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ma

比故事片还精彩——30张最佳纪录片DVD

Author:尔马 PublishTime:2006-1-23

来源:新浪  作者:夕颜

 

  1895年12月28日,当观众在巴黎大咖啡馆的大银幕上看见一辆火车向他们迎面驶来之际,不少观众被火车的逼真性吓坏了,四处躲闪,以为火车真会驶出银幕。卢米埃尔兄弟的这次放映活动,不仅宣告着第七艺术“电影”的诞生,更意味着最原生态的纪录片的诞生。

  虽然纪录片的发展史比剧情片还要长,可谓剧情片的鼻祖;虽然纪录片的流派也五花八门,格里尔逊式、真实电影式、直接电影式,看起来名堂不小,但在不少观影者的心目中,纪录片通常还是会被打入冷宫的,因为惯性思维常把无趣和枯燥强加在纪录片的头上,特别是商业片的爱好者根本把纪录片和“说教”连在了一起。不少艺术片的追随者都能怪纪录片“不够精致”而将它拒之门外。甚至连电影的发行商都不给纪录片好脸色看,连奥斯卡最佳纪录片都可能从未上映过。

  纪录片成了剧情片的尴尬兄弟,被剧情片排挤,只能从小缝道里向广大影迷们讨一杯羹喝。就算还有那么些把纪录片奉作“艺术”的资深影迷全力支持,就算还有些游离在剧情片和非剧情片之间的小资们以看纪录片为品位象征,但可被挖掘的市场潜力仍然因其不被真正理解而无法开发,裹足不前。

  但纪录片真的没有观看价值、或者商业市场了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纪录片也可以很搞笑、可以很卖座、画面可以很精致、情节也可以一波三折、纪录片甚至可以扭转美国大选的局势。

  事实上,纪录片的特性是剧情片所无法替代的。纪录片无需演员,可纪录片中“演员”的表演是真正演员无法比拟的,如布什这般的好演员更是制片人出再大价钱都请不到的。剧情片一波三折的情节靠好的编剧,模式套模式,看了开头就知道结果。但纪录片的情节却浑然天成,无法猜到结果,让人不得不感叹现实无常。当你看到微小的虫子在银幕上被青蛙一口吞掉,不会感叹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么?当你看到美国总统在得知9.11事件发生后还在教室念书,不感到貌似权威背后的可笑无助么?

  谈了那么多,还是让我们用影片说话吧!30部精彩的纪录片DVD,让已经爱纪录片的你、即将爱纪录片的你来一同领略纪录片的魅力和风采!

《北方的纳努克》

  1、《北方的纳努克》 Nanook Of The North 美国 1922

  影片: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开山之作。弗拉哈迪花16个月远赴北极,和哈里森港的爱斯基摩人纳努克一家一起生活,完美地用摄影机再现了用梭标猎杀北极熊、生食海豹等原始的生活场景。影片虽然曾被5家发行商拒绝,最终却获得了首映周4万美元的好票房。虽然对本片有过“摆拍”是否纪录片的争论,但毫无疑问本片仍是纪录片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它不仅开创了用影像记录社会的人类学纪录片类型,更是是世界纪录片史的光辉起点。

  碟片:本碟的标准版采用的是导演剪辑的版本,这部1922年拍摄的珍贵影像进行了修复,本碟的花絮还特别收录了弗拉哈迪的遗孀、本片的共同拍摄者弗朗西斯.弗拉哈迪的访谈,以及弗拉哈迪影片的研究专家的访谈。

 


    影史最佳纪录片盘点(一)  

《持摄影机的人》


 

  2、 《持摄影机的人》 The Man With the Movie Camera 前苏联1929

  影片:本片是前苏联导演维尔托夫为了实践他提出的“真实电影”理论而进行的一个实验。摄影机随意拍摄了一个城市从清晨到黄昏的景象,捕捉不同人的生活瞬间,并用蒙太奇手法加以组合,原封不动地再现生活的原貌。导演通过影片实现了“真实电影”理论提出的用摄影机的记录来补足“没有武装的人类之眼”所看不见的缺憾,成为第一部实验电影,并为“真实电影”的发展打下基础。

