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的历史和今天(二)

      望星空 2006-11-7 10:57

二、秦王国崛起的魔术——人才接力赛

春秋时期任用人才最成功的国家是位于渭水流域的秦王国。

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振兴就象一场长跑接力赛,不是一两个人才或一代人的努力能够完成的。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在急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持续的领先地位,就必须有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从先辈手中接过接力棒,人才不能出现断层,才能把富国强兵、文明进步的英雄事业继续下去。要想江山代有才人出,国家就必须建立一套重视人才的长久战略,把接纳珍惜人才当成国家的基本国策,这样人才就会不断地被发现并得到重用,就不会因为某一个统治者的昏庸而出现人才的危机,导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功业因人才的寥落无以为继。姜小白的霸业之所以只维持了一代,如日中天的齐王国因为管仲和姜小白的死亡迅速走向衰落,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国家未建立一套珍视人才的长久战略,人才出现断层的缘故。

把重视人才作为基本国策的国家是秦王国。

秦王国的先祖因为善于养马的缘故,被周孝王封为“附庸之君”(相当封爵中最低的一级男爵),在宝鸡以西的蛮荒地带领有一块弹丸之地,号为嬴秦。封地荒僻偏远不说,周围全是犬戎等对汉民族虎视眈眈的野蛮部落。名为一方诸侯,实乃百死之地。周幽王姬宫涅烽火戏诸侯时,犬戎攻破了周帝国的首都镐京,姬宫涅被野蛮人乱刀砍死,“千金一笑”的绝代佳人被犬戎虏去,不知所终,估计作了野蛮人的性奴隶。繁华盖世的首都在这场浩劫中几乎夷为平地,失去了作为首都的资格,继任天子平王姬宜臼只好把国都东迁洛阳。嬴秦的六世祖襄公因为护送平王东迁有功,被姬宜臼晋封为伯爵,从此名列诸侯。周帝国东迁后,遗留下的权力真空关中平原大部被犬戎侵占。平王便走了个顺水人情,把周帝国的发迹地关中全部封给秦王国。秦王国的疆土名义上扩大了十倍,但领土的增大有名无实,因为关中那时已成为犬戎的地盘。平王的用意很明显,就是让秦王国代替文明的中国承受犬戎的侵袭,使秦王国作为中国的西部屏藩。

犬戎那时是一个强大善战的武装集团,周帝国倾中国之力都无法与之抗衡,就更不用说地瘠民贫兵微将寡的秦王国了。不仅如此,秦王国因为地处蛮荒,国民文化水准极低,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国民目不识丁,本土几乎出不了什么“人才”。秦王国与中国的交通又被东边晋王国隔断,因此也不容易接受中原文明的影响。

秦王国早期的处境是绝望的。当时谁也想象不到这个蛮荒的野人国有一天会脱颖而出,象一头觉醒的雄狮一样闯进中原,并成为中国的主人。

秦王国最终改写了自己的命运,因为它引进并任用了人才!

(一)、秦穆公与百里奚。

纪元前七世纪,穆公嬴任好登上了秦王国的王位。秦王国自此时来运转,因为嬴任好是个英雄人物,能领导秦王国从偏僻穷困走向开放强大。

嬴任好即位后,不能容忍秦王国的落后闭塞;更不能容忍犬戎等野蛮部落的频繁侵扰,他下决心要让秦王国摆脱困境,使秦王国君臣能够与文明的中国平起平座。

嬴任好领导秦王国走上了强大之路。

嬴任好深知国家的强大离不开人才,可秦王国当时教育落后,民智未开,本土难得产生“人才”,尤其是能够治国安邦富国强兵的“大才”。摆在他面前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去文明的中国引进人才。

功夫不负有心人,嬴任好在他人生的光辉时刻遇上了百里奚。

百里奚是虞国人,年轻时极度贫困,三十岁时因不忍作一世苍头白姓离家出外闯世界,立志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出门时家里穷得连作饭的柴都没有,妻子只好把房门砍掉当柴烧。

百里奚的创业之路异常艰难,早期有相当一段时间为人放牛,唯一的收获就是遇上了一个大智大慧的患难朋友蹇叔。在穷途末路之时只好又回到了虞国,继续以放牛为生。但此时的百里奚已没有家,妻儿因贫困流落到外国要饭去了。

在外颠沛了几年后,百里奚经人引荐作了虞国的大夫,但一直没受到重用,只好按部就班地上下班。

虞国与晋王国相邻。晋献公在位时,晋王国想并吞虞国,但担心虞国的盟国虢国出兵支援,就想出了著名的“假途灭虢”之计,用价值连城的白璧和良马贿赂虞国国君,要求从虞国借道征伐虢国。急功近利的虞君居然答应了,晋王国如愿以偿地灭了虢国;回军途中又顺便把虞国灭了。白璧和良马又回到了晋献公的手中,虞君则成了一无所有的囚犯。

虞君当初准备接受晋国的白璧和良马时,百里奚极力劝谏,理由是晋国远比虞国强大,反过来向虞国行贿肯定别有用心。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若亡于晋国,虞国也不能独存,下一个就轮到虞国了。可惜百里奚的智慧忠言虞君一个字也听不进去,结果不出百里大夫所料,虞国灭亡,百里奚也作了晋王国的俘虏。

当虞君成为囚犯时,昔日的朝中大臣只有百里奚一人跟随他。朋友劝他不要继续跟随这个不纳忠言的废物,百里奚回答说:“我当初既然没有识人的智慧,没有择木而栖择主而仕;难道还能作不忠之臣吗?”晋献公听说百里奚有才略,派人劝说他在晋国做官,百里奚不答应,他说就是死也不在敌国做官。

晋献公灭掉虞国后,嬴任好来晋国求婚。晋献公把长女伯姬嫁给他,并把不肯做官的百里奚作为倍嫁的奴仆。百里奚不能忍受这样的羞辱,就设法中途逃掉,逃往邻近的楚国。楚王听说百里奚会养牛,就命令他去洞庭湖畔放马。

嬴任好在夫人赔嫁的清单上发现了百里奚的名字,但不见其人,就向来自虞国的大臣公孙枝打听百里奚其人。公孙枝回答说百里奚是个有智有忠的经世大才,只是不遇其时。秦王国若是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国家一定会大治。

听完公孙枝的话后,嬴任好象焦渴的沙漠旅行者寻找泉水一样到处打听百里奚的下落,半年后终于得到可靠消息:百里奚在楚王国洞庭湖放马?!

为了不让楚王国发现百里奚是个治世杰才并加以任用,姜小白召管仲于鲁的故事再度重演。

楚王不久就收到秦穆公送来的五张羊皮和一封亲笔信,信中说他夫人有一个赔嫁的老奴名百里奚逃亡在外,听说现在楚国放马。夫人很痛恨这个老奴,想把他赎回来杀掉以警戒企图逃亡的奴隶,求楚国看在两国多年的睦邻邦交上把百里奚交出来,下国愿付五张羊皮的赎金……

五张羊皮是当时一个普通奴隶的价格。

楚王没有理由因为一个卑贱的马夫开罪邻国,爽快地答应了嬴任好的请求。

百里奚到达秦王国后,嬴任好亲迎于国门之外。此时百里奚已年过七十,比姜子牙遇文王时还要年轻十岁。

嬴任好在王宫斋戒三日,准备拜百里奚为宰相(上卿)。这样的殊荣对于一个命途多桀的久困英雄来说应该是求之不得的差事,可百里奚不愧是安邦定国的雄才,竟然举荐他的朋友蹇叔来坐为这个位子,说蹇叔的才能远远超过他……

象百里奚这样的坦荡英雄后世还真难见到。想起三百年后魏国大将军庞涓的所作所为,百里奚的品格真是政治家的典范!

