隐心舒情畅,回忆起桂管腊梅,巴山夜雨,陪感亲切。妻子在身边,也和他共同分享团聚的喜悦。 
  使他陷入烦恼和不安的是,令狐綯受宣宗皇上宠遇日隆,对李党中人迫害变本加厉,连已经死去的李绅,还要"追夺三任告身"。他几次想到令狐府劝劝,不料一次也未得见。 
  那天,他一大早就起来,步行从明德门进城,由街坊向北走。街道两边栽种的槐树,一字排开,异常整齐。入秋,槐树枝叶繁茂,微风吹来,飒飒作响。 
  街鼓刚刚敲过,巡街的骑兵,三五成群懒洋洋地在街上走着,踏响细碎的蹄声。 
  来到令狐府门,湘叔正站在门首,向外张望,看见李商隐,欢喜地道: 
  "我说今天有客人来,八郎他们不信。看看,一大早就来了一位贵客。" 
  李商隐苦笑笑,问道:"我哪里是什么贵客呀?令狐学士在家吗?" 
  "有事吗?上早朝还未回来。"湘叔见商隐心事重重,脸色难看,提醒道:"商隐,这年月,谁有权谁就可以做爷爷,谁就六亲不认。别为这些事烦恼。时代不同了,人心大变样。 
  谁也没办法。" 
  "湘叔,我就是为这事来找八郎,劝他不要再贬斥李公德裕等人。一网打尽,实在是太残酷了!" 
  "唉!商隐呀!你是哪壶水不开,提哪壶啊!你随郑亚去岭南,跟李党中人关系越发亲密,八郎已经很不满意。你再为他们说话,他会怎样,你还不知道吗?" 
  李商隐知道个中情理,但他还是想当面跟八郎谈谈,也说说自己去岭南的原因。 
  湘叔见商隐不言语了,以为他已经明白找八郎是没有用的,于是道: 
  "你从岭南寄来的信和文章,八郎没看一字一句,相反使他更加恼怒暴跳!有一次他说露了嘴,说郑亚的遭贬,是因为他辟聘你入他的幕府,并重用你。听说你还出任一个郡的太守?八郎对这事气得咬牙切齿。第二天早朝回来,他得意洋洋地念叨,说,'看李商隐再做太守!非让他流离失所,无处安身不可!'所以他不会见你的。我看你还是回去吧。" 
  原来郑亚之再贬,这里面真有自己的缘故,这使李商隐很不安,也很气愤。他更想当面向八郎质问和解释。 
  湘叔知道商隐脾气犟,想了想,想出一个主意,笑道: 
  "好吧,重阳节快到了,八郎准会宴请宾客的,到时你来吧。在众客人面前,八郎不敢耍脾气。你来他不会不要面子,把你赶走。这是一个好机会。" 
  李商隐点头答应准来。 
  "不要来得这么早,傍晌午才能开宴。开宴后你来到,他不好怎么样。" 
  九月九日重阳节,按照习俗是要登高,还要佩带茱萸香囊的。令狐綯早朝时,不顾宣宗正在传旨,就悄悄地约请几位翰林学士来家痛饮。有位张学士调侃地问道: 
  "府上可有高山可登乎?'风急天高猿啸哀',有风乎?有猿乎?" 
  "有的!有山有水有风有猿,全都有,到寒舍即可看到。" 
  张学士见八郎神情认真,脸绷起来,不敢再调笑了,闭住嘴。 
  放朝后,他们跟着八郎一齐来到令狐府。八郎把他们引到后花园。 
  张学士立刻惊呼道:"八兄,这山是何时从华岳搬到贵府?" 
  八郎不屑地笑道:"不费吹灰之力!只要有银两,什么搬不来!" 
  原来八郎雇了许多人,运土搬石,在后花园堆筑起一座偌大的假山。山有迂回小径通幽,有泉水瀑布流淌。山腰和山顶建有小亭,在绿树掩映中,如入仙境。 
  "说得好!有钱能使鬼推磨,况且贪得无厌的人,为了吃饱肚子,什么都能干。八郎高见。不过,那风那猿何在?" 
  令狐綯哈哈大笑,在前面引路,不一会儿,就登上山顶。 
  山顶上,轻风徐徐;远眺,长安都城尽收眼底。北望太极宫,金碧辉煌;东北望大明宫,绿树掩映,黄绿相间,一片绚烂;东望兴庆宫,亭台殿阁无数,又是另一番景象。 
  几位学士平日出门乘轿,进门坐榻,很少登高爬坡,来到山顶,已累得呼呼粗喘,走进小亭里坐下好久,张学士才得开口道: 
  "山上之风,小弟已领教。殊不知那猿在何处?" 
  令狐綯举手往山下一指,笑道:"看看,那里是什么?" 
  张学士走过来,向下望了许久,摇头晃脑道:"除了屋顶瓦片,还有槐树杨树和内宫中的梧桐,还有什么?" 
  "不对,看看平康坊,那些花枝招展的妓女,正在呼叫着,招揽着嫖客。看看东市和西市,那么多商贾正在叫卖,有的声高,有的声低,有的声喜,有的声哀,其中哀者居多。他们卖的是鲜鱼鲜肉鲜果,今日之货卖不出去,明日就要变质、腐烂,这怎能不哀声'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这比'猿啸哀',哀之倍矣!" 
  学士们都同口称赞八郎讲得有理,只有张学士连连摇头,斥责道: 
  "强词夺理!" 
  学士们争论得热烈。 
  酒菜已经摆好,大家相互推让一番后,才连饮三杯。八郎拍了拍手,家妓们纷纷登上小亭边一块平地,弹唱起来。 
  酒过五巡,张学士喝得脸红脖子粗,胆子大起来,笑问道: 
  "八兄,听说府上有位锦瑟姑娘,色艺兼备,歌舞绝伦,何不请出来一饱眼福耳福?" 
  八郎脸色陡变,正待发作,但见众学士都惊若木鸡,于是哈哈大笑,道: 
  "什么姑娘?她已经是个四十多岁的臭婆娘,人老珠黄,提她做甚?不足道哉!" 
  张学士听了不少关于锦瑟姑娘的风流韵事,八郎这么解释几句,怎么能满足他的好奇之心?他才不管八郎脾气如何,又问道: 
  "锦瑟婆娘,听说原是温钟馗的姘妇。大诗人章奏高手李商隐也钟情过。不知八兄能否说说她后来怎么落入老兄手中的?" 
  八郎听得这话很是得意,嘻嘻哈哈地笑着,连连往腹中灌酒。 
  张学士见八郎对这事不再生气,更大胆地问道:"八兄,听说这婆娘很有些阴功夫,一般弟子非她对手。不知八兄有何妙策,有何本领,使这婆娘降服,侍候八兄这许多年?" 
  八郎愈发得意,愈发自豪。说句心里话,降服锦瑟,确实令他费了不少心劲儿,现在想起来,还让他生气哩。不过今日当众提起此事儿,又颇使他兴奋。在这些王孙贵戚子弟面前,能使一位烈性女子降服,确也是一种荣耀。 
  他又喝了两大杯酒,非常高兴,直想跳起来,当众把那酸甜苦辣一起讲出来。 
  就在这时,从山下跑上来一个家人,在八郎面前拱手道: 
  "李公子商隐在前厅等候大人多时了,是否传他进来宴饮?" 
  "不!告诉他,就说我有贵客要陪伴,没功夫见他。" 
  那家人点头,称"是!"退出小亭。 
七

