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

      雷公 2008-9-24 18:33:00

河北红色旅游。

西柏坡——白洋淀——冉庄。

经历了夜半盘山路堵车三小时的惊心动魄,

经历了改变计划投宿阜平被极有碰瓷嫌疑的老区人民无情讹诈的万般无奈,

好在本人没有损失,红色的心情犹在~


途中盘山路


西柏坡

  西柏坡位于石家庄市西部,为中国五大革命胜地之一,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在这里,毛主席和党中央指挥了三大战役,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这里山清水秀,既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是旅游胜地。

  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西柏坡革命旧址原址在岗南水库淹没区,1947年刘少奇、朱德、董必武同志率领的中央工作委员会,东渡黄河,从延安来到西柏坡,在这里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从1948年5月到1949年3月,毛泽东领导的中共中央迁至北京以前,西柏坡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这里是党中央和毛主席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曾胜利指挥过三大战役。 1971年,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迁至现址,旧居基本保持原貌,前院是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旧居,后院是朱德旧居。在柏坡湖中的小岛上,有陈列纪念馆及西柏坡石刻园等。 毛泽东同志是1948年5月26日来到西柏坡的。从那时起到1949年3月,毛主席就是在这座普通的山村农舍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日夜操劳。在这里,他组织指挥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撰写了《将革命进行到底》、《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等20多篇光辉著作,论述了取得全国胜利的路线、方针、政策,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这座普通的农民住宅为前后两个小院。前院设有警卫室、水房,后院是毛主席的寝室、办公室及家人居住的地方。 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会场是中央机关自己建的大伙房临时布置成的。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34人,候补中央委员19人,列席人员11人,共计64人。毛泽东主持会议,作了极为重要的报告。重点提出了两个转折、两个务必。这次会议还做出了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一起离开了西柏坡。

。。。


白洋淀

  抗日战争时期,在淀泊相连、苇壕纵横的白洋淀上,有一支神出鬼没、来无影去无踪的队伍。他们时而化装成渔民,巧端敌人岗楼;时而出没在敌人运送物资的航线上,截获军火物资;时而深入敌人的心脏,为民除掉通敌的汉奸;时而头顶荷叶,嘴衔苇管,隐蔽芦苇丛中,伏击敌人保运船。这支令敌人闻风丧胆,却让百姓欢欣鼓舞的队伍,就是活跃在白洋淀上的抗日武装--雁翎队。
  他们利用淀内沟壕纵横、港汊众多、千顷芦苇荡、万亩荷花塘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发挥白洋淀人谙习水性的特点,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顽强、机智灵活,同日寇展开了水上游击战。驾小船用打野鸭子、打大雁的火枪和大抬杆消灭了大量日本鬼子,切断了敌人的水上运输线。他们除汉奸、端岗楼、打伏击,谱写了一曲人民战争的赞歌。智取十方院岗楼、夜袭大淀头岗楼、巧用矛盾端岗楼等对日抗战的英雄事迹至今广为流传。在白洋淀人民长期抗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敢于斗争、机智灵活的雁翎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气节。岁月磨平了多少当年曾辉煌一时的往事,而雁翎精神却伴随着历史的发展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位于白洋淀文化苑内的雁翎队纪念馆占地面积为1666平方米,有260多幅珍贵历史图片和100多件实物,是抗日战争时期,军民浴血奋战抗击敌人的见证。雁翎队纪念馆设有序厅、全面抗战的爆发与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侵华日军在白洋淀的暴行、雁翎队与水上游击战、喜迎抗日战争的胜利、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雁翎精神、影视厅等多个展示厅。通过大量历史照片、文字、图表等文献资料和实物,真实地再现了雁翎队从成立到抗战胜利的光辉历程。游人到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还可以模仿当年雁翎队打鬼子的场景,进行水上练兵,寓传统的战争生活于当代的和平场景,寓教于乐。

。。。


冉庄地道战工事

  地道战是依托地道工事进行的作战。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开展平原游击战中创造性地发展了地道战,涌现出了河北清苑县冉庄、顺义县焦庄户、满城县石井村等开展地道战的典型。

  清苑县冉庄位于河北省中部。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日伪军进行斗争。冬初,清苑县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单口隐蔽洞(俗称蛤蟆蹲),很快遭到日伪军的破坏。后又把单口隐蔽洞改造成能进能出的双口隐蔽地道,但仍不能适应战斗需要,多数地道遭到破坏。1942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号召冀中人民普遍开展挖地道的活动,地道的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冉庄的地道也有较大的发展,共有4条主要干线、24条支线,村内户户相通,向外可通往孙庄、姜庄、隋家坟、河坡等村,全长30余华里。地道一般宽1米、高1.5米、顶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内设有瞭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形成能打、能藏、能机动的阵地体系。

  冉庄民兵依托地道,并与地面工事相结合,与地雷战相结合,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在多次战斗中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1943年1月7日,30名日伪军进村抢掠,冉庄民兵利用地道进行作战,毙伤其4人。1945年4月1日,日伪军500余人向冉庄发动进攻,冉庄民兵20余人利用地道进行作战,毙伤日伪军13人,迫其撤退。6月20日,驻保定日军率伪军1个团1000余人向冉庄进犯,冉庄民兵30余人先在村边进行阻击,尔后迅速转入地道,通过瞭望孔观察到一群伪军冲到村东企图破坏地堡工事,当即拉响地雷,炸死伪军数人。与此同时,村北老母庙、南口地平堡、东街碾子堡和十字街的民兵,也纷纷从暗室和高房工事等向日伪军射击。经数小时激战,毙伤其29人,日伪军被迫撤退。23日,日伪军又调集2000余人的兵力,再次进犯冉庄,先用迫击炮向村内猛烈轰击,随后,步兵迅速向村内冲击。当其进至村口时,踏响了民兵用水壶、铁桶等制造的地雷,日军数名被炸死。日伪军进村后,见四处空无一人,便东冲西撞,盲目射击。一群伪军刚进至东街,其中一名伪团长就被小庙工事里的民兵击毙,1名伪军去拖曳尸体,又被击毙。当大批日伪军进入村北布雷区时,守候在暗室里的5名民兵立即拉响11颗地雷,炸死日伪军多人。接着,民兵又用步枪毙其10余人。日伪军乱作一团,分头溃逃。数十分钟后,20余名伪军前来收尸,民兵再次拉响地雷,又炸死5个敌人。经13小时激战,冉庄民兵仅以轻伤1人的代价毙伤日伪军33人,打退了日伪军的进攻。从1942年至抗日战争胜利,冉庄民兵共进行地道战11次,毙伤日伪军96人,并缴获许多武器、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

  冉庄地道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平原抗日军民的一个创造,是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一种有效的作战形式。日军惊呼,冀中出现了奇幻战争!

。。。


------------------------------

上一篇:八月十五云遮月(农谚)         下一篇:“神舟七号”动画及游戏

标签集:TAGS:红色 旅游 生活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喜欢就顶一下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