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看会展
展览业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经过一百多年的实践和证明,现在已毋须置疑。无论是经济发达的国沿海城市还是边远穷困的少断族地区,无数的例子和事实充分说明展览业的支柱产业。市场经济愈是深入发展,愈显示其威力。正因为如此,展览业的日益被各地政府部门和各界人士所看好。许多省、市领导已把发展展览业列入政府的工作计划和议事日程。部分省市政府为发展展览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展览界人士进行展会研讨,为发展展览业出谋献策。嗅觉灵敏的企业界人士充分意识到会展经济是一项大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于是各地专业展览公司象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打破了过去只有政府部门、展览馆行会办展的单调局面,随之展览数量以惊人的速度逐年增长。近年为适应这种形势的发展,耗费巨资的大型展馆拨地而起,规模一个比一个大,建筑一座比一座宏伟,装修一处比一处高档。此种轰轰烈烈的景象,确实令展览界人下士感到在这种热闹的景象下却潜伏着一些令人忧虑和东西;若不正视它,将会影响展览业的健康发展,为此笔者愿将自已的优滤与专家和展览界人士探讨,以达成共识。 忧虑之一:展览界一直处于盘散沙之中。为何如此之说?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专业办展的展览馆和展览部门一直没有一个政府权威部门来统一管理,隶属关系可谓五花百门。据笔者了解:全国各省市的展览馆、展览中心有隶属政府办公厅的、经贸委的、外经贸的、贸促会、科技厅、园林局、农业厅、文化厅、工业厅及各行业的协会等。近年活跃在展览市场的各展览公司也是根据各自需要挂靠各个部门。这种状况一直到了1984年。为使展览界人士能够交流与沟通,经各地展览界人士的努力和酝酿,于1984年6月在杭州市浙江展览馆召开了"中国展览协会"成立大会。参会代表主要是全中各省市的展览馆和展览中心负责人,当时成员馆有34个。大会制定了协会的章程和活动计划。中国展览协会宣部批准的,至今已发展了120多个会员馆。该协会是目前展览界人数最多的展览专业行会。"中国展览协会"成立后,全国展览界人士进行了许多交流与沟通等活动,在展览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不菲的面绩,出了一些展览专著和刊物。但它毕竟是一个松散式的群众团估,无法象其它行业那样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制定系统的、科学的、能制约整个行业行为的规章制度。另外以中国贸促委属下的全国各地分会,近年组织举办的外展和内展日益增多,其展览活动也非常频繁,声势夺人,但似乎也没有什么统一的法规来制约整外展览业。从它所管辖的范围来看,无法统管整个展览业,现展览馆、贸促会、展览公司三大阵营以自已的方式进行展览活动,彼此沟通极少。由此出现展览市场混乱、展览重叠,办展质量不高,人员素质低下等诸多问题。尽管近年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一些行政规章,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关于审核境内举办对外经济技术展览会主办单位资格通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令《商品展览会管理办法》等15项,但只是带有针对性、单项的行政规章,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根本解决的问题。我们希望国务院能有一个明确的部门对展览业进行统一管理,并根据我国国情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展览法规,以利展览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如不解决,中国加入WTO后,我国展览业在国外展览业强烈的加击下,以目前这种松散、各自为政的局面是无法抵挡这股冲击的,更谈不上在世界展览业中占一席之地。展览界有识人士撰文呼吁"目前缺乏全国统一的展览行业协会的状况是展览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办展的直搪原因之一。没有强有力的行业规范,也使展览业的内部竞争呈现无状态,这已严重阻碍了展览业的发展。在"入世"后,由此造成的无序竞争只能进一步削弱我国展览业的竞争能力,希望早日成立全国性权威的展览行业管理机构。笔者认为,这种忧虑不是毫无道理,如果展览界不团结起来,以科学的行规保护自己,制约自己,我国的展览市场必然被经验丰富的、管理手段先进的外国展览集团所占领。 忧虑之二:我国展览业人才的奇缺,也是阻碍我国展览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展览专业人才严重投缺乏,是有历史原因的。