  李商隐按照湘叔的话,傍晌午来到令狐府上。府上仆役家人都认得他,不用通禀,走进前厅。 
  大厅里静悄悄的,全然没有宴饮的影子。 
  李商隐好生奇怪,询问一个仆人,才知道八郎正在后花园假山上宴请宾客。 
  又问湘叔去哪了。说湘叔去老爷墓地上香去了。 
  古老的民间风俗,重阳节上坟烧香烧纸,李商隐知道,但是,八郎应当亲自去才对呀!他却让老管家代替,真是个不孝之子! 
  他一边想着,一边往后花园走,来到园门,见胡横胡霸兄弟俩站在门边,像两个凶煞煞的门神。 
  他们兄弟俩自幼跟随八郎,小时候是两个书童,长大后是八郎的随从和保镖。闲着没事时,也学了几招猫拳狗腿,欺侮平民百姓绰绰有余。 
  李商隐还没走近园门,哥哥胡横便走上前,施礼打招呼道: 
  "李公子,不,您也做了大官,应喊您大人或者老爷吧?请您留步。八爷有话,说没有他老人家的许可,今日任何人,连老太太和夫人都不准踏进一步。因为园中正在宴请朝廷大臣贵宾。" 
  弟弟胡霸更粗俗,挡住李商隐的去路,嬉皮笑脸地道: 
  "李公子,八爷今天宴请贵宾,恐怕没有您吧?没有您,您最好还是转身回家,免得我们哥们动手费事。" 
  胡横不再解释,只在旁边兴灾乐祸地笑着。 
  弟弟见哥哥没有阻拦,胆子大起来,换成一副讥讽的口吻道: 
  "你的靠山七郎还在汝州,远水解不了近渴。九郎随军去了北方,没人帮你了。快点痛快走开!" 
  李商隐气得两眼发蓝。狗仗人势! 
  幸亏有个老仆往里面送酒,答应给他通报一声,才算解围。 
  不大一会儿,老仆人跑出来,把李商隐拉到一边,悄声劝道: 
  "公子,听老仆的话,回去吧。今日的令狐府不同于往日啦!八郎官大气粗,没人敢惹,没人能跟他说上话,连老夫人都气得没办法。老管家湘叔劝他几句,就要赶湘叔回老家,多亏老夫人出面,才没有被赶走。今天一大早,湘叔就去老爷墓地上香了。不然你到前厅等等湘叔,别在这里惹两条恶狗乱叫。" 
  李商隐无可奈何地回到前厅,看着庭院的白菊花,正在盛开,一片圣洁雪白,心想,恩师家就这么一块圣地没有变化,生长着恩师生前最喜爱的白菊花。诗人刘禹锡有《和令狐相公玩白菊》长律一首,起首云:"家家菊尽黄,梁国独如霜。"还有《酬庭前白菊花谢书怀见寄诗》。 
  八郎恨我去郑亚幕府,不见我,可是我当时不去桂管,滞留在京,有出路吗?妻儿老小用什么餬口?如果恩师健在,是会理解自己的苦衷的,绝不会这样无情! 
  李商隐又悲伤又愤懑,见门前有一屏风,上面是一粉白色丝绢。他突发奇思,抓起几案上的墨笔,迅速挥动,一首题为《九日》的七律,赫然出现在屏风上。 
  曾共山翁把酒时,霜天白菊绕丹墀。 
  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 
  不学汉臣栽苜蓿,空教楚客咏江蓠。 
  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得再窥。 
  诗写得字字是血,字字是泪,追念了恩师知遇之恩,是对令狐綯"官贵"而忘旧的愤怒讽刺。李商隐在诗中以"汉臣"谓恩师令孤楚,以"郎君"谓綯,以"楚客"自谓,是对去世十多年恩师的痛悼。 
  李商隐写罢,把笔掷于地上,拂袖而去。 
  日暮鼓敲响时,令狐綯把客人送走,胡横慌忙跑到主人面前,禀道: 
  "八爷,那李……李商隐好不识抬举。他在前厅题了一首诗,把笔丢在地上,走了!您说可恨不可恨!" 
  令狐綯瞪了他一眼,匆匆来到前厅,见屏风上,果然有一首诗,慢慢吟咏着,觉得前四句,没写什么。把父亲比为晋朝山简,和父亲把酒共饮,这是事实。父亲喜欢白菊花,盛开时一片洁白,像下霜一样,仍然是写父亲。三四句,是写九月九日重阳节宴饮时,对去世十多年的父亲思念。 
  哼!想用思念父亲来打动我?你李商隐既然还记得父亲,为什么要背叛他而投靠李党?过去娶王茂元女儿,总说那和党争没关系;现在看看你的行为,跟随郑亚到桂管,加入他的幕府!你李商隐还有什么说的? 
  令狐綯看了后四句,不由得暴跳起来。用"汉臣"比父亲,"栽苜蓿"比作扶植才俊。第五句是指责我不学父亲扶助栽培才俊,所以才有第六句,说"空教"像李商隐这样的人穷困潦倒。 
  岂有此理!你不上进,走李党后门,最后潦倒穷困,你埋怨谁呀?活该倒霉!我"官贵"是我有本事!像你这样的忘恩负义之徒,以后少来我家! 
  "来人呀!" 
  "八爷,我们哥俩都在这里。"胡横应声答道。 
  "把客厅给我钉死,以后谁也不准进来!" 
  "是!八爷。" 
  胡霸感到难以理解,怯生生地问道:"八爷,以后来客人,也不准进客厅吗?那客人……" 
  "把客人引到我书房。" 
  "以后宴饮贵宾,不在客厅……府里也没有这么大的屋子呀。" 
  令狐綯确实没想到宴饮宾客到哪去,但是,他不愿意马上改变主意,让这两条狗看笑话,把眼睛一瞪,骂道: 
  "谁让你管那么多事啦?混蛋!快把客厅钉死!钉死!" 
  令狐綯气哼哼地走了。





一

  眼见希望令狐綯荐引破灭,李商隐只好凭藉自己的才学,再次参加吏部考试,意外地被录取,授周至县尉。这是个九品下阶的小官。 
  十年前,他二十八岁曾任弘农县尉;十年后,又出任周至县尉,好像历史跟他开了个玩笑。况且,他在桂州幕府,已是检校水部员外郎,是从六品上阶,还一度署昭州太守,是正四品官! 
  他抑郁失意,自不消说,在由长安去周至赴任途中,写下许多著名的咏史诗,托古喻今。 
  李商隐骑在马上,边走边翻阅《汉书》,从塞北来到鄠县境,看到汉代"丁傅"事迹,忽然想到郑光,由郑光想到郑太后,而郑太后则是当今宣宗生身母亲。 
  郑太后本系郭太后侍女,有宿怨。后来宪宗纳为妃。宣宗即位,"母以子贵",宣宗对郭太后礼遇殊薄,又怀疑郭太后参预谋害宪宗,对她愈加不恭。 
  郭太后郁郁不乐,有一天,登上勤政楼,想自杀。宣宗大怒,在大中二年夏天的一个晚上,终于逼死郭太后。 
  这段后宫风波,与汉哀帝即位立丁姬为后的史实相类似,于是李商隐用咏史寓慨手法,创作《鄠杜马上念〈汉书〉》一诗,诗云: 
  世上苍龙种,人间武帝孙。 
  小来惟射猎,兴罢得乾坤。 
  渭水天开苑,咸阳地献原。 
  英灵殊未已,丁傅渐华轩。 
  这首诗揭示了宫闱斗争的内幕,讥讽了宣宗李忱"小来惟射猎,兴罢得乾坤"的事实。 
  李商隐出任周至县尉时间不长,大中三年春就调回任京兆尹留假参军事,令典章奏,是个正七品下阶的小官,但总算能调回京都,也是一个小小的安慰。 
  京兆尹姓牛,与牛僧孺同族,是牛党中重要人物之一。他也知道李商隐娶茂元之女为妻,与李党关系不一般,却把他挽留幕中。这使李商隐吃惊不小,不知这牛京兆葫芦里装着什么药。 
  李商隐充任京兆府幕僚,整天忙于审判囚犯,起草章奏,十分琐碎和杂繁,生活又艰苦,精神十分苦闷。有一天,他跟四位同僚借酒浇愁,《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诗,抒发自己"归来寂寞灵台下,著破蓝衫出无马。天官补吏府中趋,玉骨瘦来无一把。" 
  那日,牛京兆屈驾来到留假参军室。李商隐惊恐万分,以为一定出了什么大错,惴惴不宁,毕恭毕敬地垂手站立一旁,聆教。 
  "义山兄,不必拘谨,坐下。" 
  "敝职恐有错处,请府主不吝赐教,不敢随便坐,站立聆教方好。" 
  牛京兆坐在太师椅里,"哈哈"大笑着,心里很赞赏这位名扬海内大诗人的谦恭态度,不再勉强他就坐,小心地道: 
  "同族牛太师僧孺,你见过吗?" 
  "敝职见过。是在恩师幕府里的时候见过,且有诗唱和。 
  牛公诗写得很有功力,为人谦和,是位仁厚长者。" 
  "啊!你们这么谙熟,真没想到。牛太师去年过世,义山兄可知道?" 
  "知道。令狐舍人綯还命敝职代书致哀表文。" 
  牛京兆很高兴李商隐与牛党中人靠近,但又觉得他出尔反尔,如同墙头草,十分不可靠,让人鄙视。 
  牛京兆轻轻叹口气,这个党争激烈的世道,人都学坏了,谁在台上就巴结谁;谁在台下就拳打脚踢谁,没有原则,没有立场,没有良心!他脸上露出不悦之色。 
  李商隐极为敏感,立即发现,脊梁一阵寒风袭来,打了一个冷战。 
  "噢?已经残春时节,义山兄怎么还冷?" 
  "不,不,卑职皮包骨头,身体虚弱,病魔缠身,真没办法。" 
  牛京兆知道他在扯谎,瞪了他一眼,不愿跟这种不老实不诚实不忠贞之人,再谈下去,冷冷地命令道: 
  "我有一文,要你立即写出来。" 
  牛京兆说到这,把话顿了顿,扫了李商隐一眼,见他没有什么反映,心中愈加不快。 
  李商隐听得要自己写文章,一块石头从心上放了下来,原来是为这事儿,小菜一碟,轻松得很。 
  "太师家已请李公珏撰神道碑,请杜司勋牧撰志文。我想让你写祭文。只能写好,不能写差于杜司勋牧和李公珏。知道吗?他们可都是文章里手啊!" 
  "是。" 
  写这种文章,李商隐最拿手,自己觉得不会比他们差,所以不愿多话。杜司勋牧是他的表兄,又是他的好朋友,他了解杜牧的文底,自觉自己不会在他之下。不过,府主牛京兆对自己这等不放心,口气这等刻薄傲慢,渐渐惹起他的不快。 
  幸尔牛京兆也不愿再多言,起身径自走了。 
  第二天一早,李商隐把写好的《奠牛太师僧孺文》,呈给府主牛京兆。 
  牛京兆本以为总得三天,李商隐才能写好祭文,奉呈上来,岂料这等快捷,皱起眉头,认为一定是应付、敷衍,态度极不认真。他把文章草草读了一遍,自觉尚好。接着慢慢地又读了一遍,然后又仔细地出声地诵读一遍,不禁热泪盈眶,赞道: 
  "好!好!把我眼泪都给骗出来了,真有你的!我说义山老哥哥,你这本事从哪学来的呀?能不能教教我?" 
  "是令狐公楚恩师传授敝职的。大人,不是卑职写得好,而是牛太师德高望众,政绩卓著,感人至深,所以大人才流了泪。" 
  "啊!对,对,说得对。你这老家伙不仅文章写得好,还很会说话,很会讨人喜欢,溜须拍马有一套哩!很可惜呀!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上了。可惜哟很可惜!牛党李党谁也不喜欢你往蹄子上拍,谁也不喜欢你两面都拍,拍得不准,拍得不忠,还能升官发财吗?义山老兄,懂吗?" 
  李商隐摇摇头,哭笑不得。 
  牛京兆哈哈笑着,耻笑这头愚驴只会写文章,一点不懂"拍马经",可笑至极。 
二

