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怎么能没有相机?以前去旅游,拿的都是买四卷柯达送的那种塑料相机,虽然都是记录心情为主,还是有那么些美好的风景想带回来却是力不从心,真是痛心疾首,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拿出我的武器对那些美景说"小丫的,看我不把你收进来?!"
虽然现在还很贫穷,欠了一屁股的债都还没还清,可是已经忍不住憧憬美好的未来了,虽然工作是辛苦的,可前途却是美好的,MD,等咱有了钱,开吉普背相机,想买莱卡买莱卡,想买BENQ买BENQ(抵制日货主题永不变),胶卷买俩份,照一份,曝光一份:)
自从摄影社招新,我就开始对相机产生了巨大的欲望.计算着几个月后能拥有自己的爱机,从网上铺天盖地的相机介绍中找寻我心中的"它",最让我郁闷的是,市面上绝大多数好的机种都是日本产的,而柯达的相机象塑料的玩具,凤凰国产的又基本上是传统的相机,那么大一个摄影包我出去旅游背都背傻了.最后只好把目标锁定在BENQC50上了,总算是买自己公司的产品表达一下对自己公司的热爱.看看网上的测评:
*重燃国货希望之火明基C50评测:
莫非是BENQ最近迷恋所谓“镜面”效果的缘故?从包装盒内拿出C50后,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来自于本机正面的深灰色镜面装饰。事实上,我们也是第一次看到如此彻底的纯镜面装饰的数码相机产品,从设计风格上来说,本机造型与BENQ的JOYBEE 150随身听颇为类似。不过,和JOYBEE 150一样,本机的镜面虽然独特耀眼,但的确是太容易沾染指纹了。于是,我们只能将擦镜布与C50一同携带,闲来无事就清洁清洁,保证C50外观始终亮丽如新。C50采用完全的铝合金机身铸造,在工艺方面来看尽管和进口大牌的最高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肯定可以说是国产DC中最精良的产品之一。相机正面布局非常简洁,除了必要的镜头、闪光灯以及取景器和对焦辅助灯孔外,机身上就没有其他任何累赘的装饰,线条方面则以直线条为主。为了突出镜面效果,机身正面其他部分只有手柄位置上有15颗突出的金属颗粒起到防滑作用,其它部位则完全是纯粹的反射面。
至少在造型方面,C50简洁个性的外观给我们留下了相当不错的印象。
厂商没有标明本机镜头的135等效焦距,但实际应在35MM左右。在其背后是一块1/1.8寸的CCD,象素为500万。
机背方面没有什么可以多说的,无论是按键功能设计还是布局都显得非常“大众化”。典型的多功能四方向键以及独立的MENU、删除键可以让各类用户在使用时都能轻松上手。我们一直希望国产相机能够多采用这样比较经典的按键布局设计,可惜的是部分国产品牌DC太过“个性”了一些,让我们往往在第一次操作它们时觉得难以琢磨。
本机屏幕是1.5寸TFT LCD,画面效果一般。厂商方面同样没有给出具体的象素水平,但以我们的经验,该屏幕分辨率在8万左右。本屏幕亮度和延迟性表现出色,但画面显得对比度过高,亮处细节不能清晰还原。
值得称道的是本机的旁轴取景器旁边设置了屈光度调节,这在国产同级别产品中是非常少见的,即使是进口产品也不一定能注意到这个实际非常有用的细节设计。
机顶方面采用多功能快门大拨盘一体化设计。让我们感觉欣慰的是其中的P、TV、AV、M档次,这的确是一款全手动功能支持的数码相机产品。我们实在不愿意看到更多的一味追求高象素,却除了按快门外没有任何其他功能的DC产品,BENQ自身也出过不少类似的中低端相机,但这次终于能让我们看到一款不再纯粹靠象素打天下的DC产品了。