  碟片:一区二区都曾发行,其中二区曾发行过的特别版,重新为影片做了配乐。

影史最佳纪录片盘点(一)  

《推销员》


 

  3、《推销员》 Salesman美国1969

  影片:本片追踪报道四个“美中圣经公司”的销售代表在波士顿与佛罗里达销售区域工作的情形。保罗是本片的焦点,他挣扎于生存的两难境地,却一直充满乐观,运用各种或哄或骗的技巧来推销《圣经》。影片不仅表现生存艰难,还用《圣经》的买卖探讨了信仰危机。本片是直接电影的典范,导演梅索斯兄弟是“直接电影”的创造者,力求完全客观地展示现实,使本片成为一部值得珍视的社会学纪录。

  碟片:本片也有标准版作后盾,不仅有导演之一的艾伯特.梅索斯的评论音轨,还有兄弟两个在1968年参加的一次电视访谈录像,幕后照片等,甚至还有“小白兔”形式的隐藏花絮,对纪录片而言,可谓难得。

影史最佳纪录片盘点(一)  

《失去平衡的生活》


 

  4、《失去平衡的生活》Koyaanisqatsi: Life Out of Balance 美国1983

  影片:这是导演高佛雷.雷吉奥QATSI生活三部曲之一,Koyaanisqatsi是印第安语混乱无序的意思。影片由照片般的画面组成,从飞过的流云,明净的高空,接到繁忙的工厂、拥挤的汽车、穿梭的高速公路,揭示了工业文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表达对现代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忧虑。这是一部耗时七年的作品,身为天主教牧师的导演雷吉奥,以宗教式的关怀和纯粹画面蒙太奇的形式,采取了舒缓的、散文化的方式进行表达,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纪录片制作风格。

  碟片:一区二区均有发行。相比之下,米高梅公司的版本在声画质量上都很过关,花絮包括了本片的制作特辑。

  5、四万万人民 The 400 Million 美国1939

  影片:被称为“飞翔的荷兰人”纪录片大师伊文思一直是中国人的好朋友。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略中国,经过周密的准备,他次年亲赴前线拍摄了反映抗日战争的本片,呈现了“台儿庄战役”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等场面,呈现了中国人民的艰苦抗战。《四万万人民》起到了声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的作用。伊文思回忆拍摄本片时说:“我触到了中国,中国也触到了我,我拍了战争,拍了一个在战争中瓦解,又在战火中形成的国家,我看到了勇敢!”

  碟片:本片曾经出过一区版,但因数量少,如今已绝版,二手市场的价格高得离谱。

影史最佳纪录片盘点(二)



《夜与雾》

 

  6、《夜与雾》 Night and Fog 法国 1955

  影片:在纳粹的集中营解放十年之后,法国左岸派的代表阿伦.雷乃拍摄了这部反映大屠杀暴行惊骇的纪录片。影片虽然只有32分钟,却叫人对那一段历史感到震惊。清晰的旁白将观众带进已经杂草环生的一座座营地,迟缓的摄影机移动拍摄周围环境。穿插在片中的一具具尸体堆积的影像,加上本片灰色的影调,让人不寒而栗。片中雷乃保持着反省性而不是道德性,在众多纷繁的二战反思影片中,本片可谓是脱颖而出,雄浑大气,发人深醒。

  碟片:标准公司在2003年特别推出本片的标准版,影片的修复水平当然叫人绝对放心,花絮不多,但其中阿仑.雷乃的访谈资料却很珍贵。

影史最佳纪录片盘点(二)  

《战争迷雾》

 


 

