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狂欢节:起源和经验

      艳阳天资料库 2004-7-27 13:49
上海狂欢节:起源和经验




我是Marek Frydrych,一位波兰公民。自1979年起,我开始学习中国历史和汉语,在1984年首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来到了上海。在那段时期,我工作于波兰外交部并被派往上海,在波兰驻上海的总领事馆工作。至1991年底,我一直担任着外交官的工作。

自从1984年我踏上中国的国土开始,我见证了这个国家众多巨大的转变;当我刚到中国时,中国刚刚开始从文化大革命的满目苍痍中苏醒过来,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并向世界打开了大门。在当时生活依然艰难,但整个社会却存在着积极的气氛和毅然的决心;中国人民对国门之外的情况了解甚少,但同样外面的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也微乎其微;这19年是全中国人民的一个宝贵财富,对我来说也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如今,中国是个全面开放的国家,伴随这个积极开放的过程,在整个生活、社会、经济、文化、精神等社会结构的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那是否目前存在的问题少于1984年的呢?我不这么认为。问题一直环绕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只是这些问题不同于1984年的而已;你们在1984年存在的那些问题早已被解决和消除,但新的又来了,只有更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更进一步的发展才能根本解决这些更复杂、更艰难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中国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于外部,而且来自于自身内部。19年前,我认识许多刚进入公务领域,刚开始从政的年轻的中层干部,19年过去了,我的这些朋友大都成了这个国家各级政府结构、组织中的决策者,有的在北京,有的在上海。这些年,他们学会了如何处理难题,伴随着这个国家的发展而成长。而我伴随这他们,也一起成长,成熟。

从1979年起至今,我从未放弃过我最深爱的兴趣 – 研究中国。然而,除了在生意场上谋取利益,和被动的关注及记录中国的改革外,我始终希望能为这个国家、为这个在1984年我首次来华时如此热情地欢迎我的城市做些事情;之后在1991年,我选择了留在上海生活和发展;由此我个人萌发了举办上海狂欢节的念头。

上海狂欢节的概念于2001年底在我的头脑中形成:这个活动是由广大上海居民,包括本地居民和居住在上海的外国友人共同热情参与的大规模街头盛会,他们不仅在活动中渡过了欢娱的时光,同时通过狂欢节向中国的其他地区和世界展示上海这个城市。我和我的公司-托洛依艺术有限公司深信,上海需要这样的狂欢活动。一个旨在发展成为世界大都市的城市需要这样一个能给城市形象带来深远影响的节庆活动。世界上多数大城市都拥有自己的大规模的街头公开的狂欢节,这些活动都得到世界各大传媒的广泛关注,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来宾。同时狂欢节也造就了积极向上的城市氛围,让人们为了同一目的而走到一起,让人们为作为这个城市的市民生活在此,并亲身参与和组织这样的活动而感到自豪。

当然,上海有许多由市政府和各区级政府组织的公开活动。大多数这些活动由公司赞助举办,具有明显的商业性质;除了旅游节、艺术节,我们也发现有许多“啤酒节”、“美食节”等;这些活动确实为市民提供了一些刺激和娱乐的节目,制造了好像一些事物正在发展的景象,并在年末的统计数据上给政府各部门带来看似不错的收益;可是,活动的性质决定了这些活动的受关注度非常有限。这些娱乐活动的水平普遍不高,无法吸引更年轻的、在艺术修养上更有造诣、有更多要求的上海市民。同样,这些活动也没有在海外造成更大的影响力。(举二战后的波兰,利用文化传播使国家建设复苏的例子)

我们的想法是创造一个不同范围、不同性质、不同内容的崭新的狂欢节。我们预想这样的活动应是自发的、普罗大众的、街头的公开活动,全部由公众参与,由此能够激发他们对这个城市的归属感。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创造一个能给中国其他省份以及在海外能够形成广泛影响力的活动;我们希望展示上海在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中发展出的融合中西方文化、具有独特风格的、活力四射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形象。我们希望狂欢节能激发上海市民自身的自豪感。做上海人,做中国人,做地球人。