C50并不是通过方向键或者菜单对曝光时间或者光圈大小进行手动调节的。和其他几款较新设计的全手动DC产品一样,本机也采用了机身侧面的滚轮件来控制相关参数。
我们对于这个滚轮的评价要分两方面:
首先就设计本身来说,这样的操作显然要比纯粹的菜单操作更加人性化,也显得更加专业一些。用户能够通过快速旋转滚轮而得到自己想要的光圈、快门参数,大大提高了拍摄效率;
但是,C50的这个滚轮的体积实在偏小了一些,而且还有些紧,实际操作手感并不是很好。尤其是在做逆时针滚动时转动显得生涩,影响了用户操作的流畅性,希望BENQ能在今后的产品中对这一设计进行必要的改进和调整。
机身另一侧没有太多可以说明的东西,电源输入、USB口外并没有常见的橡胶保护盖,这可能会让这些接口因过多与空气灰尘接触而造成接触不良。不过考虑到整机的金属外壳强度以及用户的实际应用经验,我们并不认为这会对用户的数据传输或者供电造成什么问题。事实上,本机电池正是通过该电源输入口充电的,没有橡胶盖在使用上多少显得比较便利。
C50采用的是一节1035毫安的锂电池供电,造型类似NOKIA手机电池,但BENQ方面并没有说明该电池是否能与手机电池混用。该电池大约能供应170张的日常拍摄用电,电力性能中等。
本机机采用SD卡作为存储介质(随机32MB),由于标准画质下图片文件体积大概在1.5MB以下,因此只要再另外购买一张128MB容量的卡就基本能满足用户的日常拍摄需要了。
另外,值得高兴的是本机同样采用了全金属的三脚架接口。
优点:
一、C50的画面色彩显得相当鲜艳,风格上接近松下一族(使用松下CCD?),尤其是对红蓝两色的再现更是体现了这样的风格。二、C50画面的锐度相当高,整体风格偏“硬”。这样的风格在显示器上观看格外讨好用户,难怪论坛里的朋友对本机早先透露的部分照片表示非常满意了。
不过如果观察原图我们也能发现C50画面的缺陷。一是画面解析力并不高,画面中细节保留的效果一般,总体效果和CASIO的R40比较接近,与CANON或者OLYMPUS、NIKON的同象素相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二是画面在暗处出现了比较多的杂讯,尽管在RESIZE或者冲印后不容易发觉,但在观看1:1原图时候还是能比较明显的察觉到的。
从中焦和微距方面来看,C50的表现还是比较让我们满意的。这样的画面品质无论是做后期处理并发布在WEB上还是直接进行数码冲印,我们都能获得比较不错的效果。尤其是C50比较硬朗的画面风格和鲜艳的色彩表现,在照片还原方面虽然谈不上多少真实,但的确很讨好用户的眼睛,容易受到大家的欢迎。
尽管存在紫边现象和暗部颗粒明显加大并出现杂色的现象,但C50的室内场景表现基本还是令我们满意的。这依然得益于他的色彩表现能力和画面风格。用户大部分情况下宁可喜欢高对比度而解析力略微低一些的照片而不喜欢也许细节很好,但画面总体显得很灰暗的照片。尤其对初级用户或者喜爱依靠RESIZE,然后在BBS里张贴作品的朋友来说更是如此。这几张C50的室内照片效果都显得相当不错。
我们在使用中发现C50的测光不是非常精确,默认自动模式下拍摄的照片总有过曝嫌疑,所以我们在拍摄时候大部分照片都降低了0。3EV的曝光补偿,这一点需要用户在使用中注意。
回顾前面一段文字,C50应该是在所有国产DC中最受我们好评的一款产品了。不可否认,本机的画面品质与同象素级别的日系大厂产品依然有差距(主要在画面解析度以及暗部杂色控制方面),但C50的总体水平也已经达到了相当不错的水平了,至少可以和海外品牌的中级产品一较高下。
对于初级用户来说,使用C50已经可以获得相当不错的成像质量(主要是RESIZE后),即使不做太多的后期处理,C50的画面表现也能够让他们得到比较满意的效果。对于中级用户来说,C50的全手动曝光控制功能也能让他们开始尝试一定的摄影创作,拍摄出比到此一游更见功力与内涵的作品。*
