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这个世界上最清洁、最美好的物质。它现于空中,湿润日光;它行于土地,丰美草木。突然间想到《老子》里有一篇叫做《上善若水》,写到了水的特质,写到了水的利弊。而这《天瓢》却让我对水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似乎,水成为了生命里不可或却物质的同时,也成为了一个人灵魂的体现。
《天瓢》中的水是用一种特殊得形式表现出来了。小说章章以雨为标题。香蒲雨、狗牙雨、金丝雨、枫雨、鬼雨、梨花雨、雁雨、半吊子雨、巫雨……"这些雨来自家乡的自然,还有从唐诗中查到的。"曹文轩说:"小说是用水的三个立体构架撑起。水具有三种功能:实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水灾的破坏功能。"著名作家张抗抗看过《天瓢》后说,雨的实用性就是灌溉洗涤功能,在小说里面就是情爱的灌溉,像河流一样始终在流动,小说也是将一切丑恶的东西都进行了唯美处理的过程,这种洗涤也是对当代文学的清洗。而水灾的破坏性起到预言警示的作用,告诉人们权利、仇恨的消亡以及历史的轮回。
这是一个被雨淋湿的故事,草香扑鼻,万物有灵。虽是旧事陈年,却不是那种一味的秋意满笺,有清新之气婉转文中,笔笔耐烦,毫无简草;仿佛小泉的涓涓细流,又如轻雾朦胧的美妙。
《天瓢》起笔于洪水,又收笔于洪水,仿佛天地间一番大的轮回,叙述与故事同构。开卷是一段漂亮地道的乡间逃难白描。作者长于工笔,却偏用最普通的白描起首,阅读起来流畅而又有余味;而后作者笔锋一转,大水汤汤,无涯处漂来的那口棺木落入人们的眼帘。漆黑的棺木上栖落白鸽数只,忽而群鸟惊飞,盘旋环绕;忽而又落,静默莫名。其优雅、其哀伤、其舒缓、其悬念,一时并现。光阴倒转,昔日重来……小说以倒叙的开头,着实让小说的韵味又增添了几分,同时黑棺的出现,似乎又给了些悬念,让读者继续读下去,此之妙处也。
故事发生在油麻地一个落雨不断,尽承天瓢的村庄,它像一幅慢慢展开的淡色水彩,丝帛长卷,墨香打眼。在这个草肥水美的地方,有两家富主,大地主程家和木排坊邱家。这里的民间政治一度因地主程瑶田的宽厚开明和坊主邱半村的灵活勤谨而透出淡淡的暖意;这里的人也耽于人性的淳朴而起居有序。
5岁的杜元潮伏在棺盖上,在洪灾中随父亲杜少岩顺水漂流,那命运之水拿捏得住轻重缓急,刚好把他送到油麻地,然后与程家小女采芹相遇相知,与邱家少爷邱子东勾心斗角。当着灵秀的采芹,杜元潮满是聪慧和活泼;但面对霸道的邱子东,却惟余沉默和顺从。正值青梅竹马,多少儿女兴味。可叹命运弄人,几番福祸颠转,长工的儿子杜元潮竟一日主宰了油麻地。儿时的游戏还在继续,杜元潮赢得了权力,采芹的嫁船却于河湾处远走,一种落尽繁华的空无,少年毛躁的心境全在顷刻间化作无言的隐痛。面对爱情和权利,选择似乎变的更加艰难,爱情,让心灵悠悠难结;权利,让心灵群起勃发。只是在所有的选择之后,剩下了独自的寥落和空寂。
如果说,采芹与杜元潮的相遇恰是青梅竹马、豆蔻枝头;那么苏州来的插队女孩艾绒与杜元潮的姻缘,则是四月烟雨,麦地月光。艾绒的美是缺乏温度的,这个处处让人呵护的女孩只是偶尔飞过油麻地的绒花,她的琵琶,她的素美,她不识人间烟火的气息都在昭示,她的家永远只在她朦胧泪眼的深处。杜元潮的书卷气、杜元潮的野心、杜元潮的刚与柔成了艾绒心头难以解开、也疏于体味的谜,她倦怠于生活,耽溺于幻想,她跟他是隔了千里万里的雁,一时的擦肩,永远的错过。
邱子东身上始终有一个少爷的傲气和霸气,他秉承父亲的精明,善于交际,在油麻地本可以如鱼得水;他从小就心慕采芹,也是一番痴情难舍。奈何杜元潮之于邱子东,在爱情和权利面前都使自己黯然失色。
杜元潮随水而来,又追水而去,他的性情也如水一般难执一端:他对艾绒有疼爱、有伤害、有怠慢;对邱子东有容忍、有压制、有谅解;惟独对采芹却有着终其一生的爱恋。幼时,杜元潮为采芹折荷挡雨;少时,杜元潮为送回采芹读书的长案穿街过巷;采芹新婚,杜元潮村边守望;采芹新寡,杜元潮难掩情深。于是天大地大,大不过苇荡中的一只木船;水静山青,青不过两颗酸涩已久的心。