我们的提议顺利地得到了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同意,有关领导同时建议我们将狂欢节考虑放在每年9月中下旬举行的惯例节庆活动 - 上海旅游节的框架中。而把狂欢节放在上海旅游节中有其积极一面,也有一些负面的效果,这在稍后将会谈及。

终于,我们在2002年的9月14日至21日成功举办了上海狂欢节。狂欢节包含三个部分:9月14日举行的上海旅游节开幕大狂欢;9月15日至9月20日举行的上海金秋都市狂欢节;9月21日举行的南京路盛大彩车巡游和上海旅游形象大使评选活动半决赛。整个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上海居民,来自中外的游客以及众多媒体,其中包括许多著名的海外媒体。狂欢节主要在三个活动会场举行:坐落在“中华第一街”南京路世纪广场上的主会场;人民公园内外的分会场;Tropicana俱乐部内的分会场。在狂欢节期间,超过600位中外艺术家参与了各式各样的节目演出,其中包括7个大型铜管乐队、50人组成的巴西艺术团、超过40位成员的中国鼓乐乐团、上海交响乐队、上海歌剧院合唱团等等;40位进入上海旅游形象大使评选活动半决赛的选手也参与了上海狂欢节的每日演出活动(在狂欢节举行之前,她们接受了托洛依艺术有限公司安排的特别培训);在开幕式那晚,我们见到了有Boy George, Samantha Fox和陈亦迅这样的明星;当晚引人入胜的是于14日午夜开始持续至15日凌晨4点结束的盛大南京路街头锐舞派对;著名中国画家牛安于狂欢节期间在人民公园进行了玻璃房艺术绘画创作,华灯闪耀,该玻璃房成为9月21日举行的中秋晚会的中心亮点。这些活动不仅在舞台上,同时还在舞台下开展。这些舞台之外的演出活动有街头艺术家、人体彩绘艺术家、铜管乐队和小丑杂技等各种形式。(具体讲如何在节日中体现自己最初的想法——为表现青年人的理想、追求提供空间。)

由于时间和组织的问题,以及有些政府部门与公司的勉强态度,我们没有成功地说服任何图书公司在狂欢周期间举行图书展;而这样的活动我们认为是狂欢节中一个重要的文化部分;我们还计划了在南京路和人民公园之间设立一个第三会场,专门表演现代摇滚和流行音乐,但由于存在一些问题,我们最后只能停止了对该方案的进一步实施;南京路的游街活动也因为涉及到安全问题而仅举行了一天;基于推测在南京路街头有禁止销售食品的有关规定,政府部门否决了狂欢节中的美食节计划。

最大的问题是9月14日的大雨,出乎意料地改变了整个计划;然而政府的官员代表当场就做了大胆的决定,保留该场盛大音乐会,延期至9月20日举行;总体上,活动取得了成功,并产生了每年举办狂欢节的先例,对上海、上海市民和整个中国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例如:山西锣鼓海外已有演出签单)

然而,最终我们却无法完成我们的目标。“非典型性肺炎”的爆发是一个主要原因,从而引发了和赞助商之间的问题。所有的赞助商都不得不搁置原先早已答应支持该项活动的计划,在“非典型性肺炎”的情况得到一定程度控制后,我们已经来不及再寻找赞助商。我们仅策划、组织了上海旅游节中的一项活动-在森林公园内举行的为期7天的小型狂欢周,该活动的预算超过人民币700 000元并由主办方提供,我们负责了所有艺术方面活动的策划和执行;我们带来了一些中、外优秀歌舞团体,最后活动吸引了来自上海杨浦区的广大观众(每日超过10 000人次);

目前是时候总结和重新考虑我们的经验,并与大家探讨关于组织首次上海狂欢节及在2003年没有再次组织该活动的一些想法和意见:

我们的经验可分如下几组:

1. 关于狂欢节的总体概念,狂欢节的必要性,狂欢节的性质和范围;

2. 组织结构以及各级主办方与政府有关部门的任务等;

3. 狂欢节的资金筹集;

4. 公众的参与和认可

5.媒体和宣传

狂欢节或者任何以其他名字冠名的节庆活动,越来越成为城市文化生活重要因素;像上海这样的城市,旨在成为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文化领域的发展要跟上经济、工业等发展的脚步;否则,这样的城市仅能成为商业(或交通,或金融等)中心,而不是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纽约、伦敦、巴黎、柏林都是世界主要的大都市,因为这些城市都达到了平衡发展;这些城市是世界大都市,因为除了在金融、商业、政治领域之外,它们也正在急速发展成为文化中心;