过去我国的展览一般是陈列性的,带有极其浓厚的政治色彩,展览模式及手段非常雷同,经常是一个展览复制成几个。甚至几十个,全国各地都可同时出现。这种状况在我国维持相当长的一段进期。因此,过去的展览专业人员,一是把好文字关,不要出政治错误;二是美工设计一切围绕政治主题,其程式是僵化和单调的。场馆管理由于展馆的行政或事业单位,所有费用全部由国家拨款,包括展馆装修缮等,有时整个展馆都交给主办单位管理,仅负责水电工作,造成展览界所需的专业人员也比较单一。展馆隶属哪个部门就由哪个部门委派馆领导,工、农、兵、文、商都可以任之。工作人员除了美工和一些特殊部门职财务、水电等,需有专业外,其它似乎谁来都行。这种状况到了进行职称评定时曾经出现了许多啼笑皆非的事,因为没有展览专业,展览工作人员不知挂哪里,于是出现挂靠文系列、工艺美术系、工程系列、经营管理系列、新闻系列、政工系列、图书系列等混乱现象。也由于展览不是专业的观念作崇,长期以来,展览界在用人方面不是根据展览工作的需要,而是根据领导的意愿,关系的作用来选择。如此人员顷构,如果说过去可以应付日常的展览工作,那么随着展览业进入市场经济,很多展览单位从行政单位、事业单位改为企业单位,从吃皇粮到自己找饮吃,晕一体制的改变,使这些单位领导深深感到人才的贫乏。无情的事实说明,你要投入到市场竞争,除了基础设施外,更重的是专业人才。而且这种人才再不是单一的,它需要有现代的经营管理知识,策划、公关、组织展览能力,掌握现代技术设备手段的设计人才,以及熟悉的外语可进行国际性展览的人才,还要有掌握现代信息手段的专来人才等等。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展览业要与国际展览业接轨由述人才更呈现出重要和迫切性。而综观对我国展览界状况,新成立的展览中心和展览公司的人员顷构相当对而言素质比较高,因为他们从当代展览的需要而选择和配置高素质的人员。而老的展览馆、展览中心其人员相当老化、主要是凭老经验去办展。即使新进人员由于展馆的效益较好,也是从其因素和关系考虑,从专业方面选择较少。所以目前一些老展馆仍充当房东的角色,无法组织、举办展览。 展览专业人员的奇缺除了历史原因外,相当重要的是,目前为止我国没有专门培养展览专业人才的场所。在德国、美国、英国等国家在大专院校都设有展览专业这门学科,系统地向学员讲授展览专业理论知识,每年都出版许多在关展览理论、知识、信息的书刊。而我国仅有中央工艺美院2000年开始设置展示专业,但也局限于展览的装潢设计、环境营造等方面。至于展览的基理论、经营管理、策划等等诸多专业知识尚未有大学涉及这一领域。从1986年的以来,中国展协也组织各展馆的专业人员进行理论研究,撰写了一批理论和知识性文章,出版了《展览研究文集》、《展览知识手册》、《中国展览学》、《展览艺术》、《中国展览》等书刊。这两年中国贸促会组织出版了《中国展览》、《展览通讯季刊》、《今日会展》等刊物。有的地区还办了《世界展览商情广告》等展览信息刊物。以上这些对展览界的交流、学习和提高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回过头来看,过去的理论和知识相对现代而言比较陈旧,已跟不上现代展览的需要。展览理论、知识的更新尤为迫切。望有关部门重视这一工作,组织专业人士多做这一方面的研究,同时也把国外展览界的先进经验、理论、知识介绍到国内。目前很难找到翻译展览专业知识的书刊等。 为了对展览界人士进行展览知识普及和更新,提请展览知识部门组织举办展览专业人员的培训班、和讲座这种培训班讲座非常重要,因为大专院校学习的学生从现在起少则三年多则四年到五年,日子久远,远水解决不了近渴。现从事展览工作的人员大多具有实践经验而缺乏理论、知识和先进、现代的展览管理手体段,若能通过短期培训,可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中国展协举办的展览馆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及展览理论研究研讨会,多次组织展览馆领导和专业人员出国考察展览业。中国贸促会于2000年1月在上海举办的国际展览会和会议展示会,展示国际展览、会议组织及相关设施、设备和服务的贸易展览会,并邀请中外专家对国内展览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讨。给展览界人士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总之,展览专来会员 的培养,培训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只有持之发恒,才能有显著的面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展览人才奇缺的问题。 忧虑之三:场馆建设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建造。据有关人士不完全的统计:目前中国展览场馆全国共147个。