这样一个关于美、关于爱的故事,能将我们浮在世间的凌乱心情一一收起,碰触内心最深处的柔软。小说不追问、不张扬、不尖利,仿佛艾草燃在记忆中最潮湿的角落,传达那些来自田间水路上的问候。通篇都不离的水,天上的雨和地下的河,总有淡淡的忧郁;也常有巫气,潋滟于波光;或者天地从来都是神秘,或者水永远注定了漂流。
小说《天瓢》表现出古典浪漫主义惊人的美学力量。现在文坛上都是一些70、80年代的作品,越来越走向粗鄙化,靠胸脯和下半身写作的作家和作品也是越来越多。《天瓢》的出现是对当下粗鄙化风气盛行的挑战,是对理想主义的追求的满足。
小说语言悦目、用词挑剔,文中始终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哀伤与叹惋,但每一笔又有着难得的从容,情调就从字里行间溢出,成为小说流动的力量。通常,太有标志的语言容易导致自我迷恋,然而,《天瓢》的叙述语言却并不是那种自以为是的、孤立的美,因为它的纯净与油麻地的风景、主人公的性情之间有一种自然而然的相近、相亲。雨,场场不同,草木,景景有别,高贵而不饰张扬的人物,闲淡如菊;笔起笔落,不离天人合一的和谐,清新却又不失大气。
对于作品中的"古典浪漫色彩",也就是唯美的倾向性,是这本小说最大的特色,也是本人觉得最为出色的地方。美感,对于现代人最求的时尚美来说,此小说中的古典浪漫的美,却让现在生活在都市中的后现代我们感受到浑然天成的美感。这种对美的享受是无法言语的,同时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形神兼备、技巧圆熟、以雨为背景契机表现大善若水、以人类童年时代特有的纯净和理想感受人性的高贵和尊严的小说。让人读起来舒畅又有光滑细腻的质感。评论家张颐武认为,曹文轩有能力将人性的欲望、斗争、事物的丑恶都通过奇异的手法转化为审美的对象,超越了中国唯美主义写作的传统方式。此书的细腻美可谓一场"美的爆炸",如果以瓷器作比,本书便是没有"贼光"的青花瓷。责编安波舜在小说的序言中说到:小说在凝视生活的静态描写和透视人生的动态刻画上,再现经典写作和传统美学的惊人力量,是中国文学走到今天重新回归文学母题并赋予它现代品格的标志性作品。
著名评论家雷达这么说的:"古典美、阴柔美和自然美在作品中有淋漓尽致的发挥。幽雅、细腻、上善若水,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也有自己的表现特点。但小说中的文学追求显得过于得景致和完美,把生活的毛边都给打磨出了光泽,这不太好。我们不要小看童年,那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孩子这一块儿写得非常得好,童年的视角不一定比站在成年的视角写得不深刻。作者就像是乐队的指挥或者导演,是人为制造的美,还是自然的美?例如:采芹拉住杜元潮主动献身,杜却没有回应,感觉上是作者让采芹做的,作为一个地主家的女儿,不应该这样。这样写拍电影很好看,能够让任务活起来,杜元潮像是个文人,这个任务写得很成功,他有自己的逻辑性,主动抛弃了采芹,但没有巨大的冲突便把人物做悲剧化处理;还有主人公的入党问题也没有交代,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没有过人的表现是不可能轻易入党的,这一点也没有做太多的交代。文中有很多的野合场面,涉及到理性创作始终在作者的创作中。"雷达的评价很高,小说与电影的转换本身就可以看出小说语言的功底,还有从写作上把画面的呈现开来。
张颐武评论说:"《天瓢》小说这种美的爆炸是很有意思的转换。把丑陋的转化的、美丽的,并且对美有深入地探究。从象征形象到人物的命运,生命的转化从抽象到具体。"
李敬泽也提到:"唯美在中国人的环境中美是美、恶是恶,其实不是这样的,在西方的观念里,美是恶的,死亡、软弱是美。曹是把善和美的思想中解放出来,有时候恶的时候会更美。"
