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不管追求什么,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幸福。但幸福究竟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不好回答。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幸福来源于压抑的解除;行为认知学派认为幸福是对积极思维的现实奖励;人本主义则认为幸福是伴随自我实现而产生的一种满足的体验。
简单说,人生幸福不过和三件事有关,那就是:性与自我满足,自尊与自我实现,精神与自我超越。这三件事对应着经典精神分析的三种理论:弗洛伊德的性本能论、阿德勒的自卑动力论、荣格的精神追寻论。我把这三件事物与幸福的关系简称为“3S幸福论”,3S就是:性(sex)、成功(success)和精神(spirituality)。
有人对幸福最直截了当的理解就是“吃喝玩乐”。吃喝玩乐的核心其实是自我的生理满足,而生理满足的最原始形式和最大强度来自性本能。性本能在所有的生理本能中和幸福感有着最高的相关度。而和性本能相关联的人类性欲文化构筑了人类幸福感的底层基础。从艺术的性欲表征到婚姻生活的“鱼水之乐”,如果人类没有了“性福”,那么其他的幸福也就失去了色彩。
“性福”虽美,但在充满生存竞争的人类社会中,“性福”失去了其原始的单纯。人在努力驾驭自己身体的同时,必须学会驾驭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并且要在社会生活中达到社会要求的目标。通过对现实成功的追求,人的幸福从单纯自我满足的层面上升到了社会的层面。名望、权力、财富使得自我的能量从自我本身延伸到自我以外的世界,这种幸福感可以说是人类特有的。
然而当一个人在获得了世俗的成功以后,这个人是否就一定快乐呢?大文豪托尔斯泰和大富翁洛克菲勒在达到了事业的顶峰以后,却都想到了自杀,因为他们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和目标。当人进入老龄,不管你是否成功,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死亡的挑战。在死亡面前,不管你在世俗生活中有多么成功,依旧会感到如幼童一样软弱无助,于是人们对人活着的意义的探究就成为不可避免的愿望。
50多岁的洛克菲勒在死神面前决定接受心理治疗。心理医生告诉他一个方法,把过去赚来的钱想办法回馈给社会。洛克菲勒接受了这个建议,在随后的40年里他成为了世界上最慷慨的慈善家之一。他超越了狭隘的“小我”,把自己的生命融汇到对人类文化事业的支持中,同时让自己的精神得到了升华。虽然这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成不了洛克菲勒那样的富豪,但把自己生命的意义通过精神的升华而扩展到人类普世的价值层面,那么一个普通的人也可以感动整个世界,而“小我”的幸福也就和全人类的幸福结合在一起了。(美国纽约执照心理医生张源侠)(转)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