嬴任好派宗族大臣嬴絷用重金厚礼去千里之遥的虞国把正在山野放牛的蹇叔礼聘到秦王国,拜为右相,百里奚为左相,二才并用于朝,秦王国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

秦王国当时四境皆是戎狄,处于野蛮民族的重重包围之中。百里奚、蹇叔根据秦王国戎狄四布,强晋阻道的现状,为秦王国制订了一整套战胜戎狄,走出困境,并进而东向争霸中原的总体战略。按照百里奚的战略:秦王国的首要敌人是周边几十个称为戎狄的野蛮部落,其中以西边的西戎最为强悍。秦王国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战胜并进而征服这些野蛮部落,占领对方的土地,征服对方的人民,使其成为秦王国的国土和子民,这样秦王国的户口就会成倍增长,实力大为增强,拥有东向称雄中国的资本。因为征服了周边的蛮族,秦王国就有了一个稳定巩固的后方,在东向与诸侯争锋时没有后顾之忧,比东方诸国占有显著的优势。在和戎狄处于战争状态时,秦王国对东方诸国要保持低姿态外交,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尤其是要和毗邻的晋王国搞好关系,最好能签订一份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或互不侵犯条约。这样秦王国在和戎狄作战时晋王国能提供支援;最低限度也能令对方保持中立。在消除来自东边的威胁后,秦王国就能一意向西专心对付戎狄,避免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等到秦王国解决掉周边的野蛮民族后,再移兵东向和晋王国争锋,冲破晋王国的围堵进入中国,和诸侯争夺中国的控制权……

西戎是戎狄诸国中最为强大的国家,擒贼先擒王,只要能征服西戎,其余的戎狄诸国就会望风归降。但征服西戎在当时几乎没有任何成算,嬴任好前期的秦王国国小兵微,西戎战斗力强悍,国内还有高级智囊繇余为其出谋划策。嬴任好君臣根据“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的人才定理,决定在和西戎决战之前,首先把西戎的智囊繇余争取过来;如果不能争取过来也要想方设法不让敌国重用他。

在百里奚、蹇叔的策划下,嬴任好假装和西戎友好,请西戎的高级智囊繇余来秦国作国事访问,等到繇余到达秦国后用隆重的礼节款待他,让他在美女和醇酒的温柔乡里过着神仙样的生活,让百里奚、蹇叔、公孙枝等身份尊贵的高官显宦轮流陪伴他,只是不让他回国,好酒好肉地供养了一年。在这一年中,嬴任好在国内挑选了六个能歌善舞的绝色美女“进贡”给西戎酋长赤斑,把那个大老粗乐得手舞足蹈,从此一头扎在美女怀中不肯出来,不再过问国政,西戎因此大乱。等到一年后繇余回国时,一连十多天见不到酋长,心中不免怨望。这时秦王国派出的密使适时出现在繇余面前,说了一大堆嬴任好君臣敬佩仰慕的好话,并呈上巨额聘金,不由得繇余的感情一下子冲动起来,当天就乘上了使臣的车子来到了秦王国……

当嬴任好君臣再次见到繇余时,西戎的长城倒塌了,日子进入了倒计时。

一个月后,秦王国的三百辆战车在百里奚、繇余的统帅下如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在西戎的王庭,酋长赤斑被秦兵从女人堆里赤条条地拉出来,“咔嚓”一声人头落地。

曾经强悍无比的西戎就这样灭亡了。

西戎灭亡后,秦军乘战胜余威,如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周边的野蛮部落,二十多个蛮族国家相继并入秦王国的版土。秦王国的国土扩大了几倍,户口也增长一倍。

解决掉西边的强敌后,嬴任好统率秦王国大军挥师向西,向昔日的盟友晋王国进攻。秦军渡过黄河进入晋境,在龙门山和晋王国大军展开决战。晋军不是身经百战的秦军对手,一经接战就败下阵来,连国王姬夷吾也作了秦军的俘虏。

秦、晋两国在黄河边签订停战协定,晋王国割地赔款,战略要地河西五城自此并入秦王国的版图。秦王国取得了进军中原的桥头堡。

龙门山战役的消息象闪电一样向东方传播,东方各国纷纷掉头向西,瞪大吃惊的眼睛注视着函谷关以西崛起地那个庞然大物。这个一向被中国看不上眼的蛮荒小国一夜间崛起的奇迹,使百里奚的名字传遍五湖四海……

百里奚的智慧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一个文明程度最落后的小国从此开始领导中华文明。

和逍遥英雄姜小白一样,嬴任好在他执政的后期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并为这个错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百里奚八十岁那年,嬴任好受到郑国驻屯军的鼓动,决定派三千远征军偷袭曾经订有军事同盟的郑国(秦王国在郑王国有两千驻屯军)。

郑国和秦王国相距三千公里,中间还相隔着另一个强大的晋王国,此时的晋王国已在流亡英雄姬重耳的治理下成为力量超过秦王国的超级强国。就算此次出师顺利,一举灭掉郑国,也不能占有对方的土地和人民,只能掠夺对方的物资。三千远征军千里出征需要很大一笔费用,能够运回秦王国的物资说不准还抵不上军费开支。也就是说这次远征对秦王国有百害而无一利。

三千大军千里行军要想不走漏消息是不可能的,偷袭成功的概率几乎等于零。更何况晋王国是郑国的宗主国,绝不会坐视它的灭亡。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这次远征没有任何取胜的把握。但在文化水准极低的秦王国来说,除了百里奚、蹇叔等极少数智慧人物外,很少有人看到这一点。

百里奚、蹇叔苦苦进谏,这次嬴任好象是吃错了药,二人的话一个字也听不进去,远征的决定不可动摇。百里奚、蹇叔只好辞职。

嬴任好为他的固执付出了昂贵的学费,三千远征军回军途中在崤函峡谷遭到晋军的伏击,全军覆没,连元帅百里孟明、西乞术、白乙丙也作了晋军的俘虏。

嬴任好的霸业因此受到重挫。

嬴任好不愧是个英雄人物,没有象后世的“好面子帝王”一样为秦王国的挫败寻找替罪羊,自已承担了全部责任。当百里孟明等三帅饶幸逃回秦王国时,嬴任好全身缟素亲自去郊外迎接,继续让三帅统领秦王国军队,对百里孟明更是礼敬有加。百里孟明、白乙丙是百里奚、蹇叔的英雄儿子,二人有乃父遗风,着手在军队中进行现代化改革,为重振秦王国军威呕心沥血。三年后,百里孟明统帅经过现代化训练的秦兵团东渡黄河,向晋王国实施复仇战争。前来迎击的晋军不是经过新法操练的秦军的对手,象山崩一样跨了下来。秦军在晋王国境内耀武扬威,如入无人之境……

秦王国的霸业恢复了!!!