爱欲吟咏,是构成小说美学特质的重要方面。小说中不避讳性爱场面描写,并以野地葳蕤的植物动物生命活体做依托,美轮美奂,恣意纵横。每到关键之处,作者却都会及时将镜头摇将开去,将焦距对准那些正在交媾播粉的南瓜花蕊、田间母牛、地垄硕鼠、天空交尾飘飞的萤火虫……用作者自己的话说,"通过大量动物和植物的描写烘托男女之间的性是一种转换的美学艺术创作手法"。就美学传承上来说,作者的趣味并不类似于中国古代,也不趋近与欧美,而是更接近于日本美学风格,就是从《源氏物语》至谷崎润一郎、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直到渡边淳一、村上春树等之中一以贯之的日本文学"感物言志"的传统,他们注重体味和描绘那种"绝望而深刻的美",更多的是表现爱的悲哀。而在《天瓢》的小说世界里,对美的玩味,对美的器物与女人身体的把玩,通常是一唱三叹,复沓吟咏。比方说,那个既有文性子"又有"荡性子"的杜元潮,每每喜欢偷偷"深夜入宅"与女人做爱,贪慕女人似睡非睡大地般安静而温暖的身体;同时他亦喜爱跟"新寡之美"的女人在坟地里疯狂野合,让女人头上戴孝的白布条成为他激情和占有的经幡。
小说里李长望之于谭月月,邱子东之于戴萍,杜元潮之于程采芹,他们的情事都气象万千、风月无边、令人期待。
"李长望在与谭月月做事时,从来都是在野外,一望无际的芦荡、麦浪滚滚的麦地、一眼望不到边的果园、无人问津的看风车的小屋。那时,他们是绝对自由的,仿佛天底下,就他们两人。"这是李长望,这个油麻地的专制的暴君其实是一个非常浪漫的性学专家。
"戴萍就领着他,用钥匙打开教室的门锁,鬼影一般地闪进教室里。他将戴萍抱起来,放到一张课桌上。那小学生的课桌的高矮仿佛是为他们的做爱定做的。巅峰处,邱子东总是说:'要是在白天就好了,白天可以让孩子们看见。我要他们看着,我是怎么样搞他们老师的!'"邱子东古怪的爱好,说明他心里多么阴暗,多么想由他的平庸的生活之网中挣脱开来。
"她没有去看正将衣服一件件扔到船舱里的那个正在十分忙碌着的男人,而是旁若无人地望着天空:太阳半隐半显,在梦幻的云彩里穿行着,雨丝从空中飘下时,一样也是胭脂色,丝丝胭脂,织成一顶无边的胭脂帐,笼罩在胭脂湖上。他站在船舱里,抓住她的脚踝将她的身体往后拉了拉,像一只熟悉自己圈栏的羊,轻车熟路地就进来了。"由五岁时的太阳雨笼住的荷塘到青春岁月那片萤火虫飞舞的果林,由青草萋萋的坟地边最初的相会,到芦苇丛中、湖水之上、小船之上的交欢,到瓢城之中的金玉堂上的温存,作者来写他心仪的男主角与女主角的交往,倾尽了柔情,如此浪漫,美丽,他可能写出了当代小说中最唯美的情爱的章节,希望电影编剧们能早日发现,相信一定可将杜元潮与程采芹充满了创意与想像力的性爱之旅,再加上美丽的江南水乡的景致,拍成风光无限的爱情片。
在此曹文轩自己也讲他差不多写了一个"情色小说",因为书中有大量性爱场面的描写。但这些描写却被作者处理得十分唯美,以大量的动物、植物的描写来烘托性爱之美。"我专门研究过盐城的植物志、地方志。通过大量动物和植物的描写烘托男女之间的性是一种转换的美学艺术创作手法,如果简单直白地展示性,那就是淫秽而不美,失去艺术性了,是很愚蠢的。"他的小说主要是要表现美的。我相信。唯美在政治的春药的辅助下,发展成为一种精致的颓废,正好对得上被不太精致的都市小说弄得不爽的读者的口味。曹文轩抛弃掉鲁迅、孙犁等人乡土小说的传统,来写春雨江南万物奔竞之下,男人与女人间的欢乐,虽然夹杂了太多的文人的想像与意淫,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却是开辟了乡土文学中的另一条路径,另一种表现方式。这是人性的最初本能,我相信,或许性在如今被人谈起的时候还是会让人羞面不敢言,而心底是欲说还休的。作者只是成本的展现。性,的最初是美好的,是一种艺术,是表现美的方式。它与文学的结合,却是表现美的集大成者。我赞成这样的观点,并且并不唾弃,它与现代文坛的下半身写作和胸脯写作不同,美作为了性之外的更加深沉的意义和价值。