反正现在还是初级爱好者嘛,先用用再说吧,谁还有比较好的机型推荐给我哦,不过除了日货:)反正离有钱买相机还有段时日:)
虽然现在还很贫穷,欠了一屁股的债都还没还清,可是已经忍不住憧憬美好的未来了,虽然工作是辛苦的,可前途却是美好的,MD,等咱有了钱,开吉普背相机,想买莱卡买莱卡,想买BENQ买BENQ(抵制日货主题永不变),胶卷买俩份,照一份,曝光一份:)
自从摄影社招新,我就开始对相机产生了巨大的欲望.计算着几个月后能拥有自己的爱机,从网上铺天盖地的相机介绍中找寻我心中的"它",最让我郁闷的是,市面上绝大多数好的机种都是日本产的,而柯达的相机象塑料的玩具,凤凰国产的又基本上是传统的相机,那么大一个摄影包我出去旅游背都背傻了.最后只好把目标锁定在BENQC50上了,总算是买自己公司的产品表达一下对自己公司的热爱.看看网上的测评:
*重燃国货希望之火明基C50评测:
莫非是BENQ最近迷恋所谓“镜面”效果的缘故?从包装盒内拿出C50后,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来自于本机正面的深灰色镜面装饰。事实上,我们也是第一次看到如此彻底的纯镜面装饰的数码相机产品,从设计风格上来说,本机造型与BENQ的JOYBEE 150随身听颇为类似。不过,和JOYBEE 150一样,本机的镜面虽然独特耀眼,但的确是太容易沾染指纹了。于是,我们只能将擦镜布与C50一同携带,闲来无事就清洁清洁,保证C50外观始终亮丽如新。C50采用完全的铝合金机身铸造,在工艺方面来看尽管和进口大牌的最高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肯定可以说是国产DC中最精良的产品之一。相机正面布局非常简洁,除了必要的镜头、闪光灯以及取景器和对焦辅助灯孔外,机身上就没有其他任何累赘的装饰,线条方面则以直线条为主。为了突出镜面效果,机身正面其他部分只有手柄位置上有15颗突出的金属颗粒起到防滑作用,其它部位则完全是纯粹的反射面。
至少在造型方面,C50简洁个性的外观给我们留下了相当不错的印象。
厂商没有标明本机镜头的135等效焦距,但实际应在35MM左右。在其背后是一块1/1.8寸的CCD,象素为500万。
机背方面没有什么可以多说的,无论是按键功能设计还是布局都显得非常“大众化”。典型的多功能四方向键以及独立的MENU、删除键可以让各类用户在使用时都能轻松上手。我们一直希望国产相机能够多采用这样比较经典的按键布局设计,可惜的是部分国产品牌DC太过“个性”了一些,让我们往往在第一次操作它们时觉得难以琢磨。
本机屏幕是1.5寸TFT LCD,画面效果一般。厂商方面同样没有给出具体的象素水平,但以我们的经验,该屏幕分辨率在8万左右。本屏幕亮度和延迟性表现出色,但画面显得对比度过高,亮处细节不能清晰还原。
值得称道的是本机的旁轴取景器旁边设置了屈光度调节,这在国产同级别产品中是非常少见的,即使是进口产品也不一定能注意到这个实际非常有用的细节设计。
机顶方面采用多功能快门大拨盘一体化设计。让我们感觉欣慰的是其中的P、TV、AV、M档次,这的确是一款全手动功能支持的数码相机产品。我们实在不愿意看到更多的一味追求高象素,却除了按快门外没有任何其他功能的DC产品,BENQ自身也出过不少类似的中低端相机,但这次终于能让我们看到一款不再纯粹靠象素打天下的DC产品了。
C50并不是通过方向键或者菜单对曝光时间或者光圈大小进行手动调节的。和其他几款较新设计的全手动DC产品一样,本机也采用了机身侧面的滚轮件来控制相关参数。
我们对于这个滚轮的评价要分两方面:
首先就设计本身来说,这样的操作显然要比纯粹的菜单操作更加人性化,也显得更加专业一些。用户能够通过快速旋转滚轮而得到自己想要的光圈、快门参数,大大提高了拍摄效率;
