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地撇下两个孩子与重病的妻子撒手而去。有人斥责,有人同情,有人理解,有人困惑。
余地是诗人,因而甚至人们在对诗人进行归因分析。
其实都没有必要。人生来就有选择的权利,包括生与死。众生百态,我们没有理由要求任何人像我们一样生活。
追求完美的心理状态,与现实的苛刻的狭缝使他的心被挤压的非常窄。我原来并没有读过余地的文章,不了解他的风格,但看他写给儿子的诗——你的前面是所有人,你的后面是一堵墙。余地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甚至于这种责任感使他习惯于奉献,他或许总是要求自己把快乐带给家人,而长时间的形成了自我封闭。这种责任感使得他对自我有着很高的期望,很高的要求。因为他觉得他面对所有人。而且没有退路。后面是一堵墙。
斯人已去。社会应该反省的不是对自杀这种行为的斥责。其实自杀也需要勇气(因为人生来就是怕死的)。固然自杀会对社会的稳定带来负面的影响。我们应该反省的是人们心中对自我的认可,与我们努力构建的那种自我价值认可体系。我们社会上自小就奉行的精英教育。这种教育,这种期望,这种自我价值在心中的定位方式,使我们透支了快乐,甚至透支了生命。
清夜自扪心,自问是何人?
即便我们从历史的隧道中走过,即便我们自己历尽尘世的云烟。当我们俯视大地,心胸开阔的时候,我们依然更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任何人都不是万能的神。我们应该使人们认识到这些。尤其是那些精英们。同时,我们又“深刻地意识到自己为人的责任”。在这两者之间,我们必须找到平衡。也只有在这个平衡点上我们才能展开幸福。
让我们的心灵既不浅浮轻薄,又不逃避畏缩!也唯有如此,我们才会拥有平淡的心胸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我喜欢树。深刻的喜欢树。自我董事不久,我就习惯了欣赏树的风姿,习惯了与树进行心灵的呢喃。或许是因为名字中有树的缘故吧。但是,谁能够否认树的迷人呢?记得见过荒原上那颗孤傲的树,忘我的披洒他自己所有的绿色;看过风雨中飘摇的大树,那生命的力量多么纯粹;树庞大的树冠,与一地的荫凉是树的包容;那片片晶莹剔透的树叶是树所有的感情故事。
象树那样自信而不张扬,不自卑;象树那样顽强,淡定从容;我们的生命才会拥有永久的绿色。每一棵生命才会有丰富的生动的意义。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