天曰阳,地曰阴,天地交感,电闪雷鸣。油麻地的雨水也可说成是天地交欢的一场大赋,那百把页都写不下来的此雨彼雨,说明造物寻欢的花样,也是无穷尽的。"雨"表现美也惊世骇俗的。在城市之外的乡村,剥开意识形态的皮,它在四季的轮回中,在雨水的浇长中,代代轮回,生生不息,的确是从来未曾离开过美得惊人的狂欢。
唯美是心灵的,也是在场面的描写上的。作品中对于十几场雨的描写就非常的突出。作者借助大自然的神奇来表达情感,雨成为小说的幕布,意向化、氛围化地展现主人公的一生,表达了欲望、性、激情、爱,憎等,巨大的形式感,不仅把雨作为陪衬,雨强和弱的变化构成音乐般的美感享受。写杜元潮的时候,各种雨的倾泄而下,并运用残忍、爱、憎等高强度的表现手法,着实让人佩服。雨没有不被象征化、没有虚张声势、顾弄玄虚、神神叨叨之嫌,所以在独特情感的独特表达形式上突显出了更为与众不同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书中十几种关于"雨"的命名,"呆雨、清雨、浊雨、草雨、邪雨、铃雨、香雨、苦雨、艳雨、骨雨、青雨、狗牙子雨、红雨、牛雨、蛇雨、萤雨、蛙雨、香蒲雨、母雨、雄雨、烂脚丫子雨、槐花雨、桂花雨、菊花雨、海棠雨、蔷薇雨……"美丽而圆润,富有深刻的中国传统水墨意境。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在越来越多的写作者将笔锋转向死、恶、脏,转向现代主义情绪的当代文坛,我却以《天瓢》这样的作品坚守着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阵地。"从某一个角度上来说,这无疑是在表明作者的美学立场;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杜元潮这个人身上,是否也体现出作者的人生自况?借用书中杜的妻子艾绒的话说:他干净,他斯文,他写一手好字,不像是这片土地上生长起来的。他疯狂,他温柔,他悲悯,他狠心,他像个单纯的孩子,却又足智多谋、深不可测……
像作者这样,一个在江南的雨水中长大的孩子,有好运气到京城里,做了有名望的学者、丰产的作家,他来写小说的时候,一定不会忘记那一场场落进他的童年,与他的潜意识交会成一片的雨水吧。他来虚构另外一个孩子,留在乡土上,坚韧地成长、成年、死亡的故事,他创作这个名叫《天瓢》的作品的推动力,一方面,可能是要将他走向京城的路转向乡土,虚构他自己在一个名叫"油麻地"的地方存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却是要忠实地将他童年的记忆中的雨水展现出来,惊喜地指给我们看,让我们也能随他一道,到密雨中去嬉戏。
看过电影中对雨的描写,美的文学范本。充满诗意,象征和景物的描写,一片风景是一个环境,对雨象征性的描写,雨的抑郁和哀愁。这些有关的雨的描写在古代比比皆是,现代写雨的已经不是特别多了,小说中的很多经典的对雨的描写,每个段落都是赏析之作,象征性的修辞,提供一种经验,同时可以让人关注到人物的心情。
一向吝于夸人的刘震云说:"《天瓢》对雨中的想象,充满曹文轩式的对美和丑的理解。将灵魂和欲望浸泡在雨中。"张抗抗评价说:"《天瓢》之纯美令人眩晕,实属近年罕见。"
想来把十几场不同意蕴的雨串连起来,写得水波荡漾、美仑美奂。雨中的生命之美、雨中的人性裸露、雨中的自然精微、雨中的男女情爱、雨中的天道恢弘……雨是小说的时空背景,也是命运转换的契机;雨是诗意的比附,更是主题的象征。
这种对于"美"的写作在我看来是一种神圣的美丽,也是一种对于事物过于"雕刻"的结果。当然也有人认为作者这样写自然美的同时,似乎还欠缺了象征意义,也显的太过刻意了,在这样的描写下,缺少了些自然,带上了神秘的色彩和表象。但是我终归还是喜欢的。
人类现今的生活境界,若无文学,大概是达不到的;若无文学,人类还在一片平庸与恶俗之中爬行与徘徊。这也就是文学被人类昵近与尊敬的理由。美,絮绕我们之间,用文学表现美,用自然表现美。就像作者说的那样:"在越来越多的写作者将笔锋转向死、恶、脏,转向现代主义情绪的当代文坛,我却以《天瓢》这样的作品坚守着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阵地。"