现今,上海的发展看起来却不平衡。经济成了这个城市最重要的方面;政府试图发展文化方面的事物,但仍然欠缺勇气和力度。另一方面,我们一直看到的所谓的“高雅文化”,主要邀请一些香港及台湾地区的著名歌星前来进行表演,最便宜的票价就超过人民币200元,最高票价竟高达人民币8000元,这些演出想得到广大公众的广泛参与几乎是不可能的。上海缺少的是大众文化,公众的参与不仅仅是观看,而是一起热情参与到活动中来。我们需要年轻的艺术家,新兴事物的创造者,新形式以及新趋势;我们必须创造中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上海是能够做到的。上海与海外文化的交流由来已久,是中国最海派的城市。同时,上海是向海外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窗口。因此,上海是一个特殊的城市,一个大熔炉。古老与现代、中国与海外、民族与世界在这里融合,应该能创造出博采众家之长的综合性文化,从而为城市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问题在于中国文化的封闭特性,使得中国人以外的人们都很难理解和接受它。由此引发的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是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和飞速发展的世界相结合。在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个现象是即使是中国人,也越来越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不感兴趣,传统文化被视为太过于陈旧和传统,一成不变,无法达到现代社会的要求,也无法解答当今的问题。但是,文化是一个能产生深远影响的媒介平台,能为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发挥良好的作。从历史来看,没有一个国家仅靠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手段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它必须要有计划地不断提高哲学思想、文化艺术及意识形态来增加国家的综合实力,从而统治国家,影响世界。

文化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艺术家和戏院,真正需要的是广大公众积极参与。我们的确需要高雅文化,而真正促使文化发展的其实是大众文化。上海急需在这方面转变思想,因为看起来上海对公众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更多非专业的艺术和文化团体、儿童文化艺术团和退休职工的艺术团,我们需要大众文化基础结构的重新架构,我们需要更多由广大群众自发参与的活动。

为把上述想法真正付诸实施,我们首先有了组织上海狂欢节的想法。狂欢节能为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提供了契机,为业余艺术团体、学校和相关艺术团体协会以及中外艺术家一起同台演出提供了一个平台,为艺术家与人民群众直接交流提供了一个机会。同时,我们希望为国内外观众展示一个崭新的上海形象,展示上海积极开放的、勇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年轻向上的崭新风貌,我们希望上海狂欢节能得到中外媒体地一致关注和报道,这对提升上海乃至中国的形象大有好处。

当然,我们会考虑狂欢节的娱乐性;我们希望人们能尽情狂欢,让他们欣赏到新兴的艺术作品、音乐及舞蹈;我们也希望他们能加入到欢歌载舞的队伍中,共同拍手喝彩。

在我们后来狂欢节的计划中,添加了更丰富的活动内容,其中包括:

1.狂欢节开幕大狂欢:持续2-3小时的艺术演出,之后凌晨2点的街头现代舞会,所有艺术家都到台下与观众共舞。(我们曾提议主会场设在外滩,后未被接受,所以我们仍计划在南京路的世纪广场上举行开幕大狂欢);沿南京路步行街上设立三个不同的舞台,每天自下午一点至午夜由不同的艺术家和演员为公众进行表演,为期7天。

2.众多街头表演艺术家(小丑演员、杂技演员、人体彩绘艺术家、高跷演员、风格不一的各种乐队及乐手)在南京路三个舞台之间的活动点进行表演;100位艺术家(画家、雕塑家等)沿南京路展示各自的艺术作品,在公众的观赏下现场进行艺术创作,与观众进行对话交流,出售他们的艺术作品并应观众的要求创作艺术作品;

3.大型中国艺术与工艺展以及图书展;

4.专为儿童与年轻人准备的系列艺术、文化、运动及音乐活动等;

5.在狂欢节的最后一天举行盛大的南京路彩车巡游活动,花枝招展的彩车、艺术表演家、广大群众、业余团体、各大学校组成巡游方队,总计超过3000人;

