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提案
——熊飞骏
两会期间,教育问题成为国民最为关注的首要问题。
世界文明国家都把教育当成社会福利来办;可我们国家却把教育当成产业来办,尤其是大学教育掏空了绝大多数平民学生家长的钱袋,可中国属于文明国家。
我国的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位于世界到数第几位;可中国人均承担的教育经费占个人收入的比重则高居世界第一。
如此高消费的教育给我们国家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才呢?
青少年暴力犯罪急剧上升;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为愤青和追星族;今天十个研究生研究成果的总和还不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研究生……
一直是文明摇篮和文化殿堂的校园成了怎样一幅景观?
乡村小学生成了廉价劳力;城镇小学生越看越象蜗牛(重重的书包象蜗牛背上重重的壳);中学生在校园被同学公开抢劫无人过问;大学生最热衷的差事是泡网、调情、捞钱、超前享受而不是做学问;教师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失去良知的群体……
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教育改革则遭受惨痛的失败!
可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千秋大计,其重要性远远大于经济!
失败的代价是高昂的,整整一代人被扭曲了!神圣清洁的校园遭受空前污染!
几乎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知道:中国教育到了该动大手术的时候了,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中国教育最令公众不满的问题有四:
一是不合理的虚高学费;
二是高考录取分数线地域性的不平等。如果照顾西北、西南等边远地区的考生到还罢了,问题是北京、上海这些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且教育投入最高的地方录取分数线居然比邻近的中部省份要低一百多分?
三是以创收为宗旨的“高收费扩招”;
四是假文凭铺天盖地。
近几年教育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几乎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个教育衙门都在谈论改革,五花八门的改革方案如雨后春笋:从小学生减负到取消重点中学重点班;从缩减高考科目到时下流行的“开放性教育”;从不同的侧面暴露了传统教育体制的弊端;但每个方案因为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对教育改革的指导意义事与愿违。
中国急需一整套系统、涵盖面广和容易操作的教育改革方案!
我的教改提案:
1、学费要减免
2、学制要缩短。
3、课程要普及基础学科。
4、教材要整编。
5、法律要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
6、考试制度要科学
7、文凭要清理;高校要精简
8、农村教育要重视
9、义务教育应延伸到高中
10、教师职业应设置品格底线
下面我就来分层阐述这个提案:
一、 学费要减免
义务教育一律免费!
世界上文明国家的义务教育都是免费的,不但免除基础学杂费,连校服、文具等配套装备也无偿提供,很多国家还为学生提供免费午餐。我国在教育改革前义务教育征收的学费也是象征性的,可改革后的义务教育却向中小学生征收难以承受的学杂费。除了每学期规定交纳的学杂费外,教师创收性的补课和摊销狗屁不值的辅教资料等强加在学生身上的额外费用比学杂费还高。今天的情况比前两年好多了,但形式仍不容乐观。学杂费仍在征收,创收性补课仍在继续;辅教资料从明销转为暗售……
我国有关义务教育的政策在近两年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政府已明文规定:在一至两年的时间内逐步免除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杂费,这是一个可惊的进步。但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要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表面上不征收学生的任何学杂费,但借“试卷费、资料费、上机费、建校费……”等五花八门的名目变相从学生口袋里捞钱。既然是义务教育,学校就有义务为学生提供义务教育的条件,凭什么还要向学生征收“试卷费”等乱七八糟的额外费用呢?至于创收性补课和推销辅教资料,建议学校一律取消,哪个教师胆敢继续施展变通手段就取消他的教师资格。
公立高中、大学学费要大幅缩减!
公立高中、大学虽然不属义务教育的范畴,但这些学校是花纳税人的钱建立起来的,且依旧靠纳税人的钱维持运转,所以属福利教育的范畴。既然是福利教育,征收多少学费就不单纯是校方说了算,而是纳税人说了算。我国公立学校尤其是大学征收的学费占公民收入的比例在世界上是最高的,绝大多数平民学生家庭被榨成赤贫,大学腐败也因此突飞猛进,成了权贵人物安插闲人的后院,非教学人员和不够格的“教师”大量拥入高校享受学生的血汗钱……
鉴于上述情况:公立高中的学费在今年的基础上最少要减半;公立大学的学费则要缩减几倍!大学教职工要大刀阔斧消减,与教学无关的人员和不称职的“教师”要大量赶出校门,所有与提高教学质量无关的土木工程一律停建……
停止一切形式的扩招!