《天瓢》中的水是用一种特殊得形式表现出来了。小说章章以雨为标题。香蒲雨、狗牙雨、金丝雨、枫雨、鬼雨、梨花雨、雁雨、半吊子雨、巫雨……"这些雨来自家乡的自然,还有从唐诗中查到的。"曹文轩说:"小说是用水的三个立体构架撑起。水具有三种功能:实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水灾的破坏功能。"著名作家张抗抗看过《天瓢》后说,雨的实用性就是灌溉洗涤功能,在小说里面就是情爱的灌溉,像河流一样始终在流动,小说也是将一切丑恶的东西都进行了唯美处理的过程,这种洗涤也是对当代文学的清洗。而水灾的破坏性起到预言警示的作用,告诉人们权利、仇恨的消亡以及历史的轮回。
这是一个被雨淋湿的故事,草香扑鼻,万物有灵。虽是旧事陈年,却不是那种一味的秋意满笺,有清新之气婉转文中,笔笔耐烦,毫无简草;仿佛小泉的涓涓细流,又如轻雾朦胧的美妙。
《天瓢》起笔于洪水,又收笔于洪水,仿佛天地间一番大的轮回,叙述与故事同构。开卷是一段漂亮地道的乡间逃难白描。作者长于工笔,却偏用最普通的白描起首,阅读起来流畅而又有余味;而后作者笔锋一转,大水汤汤,无涯处漂来的那口棺木落入人们的眼帘。漆黑的棺木上栖落白鸽数只,忽而群鸟惊飞,盘旋环绕;忽而又落,静默莫名。其优雅、其哀伤、其舒缓、其悬念,一时并现。光阴倒转,昔日重来……小说以倒叙的开头,着实让小说的韵味又增添了几分,同时黑棺的出现,似乎又给了些悬念,让读者继续读下去,此之妙处也。
故事发生在油麻地一个落雨不断,尽承天瓢的村庄,它像一幅慢慢展开的淡色水彩,丝帛长卷,墨香打眼。在这个草肥水美的地方,有两家富主,大地主程家和木排坊邱家。这里的民间政治一度因地主程瑶田的宽厚开明和坊主邱半村的灵活勤谨而透出淡淡的暖意;这里的人也耽于人性的淳朴而起居有序。
5岁的杜元潮伏在棺盖上,在洪灾中随父亲杜少岩顺水漂流,那命运之水拿捏得住轻重缓急,刚好把他送到油麻地,然后与程家小女采芹相遇相知,与邱家少爷邱子东勾心斗角。当着灵秀的采芹,杜元潮满是聪慧和活泼;但面对霸道的邱子东,却惟余沉默和顺从。正值青梅竹马,多少儿女兴味。可叹命运弄人,几番福祸颠转,长工的儿子杜元潮竟一日主宰了油麻地。儿时的游戏还在继续,杜元潮赢得了权力,采芹的嫁船却于河湾处远走,一种落尽繁华的空无,少年毛躁的心境全在顷刻间化作无言的隐痛。面对爱情和权利,选择似乎变的更加艰难,爱情,让心灵悠悠难结;权利,让心灵群起勃发。只是在所有的选择之后,剩下了独自的寥落和空寂。
如果说,采芹与杜元潮的相遇恰是青梅竹马、豆蔻枝头;那么苏州来的插队女孩艾绒与杜元潮的姻缘,则是四月烟雨,麦地月光。艾绒的美是缺乏温度的,这个处处让人呵护的女孩只是偶尔飞过油麻地的绒花,她的琵琶,她的素美,她不识人间烟火的气息都在昭示,她的家永远只在她朦胧泪眼的深处。杜元潮的书卷气、杜元潮的野心、杜元潮的刚与柔成了艾绒心头难以解开、也疏于体味的谜,她倦怠于生活,耽溺于幻想,她跟他是隔了千里万里的雁,一时的擦肩,永远的错过。
邱子东身上始终有一个少爷的傲气和霸气,他秉承父亲的精明,善于交际,在油麻地本可以如鱼得水;他从小就心慕采芹,也是一番痴情难舍。奈何杜元潮之于邱子东,在爱情和权利面前都使自己黯然失色。
杜元潮随水而来,又追水而去,他的性情也如水一般难执一端:他对艾绒有疼爱、有伤害、有怠慢;对邱子东有容忍、有压制、有谅解;惟独对采芹却有着终其一生的爱恋。幼时,杜元潮为采芹折荷挡雨;少时,杜元潮为送回采芹读书的长案穿街过巷;采芹新婚,杜元潮村边守望;采芹新寡,杜元潮难掩情深。于是天大地大,大不过苇荡中的一只木船;水静山青,青不过两颗酸涩已久的心。
这样一个关于美、关于爱的故事,能将我们浮在世间的凌乱心情一一收起,碰触内心最深处的柔软。小说不追问、不张扬、不尖利,仿佛艾草燃在记忆中最潮湿的角落,传达那些来自田间水路上的问候。通篇都不离的水,天上的雨和地下的河,总有淡淡的忧郁;也常有巫气,潋滟于波光;或者天地从来都是神秘,或者水永远注定了漂流。