秦王国的霸业因为嬴任好的去世落下了帷幕。嬴任好的子孙根据流行的野蛮习俗,把秦王国不多的几个人才百里孟明和“车前三良”(车奄息、车仲行、车銊虎:百里孟明引荐的三个人才)活埋殉葬。百里奚父子的改革只涉及社会的上层,没有启迪民智,从文化上对秦王国进行深层次的社会改革。所以尽管秦王国在嬴任好时期国富兵强,但公民素质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提升,社会基础如故,落后生活方式如故,野蛮习俗如故……秦王国从社会基础上还是一个落后的帝国,尤其是文化的落后。文化落后国家的强大是不能持久的,英雄事业必将伴随着英雄的去世成为过眼云烟。

秦王国的霸业因为人才遭催残烟消云散,又回到了先前的草昧状态。

秦王国需要一次深层文化的改革;一次全社会的革新!这项工作由绝代英豪秦孝公嬴渠梁和中国最伟大的改革家公孙鞅来完成。

(二)、商鞅变法——中国历史最精彩的政治奇迹

 

纪元前四世纪,秦孝公嬴渠梁登上了秦王国王位,任用法家巨子公孙鞅,在渭河流域展开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变法运动——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成功变法。

嬴渠梁从先辈手中继承下来的是一个前景绝望的王国。此时的秦王国和嬴任好时期的秦王国不同,国力已从三百年前的一等强国堕落为三流末国;虽然勉强跻身为“战国七雄”,但无疑是七雄中国力和文化最为落后的国家。秦王国在嬴任好之后的堕落是由下述三个因素促成的:

一是嬴任好的平庸子孙把百里孟明和“车家三良”为其英雄老爹殉葬,把秦王国的人才剪除罄尽;同样也是因为这个野蛮习俗的缘故,使中国的人才不敢再西入函谷关为秦效力。秦王国本土教育落后,缺乏造就人才的土壤,尤其是难以产生强国兴邦的“大才”。所以嬴任好以后的秦王国几乎没有什么象样的人才。没有人才的国家就象在黑夜里走路,一路跌跌撞撞直到碰得头破血流,最后跌在阴沟里摔死。

二是与嬴任好同时期的晋王国国君姬重耳仍一代枭雄。晋王国在他的治理下成为当时已知世界的超级强国。姬重耳在位时网罗了一大批英才俊杰,这些人才使晋王国的霸业能够持续下去,没有因为姬重耳的去世中途夭折,而是断断续续地维持了一个半世纪的时间。一个半世纪的时间是漫长的,秦王国的东进之路被一个力量远比他强大的国家有效地阻断达几百年之久,国民的进取心也因此日益没落。

三是晋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后,秦王国并没有从对方的分裂中占到任何便宜,相反遇上了更大的恶运。三晋之一的魏王国第一任国王魏斯是一个可以和齐桓公姜小白媲美的英雄人物。他任用三位法家英雄李悝、吴起和西门豹治理他的国家,魏王国在他手中加倍地强大,成为当时世界的头号强国。邻国的强大是敌国的灾祸,秦王国可就因此倒大霉了。吴起镇守西河时,一举夺取了当年嬴任好千辛万苦得来的“河西五城”,并继续一片片地蚕食秦王国的北部疆土,象泰山压顶一样压在秦人的头上。吴起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的一代军神,嬴渠梁的先辈曾想过把都城西迁以避其锋。如果再多给吴起十年的时间,秦王国就会被他一块块地吞食掉。上帝在关键时刻帮了秦王国一把,魏斯过早地死去,继任魏王没有魏斯那样的胸怀和智慧,不再重用吴起,使秦王国摆脱了被吞食的噩梦。但魏王国的压力并没有因此消除,只不过暂时减轻一点,让秦人喘口气罢了。如果秦王国这段时间内不能死中求生,被对方并吞是迟早的事。

这里有必要插上一段魏文侯魏斯虚心下士的故事:

魏斯从大臣魏成口中得知西河有一位名段干木的隐士是个经世之才,就亲自驾车去拜见他。段干木从门缝里看到国王驾到,就从后院翻墙躲开了。魏斯便在西河住下来,每天都去段干木的门口求见。每次都恭恭敬敬地站在车旁等候主人开门。这样重复了一个月,终于把段干木感动了,只好出门相见,并和魏斯一道回朝作官。段干没究竟有没有经世之才值不值得魏斯如此重视并不重要,关键是魏斯爱才如命的好名声自此传遍天下,四方的人才因此纷纷往魏国跑,李悝、吴起、西门豹就是慕名前来的。

一个尊贵的国王能够在对方有意回避的情况下连续去拜见一个小人物达一个月之久,史书津津乐道的刘备三顾茅庐的佳话只能算小儿科了。难怪魏斯能够在短期内使一个小国变成超级强国。

…………

嬴渠梁坐上王位后,蓦然发现自己是坐在火山口上,魏王国的大刀已经架上了秦王国的脖子,形势比他的先祖嬴任好初即位时的情况还要糟。

嬴渠梁和先祖嬴任好一样是个英雄人物,对他的国家有着强烈的责任心,自然不能容忍秦王国四面的“楚歌”继续唱下去,他要继承先祖嬴任好的事业,把秦王国从困境中拯救出来,象先祖那样威震诸侯,称霸中原。

嬴渠梁明白:人才决定国家的命运,秦王国要想由弱转强就必须重用人才。本国没有象样的人才,那就设法从外国引进,如果能从东边的宿敌魏王国那里挖人才就更好,在强大自己的同时又可削弱对方。

嬴渠梁比他的先祖嬴任好要高明一些,他没有坐在家里等待从东边主动找上门的人才,那种概率太微小了,且等待的时间也很漫长。秦王国的自强事业则是分秒必争,为此得主动去文明的中国招揽人才。

嬴渠梁即位的明年,东方各国的通都大市到处都能看到秦王国使臣张贴的招贤傍文:

“各国的能人贤士,不问出身贵贱,有能出奇计使秦国富强者,寡人将授以大官,列土分封,决不食言。”

招贤榜文在魏国张贴后,惊动了一位郁郁不得志的英雄人物,他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公孙鞅!