  暮鼓敲响,京都城门"咯咯吱吱"关闭的时候,李商隐才匆匆从京兆府出来。启夏门吏认识他,都知道他是每天最晚的一个出城官吏,有时他没赶到,都还要等他一会儿。 
  今天,他又来晚了。门吏故意慢腾腾地推门,边推边向中街京兆府方向张望。 
  忽然见一个瘦弱的身影,向启夏门跑来。门吏笑了。可怜的人,不到关门时间,牛京兆是不会放他走的。 
  "不用跑,不会把你关在城里的。" 
  门吏见李商隐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想说句感谢话,也说不出来。 
  "京兆府天天都这么忙吗?" 
  李商隐点点头,又摇摇头,无可奈何地苦笑道: 
  "其……其实,活早……就做完了。只是牛京兆不……准。 
  唉!没办法。" 
  "快点走吧,还有二三十里路,摸黑才能到家吧?" 
  "坐马车,很快就到家。" 
  李商隐包了一辆马车,每天接送他进城和回家。这样花掉他一笔不少的收入。对他来讲,这也是他的最大奢侈了。 
  入秋,暮色来得快,到家门口全黑了。小儿子衮师从门里跑出来迎接,像只麻雀,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每当这时,李商隐一天的疲劳全被冲得无影无踪,沉进了天伦之乐。 
  王氏在门口,喜滋滋地看着父子俩边走边说边笑。衮师不时攀着父亲的胳膊,想爬到父亲的背上。王氏嗔怪道: 
  "阿衮!爹爹刚回来,你别缠人。爹爹能背动你吗?你几岁了?都大小伙子啦,还让爹爹背,不羞吗?" 
  阿衮红着脸,辩驳着,牵着父亲的手,规矩多了。 
  "快去拿手巾,爹爹要洗脸。洗完脸,好吃饭。" 
  阿衮答应一声,走了。 
  王氏低声问道:"浔阳城咱们家好像没有亲戚吧?从浔阳寄来一封信。看那封面上苍劲笔锋,不像一般学子。" 
  "是吗?" 
  李商隐答应着,没有在意。 
  "吃完饭再看信吧,饭已经摆上桌子了。" 
  "不,先看看信。" 
  李商隐性子还挺急,非要先看信后吃饭。 
  他展开信,突然双眉拧紧,继而双手颤抖起来,双眼蓄满泪水,两个嘴角向下一扯,"哇!"地一声,把信抛开,痛哭起来。 
  王氏莫明其妙,拾起信,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原来是封报丧信。信中说,幽州昌平刘蕡客死浔阳。因为没有亲人在身边,只好埋葬在浔阳江头,坟墓四周,按照刘蕡生前的嘱托,都栽植了参天松树。 
  "他是谁呀?" 
  "刘公蕡,是我最知心的朋友啊!" 
  "怎么没听你说过呀?" 
  "早年在恩师幕府,我们是幕僚。前年在湘阴黄陵山一别,真让他说中了,成了永别。" 
  衮师手里拿着手巾,回到屋里,看见父亲哭得伤心,自己也抽抽搭搭地哭泣起来,扑到母亲怀里,边哭边问道: 
  "妈妈,爹爹为什么哭?大人不是不哭吗?" 
  "阿衮,走!我们去吃饭,让爹爹一个人呆一会儿就好啦。 
  是爹爹的朋友去世了,爹爹悲伤才哭的。" 
  王氏把儿子哄出屋。 
  李商隐又哭了一阵,心头堵塞着悼念和哀痛,无法渲泄,在屋里慢慢地走动着,渐渐地他平静下来,提起笔,一口气写了四首哭吊诗,又引发出哀痛和悲愤,重又痛哭起来。 
  王氏悄悄走进来,坐在丈夫身边,轻轻地拍着丈夫瘦弱的肩头,哽咽道: 
  "夫君,请节哀。沦落江湖,客死他乡,固然悲哀,可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比死去的人,好多少?……看看夫君,起早贪黑,依然是九品芝麻官。唉!节哀顺便,好好保重身子骨吧。" 
  李商隐明白夫人对自己目前处境的不满,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令狐綯二月拜中书舍人。五月迁御史中丞。九月入秋,权知兵部侍郎知制诰,是步步登高,飞黄腾达。前几天去他府上,对自己依然冷冷淡淡,看在恩师面上,跟自己说了几句不咸不淡的话。自己能指望他推荐汲引吗? 
  但是,不求他又去求谁呢?假如真的不去求他,他会更生气,会从中作梗的! 
  "夫君,这几首诗,写得非常深挚。"王氏见丈夫不再流泪,想让丈夫解解诗。知道丈夫喜欢给自己解诗。在解诗中,好像丈夫渲泄了内心的郁闷,心情特别舒畅,"夫君,给贱妾讲讲好吗?" 
  李商隐今日心中烦乱,写的又是悼伤之诗,不愿意讲解,但是看见爱妻满面渴望,又不忍心让她失望,略略沉吟,便吟咏道: 
  上帝深宫闭九阍,巫咸不下问衔冤。 
  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 
  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 
  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 
  "这首七律,首联悲愤皇上,安居深宫,重门紧闭,被宦官誾蔽,不派人了解刘公蕡衔冤负屈的情形。颔联先写去年春天黄陵山的生离,后写今年秋天听到噩耗的死别…… 
  "颈联,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晋朝的潘安仁最擅长作哀诔之文,一个是宋玉'怜哀屈原,忠而斥弃……魂魄散佚'而作《招魂》。这是说我自己只能写哭吊的诗文,深致哀悼,却无法把他的魂魄招来,使友人复生! 
  "尾联,说我和刘公蕡之间,有着多年友谊,平生肝胆相契,钦爱至深。刘公的高风亮节,足以为我的师表!《礼记•檀弓》有云:死者是师,应在内寝哭吊;死者是友,应在寝门外哭吊。刘公是我师,所以我不敢跟刘公同列而哭吊于寝门之外……" 
  李商隐一口气讲完,眼泪汪汪,不再言语了。 
  王氏这才后悔,不该让丈夫再痛苦。讲解自己写的哀悼哭吊诗,怎能不伤心流泪呢?看着丈夫悲痛欲绝的样子,王氏的心都要碎了。 
  忽然,她想起一事,惊问道:"李家曾祖母卢氏是不是兵部侍郎卢慎的三女儿?" 
  无端问起此事,李商隐不知何意,瞪目凝视,半晌道: 
  "是又怎么样?" 
  王氏拍手,笑道:"曾祖母卢氏和检校户部尚书卢弘正是同族,他是咱家的远亲。何不求他代为引荐?就可以离开牛京兆这个小人!" 
  卢弘正其人,李商隐早就认识,因为是曾祖妣之族子,关系颇密切,曾得到他的赏识。只是会昌末年,王师欲征讨刘稹,宰相李德裕曾在皇上面前极力推荐过他,于是被目为李党中人,早晚要被贬放地方,找他又有什么用呢? 
  "夫君,今日我进城去六姐家,看见六姐夫,他说卢弘正被牛党排挤出京,出为徐州刺史,武宁军节度使。他说徐州军士卒骄怠,前后屡次驱逐主帅,军中很乱,这是牛党设的圈套,要陷害卢公。他还说,卢弘正幕府正缺少一个判官,尚未选定。六姐夫说,如果夫君愿意去,他可代为引荐。" 
  李商隐心想六姐夫韩瞻早被牛党挤压,在朝中闲散无事,让他引荐,不如自己亲自找卢公更好,于是道: 
  "唉!留在长安没有什么希望,八郎心胸偏狭,对我成见越积越重,不会帮助我的。牛京兆是庸俗小人,嫉妒心极重,岂能长久容忍我睡在他的床榻之旁?" 
  "那就离开京城吧。" 
  "我们又要分开……" 
  说到分离,王氏神色顿时黯然悲凄。 
  李商隐把话打住,握住妻子的手,沉默了。 
三