可是,就如我之前提及的,由于“非典型性肺炎”的爆发因而缺乏财政支援,我们不得不遗憾地停止组织今年的狂欢节活动。不过,我们已为狂欢节作了详细的计划以及充分准备,如果上海市政府再给我们机会,我们将准备在2004年继续举办狂欢节。

再谈几个问题:

1、关于狂欢节的组织

a. 上海狂欢节是作为上海旅游节的一项活动而举行的。之所以决定把狂欢节归属其中,是因为上海旅游节的举行是在每年的最佳时间– 九月中旬至十月初;问题是这样的安排是否有益于上海狂欢节;我们对此有不同意见;

i. 同时举办的优点:因为狂欢节在内容上丰富了旅游节,使其更引人注目;狂欢节的开幕式更被视为旅游节的开幕大狂欢活动;在南京路上举行的7天狂欢活动能帮助宣传上海旅游节的总体概念。看起来在旅游节的结构中,组织狂欢节会来得更容易些,因为许多准备工作(主要关于街道的封闭、交通管制、安全及外国演艺人员的申报审批)都能一并完成;两个活动能在艺术领域(相互交换演艺人员)和基础设施方面(为巡游活动而搭建的彩车、演出舞台等)进行互补,从而在财政上节省了很多。

ii. 反对意见:上海狂欢节拥有它自己独特的特性,拥有自己特有的文化特性和表演节目。将上海狂欢节归属在上海旅游节中势必会减少了它的价值和重要性;由于上海旅游节是政府组织和主办的活动,上海狂欢节也因此被公众特别是外国观众视作为官方活动,显得更加像宣传活动,而不是自发的大众活动;将上海狂欢节归属在上海旅游节系列活动中会造成拘谨。在组织上,由于观念和出发点的不同,负责节庆活动的有关政府机构与狂欢节这类具有自由精神的活动会有冲突。另外,由节庆活动所提供的低水平的娱乐节目也影响到整个上海狂欢节的质量。

b. 狂欢节的组织需要以政府的名义和在政府的监督下完成,但应由非政府机构进行具体的执行和组织。有时,组织这类活动的政府机构即缺乏相关经验,又没有策划、组织这类自发性活动的创造能力;他们还存在政府机构特有的官僚政治的限制。所有这些因素会导致由政府机构组织的活动有时将缺乏应有的趣味性、吸引力和受关注程度,这种情况在全球都一样,因此,现在这样的活动大部分由非政府机构进行策划组织。我们建议在上海成立上海狂欢节组织委员会,该委员会由两类人员组成;一类是职业的策划人,另一类是著名的社会知名人士,艺术家、政府官员等,他们能在不同的问题上给予帮助并且能够为狂欢节带来巨大影响。该组委会将与政府一起就活动范围和总体节目等方面做出一份计划书;一旦批准,该组委会便开始运作。

政府需采取“不干涉”的手法,但与组委会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因为许多问题的产生都与政府相关部门有关,如交通、安全、演艺人员的申报审批等;在这些方面政府能够提供十分有力的支持,协调各部门的工作,配合组委会处理有关问题;

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最大问题之一将是政府各机构之间如何协调和相互支持。2002年,上海狂欢节被归属在上海旅游节系列活动中,由上海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负责,其他部门则不插手。这样很难得到来自其他如文化部、教育部、商业部门等的任何支持和帮助。即使得到这些部门的帮助,大部分是依靠于政府官员的私人关系,而不是正规的政策指导(在黄浦区,副市长负责这个狂欢节活动,但他的指令和建议客气地讲却大部分都不受其他部门的重视)。我们说的是关于不同部门的情况,但既使在黄浦区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内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狂欢节的最后一天(以黄浦区政府的名义举办),重头戏是上海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主管的上海旅游形象大使评选活动半决赛,于是所有的黄浦区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的人员对该活动却非常无所谓,甚至没有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

