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赏析12

      教辅 2006-8-20 2:32
《琵琶行》赏析

     琵琶行并序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船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 ,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 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 转徙於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 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言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沈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点评]
    《琵琶行》事白居易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其中不少词句都是镌刻人心的千古绝唱,在民间广为流传。它之所以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是由于它的语言虽美而不浮华,虽精而不晦涩,内容贴近生活又有广阔的社会背景,可供雅俗共赏。

      
    《琵琶行》写于白居易被贬江州的第二年,陈寅恪先生称它为"为长安故倡女感今伤昔而作,又连绾己身迁谪失路之怀。"道出了作者当时无限伤感和不尽苦闷的心境。第一段的环境描写不仅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还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为后文琵琶女的登场打造了一个自然和人文相匹配的舞台。瑟瑟的枫叶荻花,茫茫江面上的寒月和"无管弦"的对饮,正是人物悲凉心绪的写照,并且,这是在秋季——一个很让人伤怀的季节。可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然而,正在这时,竟"忽闻水上琵琶声",这便给这幅灰色的调子添了一笔亮色。这能使"主人忘归客不发"的美妙琴声来自何方?我们仿佛已经看见了作者那悠然神往的神态。我们"寻声暗问",那是生怕打扰了这神话般的境界,"添酒回灯"何一个"重开宴"使这一主一客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做好了一切准备,就等琴人登场了。这"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琵琶女却还"犹抱琵琶半遮面",娇羞之态尽现。由于前文的铺垫,我们并不觉得她矫柔造作,相反显得自然可爱,让人产生无限的爱怜。这月光下如此一景,这静夜里如此一琴,这期盼中如此一遮,怎不让人心为之一颤?即便此诗再无下文,至此而止,就定格在此一景中,我已是心驰神往了,然而,"好戏还在后头呢"。

       如果把这首诗喻为一支名曲,那么白居易对琵琶女的外貌描写,也仅是"转轴拨弦三两声",虽无长相、身段的刻画,仅"弦弦掩抑"、"低眉信手"已足现她的忧郁、柔美、亲切可人。这里对美女的刻画,比起曹植的《洛神赋》来,可以说是少而又少,却精而又精,恰倒好处,比宓妃身上更多地闪烁着人文主义的光辉。琵琶女把她的"平生不得志"何"心中无限事"完美地揉进了弹得娴熟的曲子,让我们的诗人闻曲伤怀,如得知音,正因如此,才有了后文的"为君翻作《琵琶行》"一举。接下来,琵琶声在夜色中飘散开了。用文字表达听觉,是很不易收到很好的效果的,因为音乐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作者不仅要让人看见琵琶女,更要让人听到琵琶曲。怎样才能让人睹文而如闻仙乐呢?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串精妙的比喻,喻体都是人们常见常闻的,如急雨、私语、珠落玉盘、莺语、泉流、瓶破水迸、骑出刀鸣、裂帛等,这些平常的乐音被作者有浓有淡,有重有轻,有急有缓地穿在一起,把读者的灵魂摄起,去追随那清冷的琵琶曲了。这一段无以伦比的音乐描写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和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弄寄语房给事》并举为古典音乐的四篇秒文,但由于它的比喻平实、贴切,语言流畅,情感丰富,得以比其他三篇更为广泛的流传。

       曲尽乐终,又恢复了月夜的寂静——"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不要说听客,就连我们这些读者都还陶醉在那袅袅的余音中,浸江的秋月都醉了。文行至此的静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还有什么能比听众如痴如醉的陶醉更能赞扬艺人呢?试想,若琵琶女收弦后,是"东船西舫赞不绝,江心秋月耀浮波"试怎样一番情景?喝彩虽也是对琴艺的衬托,但比起"悄无言"来要大打折扣了。而且那一片嘈杂将会掩盖了美妙的余音,毁了这一片的静谧,就像清澈的碧波中荡入了一股污水。何况,这里不是京都,没有章台路上的浮华,没有王子皇孙的轻谑,仅有这些天涯沦落人被音乐感染了的心灵,他们怎能哗然打破这清寂的境界!下面,又自然而然地琵琶女的自报身世,作者借她的口述,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当日生动的社会风情画,控诉了那个"春风秋月等闲度"、"重利轻别离"的社会,感叹了世态炎凉、人民的悲苦和无奈。作者称她为"君",这敬辞足见同为沦落人的相敬相怜。"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作者这别离的愁绪,谪居的苦闷,忧国忧民的心情,对世事的感叹一起袭上心头,郁成了两行清泪,潸潸沾衣。

      《琵琶行》中,极巧妙地溶入了景、音、情和作者的人格魅力,不愧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END—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