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政治资料汇编

      清新世界 2006-2-15 14:54
古代社会

1 、原始社会生产发展的历程:
A石器,作为人类最初的生产工具,在原始社会很长一段时间里有决定性的意义;B火的 使用,特别是摩擦生火的发明,对远古人类的生活有重大影响;C畜牧业和农耕业的产生和发展,在人类生产史上有深渊影响。
2、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叫生产力。包括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三要素。
3、 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叫做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产品如何分配三个内容。
4 、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社会人们共同生活和劳动的基本单位。
5、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级的阶段。
6、原始社会的衰落:原始社会后期,以金属工具出现为标志,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个体劳动成为生产发展的趋势,于是,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被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取代,随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便产生了。
7、战俘成为最初的奴隶,氏族首领成为最初的奴隶主。
8、随着债务奴隶的产生,奴隶劳动日益普遍,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两大对立阶级,一个是奴隶阶级,一个是奴隶主阶级。阶级的出现,使原来为整个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氏族机构逐渐瓦解,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奴隶制国家出现了。
9、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10、奴隶社会,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11、奴隶社会的衰落:奴隶社会后期,奴隶主对奴隶的野蛮、残暴的剥削和压迫,极大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往往以破坏生产工具和虐待牲蓄进行反抗。这样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得不到广泛的应用,同时大批奴隶逃亡和被折磨致死,导致奴隶主庄园普遍衰落,这表名奴隶社会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12、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具有明显的进步性,表现在:A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能够比较自主地进行劳动;B农民可以有自己的劳动工具,部分农民还有自己少量的土地;C农民的劳动成果出一部分作为地租交给地主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这使他们比较注意关心生产,注意改进生产工具,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13、为什么说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地址湖阶级掌握的绝大部分土地的所有权,而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农民却没有或者只有少量的土地。农民为了进行生产,维持生活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这样,农民就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得不到真正的自由,并把大部分劳动产品作为地租交给地主,遭受地主的剥削。所以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阶级的基础。
14、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地主阶级剥削农民阶级的主要方式是榨取地租。此外,还通过放高利贷、收苛捐杂税、强迫农民服徭役等形式进行残酷的剥削。
15、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是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最高形式。
16、封建社会的衰落: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日益扩大的市场要求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但残酷的封建剥削,使农民生活极端贫困,无法提高购买力;同时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又把农民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上,这样,生产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市场、劳动力得不到满足,封建社会逐渐被资本主义社会取代。

资本主义社会

1、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三次科技革命发生的时间、标志、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影响。
2、新的科技革命的兴起及其影响表明: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
3、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在资本主义企业里,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自己所得到的工资。除去工资,由工人劳动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一部分价值,叫做剩余价值。资本家就是靠无偿占有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发财致富的。这就是资本剥削的秘密。
4、惟利是图,是资产阶级的本性。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动机。资产阶级财富的日益增加,是建立在不断加强对工人阶级剥削基础上的。
5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反映到人与人间的关系上,就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6、 资本主义时代出现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对生产实行统一的管理;通过市场对人、财、物得到合理的配置;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得到合理安排,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所以:社会主义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建立公有制的历史使命就落在了工人阶级的身上。
7、 为什么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A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谋求强盛;B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势力相勾结,极力反对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C根本原因: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具备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条件。

社会主义社会

8、1919年五四运动,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适应了近代以来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9、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
1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阶段,但又有必然的联系:它们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
11、无产阶级**自主的领导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彻底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直接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因素。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选择,是中国人民自己作出的决定性的选择,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1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13、"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 向,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作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5、 新民主主义革命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客观条件有:
A工人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B人民政权有能力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C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