近几年公立学校为了创收,变着花样聚敛巨额财富,最突出也最触犯众怒的就是“扩招”,本来一所学校可招收一千名学生,可上报的计划只有几百名,计划之外的学生则在“扩招”之列,每名“扩招生”要额外交纳相当于“计划生”学杂费十倍甚至十几倍的“建校费”。部分大学还设立什么“专升本”费等丧尽良知的额外杂费!
公立大学既然是公民的税钱建立起来的,就没任何权力用这所学校的名义榨取任何额外的钱财,有多少教学潜力就应该招收多少学生,绝不应存在“扩招”这样的奇怪现象!
因此所有的“扩招”应该立即停止!
二、 学制要缩短。
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的时间过长,从小学到初中整整十二年。
一个人从七岁开始进入学堂,等他高中毕业时整整十九岁,早已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如果中间再留上一级(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十二年中至少要留一级),就成了二十多岁的青壮年了。
今天的年轻人仅仅完成基础教育还远远不够,有条件的还得上大学,四年后参加工作时已过了娶妻生子的最佳年龄。等到他在社会上站稳了脚跟,有了一点积蓄成家立业时,绝大多数已是年近三十老大徒伤悲了。
一个人思维最活跃也最富创造力的时段是十七至二十七岁,这宝贵的十年中国人绝大部分都是在课堂里度过的。
其实基础教育的时间根本用不了那么长!
我的启蒙教育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期,小学和初中几乎没学什么正经知识,七七年恢复高考时我刚好上高中,除了会简单的四则运算外,脑子里连正负数的概念都没有,高中的课程根本没法上,老师在无奈之余只好给我们补习初中的全部课程,没想到两年的课程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全给补上了。这个事例说明人的学习潜力是很大的,如果教学得法,修完同样的学业根本用不了十二年的时间。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国实行九年制基础教育,我个人认为基础教育虽然不能恢复到九年制的水准,但十年较为合适(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两年),这样作应该不会降低基础教育质量,每个中国人可因此节省出一生中最宝贵的两年时间用于更有意义的人生目标上。
三、 课程要普及基础学科。
中小学生功课负担过重是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减负”也因此成为最最时髦的话题。
我国基础教育存在两个互相矛盾的问题:一是学生功课负担过重;二是学生的知识面相当狭窄。按常识功课重则学的知识多,不应该存在知识面狭窄这个问题,可今天中国的教育现状是两方面的问题同样突出。
为何会存在如此不可思议的问题呢?
我这里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一个人正常的生长发育需要糖、脂肪和蛋白质三种营养成份。假如一个人一天只需要100克糖、20克脂肪和50克蛋白质就可健康成长,在正常情况下他一天劳动三个小时候就可获取这些营养成分。可这个人为了比其他的人长得更高,每天劳动12个小时摄取400克糖和100克脂肪,但他没有摄取蛋白质。结果这个人一方面因摄取过多的糖和脂肪变得虚胖;另一方面又因为缺少蛋白质而营养不良。此人比每天劳动三个小时的人要辛苦三倍,可辛苦的结果是身体素质的整体下降。
学知识也和摄取营养一样,一方面要防止太过或不及;另一方面又要保持知识结构的平衡。基础教育应该涵盖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国文、外语、文史、地学、天文、法律等十门功课都应成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必须全面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我国现阶段的高考模式分为文科和理科两大系统。中学生为了适应这一模式,在学知识最关键的高中时段被人为地划分为文科和理科。文科学生不学物理、化学、生物;理科学生不接触历史地理知识。结果文科生不知道自由落体;理科生则认为屈原是解放前的人……
当西方国家健步如飞追赶科技革命的浪漫时,我们的学生居然是一条腿走路,一蹦一跳地和约翰逊赛跑。
不用说约翰逊是永远的胜利者。
更令人痛心的是:我们的学生在赛前要付出相当于约翰逊三倍的时间从事训练;比约翰逊要多流三倍以上的汗水。
我们要想赶超世界先进国家,首先必须从一条腿蹦跳变成两条腿奔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基础教育不得再划分文理科,每个学生必须修完自然和社会基础学科的全部课程。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的中小学生负担已经够重的了,怎么能再增加功课呢?