  李商隐亲自拜访远亲户部尚书范阳公卢弘正。老人家一脸正气,白发银须,眉上霜,仿佛方外仙人。说到畅快处,哈哈大笑,豪爽不减当年,说到悲切处,霜眉紧蹙,双目圆睁,炯炯有神。 
  范阳公听得商隐请求谋职,爽快地道:"这有何难?来吧! 
  幕府少判官,亦少记室,随你选择好啦。" 
  "小子落泊中,能寻一职,已是万幸,胆敢挑剔!只是要安排家小,恐不能随卢公同行,尚请原谅。" 
  "不用同行,尽管安排好了。幕府中两个职位给你留着,待到徐州再议。" 
  卢公办事真痛快!李商隐心里很舒畅,回到京兆府,匆匆写毕辞呈,来到牛京兆面前奉上。 
  牛京兆吃了一惊。在我京兆府里当差谋事,他竟不满足,真真不识抬举!怒道: 
  "李商隐!你不跟我商量,突然辞职就走,哪有那么容易之事,丢下的事情,谁来办?难道要我亲自审问囚徒吗?" 
  "牛大人,我这不是刚刚提出辞呈吗?我会把事情办完办好办妥贴,等接我职务的人来了,才走。大人不要误会。" 
  啊!他竟敢这样理直气壮地跟本大人说话!牛京兆心想。真是想走,过去的谦卑全没了,想跟本官平起平坐吗?不行!不能让他舒舒服服痛痛快快地走。走到哪里,也不能让他痛痛快快舒舒服服。问道: 
  "离开本府,你想到哪儿去呀?朝中各部司,恐怕没有空缺吧。'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呀!'知道这个典故吗?" 
  李商隐自然知道,那是白居易于谒顾况时,顾况用他的名字,跟白公乐天开的玩笑话。牛京兆急于追问自己的去向,使李商隐警觉起来,告诉他自己要去徐州入卢公之幕,他会在背后做手脚的,不能告诉他,道: 
  "商隐身体一直不好,旧病缠身,承受不了京幕繁忙公务。 
  商隐欲找一清静所在,疗治旧病……" 
  "哈哈哈!你是想学李白,还是想像孟浩然,归隐山林,待价而沽,待时而动啊?哈哈哈!" 
  牛京兆一脸的不以为然,言语中充满了轻视。 
  李商隐气得脸色铁青,浑身颤栗,强忍着不愿发作,道: 
  "大人如没事,商隐退下了。" 
  "哦?谁说我没事啦?你还没回答辞职后,到底去哪里高就啊?" 
  "已经说了,我要去治病。" 
  牛京兆看看李商隐那皮包骨头的身子,背微微有些驼,肥而大的深青色官服,宽宽松松地包裹着一堆如此瘦骨;瘦骨轻轻颤抖,好像随时都要倾倒地上。 
  平日,他真没有注意李商隐身体竟这等差,来一阵风,就能把他吹跑或者吹倒,不像说谎,他是想治疗旧病。 
  像这样弱不禁风的病鬼,京兆府才不多养活他一天哩。于是缓缓地狡黠地笑道: 
  "好吧,李商隐,本官就成全你,希望你治好病,能够多活几天。本官接受你的辞呈。马上收拾东西,马上给我走!这个月的俸禄嘛,免啦!" 
  李商隐气得两眼发黑,昏昏沉沉,两条腿似有千斤重,幸好走到启夏门,老门吏见他脸色不对劲儿,连忙喊他包的那辆马车,把他送回樊南家。 
  王氏以为出了大事儿,吓得把丈夫扶到屋里,冲了一杯蜂蜜水,他喝了下去,躺倒床上,直睡到黄昏戌时才醒。 
  妻子王氏小心地询问出了什么事。 
  李商隐详细讲了一遍,愤愤然冲击着心怀。 
  王氏柔声劝道:"不稀罕那点俸禄!他答应让你辞职离开,就是件大喜事。否则,这小人纠缠不让你走,一拖几个月,不是更麻烦吗?" 
  李商隐细细想想,也有道理。自己只顾生气,没有仔细思考,这是坏事变成了好事,不仅不该生气,反倒应当高兴才对。 
  "对!今晚应当庆贺一番!无官一身轻,明天不用起早啦!" 
  王氏见丈夫高兴地笑了,心里一阵轻松,答应着进厨房做几个好菜下酒。 
  可是,她到厨房里看看,米所剩不多了,面已经吃光,菜要到后园现去采摘。如果这个月没有俸禄,所剩之米,是断难维持下去的。 
  几件细软东西,早就卖光。她摸摸两只耳环,这是母亲去世时,留给自己的,是娘家祖传之物,本应传给儿媳…… 
  酒坛已经空空如也! 
  王氏迅速摘下两只耳坏,走出家门。 
  李商隐喝了杯酽茶,头脑变得异常清醒,心想,应当写封书启,感谢卢公厚爱才是,提起笔,写道: 
  某启,仰蒙仁恩,俯赐手笔,将虚右席,以召下材。 
  承命惶恐,不知所措。某幸承旧族,早预儒林;邺下词人,夙蒙推与;洛阳才子,滥被交游。而时亨命屯,道泰身否,成名踰于一纪,旅宦过于十年。恩旧凋零,路歧凄怆。荐祢衡之表,空出人间;嘲扬子之书,仅盈天下。 
  写到此,他放下笔,重读一遍,觉得卢公"将虚右席",让自己做幕府中最重要的判官,还当再写些感谢之词,表达谢忱写得不够。 
  可是,自己"旅宦过于十年",及第"成名踰于一纪",依然是个九品下僚!"路歧凄怆"之情,油然而生。李商隐像个孩子得见母亲,尽情倾诉自己悲惨的潦倒生活,写道: 
  去年远从桂海,来返玉京;无文通半顷之田,乏元亮数间之屋;隘佣蜗舍,危托燕巢;春畹将游,则蕙兰绝径;秋庭欲扫,则霜露沾衣。 
  接着,他又倾诉由周至尉到京兆府留假参军事,依人篱下,仰人鼻息的屈辱情形: 
  勉调天官,获升甸壤;归惟却扫,出则卑趋…… 
  书启写罢,精神十分郁抑沉重。加入卢公幕府,虽然能够暂避屈辱,但是,终究不是久长之计,离京越远,得以升迁机会越渺茫。 
  李商隐心头像有块沉重石头,无法搬下来。 
四

  李商隐在樊南家中养息数日,妻子把家中诸事安排妥当,就可起程前往徐州入幕了。 
  有一事,一直萦绕在李商隐心头。要不要去令狐家告别?如在往昔,这是必去无疑的,因为要远行,怎能不跟七郎八郎九郎以及湘淑辞行呢?可今日不同往日,七郎九郎不在家,八郎在家不愿见李商隐,让他多次碰壁而归!李商隐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痛苦万分。 
  妻王氏看出丈夫重重心事,知道他正在犹豫,便柔声劝道: 
  "夫君,恩公虽不在了,但是恩公临终曾遗言,要你和八郎像亲兄弟一样……" 
  "唉!——" 
  李商隐不愿提恩师的遗言,提起便十分伤心,忍不住就要落泪。 
  "夫君,若不然去跟湘叔辞行之后,你就回来。八郎不理睬咱,咱也不去理睬他。" 
  李商隐摇摇头,又长叹一声。八郎不理睬咱,咱是不能不理睬他的。不是怕他炙手可热的权势,而是那样做,就等于跟他断了交情,这就违背了恩师遗嘱,对不住在九泉之下的恩师。 
  经过反复斟酌,李商隐还是硬着头皮去了令狐府。 
  来到开化坊街口,恰好遇见湘叔。老人家已经背驼腰弓,白发苍苍,心却依然是滚热的。 
  "商隐,你来得正好,八郎正宴请宾客,其中还有你最熟悉的温庭筠,去吧!八郎死要面子,在这种场合,不会难为你的。走!我领你去。" 
  "湘叔,我是来告辞的。先跟您老人家告辞。" 
  "怎么?又要离开京都?" 
  "是的。去徐州入卢公弘正幕府,不知何时能回来。湘叔,您老人家要保重身体呀!请您还代问师娘好,告诉她我的情况。" 
  "好的。带妻儿去吗?" 
  "不,把她们送回洛阳。她喜欢回娘家去住。" 
  湘叔明白商隐的苦衷。微薄的俸禄是养活不了家小的,不把她们送回娘家,又有什么办法呢? 
  "好。商隐,湘叔都这么一大把年纪了,没什么要买的,银两留在手里也没用,走时到我那,我还有些散碎银两,你带上。" 
  "这使不得!湘叔,商隐这辈子用了您不少银两,已经无力奉还报恩。今日无论如何,商隐也不会再用您老的血汗钱。" 
  "看你说的!把湘叔当成什么人啦?" 
  湘叔真的生气了,在前面气哼哼地走着。 
  李商隐愧疚地跟在后面。自己这等无能,连妻儿都养活不了,活在这世上有什么意思?他憎恨自己! 
五