  7、《战争迷雾》 Fog of War: Eleven Lessons from the Life of Robert S. McNamara美国 2003

  影片:现已87岁高龄罗伯特.麦克纳马拉是美国国防部前任秘书,晚年的他对自己在越战中的过失和所犯的罪行谈了感想,是自己的失误使场冲突不断升级,并使58000名美国人和340万越南人在越战中丧生。他归纳了11条人生经验,娓娓道来,希望可以让后人借鉴,其中包括“分散敌人注意力”、“获取数据”、“重新检验推论”等。本片获得了2003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并在IMDB最佳纪录片中名列第四。

  碟片:哥伦比亚公司这次出品的DVD不仅声画质量优秀,而且花絮也算丰富,包括40分钟的删除片段,以及珍贵的文字内容“麦克纳马拉的十个教训”

影史最佳纪录片盘点(二)  

《悲哀与怜悯》

 


 

  8、《悲哀与怜悯》 The Sorrow and the Pity 法国/瑞士/德国 1969

  影片:这是一部法国城市被纳粹占领的历史,当时法国维希政府和纳粹合作,被沦陷的法国人却懦弱地沦为法奸或为德国人工作。影片分《崩溃》和《选择》两部分,通过采访和珍贵的档案影像资料,竭力调查法国在德军占领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不仅拍摄了农民、政府官员,还采访了参加战役的老兵,看到他们流露出当时安于被占领的状态,不由让人哀其可悲又怒其不争。这是目前对那段历史最详实的记录,运用了很丰富的材料及深刻讽刺性的基调,还因此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提名。

  碟片:Image公司曾经出过一个双碟版本,但几乎没有什么花絮。

  9、《南北战争》The Civil War 美国1990

  影片:本片长达11小时20分钟。由于19世纪的美国内战是无任何影像资料的,影片主要是用静止照片为资料制作的。花费5年时间在公共档案馆和私人相册中总共收集到了16000多幅关于内战的照片,利用这些资料,导演肯.伯恩斯详细地再现了所有的重大战役。选自日记、信件、演说、新闻报道、回忆录的陈述通过不同的话外音而复活起来,既朴实无华又雄辩有力。这部以新颖的手法表现历史的影片也被看作“新纪录电影”的代表作之一。

  碟片:只有一区曾经出过一套5碟的DVD套装,采用的是全屏画面和杜比5.1声道。花絮方面十分丰富,包括导演的评论音轨、幕后制作花絮、导演的访谈、战争地图等,收藏价值高。

影史最佳纪录片盘点(二)  

 《给我庇护》

 


 

  10、《给我庇护》Gimme Shelter 美国 1970

  影片:1969年胡士托音乐节四个月之后,发生了一次名气远在前者之下、但意义与成就来说不遑多让的枪杀事件。当时,在美国有大量乐迷的滚石乐队在美国加州奥德蒙举行一场免费演唱会,当天有40万观众来到现场,但悲剧发生了,被聘来维持秩序的飞车党在演唱会上演了暴力的场面,一名观众被追杀而死。20世纪60年代爱与和平的聚会的巨大神话在瞬间倒塌。梅索斯兄弟导演的本片既是滚石乐队最珍藏的瞬间,也是记录音乐节暴力事件的重要文献。

  碟片:本片的标准版虽然是全屏,但加入了一条dts音轨,让滚石迷欣喜不已,花絮方面则有评论音轨、大量的删除片段以及附送的小册子。

 


影史最佳纪录片盘点(三)

《篮球梦》

  11、《篮球梦》Hoop Dreams 美国1994

  影片:本片花费六年的时间拍摄,讲述两个来自芝加哥贫民区的黑人少年追逐篮球梦的过程。他们具有非凡的篮球才能,却只能在街头篮球赛中大展身手。直到被一名星探发现,他们的人生才似乎有了转机,但其中的一人却还是因为膝伤而毁灭了多年梦想,另一个则进了大学离梦想靠近。除了是一部成功的运动纪录片外,本片还探讨了美国根深蒂固的种族问题,向人们展示了年轻的黑人为生存而奋斗的艰苦。本片获得了包括了国际纪录片联合会大奖在内的12项大奖。

