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的今生 名人的前世

      色拉的咏叹调 2004-8-13 15:16
张爱玲出身西化家庭,而其性格又西化了,因此她钟情西食、糕点;而胡兰成爱嚼腌菜干,和他生在农村大有关系。再延伸开来讲,这种不同的品味对他们以后的个人道路和选择说不定都会有影响。这不是没有先例,晋时张翰就因为思念故乡的鲈鱼莼菜,连官都不做了。可见,这本书谈的是美食,想的还是文化。
  
我本来不太喜欢这本书的名字:《品味传奇——名人与美食的前世今生》,太过缠绵绮丽,又是名人,又是美食,还品味,而且前世今生,小资得一塌糊涂。完全是看在三联书店的份上,才决定随便翻翻的。
  
不想这一翻,才发觉自己太过主观了。和书名完全不同的是,该书文笔清丽自然,一篇文章短则千几,长则数千,凡掌故、风物、美食、文化交相呈现,摇曳多姿,却又惜墨如金,收放自如。
  
作者周芬娜,一个异常陌生的名字,翻回前言看简介,才知道她的经历有些不凡:在台湾大学学历史、台湾政大学政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学传播,休斯敦大学学电脑,后在IBM工作,最大的爱好是旅游和美食。用时髦的话来说,是一个典型的“布波族”。做了几年电脑程序师后,有钱又闲得起,她于是开始筹划一个大陆美食之旅。由于曾受过专业的文史教育,平时阅读又颇为广泛,将名人和美食结合起来写,也就成了一个颇为顺手的题目。
  
这件工作看起来挺美,做起来却颇为不易。她书中的人物,按她的话来说,不是林语堂、汪曾祺那种懂吃而又有大量谈吃著作的美食家。她偏找一些很少,甚至从不谈吃的人来写,而且相当部分还不是文人,如黑社会大佬杜月笙,娱乐圈名伶阮玲玉,政坛枭雄蒋介石,商界巨富沈万三。这些人平时喜欢吃什么,不但一般人说不上来,就连他们的传记作者,恐怕也不甚了了。在人物的选取和资料的搜求上,便显出了作者高人一等的功夫。
  
而有了这些资料,再从旅游指南里抄一些菜单,也可以凑成一本看得过去的册子了。可是作者却没有这样偷懒,她真的是身体力行,一路从上海吃到桂林,凡是沾得上边的菜式,都一一亲口品尝个遍,见证这些食物及其食客的前世今生。如她写杜月笙生前常去的“德兴馆”,上世纪三十年代曾风光一时,是要人、社会名流和电影明星的聚集地,如今却沦为贩夫走卒的食堂。曾经日日醇酒美人、衣香鬓影的著名西餐馆“红房子”,如今却似美人迟暮,连菜的样式都不复当年。汪精卫主政南京伪政权时,最爱吃老店“马祥兴”的美人肝,常差人买回来给他当夜霄吃。这美人肝是什么东西,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原来它并非鸭肝鹅肝,而是鸭肠上的那块胰白,一只鸭子只有一个胰白,因此颇为珍贵。而当作者特地为此跑到南京时,不但美人肝的芳踪无觅,就连美人肝是个什么东西,土生土长的南京人都说不上来。

有读者不禁要疑问:花这么多的时间和金钱,仅仅为了去亲口尝一下名人吃过的东西,值得吗?作者想必也面对过这种置疑,她在自序中夫子自道:“美国人常说‘人如其食’(You are what you eat),饮食习惯忠实地反映个人性格与生活环境,成为开启人类心灵之门的另一把钥匙。”张爱玲出身西化家庭,而其性格又西化了,因此她钟情西食、糕点;而胡兰成爱嚼腌菜干,和他生在农村大有关系。再延伸开来讲,这种不同的品味对他们以后的个人道路和选择说不定都会有影响。这不是没有先例,晋时张翰就因为思念故乡的鲈鱼莼菜,连官都不做了。可见,这本书谈的是美食,想的还是文化。
  
最近出公差到欧洲采访,在飞机上读《板桥杂记》,看余怀借六朝金粉,秦淮风月,浇他那故国遗恨,兴亡之感。周芬娜的这本书当然不可以上比《板桥杂记》,但其行文当中,往往也在闻香知味之余,透出物是人非、世事无常的喟叹。就像她在上海篇里说的:“他们当年虽惊才绝艳,却也逃脱不了七情六欲、饮食男女的纠缠。他们的爱恨情仇,又何尝不在美酒中酝酿滋长,或在佳肴中灰飞烟灭?可哪里又是他们当年饮宴风流,快意人生,或是借酒浇愁,痛不欲生的所在呢?”
  
美食也许还有今生,而那些当年品尝美食的名人,就只有前世了。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