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安藤忠雄《建筑家的20岁年代》

      空间魔术师 2005-10-6 22:52
-- 建筑家的20岁年代
书名:建筑家的20岁年代 World architects in their twenties
作者:東京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 安藤忠雄研究室
譯者:謝宗哲 黃曦穎
出版社:田園城市
初版日期:2003 年 09 月 01 日
定價:350 元
單色印刷 / 平裝 / 224頁 / 直排
ISBN:9867705181
出版地:台灣

序言节选:從這裡面聽到些什麼?

世界正急速地變得更狹窄、緊密而息息相關。學生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出國前往海外旅行遊歷,有過留學生活經驗的人變得毫不稀奇。建築師們的活動範圍大大地擴張,參閱國際性建築案的情況也變得相當普遍。

一九九八年,我們有幸邀請到六位正活躍於世界舞台上的建築師們,趁著來到日本的機會,從緊湊嚴苛的工作行程中特別撥出一點空檔,順道前來東京大學建築系和我們談談他們過去的經驗,例如是怎麼開始對建築產生興趣、在之前是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學習建築等等這類建築教育上的課題,以及在事務所開始執業之初所發生的事情為中心來進行討論。雖然並不是事先特意大費周章地邀請他們來訪,但這些建築師表示如果是為了年輕的建築學子們,倒是非常樂意過來分享一些經驗談,因此很快地便答應了我的邀約。

為什麼要找他們來?對於我們那段年輕時代,似乎也沒有這麼認真去過問的必要吧。不過話說回來,光是能注視這些世界級的建築師背影就足以感動地起雞皮疙瘩了。或許這也是期待著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具有那樣風範的夢想仍不斷地在膨脹著的緣故。

然而,最近的學生卻變得格外地冷淡。他們可能會說,「啊!那個建築師啊,常常在雜誌上露面的不是嗎?……什麼?實際去體驗建築作品的空間?那不是用CD-ROM就隨時可以辦到的事情嗎?」——這類顯得有點尷尬而詭異的局面。

在資訊高度流通的現代社會裡,真實世界裡的人會因著和實物的接觸而有所感動的這種時空條件正明顯地減少中。然而就算資訊再怎麼垂手可得、透過網路便可輕易地和世界任何一個地方取得聯繫並進行資料傳輸的技術再怎麼方便,我想這些單調的資訊和直接臨場體驗的真實感仍是難以相提並論的。特別是如果能和這些背負著生活與創作壓力而體會箇中滋味的人處在一個可以直接面對面的場合並進行對話,便得以享受這個人所釋放出的一切能量而帶給我們無比震撼,這實在堪稱是一場豐富而精采的饗宴。

對於才剛剛開始學習建築的年輕學生們來說,建築師的談話內容可以給予的直接影響也許並不多,但至少可以親眼目睹這些活躍於世界第一線之建築家所散發的風采,包括他們呼吸的調子、面對某些事務的處理手腕、遣詞用字的技巧、瞬息萬變的表情,及他們所經驗過的、各式各樣的人生歷程。我總覺得,當這些孩子將來走在屬於自己道路上的時候,必定會想起這些東西吧,然後這些記憶得以轉化為支撐自己繼續生存下去的力量。想從他們的對話中聽到些什麼、體會些什麼、了解些什麼呢?看來這也只能取決於聆聽者的潛力了。

另一方面,建築因著資訊化、數位化浪潮襲捲而來的逼迫之下,設計的作業也不得不從手繪的圖面與模型這種手工藝的領域,轉而急速持續朝CAD這個非物質性的虛擬世界邁進。只是,實際上蓋好的建築再怎麼說究竟還是存在於真實世界上的成品,而且人類也仍舊一直生活在這個真實存在的世界裡,不是嗎?若說廿世紀後半的重大課題是如何解決現代主義與地域主義的二元對立,那麼在廿一世紀初的現在必須面對的,很可能便是虛擬(virtual) 與真實 (real) 之間的衝突與矛盾。