我们的中小学生既要减负;又要在课程上增加科目,要同时做到这两点并非纸上谈兵。
基础学科的许多知识并不需要掌握得特别精确,只要知道个大概就成了。比如历史知识,我们没必要准确无误地背诵历史年代,只要掌握历史前进的脉络和历史分析的方法就足够了,因为无论我们把历史年代背诵得多么滚瓜烂熟,过上几年后就会逐步忘记,更何况记住历史年代并没有多少现实意义。
假设我们学历史这门课程总共需要150学时,其中掌握基本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明发展轨迹和历史分析方法等粗线条的历史知识需要50学时;背诵历史年代历史细节等精确的历史知识需要100学时,那么我们不如只用50学时学历史;另用50学时学物理;剩下50学时留给学生自己支配。这样我们不但多掌握了一门知识,还大大减轻了功课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学生品味到了学知识的乐趣,不会因为反复折腾而厌恶这门知识(今天的中学生是学哪科怨哪科)。
50学时的实际效果其实一点也不亚于150学时的效果,因为额外的100学时背诵来的历史年代和历史细节不但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相反还会令不少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滋生出厌恶情绪。一个人一旦从心理上厌恶某门学科,就别想在这门学科上有任何建树。
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也和历史这门功课一样道理。
我是一个理工科学生,当初那种文理分科的教学模式让我和数、理、化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一接触到这方面的知识就头痛如裂,离开校园后从未看过一眼和数、理、化相关的书籍。与讨厌数理知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对学校从未涉猎过的文史方面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八小时之外仅历史书藉就读了几百斤;写了上百万字的小说和历史论文,所有这些工作都是在没有任何外来压力且自在快乐的心境下完成的。
象我这样的学生并非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地存在着,这也是自恢复高考制度后文史方面的成就大多是理工科学生取得的缘故。当今的文学名著有几成是大学中文系学生写出来的?
上面的事例说明当初我的基础教育除了让我有资格进入大学校门外,在求知和学问上反而起了有害的作用。如果一个人学知识的结果是讨厌那门知识,这样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基础教育阶段对某门学科投入过大的精力效果会适得其反,最终收获的果实是从骨子深层滋生出对这门学科的强烈厌恶。
所以基础教育对传统学科的课堂学时应大为缩减,腾出的时间和精力可用于学习其它的基础学科。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扩大知识面比围绕一门功课“弯弯绕”更有利于学生知识水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也许有人会问:前面提到“学制要缩短”;这里又要增加中小学生的基础学科;开篇又说学生的负担过重,这不是相互矛盾吗?
这个问题我在前面已经解释过:当传统学科的课时大为缩短,就会腾出一半以上的时间。当学生对每门学科不要求反过来倒过去地复习背诵时,学生学知识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学习效率就会成倍增长,同样的学时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样“缩短学制、减负、扩大知识面”等三个互为矛盾的目标就可和谐地统一起来。
四、 教材要整编。
夜静更深的时候,我常常想起中学时代的语文课本,想到某些篇章时经常不自主地哑然失笑,笑得最多的是中学语文课本上的现代诗《王贵与李香香》。这哪能算诗啊?连打油诗都不见得够格,可那时老师在课堂上一本正经地要我们背诵模仿,你说靠学这样的“范文”能培养出有创作力的学生吗?
语文这门功课归根结底是要培养学生运用汉语的能力,也就是写作能力。为了让学生写出语句优美文通理顺的文章,提供给学生学习和模仿的范文必须是某一时代最最优秀的作品。《王贵与李香香》是上世纪中期出现的通俗文学作品,但不是那个时代的优秀作品,因此没有让广大中学生学习模仿的价值。正如打油诗也是一种诗歌的存在形式,但不能作为学诗者学习的样板一样。所以诗词创作首先得学习唐诗宋词,因为唐诗宋词体现中国诗歌的最高水准。
有次和一位中学语文老师谈起《王贵与李香香》,他老兄居然大大地不以为然,认为这首诗是当时陕北地区流行的通俗文学形式,因此有学习的必要。我说这首“诗”如果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还可以理解,但你教授的是语文啊?存在也许是“合理”的;但绝不是学习的理由。如果存在的东西就得学习,今天的社会存在流氓地痞,你干吗不让学生去学习流氓地痞的行为呢?
类似《王贵与李香香》之类的课文在中小学教材里还大量存在着,有些课文的质量比《王贵与李香香》要高出几个档次,但离那个时代的优秀作品还相差很远,因此没有列入课文的资格。比如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散文迄今仍围绕杨朔、秦牧、赵树理、矛盾的文章转圈,他们的散文能感动人的心灵吗?是中国当代文学里最优秀的散文吗?