大的阻碍经常由那些应提供必要后勤和服务的相关部门造成,但这些部门却利用他们的权利否决、驳回积极的提议,如消防、公安及交通管制部门等。对他们而言,这类活动意味着他们不愿意承担的额外。麻烦和责任;因此,为了避免重新安排和控制人群的工作,警察机关以安全问题为由而反对这样一个活动;消防部门以消防安全为由而不允许我们在南京路上举行烧烤晚会(在混凝土的路面上,四周钢筋丛林的大厦);交通部门反对封路,原因是交通管制会带来交通的种种问题、老百姓不满意等。他们仅是不希望有更多额外的麻烦。

2、政府官员们如何看待这样的活动以及如何面对这些活动带来的挑战。这是第二个严肃的问题。总体上,就我的个人观点而言,中国是一个管理和控制都有点过头的国家,对社会各领域活动及普通市民的生活等各方面政府都干预太多。我们都知道:一旦政府管理,政府便有责任;而工作越多就难免犯错误,这是个长久由来已久并需要长期考虑的问题,我在这里想谈的仅和狂欢节有关。政府的中低层官员采用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由此扼杀了狂欢节固有的自发,自由特性。面对困难和挑战,他们首先认识到的是危险,捕风捉影地把那些根本不存在或者很低的风险扩大化。根本上,他们是担心犯错误和发生事故。因此最好是什么都不做,扼杀所有可能会产生任何危险的因素。这种态度类似于婚姻;只有这些结婚的人,才会有戴绿帽子的风险,但戴帽子的风险并不意味着我们将不结婚。这与活动一样;如果我们将它们都认识为将导致危险,那最好就不要组织这些活动;但既然组织了,我们就要将活动组织得有声有只有什么都不做的情况下,才不会产生错误;所以,问题的关键 在于– 高层干部和领导需要转变一下态度:与活动的积极影响相权衡,允许以和宽恕可能的过失和事故。只有这样。才能带动中低层干部改正他们的态度,允许更多自发的、更加主动的方式来组织这样的活动。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最高领导层所做的就是最好的例子: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难免犯错误和冒风险,但这丝毫没有改变中国政府的改革决心;邓小平和下一代领导人,从不畏惧过失和误算,进行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坚定改革,因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如此,为什么中低层领导都这么惧怕做一些非同寻常、崭新的、具有创意的事情呢? 3、资金的解决途径

女士们,先生们,下面这些问题是否能与大家一起找出商量解决的办法来;

a必须正确考虑狂欢节的商业性质。因为在缺少适当资金的支持下,狂欢节将永远无法达到一定的影响力,造成良好的效果;政府有必要重新考虑狂欢节这个活动,给予这个活动适当的重视,找到有效的方法来支持,特别是最初的3-5年在资金上给予一定支持;其次考虑商业赞助,渐渐地商业赞助资金才能逐年。

b这里有一个方法是要求上海100强公司(中、外企业)以一定的方式来支持这样一个展示上海形象的活动。比如,建立上海形象基金会。这些公司每家每年自愿向该基金会捐资人民币10万元作为活动基金(如此的金额对这些大公司来说并不困难)。利用这人民币1千万元的基金,我们能打造一台具有非凡视觉效果的,精彩份呈的狂欢节。

c有必要联合宣传部门一起策划组织狂欢节活动;上海旅游节不仅仅是上海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一家的责任,还是上海市政府作为创造崭新形象,宣传城市新风貌的一个契机;相比之下,将宣传部门的工作和资金统盘考虑进来,能造就更佳的活动效果

否则的话,狂欢活动将变得索然无味。除了统计数据好看一些以外,在上海市民中间都不会掀起一丝波澜,更不要说在海外的影响了。今年在黄浦区举行的开幕式和狂欢节,我们公司并没参与组织,安徽一家旅游公司因其总公司在上海购买了一些工厂,出于提升“知名度”的考虑,投入资金人民币1百万元,但其组织情况相当糟糕,正是这样一个反面例子。

4 公众的参与和认可

去年有件事情让我很难忘,我接到一个上海普通老百姓的电话,他从报纸得知我个人将资助上海狂欢节,执意捐助人民币一千元,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上海人,没有能力拿出更多,只是尽其所能,表达心意。他很骄傲,很愿意这么做,我也很骄傲,有这样的支持。像他这样的普通老百姓能做这样的支持,本身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如果你做了一件事能够得到承认,是对一个人最好的奖励。那份欣赏,支持和参与来自一个普通老百姓,他做了一两个小时的公交车,亲自送来,是对我的最高奖励。