  碟片:一区二区都出过DVD,质量平平。

影史最佳纪录片盘点(三)

  《拼字游戏》

  12、《拼字游戏》Spellbound美国 2002

  影片:本片跟踪拍摄了参加1999年美国小学生拼字比赛的八个孩子,是从1000万名来自各地的小学生中脱颖而出的区域冠军。总冠军不仅意味着胜利,还可以获得为数不少的奖学金,这对于其中几个来自单亲家庭,和移民的孩子来说,由为重要。华盛顿的总冠军比赛扣人心弦,这不仅是智慧的较量,更考验心态。场上孩子们犯的任何一个错误更是让观众都为其着急。影片宣扬了美国精神:无论是谁,只要付出努力,都是胜者。

  碟片:一区的版本质量一般,但花絮中收录有趣的拼字游戏以及短片“他们如今在哪里。”

影史最佳纪录片盘点(三)

《胡士托音乐节》


  13、《胡士托音乐节》Woodstock美国 1970

  影片:以“和平与音乐”作为口号的胡士托音乐节上,顶尖摇滚音乐歌手及表演团体纷纷参加演出,来自各州的参加者多达45万人以上,原先的买票进场到后来也成了免费。音乐节整整历时三天三夜,观众情绪非常热烈,并在现场安营扎寨。胡士托音乐节一直被称为“心灵的状态”,导演迈克.威德莱以本片向它致敬,而著名导演马丁.斯科西斯更是担任了本片的剪辑工作,使音乐会看来精彩纷呈,又极具新闻价值。

  碟片:一区华纳公司的版本最出色的地方,就是将本片的画面做成了2.35:1的可变形宽银幕格式,并配置了杜比5.1声道,不仅使现场的大场面完全展现给观众,也给观众以最大的音乐震撼力。但美中不足的是花絮的缺席。

  14、《心灵与意志》 Hearts and Minds美国1974

  影片:与动员了全球、无法逃避的骇人二战相比,越战的政治背景却要复杂得多。影片耗资巨大,由长达200小时的胶片剪成现在的2小时,结合了令人惊骇的战斗画面和军事将领、一般平民、受伤士兵、悲痛家人的访问,反省了这场美国军事力量不道德滥用的可怕战争,也表达了越南民众对侵略的反抗和斗争,令人感动。在当时有很多压迫元素的政治环境下,本片的处理已算不易,超越了其他类似影片,并且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碟片:标准版的本片配上了导演彼得.戴维斯的评论音轨,加入了以前从未公布的胶片画面,还附送一本32页的小册子。

影史最佳纪录片盘点(三)

《寻找小津》


  15、《寻找小津》 Tokyo-Ga美国/德国1985

  影片:1983年,在小津安二郎去世20年后,对他崇敬不已的文德斯踏上了寻访小津的东京之旅。影片以小津自己最喜欢的电影《东京物语》的首尾作为本片的首尾,文德斯自己担任纪录片的旁白,以其贯有的“公路片”的手法拍摄了本片,镜头在东京四处游荡,在城市中寻找已经不在的小津,而小津电影中的那种平淡似乎仍然在导演心中慢慢扩散。

  碟片:日本二区曾经出过本片的唯一一个版本,画面质量以及花絮方面都不尽日如人意。

影史最佳纪录片盘点(四)
《特写》

  16、特写Close-Up 伊朗1990

  影片:本片的问世缘于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报道,青年萨布其假称自己是著名导演而骗钱拍电影。阿巴斯被这个青年对电影的爱所打动,采取了跟踪记录的形式,采访了警察及萨布本人,并在他的假想与现实之间讲故事,既有现实中真实的一面,也有合理虚构的部分。从本片开始,阿巴斯沿用并发展了这一手法,有意识地模糊纪录与虚构之间的界限。