语言教材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中小学教材;在大学教材里也普遍存在着。
教材问题不仅仅体现在语言这门功课上;比语文严重得多的还有历史教材!从中学到大学,中国史和世界史都作了关于意识形态的大量删改,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则删改得面目全非。如果在改革开放前这些删改还有一点现实意义的话,那么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冷战时代”已经结束,互联网近乎普及,各种历史和现实的真相都无法隐瞒的今天,继续在历史问题上前遮后掩就没有任何理性可言了。
历史教材的删改最突出的章节是关于义和团的历史。这个给中华文明带来深重灾难的邪教暴力集团在历史教材里被讴歌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爱国运动,这种说法直到今天仍未在大中教材里作出根本性的改变。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报考武汉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教授为我提供的教材是该校自编的《中国近代史八十年》,里面有大量篇幅讴歌义和团攻打教堂和大使馆的“英勇事迹”……我读到这里时从心灵深处为我们民族悲哀流泪,同时也因为不能接受教材上的观点,永远地放弃了报考历史研究生的念头。
如果我们花费大量的精力给我国的青少年灌输劣等假冒的知识产品,我们的教育事业还能有什么出路?如果我们教导青年学生用暴力攻打教堂和大使馆,中国公民的综合素质如何能够提高?
为了中国的年青一代,为了我们民族的文明进步,教材到了非大力整编不可的时候了。
五、 法律要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
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和人权意识极为淡漠,这也是中华文明难以取得实质性进步的最关键原因。
中国的很多问题从根子上都可以追溯到法律观念的缺乏。
中国要想成为经济和文化大国;中华民族要想成为世界上最最优秀的民族,就必须在每个公民心中普及法律意识。
成年人已经失去了接受法律教育的最佳时机,但我们可以从现在做起,在青少年学生中普及法律知识,让法律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法律列入“双考”的必考科目。
西方文明国家在现代化早中期,法律都曾列入学生的必修课程。矫枉必需过正,正因为国人的法律意识相当淡漠,才有必要把法律列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
当法律意识在中国青年一代心灵扎下根须时,中华文明就会拥有一片广阔明亮的前景。
除了法律外,在中国特定的省份,如内蒙、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荒凉缺水的西北五省,绿化知识与合理利用水资源也应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
六、 考试制度要科学。
我国教育的最大弊端是“应试教育”,占绝大多数的国人都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我国传统的考试制度存在着关系到教育成败的大问题。
考试制度必须作出大刀阔斧的改革;很多人也因此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提案,最流行的两种提案是取消高考和减少考试科目。
取消高考显然是不顾后果的,因为中国人的功利意识很强,绝大多数国民都不愿为看不到功利的目标耗费精力和心血。如果贸然取消高考制度,青少年学知识的动力就会一下子跌到谷底,这对中国的教育是灾难性的,危害性比“应试教育”还要大上百倍,文化大革命就是一个最生动的先例。这种作法等于是“用砍断双足的方式来消除跛子”。
减少考试科目?无论是“二加一”还是“三加一”的提案不但不会扭转“应试教育”的弊端,相反还会加重这种蔽端。学生的功课负荷不但不会减少分毫,还会使本来就狭窄的知识面进一步窄下去。为了考一个好的成绩,学生会把全部精力用在三门或四门有限的考试科目上,既不会去课外放松一下;也不会去涉猎与考试无关的知识。
无论是从国情还是教育质量两方面来看:考试制度还将长期存在,但必须对现行的考试制度作出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其尽可能科学合理,有利于教育质量和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考试科目在今天的基础上不但不能削减,相反还要适度增加,几乎要盖自然、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考试涉及的知识面则要扩大一倍以上。为了减轻考试的份量和压力,考试的题量和时间不但不能增加,相反还应适度减少,每份试卷可综合两门以上的课程。如高考试卷可分为语数、理化、史地、外语、生物法律等五份试卷,涵盖九门以上的基础学科。学生的答题总量没有增加,但涉及的知识面则扩大了一倍以上。考题的难度也要相应降低。
我国传统的考试主要侧重死知识,不利于发掘思维活跃的创造性人才。测验死知识的空白填试法对于那些思维刻板循规蹈矩的学生得心应手,真正有才气有潜力的学生则很容易被这种考试淘汰出局,结果高分低能的现象在我国各级校园相当普遍。那些出校门后在某些领域作出特殊贡献的人在学校里大都不是成绩最好的学生。
为了使考试能够真正起到发现人才和鼓励求知的作用,传统的考题样式必须作出大幅的调整,测验死知识的空白填试法虽然不能完全取消;但绝对只能占很小的比重;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力、判断力和创造力等侧重于“活知识”的题目无疑应该成为高考试题的主要形式。如国文考试作文部分的分数比重应提高,一个不会写作文的学生,无论他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多么准确,他的语文总成绩肯定是不及格的。这样的试题通常不能制作容易操作的标准答案,增加了考卷判改的难度,判卷人的素质和立场在考试分数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在判卷时不容易做到公平公正。尽管存在这样的弊端,总比把有真才实学的学生淘汰出局;出现普遍“高分低能”的考试模式要进步得多。
除了对考试涉及的知识面和试题样式作出根本的调整外,严肃考试纪律也必须得到高度重视。我国考试纪律的败坏主要发生在各种形式的成人高考上,赤裸裸的抄袭和请人代考在各地都普遍存在着。如果高考能够公开抄袭和找人代考,这样的考试就只能取到相反的作用。成人高考要么取消;要么严格遵守考试纪律!