公孙鞅是卫国人,身怀富国强兵的奇术,从小就立志要干一番传之后世的大事业。因为卫国太小不能展其才学,公孙鞅很早就去魏国,在宰相公叔痤府中做事。公叔痤知道他有经国之才,但不知何故一直没把他引荐给魏王,兴许是怕公孙鞅超过自己或是想利用他的智慧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吧。一直等到公叔痤身患重病,弥留之际才对前来探望他的惠王说公孙鞅是个大才,请把魏国的国政交给他;如果不重用他最好把他杀掉,免得为敌国所用给魏王国带来灾祸。魏惠王那时以为宰相病糊涂了,对他的临终之言大大地不以为然,既没重用公孙鞅也没拿他的脑袋开玩笑。公孙鞅在魏国感到前途绝望,就揣着复杂的心情西入函谷关,来到了秦王国的首都栎阳(陕西临潼)。嬴渠梁用隆重的礼节欢迎了这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虚心向他请教富国强兵之术。

公孙鞅和嬴渠梁谈了三次。第一次公孙鞅以“帝道”说孝公:劝嬴渠梁象黄帝、尧、舜一样勤政爱民。嬴渠梁听后大失所望,认为那是老生常谈,先前这样的话已把他的耳根子磨出茧子了,对国家没一点实用价值,没听几句就昏昏欲睡,一小时不到就鼾声大作。第二次公孙鞅以“王道”进言:劝孝公象商汤、周武王一样应天顺人,惩恶扬善;嬴渠梁认为此法需时较长,缓不济急,秦王国现在已病入膏盲,没有时间慢慢折腾。当嬴渠梁快要对公孙鞅绝望,感叹自己徒有鸿雁冲天大志;而无羽翼之资时,公孙鞅第三次晋见孝公,进“霸道”之术,把胸中的才学和盘托出。嬴渠梁大喜过望,一连三次把座位移近对方。两人一连谈了三天三夜,孝公竟然一点睡意也没有。

公孙鞅说:“成大事者不谋于众,真理最初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一个有真知灼见的人,必被世人排斥。平民百姓贪图眼前的安逸,不顾百世之利,不可虑始,只可乐成。不可跟愚昧的人讨论进取开创,只可使他们看到丰富的收获。”

“统治者要想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就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对一项新政有怀疑绝对不能成功。一项起死回生的政策没有几个人能够理解,执行起来必然要听到许多相反的意见;再说新政产生效益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没产生效益之前民众的怀疑是在所难免的,如果这时出现意想不到的天灾更容易引起人们对新政的误解。如果统治者没有坚定的信念,在执行新政过程中发生动摇,所有的辛劳就会半途而毁,一切又会恢复原样,甚至比原样更糟。”

嬴渠梁拥有超人的智慧,对公孙鞅的见解心领神会。他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宰相),决定把秦王国的国政交给这个没有任何资历的年轻人,让他全权负责秦王国的“变法运动”。

公孙鞅的变法涉及下面几个主要方面:

1、取消贵族特权,限制特权阶层的利益。特权阶层的利益多半是伤害国家的,国家要想强大就必须把特权阶层的利益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

2、对敌作战为一等功勋,士兵每杀一个敌人就可进爵一级,贵族没有功勋就没有爵位。此举大大提高了秦王国军队的战斗力,士兵在战场上人自为战,为了杀敌立功不顾生死地努力向前。

3、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发展农业经济,确保军粮的供应。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商业主要限于奢侈品的贸易,物资流通的作用很有限,限制商业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4、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建立直属于中央的社会基层组织,使国家能在短时间内调动全国的人力和物力进行战争和从事重点工程建设。

5、消除愚昧落后的习俗,革新生活方式,对社会进行深层的文化改革。

…………

新法颁布后,秦王国朝野舆论哗然,几乎所有的人都跳出来反对新法。特权阶层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害;平民百姓的生活方式受到影响;传统的价值观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所有这些是逆民情而行,反对的声浪也就因此一浪高过一浪……

在举国上下反对的声浪中,嬴渠梁坚决地站在公孙鞅这一边,用严刑峻法惩治那些反对新法的人,尊贵的太子也在惩罚之列,太子的两个老师被割掉鼻子。

十年后,公孙鞅的变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秦王国的实力比十年前强大了十倍。纪元前三百四十年,公孙鞅率领用新法训练成的秦兵团向当时的超级强国魏王国发动复仇战争,一举攻取了“河西五城”。吴起辛苦开辟的河西疆土全部丧失,秦王国的东部疆土推进到了黄河边,对魏王国的首都安邑虎视眈眈。这次轮到魏王国迁都了,并且一口气迁到东方五百公里的大梁。

秦王国在公孙鞅的治理下,从一个侏儒一夜间变成巨人,对东方诸国占有压倒优势,并构成持续不断的压力。

公孙鞅改变了秦王国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三)、张仪的“连横”与楚王国的衰落

嬴渠梁在变法的第二十个年头过早地离开人世,公孙鞅也因为得罪了太子嬴驷的缘故被继任国王处以五牛分尸的酷刑。但这次秦王国是幸运的,因为公孙鞅变法的成果保存下来了。公孙鞅变法是全社会的,从社会基层组织到中央政府全部打碎重组,如此深层次的改革成就很稳固,并不因为改革者的死亡而一切恢复原样。

如果秦王国在以后的岁月里只停留在公孙鞅改革的基础上,不再继续重视人才的战略,秦王国一样会衰落下去,在以后的岁月会被其它重视人才的国家赶上并超过。

秦王国在付出了昂贵的学费之后,开始把重视人才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统治者也许会出现短暂的错失,基于个人情感上的好恶制造五牛分商鞅那样的悲剧;但马上能从错失中清醒过来,重新回到重视人才的阳光之路上。

秦王国引进的第三个人才是张仪,他使秦王国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和秦王国势均力敌的楚王国走向了不可挽回地衰落,巩固了秦王国一等强国的地位。

公孙鞅变法最突出的成果是为秦王国造就了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这支军队在攻克魏王国的河西五城,迫使当时的一等强国魏王国迁都后,又乘战胜余威继续东进,象蛮牛一样在黄河流域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战必胜,攻必取,不断蚕食关东诸国领土。各国为了适应这种形势,开始寻找对策来对付这种前所未有的巨变。苏秦倡导的“合纵抗秦”终于在关东各国找到了实践的舞台。

苏秦是洛阳人,年轻时就学于鬼谷子,有谈天说地之能,鬼神莫测之术,学成下山后立志要干出一番青史留名的大事业。他看到当时的秦王国已十分强大,是他施展平生抱负的最佳用武之地,就变卖全部家产作为旅费,去秦王国推销他的兼并诸侯,统一中国的策略。

苏秦很顺利地见到了惠文王嬴驷,但他的言论没有在嬴驷心中留下任何印象。当时秦王国刚刚车裂公孙鞅,对外国游说之士有一定的戒心;更何况秦王国那时已十分强大,对人才的需求不象先前那样迫切了。苏秦在咸阳逗留一年后,旅费很快花光了,只好揣着绝望羞辱的心情离开秦王国。

折回函谷关后,苏秦决定去山东各国推销他的“合纵抗秦”学说,作为秦王国冷落他的回报。

秦王国又开始为它的自我膨胀付出代价。

苏秦用了一年的时间,去山东六国(赵、魏、秦、燕、齐、楚)宣扬秦王国的残暴和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王国的必要。山东六国对他的计划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答应各国联成一体,集中力量抗击秦王国的侵略。六国很快出兵出钱组成国际联军,苏秦担任联军总司令。国际联军把在山东蚕食各国领土的秦军一路向西赶出,秦军一直退到了函谷关,六国联军在关外耀武扬威。随后的十五年,秦王国被迫采取守势,秦军不敢迈出国门一步。

嬴驷对当初没有重用苏秦表现出一万分的悔意,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弥补自己的过失。他要设法扭转秦王国的被动局势,破坏对方的合纵团结,让各国重新回到四分五裂的分散状态,然后乘机各个击破。