  碟片:一区和二区均出过DVD,但配置都很简陋。

影史最佳纪录片盘点(四)


  17、光影的魅力:电影摄影艺术Visions of Light:The Art of Cinematography 美国/日本 1992

  影片:导演拍摄了许多当代著名摄影师的访谈,摄影师们共列举了100部电影的经典片段,每位摄影师畅谈他们心目中的最佳电影的摄影手法,分析令他们心动的电影画面构成、色彩影调等。另外,他们还谈了参与拍摄电影的整个过程以及与各个导演合作的经验。这部关于电影以及电影摄影艺术的纪录片,让一般观众也能走近电影摄影师,了解他们的眼光和工作。导演阿诺德.格拉斯曼不仅当过导演、编辑,也曾担任过摄影师,这也让本片更显得更为专业。

  碟片:只有一区一个版本,除了采用了1.77:1的可变形宽屏外,DVD的其他配置平平。

影史最佳纪录片盘点(四)


  18、漫画大师罗伯特.克鲁伯Crumb美国 1994

  影片:罗伯特.克鲁伯是一位著名的另类漫画大师,他创造出的《怪猫菲力兹》更是首部限制级动画片。影片回顾了漫画大师的一生,采访了他的母亲、两个兄弟、妻子以及前女友等人,并挑选了他大量画作中的经典部分欣赏,从而让观众对这位黑色漫画大师的心理和怪异的创作灵感有所了解。一副副针砭时弊的的作品不断出自他的笔尖,而观众也再次感受到了他的个人魅力。本片也获得了国际纪录片联合会的大奖以及圣丹斯电影节的最佳纪录片奖。

  碟片:虽然哥伦比亚公司出过本片的DVD,但配置十分简陋。

影史最佳纪录片盘点(四)


  19、美国电影A Personal Journey With Martin Scorsese Through American Movies 美国 1995

  影片:在这部将近4小时的影片中,马丁.斯科西斯回顾20世纪美国电影史上的重要电影和导演。影片分为“导演的两难境地”、“导演是讲故事者”、“导演是魔术师”、“导演像走私犯”、“导演应打破旧习”五个部分,马丁.斯科西斯以其特有的风格回顾了电影,论述了各种类型的影片和导演的互动关系。斯科西斯不仅在剧情片方面颇有建树,拍起纪录片也艺术性十足,也可见他对电影爱之甚深。几年后的《我的意大利之旅》同样证明了这点。

  碟片:一区二区虽然都出过DVD,但却同样质量糟糕,没有花絮。

  20、电影中的同志The Celluloid Closet美国1995

  影片:自有电影以来,便有同性恋者在银幕上或遮遮掩掩或堂而皇之地登台亮相。曾两度获得奥斯卡纪录片金像奖的罗伯.爱普斯坦与杰弗里.富莱德曼以《电影中的同志》一书为蓝本,合作拍摄了本片,意图将同性恋电影史展现给观众。影片搜索了超过百部好莱坞名片,逐一解剖,并请来汤姆.汉克斯、胡比.哥德堡等出演过同性恋电影著名演员、编剧亲诉所见所闻。本片不仅是部好莱坞电影发展史,更是一部美国流行文化对峙同性恋的血泪史,既让观众捧腹大笑,却又辛酸无比。

  碟片:哥伦比亚公司出品的特别版中,虽然声画质量一般,但收录了两条评论音轨,删除片段及短片等花絮。


影史最佳纪录片盘点(五)