七、 文凭要清理;高校要精简。
中国人造假的热情是空前的,造假的手段花样翻新。
在所有的假作品中,假文凭可谓铺天盖地,危害也是无与伦比的。
外国人也有偶尔造假的毛病,但没有人想到造假文凭,可我们连假文凭都敢造,而且是批量制造。
现在假文凭的数量远远超过真文凭。
假文凭的始作甬者还是我们神圣的大学!
现阶段在社会上流通的假文凭有三种形式:
一是五花八门的函授文凭。持此文凭者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修完规定的大学课程,绝大多数是走走形式,把名字在某所大学挂上几年,交纳规定的学费就可混一张文凭,其实什么知识也没学到。当初各级大学为了创收,不惜在文凭上造假,自己砸自己的台。
二是大学直接卖出的假文凭:某人没在大学正式上过课,但因身份特殊或出手大方,校方直接把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文凭颁发给他。我认识的一位有钱人从未去吉林某所大学念过书,在学术上也没什么特别的建树,可手中却有一份该大学颁发的硕士研究生文凭。
三是专业假证贩子制造的假文凭。这部分假文凭在上世纪数量还很少,现在则呈几何级数增长,数量远远超过前两种情况的总和。
假文凭最早是各级大学造出来的,后来假证贩子有样学样,目前已代替大学成为主流的假文凭制造者。
假文凭最初居然是我们大学自己造出来的,说出来真的有点令人难以置信。
当大学热衷于出卖假文凭时,这所大学已失去了颁发文凭的资格。
可这些大学还在颁发更多的假文凭!
目前假文凭制造业已成为一笔很可观的产业,从通都大邑到偏远的山城小镇,大街小巷到处都能看到假文凭贩子张贴的业务广告。
现在我国的假文凭满天飞,严重扰乱了中国的人才市场,危害性比所有假东西的总和还要大,已到了非整治不可的时候了。
为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对高校文凭来一次全面的清理。
要想从根子上清理假文凭是有很大难度的;但如果我们作出了认真的努力且措施得当,完全可以清理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假文凭。
函授文凭的真假我们暂时无法核定,抱着尊重历史的态度,这部分文凭我们可以网开一面,实行民不告不清理的政策。如果有人告发,经审查发现某人确然没有修完规定的课程,此人就得重新考试,不及格就得收回他的文凭。
大学直接卖出的假文凭和假证贩子制造的文凭一律作废。这项工作容易操作,因为这两种文凭持有者在大学没有学藉。每所大学把该校历届毕业生名字和颁发的文凭输入全国联网的计算机甄别系统,每个文凭持有者都要经过电脑甄别,合格者加盖特定印章,没有加盖特定印章的文凭一律不予承认。以后每所大学颁发的文凭都得输入计算机甄别系统,单位用人时,文凭都要通过计算机系统鉴别真伪,用管理身份证的方式来管理文凭。
…………
前几天,位于郑州的河南某大学大四学生在临近毕业时接到学校的通知:“毕业生必须和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哪怕是假的也行,不然不让参加毕业论文答辩。”(5月31日《大河报》)
高校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混帐通知呢?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学校想借此营造良好的“招生环境”。二是与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有关。教育部不但把毕业生就业率与专业设置挂钩,而且在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制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73%的就业指标要求。这个政策让不少学校在走投无路之际,不得已使出下三流手段。
学校没有能力帮助所有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可以理解;但授意甚至逼迫学生制造假就业合同就太自私太不厚道也太过荒诞不经了。
类似的情况在高校群体里应该不会是个别现象。
人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大学何以会存在呢?它们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呢?
