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听说这本片子,赞誉满天飞,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最佳导演奖,各种影评中记得最清楚的是“一声枪响”(hoho,不知道是不是被南昌起义的那“一声枪响”闹的),其他的没敢多记住,还是比较喜欢看完电影再来看影评的。
然而或许就是对介绍和影评只略看一二,让我也变成了一个摸象的盲人,由着脑中“一声枪响”的印象,让我觉得电影应该在简单的校园生活描述之后,就突如其来地“砰”一声,然后整个学校混乱一团,整个社会震惊,议论,各种声音混杂,也许再夹杂些什么内幕,或者讨伐一番。
就因为头脑里先入为主的这种想法,让我从电影刚刚开始就紧张万分,看见每一个人物的特写都屏息静气,甚至在影片结束时还有些意犹未尽:咦,就这么完了么?然后一头雾水。
赶快找出影评来看,才知道本片的背景依据(1999年震惊世界的美国哥伦拜恩中学校园枪击案),才确认瞎子摸象并不只是中国的成语(真是土啊),前后串起来想一想,才突然恍然大悟:“Aha!”
最近半年看得多是情节性的好莱坞大片,却忘了电影也是可以到达内心的作品,如果我们不单单把这场枪击案看作一条新闻,不去揣测这些杀人凶手背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不只是看起来很热心,其实很冷漠地臆度其中的血腥,甚至将其作为一种消遣,而是回忆一下我们自己的高中生活,去走进这些凶手和被害人的身边,也许我们会突然理解这些孩子们。
“有的中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活一塌糊涂,也有的则很满足,但有的人直接说校园生活就是地狱”(本片法语版海报),想想我们的高中生活,哪个人身边或者自己身上没有那么多这样或那样的不满?总是有一个很严格,很“凶相”的校长或者是教导主任对你的一点点小毛病借题发作,横挑鼻子竖挑眼;总是有“为你好”的家长对你的个人空间横加干涉;友情和爱情总是有那么多的矛盾;总是有流言蜚语;总是有歧视和欺侮……
有些人怀念高中,有些人再也不愿意回去,还有些人曾经在里面发誓以后要尽自己的力量改变这种现状,当然出来后那也许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本片导演加斯却能够跳出迷雾,生动再现中学生的生活,对于看来“繁琐”的小事,他也详尽地纪录,人物众多,他带我们一个个地跟拍过来,拍摄手法很令人赞赏:每个人都有他/她自己的部分,在eric受到同学欺负开始,到他用枪对准冷藏库里的那对情侣结束,这个时间段里,每个人的故事都展开在我们的面前,而这个时间段之间,之所以不让人迷惑而又能相互衔接起来,则是导演的高明之处:用这些人的相遇作为这张时间网的结点,每个人的部分里,都可以看到另一个或几个人的活动,而在这些其他人的拍摄部分,这个人也会出现,只是视角不同,这样一张时间大网就将各自平行的活动在这个时间段里紧密结合起来了。
好了,故事的脉络看懂了,我们要看看最值得称道的地方了。个人认为,导演不对事件发表任何的评论,而只是把所有人物的行为活动直接摆放在我们面前,实在是难能可贵,一切的评论,在事实经过中都显得苍白无力,他只是再现事件,却比一切议论和猜测都有用。
我没有加斯的高明,还是想来议论两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凶手也许就是之前的被害人。也许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关心那些孩子们,他们更完备的实施,更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他们的个人生活和思想上,却没有更体贴入微的关怀和引导,多关心他们,也许是减少犯罪的根源。
第二,多关注事实,少乱评臆断,不要用别人的痛苦来丰富自己的消遣内容。前些日子,我的校友吴晶晶在坐出租车时遇害,却看到连新浪这样的网站都贴出了wjj的艺术照,声称被害人是校花云云。先*后*更是一些人不假思索的推断,可否多一些对死者的尊重,少一些小道消息的传播?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