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药》的主题

      教辅 2006-6-24 13:6
也论《药》的主题 
杨海波 
    主题是作者在作品中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和对生活图景的描绘而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是作者对生活的认识、评价和理想的表现。它既包含有生活本身所蕴含的客观意义,又体现了作者的主观认识及其所要表现的理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准确分析作品的主题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具体分析作品的主题时,特别是分析选作中学课文的作品主题时,往往会出现若干分歧的意见。当然,作为学术问题的争呜和讨论是允许有争论、求同存异的,但作为指导中学生学习语文,我觉得应当力求统一,给学生较为正确的、科学的结论,不能大家众说纷纭,学生莫衷一是。 
    关于中学课文传统篇目《药》的主题至今仍旧分歧较大,无统一定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为了求得较为统一的意见,我不妨引用几例有关《药》的主题的不同意见供同志们分析辩识。原六年制中学高中课本《语文》第1册159页注释(1)中关于《药》的主题是这样概括的:"作品不仅通过描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描写为推翻封建制度而英勇就义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竟成了贫民华老栓夫妇为儿子治病的"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从一个侧面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启示人们:只有发动群众,革命才能胜利,中国才能得救。"长期以来,这种看法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甚为深广。新编高中《语文》第3册166页的"预习提示"关于《药》的主题的概括仍旧沿袭了这种说法,未作任何改动。这一说法的重点十分明确,它除了指出《药》"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了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这一基本思想之外,强调的是另外一方面,即"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所以,我在引文"更重要的是"下面打上了着重号,想必编者的用意也在于强调"更重要的"这一方面。可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案》(第1册)(下简称"教案"),茅宗祥同志在《药》的教案中,概括《药》的主题又完全不同:"通过华、夏两家的悲剧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人们愚昧麻木的严重程度,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茅宗祥同志把人教社编者认为"更重要的是"以后的内容统统删弃,正表明他不同意这种说法。这并非茅宗祥同志一时的偏颇之见,事实上,早在1982年茅宗祥同志在《论(药)的主题》一文中就阐述了自己的这种观点。同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新探》一书中,(以下简称"新探")关于《药》的主题又有不同的意见,田德文同志在"新探"一书中是这样概括《药》的主题的:"通过革命者夏瑜惨遭封建统治者杀害,华老栓用革命者的血为儿子治病,结果儿子仍然死去的故事,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的愚昧、落后的病苦,控诉了封建统治者残害、愚弄人民的罪行,总结了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终遭失败的教训。"这种意见不同于人教社编者"更重要的是"这种强调批判说,又不同于茅宗祥同志在"教案"中只字不提"辛亥革命"的概括,似乎是一种折中的说法,不过我认为这种意见是比较符合《药》的实际的。《中学语文教学》1985年第10期、第11期连续发表了黄忠顺同志和何斐同志的文章,他们在谈到《药》的主题时又有不同的意见。黄忠顺同志指出:"因此,《药》的主题应该是鲁迅自己所说的,写群众的愚昧和群众的愚昧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的。"何斐同志指出:"小说通过描写华、夏两家丧子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残酷镇压革命和从思想上奴役人民的罪行,小说主要描写了愚昧落后的民众群像,为了'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指出唤起群众觉悟的重要,小说也启示我们,中国政治革命若要取得胜利,必须同时进行深刻的思想革命。" 
    以上所摘录的仅限于指导中学语文教学的教材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