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下述几个怪现象:
1、 高考分数与收到高校录取通知书的数量成反比:高分学生通常只收到一份高校录取通知书;低分学生则收到至少两份以上的录取通知书。
2、 教育质量与学费成反比,教育质量越差学费越高。
3、 下三流的高校在招生时都撒下“毕业后保证安排就业”和“月工资不少于千元”的弥天大谎;事后无法兑现时居然不受追究。
4、 认真学习的学生被视为无能;不上课创收和超前享受反到成了“能力”的标志。
5、 大学为了创收,居然为有钱有地位的学生制造显示特权和享受生活的机会,建造超标准的学生公寓和学生小灶,破坏大学一贯的平等理念。
…………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高校教育改革后,大学的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不少师资条件根本不够格的职校也在一夜间挂上了大学的招牌,并堂而皇之地在全国亮牌招生。这些大学办学的初衷几乎与教育事业无关,其主要的职能就是为了创收捞钱……
这样的“大学”还有理由继续存在下去吗?
为了确保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让高校真正成为知识和文化的神圣殿堂,现存的大学必须进行精简!那些师资条件不够格的学校一律恢复先前的名称,不得挂上大学招牌在全国招摇撞骗,到处网罗学生以骗取高额学费。
八、 农村教育要重视。
近几年我国农村教育急遽下滑,和上世纪末相比后退了一大步。
农村教育落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乡村小学的师资力量不够。
现在农村乡镇政府所在地的中小学教师大量超编,有些中学差不多成了“研究生院”,很多教师每天只有区区一节课,还有部分教师闲着没事做;但乡村小学普遍缺少教师,不是缺一个两个教师,而是缺一半以上的教师!加上现有的教师因待遇没有保障很少尽职尽责,导致很多乡村小学处于半停课的状态,农村学生也因此没机会接受充分的教育。
在“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农村学生因为先天不足和后天营养不良,在中考和高考的激烈竞争中处于绝对的劣势。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国民总数的一半以上。新世纪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农村劳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但他们的后代依旧留在农村接受基础教育,在乡村小学就读的学生依旧占小学生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如果占半数以上的学生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我们的下一代还有什么希望可言?
为了我们的下一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我们必须对农村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
重视农村教育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充实师资力量,每所乡村小学要配备足够的合格教师;同时又要充分调动起每个乡村教师的责任心和教学积极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政策上对乡村老师给予倾斜。
我国绝大多数乡村小学教学条件差文化落后生活单调,如果没有适度的优惠政策,没有多少教师尤其是大学毕业的青年教师愿意在那里长期呆下去。
今天的乡村教师除了工作生活条件和城镇有很大差距外,他们的收入较之城镇教师更加没有保障,绝大多数乡村教师的工资收入远远低入同等水准的城镇教师。
同是一所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因为工作地点的不同命运有天壤之别。有条件留在城市的毕业生享有高工资高福利和丰富的文化生活,还有机会找一个漂亮的淑女作妻子;不得已去农村教书的毕业生工资和福利待遇比城里同学要低好几个档次,并且难得碰上一个年轻的女子,就更不用说找漂亮淑女成家了。在这种极端不公平的境况下,你怎么能指望这位师院毕业生会一门心思献身基层教育事业?在通常情况下,他的精力不会放在教学上,而是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跑关系重返城市上。当正常的调动希望断绝时,他宁可辞职下海也不愿继续在那个伤心地呆下去……
与上述不公平现象相对应,我们的政策必须大力缩小城乡差距。
去乡村小学任教的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必需大于同等水准的城市教师!师院毕业生分配时要尽可能考虑人性化因素,分配到某所乡村小学的青年学生尽量做到男女配对……
当青年教师的收入大于城里教师,并且有可能在当地找到一个象样的妻子时,驱动他回城的动力就要小得多,长期献身乡村教育事业的概率也会大得多。
上世纪五十年代进入新疆的三十万西路军就地转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随后王震又在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征召了二十五万女兵进入新疆,这个极具人性化的措施是建设兵团能够长期在艰难困苦的新疆扎根落户的主要原因。