16、1956年底,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最广泛最深刻的变革。
17、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人们在生产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优点: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能够极大地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18、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翻天覆地的巨变:A实现了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B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C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20、历史性的专折: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上来。是历史性的转折。
2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揭开序幕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从此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22、"一国两制"指的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个国家"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两种制度"指的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中国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23、为什么我国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
旧中国的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起点低、基础太差。
24、为什么我国现在仍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所以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它贯穿于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26、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立足基本国情,面对主要矛盾,我们必须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8、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面对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问题,要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根本判断标准。
29、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其他特点:农村人口 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分布不平衡。
30、我国人口过多、增长过快的严峻形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
31、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对外开放、节约能源等
32、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3、我国资源国情: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34、我国环境国情: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还依然严峻,不容乐观。
35、如何保护好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
A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必须加强资源和环境法规、资源和环境知识的教育,提高全体人民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意识;B坚持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就要全面规划,科学布局,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C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D要高度警惕环境恶化引起的问题,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3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就社会性质而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就发展程度而言,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3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38、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9、什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就是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40、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41、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42、为什么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四项基本原则是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是全国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
43、改革的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44、改革的目标: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变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
4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是我们的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
46、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47、"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A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B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解放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两个基本点"一个是立国之本,一个是强国之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48、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实际工作中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其中,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49、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50、国有经济有多种实现形式,它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人民共同所以的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先进技术设备、先进生产力、经济命脉、重要产品生产和流通)
51、集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共同富裕原则、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财富和国家税收)
5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它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53、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54、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55、共同富裕的含义:是一个过程,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者带动和帮助后富者,达到共同富裕。
56、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A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B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2020);C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
57、小康水平: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58、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5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60、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将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
61、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离开人民的参与和支持、监督,依法治国是不可能的。
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63、新中国的成立,消灭了剥削制度,铲除了民族压迫、歧视的根源。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载入了宪法和法律。
64、维护民族团结,要做到"三尊重":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语言文字。
65、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66、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
6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想道德建设;二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68、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69、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是带有根本性和长期性的战略。
70、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71、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72、对待其他文化的原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73、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






中考热点总结
一、三农问题:
1、产生原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人口分布不平衡
2、意义:体现党的性质、三个代表、党的本质、全面小康、社会主义本质、共同富裕、改革发展稳定。
3、做法:一个中心、科教兴国、改革、精神文明建设。
二、邓小平诞辰100周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意义;初级阶段理论;基本路线;三步走;社会主义本质;发展是硬道理;共同富裕;三个有利于;一国两制;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重视人才。
三、台湾问题:
自古中国领土(历史史实,吴国、元、明、清、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开罗宣言);原则与基本方针(港澳问题成功先例);不放弃使用武力;《反**国家法》体现依法治国;维护祖国统一义务;爱国主义。
四、28届奥运会
体育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维护国家荣誉、利益义务;民族精神;爱国主义(责任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强国之路;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平与发展当今时代主题(五环奥运精神);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科教创新。
五、东北老工业基地:
原因:三个代表、全面小康、共同富裕、边疆稳定与民族团结、和谐社会。
做法:改革、科教、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改革发展稳定(就业和社会保障)、对外开放。
六、两会之安全问题:
三个代表、生命健康权(尊重和保护人权)、依法维护公民合法权利;依法治国;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科技开发利用新能源。
七、和谐社会:
1、以人为本,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也就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历史;
3、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要求的,能够极大地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4、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和自由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从而为人民群众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和前景;
5、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6、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7、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离开人民的参与、支持和监督,要实现依法治国是不可能的
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9、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10、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11、正确处理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初三政治归类复习