  宴会设在客厅里。众人正在唱和诗赋。 
  李商隐一进门,温庭筠第一个发现,第一个高声呼道:"义山贤弟!哪阵风把你吹来的呀?我们有多少年没见了? 
  哥哥真想你呀!" 
  没等商隐答话,又有人高声问道:"这不是诗名鼎鼎的李义山嘛!今日幸会,一定要吟首诗为大家助酒兴呀。" 
  李商隐不认得这位年轻人,只抱拳笑笑。 
  他向上位望去,八郎阴沉着脸,眼睛低垂着,一言不发,似乎没有谁进来,冷冷地端起杯,把酒灌进嘴里。 
  湘叔走到八郎身边,低声嘀咕一阵。突然,令狐綯瞪起眼睛,问道: 
  "李商隐!你在这座大厅屏风上题诗骂我,怎么?你想一走了之?" 
  客厅里,顿然一片寂静,都觉察出一场矛盾,一触即发。 
  李商隐知道八郎指的是那首《九日》诗。那诗主要是追念恩师的恩遇,并没有骂他呀!这是从何说起? 
  在座的人都知道此事,唯独温庭筠浪迹天涯,不在京都,不知此事。他打破沉寂,笑嘻嘻地问道: 
  "义山贤弟用诗骂人,一定骂得很妙,骂得很痛快,否则中书舍人怎会如此动容,有失大人风度?好好好!把这诗再咏唱出来,让老兄赏识赏识。" 
  "有失大人风度"这句话,好像起了作用。令狐綯马上不以为然地冷笑道: 
  "哼!身为朝臣,尤其贵在九重之侧,有多少人嫉恨!遭到诽谤、谩骂,那是常有的事,在下才不把这些鬼魅胡言乱语放在心上哩。" 
  "好!我就知道令狐大人有宰相度量。来来,义山贤弟,令狐八兄已经原谅你了,快坐下陪八兄饮酒。" 
  温庭筠边说边把李商隐拉到自己身边坐下,嘻嘻哈哈地向他使眼色。 
  令狐綯怎么能这样轻易放过李商隐呢?但仓促之间,又一时想不出绝妙办法,沉思半晌,站起来道: 
  "诸位都知道义山老弟诗名远播,文思快捷。今天我说一件事,让他当场吟诗一首,好不好?"众人自然赞同。 
  李商隐心中明白,八是郎想用这种方法,让自己当众现丑,不过他不怕即兴吟诗。静静地洗耳恭听他葫芦里能放出什么声响。 
  温庭筠与李商隐分别好几年了,不知道他的底细,替他捏一把汗,想为他解围,站起问道: 
  "令狐大人,你说的这件事,该不会是在皇宫里跟皇上观看斗鸡吧?那鸡是红的还是黑的,让义山贤弟猜,是无法猜出的。" 
  令狐綯又冷笑一声,居高临下,傲视一切地道: 
  "那是难为他。就凭我八郎不必用那种办法……"险些没说露嘴,赶紧打住,没把"整他"二字说出来。他干咳一声道:"我昨天夜里,在西掖当值,跟同僚们赏月,同僚们都说一轮皓月,距离仙界太清很近,连说话的声音,神仙都能听见,所以我们大家都不敢大声喧哗。好了,就用这件事,吟一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要用宫中之物对仗,限韵要押阳平'青蒸'韵。" 
  说完,八郎得意洋洋地坐下,冷眼瞅着李商隐,看他如何在众人面前出丑。 
  温庭筠为朋友两肋插刀,非要替商隐弟解围,又插嘴道: 
  "令狐大人,当场赋诗,必有赌物啊。尤其大人首倡,又提出这么多的要求,近于刻苛,所以韵脚和对仗都要放宽些……" 
  "不能宽!一言九鼎,不准改!" 
  令狐綯生气了,一点不给面子,绝情得可以。 
  温庭筠也生气了,气哼哼地道:"不放宽也可以,说吧,赌什么?" 
  "赌什么?哼!"令狐綯上上下下把李商隐端量一遍,瘦得如同干柴,浇上点烈酒,准会点燃,想到这儿,他笑了,道,"他要是吟不出诗,吟不出好诗,就罚他连干五大杯酒,少一滴也不行!" 
  "呵!如果义山贤弟吟出好诗,罚你什么呢?让你自己先说。" 
  令狐綯被问住了。心里憎恨这个温钟馗,今天专跟自己过不去。 
  "你自己不说?我说!罚你连干十大杯酒,少一滴就赔一两银子,一大杯是十两,少喝一大杯就赔十两银子。令狐舍人如何?" 
  他对银子钱财不在乎,况且自己又是海量,十大杯酒算得了什么!于是满口答应。 
  李商隐趁他们争吵,已经把诗想好,没有理会赌什么东西。他两人一停止争吵,便站起身,道: 
  "令狐舍人说了内容,在下就按这个内容献丑啦。"他略停一停,又道:"题目就叫《令狐舍人说昨夜西掖玩月戏赠》,请诸位赐教。" 
  李商隐张口吟道: 
  昨夜玉轮明,传闻近太清。 
  凉波冲碧瓦,晓晕落金茎。 
  露索秦宫井,风弦汉殿筝。 
  几时绵竹颂,拟荐子虚名。 
  令狐綯没料到李商隐出口便吟,吟得如此绝妙。首联两句,紧扣诗题,开篇便点出"昨夜",用"玉轮"点"月",用"明"极写皓月当空。第二句用"传闻"点题目中的"说"字,真是滴水不漏。我今天算是输定了! 
  中间两联,对仗何其工整。月光照在"碧瓦"上,月华映在铜柱上。颔联描绘明月的晶莹,极写"玩"字。颈联对仗尤其工稳,"露"中的"宫井","风"中的"殿筝",搭配得极妙。"碧瓦"、"金茎"、"宫井"、"殿筝"均紧切题目中的"西掖",全是宫中之物。这小子真还有点本事,完全按照要求吟咏的,没有一点毛病。怎么办?能认输吗? 
  尾联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杨庄向皇上推荐作《绵竹赋》的杨雄,一个是杨得意向皇上推荐作《子虚赋》的司马相如。他把两个典故合用一起,宛曲地要求我要像杨庄、杨得意那样来推荐故人。这故人当然是李商隐自指了。 
  这小子像只老虎,吃人不露齿呀!想让我推荐又不好意思直说,在宴会众人面前,用诗向我哀求!他太有心计!太狡猾! 
  "令狐舍人,你听完吟咏,又寻思半天,觉得怎么样呀? 
  还满意吗?" 
  温庭筠一向看不起这位貌似博学,实则草包一个的令狐舍人,此刻说话愈加不恭敬了。 
  令狐綯知道自己理亏,在众目睽睽之下,没有办法耍赖,只得无可奈何地回答道: 
  "就算他侥幸吧。一杯十两银子——,湘叔给商隐准备一百两银子。" 
  "痛快!令狐大人今天真是一言九鼎,话不虚说,好!佩服!" 
  温庭筠连连叫"好",连说"佩服";众人也都拍起掌来。 
  八郎虽然损失了银两,但是面子上却很荣光,也就心安理得了。 
  突然,李商隐站起,向众人抱拳一拱,又向八郎深深一揖,解释道: 
  "这银两,小弟断断不能带走。昔日恩师百般照顾,商隐粉身碎骨难以回报。今日八兄多方关照,已使商隐感激涕零,无以为报。小弟只有一个愿望:祝愿八兄'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小弟心愿足矣!" 
  又出令狐綯的意外,李商隐一向倔犟、耿直,不会低眉折腰,今天却当面向我祝愿,实在难得。微笑着,点着头,似乎往日的一切误解、怨恨,全在这点头微笑中消失。 
  温庭筠对义山贤弟的举动很生气,尤其那祝愿之词,何其俗气!为什么要把他敬若尊长呢?这个草包,肚子里全是坏水! 
  义山还不知道这个畜牲,已经把锦瑟抛弃了。他不愿意再多嘴,气哼哼地拂袖而起,扬长而去。 
  李商隐见温兄如此这般,顿觉热血从脚底往上涌来,满脸羞红,无地自容,也想赶快离开。 
  自己如此下作,难道是心甘情愿的吗?温兄啊!你该理解小弟,体谅小弟呀! 
  李商隐不敢抬起头,担心其他人再做出令人难堪的举动。他想说点什么解嘲的话,给自己找个台阶好走开,可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脑子里一片空白,想不出一句解嘲话,痴痴呆呆地站在原地。 
  温钟馗太不给面子!令狐綯气得把牙咬得咯咯响,可又奈何他不得,眼睁睁地看着他大摇大摆地走出客厅。 
  客厅里,霎时一片寂静,众人大眼瞪小眼地看着令狐綯,等待着一场大地震的来临。 
  令狐綯却端起酒,好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似地对众人道: 
  "大家喝酒!喝!痛痛快快地喝!" 
  "喝!对,喝!" 
  响起一片喝酒咂舌声,客厅里又活跃起来,把李商隐抛在一边,孤零零的,好像宴会上根本没有他这么个人。 
  李商隐看看众人,又看看令狐舍人。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蹒跚地退出客厅,痛苦无助地向大门走去。 
  湘叔从后面把他喊住,走到他眼前,把手里的一个黑布包,递给他道: 
  "这是一百两银子,拿回去,一部分作盘费,一部分留给家里用。" 
  李商隐像怕火一样,把黑布包推到湘叔怀里,自己躲得老远,道: 
  "断断使不得!再穷再苦,也不要他的施舍,也不要他的怜悯。" 
  "说傻话!你穷你苦,你能忍受;家里孩子能忍受吗?你妻子,一个妇道人家,没有银两,没有吃没有穿,你让她怎么办?" 
  李商隐痛苦地低下头,但是仍然不接纳黑布包。 
  "你呀你!这银两根本不是他的施舍。他什么时候施舍过?什么时候可怜过你?这银子是你用诗赌来的,他输了,他认赌服输才吩咐我把银子给你。银子是你的,已经不是他的了。 
  懂不懂?" 
  "不,我说不要就不要!她们母子回娘家,她哥哥姐姐能照顾她们母子,用不着这些银两。" 
  "嗨呀!你这个人呀!好吧,好吧!" 
  湘叔见他执意不收,只好退了一步,给他保管好,以后再想办法给他。 
  李商隐舒了口气,离开了令狐府。 
六

  李商隐携眷,终于登上东去路程。他在洛阳停下,把妻子王氏和儿女寄养在她娘家,也叮嘱堂兄让山代为照顾。 
  一个漫天大雪的日子,他跟妻子告别。李商隐面对飞雪,想到艰苦行役,又与温暖家庭离别,依依不舍袭上心头,骑在马上,作了《对雪三首》诗。边行边吟,凄婉神伤。 
  中原大地雪停之后,便是一场铺天盖地的风沙。 
  李商隐晓行夜宿,继续东进,在马上又作《东下三旬苦于风土马上戏作》诗,云: 
  路绕函关东复东,身骑征马逐惊蓬。 
  天池辽阔谁相待?日日虚乘九万风。 
  在"九万风"中"逐惊蓬",商隐的心怀渐渐开朗,仿佛前路无限辽阔,等待他的是明媚蔚蓝的天空。 
  到了徐州,他受到府主卢弘正的热情接待和器重,不仅充任节度判官,还兼作记室。不久,由卢弘正的推荐,他得到侍御史头衔,被称之为寄禄官,又叫宪官,是从六品下阶。 
  李商隐生活安定,精神愉快,和同僚关系非常融恰,经常与幕僚们宴游集会,有时抚琴弹瑟,有时春郊射猎,有时听歌欢饮,有时唱和诗赋,情意殷殷。 
  这时期,他创作许多诗歌,尤其咏史诗,写得最好,隐约表达着内心深处的抱负和愿望,以及对国家的忧虑。在数量上,虽然没有桂管时期丰富,但是质量上,已经达到了颠峰。 
  十月,令狐綯拜相,引起李商隐思想波动,开始创作出著名的《娇儿诗》。 
  不幸的事,接踵而来,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春,卢弘正病逝于徐州镇所,接着郑亚也卒于循州。接连两位恩师兼知己至交离他而去,使李商隐悲痛欲绝,重又陷入孤独无依的痛苦境地之中。




