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游杨美是我很久的心愿了。可能是学史的原因我对古朴的民俗的东西特别感受兴趣,如前两年我就一个人游了桂林灵川的大圩古镇,总想去找回什么,感受别样的东西。
杨美古镇在南宁的西郊,跟市区有三十六公里左右。其实并不远的,有专门的旅游车进去,一个小时一班。我本想在某次去南宁面授完后利用最后一天时间去逛逛就行了,但谁知人算不如天算,每次到学期结束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事打乱了我的计划,于是去杨美的心愿也只能暂时放在心中。
在2004年的7月有一次去南宁培训的机会,呵呵,我的愿望总算要实现了!!
7月11号培训完跟宁联系了,因为他曾经答应过我跟我去的,说当我的导游,因为他曾经去过。但是当晚大雨滂沱,我几乎一个晚上没有合眼总在关注着雨势,真的担心我的计划再次破产!
第二天天一亮就赶紧拉开窗帘,看着雨水还顺着屋檐滴滴答答地往下流着,哈哈,但是天已放晴!!马上联系了宁,让他在火车站等我,我收拾了东西,吃罢早餐,赶紧退房直奔火车站。
跟宁在火车站碰头了,但是问题又出现了,原来搭去杨美的旅游车竟然换了发车的地点,他也不知道去哪儿坐!唉,只有问的哥了,后又打了一辆车去了二运汽车站,总算是坐上了小巴心里也踏实多了,可能是因为我在找车的时候太急了埋怨了他两句吧,上车后他就看起报纸来了,我也往外看路边的风光,必竟“景点的风光是有限的,路途的景色却是无穷的”(这句话是去年去云南旅游时我们的司机师傅跟我们说的,蛮有道理的吧!)!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就准备进入杨美镇了,这个时候在车上买票的小弟突然跟我们说:“你们进去是想自己买票还是我帮你们买?”我们先是愣了一下,他又继续说:“你们自己买呢是十元一个人,我帮你们买呢就是五元一个,就是说买一张票你们两个就进去了。”面对这样二选一的题目我还能如何选择??不言而喻嘛!宁给了他十元钱,我们坐在车上进去了,终于到了我一直想去见识一下的杨美古镇!
下车后我狠狠地吸了一口混着泥土的气息、牛粪的味道、各种植物的味道的空气!让我感到这是这么地真识,真想大声地喊上一嗓子,但是杨美却是那么地宁静,让你不忍破坏她。她就象是一位睡美人,让你只能静静地观。
我们下车的地方是杨美的中心广场,这是一个杨美物资的集散地。当时他们正在装黄皮果准备大量地批发到外地,对食物我是从来不会拒绝的,我们便找到了一户农家跟她买了十元的黄皮果,呵呵,这就是我到杨美的第一个收获。
既然是古镇去那儿主要是看古迹了。我们沿着票上所标的景区地形地图寻古探幽。
从中心广场到梁烈亚故局(锁着门进不去),然后看了孔庙(好简单的一人庙宇,但是他能存在这么久可以显示出当地人对文化的重视,难怪一条街可以出五位举人!庙并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倒是在庙前五十米处有一个牌坊,没有建在路中间却是建在了路的一侧倒是觉得很希奇)。从孔庙接原途回到了金马码头,这个码头上建有杨美的图腾柱,在柱上有很大的香蕉,可知香蕉就他们的特产。
杨美有一条很著名的街就是“临江街”,这就是那条出了五位举人的街,街上有一个规矩就是一到每年的二月初二土地诞的时候,上一年生了男孩的人家就要在街上大排宴席请整条街的人,每一条街都有一个土地,杨美好象有十多条街。这一习俗正好应证了中国做为一个农耕民族对土地的崇拜。
“临江街”除了这一习俗很有特点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这条街上有保存得比较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这对了解明清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是很有史料价值的。我们就进了一明代民居进参观,守门的阿婆看起来很慈祥的,但是她却说要一元钱的清扫费才让我们进去,我本来不想给的,但是宁说:“牛都买了,还差这一根牵牛的绳吗?”呵呵,我也不管他的比喻恰不恰当反正他给了钱,我参观完后还是不过瘾,于是在民居前跟阿婆照了张相。
另外一个有特色的民居是“黄氏庄园”,它的特点在于保留了完整的古居“三进”的格局。黄家在当年算得上是扬美比较富足的大户,黄氏庄园前面是住宅区,后面是作坊区,手工业在当时极为兴盛,从现存黄氏庄园的规模还可依稀看到当年的影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机械化生产代替手工业,现在的庄园也就只能成为了游人探古的去处了(进去也是要交一两元的“入门费”)。
顺着青石板路走着,好象时光回溯到了明清时代,总感觉看不够,玩不够,但是时光却总是不能回头的,午饭的时间到了,如果不抓紧时间吃午餐我就赶不了下午四点回柳的火车了,于是匆匆结束了我的观光行程,当然既然来了杨美,美食也是不容错过的,来杨美吃什么呢??呵呵,当然要首选河边鱼了!另外杨美的酶菜也是一绝。宁挑了几条小河鱼让老板煎了吃,在老板为我们煮饭的时候我也去挑了两三斤的酶菜和一些味道很不错的豆酱。为了赶车(下午只有一趟12点半出杨美的车,不然就要等到四点了!)我们吃得也是囫囵吞枣,现在回味起来也只记得那个鱼煎得还真是香!