在這樣的狀況下,讓實際活躍於創作現場的建築師與學生做直接的交流、對話的這件事不也意義非凡嗎?近距離所見到的大師們讓人似乎變得更想進一步靠近,以一睹充滿熱情的演講時所呈現出的表情與姿態。能夠和他們這種透過媒體所難以盡情傳達的能量直接接觸,對於學生或身為教師的我們而言都是非常寶貴且充滿震撼的體驗。

十多年前,我受邀於美國耶魯、哈佛與哥倫比亞大學到海外開設講座,負責一些短期的學程。當時彼得.艾森曼、西薩.佩利 、湯姆.梅因、肯尼斯.法蘭普敦這些大師們便時常可以輕鬆地來到我的工作室,幫學生們看看圖、一同面對面交換一些意見與看法。那當中產生了相當熱烈的討論,每個人都驅身向前圍繞著大師們用心聆聽,我覺得這是相當棒的經驗。他們很自然地散發出一股熱情,彼此有著「想要傳達一些『什麼』給下個世代,因此做出這樣的貢獻是理所當然的」的微妙共識存在。可以察覺那是因為他們不管到了什麼樣的年紀、在什麼樣的立場下均持續保有一顆自由奔放的心靈所致。而且,可以體會到他們自身都是由衷地享受著與學生之間的接觸與對話,一同度過所共有的美好時光。

為了實現建築的理想,不去克服各種條件的阻礙是不行的。實際上出了社會直接面對建築的工作後,很多狀況都是被現實的雜物給追得喘不過氣來,因而往往之前所觀注的理想便日漸模糊,失去創作的喜悅與原動力。為了不沉淪成那副德性所必須掌握的關鍵,看來就在於是否打從心裡深愛著建築而已。這一次來訪的建築家在年齡、國籍與建築風格上都有所不同,但卻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他們個個都對建築懷著一份深刻情感的這個共同點。

這個海外建築家的講座系列首先上場的是雷佐.皮亞諾。一九九七年,事實上可說是出道代表作(被選為羅傑斯的共同設計者)的龐畢度藝術中心在林立著歷史建築的巴黎市街突然冒了出來,這麼一座龐然大物所造成的衝擊至今依舊令人難忘。在那之後,以科技的表象作為設計的著眼點,亦即所謂的「高科技」(High Tech)建築成了席捲現代建築的一股新潮流。皮亞諾的建築作為「高科技」的表徵之下,也同時帶有手工藝性格的品味,並不會狹隘地耽溺於某種單調的純粹傾向中,而得以蘊含豐富的多樣性。特別是在大膽而合理的構想中,總可以窺見他在細部的雕琢與對於新材料嘗試上的濃厚興趣。從他的代表作曼尼收藏館 (Menil Collection Museum,美國休斯頓),到最近的拜勒基金會美術館(Beyeler Foundation Museum,瑞士巴塞爾)等等一貫地從構成全體的系統開始到百葉與窗框這些細部的收頭,在單純構成的反覆中創造出豐富且有深度的空間。這一切可能和他出生的所在熱內亞海所孕育出擁有細膩特質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雖然和皮亞諾先生是在當時他從事關西機場的設計時有了較為頻繁的接觸與來往,不過這一次的談話內容倒是讓我再一次重新認識他面對建築所抱持的態度,這其實也是拜他自己家族世代經營營造業的影響所賜。

另一方面,清楚表明奉新技術為志,並以工業產品為基礎開發出新式細部構造而使技藝得以實現,抱持這樣的思考主軸的先驅者:尚.普魯夫,對於皮亞諾、羅傑斯、佛斯特等人有著相當程度的刺激。在皮亞諾的作品中隱約可以看到他受普魯夫相當程度的影響。此外,在龐畢度與關西機場兩案上給予技術支援的歐甫.艾瑞普工程顧問公司 (Ove Arup) 的已故傑出工程師彼得.萊斯,也是論及皮亞諾建築作品時不可或忘的人物。他們兩人不僅共同創作了充滿張力的作品,也塑造出建築師與技術者之間理想關係的合作典範。