嬴驷目不转睛地盯着东方,热切地渴望通往山东的官道上再出现一个象苏秦、公孙鞅那样的异国年轻人。

嬴驷望眼欲穿地等了十年,在他快要失去信心时,张仪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

张仪和苏秦是同学,鬼谷子是他们的共同老师。当苏秦挂六国相印,成为国际联军总司令时,张仪还是一个穷愁潦倒的下等人。张仪和苏秦的才能不相上下,看到同学成功后,他的心开始不安分了,建功立业的雄心使得他孤注一掷,毅然前往秦王国去寻找运气和机会。

嬴驷见到张仪时的兴奋劲就不用提了,两人膝盖抵着膝盖密谈了三天三夜。第四天,嬴驷把秦王国的相印交给张仪,让他尽展平生所学去对抗苏秦的“合纵”术。

张仪开始实施他的“连横弱楚”策略。

下面有必要回顾一下楚王国的复兴之路:

在公孙鞅变法前二十年,楚王国的英雄国王悼王熊疑任命军事天才吴起担任楚王国宰相。

楚王国在上上世纪“伍子胥鞭尸”事件(后文要讲到)中受到致命的一击,从一等强国倒退为二流末国。此后国力一直没有恢复,不再对文明的中国构成任何威胁。

吴起在魏王国呆不下去后,适时南下楚王国,悼王决定把楚王国的国政交给他,让他全权主持这个积弱王国的军政改革。

吴起是那种敢作敢为的英雄人物,一朝权在手,就把令来行。他知道楚王国的衰弱主要是特权阶层造成的,于是首先把改革的矛头对准这个国家的达官显贵,把那些只发议论不做事,只知贪污弄权不知责任义务为何物的官僚政客和纨绔子弟全部赶出了政府,为国家节省出巨额开去。吴起把节省出来的经费用于军事改革,在战场上勇猛杀敌的战士受到重赏,结果楚军的战斗力大为提高。才几年功夫,楚王国象变戏法一样强大起来,影响力向南直达百越(广东、广西、福建三省及湖南、江西二省南部);向东蚕食了越王国的大片疆土;对北方的三晋(韩、赵、魏)和秦王国转守为攻。向西攻击秦国,深入汉水上游(陕西南部),夺取汉中之地六百里……

吴起在悼王去世后被失去既得利益的贵族寄生虫围攻杀死,楚王国的改革也随之半途而废。但经过吴起治理后的楚王国已十分强大,国土面积和军队数量还超过公孙鞅变法后的秦王国。

楚王国是当时的中国唯一能够和秦王国抗衡的国家;秦王国要想保持超级强国的地位就必须从根本上削弱这个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削弱楚王国的任务由张仪来完成。

苏秦在山东六国倡导“合纵抗秦”时,楚王国被推举为联盟主席(纵约长)。

合纵联盟在苏秦去世后已名存实亡;但合纵的副产品——“齐楚联盟”还很牢固,这两个国家的力量加在一起对秦王国占有压倒优势。

秦王国要想战胜楚王国,首先必须拆散“齐楚联盟”,如果能让两个国家成为相互攻伐的仇敌那就更好。为了实现这个计划,孤胆英雄张仪暂时辞掉宰相的职位,前往楚王国首都向当时的怀王熊槐大灌自制“迷魂汤”。

张仪向熊槐建议:“我们的国王对大王你钦佩得五体投地,认为你是天底下最英明最伟大的帝王。他生平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和大王结成兄弟之好,秦楚两国永远结成兄弟之国,成为山水相依的亲密邻邦。但他担心自己的这番美意只是一厢情愿,因为大王你和齐国关系很不错。尽管齐国曾主动向我国表示友好,并在我王面前说大王你无能懦弱;但我王很讨厌齐国,只愿意和贵国建立友好关系。我王是真心诚意追随大王麾下,小臣张仪也以能为大王执鞭扫地为荣,只要贵国跟齐国断绝邦交,我国愿把从前占领你们的商於(陕西丹凤至河南西峡一带河谷)六百华里地区归还……”

楚怀王熊愧,这个自以为精明豪爽实则急功近利的“糊涂虫”,听完张仪的话后象中了大彩一样兴奋得大大地跳起高来,不假思索地一口吞下这个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当即宣布和齐王国断交;还怕秦王国不放心,又派几个专门骂街为生的使臣去齐王国边界把对方的祖宗八代骂了个狗血淋头。

齐王国果然被激怒了,和楚王国断绝了外交关系,为了避免陷入国际上的孤立状态,同时派出使臣去咸阳和秦王国建交。

熊槐兴高采烈地派使臣跟在张仪屁股后面去秦王国接受土地。张仪回国后假装伤了脚三个月不上朝,楚王国的使者每天都去相府门口可怜巴巴地等候张仪露面,一等就是一百天。等到好不容易见到张宰相时,张仪的回答让他吃惊得目瞪口呆:

“你的大王一定是听错了,秦国的土地都是血战得来,哪能尽寸送人?更何况你说的是六百华里那么大的一块土地?秦国会傻到那种地步吗?我说的是六华里,那是我自己的封地,我可以作主给你。”

熊槐听到使者的回话后,象激怒的疯狗一样在室内不停地骂脏话,发誓要给秦王国一点颜色看看,于是两国爆发战争。两军在陕南展开决战,双方的兵力都是十万人,决战结果是楚军大败亏虚,十万人损失了八万!吴起辛苦开辟的汉中六百里地全部丧失。死要面子的熊槐到此仍不肯服输,居然动员倾国兵力和秦王国玩命。经过吴起军事改革后的楚兵团仍有一定的战斗力,加之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秦军节节败退,楚军攻入秦国本土,前锋一直抵达距秦王国首都咸阳只有四十公里的蓝田。形式一片大好时,熊槐当初骂齐王国祖宗八代的“壮举”适时产生效果。齐兵团在秦王国的邀请下攻入楚王国本土,一路势如破竹,胜利在望的楚兵团只好撤退。秦军乘胜追击,和齐军形成东西夹击之势。北方的韩魏两国也趁火打劫攻入楚王国本土,楚王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在四面楚歌的绝望情势下,熊槐老爹老实多了,只好乖乖地匍匐在对手脚下装孙子,割地赔款之后又把龙子龙孙送往敌国作人质……

张仪的“连衡弱楚”计划到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楚王国经受不住关键时刻的致命一击,自此陷入了不可挽回的衰落,永远失去了和秦王国抗衡的资本。

在张仪的经营下,秦王国成为中国唯一无可匹敌的超级大国。

消除了来自南方的威胁后,秦王国开始瞄准北方新崛起的另一个军事强国——赵王国。

摧残赵王国的计划由另一个来自外国的人才范睢来完成。

 

(四)、远交近攻——赵王国主力兵团的覆灭

当南方的楚王国在秦王国的巧取豪夺下日益衰弱萎缩时,北方的赵王国在武灵王的治理下悄悄强大起来,对秦王国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武灵王是一个胸怀大志的英雄帝王。他在统治赵王国期间,着手在这个积弱不振的王国推行军事改革。武灵王的军事改革分为两项:一是“胡服”,士兵不再穿宽袍长袖的笨拙服装,一律改穿窄袖左衽的合体紧身服,这种军服极大地提高了士兵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二是“骑射”,就是放弃传统的战车,战车兵一律改为骑兵,训练成功的骑兵可以在奔跑的马背上准确的射箭,此举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机动性,使军队的攻击力大为增强。