一

  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残春时节,李商隐离开徐州,回到东都洛阳,携眷属再度回到长安,仍然居住在樊南旧居。 
  李商隐此时已经四十岁,诗名很高,但政治上却一筹莫展,毫无建树,经济上更加潦倒穷愁,贫病交迫。 
  他回到旧居,便病倒床上。他寄予希望的一些朝廷重臣,几乎凋零殆尽,如崔戎、令狐楚、王茂元、郑亚、卢弘正都已病逝;还有几位正在遭受贬黜,如李回,他自己都顾不了自己,怎能向李商隐伸出援手。 
  想到自己的一些知己好友,也没有一个能够依托的。温兄庭筠是个热心肠之人,但和自己一样失意潦倒;韩年兄瞻是个豪爽勇于助人之人,但他位微言轻,也被牛党排挤冷落……而令狐家三兄弟,七郎和九郎都在外地,远水不解近渴。 
  只有八郎可以帮忙。他位居宰辅,恩宠无比,一言重千钧,但是,这个贵而忘旧的小人,和自己隔阂颇深! 
  李商隐在病榻上,翻了个身。如果自己寻不到汲引之人,得不到俸禄,只好饿死京都!他叹了口气,除了哀告陈情令狐八郎之外,没有别的路可走! 
  陈情,这是他最为憎恨的两个字!为了陈情,他吃尽了羞辱,遭尽了讥讽,受尽了白眼。一提起这两个字,他就好像看见令狐綯那张冰冷的国字脸,圆眼淡眉上落了一层冰霜,大而阔的嘴角,向下耷拉着,令人胆寒。 
  "夫君,药已煎好。"王氏从外屋进来,见丈夫心事重重,不高兴地申斥道:"夫君,又想什么呀?好好养病,身体养好,想干什么都成,都能吃上饱饭,干吗非得做官?'天涯地角同荣谢,岂要移根上苑栽?'既然朝廷黑暗得像个染缸,为什么还要往里跳呢?" 
  "唉!我不做官,能做什么?" 
  "务农,像在永乐那样,过一种安适恬静的田园生活,不是很好吗?" 
  李商隐摇摇头。在徐州幕刚刚吟过:"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此刻却要真的"归去来"? 
  王氏见丈夫不再言语,知道劝也没有用,笑着道: 
  "快把药喝了。这药还真灵,每次你喝完的药底子,用水冲了冲,我喝进肚子里,说也奇怪,肚子不疼了。" 
  "你不是右腹疼痛吗?这药是治我心闷心虚心绞痛,对你的腹痛不会有作用的。不可乱吃药,不对症吃药,会出毛病的。" 
  其实王氏是肝病,而李商隐体虚心虚,是心脏病,这是两种不同的病。草药也是不能乱吃的。王氏的肝病,因为无钱医治,已经患病多年,脸色蜡黄,眼白像黄烟熏过似的,皮肤都变黄了。但为了操持家务,仍然要不停地忙里忙外。 
  王氏苦笑着,答应不再吃药底子。 
  "明天请医生给你也开个方子,去抓点草药。不能再拖延了。" 
  "不碍事的。在洛阳家,找过医生,吃过几副药,没觉得怎样。不吃药,慢慢也会好的。你放心吧。" 
  李商隐看看妻子,比过去瘦多了,一对杏仁眼,变得出奇的大且浑黄;娇艳的面颊,像被霜打过,变得枯黄;一头秀发变得蓬乱,像堆枯草;那双纤纤素手,几时变得皮包骨头,像鸡爪!他心里一阵难过,眼睛湿润了。 
  王氏发现丈夫在端量自己,羞涩地笑笑,安慰丈夫道: 
  "好吧,就按你说的办,明天请医生看看,开个方子,抓几副药。这回放心了吧?" 
  李商隐明白,看医生抓药是要花银子的,而自己恰恰就缺这东西。能怪妻子不去看医生吗?他不由自主地握住妻子的手,禁不住流下泪来,哽咽道: 
  "是我不好,没有本事!没让你过一个舒心日子……" 
  "夫君,不要这样,会伤身子的。" 
  王氏像抚慰孩子似地劝解着,自己强忍着没和丈夫抱头大哭一场,发泄一下经年郁积的委屈和劳苦。 
  李商隐喝下药,仍然没有放开妻子皮包骨头的手,爱怜地抚摸着,像下决心似地道: 
  "天不会断绝我李商隐生路的,我一定要让你幸福。" 
  王氏终于忍不住,投入丈夫的怀里,嘤嘤哭泣起来,流着幸福欣慰的泪?还是委屈辛酸的泪?以至悲痛欲绝的泪? 
  只有李商隐的心,才知道。 
二

  在家静养数日,又吃了些草药,李商隐已经能起身到户外走动散步。 
  初夏樊南,绿树浓荫,菜圃稻畦,缤纷绮错,鸡鸣犬吠,犹如江南水乡。 
  李商隐走在田埂边,并没有全身心地投进美好自然怀抱中,享受阳光熏风的恩赐,在头脑里却想着如何去拜见令狐八郎,如何干谒八郎,如何请他伸出援手……一大堆的"如何",压得他有点喘不过气来,胸闷异常。 
  第二天,他勉强说服了妻子,租一辆小马车,终于进了长安都城,来到开化坊令狐府门前。 
  "啊呀!是李公子,好久不见,贵体可好?" 
  一个老家丁,从门里迎出来,向李商隐问安。 
  "令狐大人可在?湘叔可好吗?" 
  "公子你还不知,八郎位极人臣,腾达显贵,已不在这里居住了。" 
  "哦?"李商隐惊诧了。 
  "在晋昌坊重新建了一座宰相府,那气魄,比老爷在世时可大多了!要见他,得去晋昌坊。" 
  "湘叔和老太太都搬过去啦?" 
  "没有。老太太不愿意搬。湘叔呀,是八郎不准他搬过去。像我们这些老家人,一个也不准过去。其实说句心里话,让我们搬过去,我们还不高兴过去哩!这里究竟是老爷太太住过的地方,我们舍不得离开!" 
  老家丁说着说着好像气不打一处来,火啦。 
  湘叔从里面出来,步履蹒跚,眼睛也不好使,眯着眼睛,看了半天,才道: 
  "你在和谁说话呀?那是谁?" 
  李商隐病未好,也不敢快走,边走边招呼道:"是我!商隐。湘叔,你老好啊?" 
  "什么?是商隐贤侄吗?什么时候到京的?快进来,还没住下吗?这回府上宽敞了,有好多房子没人居住,就住这儿吧。" 
  "湘叔,自徐州府主卢公仙逝后,我就回来了。携妻带子又搬进樊南旧居,不想麻烦了。" 
  "这是什么话!八郎搬出去啦,七郎和九郎又不在京城。这大院子空落落的,你把全家都搬进来,正好!一会儿,我去禀告老太太,她一定很高兴。" 
  李商隐确实不想"麻烦"令狐恩师家。事情提得太突然,没一点思想准备,况且也得跟妻子商量商量。 
  湘叔跟商隐一边往里走,一边又小声劝道: 
  "八郎自新居建成搬走,很少回来,老太太很生气,也没有办法。老夫人身边需要有个人照顾。你是令狐家半个儿子,老爷看重你,老夫人也很喜欢你。老夫人常念叨你,念叨老爷疼爱你,临终时特别把你叫到眼前,说了那么多话,跟亲生儿子也没有跟你说得多、嘱托得多。" 
  李商隐听老夫人还记得这些事,眼睛酸酸的,心里涌动着一片洋洋暖意,在这冷酷的世界里,还有人想着自己,爱着自己,自己并不是狐独而被遗弃之人! 
  进了客厅,湘叔坐在李商隐身边,仔细看了看他,叹了口气,皱着眉头道: 
  "看你这气色,是不是又病啦?刚刚爬起来,是不是?唉!商隐呀,这回你就听湘叔一次,搬进来吧。你没有俸禄,怎么养活得了你的妻儿呀?一个儿子三个女儿,你是六口之家,没有五品官阶的俸禄,怎么过日子哟!" 
  湘叔句句说在理上,句句为自己打算,使李商隐感激得流下眼泪。六口家,沉重地压在身上,他已经喘不过气来。家里只有十天的粮食,第十一天,六口人就得挨饿!为了妻子和孩子,他何尝不愿意搬进恩师家呀! 
  然而,八郎会同意吗?即使老夫人同意,他不同意,自己也不能搬进来。 
  想到这儿,李商隐摇摇头,又点了点头,现出为难的样子。 
  湘叔忽然明白了,急切地道:"商隐,你先在这儿喝杯茶,我去去就来。" 
  不一会儿,湘叔把老夫人引来,搀扶老夫人的竟然是锦瑟! 
  李商隐惊讶地看了锦瑟一眼,站起身,向前迈了一步,跪倒地上,给老夫人行大礼。 
  老夫人一头白发,拄着凤头拐杖,颤颤微微地向李商隐招招手,轻声哽咽道: 
  "商隐吾儿,把师母想煞也!" 
  老夫人啜泣起来。 
  李商隐膝行至师母脚下,脑袋叩在师母脚背上,也已泣不成声了。 
  锦瑟扶着老夫人坐下。老夫人抚摸着李商隐稀疏的灰白头发,更加伤心,道: 
  "有难处,为何不来找师母说呀?" 
  "师母……" 
  李商隐忽然感到母亲就在眼前,慈爱地抚着自己的头,就像遥远的孩童时代,自己因为没有做好一件事,悲伤地伏在母亲脚下,哭着请求母亲原谅,善良的母亲陪着他一起落泪。 
  那情景和眼前一模一样,他是永远也忘不掉的。 
  "夫人,保重身体呀。"湘叔小声劝道:"商隐不要哭了,老夫人不能过于悲伤。哀伤哭泣,会伤身子的。" 
  "商隐兄,别……老太太……" 
  锦瑟抽泣着,也上前劝解。眼睛通红,脸颊挂着泪珠儿。 
三

