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vate&share

   

------------------------------------------

 
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现状
作者:pine.lee  发表时间:2006-1-24

 

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现状
[作者] 郑也夫
[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摘要] 当代中国图书馆主要分为五大类型: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科技图书馆,工会图书馆,机关图书馆.馆数共计约6000个,藏书共计约10亿册. [关键词] 图书馆事业 当代中国图书馆主要分为五大类型: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科技图书馆,工会图书馆,机关图书馆.馆数共计约6000个,藏书共计约10亿册.
①公共图书馆.1990年,馆数2527个;1993年藏书总量31400万(册,件).
②学校图书馆.根据80年代的统计,我国普通高校,军事院校,成人高校,中专学校,党校共有图书馆3324所,藏书4.4亿册.我国高校图书馆超过1000所,藏书总量估计已超过4亿册.
③科技图书馆.8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达140余所,藏书2000多万册.除中科院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科技图书馆.据80年代初统计,科技图书馆共845个,藏书13354万册.
④工会图书馆.我国工会图书馆只有100余所,藏书量不足1000万册.但工会图书室多达20余万个,藏书共5亿余册.因图书室藏书深度太小,基本不在统计之列,但其总数亦属可观.
⑤机关图书馆.共100余所,藏书1000余万册. 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水准如何 仅从自身的统计数字中是无从得出的.我们将之与国外的图书馆事业作一比较,并作出如下几点分析和思考.
①公共图书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公益事业的象征.与国外相比,中国公共图书馆馆数较少.美国与前苏联早在80年代中期,每2000余人口就有一个公共图书馆,波兰每1600人就有一个图书馆.德国,丹麦,法国,日本,分别是0.5万,2万,5万,9万人只享有一个公共图书馆,我国则是45万人口才有一个公共图书馆.目前,我国尚有250个县级或县以上行政区无公共图书馆.在北京,上海的城区中,也是每40万人口才享有一个公共图书馆.甚至在绝对数量——公共图书馆的馆数上,我们也远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这一差距是悬殊的,它对民族文化素质的影响也将是很大的. ②我们只拥有2500个公共图书馆.而与这个微薄的数字相比,我们还有近25万个工会图书室.那里的藏书总数(5亿册)竟远远高于公共图书馆的藏书总量(3亿册),这种状况令人难以置信.首先,这5亿册书分别属于各个工会小群体,因而不对社会开放,事实上它们又不是专业性很强的书籍,这是一种资源浪费.其次,这5亿册书分摊在25万个图书室中,每处仅有2000余册,这种规模排除了任何一种图书系统的建立,更谈不到某种"深度"的保证.公共图书馆之所以具有多数私人藏书无法匹敌的功能,就在于资料信息的规模.工会图书室排斥了规模效益.再次,宏观地看,一个社会中的财富总是有限的,优选法的学问在于聪明地使用.而在图书事业上,一方面我们痛感公共图书馆资金上的缺乏,另一方面,全部投资却没有走入以一定规模为基础的优良系统中.这种社会"劣选法"(与优选法对照)的造成,便是社会学家所说的中国社会中的"单位制".在大都市中我们失去了良好的公共交通系统,却在很多单位中配置了使用率极低的班车.我们没有社会上的住房市场,住房竟要单位解决.多种多样的服务从社会转移到单位,在这种转移中失去了它应有的繁荣.
③中国公共图书馆中人均藏书量最少.多数国家和地区的人均藏书量超过1册.波兰达到3.5册,丹麦7.5册,前苏联70余册.我国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至1990年竟为0.25册.即使加上并不对外开放的工会图书馆(室)的5亿册书,人均也仅达0.6册.
④图书馆人均藏书量少只是反映了过去购书之不足,而图书馆未来藏书量的扩展则取决于今天以至近年来购置新书的多少与得到资金的多少.然而,在这后一方面,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前景并不乐观.我们可以在购置新书数量这一指标上分别与国外同期及我们以往的状况作一对比.1989年韩国公共图书馆为13.2%,中国公共图书馆仅为3.4%.日本1987年为5.9%. 我国从1983~1990年,每个公共图书馆的购书费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呢 从绝对数字上看增加了127%,但与此同时,物价指数及书价指数却增加了200%左右,可见实际上购书费是下降了.因此,1990年比1983年平均每个公共图书馆购书册数减少了42%,这期间平均每年递减8%. 可以说,近10年来,国家对公共图书馆的投资实际上在大幅度下降,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建设远远没有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从1983~1990年,每年新书种数从22000增加到45000种.因而我们又可以说,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远远没有跟上中国出版事业的发展.1990年公共图书馆平均购书3500本,与1990年出版的新种数45000种比相距甚远,很多新书几乎没有进入中国公共图书馆.
1979年美国和加拿大在公共图书馆上的人均投资额为6.96美元,1983年英国为6英镑,1990年中国在公共图书馆上人均投资额为近0.3元人民币.我们不能仅靠政府来改善图书馆事业的投资状况.图书馆事业,特别是公共图书馆事业,是社会公益事业,要靠全社会的力量.利用社会资源兴办图书馆事业将是中国今后的选择,当然国家的财政支持也永远是其基本保证之一.
⑤图书馆购买了更多的图书,对读者(其中相当数量属于知识分子)当然是一个福音.它与作者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在西方,图书馆与作者间一直存在着分歧和利益冲突.作者们认为,图书馆向读者借出图书,从而削弱了读者购买该书的动机,而最终剥夺了作者的版
税利益.因而作者们要求向借阅者索取一定款项的权利.图书馆一方(如英国)则认为,学术著作只能卖出1000或1500部,对于印数低的学术著作,图书馆加入购买的行列,是很大的支持.这场争议自50年代始,至今未能了结. 但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第一,中国虽人均富裕程度低,具体而言,图书馆人均藏书少,但毕竟综合国力大,每年图书馆购买图书的绝对册数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第二,目前中国图书馆中书籍流通不畅,并且因为人口太多,在可预见的将来,图书馆尚未对买书群体构成较大冲击.因此笔者以为,中国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对于严肃作家利多弊少.时下很多高质量的严肃著作因印数低不能出版,图书馆资金的增加,购书的增多,将增加这类书籍的购买数,有助其出版. 1984年中国图书馆购买书达4500万册之巨.近年来因资金短缺,书价暴涨,图书馆购书锐减,但这是不正常的.中国图书馆应该也可望在未来恢复和超过1984年的购书水平中国目前每年出版新书4万余种,若全国图书馆每年购书不下5000万册的话,则意味着平均每种新书被图书馆购去1000多册.何况在全部的出版书籍中,图书馆还要在同类中择优选取.那样,好书则有可能被图书馆购去2000册以上.有这2000册作基数,任何一本低印
数的好书都可望得到出版. 总之,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图书馆事业的繁荣,不仅利于读者,也将有益于著者.
中国知识分子应该努力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两者的联姻,将促进中国文化的繁荣.