龐畢度中心的貢獻並不僅止於建築形式表現上這個封閉的專業範疇;它同時也巧妙地對社會拋出了關於現代藝術存在的立場、現在與過去的衝突與融合等各個層面上的問題。我相信只要站在龐畢度中心前,便可以清楚體會到這棟促使他們引發無數次想法上的衝突、累積了無數次論戰的建築物,似乎不斷地對外釋放著某些訊息。誠\\如先前所提到的那樣,現在已是透過各種媒體,幾乎所有的資訊即可輕易到手的時代,因此給人一種彷彿已經沒有和他人直接對話之必要的錯覺。然而,不只是建築這個領域,當一種新價值在逐漸被建立的同時,如果在那當中少了人和人之間活生生交流所伴隨的衝突與摩擦的那個部分的話,那將成了一種感受不到「意志」的無意義存在。在和他人的對話中能夠碰觸到各種不同的價值觀,然後在刺激交相授受的同時得以自我反省,遂能成為創作上的原動力。

在墨西哥撐起一片天的瑞卡多.雷可瑞塔則直接面對了「地域」、「風土」這些現代主義所孕育出來的矛盾與盲點。在呈現出對應水的動態之處理方式的特色、積極採用在中美洲乾燥土地中特有的色彩與型態當中,可以沾染得到他在進行建築創作時率真表露出的喜悅。在往高度資訊化社會轉換的過程裡被問及如何捕捉地域特殊性的現在,他們將一切的希望寄託於水的自明性上。然後透過其本國文化所編織成的生存方式超越了單純建築形式上的問題,而提醒我們再次回顧自身所立足之原點的重要性。

接下來則是從年輕時代即因著和克雷斯.歐登堡與法蘭克.史黛拉(Frank Stella)的深刻交往所影響,在建築與現代藝術的脈絡下探究了建築的可能性,並獲得了新型建築表現自由的法蘭克.蓋瑞。他被評為本世紀(廿世紀)最傑出作品的「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已經完成。此外,相對於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而帶有反向極致造型的這棟位於柏林的大樓(巴黎士廣場上的DG銀行)也正持續進行中,極可能向世人展現出更上一層樓的突破。他的主要據點:加州,其自由而充滿朝氣的遊戲性格支持著他天生創作造型的能力,並完全轉化成具體形象出來。在那當中可感受其思考軌跡的深遂、意志的強韌以及手上功夫的嫻熟。親眼見過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的模型與構造之後,隱約可以體會為了實現一個想法所必須付出的辛勞與熱情,而那是只看過建築物本身無法理解的部份。這一次的演講我意外地從別的面向上解讀到一些訊息,使我重新認識到蓋瑞果然也是一直努力地活在一個嚴謹的世界裡的這件事。

另外,尚.努維勒則以強而有力、充滿速度感風格的演講給予我們壓倒性的震撼。從塞納河畔的阿拉伯文化中心開始,一直到里昂歌劇院、卡地亞中心等等,在自由長出各種新式造形的過程中,也一直持續保有這些空間共通的高品質與獨特氛圍。他每次推出的作品總能讓人看到在材料與細部之間的關係所衍生出的造型變化。坦白說,那正是努維勒表達其自身之存在感的方式。最近有一些他未被實現的計劃案,整理收錄在《建築文化》這本雜誌中(一九九六年七月、九月、十二月號),數量之多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果然建築師若沒有吃過一些苦頭便無法勝任的吧。以前有過在阿姆斯特丹聽他演講的經驗,在那幾個小時裡他完全沒有休息而滔滔不絕地討論著自己的作品。這份熱情所給予我的感動,到現在依然記憶猶新。那毫不間斷、源源不絕的思考力與行動力的肉體與意志這次仍然一如往昔,相信學生們必定也沾染到了從他自身存在所釋放的充沛能量吧。