展馆面积总计100多万平方米,按场馆建设时间和形式,笔者将它们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为展示解放后我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一取得的成就和进行国际交流而建造的,其代表是北京展览馆、上海展览馆、武汉展览馆、广州展览馆,因为这些展馆是在"苏联老大哥"的帮助下建造的,其建筑具有浓厚的俄罗斯风格,既厚重堂皇,又精耕细作,是当时城市极为亮丽的风景线。第二阶段是在文化大革命后期为展示文革成果,宣扬个人崇拜,搞阶极斗争服务而建造的"红太阳"馆,其展馆从建筑到装饰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高速发展的经营贸活动而建造的展览中心,大多是集会议与展馆于一体的现代化展馆。这类展馆一般在大都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拨地而起,场馆规模宠大,占地面积比以往展馆宽阔,其设施也比较完善,以适应当今国内个大型展览的需要。如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占地15万平方米,室内面积5万平方米。室个面积2万平方米。上海光大会展中心展馆3.5万平方米。从数字看,近年的展览建筑面积增长较快,有的城市展览面积比以往增加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但专家认为,从中国展览业发展上升的速度来看,特别:入世"后,其基本设施远远跟不上展览业的发展,有关人也统计现在国外展览业的基本设施情况:如德国在汉诺威、法兰克福、慕尼黑、科隆莱比锡、杜塞尔多夫等地拥有21个博览场馆、展厅总面积达230万平方米。仅杜塞尔多夫展厅总面积就超过49万平方。意大利有40多展场,仅米兰国际展览中心就有65万平方米,法国巴黎凡尔赛国际展览中心展厅面积近30万平方米,美国芝加哥麦克米展览馆总建面积46万平方米;日本东京国际展览中心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其中展馆面积10.8万平方米。而我国北京展馆总面积11.2万平方米,上海展馆总面积只有7.1万平方米。从上述一组组数字显示,我国展览业的基本设施远远地落后于发达国家,如果举办一些大型的国际博览会,目前国内的展场无法际办。1999年在昆明举办的世界园林博览会,为承办此会,云南省人民政府在国家的资助下,花巨资建造一座园区占地218万平方米,5大展馆建筑面积为40466平方米,室外展区128700平方米的世博园。1996年,在烟台举办的第二届APEC国际贸易博览会,由于展览规模大,烟台现有的展馆无法承办,只有移师到一家刚落实的大商厦举办,因为商厦的建筑、结构与展览馆要求差距甚远,所以增加了布展难度、无形中也增加了展览的费用。象这种情况在许多省市都出现过。由此看来,我们认为目前我国应该加大展馆建设的速度,以适应"入世"后展览业的飞速发展。 加大展览基本设施建设的力度和速度。这一观点是肯定的,但如何建设?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专家和展界人士共同探讨。笔者认为,中国的展馆建设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建造,不能搞一窝蜂、一刀切、平均主义。一哄而起的极大弊端,往往只要宣传展览业的巨大作用,就会从中央到地方,从内地到边疆,展馆如雨后春笋纷纷破土而出,规模互相攀比,耗资令人咋舌。从国外场馆建设来看,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建造规模宠大的展览场馆,它往往集中在经济发达、金融贸易集中的地方,或都的地方特殊性色可令世人向阳花往的地方,或某一产业非常发达,在世界颇有影响力的城市。如德国,大规模的场馆也仅建造在汉诺威、法兰克福、慕尼黑、科隆、莱比锡、杜塞尔多夫等几个城市,世界级的国际展览和贸易洽谈会也主要是在这些城市召开。从我国国情来看,国际性的大型和规模巨大的国内展,主要在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福州、成都、昆明等城市的展出。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展览场地已远远不能适应展览的需要。有的专家预言:"入世"后中国不同类型的展览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大连、成都等城市,珠海、深圳、厦门、昆明、常州等将举办一些有代表性的特色展览。因此这些城市建造大型的场馆,面积达几十万平方米甚至上百万平方米的都是必需的。中国地域宽大,需要展览业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展馆的建造是否也需十几、几十万平方米的规模,耗资以亿计算的建筑呢?据笔者调查,除了上述的展览会以中小型居多,1000个展位以上的展览,一年最多2-3个,而且展览馆一年中经常吃不饱。使用率还是比较低,加上近年各建的场馆增多,竞争激烈,有的场馆一年只办4到5个展览。如广西展览馆,2.5万平方米的场馆,能全部使用场馆面积一年最多1到2个。其它展览多则1万平方米,少则几千甚至1千多平方米。展览馆全年的使用率仅占总面积极的15%左右。