多服务器虚拟参考咨询系统

    
www.edu.cn 2005-09-29 中国教育网络 作者:黄敏
  对于熟悉传统图书馆的读者来说,他平时接触最多的是提供书刊阅读的阅览室和书库、提供读者培训和解答读者问题的参考咨询部。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的目标是为了使读者通过网络就可访问图书馆的资源阅读书刊;系统建设的目标是为了整合图书馆各阅览室、各书库的资源,使读者能方便地找到所需要的书刊;服务建设的目标则是使读者通过网络咨询问题、参加培训,学会使用图书馆。  由于中国的网络发展不平衡,各区域、各单位带宽不一,如果采用集中式(如QuestionPoint等系统)的管理,以一台服务器支撑整个系统,则不利于日常运行,况且虚拟参考咨询系统需要借助各种先进的交互技术,这些需要有一定的带宽支持。  因此,CVRS(分布式联合虚拟参考咨询系统)提出了首创的多个服务器用于虚拟参考咨询系统的方案,以一个中心系统和若干个本地咨询系统构成两级架构的CALIS虚拟参考咨询系统,各级系统即可独立运作,也可通过中心系统的调度机制作为联合体协同运作。  无论是总咨询台还是本地咨询台,均提供异步的非实时表单提问和同步的实时在线咨询两种模式。同步的实时咨询整合了目前较为先进的交互技术于一体,如Text Chatting(文本交谈)、Webpage Pushing(页面推送)、Co-Browsing(同步浏览)、Desktop Sharing(桌面共享)、WhiteBoard Interacting(白板交互)、Voice Over IP(音频传送)等。其中,页面推送使咨询员在咨询过程中直接推荐相关的网页至读者端,供读者点击浏览;同步浏览使咨询员的操作步骤一一展现给读者,便于读者理解;桌面共享使咨询员可以帮助读者配置读者端机器,以解除故障正常使用;通过白板交互技术,使咨询员和读者可交流无法用文字表述的内容。这些先进的交互技术足以帮助咨询员和读者通过虚拟参考咨询系统进行充分的交流,指导读者正确使用特定的资源。  虚拟参考咨询系统的建设,使咨询过程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咨询员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登录系统解答读者的问题。  为了提供更好的联合虚拟参考咨询服务,CVRS还设计了功能强大的调度机制,不仅对非实时的提问进行派发,还可以切换实时咨询台。如按照值班时间表切换实时咨询台、根据学科等强项派发提问、根据咨询员的忙碌状态调度等,除此之外,系统还设立问题征答区,针对疑难问题广泛征集答案。  为了提高咨询服务的质量,保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项目组还研究了国外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标准和规范,制定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规范和虚拟参考咨询馆员行为规范,对从事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参考咨询馆员从基本素质、行为指南、服务流程上进行规范,使咨询馆员能适应当前的形势,更好地利用系统为读者提供咨询服务。  目前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提出了虚拟参考咨询系统的建设,但并不意味着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只是数字图书馆需要提供的内容,它也可适用于知识社区中其他数字资源网络的建设项目。确切地说,目前国外一些具有一定用户数的提供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系统原来都是从用户支持服务系统(Call Center)发展而来的,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银行系统等为了更好地为客户提供帮助,早就通过电话和网络提供了帮助服务。因此,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可用于任何有用户存在的、交互式的系统中,它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而与面对面咨询、电话咨询等一起作为现代网络环境下参考咨询服务方式的补充,以延伸知识社区的信息服务。

----------------------------------------
 

 

pine.lee发表于:信息中心  


 

全部分类中有 1 篇日志 | 每页显示 1 篇
留言内容(共有条)


{CommentAuthor}评论说:
{CommentContent}

--- {CommentTime} {CommentUrl}


 

流年--似水


也说--几句


 来来--往往


 

 快速--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日志--搜索


踩上--几脚

 
pine 最新的 20 条日志
 

 

 

Designed By UBABY--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