8天的狂欢节,大量的市民参与,表明了狂欢节举办的必要性。老百姓很愿意来参与,来分享快乐,在街上跳舞,来加入巡游队伍。我们在人流控制、安全问题上没碰到任何不配合。今年,在筹备2003上海狂欢节的过程中,我们接触了很多民间组织,业余艺术团体、以及普通市民,从没得到拒绝。人们的热情,让我们深受感动,也是我们的动力。

另一方面,我们建议有关政府部门分两步来支持这样的活动。

首先,创造一个平台,让市民对这个城市有认同感,为这个城市感到骄傲,有兴趣为推广这个城市出力,让他们能明白我们的意图。然后,为此共同目标,他们愿意不仅仅是参与,还愿意为了此共同目标克服一些暂时的困难(比如:晚上的音乐声,暂时关闭一些交通路线等等)。在上海最有名的景点-外滩,举办狂欢节的最大问题在于政府部门考虑将引起的交通问题会带来老百姓的投诉,在他们能够理解这样活动的目的时,会取得他们的谅解。

其次,这样的活动是释放压力的一个最好的途径。我们从历史来看,所有的文化公众活动、体育活动的产生的发展都不仅仅是娱乐的需要,更是一种释放社会压力的需要。它能够让人忘记日常生活的困难,给人带来一些乐趣,特别是对一个有很多年轻人的社会。我必须说上海的年轻人特别需要这样的活动,他们将非常高兴参与这样的活动,他们的积极参与是我们达成目标的保证。相信他们,让他们有机会表示为这个城市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他们是多么骄傲。

5 媒体与宣传

今年的狂欢节是由别的公司主办的,跟去年相比,吸引本地媒体的注意还不到20%,在海外媒体上更是死水一潭,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一个最有可能产生巨大影响的活动就这么静悄悄的举办了?

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我们在媒体和宣传的策略是什么?第二,怎么做才能在中国和海外媒体以及宣传上产生效果?

首先最重要的是,这两界的主办者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在2002年,为推广一个新上海,我们吸引不仅是上海,还有国内和海外的媒体的巨大注意力。在2002年我们采取的行动

i. 多次的新闻发布会,我们努力把举办活动的目的以及活动的内容包括艺术家的介绍和活动的新颖节目介绍给记者。

ii. 我们不仅邀请了本地的记者,还邀请了国内的各大新闻媒体,和海外的著名媒体。

iii. 海外著名的新闻媒体包括伦敦每日电讯、迈阿密拉丁时报,纽约时报、香港无线电台、英国BBC、瑞典国家电视台、意大利国家电视台、法国国家电视台、加坡电视台、谷亚洲旅游频道,大部分的费用由我们负责。

iv. 我和 我的朋友,以及公司的雇员,都接受了本地和外国媒体的采访,同时也接受了电视台许多节目的专访

v. 我们和上海电视台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合作,我个人还接受北京国际广播电台的专访,上海东方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都做了狂欢节的专题节目。

vi. 东方电视台为开幕大狂欢和狂欢节录制了四小时的节目,制作了几个专题,我们把节目送给了多家电视台,法国电视台在介绍中国的节目中播放了该录像。

作为结果,我们的这项活动取得了非常广泛的媒体覆盖率,包括中国的媒体(非常广泛的上海媒体的覆盖率)和外国的媒体;例如,伦敦每日电报在他的报纸星期版上用一整页的篇幅报道了上海狂欢节。香港标准报也同样。法国电视台和瑞典电视台都做了有关上海狂欢节和上海的长篇节目;亚洲旅游频道制作了30分钟的有关上海狂欢节的节目,并首次用卫星电视覆盖全亚洲,之后卖给了泰国航空公司和国泰航空公司,作为给旅游者欣赏的机舱节目。许多报纸将其作为世界上的一项重要活动在封面上报道了这一上海狂欢节。