對我來說巴黎是一個承繼了歷史遺產並在有意識的狀況下被持續建設開發出來的一座很有味道的城市。而多明尼克.裴洛則在這樣的巴黎裡再度催生了一棟有魅力的建築:法國國立圖書館。藉由贏得巴黎法國國立圖書館國際競圖首獎而閃亮出道登場的他,在那之後也展開了許多具有深刻想法的活動。最近也因著「奧林匹克賽車場及泳池」(Olympic Velodrome and Swimmingpool,柏林)一案的完成及作品集接二連三出版上市而相當活躍。以巨大量體給予觀賞者莫大衝擊的處理手法,加上利用金屬搭配高透明度的材料賦予現代化及未來感印象的這套表現方式,或許也是他之所以受年輕人歡迎的原因吧。也許這尚稱不上是法國人特有的感性,但卻難以否認這次前來的每個建築師或多或少都在他們的建築作品上反應出了各個國家所特有的地域性格與文化背景。比如說裴洛的國立圖書館面向塞納河的露台部分,據說當時便開放給市民使用。看來日常生活與聚集人潮彼此熱心交談的廣場以及戶外露天咖啡座息息相關的法國人,對這個被開放的平台應該可以使用的很好吧。雖然裴洛在六個人當中屬於最年輕的世代,但我記得他曾說過:「我想做的並不單純是建築,而是一個場所。……重要的不是要做什麼,而是為什麼要做。」這句話讓我深有同感。

六人中最為年長、幾乎是和建築歷史一同走過大半輩子的則是貝聿銘。雖然他從戰前便自中國渡美,付出了許多辛苦的代價才得以融入美國的社會,但克服了這般不利條件而經常保有創作性並富彈性與圓融的精神,可以說才是他能被稱之為一代建築巨匠的獨到之處。在這次所聽到的談話內容中比較令人感到意外的,還是他誠\\實地表示一直到自己接受密特朗前總統的委託進行羅浮宮美術館玻璃金字塔設計之前,幾乎未曾好好地去思考過建築設計如何在歷史層級上做到應有的觀照與串聯這件事。我對於他能夠如此勇敢而坦白地去談及這件不為人知且超過一般人的認知事實的插曲這樣的態度由衷感到敬佩。在目前這個建築師們都各自吹噓著精通各種領域、到處散佈著各種評論性言論、同時偏重於知識層面的建築專業領域裡,他雖然位居其層峰,卻仍舊可以坦然地在年輕人面前對於自己的失敗之處侃侃而談。這樣的貝聿銘所具備的豐富德性與崇高人格讓我再次深深受到吸引。從年輕時代便熱愛旅行、偏好歷史、擁有豐富閱讀經驗,但卻到面臨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時才首度對歷史有深刻思考、真摯面對歷史責任的他在羅浮宮一案中所達到的成就,未來都還是會被視為二十世紀中的重大遺產而持續在人們心中不停地流傳下去的吧。因著建築師這個職業性格而有著想要不停地引起他人眼光的意識傾向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這個可稱之為一代大師的他所希望我們體會的這份來自於誠\\實與真摯的價值,則讓我們不禁對他肅然起敬。

在這個無論如何都算容易缺乏外來刺激的學校環境裡,能夠邀請到目前在世界上如此傑出而活躍的建築師們來到這裡,進行近距離的接觸與充滿生命力與熱烈的討論,對於學生與我們都是一項令人感動而獲益良多的體驗…。(本文摘錄自本書序,安藤忠雄、知名建築家撰文,田園城市提供)

內容簡介

Renzo Piano--
建築並不是僅以建築的表現便得以存在,而是在建築背後的東西,或說是支持著「冰山」所隱藏沉沒在海底下的部分,才是真正編織出建築這塊領域的所在。如果不具備這些附加部分的話,那麼建築也就只不過是單純的一門無聊而乏味的學問而已。亦即必須有內容才是真正活著的東西。

Jean Nouvel--
我把找出「獨特性」這件事情視為我做設計的基本。所以,會有在分析階段從中抽取出所具有的特異性、解決了方案的問題之後,才開始處理建築型態上的問題。……一開始不去在意形式上的優劣,而是針對設計委託案的必要條件進行各式各樣的分析,導入獨特性,最後才自然長出其應有的形式來。我最感到興趣的,還是像這種在戰略上的概念。

Ricardo Legorreta--
在面對問題時一向採取著率直的態度,在誠\\實面對自我的同時,也盡力將那最好的部份堅持做到最後。心裡一直希望透過這樣的做法來蓋出好的建築,而沒有刻意地要去做出屬於自己的風格或樣式。……這與其說是在形式表現上的想像,倒不如說是在深究敘事性之建築的可能性後所產生的結果。