小说《天瓢》表现出古典浪漫主义惊人的美学力量。现在文坛上都是一些70、80年代的作品,越来越走向粗鄙化,靠胸脯和下半身写作的作家和作品也是越来越多。《天瓢》的出现是对当下粗鄙化风气盛行的挑战,是对理想主义的追求的满足。
小说语言悦目、用词挑剔,文中始终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哀伤与叹惋,但每一笔又有着难得的从容,情调就从字里行间溢出,成为小说流动的力量。通常,太有标志的语言容易导致自我迷恋,然而,《天瓢》的叙述语言却并不是那种自以为是的、孤立的美,因为它的纯净与油麻地的风景、主人公的性情之间有一种自然而然的相近、相亲。雨,场场不同,草木,景景有别,高贵而不饰张扬的人物,闲淡如菊;笔起笔落,不离天人合一的和谐,清新却又不失大气。
对于作品中的"古典浪漫色彩",也就是唯美的倾向性,是这本小说最大的特色,也是本人觉得最为出色的地方。美感,对于现代人最求的时尚美来说,此小说中的古典浪漫的美,却让现在生活在都市中的后现代我们感受到浑然天成的美感。这种对美的享受是无法言语的,同时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形神兼备、技巧圆熟、以雨为背景契机表现大善若水、以人类童年时代特有的纯净和理想感受人性的高贵和尊严的小说。让人读起来舒畅又有光滑细腻的质感。评论家张颐武认为,曹文轩有能力将人性的欲望、斗争、事物的丑恶都通过奇异的手法转化为审美的对象,超越了中国唯美主义写作的传统方式。此书的细腻美可谓一场"美的爆炸",如果以瓷器作比,本书便是没有"贼光"的青花瓷。责编安波舜在小说的序言中说到:小说在凝视生活的静态描写和透视人生的动态刻画上,再现经典写作和传统美学的惊人力量,是中国文学走到今天重新回归文学母题并赋予它现代品格的标志性作品。
著名评论家雷达这么说的:"古典美、阴柔美和自然美在作品中有淋漓尽致的发挥。幽雅、细腻、上善若水,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也有自己的表现特点。但小说中的文学追求显得过于得景致和完美,把生活的毛边都给打磨出了光泽,这不太好。我们不要小看童年,那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孩子这一块儿写得非常得好,童年的视角不一定比站在成年的视角写得不深刻。作者就像是乐队的指挥或者导演,是人为制造的美,还是自然的美?例如:采芹拉住杜元潮主动献身,杜却没有回应,感觉上是作者让采芹做的,作为一个地主家的女儿,不应该这样。这样写拍电影很好看,能够让任务活起来,杜元潮像是个文人,这个任务写得很成功,他有自己的逻辑性,主动抛弃了采芹,但没有巨大的冲突便把人物做悲剧化处理;还有主人公的入党问题也没有交代,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没有过人的表现是不可能轻易入党的,这一点也没有做太多的交代。文中有很多的野合场面,涉及到理性创作始终在作者的创作中。"雷达的评价很高,小说与电影的转换本身就可以看出小说语言的功底,还有从写作上把画面的呈现开来。
张颐武评论说:"《天瓢》小说这种美的爆炸是很有意思的转换。把丑陋的转化的、美丽的,并且对美有深入地探究。从象征形象到人物的命运,生命的转化从抽象到具体。"
李敬泽也提到:"唯美在中国人的环境中美是美、恶是恶,其实不是这样的,在西方的观念里,美是恶的,死亡、软弱是美。曹是把善和美的思想中解放出来,有时候恶的时候会更美。"