武灵王的军事改革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不啻是一项天才的创举,改革后的军队战斗力比先前增长了几倍。在此之前,中国的传统战阵是车战,士兵坐在马车上冲锋杀敌,武器多为长戈和弓箭。因为两辆马车间有一定的距离,士兵的武器必须有足够的长度才能杀伤对手。长兵器的重量也很可观,体能较弱的士兵往往不能得心应手地使用笨重的长戈。车战在春秋以前的中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那时中国的国土面积很少,只限于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带。没有森林的平原适合战车奔驰,遇到野蛮民族的骑兵攻击时,战车还可在四周构成一道阻档蛮族骑兵冲锋的屏障。那时的中国对蛮族采取守势,只要能阻挡住对方的骑兵就算胜利。到了纪元前三世纪的战国时期,汉民族控制的领土扩大了几倍,除了平原外还有广阔的森林、沼泽、沙漠和丘陵山地。在交通条件极为落后的古代,山地、沼泽和沙漠不适合战车奔驰,但骑兵却能深入那些地带攻击敌方的目标。这时汉民族的力量已十分强大,对周边的蛮族转守为攻,进攻并追击敌人需要高度机动的军队,战车的机动性则极为有限,骑兵则适合进攻和追击。春秋以前的军队数量有限,士兵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体能强壮之士,有力量操纵与战车相适应的笨重长兵器;到了战国时期由于国际间战争规模的扩大,军队的数量大为扩充,为了保证兵员的供应,许多体质较弱的人民也应征入伍。秦王国在长平之战时就把国内所有十五岁以上的青少年全部编入军旅。体弱的士兵把持笨重的长戈难免力不从心,但骑兵使用的轻便马刀他们则能运用自如。各方面的因素都表明,战国时期的军事改革势在必行。当时军队里的很多有识之士都意识到用骑兵代替战车的必要,但基于观念上的误区,认为战车是贵族兵种;骑兵则是蛮族兵种,向野蛮人学习是对贵族的亵渎。只有武灵王这样的豪阔英雄才能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率先在赵王国军队中推行“胡服骑射”式的改革,公开向蛮族学习,在赵王国建立一支能快速冲锋和快速机变的骑兵队伍。这支骑兵队伍首先在北部边疆初试锋芒,长期困扰赵王国的东胡、林胡、楼烦在骑兵的攻击下土崩瓦解。赵王国北部疆土向东北和西北各推进五百公里;北方的燕王国也匍匐在它的脚下。改革后的赵军战斗力在当时的中国位居第一,甚至超过秦军的战斗力。秦军直到日后采用赵王国的骑兵战阵后,战斗力才超过赵军。

武灵王在占领西北原属林胡的云中、九原后,对南方的秦王国取得了地理上的优势,积极准备南下攻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个孤胆英雄竟然化装成使者进入秦王国侦察山川地形,并且平安地离开。

就在武灵王积极图秦时,上帝在关键时刻又帮了秦王国一把。这个英雄帝王是对外的天才;但在内政上却表现出极低的智商。因为在处理家事内政上感情用事,种下了内部动荡的祸根,以至在他的壮年时期眼睁睁地看着两个儿子兵戈相向,自己也困在沙丘行宫极为窝囊地饿死。英雄的事业也因此付诸东流。

武灵王死后,秦王国迫在眉睫的威胁消除了,但赵王国的国力依旧很强大,是中国唯一敢对秦王国说“不”的国家。

秦王国不能容忍赵王国的强大,作梦都想这个国家步楚王国的后尘,但苦于没有合适的计策给予对方致命一击。单靠军事上的攻击效果有限,因为赵军无论是将帅还是士兵的素质都不在秦军之下。要想在战场上彻底解决赵军,必须酝酿一个天才的计策来削弱对方的战斗力,这个计划一样需要人才的智慧,于是秦王国又想起了东方的人才。自张仪死后,东方已经很久没有人才前来为秦王国出谋划策了。

范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前来秦王国的。

范睢是魏国人(注意秦王国的人才都来自魏国,这个国家是秦王国的人才加工厂),有经天纬地之才,安邦定国之志,年轻时家贫无以自通,投奔于中大夫须贾门下混口饭吃。须贾出使齐王国时,因范睢口齿伶俐带他同行。须贾在和齐王田法章谈判建交时,范睢表现出过人的才能。田法章对他格外垂青,散会后派密使带上厚礼去宾馆拜见范睢,请求他留在齐王国担任宰相一职。齐王国是个大国,宰相职位尊贵无比,对于象范睢这种前途渺茫的久困英雄来说应该是求之不得的好运。但范睢拥有高贵的人格,不愿抛弃自己的祖国。田法章仰慕他的才能和人品,仍送给他五公斤黄金和牛酒作为见面礼。范睢坚决推辞,直到感觉到自己有点失礼时才勉强把牛酒收下,黄金原封不动地退还。

须贾得知范睢和齐使者相见的消息大起疑心,就把范睢叫来询问原因。范睢如实相告,须贾听后心里很不是滋味。按理须贾不应该不舒服,强将手下无弱兵,自己的下属被别人看重于自己也是很有面子的事。可须贾并不这样认为,他的思维今天的平庸官僚也许最能理解,但我实在理解不了。须贾回国后,向魏齐告了范睢一个恶状,说他私下向齐王国抛媚眼,且极有可能泄露了魏王国的军政秘密。魏齐不由分说就把范睢五花大绑,在众目睽睽之下残酷鞭打他,侮辱他,直到打断了肋骨打折了牙齿仍不肯住手。最后居然把范睢打断了气,奇怪的是魏齐仍不肯罢手,命令把范睢丢在厕所里,让在场的每个官员轮流在他身上撒尿抖威风……

堂堂一国的宰相居然残暴冷血到这个地步,也难怪魏王国一天不如一天了。

也许是上天同情英雄无辜的缘故吧,范睢竟然在尿素的刺激下悠悠醒转。他央求并贿赂看守救了他一命,然后和朋友郑安平一道,化名张禄逃往秦王国。

昭襄王嬴稷丝毫也不怀疑张禄是邻国派来的“间谍”(注意酒肉政客经常以“间谍”罪名作为残害人才的武器),当即任命范睢担任秦王国宰相。作为对他曾无限忠诚可遭受羞辱残害的祖国的回报:范睢向嬴稷进献“远交近攻”的计策。