  21、一代拳王:阿里When We Were Kings 美国1996

  影片:本片记载的是1974年一代拳王穆罕默德.阿里和他有力的竞争对手乔治.福尔曼在前扎伊尔首都金沙萨进行的著名的“丛林之战”。当时福尔曼比阿里年轻10岁,还是世界重量级拳王。影片记录下的实况跟现场直播一样扣人心弦,观众们不断喊着口号为阿里呐喊。胶片的仰视视角将阿里放大成了一个文化标记,一代拳王阿里仿佛通过银幕重返凡间。本片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大奖。

  碟片:环球公司出品的DVD配置简陋,也无甚花絮。

影史最佳纪录片盘点(五)


  22、不留活口之交战守则Wac The Rules of engagement美国 1997

  影片: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美国政府1993年如何毫无理由地灭掉大卫教。美国政府当时组织了51天的围攻,并把大卫教的灭亡归为其咎由自取。但他们但却拿不出一点证据证明其违法。而且大卫教是一个根据自由法案的第一修正案行事的宗教组织,并不是邪教。这一行动只能证明了特种部队的行动是错误的,而FBI更是程式化地为其掩盖错误。这部纪录片放映后颇具争议,获得了国际纪录片联合会的大奖和奥斯卡的提名。

  碟片:一区的DVD声画质量不佳,花絮则有一些删除片段。

影史最佳纪录片盘点(五)


  23、我和拾荒者 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法国2000

  影片:女导演瓦达追踪溯源,从十九世纪法国画家米勒的名作《拾穗者》谈起,采访了多个现代“拾穗者”,也就是拾荒者。在瓦达看来,就“拾穗”的本质而言,无论动机是出于生存需要还是个人乐趣,都是值得赞赏的行为。本片是72岁高龄的瓦达偶发灵感用DV拍摄的,画面、构图都很有个性,不仅获得了10多项大奖,还革新的DV语言。

  碟片:一区的碟片声画质量虽然一般,但花絮是瓦达长60分钟的纪录片《我和拾荒者——两年后》和瓦达的拍摄手记,份量很足。

影史最佳纪录片盘点(五)


  24、浩劫Shoah 法国1985

  影片:这部长达9个半小时、以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为背景的纪录片,是导演克劳德.朗兹曼花费11年拍摄而成的。导演寻访当年事件的发生地,访问当年的大屠杀的经历者,除了幸存犹太人还有当时的纳粹分子。本片上映后被誉为“世界纪录片史上的最重大事件”,当年曾获多项国际纪录片大奖,斯皮尔伯格为拍摄《辛德勒的名单》,曾观摩本片不下十遍。西蒙.波伏瓦更是连看20遍才动笔写影评,本片除了是一部出色的纪录片外,更是对当年惨无人道的“灭绝营”大屠杀一份血泪的历史证词。

  碟片:一区和法国二区均出品过四碟装的版本,如此长的巨片,没有花絮也还可以理解。

影史最佳纪录片盘点(五)


  25、鸟与梦飞行Le Peuple migrateur德国2001

  影片:本片以特殊的跟拍手法,近距离观察到鸟在空中飞翔的英姿,讲述几十种候鸟如何克服自然环境的艰险从南往迁北。摄制组前后用了四年来拍摄这部影片,动用了三百多人的摄制队伍,包括五十多名飞行师与五十多名鸟类专家,拍摄景点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花费胶片长达460多公里。影片用高清晰数字拍摄制作,曾在2002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公映,获得好评。

  碟片:法国二区比一区更值得收藏,因为加了条难得的dts音轨,而花絮也十分详实,既有两条评论音轨、删除片段,还有摄影师的访谈、影片制作特辑、精选的音乐片段等内容,而台湾三区版则将花絮全部汉化。

影史最佳纪录片盘点(五)