爱欲吟咏,是构成小说美学特质的重要方面。小说中不避讳性爱场面描写,并以野地葳蕤的植物动物生命活体做依托,美轮美奂,恣意纵横。每到关键之处,作者却都会及时将镜头摇将开去,将焦距对准那些正在交媾播粉的南瓜花蕊、田间母牛、地垄硕鼠、天空交尾飘飞的萤火虫……用作者自己的话说,"通过大量动物和植物的描写烘托男女之间的性是一种转换的美学艺术创作手法"。就美学传承上来说,作者的趣味并不类似于中国古代,也不趋近与欧美,而是更接近于日本美学风格,就是从《源氏物语》至谷崎润一郎、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直到渡边淳一、村上春树等之中一以贯之的日本文学"感物言志"的传统,他们注重体味和描绘那种"绝望而深刻的美",更多的是表现爱的悲哀。而在《天瓢》的小说世界里,对美的玩味,对美的器物与女人身体的把玩,通常是一唱三叹,复沓吟咏。比方说,那个既有文性子"又有"荡性子"的杜元潮,每每喜欢偷偷"深夜入宅"与女人做爱,贪慕女人似睡非睡大地般安静而温暖的身体;同时他亦喜爱跟"新寡之美"的女人在坟地里疯狂野合,让女人头上戴孝的白布条成为他激情和占有的经幡。
小说里李长望之于谭月月,邱子东之于戴萍,杜元潮之于程采芹,他们的情事都气象万千、风月无边、令人期待。
"李长望在与谭月月做事时,从来都是在野外,一望无际的芦荡、麦浪滚滚的麦地、一眼望不到边的果园、无人问津的看风车的小屋。那时,他们是绝对自由的,仿佛天底下,就他们两人。"这是李长望,这个油麻地的专制的暴君其实是一个非常浪漫的性学专家。
"戴萍就领着他,用钥匙打开教室的门锁,鬼影一般地闪进教室里。他将戴萍抱起来,放到一张课桌上。那小学生的课桌的高矮仿佛是为他们的做爱定做的。巅峰处,邱子东总是说:'要是在白天就好了,白天可以让孩子们看见。我要他们看着,我是怎么样搞他们老师的!'"邱子东古怪的爱好,说明他心里多么阴暗,多么想由他的平庸的生活之网中挣脱开来。
"她没有去看正将衣服一件件扔到船舱里的那个正在十分忙碌着的男人,而是旁若无人地望着天空:太阳半隐半显,在梦幻的云彩里穿行着,雨丝从空中飘下时,一样也是胭脂色,丝丝胭脂,织成一顶无边的胭脂帐,笼罩在胭脂湖上。他站在船舱里,抓住她的脚踝将她的身体往后拉了拉,像一只熟悉自己圈栏的羊,轻车熟路地就进来了。"由五岁时的太阳雨笼住的荷塘到青春岁月那片萤火虫飞舞的果林,由青草萋萋的坟地边最初的相会,到芦苇丛中、湖水之上、小船之上的交欢,到瓢城之中的金玉堂上的温存,作者来写他心仪的男主角与女主角的交往,倾尽了柔情,如此浪漫,美丽,他可能写出了当代小说中最唯美的情爱的章节,希望电影编剧们能早日发现,相信一定可将杜元潮与程采芹充满了创意与想像力的性爱之旅,再加上美丽的江南水乡的景致,拍成风光无限的爱情片。
在此曹文轩自己也讲他差不多写了一个"情色小说",因为书中有大量性爱场面的描写。但这些描写却被作者处理得十分唯美,以大量的动物、植物的描写来烘托性爱之美。"我专门研究过盐城的植物志、地方志。通过大量动物和植物的描写烘托男女之间的性是一种转换的美学艺术创作手法,如果简单直白地展示性,那就是淫秽而不美,失去艺术性了,是很愚蠢的。"他的小说主要是要表现美的。我相信。唯美在政治的春药的辅助下,发展成为一种精致的颓废,正好对得上被不太精致的都市小说弄得不爽的读者的口味。曹文轩抛弃掉鲁迅、孙犁等人乡土小说的传统,来写春雨江南万物奔竞之下,男人与女人间的欢乐,虽然夹杂了太多的文人的想像与意淫,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却是开辟了乡土文学中的另一条路径,另一种表现方式。这是人性的最初本能,我相信,或许性在如今被人谈起的时候还是会让人羞面不敢言,而心底是欲说还休的。作者只是成本的展现。性,的最初是美好的,是一种艺术,是表现美的方式。它与文学的结合,却是表现美的集大成者。我赞成这样的观点,并且并不唾弃,它与现代文坛的下半身写作和胸脯写作不同,美作为了性之外的更加深沉的意义和价值。
天曰阳,地曰阴,天地交感,电闪雷鸣。油麻地的雨水也可说成是天地交欢的一场大赋,那百把页都写不下来的此雨彼雨,说明造物寻欢的花样,也是无穷尽的。"雨"表现美也惊世骇俗的。在城市之外的乡村,剥开意识形态的皮,它在四季的轮回中,在雨水的浇长中,代代轮回,生生不息,的确是从来未曾离开过美得惊人的狂欢。