为发挥场馆的作用,做到地尽其用,广西展览馆大部分时间只能搞家具展销,美言其日展销,实际是家具市场。其它中小城市的场馆也不乐观。展览场馆除展览外,也大多出租成商场、办公楼或作其它用途。所以提请政府有关部门在进行大型场馆建设时,应充分进行调查和评估:大型场馆建成后,一年有多少展览可在此举办,使用率多少,有什么支柱产业和项目等吸引国内外人士长期到此办展、参展、资金筹措的方式如何,是否可行等等。 场馆如何建设?这也是政府有关部门、专家和展览界人士共同探讨的,很多人认为展览馆是一座形象工程,除了高大宏伟,还要装修得富丽堂皇。其实不然,展馆的建筑应该根据它的使用功能来建造。笔者考察美国展业时,这方面有颇深的感触。参观美国洛杉矶展览中心、纽约展览中心、夏威夷展览中心。三个中心建筑格局都是洛杉矶和夏威夷展览中心。洛杉矶展览中心场地宽阔、粗旷,整座建筑物线条简单,其展厅就象一间间大厂房,钢架结构,无柱子,地板用水泥和纤维混合铺成,非常坚硬,荷载能力很强,吊车、汽车、铲车等重型机械均可在里机运作。周围环境非常怡人,茵茵草坪,棕树环绕。夏威夷展览中心建造非常考究,充满热带动风情,从空中俯瞰,它是一张张准备远航的白色风帆。在蓝天的映衬下,气派非凡。入口大厅全用透明玻璃建造,里面种有一棵棵高大棕榈树和椰子树奇花异草,墙上都镶着夏威夷土著民族的名画。据介绍,光是用于装饰的费用就占展馆投资总费的10%。因为展览中心也是作为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则为夏威夷旅游业服务的,举办展览其次参展人员未达到入住夏威夷各旅馆500个床以上的数目,该展览就不能举办。因为建造这座展馆的主要投资者是夏威夷馆商会。另外,据从欧洲考察回来的同行介绍,该地的展览馆,无论其规模多么巨大,其展厅大多都是比较平实,主要从实用出发。我想经济发达、财力宏厚的资本主义国家能如此因地制宜,节约从简办实事,我国展览建筑能否借鉴呢?禾者拙见。展览馆的门面一定建造有该地特点和风格,也要体现这座展馆特殊性。至于展览厅,毋须装修得非常漂亮,主要是要有利于展览的布置。配套设施要齐全、方便、职电、消防、水、通讯、照明、安全保卫、卫生、餐饮等。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因为一个展馆,不仅举办大型展览,还举办小型展览,若在展厅搞一些活动隔墙,打开是大展厅,关闭可隔成几个小展厅,使用更灵活。象夏威夷展览中心的洗手间,可根据参展人员男女数量比例进行调整大小,考虑何等周到。总之,从实际出发是利国利民的事情。 忧虑之四:对展览业的效益要有一个正确的引导和看法。每年展览结束后,我们各种新闻传媒或领导总结中,总看到一串串振奋人心的数字:成交额多少、销售额多少;签订意向多少、签订合同多少、而且多以亿为单位。而仅仅注重这些数字,没有明确的举办展览会的目的和作用,就会对展览会产生一种误解,认为展览会仅仅是订货或销售。固然,数字可以说明展览会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并不一定能真实反馈展览会所获得的成果。如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专业性展览会,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展览会展示其新技术、新产品,以便更大范围进行市场信息交流,以调整和改进自己的生产策略和计划。有的为加强品牌的宣传,扩大企业的知名度,为产品寻找更广泛的市场。有的在展览会上通过行业之间的比较、竞争、找出差距取长补短,为企业有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生存之道。更重要的是展览会综合效益,成功举办一个展览会,将给这个城市、这个地区带来长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云南省借助举办1999昆明世界园林艺博览会有利时机把握昆明乃至云南建成闻名遐尔的世界名城。自世博园开幕以来,昆明的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电信通讯业、旅馆餐饮业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经济效益是无法估量的。同样也促进了昆明会展的发展,目前到昆明办展的各类展览会日益增加。还有1998珠海举办的中国国际航空贸易博览会,除贸易洽谈取得丰硕的成果外,还更重要的是一次重要学术交流。在航展期间举办"第三届中国航空研讨会"等20个重要学术交流活动,与会的业内人士达1500人次,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航空的发展,它使我国的航空业与国际接轨迈出了一大步,也给珠海赢得了国际威望。此航展盛会每逢双年永及性在珠海举行,也意味着给珠海带来永久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种效益是无法用经贸会上的成交数去估量的。 以上看法和忧虑仅仅是一孔之见。作为展览界人士,我只通过此防患于未然,这我国展览业的健康成长出点微薄之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