还好赶上了车,就这样结束了我的杨美之游。回南宁还坐了一次渡船倍感新奇,就是等得太久了。
扬美,这个千年古镇,在走过千年烟雨浮华后,留下的是斑驳的岁月痕迹。时间使扬美变成一片陈迹,唯有古风不老。走进这片古老的土地便似走进了古色古香、韵味无穷的画卷。
2004/9/22
图片如下:
杨美古镇在南宁的西郊,跟市区有三十六公里左右。其实并不远的,有专门的旅游车进去,一个小时一班。我本想在某次去南宁面授完后利用最后一天时间去逛逛就行了,但谁知人算不如天算,每次到学期结束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事打乱了我的计划,于是去杨美的心愿也只能暂时放在心中。
在2004年的7月有一次去南宁培训的机会,呵呵,我的愿望总算要实现了!!
7月11号培训完跟宁联系了,因为他曾经答应过我跟我去的,说当我的导游,因为他曾经去过。但是当晚大雨滂沱,我几乎一个晚上没有合眼总在关注着雨势,真的担心我的计划再次破产!
第二天天一亮就赶紧拉开窗帘,看着雨水还顺着屋檐滴滴答答地往下流着,哈哈,但是天已放晴!!马上联系了宁,让他在火车站等我,我收拾了东西,吃罢早餐,赶紧退房直奔火车站。
跟宁在火车站碰头了,但是问题又出现了,原来搭去杨美的旅游车竟然换了发车的地点,他也不知道去哪儿坐!唉,只有问的哥了,后又打了一辆车去了二运汽车站,总算是坐上了小巴心里也踏实多了,可能是因为我在找车的时候太急了埋怨了他两句吧,上车后他就看起报纸来了,我也往外看路边的风光,必竟“景点的风光是有限的,路途的景色却是无穷的”(这句话是去年去云南旅游时我们的司机师傅跟我们说的,蛮有道理的吧!)!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就准备进入杨美镇了,这个时候在车上买票的小弟突然跟我们说:“你们进去是想自己买票还是我帮你们买?”我们先是愣了一下,他又继续说:“你们自己买呢是十元一个人,我帮你们买呢就是五元一个,就是说买一张票你们两个就进去了。”面对这样二选一的题目我还能如何选择??不言而喻嘛!宁给了他十元钱,我们坐在车上进去了,终于到了我一直想去见识一下的杨美古镇!
下车后我狠狠地吸了一口混着泥土的气息、牛粪的味道、各种植物的味道的空气!让我感到这是这么地真识,真想大声地喊上一嗓子,但是杨美却是那么地宁静,让你不忍破坏她。她就象是一位睡美人,让你只能静静地观。
我们下车的地方是杨美的中心广场,这是一个杨美物资的集散地。当时他们正在装黄皮果准备大量地批发到外地,对食物我是从来不会拒绝的,我们便找到了一户农家跟她买了十元的黄皮果,呵呵,这就是我到杨美的第一个收获。
既然是古镇去那儿主要是看古迹了。我们沿着票上所标的景区地形地图寻古探幽。
从中心广场到梁烈亚故局(锁着门进不去),然后看了孔庙(好简单的一人庙宇,但是他能存在这么久可以显示出当地人对文化的重视,难怪一条街可以出五位举人!庙并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倒是在庙前五十米处有一个牌坊,没有建在路中间却是建在了路的一侧倒是觉得很希奇)。从孔庙接原途回到了金马码头,这个码头上建有杨美的图腾柱,在柱上有很大的香蕉,可知香蕉就他们的特产。
杨美有一条很著名的街就是“临江街”,这就是那条出了五位举人的街,街上有一个规矩就是一到每年的二月初二土地诞的时候,上一年生了男孩的人家就要在街上大排宴席请整条街的人,每一条街都有一个土地,杨美好象有十多条街。这一习俗正好应证了中国做为一个农耕民族对土地的崇拜。
“临江街”除了这一习俗很有特点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这条街上有保存得比较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这对了解明清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是很有史料价值的。我们就进了一明代民居进参观,守门的阿婆看起来很慈祥的,但是她却说要一元钱的清扫费才让我们进去,我本来不想给的,但是宁说:“牛都买了,还差这一根牵牛的绳吗?”呵呵,我也不管他的比喻恰不恰当反正他给了钱,我参观完后还是不过瘾,于是在民居前跟阿婆照了张相。
另外一个有特色的民居是“黄氏庄园”,它的特点在于保留了完整的古居“三进”的格局。黄家在当年算得上是扬美比较富足的大户,黄氏庄园前面是住宅区,后面是作坊区,手工业在当时极为兴盛,从现存黄氏庄园的规模还可依稀看到当年的影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机械化生产代替手工业,现在的庄园也就只能成为了游人探古的去处了(进去也是要交一两元的“入门费”)。
顺着青石板路走着,好象时光回溯到了明清时代,总感觉看不够,玩不够,但是时光却总是不能回头的,午饭的时间到了,如果不抓紧时间吃午餐我就赶不了下午四点回柳的火车了,于是匆匆结束了我的观光行程,当然既然来了杨美,美食也是不容错过的,来杨美吃什么呢??呵呵,当然要首选河边鱼了!另外杨美的酶菜也是一绝。宁挑了几条小河鱼让老板煎了吃,在老板为我们煮饭的时候我也去挑了两三斤的酶菜和一些味道很不错的豆酱。为了赶车(下午只有一趟12点半出杨美的车,不然就要等到四点了!)我们吃得也是囫囵吞枣,现在回味起来也只记得那个鱼煎得还真是香!
还好赶上了车,就这样结束了我的杨美之游。回南宁还坐了一次渡船倍感新奇,就是等得太久了。
扬美,这个千年古镇,在走过千年烟雨浮华后,留下的是斑驳的岁月痕迹。时间使扬美变成一片陈迹,唯有古风不老。走进这片古老的土地便似走进了古色古香、韵味无穷的画卷。
2004/9/22
图片如下: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