唯美是心灵的,也是在场面的描写上的。作品中对于十几场雨的描写就非常的突出。作者借助大自然的神奇来表达情感,雨成为小说的幕布,意向化、氛围化地展现主人公的一生,表达了欲望、性、激情、爱,憎等,巨大的形式感,不仅把雨作为陪衬,雨强和弱的变化构成音乐般的美感享受。写杜元潮的时候,各种雨的倾泄而下,并运用残忍、爱、憎等高强度的表现手法,着实让人佩服。雨没有不被象征化、没有虚张声势、顾弄玄虚、神神叨叨之嫌,所以在独特情感的独特表达形式上突显出了更为与众不同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书中十几种关于"雨"的命名,"呆雨、清雨、浊雨、草雨、邪雨、铃雨、香雨、苦雨、艳雨、骨雨、青雨、狗牙子雨、红雨、牛雨、蛇雨、萤雨、蛙雨、香蒲雨、母雨、雄雨、烂脚丫子雨、槐花雨、桂花雨、菊花雨、海棠雨、蔷薇雨……"美丽而圆润,富有深刻的中国传统水墨意境。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在越来越多的写作者将笔锋转向死、恶、脏,转向现代主义情绪的当代文坛,我却以《天瓢》这样的作品坚守着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阵地。"从某一个角度上来说,这无疑是在表明作者的美学立场;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杜元潮这个人身上,是否也体现出作者的人生自况?借用书中杜的妻子艾绒的话说:他干净,他斯文,他写一手好字,不像是这片土地上生长起来的。他疯狂,他温柔,他悲悯,他狠心,他像个单纯的孩子,却又足智多谋、深不可测……
像作者这样,一个在江南的雨水中长大的孩子,有好运气到京城里,做了有名望的学者、丰产的作家,他来写小说的时候,一定不会忘记那一场场落进他的童年,与他的潜意识交会成一片的雨水吧。他来虚构另外一个孩子,留在乡土上,坚韧地成长、成年、死亡的故事,他创作这个名叫《天瓢》的作品的推动力,一方面,可能是要将他走向京城的路转向乡土,虚构他自己在一个名叫"油麻地"的地方存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却是要忠实地将他童年的记忆中的雨水展现出来,惊喜地指给我们看,让我们也能随他一道,到密雨中去嬉戏。
看过电影中对雨的描写,美的文学范本。充满诗意,象征和景物的描写,一片风景是一个环境,对雨象征性的描写,雨的抑郁和哀愁。这些有关的雨的描写在古代比比皆是,现代写雨的已经不是特别多了,小说中的很多经典的对雨的描写,每个段落都是赏析之作,象征性的修辞,提供一种经验,同时可以让人关注到人物的心情。
一向吝于夸人的刘震云说:"《天瓢》对雨中的想象,充满曹文轩式的对美和丑的理解。将灵魂和欲望浸泡在雨中。"张抗抗评价说:"《天瓢》之纯美令人眩晕,实属近年罕见。"
想来把十几场不同意蕴的雨串连起来,写得水波荡漾、美仑美奂。雨中的生命之美、雨中的人性裸露、雨中的自然精微、雨中的男女情爱、雨中的天道恢弘……雨是小说的时空背景,也是命运转换的契机;雨是诗意的比附,更是主题的象征。
这种对于"美"的写作在我看来是一种神圣的美丽,也是一种对于事物过于"雕刻"的结果。当然也有人认为作者这样写自然美的同时,似乎还欠缺了象征意义,也显的太过刻意了,在这样的描写下,缺少了些自然,带上了神秘的色彩和表象。但是我终归还是喜欢的。
人类现今的生活境界,若无文学,大概是达不到的;若无文学,人类还在一片平庸与恶俗之中爬行与徘徊。这也就是文学被人类昵近与尊敬的理由。美,絮绕我们之间,用文学表现美,用自然表现美。就像作者说的那样:"在越来越多的写作者将笔锋转向死、恶、脏,转向现代主义情绪的当代文坛,我却以《天瓢》这样的作品坚守着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阵地。"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