一、"标志"类:
1.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生产工具
2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标志——1919年"五四"运动
3.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标志——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社会主义革命结束标志——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5.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6.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30,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和标志。
二、"主要矛盾"、"基本矛盾"类: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三、"本质"、"实质"类:
1.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 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人民民主专政
3.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4.正当防卫的实质——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5.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6.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7.我国改革的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8,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而经济竞争的实质又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实质又是创新人才的竞争。
四、"根本"类: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判断所有问题的根本标准——"三个有利于":①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②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③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4.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
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7.公民根本活动准则——宪法
8.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低
9.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10.根据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党从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1.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12.四项基本原则是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
13.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括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
1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决定的。因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
15.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满足人民的需要,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16.实践证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正确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始终没有动摇过,从而使我国的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了严峻考验的根本原因。
17.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五、基础
1.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
3.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4.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宪法
5.实现权利的基础——义务
6.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教育科学
7.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
8.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六、核心
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思想道德建设
2.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
3. 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4. 我国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的中心——经济建设
5.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7.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缩小地区差异,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民族人民大团结的核心。
8."强权就是真理",这是霸权主义的核心思想。
七、关键
1. 控制人口增长的关键——少生
2. 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科学技术
3. 能否成才的关键——自己勤奋努力
4. 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破坏的关键——*科技创新
5. 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敢于和善于创新
6. 世界范围内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科学技术的竞争
7.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
8.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八、目的、目标
1. 社会主义根本目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 基本路线的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 改革的目的——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九、保证、保障
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思想保证——艰苦创业精神
3. 公民权利最重要的法律保障——宪法
十、原则
1. 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2. 社会主义法制的一条基本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十一、基本
1.我国最基本国情——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我国基本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
5.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本条件——资源和环境
6.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7.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这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8.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制定的基本国策,也是在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的唯一正确的选择。
9.我国资源状况的特点是: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的又一基本国情。
10.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11.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1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1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4.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1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决定这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
16.,霸权主义是美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战略。
十二、主要矛盾
1.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固体废弃物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
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就全国而言,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4.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5.行使立法权,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主要职权,也是它的经常性工作。
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想道德建设,二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7.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一种社会制度的建立或消亡究竟是历史的前进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在于这个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否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8.霸权主义是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的主要威胁,霸权主义一直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
十四、重要
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之一。
2.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6.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
7.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8.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9.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代青年最重要的社会责任,
10.作为最重要的社会责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的共同使命。
十五、决定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国家的性质,决定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4.无产阶级**自主的领导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取得彻底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直接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因素。
5.中国人民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上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他们做出的决定性选择,也是惟一正确的选择,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6.我国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国家的时候,生产力发展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这就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必然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
7.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决定的。因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
8.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说,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基本国情决定的。
9.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权决定国家的重大事务。
10.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集中了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
11.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12.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人又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
1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首先表现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决定这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
15.从根本上讲,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在初级阶段,也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必须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16.我们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17.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8.在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新世纪,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19.一是我国的国情;二是"人世"后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三是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四是我国在本世纪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这些因素决定了我们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也揭示了我们青年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十六、原因
1.生产力的发展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
2.人口众多并不一定意味着落后,人口之所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除了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素质偏低。
4. 实践证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正确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始终没有动摇过,从而使我国的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了严峻考验的根本原因。
十七、前提
1."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消费资料的前提下,人口越多、增长越快,所需要的抚养、生活费用就越多,能够用于生产的费用和人均占有的消费资料就越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就越慢。
3.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括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
4.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5.我们在把握成才目标时,首先,要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正确选择成才目标的前提和标准。其次,要从实际出发,这是选择成才目标的出发点。
十八、必然
1.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中国人民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上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他们做出的决定性选择,也是惟一正确的选择,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3.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之所以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就在于社会主义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
4.我国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国家的时候,生产力发展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这就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必然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
5.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6.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军事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度重视人才问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十九、必须
1.党的基本路线关系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必须长期坚持下去,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百年不动摇。
2.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从50年代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我们必须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绝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就是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首位。
4.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5.我国现阶段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
6.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集中了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
7.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牢牢把握,毫不动摇;但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甚至社会也会变质。
8.必须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9.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努力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才成果,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10.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二十、趋势
1,正如毛泽东指出:"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2,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3,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社会发展的特殊过程,最终还是要汇入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中去,这种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总趋势是不会改变的。
二十一、总体
1,到2001年,我国人均GDP突破900美元,中华民族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跨越。
2,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3,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4,从总体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要先后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一般过程。
二十二、归根到底
1,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我们看到,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新的社会制度最终战胜旧的社会制度,归根到底也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2,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军事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度重视人才问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