  李商隐不敢违背师母之命,三天后令狐府派来两辆马车,把一家六口全载进开化坊。 
  不知是谁把这消息告诉了八郎,中午,他就匆匆赶来,在客厅里,正遇上老夫人跟李商隐一家人吃午饭。 
  八郎先给母亲请安,然后跟李商隐不冷不热地打招呼。他不敢在母亲面前,表现出不高兴,可又实在高兴不起来。 
  "八郎,是我叫商隐一家人住进来的。我年纪大了,你们又都不能在我身边。唉!三个儿子,没有一个留在我身边孝敬我……" 
  八郎听出母亲斥责的意思。自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辅,怎么能落个不孝之子的罪名?他连忙跪倒地上,叩了三个头。老夫人才闭上嘴,不再数落了。 
  "儿子是朝廷命官,宰相事多,实在太忙,请母亲原谅。儿子曾经再三请母亲到晋昌坊住,儿子也好朝夕请安相伴,可是……" 
  "不要说啦!我是不能离开你父亲住过的地方!我累了。" 
  老夫人对儿子不常来看望请安,很生气,不愿跟八郎再理论,站起来,由锦瑟搀扶着,往内宅走去,临到门口,突然转身,对李商隐妻子和儿女们笑道: 
  "你们吃好啦?吃好,请到我房里,陪我说说话。" 
  王氏和孩子们当然高兴离开客厅,躲开这位赫赫吓人的当朝宰相。 
  几案上的盘碗剩饭剩菜,很快收拾下去。仆役和丫环们都已退下,客厅里只剩下八郎和李商隐,还有湘叔在旁侍候喝茶。 
  客厅陷入沉沉的寂静。 
  李商隐想搭话,但一时却不知从何说起,又该说些什么。原本亲如手足,而今却贵贱判然,没了共通的思想、共通的语言、共通的兴趣,他感到异常陌生,仿佛八郎是从天上下凡的神仙,自己卑微得自惭行秽,无地自容。 
  终于还是八郎先开口说话了,自然是居高临下,藐视一切的姿态和口气。 
  "你不是从我这赢去了一百两银子吗?这么快就花光啦? 
  现在又想……" 
  "少爷,这事都怪老仆没有及时禀报。那一百两银子存在我那儿,当时商隐走时,坚决不拿。我说八郎是位讲义气讲情面的人,又官居高位,怎能像市井小儿反悔不认帐?认赌服输,天经地义,这一百两银子是你赢的,八郎不会再收回去的。可是,商隐就是不收,他说恩师和八郎对自己的恩情,尚未报答万一,怎能收他一百两银子呢?八兄一时戏言,不能算数。商隐走后,老仆原想再送回帐房,但又一想,这事一旦传出去,于大人名誉不利,所以就放在我那儿,暂时保管。" 
  八郎点点头,表示同意。心想,这穷鬼,真有点穷骨气!我一个堂堂宰相,岂能跟他计较百两银子?不过他全家六口,住我的吃我的还要穿我的,那要花费多少银两?不能让他在这里吃白饭。 
  "商隐,你反正无事赋闲,我手头上的章奏,忙不过来,你给我写写抄抄。" 
  李商隐正愁不得机会接近堂堂宰辅,他张口求我,恰合我意,迫不及待地回道: 
  "令狐大人,尽管吩咐好啦,小弟情愿效劳。" 
  令狐綯见商隐这么痛快地答应了,又有些后悔,这不等于辟聘他为记室,将来得寸进尺,提出正式任命为朝官,如何是好?他慌张地声明道: 
  "哦,我只是随便说说而已,有没有需要写的,现在还不好说。如果真的需要,也是我个人私下请你代劳,与朝廷没有关系。你不要有其它别的非分之想。" 
  像从头上泼下一盆冰水,李商隐的心凉了半截。八郎是个寡情寡义之人,是不会帮助自己的。 
  李商隐没有吭声。 
  湘叔从旁听出八郎话中的意思,但是,他想到商隐六口之家,常住令狐府上,也不是久长之计,于是不顾一切地插嘴道:"少爷,商隐有才华有能力,又年富力强,应当为国家多做些事,为朝廷多效劳出力,赋闲在家,无所事事,于国家于个人于令狐家都没有好处。如果少爷能在皇上面前美言几句,推荐……" 
  "住嘴!我和商隐谈话,有你插嘴的地方吗?放肆!退下去。" 
  湘叔默默地退出客厅。 
  李商隐觉得湘叔为了自己,受到斥责,心里很难过,很过意不去。想说句什么,又能说什么呢?如果能理直气壮地上前声明:我不需要你八郎的推荐美言,谁也不会受屈辱和斥责。但是,自己能这样说吗?六口之家都得吃饭! 
  八郎很扫兴,气嘟嘟地站起来,没与李商隐告别,也没进内宅跟老母亲道别,就离开而回自己的宰相府了。 
四

  温庭筠突然造访,李商隐高兴异常。 
  整天呆在令狐府的深宅大院,只能看见一片蓝天和四堵围墙,形同牢狱,把他憋得心烦意乱。 
  "义山贤弟,走!八郎请我们到他府上喝酒。" 
  "为什么?他能请我吗?别开玩笑。" 
  "为什么?当然是有求于我啦!如果不有求于我给他干事,他能请吗?他请我,就得请你,咱俩一起去。他若说个不字,咱俩甩袖就走!我请你到平康坊喝酒嫖妓去。听说从江浙新来一批美女,皇上选剩下的全部送到平康坊妓院,让咱们平民百姓享受。哈哈哈!走吧,天快黑了,街鼓一响就麻烦了。" 
  "这……"李商隐犹豫着。 
  硬着头皮去赴宴,让八郎当众赶出来,或者当众羞辱,他可实在受不了,没有温钟馗那种本事。去平康坊嫖妓?他更没光顾过。在幕府里,有不少官妓,他从没沾过边。他摇摇头又摆摆手,拒绝干这种事。 
  温庭筠是什么脚色?他想做的事儿,是非做不可,谁也阻挡不住。又瘦又懦弱的商隐怎能经得住他的连轰带炸软磨硬泡,没用一顿饭功夫,忐忑不安的李商隐便乖乖地跟随温庭筠,来到晋昌坊令狐綯宰相府。 
  新建的宰相府,高门大院,一对石头狮子守卫在大门口,当跨进大门,来到庭院,则又有一番景象。 
  一般王府宰相府院内,栽种的尽是白杨树,与平民百姓家院落没太大区别。王府宰相府院内的白杨高大些,而平民百姓家的矮小些罢了。大诗人韩愈在《示儿诗》中,描写他的靖安坊住宅时,写道:"庭内无所有,高树八九株。有藤娄络之,春花夏阴敷。" 
  令狐綯家的院落里,除了白杨树之外,还栽种着皇城内独有的梧桐树。它叶子生得别致,有如伸开的手掌。花很小,淡黄色,散发出一股幽香。因为是皇家树,移栽在宰相八郎府上,在树干四周,特别制作了栏杆,栏杆上还精雕着龙凤图案。 
  李商隐心下一惊,这八郎真是利令智昏,胆大包天,龙凤图案是皇上特有的标志,如果被谏官发现,定会弹劾他有谋篡野心。可是自己却不能直言相告,八郎会不高兴的。 
  李商隐忧心忡忡地跟在温庭筠身后,走进前厅。 
  前厅可比恩师府上的客厅大得多,里面装潢富丽豪华,天没全黑,便燃起灯烛,更使大厅有一种喜庆、欢乐气氛。 
  参加宴饮的客人已经到齐,可是主人却没有露面,众人落座后,窃窃议论着。 
  温庭筠的座席被安排在前排,距离主人仅隔一个位置。 
  他哈哈大笑道:"我今天是宰相大人的贵客,你们看看,这位置多么显贵!" 
  众人认得这位风流倜傥、不拘小节的白衣学子,都跟着嘻嘻哈哈笑着,打着诨。 
  李商隐见没有自己的座位,羞得满脸通红,站在大厅门口,迟迟不想进去。来来去去的仆役,都是年轻新人。他不认识他们,他们也不认识他,所以没人跟他打招呼,被冷落一边。 
  温庭筠走到自己座席上,刚要坐下,忽然发现李商隐不见了,连忙起身,看看大厅内,没有他,跑到大厅门口,也没看见他,有些惊慌。 
  难道是被仆役们挡在门外,他自己回去了?即使回去,也要打个招呼,告诉一声啊! 
  他拉住一个年轻仆投,问道:"看见一个身着灰白袍子的人吗?跟在我身后的那位。" 
  "他是您家的跟班吗?他在这儿站了好半天,后来就不见了。" 
  温庭筠哭笑不得,这傻瓜把义山贤弟当成自己跟班"书童"了;有这么老的"书童"吗?"书童"能穿长袍吗?乱弹琴! 
  他跑到大门口,问了守门家丁,都说此时只有进来的,没有出去的。 
  如果没有出大门,肯定在大院内,一定能找得到。温庭筠是个自来熟,善于交际的人,很快找来三四个仆役家丁,让他们分散去寻找,他自己却站在大厅门口跟几个进来的客人聊天,好像什么也没发生。 
  不一会儿,李商隐被带到大厅门口。 
  一个家丁以为功劳不小,向温庭筠兴奋地述说道: 
  "你这跟班,真没少喝墨水。我在一棵大梧桐树下找到他时,他正在吟诗哩。他还会吟诗?咱听不懂他念念有词,忽高忽低,都说些什么玩艺儿。我叫他,他还没听见,没理我;我走到他跟前,说你家主人在找你,你乱跑什么?他笑笑,什么话也不说。真是个怪人!" 
  温庭筠从怀里掏出一个银元宝,递给那家丁,那家丁千恩万谢,高高兴兴走了。 
  "义山贤弟,快跟我进去,八郎快来啦。" 
  "温兄,我还是回去吧。八郎没请我,没安排位置,像个局外人……" 
  "咳!我请你来,一切由我去安排,不用他八郎操心!快进来吧。" 
  无奈,李商隐确实拗不过温兄。进了大厅,有不少人认识李商隐,知道他的诗名,都站起来与他抱拳施礼问候。 
  温兄把义山贤弟安排在自己与主人之间的空位置上,李商隐推让一会儿,架不住温庭筠再三劝说,只好坐下,但心里却很不安,推测一会儿八郎来了,会出现怎样尬尴的场面。 
五