  26、抓住弗雷德曼一家Capturing the Friedmans 美国2003

  影片:弗雷德曼一家是美国中产阶级。可1988年,因家中被搜出色情杂志,父亲和他19岁的儿子被指控虐待儿童,虽然证人和受害人无法说明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的罪名依然成立。现在虽然儿子已经出狱,而这位父亲则死在狱中,整个家庭土崩瓦解、倍受创伤。本片指出,无论这个家庭是有罪还是无罪,他们所受到的对待都是不公正的。导演希望通过讲述这个真实的故事,让这个家庭得到世人的理解。本片获得了15项大奖和奥斯卡的提名。

  碟片:华纳公司的出品的两碟DVD质量还算过关,声画配置都不错,杜比5.1声道对一部纪录片已算奢侈的了,花絮方面有两部电视小短片和一些未开的片段。

  。 影史最佳纪录片盘点(五)
  27、九月的某一天One Day in September瑞士/德国/英国2000

  影片: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巴勒斯坦“黑色九月”组织突击队员在奥运村先杀害了3名运动员和官员,再劫持了两名人质,并提出让以色列马上释放在押的200名政治犯,奥运会因此被迫暂停了一天。片中抖露出事后被关押的恐怖分子有三名从狱中潜逃的消息,是德国政府一直保密的。其中两名已被暗杀组织暗杀,而一名幸存者也接受了导演的采访,意图揭露当时事态的真相。虽然影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但影片在此之前甚至都没在影院中放映,令人瞠目。

  碟片:哥伦比亚公司发行过一区版,采用1.78:1的可变形宽屏和杜比2.0声道,而花絮方面依然欠奉。

影史最佳纪录片盘点(五)

  28、东京奥运会Tokyo Olympiad 日本

  影片:市川昆导演的1964年东京第18届奥运会的纪录片,拍摄动用了150台摄影机,将经过战后艰难的经济建设的日本已崛起了的繁荣景象,全部摄入。从影片开场的破墙镜头,就传达了“破,而后立”的主题思想。导演既规矩中又十分大胆,在剪辑上更是没有任何的顾忌,打破“越轴”、“跳镜”等规则,在表现艺术体操、田径等赛事营造了极好的空间感。本片的奥运精神得到了全世界观众的认可,成为了一部奥运纪录片的经典。

  碟片:本片也推出了标准版,DVD的画面色彩经过修复后非常艳丽,而幕后的花絮也极为丰富,评论音轨的加入和导演市川昆的访谈让本碟都显得超值。

影史最佳纪录片盘点(五)

  29、 意志的胜利 Triumph of the will德国1935

  影片:希特勒邀请女导演里芬斯塔尔为1934年纳粹纽伦堡大会拍摄的影片。导演里芬斯塔尔通过大场面、俯拍等拍摄手法来神话希特勒,也使本片成为第一部为政治服务的纪录片。从政治上看,本片宣扬纳粹主义,是部臭名昭著的反动宣传片,但影片的艺术价值应该获得肯定,高超的摄影与剪接的运用,并将实景的纪录性片段转化为神话式的视野,至今无人能及。

  碟片:特别版进对字幕进行了重新翻译,花絮内容很精彩,其中了包括里芬斯塔尔的一部名《自由的日子》的短片以及当时德军的一些纪录。

  30、奥林匹亚 Olympia德国 1938

  影片:受1936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委员会的委托,里芬斯塔尔为这届柏林奥运会制作一部纪录片,影片分《民族的节日》与《美的节日》两部分,她拍摄了包括马拉松比赛、男子跳水等各种动态的人体活动,也记录下火炬在体育场中点燃的场面以及当希特勒看到杰西.欧文史无前例地一人独得四枚金牌时所露出的惊讶表情。影片意图通过奥运会为纳粹德国打造了它热爱和平的假象,但拍摄和剪辑技巧到位。

  碟片:只有德国二区曾经发行过上、下两部分的版本,影片经过修复,但花絮方面简陋,只有预告片和一些图片资料。

 

 

 

源自:艺术

全部分类中有 1 篇日志 | 每页显示 1

Comments

{CommentAuthor} at {CommentTime}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
Powered by YIYO--F B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