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崛起 博客首度参与报道美国总统大选

      Y新传理论 2004-10-29 12:41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身为e代新人类的您知道“博客”是什么吗?正当我们还以为它是“稀客”的时候,在美国,它已经成了“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常客”,甚至荣升为今年总统大选宣传战里政客们不容忽视的“贵客”。

这个原本属于因特网网民们抒发情感,交流想法的平台如今和政治拉上关系以后,两者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特殊化学反应呢?此外,它与媒体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已经变得越来越紧密,像《纽约时报》造假丑闻等好些轰动世界的大新闻都出自博客的手笔,正是他们抖出了第一手材料。不信?您看!

博客式参政

三大作用凸显其助选力量,成大选政客必争之新阵地

博客一开始是网民共享个人思想的一种方式,但是,现在博客已经成为一种高级媒体,甚至在美国总统电子竞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自本次美国大选揭幕以来,“博客”已悄然成为一股影响选举的新锐政治势力。博客们正试图以虚拟模式构筑一种基于网络的“新型民主”。

作用一:筹集竞选资金

详细审查数万个网络记录已经对媒体和情报分析构成了挑战。但是,在众多的抨击、评论和小道消息中,博客网站内容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且成为了突发新闻的有力来源。

前民主党党内初选提名人霍华德·迪安是第一个发现博客政治威力并且尝到甜头的聪明人。他早在初选开始之前就设立了个人竞选博客日志,上面不断登出他的言论或活动消息,他发布的每一条帖子都获得了数百人的跟帖,而且他通过博客日志直接和选民对话。其网站访问量在初选前期基本上与白宫网站的访问量相当。他去年光通过自己的官方博客网站就筹集到了700多万美元竞选资金。这无意中引起了不少参加竞选的内部人士的注意。

作用二:决定投谁一票

一位参与管理美国一个政治博客网站的保守派人士布鲁斯·雷恩斯坦说,人们可以利用博客的方式通过接触网络用户来影响大选。你可以对选择民主党、共和党或者第三方党派犹豫不决的选民施加影响,并且影响公众的意见。

作用三:新型宣传工具

不久前,为了给2004年美国大选预热舆论,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分别邀请知名媒体记者和部分博客一起参加他们的大会,以前躲在互联网角落里传播猛料的博客们,第一次登上了大雅之堂。

在克里和布什总统被正式提名为民主党和共和党候选人的大会上,博客首次成为可信赖的媒体。民主党在7月下旬举行的全国代表大会上已经将大会新闻的一部分通过博客网络发布出去。在会议期间,阅读政治类博客的美国读者增至约1300万。民主党更将自己的博客新闻发布管理权交给了前副总统戈尔,足见他们已经相当重视。

尽管共和党没有在8月30日召开的大会正式选用博客发表消息,不过,共和党发言人阿里萨·麦克莱宁称:“我们批准了他们参加会议。我们当然愿意看到他们的到来。”看来,共和党在这方面也是不甘落后的。布什竞选班子电子媒体竞选主任说,我认为博客是一种伟大的工具,因为它能够让人们谈论政治和公共政策。

大多数博客认为,他们是媒体的监督者。政治新闻报道在登上报纸之前常常在博客网站上就要进行反复推敲,因此真实性和可信度还是相当高的。

博客媒体地位直逼记者?

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是博客正式迈向新闻传播领域的里程碑,它在这次美国大选中已成兵家必争之地。他们各自的竞选阵营除了设立官方博客网站之外,双方拥护者还分别建了许多各式各样的“旁系博客网站”互道立场,议题也遍及各个领域,形成一场大规模的“博客大战”。

民主党破天荒允许博客采访

如果仅仅如此,新闻界还不会承认博客是他们之中的一员;但是2004年7月26至29日在波士顿举行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之中,大会组织者有史以来第一次为各种政治博客们发放了采访证。新闻界大概就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从大会的角度来看,博客与记者的地位是相当的。尽管他们还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记者,但这件事被认为是博客“合法化”的里程碑。

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办单位表示,邀请博客作者与会的标准有三:读者人气、专业性以及原创性,有志于博客创作的朋友们可以铭记在心。

CNN食言有因 另眼看待博客

美国有线新闻网(CNN)7月21日发出新闻稿,宣布一方面以博客的方式实时报道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全过程,由旗下数字节目主持人、分析评论员、特派员共同执笔;同时与知名博客追踪服务的网站合作,推出名为“博客观察”的栏目。由于该网站宣称能够追踪超过320万个博客网页的内容更新与响应状况,CNN希望透过采用“博客”这种新型新闻报道方式第一时间追踪掌握最新的选举议题,并以最快的速度通过互联网发布出去。

许多传统媒体网站其实都已经开始借博客吸引更多读者,为何特别提到CNN?原因很简单,就在2003年第一季,CNN不但要求战地特派员凯文·塞兹停止在其博客网页上张贴伊拉克战事的报道,并且其发言人曾立誓表示:CNN宁愿以比较结构化的方式报道新闻,我们坚决不采用博客!CNN态度一百八十度的的转变,突显了传统媒体已经体认到博客是他们不能等闲视之的新闻来源之一。

或许以后新闻传播史上可能会记载下这些历史:

──1924年,广播首度参与报道美国总统大选;

──1952年,电视首度参与报道美国总统大选;

──2004年,博客首度参与报道美国总统大选。

博客小贴士

所谓“博客”,是英文blog(Weblog的简称)的音译名称,实际上是互联网上非常流行的“网络日志”。如今它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网络交流方式。换句话说,就是网民们通过互联网发表各种思想的虚拟场所。“博客”网页通常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构成。盛行的“博客”网站内容从新闻内幕到个人思想、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应有尽有。

宗旨: 让别人关注自己

2001年9月11日在纽约世贸中心发生恐怖袭击之后,很多生活和工作在附近的人们开始在网上记述他们的经历。这些汇集了目击场景和个人感想在内的“博客”吸引了数百万的读者。这正是“博客”的思路:让个人能够面向公众。

特点: 来源众多 信息及时 吸引力大

早期的“博客”爱好者是那些热衷于网上冲浪的人和业余写作者,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网络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博客”中获取新闻、信息和观点。

同样,“博客”的作者队伍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其中包括传统的新闻记者、战场上的士兵、遭受自然灾害地区或战争地区的居民以及希望表达自己观点的普通民众。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来自个人的即时性的内容往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类型: “流水帐” “记事本” “过滤器”

第一种类型的“博客”被称为“流水帐”(microjournal)。你可以使用“博客”工具随便写一些句子,然后将它们发布到网上。起初,大多数人都这样使用“博客”。但这种形式看起来显然十分枯燥,因此人们希望看到更有意义的。

第二种类型被称为“记事本”(notebook),它看起来与杂志或日记比较类似,每一条记录的篇幅相当于一篇随笔或散文。那些经常能从日常经历中得出感悟的人喜欢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而许多主要的新闻机构也开始从这些文章中提取素材。

第三种类型叫做“过滤器”(filter),它通常以某几个字作超链接,读者点开以后就到达另一个网页,作者会把自己的观点贴在这里。可以是寥寥数言,也可以是长篇大论。它可以让作者表达对网站、事件、观点、产品等一切你所感兴趣的事情的看法。

分类: 身份五花八门 题材丰富多样

在目前各独立博客之中,有电视节目、计算机语言、新闻、法律、政治、特殊文化等数万种主题,许多是个人一天内思索的结果。博客因其张贴内容的差异、现实身份的不同而有各种称谓,如政治博客、记者博客、新闻博客等。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