  天已不早,酒菜早已摆好,只是主人未到。温庭筠不愿再等候,率先举杯,要大家跟他共饮三大杯。 
  众人见他坐在前排,靠近主人身边,以为他是受主人之托,招呼人家先喝先吃,于是众人都开怀畅饮起来。 
  酒过三巡,温庭筠提议唱和诗赋。 
  众人多数都是进士,都是八郎的追随者,岂有不会吟诗乎!有几个率先站起吟咏起来,摇头晃脑,架子不小,诗却平平常常,毫无意味。 
  温庭筠站起来,指着李商隐,笑道:"坐在我身边的这位诗人,大家都知道他的大名,都吟咏过他的诗,但不见得都认识他,见过他。义山贤弟及第十多年,才华超群,经纶满腹,却不被朝廷重用,长期飘泊天涯,沉沦幕府,壮志百无一酬。今晚,就让大家开开眼界,既一睹他的尊容,又聆听他当场吟咏。下面就让义山贤弟吟唱。" 
  李商隐诗名很高,众人中有不少人搜集并珍藏他的诗,都能背诵出来。大家都很兴奋,专注着他的一举一动。 
  当众吟诗场面,李商隐经得多哩,没放在心上。可是,今天是在京都,又是在相府,当着八郎的同事和追随者吟诗,则大不一样。他慢慢站起来,向众人抱拳施礼,然后吟道;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 
  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 
  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 
  归来辗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刚刚吟罢,令狐綯匆匆从门外走进来,尚未脱去官服,摘掉官冠,跟众人招呼着来到前排,发现李商隐,仿佛吃了一惊,但转瞬间现出笑容,对他点点头,马上就跟温庭筠问候道: 
  "温兄,让你久等,实在对不住。皇宫彻宴小弟,小弟不好拂皇上面子,只能陪伴左右。知道兄弟们久等着急,可小弟更急呀!温兄原谅,温兄请原谅。" 
  一朝宰辅跟一个白衣秀士这等客气,真会让人受宠若惊。可是温庭筠心里有数,八郎如果没有重重请托,才不会这等低三下四!温兄没有笑,也没有回报以同等热情,只默默地等待着。 
  李商隐惊诧八郎的表现,不明白内中契机。八郎没有恼怒自己不请自来,他从心眼里直念叨"阿弥陀佛"。 
  八郎坐下,端起杯先敬温兄,后又敬众人,同时还对李商隐点了点头,让他也一同畅饮。 
  李商隐心里十分感动,觉得眼前这个八郎,才是昔日那个热情清高的八郎。 
  "温兄,刚才你们好像在唱和吟诗。是谁在吟咏?我没有听清楚,再吟咏一遍好不好?" 
  八郎变得何其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李商隐几乎要流下感动的眼泪。 
  "是义山贤弟在吟诗。令狐大人,如果真想听,我代为重吟一遍如何?" 
  温庭筠手端酒杯,先看看李商隐,见商隐同意地点点头,又看看八郎,八郎也点点头,只是眉毛动了动,眼神微微一变,随后便恢复了常态。温庭筠的嗓子非常好,能唱很动听的歌,常常与那些歌妓唱男女二重唱。他抑扬顿挫地吟咏着,就像歌唱似的,使众人震惊,也使八郎兴奋不已。 
  但是,李商隐却毫无表情。他希望八郎能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 
  "商隐,这首艳情诗的题目叫什么?"八郎问道。 
  "诗的题目?没有题目。如果给它冠以题目,就叫《无题》吧。" 
  "什么?《无题》!很别致,《无题》艳情诗,很刺激!" 
  温庭筠明白义山的心事和诗的中心思想。八郎愚蠢无知,令温庭筠惋惜。他不得不出面把诗解释清楚,笑道: 
  "令狐大人,这诗不是艳情诗,是借艳情以寓慨愤,'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请你仔细思索一下,首联是以'哀筝'起兴,刻划处境的孤单凄寂。颔联写'白日当天',青春将半,老女不售。义山贤弟以'东家老女'自喻,极写身世潦倒不遇!颈联渲染'溧阳公主'尊贵恩宠绝伦,'同墙看'是说朝野都侧目歆羡。联尾用'辗转'不寐,梁燕闻之,也要为之长叹,来倾吐迟暮之慨。" 
  温庭筠把诗疏通之后,八郎脸色变得难看了,自己当众出丑,很伤面子!但是,很快他情绪又变得兴高采烈了,再不提诗的事,只劝众人畅饮。 
  当杯盘狼藉,大家喝得东倒西歪的时候,八郎却相当清醒,悄悄地越过李商隐,来到温庭筠身边。 
  温庭筠已经烂醉如泥,还在灌酒。 
  "温兄,小弟有一事相求。温兄,醒醒!" 
  "八郎大人,没醉,说吧,什么事?" 
  "请你填几首小词。" 
  "词?什么词?" 
  "填几首《菩萨蛮》词。" 
  "不就是女蛮国进贡的那些倡优唱的歌吗?按照它的曲调,重新填上词吗?" 
  "对对!填上新词。注意呀!填好后,不准往外传。" 
  "行。" 
  温庭筠说完"行"字,便酣睡过去,怎么也叫不醒。 
  八郎恨恨地一跺脚,站起来,转身扬长而去,把众人丢在客厅里。 
六

  第二天清晨,温庭筠醒来,影影糊糊记起昨夜八郎对自己说了些什么,起身看见李商隐坐在几案前,正在写什么,问道: 
  "义山弟,这是什么地方?" 
  "八郎宰相府。醒了?" 
  "怎么没回家呀?" 
  "昨晚宴饮太晚,大家睡在相府。五更都走了,有的上早朝,有的回家了。我见你仍然没醒,就坐在这儿陪你。" 
  "你写什么?吟诗吗?" 
  "不。是给八郎写章奏。八郎临走时,让我告诉你,把词填好再走。" 
  "噢!对了。我就觉得八郎像说过什么。没问题,一会儿就填好。" 
  他俩吃过早饭,又在相府忙了半天。李商隐写好奏章,温庭筠一口气填了二十阕,把相府乐妓叫来,演唱一遍。 
  李商隐听后,觉得反来复去地写一个女子的各种情态,辞藻又浓艳,没有多大意思。可是,那些乐妓却爱不释手,要求允许她们把词抄下来。 
  "这可不成。八郎大人说,写好后,不让往外传。你们抄下来,传唱出去,让你家大人听见,挨打挨骂受罚,我可不管。" 
  听说是八郎不准往外传,乐妓都不敢抄了,只在心中暗暗背诵着。 
  八郎早朝归来,匆匆来到客房,看见《菩萨蛮》词已填好,异常高兴。道: 
  "温兄,你可帮我大忙了。我得马上进宫。说句实话,今天早朝时,宣宗皇上还问我《菩萨蛮》填好没有,我说快了。皇上说填好快送进来,还说今天下午御宴时要演唱。唉!我都急坏了!" 
  温庭筠听说是皇上要听《菩萨蛮》新词,一定是命他八郎填词。他不填,反来命我替他填,眼珠一转,心生一计,道:"令狐八,你把这些词呈送皇上,皇上一高兴,准会赏赐你的,说不定又要提级进爵。你高官厚禄,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我呢?义山贤弟呢?" 
  温庭筠说着说着,不由得火起,从八郎手中突然把词抢夺过来,就要撕毁。 
  八郎可急坏了,连忙高声哀求道:"温兄!使不得!使不得!我不马上送进宫,皇上要怪罪的。你的帮忙,我令狐綯不会忘记的。你放心!" 
  "不忘记就完啦?" 
  一共二十阕词,写在二十张纸上,温庭筠从中抽出一把,共五张,不管三七二十一,几下子就撕得粉碎。 
  "哎呀!我求你别撕,别撕了!你说要什么报酬,我都答应就是了。温兄息怒,千万别撕了。" 
  "我尚未及第,义山尚未得官。你看怎么办吧?" 
  "这好说,好说。明年春试,我保你中个头名状头,怎么样?" 
  "这可是你亲口说的!义山的官呢?" 
  提到义山,八郎有些不情愿,扫了他一眼,没有吭声。 
  "你说呀!" 
  温庭筠见他不回答,又从中抽出一张,撕成两半。 
  八郎急了,回道:"你让我想想嘛。别撕碎,别撕碎了!义山的事,我早就准备帮他,但是现在朝中没有空缺,一旦有缺额,我一定推荐他。这总可以了吧?嗳,别撕碎了,拿来我抄一抄。你们呀,真是的!" 
  "好!如果你说话不算数,我不会放过你的。你听清楚了!" 
  "唉!我们已经不是当年在一起瞎闹的孩子了。我是一朝宰相,一言九鼎,九鼎一言!还会反复无常吗?放心好啦!" 
  温庭筠这才把那一叠词稿交给八郎。 
  八郎接在手中,数一数是十四张,另外还有一张被撕成两半。他看着这两半的词,颇为惋惜,嘟嘟囔囔地埋怨着,走了。 
  温庭筠看他走出房屋,看看李商隐,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 
  李商隐只苦笑笑,他没抱太大希望,知道八郎自幼就是个说与做不一致的小人。他的话能兑现一半就不错了。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