重视农村教育还需要其他配套的优惠政策,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九、 义务教育应延伸到高中。
我国现阶段实行初小义务教育。从近二十年的教育成败来看,初小义务教育远远不能适应中国现代化的要求。
凡是上过高中的学生都知道:高中是教育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没有上过高中的学生在知识上是残缺的;并且在校外很难修补。受过高中教育的学生只要他肯努力,很容易自修成合格的大学生。但只受过初中教育的学生连自修成高中生都很难,就更不用说大学生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等专业学校同时招收初、高中毕业生,初中生学制四年;高中生学制两年。那时高中是两年制,也就是说初中中专生与高中中专生受教育的总时间是相等的,按常规逻辑推理两者的能力也应该不相上下。但事实不是这样,毕业后初中中专生与高中中专生的能力有天壤之别。高中中专生在工作上大多能独挡一面,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能通过自修考上研究生;初中中专生在工作上有开拓精神的不多;自修考研者更是寥若晨星。
初中生与文肓的差距也许不那么容易一眼就能看出来;但高中生与文盲在社会上的表现则泾渭分明。
所以说高中教育是现代化国家公民教育的必经阶段。
近几年我国青少年暴力犯罪呈直线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国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犯罪的青少年绝大多数都是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所占的比例很小。这一社会现象说明青少年只有经过高中教育后,文明的力量才取得战胜原始兽性的优势,因此高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经阶段。
为了切实提高中国公民的整体素质,义务教育有必要普及到高中。
义务教育普及到高中会使国家承担的教育经费大大增加;但想想我国每年公款吃喝、旅游和公车消耗的九千亿人民币,增加的教育负担应该能够承受的。如果前文建议的基础教育学制缩短成为现实,义务教育普及到高中只有十年制,比先前的九年制只多一年时间,教育经费其实增不了太多。
十、 学生的品格教育要加强。
我国的基础教育普遍存在一个舍本求末的怪现象:学校和家长一味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良性品格的培养,丝毫也不在意培植学生健康的人生品味和价值取向,只要学生考出了好的成绩,其他的劣势都可视而不见。结果有很多学生除了会考试外,在别的方面表现出极端的无能,突出表现在生活能力差,怕吃苦,在挫折失意面前缺乏最基本的心理承受力,面对善意的扶助既不知感恩也不知珍惜;有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一个大男人连生活都不能自理,面对一件换洗衣服居然一筹莫展;有的学生遇上一点小小的挫折就终日自怨自艾,怨天忧人,从妄自尊大转入妄自菲薄,并不可救药地颓废下去……
只注重分数不在意品格的教育习惯培养出了颓废和扭曲的一代,那些高分考入大学的青年学生本应是天之骄子,可今天的部分大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上的表现太让人失望了,和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相比象是来自两个星球。下面我们来看一位有良知的网络写手罗翼提供的资料:
“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和相关监测机构共同公布的《2004年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显示,大学生平均年消费至少在1万元以上,超过了全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60%的大学生拥有手机,笔记本电脑的拥有率与同龄的工薪阶层也接近。相当一部分人表示喜欢追逐新奇时髦的事物,大部分人表示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确定的生活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家庭为了支持一个大学生而债台高筑,原本殷实的家底也重新返贫,当然高校乱收费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但他们的儿女在学校挥霍无度更是不可原谅的。一个生日晚会花上千元,那是抠门,一套衣服七八百,那是寒酸,天津师范大学一个男生为了追女生竟然买了999朵玫瑰和999支蜡烛,晚上摆在女生宿舍楼下,摆成一个“心”形,以向那个女生示爱。也许他家里确实是钟鸣鼎食,富可敌国,这点花费简直不值一提,但高校是修身治学的圣地净土,岂能让庸俗的铜臭气所玷污,这种风气必然导致贫困学生心理不平衡,为了不在消费上落在别人后面,他们即使让家里砸锅卖铁也要让自己的生活上一个档次……”
罗翼在文中描述的情况是我国很多大学内部景观的真实写照。和外面的世界相比,大学应该拥有更多的人文精神和理想主义;较少功利主义。今天的大学生人文精神普遍缺失,赤裸裸的急功近利和低层次享受生活在大学校园居然成为一种时尚……
请问这样的大学生能够担当推动中国现代化和民族文明进步的重任吗?
我们的教育制度为何培养出了这样的大学生呢?