Frank O. Gehry--
我一直都認為所謂的建築,是為了「人」而創造出建築物的工程,我堅持著這樣的想法,而且從來沒有改變過。同時,能夠喚起人性的情感,不管是怎樣的反應,能夠激發人們感受力的,才是建築。比方說李伯斯金在柏林的作品,就揚沸著憤怒的感覺,而且也讓人強烈地感受到那一股憤怒,即便是怒氣也可以,對我來說,能不能讓人心裡滋長出某種感情,才是我評斷建築的基準。

I.M. Pei--
對建築家來說,環境這個元素是非常重要的,這是無庸置疑的……但是我所說的是這個地方的歷史,也就是這個地方的「根」。所謂的根,雖然不是很容易就能找到,但無論如何,要作為一個建築師,就不能不從這裡尋找那個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沒有找到根的狀況下就被蓋起的房子,最後終究還是會失去生氣而死亡的,也就是建築物的格局無法擁有廣度和深度。

Dominique Perrault--
要習得建築的知識不是只限於在學校才能做到,我們不如說學校是一個讓人接觸學習建築的氣氛這類入門學問的地方。至於理解建築,或是學習建築,我認為是在參與了實際建造等實務工作後才慢慢了解的。

  建築是一個揭櫫理念並創作某種新價值的行為。在這個過程中勢必得克服、解決物理上的、經濟上與社會上的障礙方得以實現。但實際上出了社會直接面對建築的工作後,很多狀況都是被現實雜物給追得喘不過氣來,因而往往之前所觀注的理想便日漸模糊,失去創作的喜悅與原動力。為了不沉淪成那副德性所必須掌握的關鍵,其實就在於是否打從心裡深愛著建築而已。來到東京大學座談的這六位建築師在年齡、國籍與建築風格上都有所不同,但卻可以從其演講中強烈感受到他們個個都對建築懷著一份深刻情感的這個共同點,同時每個人均擁有足以貫徹自我信念的強韌意志並兼具使自己能夠冷靜地在客觀條件上被注視與評價的從容態度這一點上。他們一直不斷地為了自由及更上層樓的可能性而和自己與這個現實社會持續奮戰著。

  透過這樣的講座,讓這些優秀建築家充滿熱誠\\而饒富個性的演講給予學生們一些刺激與鼓勵,並希望他們立足廿一世紀開始學著去創造出一個更美好的社會環境的重要訊息,能夠確實地傳達到每個人的心裡。而對這些建築家們而言,沒有什麼事情是比可以提供自己的經驗給學生更值得高興的了。他們希望那可以成為一種契機與動力,讓學生們在這個人生中最重要時期的現在,對「認真地活著」與「自由」的尊嚴與難處這些問題能重新思考並加以反省。因為他們都知道在「年輕」的脆弱當中,更存有一股強韌而率真的傻勁在的緣故。

作者簡介

東京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 安藤忠雄研究室

  1998年任教於東京大學建築系的安藤忠雄,邀請六位活躍於世界舞台的建築師:龐畢度藝術中心的建築師雷佐.皮亞諾 (Renzo Piano)、巴黎阿拉伯文化中心的建築師尚.努維勒 (Jean Nouvel)、墨西哥知名建築師里卡多.李格瑞塔 (Ricardo Legorreta)、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的建築師法蘭克.蓋瑞 (Frank Ghery)、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的建築師貝聿銘,以及巴黎法國國立圖書館的建築師多米尼克.培侯 (Dominique Perrault),前來東京大學建築系和師生談談他們過去的經驗,是怎麼開始對建築產生興趣?在之前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學習建築等等這類建築教育上的課題,以及在事務所執業之初所發生的事情為中心進行討論。

譯者簡介

謝宗哲:
  2000年 成大建築研究所建築學碩士,現為東京大學建築研究所設計組研究生。
  以「翻譯」作為介入學習建築的動作,展開屬於自己的邁向建築之旅。譯有《安藤忠雄的都市彷徨》,並持續進行《話說建築》與《連戰連敗》等東京大學建築研究所講義的譯作。

黃曦穎:
  文化工作者。畢業於世新大學廣告系,曾任職友善的狗唱片公司執行企劃。在因緣際會之下開始了日文翻譯與寫作的工作,而展開文化工作領域中的漫遊。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