在 2003年,当我们开始为2003年狂欢节做准备的时候,我们总结了去年的经验,并增加了新的特色。之后,当非典袭击中国的时候,我们认为,最为重要的是尽最大可能地影响国外媒体,恢复上海的形象,展示上海和中国正回归到正常的状态。我们认为这将是上海市政府的最高利益之所在,也和中央政府的政策相一致。我们计划从美国,欧洲和亚洲国家邀请十几家电视台,我们也列出了将邀请的20多位外国记者;除此之外,我们还想通过邀请中国媒体来增加此次狂欢节的媒体覆盖率;这些虽然会花钱,但我们确信,这是值得的。

关键问题是上海需要很好的公关政策,形象创造战略(整个中国也同样);如果我们眺眼海外,中国是如何被认知的,我们将会发现一个老调的观点(吸引外国投资和发展出口来发展经济,屹立在主要城市的新的摩天大楼和贫穷的农村,西方感兴趣的政治问题如台湾问题,新疆问题,人权问题,堕胎问题,这些都使得中国成为易被西方媒体攻击的对象,普普通通的文化发展,道德规范水平的下降等等);外界对中国的评价,并不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乐观。非典更是恶化了这种观点。但中国和上海并不真的是那种形象。这就需要宣传我们所取得的成就,优良的成效,快速的发展,和作为国家未来的年轻一代;我们所有人都需要这些,但问题是产生上述不良印象的部分原因的是由于我们自己的政策,或则说是我们缺乏政策。

像上海狂欢节这类最大规模的户外的,持续7天的自发的大型活动,应该被充分地用于对外宣传和形象创造政策;主要的媒体战略都应该指向国外和上海以外的中国其他地方;通过这些媒体渠道,我们应该创造这种形象:上海和中国是不断发展、变革的地方,是能为观光旅游者们提供很高附加值的地方;是中西文化交汇融合的地方;是一个深层社会变革正在发生的地方,中国的未来和世界的一部分正在被创造的地方。新的形象,是和老调的有关中国和上海的旧形象截然不同的形象。先前的态度,那些中层政府官员满足于上海电视台报道了上海旅游节开幕大狂欢,满足于就此向上一级官员写一份报告的的态度,应该被尽早的抛弃。这些态度没有任何意义,没有任何实质,没有任何影响。更确切地,这种态度创造了一种坏的影响,使得外世的人们保存了这种老调的对上海的印象,过去的印象。

归结我上述长篇的发言,我愿意和您们一道分享我的感受。当我听说香港政府宣布用4亿港币的政府预算来重塑香港在非典之后的形象的时候,我确信今年上海市政府也会这样做(至少会有部分预算用于这样的政策),并且我想今年政府对上海狂欢节的需要、它的作用和影响的要求都会更高。因为这将不仅仅是狂欢节,而是在重塑上海这一城市新形象的一系列整体战略当中的一个重要活动。然而,我并没有得知有关预算已经被安排,在没有赞助和政府扶持的情况下,我们在7月初放弃了我们的计划。这样的结果,那些去观看2003年开幕大狂欢节目的观众在那儿就看到了。

我从不说我个人为上海这座城市花费了800万人民币而遗憾,去年的狂欢节花了600多万,今年从1月份到7月份为今年的狂欢节准备工作花了将近200万;我遗憾的是失去了去创造更为重大的,更为重要的,更为有影响力的,并且可能是世界上最为重大的活动之一的机会。去年我们所花的钱,为上海狂欢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今天和将来的对这一项目的延续进行,将会给我一种投资有回报的感觉,即使财务上的回报也不是我首要的考虑因素。一个人的满足,并不仅仅来自于赚到可观的利润,还来自于那种他所从事的事业运作很好,被欣赏,被接受并且效果很好的感觉。在去年底,我,我的员工,和所有为这个项目工作的人们,都非常满足,尽管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但现在,我并不感到很高兴,我看到我的工作没有完成,没有坚持到底。我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感觉,它应该被运作的更好,但是我们浪费了时间,精力,劳动和金钱在那些没有像计划那样变成真实的、可靠的、有着良好基础的活动上。我不知道我还有没有机会为我热爱了19年的,我在此度过大部分成年生活的这座城市再做一次,但是我从来没有失去希望,我相信,有希望,明天就会就好。

谢谢您们。 (Marek Frydrych)

中国网 2003年12月9日


www.china.com.cn/chinese/OP-c/457926.htm
------------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