“远交近攻”就是对距离秦王国较远的齐、燕两国和东迁到吴、越之地的楚王国采取曲意结交的政策;而对距离较近且与秦王国接壤的韩、赵、魏三国断然诉诸武力。齐、燕两国和秦王国没有共同边界,动用庞大兵力越过韩魏等国进攻这两个国家,即使能饶幸取胜,因为被他国隔开的缘故,其地不可居,其民不可用,除了“斗气”或争点虚幻的“面子”外对秦王国没有多少实质性意义。东迁的楚王国虽与秦王国有共同边界,但楚王国的政治重心已经东移,东方的政治重心距离秦楚边界长达一千公里。两国一旦爆发战争,若不攻击其政治重心难以击其要害,若是攻击其重心战线漫长,不动员倾国兵力没有取胜的把握。如果不能彻底消灭这个国家,即使夺占了大片领土,能否有效地镇守和消化被占领土也是一个未知数。韩、赵、魏三国则不同,因为秦王国和三国有漫长的共同边界,进攻这些国家很容易,一旦夺取对方的领土,国土可直接纳入秦王国的版图;被征服的人民可以编入秦国的公民籍,因此可以一步一步地蚕食掉这三个国家。韩、魏两国在秦王国的连续打击下国力空虚,秦军有必胜的把握。两国若是一步步地消弱,貌似强大的赵王国也会成为惊弓之鸟,时机成熟时就可倾全国之力击败这个最强劲的战争对手。能否顺利实现逐步蚕食韩、赵、魏的领土,必要的前提是要让这三个国家在国际上处于孤立无援,在遭受侵略时痛哭无告的境地,千万不能让当年苏秦“合纵”的故事再度重演。为了确保“三晋”的孤立,秦王国要确保和齐、楚、燕三国的“友好关系”,不惜花费巨金在这些国家培植亲秦的政治势力。只要能让这三个国家欢心,不为“三晋”的哀告所动,秦王国就是倒过来装孙子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远交近攻”是秦王国最实惠的外交策略,可范睢以前的秦人很少看到这一点,以致范睢来到秦王国时秦军正在越过韩、魏两国去和齐王国作战……

范睢成了秦王国尊贵的宰相后,魏王国知晓了新任秦相张禄(范睢的化名)的“远交近攻”之计,为了避免第一个遭受攻击,魏齐派范睢旧日的主人须贾出使秦国,指令他不惜一切代价去拍张宰相的马屁。

范睢报仇的机会来了。

须贾抵达秦王国的首都咸阳后,在宾馆门口看到了一个衣衫褴缕的中年人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走近一看才发现那人竟然是昔日的行政助手范睢。须贾奇怪范睢何以还活在世上;更奇怪他何以落到如此穷愁潦倒的地步?他当初在齐王面前不是表现得很有才能吗?

毕竟是他乡遇故人,须贾心灵的柔软部分复活了,把范睢留下来共进午餐。看到范睢的身子在秋风中发抖,须贾顿时起了恻隐之心,从行囊里拿出一件皮外套赠给范睢……

须贾关键时刻流露出的一点人性救了他的命。

饭后须贾起身前去丞相府,范睢为他驾车,到了相府门口时范睢说他是张丞相的车夫,让须贾在门口等侯,他先进去通报。须贾等了三个时辰还不见范睢出来,就向守门的卫兵打听车夫的去向。卫兵回答他说:“他就是我们尊贵的张丞相,哪里是什么范睢。你这人也真是吃了豹子胆,居然叫我们的丞相给你驾车!”

须贾听完卫兵的话后如五雷轰顶,当即脱光上衣,赤着双脚跪爬进丞相府,边爬边打自己的耳光……

因为那件皮袍的缘故,须贾的脑袋保住了;但魏齐却没有他那么幸运。须贾回国后,把秦王要魏齐脑袋的国书交给了魏王。魏王为了避免亡国的恶运,只好派宪兵砍下魏齐的脑袋,装在木盒里送给范睢验收。

…………

范睢的“远交近攻”令韩、魏两国恶运当头,这两个国家每天都在作战,国力被一点点地消耗掉;国土被一片片地蚕食,人口在一天天减少。当两国被肢解得形销骨立时,赵王国的恶运也在一天天逼近。

纪元前262年,秦兵团攻占了韩王国的南阳(河南修武西)和野王(河南沁阳),把上党郡和韩王国本土的联系切断,上党十七城成了一只断线的风筝。当秦王国欣喜地等待上党这只熟透的苹果自行掉落在口袋里时,上党郡守冯亭痛恨秦军的暴虐,把上党郡的土地和人民全部交给北方的赵王国。两万平方公里的肥沃领土和十七座城池是一个无法抗拒的诱惑,赵王国大喜过望地吞下了这个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秦兵团不能容忍到口的肥肉落入他人肚里,当即向上党发动全线攻击。赵王国的援军此时还未抵达,上党很快失守。秦兵团进入赵王国本土,在长平关和驰援上党的赵兵团相遇。赵兵团总司令是身经百战的廉颇,这个百战将军看到秦兵团的攻势锐不可挡,赵兵团又处于数量上的劣势,就选择坚壁踞守的战术,深沟高垒自固根本,同时派出轻骑兵袭击对方粮道,等到秦军士气低落粮草不继时时再乘机反攻。

秦赵两军在长平关相持了四个多月,秦兵团一直在寻找机会和赵兵团决战;可老谋深算的廉颇就是不上圈套。秦军长期暴露野外,忍耐力在一步步接近极限,进则攻不破赵军的营垒;退又害怕赵军突袭反攻,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秦军要想摆脱困境就只有前进打败赵军,要想打败赵军首先得除掉廉颇。有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在,秦军根本没有取胜的可能;说不准还会败在赵军手里。

为了除去赵王国的百战将军廉颇,范睢的拿手戏“反间计”得以派上用场。

秦王国为了统一中国,不惜花费巨金在各国政界培植了为秦王国效力的“第五纵队”,不但对各国的政治军事情况洞若观火;还对各国的人才了如指掌。他们深知赵王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是“绣花枕头”,是实施“反间计”最合适的配角。

当秦赵两军在长平关相持时,范睢派出的密使携带一千斤黄金进入了赵王国的首都邯郸,赵王左右的近臣都收到了密使孝敬的礼物,便假装不经意地在赵王面前布散流言:

“赵国将帅数马服君赵奢最能打仗,听说他的儿子赵括在军事方面远远超过他的父亲。廉颇已经老了,丧失了昔日的锐气,和秦军交手屡战屡败,要不了多久就会在秦军的压力下率领全军投降。秦军最怕赵王国的少年英雄赵括出来统帅赵军,如果那样秦军就会不战而败。只要是廉颇继续统领赵军,秦军的胜利就成了定局……”

上面那些流言赵王第一次听见也许不会认真;但若连续听上三次且没有相反的意见就不由他不动心了,因为一面之辞重复三次就是“真理”。赵王最终抗拒不了左右之言的鼓动,宣布免除廉颇的总司令一职;同时任命赵括为赵兵团总司令。

赵括是一位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喷青。秦王国的侦探布满赵国,自然知晓赵括的“能耐”,所以才选中他作为实施“反间计”的“关节点”。

赵括到达前线后,一反廉颇的战法,指挥大军向秦军实施全线突击。他认为最好的防守就是不停地进攻,契入对方的阵地,然后向两边散开,从中心突破敌人的防线。

秦兵团的总司令这时已悄悄换上了白起,这个战必胜、攻必取的常胜将军,布下口袋等待赵军自投罗网。赵括果然老老实实地钻进去了,与白起的计划没有一分的差池。等到赵兵团全数进入秦军的口袋阵地后,白起派遣两万五千轻骑兵绕到赵军后面切断了对方的粮道。

可怕的饥饿在赵军中蔓延开来,一个月后士兵在营房里自相攻杀,然后吞食对方的尸体。赵括率军突围不能成功,自己也被乱箭射死。剩下的四十万赵军在突围无望主帅身死的绝望情势下,放下武器向秦军投降。

那天晚上,手无寸铁的四十万赵军全部被秦军坑杀在长平关!!!