教育显然不仅仅是为了“分数”,一个国家教育的职能是要造就一代品格优良、心智健全、知识渊博和富有能力的年青人;而不是制造“高分低能”的绣花枕头和“人格扭曲”的极端利己主义者!
学生的品格培养是第一位的,其重要性远远大于考一个好的“分数”。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的品格会影响他整个的一生。知识可以在以后的岁月通过自学不断地丰富;但已成为“定式”的品格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
我们的教育必须在造就学生健康品格上下大功夫。
大学的高收费公寓应该立即取消,所有的学生都应该在同样的寝室和同样的教室里生活学习!我们上大学时,部长的儿子和农民的儿子睡在同一个寝室,今天的权贵大学生凭什么多几个钱就能享受特殊,要享受特殊到外面去,大学不是你摆阔的地方!同样大学也不是某些教授和校领导牺牲平等理念创收的地方!因为大学是人民的,不是你们的!
十一、教师职业应设置品格底线。
上世纪中期,美国某所大学曾经展开一场论战:主题围绕政务官的“绯闻权”展开。
赞成政务官拥有绯闻的一方认为:绯闻属政务官个人的私生活范畴,只要是两相情愿没有强迫,政务官喜欢什么样的女人以及和什么样的女人上床是他的基本人权,外力不能干预。普通美国公民都拥有自由选择性伴侣的权力,政务官也是人,凭什么要剥夺他作为一个美国公民的基本人权?
反对方的理由是:政务官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美国公民;而是拥有特定身份的载体:一是他拥有影响并支配他人的权力;二是他靠纳税人的钱生活。美国人权理念里有至关重要的一条:一个人在自由行使他的民主权利时,不能侵犯到他人的民主权利。政务官因为拥有影响并支配他人的权力,如果他喜欢某个女人,而这个女人又不喜欢他,这时他极有可能把公众的利益作为筹码来讨这个女人的欢心,这时他既侵犯了这个女人的民主权利(女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愿)同时又侵犯了公众的民主权利;再说政务官是纳税人的钱供养的“公仆”,必须为纳税人谋福利,公仆在主人面前有义务放弃部分民主权利……为了保护公民的权利不被侵犯,政务官在任期内不能有绯闻。如果你想把私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那就别选择干政务官。
辩论以反对方的胜利而告终,几十年后克林顿为他的绯闻付出了代价。
政务官因为职能的特殊性,有比普通公民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这个职位需要设置一定的“门槛”,这个门槛就是高于普通公民的“能力、品格和责任心”。一个人可以选择不干政务官,但没权力改变政务官的门槛。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在标准上大多高于国法。
和政务员一样,社会上还有不少职业设置有准入“门槛”,需要高于普通公民的能力和行为标准。你可以选择不入这个门槛,但不能随意取消这个门槛。你可以不当和尚,但不能进了寺庙还吃肉喝酒睡女人,甚至于玩手机出入酒店般“摆阔”还说是“改革开放”……
有些行业是永远也不能“改革开放”的。
教师这职业有着和政务官一样的特殊性,因为他是学生的表率,他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影响到整整一代人的品格和德行。所以教师的品格得有高出于普通公民的要求,教师这门职业得设置超越普通公民行为标准的品格底线。譬如一个人可以自由和十四岁以上的少女谈情说爱,但中学教师不能和自己的学生谈恋爱,无论对方是否过了十四岁。在教师面前,中小学生永远是孩子,即使过了十四岁在老师面前依旧是孩子的心态,如果老师和她恋爱在本质上和侵犯幼女没什么两样!
类似的“品格底线”还有很多:譬如普通公民可以接受他人烟酒甚至红包之类的有价礼品;但教师不能收受学生除了贺卡花卉等纯礼义性质之外的有价礼品。因为教师收受烟酒红包不仅仅是礼尚往来,还会毒害学生的品格,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不好的行为模式……
教师一旦出现了法律允许但职业禁止的行为,他虽然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但应该没资格再当教师了;就象和尚玩女人不会判刑,但应该被寺院扫地出门一样。
一个国家最大的落后是教育的落后;最大的贫困是文化的贫困;教育的落后必然造就文化的贫困。一个国家如果只注重经济的增长而忽视国民教育,就只能造就虚幻的繁荣发展。就象一个清贫的书香世家为了率先富起来,动员家族成员去从事开赌场妓院等短、频、快的致富营生,在收入翻番的同时也埋下了大踏步倒退的种子。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