但是,C50的这个滚轮的体积实在偏小了一些,而且还有些紧,实际操作手感并不是很好。尤其是在做逆时针滚动时转动显得生涩,影响了用户操作的流畅性,希望BENQ能在今后的产品中对这一设计进行必要的改进和调整。
机身另一侧没有太多可以说明的东西,电源输入、USB口外并没有常见的橡胶保护盖,这可能会让这些接口因过多与空气灰尘接触而造成接触不良。不过考虑到整机的金属外壳强度以及用户的实际应用经验,我们并不认为这会对用户的数据传输或者供电造成什么问题。事实上,本机电池正是通过该电源输入口充电的,没有橡胶盖在使用上多少显得比较便利。
C50采用的是一节1035毫安的锂电池供电,造型类似NOKIA手机电池,但BENQ方面并没有说明该电池是否能与手机电池混用。该电池大约能供应170张的日常拍摄用电,电力性能中等。
本机机采用SD卡作为存储介质(随机32MB),由于标准画质下图片文件体积大概在1.5MB以下,因此只要再另外购买一张128MB容量的卡就基本能满足用户的日常拍摄需要了。
另外,值得高兴的是本机同样采用了全金属的三脚架接口。
优点:
一、C50的画面色彩显得相当鲜艳,风格上接近松下一族(使用松下CCD?),尤其是对红蓝两色的再现更是体现了这样的风格。二、C50画面的锐度相当高,整体风格偏“硬”。这样的风格在显示器上观看格外讨好用户,难怪论坛里的朋友对本机早先透露的部分照片表示非常满意了。
不过如果观察原图我们也能发现C50画面的缺陷。一是画面解析力并不高,画面中细节保留的效果一般,总体效果和CASIO的R40比较接近,与CANON或者OLYMPUS、NIKON的同象素相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二是画面在暗处出现了比较多的杂讯,尽管在RESIZE或者冲印后不容易发觉,但在观看1:1原图时候还是能比较明显的察觉到的。
从中焦和微距方面来看,C50的表现还是比较让我们满意的。这样的画面品质无论是做后期处理并发布在WEB上还是直接进行数码冲印,我们都能获得比较不错的效果。尤其是C50比较硬朗的画面风格和鲜艳的色彩表现,在照片还原方面虽然谈不上多少真实,但的确很讨好用户的眼睛,容易受到大家的欢迎。
尽管存在紫边现象和暗部颗粒明显加大并出现杂色的现象,但C50的室内场景表现基本还是令我们满意的。这依然得益于他的色彩表现能力和画面风格。用户大部分情况下宁可喜欢高对比度而解析力略微低一些的照片而不喜欢也许细节很好,但画面总体显得很灰暗的照片。尤其对初级用户或者喜爱依靠RESIZE,然后在BBS里张贴作品的朋友来说更是如此。这几张C50的室内照片效果都显得相当不错。
我们在使用中发现C50的测光不是非常精确,默认自动模式下拍摄的照片总有过曝嫌疑,所以我们在拍摄时候大部分照片都降低了0。3EV的曝光补偿,这一点需要用户在使用中注意。
回顾前面一段文字,C50应该是在所有国产DC中最受我们好评的一款产品了。不可否认,本机的画面品质与同象素级别的日系大厂产品依然有差距(主要在画面解析度以及暗部杂色控制方面),但C50的总体水平也已经达到了相当不错的水平了,至少可以和海外品牌的中级产品一较高下。
对于初级用户来说,使用C50已经可以获得相当不错的成像质量(主要是RESIZE后),即使不做太多的后期处理,C50的画面表现也能够让他们得到比较满意的效果。对于中级用户来说,C50的全手动曝光控制功能也能让他们开始尝试一定的摄影创作,拍摄出比到此一游更见功力与内涵的作品。*
反正现在还是初级爱好者嘛,先用用再说吧,谁还有比较好的机型推荐给我哦,不过除了日货:)反正离有钱买相机还有段时日:)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