赵王国的主力兵团消灭了,从此失去了和秦王国抗衡的资格。

到此为止,范睢的“远交近攻”策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韩|、赵、魏三国只剩一副空架子,只差最后轻轻一推。

 

(五)、嬴政和尉缭

秦王国经过公孙鞅变法、张仪“连横”和范睢的“远交近攻”后,国力已强大到可以统一中国了。

秦王国的最后一任国王嬴政即位后,兼并和统一的目标提上了议事日程。

嬴政即位时的秦王国力量虽足够强大,东方单个的诸侯国都无法与之相抗;但如果关东六国真正意识到灭亡的威胁,在一个卓越政治家的组织领导下真个团结起来,秦王国一样会吃不了兜着走。如果秦王国自我膨胀,掉以轻心,历史的偶然性就会重复起作用,晋王国末期韩、赵、魏灭亡智伯的历史就会再度重演。

历史的经验证明:最辉煌的时刻往往也是最危险的时刻。行百里者半九十,秦王国是走向辉煌还是走向末路,关键是统治者能否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教训,继续重视人才,把最后的十里路走好。

秦王国顺利兼并六国的前提是有效地防止东方六国再度“合纵”;在对手四分五裂时乘机各个击破。

要想防止东方六国“合纵抗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此时的国际局势不同于范睢刚到秦国的时候。那时秦王国兼并六国的野心还没有完全暴露,各国对秦还抱有最低限度的幻想。现在秦王国兼并统一的计划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连一向和秦友好共处的齐、楚、燕三国也意识到迫在眉睫的危机。此时如有一位天才的政治家重谈“合纵”的老调,六国为了共同的利害关系没准会全部热烈响应。当年“信陵君救赵”的故事(后文要提到)就是一个很生动的例证。

为了能有效地阻止关东六国“合纵抗秦”,嬴政又想起了关东的人才。

就在嬴政热切地期盼山东的人才来为统一中国出谋划策时,魏国的法家巨子尉缭来到了嬴政的王宫。

这里有必要注意这样一个事实:秦王国的超级人才几乎全来自魏王国。魏王国几乎是秦王国的人才储备库。魏王国实在太可爱了,不但为秦王国输送人才;还为赵(信陵君)、燕(乐毅)、楚(吴起)等国输送人才。如果这些人才都见用于魏国,秦王国还有出头露面的机会吗?

尉缭胸怀鬼神莫测之术,拥有一整套不太光彩的策略防止关东六国“合纵抗秦”。尉缭的阴谋分为两部分:一是用巨金(三十万斤金银)去贿赂山东各国权臣政要,使其在敌国内部作秦王国的“第五纵队”;同时尽可能地培植灵魂卑污只知贪污受贿没有任何气节的政客走上该国的主要领导岗位,这号人上台后对该国的危害比秦兵团的危害还要大。二是实施“反间计”使敌国的忠臣和人才得不到重用;如果重用了也要设法使其用之不久……

嬴政对尉缭表现出极大的礼敬,与之共用衣服饮食,还常常和他同床共枕。每次尉缭陈述胸中策略时,嬴政总是长跪在对面毕恭毕敬地倾听,唯恐漏掉一个字。

尉缭精通相术,看见嬴政的面相棱角分明,高额长目,声音象豺狼一样,知道嬴政内怀虎狼之心,待人刻薄寡恩,用得上你时不惜低声下气;用不上你时也能毫不留情地弃如陌路。尉缭不愿为残忍的人效力,就找个机会连夜逃走。嬴政得到尉缭不辞而别的消息,就象失去了左右手,马上派快车四出追赶,居然把尉缭追上了。尉缭直接向嬴政说明逃走的原因,嬴政不但没发火,还当着尉缭的面对天发誓:此生此世决不会亏待他,并当众任命尉缭为国防部长。碰上这样的君王,尉缭除了留下来为秦效力外没有别的选择。

尉缭为嬴政定下灭亡六国的时间表:一韩;二赵;三魏;四楚;五燕;六齐。时间约为十年。

尉缭使“智囊团”揣上秦王国的黄金分赴六国,在各国培植“第五纵队”,尤其在赵王国宰相郭开和齐王国宰相后胜身上舍得下本钱。郭开在收到嬴政的三千斤黄金后,为秦灭赵立下了“汗马功劳”。

秦军进攻赵王国时,赵王又想起了老将军廉颇,有意再度起用他,只是担心他年过七十精力不济,就事先派使臣唐玖送廉颇良马名甲;并借机看老将军身体如何。廉颇收到赵王的贵重礼物后,知道赵王有意起用他,就当着使者的面吃了一斗米和十斤肉,然后跨上战马驰骋如飞,表示身体强壮如昔且有意为国效力。使者得了郭开的贿赂,回去报告赵王说:“廉将军虽老迈但饭量很大,不过他的脾胃有毛病,一顿饭上了三次茅厕。”赵王想行军打仗怎能频频泻肚子呢,于是打消了起用廉颇的念头。

秦兵团对赵王国发起最后的总攻时,赵王任用驻守代地的李牧为统帅。李牧是秦军的克星,他的军事才能和廉颇不相上下,力量占绝对优势的秦兵团在他手里连吃败仗。为了除掉李牧,秦王国再度乞灵于“反间计”,郭开再度为秦王国立下大功。他找个机会向赵王进谗:“李牧已与秦军私自讲和,准备出卖赵国,他自己则去代地称王。”赵王又一次相信了郭开的鬼话,下令把李牧免职,任命没有任何将略的赵葱(郭开推荐)为赵军统帅。赵葱丧心病狂地派人追杀逃亡的李牧,把这个一代军神杀死在旅馆的床上。

赵王在大厦将倾之时竟然害怕手下的大将自立为王?如此狭隘的胸怀和可怜的智商,灭亡实在不值得同情!

没有李牧的赵兵团和秦军一接触就全线崩溃。秦兵团兵临赵王国的首都城下。在最后的关头郭开又抓住机会立了一功,不顾公子嘉坚守城池待援的建议,说服赵王开城出降,象钢铁一样铸成的邯郸城未经战斗便告陷落。

郭开的结局富有戏剧性,他在搬取黄金去秦王国的途中遇上了嬴政派出的“强盗”,身体被剁成几大块,多年积累的巨额家财也不翼而飞。那时秦王国还没有彻底灭亡六国,不好公开处决郭开那样的奸臣,让齐、燕等国的“第五纵队”从梦中惊醒,只好设计官军扮强盗的把戏。

嬴政在齐王国宰相后胜身上花费的本钱更大,前后贿赂了上万斤黄金,也收到了丰厚的回报。每逢与秦国交战的国家来齐王国求援时,后胜总能设法令齐王对求援的声音置之不理。等到其他五国成了秦王国的囊中物时,齐王国也不能独存,首都临淄未经战斗便告陷落。当后胜兴高采烈地去秦王国讨赏时,嬴政把他绑赴刑场千刀万剐!此时嬴政已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不用再掩饰自己对奸臣的厌恶了。

 

秦王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任用百里奚、公孙鞅、张仪、范睢和尉缭等杰才俊士,使秦王国从一个蛮荒落后的小国一跃而成为一级强国,并最终成为中国的主人。

(待续)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