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一——没有来龙去脉的故事
如果单看影片,你将完全不明白这个间谍故事的目的,整个故事缺乏由头,主人公的行为缺乏动机,它充分展示了生活的“非理性”,基本的逻辑都不符合的结果是,这是一部必须拍前传和续集的电影。
影片故事开始于某县,刘捕头为抓捕“飞刀门”残余,要同事金捕头乔装去牡丹坊大闹,抓出嫌犯盲歌妓小妹,再指使金捕头劫牢将小妹救走,目的是找到飞刀门老巢。之后,州府追兵杀到。危难之际,飞刀门掌门大姐现身救人。一路尾随的刘捕头被飞刀门擒住。山中刑场,大姐一刀挑断刘捕头的绑绳,原来他是打入官府的卧底,这名大姐也并非真的帮主大姐。小妹一路与金捕头假戏调情成真爱,放了他,小妹自己也中了因爱生妒的刘捕头放出的飞刀。金捕头回来与刘捕头决战,小妹死,两男人伤心欲绝。最后一个镜头是:官府逼近飞刀门驻地。
故事的出发点和结局都让人一头雾水,这一场间谍战的目的是什么?为了抓金捕头?他不过是个小人物,一刀杀了即可,不必大费周折。惟一的解释是,飞刀门让卧底刘捕头出动的目的就是把官府重兵引来老巢,生怕藏得太深官府找不着。把官府引来之后需要续集,刘捕头与小妹的故事也要前传交代。而飞刀门这一组织行事更是诡谲,让刘捕头监工自己的情人去勾引别人,够绝。
定义二——让人爆笑的爱情悲剧
影片号称最感人的爱情故事,制片人张伟平曾说过:“看完了不哭,你来找我。”现实的放映结果是,非但不哭,还要笑场不止。张艺谋这部影片的出发点是阴谋与爱情。三流的阴谋都编不圆姑且不论,爱情悲剧让人笑场却是需要极大“天赋”的事情。
笑场情节不胜枚举:刘捕头语重心长地教育金捕头不要对小妹动心,好似老干部教育下属;金捕头被抓后第一句话是兄弟们在哪?让人好像看到《草原英雄小姐妹》中小姐妹醒来的那句“公社的羊在哪”;宋丹丹“大姐”的出场,更让人联想到春节晚会,怎么都觉得她对面站的应该是赵本山。其实,观众笑场的最大原因一是这些演员基本都已被定了型,一出场就给人一种固有的感觉,看他们煞有介事地演一个完全不同以往的角色,怎么看怎么假。二是剧本实在苍白,人物对白简单到观众都可以分毫不差地接上下半句,再加上平淡的配音,没有任何吸引力可言。接对白成了观影的另一乐趣。
定义三——研究物体运动轨迹的教学片
《英雄》中,大家已经见识了张艺谋拍武打动作的细节,这次更把这种细节发挥到极致。以小石子、蚕豆、箭、刀、竹等各种物体为“主角”的特写镜头,充分展现了各种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轨迹,堪称一部研究物体运动的物理教学片。
牡丹坊内满天飞舞的蚕豆好像在做“布朗运动”,飞刀撞击树木后改变飞行线路滑出的弧线,小石子破空穿行的直线,人被毛竹林尖弹起呈抛物线状前进,厚重的毛竹削尖后直奔人面门而来的尖锐直线,一滴血在空气中飞行的波动,金捕头射出的飞箭在精确激光制导帮助下穿过各种树木直达目标物体的衣服最边缘的运动曲线,都让人叹为观止,这些物体运动占了影片大量篇幅,堪称学习物体运动规律教学片,当然,前提是这些运动符合科学规律。
定义四——致敬电影经典的合辑
拍武打片,最重要要有想像力,动作要出神入化,前所未见才有吸引力,如果这些都没有,那就只能以向某某致敬的方式模仿一番了。
《十面埋伏》中的竹林,让人马上想到李安的《卧虎藏龙》,一拍武打,就只能进竹林,难道成了通病?结尾最经典的情节,刘捕头刀上的一滴血飞出,飞刀刺破血滴,散落一地鲜红。这一情节,与《英雄》中张曼玉受伤、梁朝伟不愿让水滴落到她脸上污了爱人面目出手去拦如出一辙。无论是为爱的初衷还是表达爱的方式,都只有重复,毫无新意。此外,影片不仅首映式学习春节晚会形式,影片中也不乏向“春晚”致敬之笔,宋丹丹一亮相,就像晚会小品,只差赵本山站在对面。如果用一个定型演员,要么就用她的定型形象,要么给她重大改变,显然张艺谋导演两者都不是,没把演员用好,乃是导演的最大败笔。至于为向梅艳芳致敬,导演表示大姐的角色将一直空缺,所以宋丹丹以头目身份出场,但还要刻意用台词交代一句“大姐岂能轻易现身”。难怪许多观众询问,宋丹丹这个角色有什么用?
定义五——古今词汇融会贯通的教材
故事都讲不清楚,对白自然也没什么指望,但是,“埋伏”的对白不仅苍白到幼稚,还有文不文、白不白的毛病,好像五四时代刚流行用白话文写作初期,文白杂糅这种修辞错误,竟成了“埋伏”对白的特点,“埋伏”这种高手制作的电影,竟也跟满电视泛滥的古装剧一种台词水平?刘捕头感慨自己虽然在官府卧底,但始终没能救柳老帮主性命,大姐宋丹丹安慰道:“没关系,那时你在长安公干。”公干?是古汉语?是港台话?
这种对白方式比比皆是,听来如有芒刺在背。
定义六——台词人物最少的影片
大概为了掩饰对白让人难以忍受的幼稚苍白,《十面埋伏》是有史以来有台词人物最少的大片,除宋丹丹、章子怡、刘德华、金城武和蒙面“大姐”以及一盾牌兵甲外,其他演员均没有台词,只有六名演员有台词,开创了大片新纪录。由此也可以想象出来,这个故事多么贫乏。马跑来跑去接一段打来打去再接一段男女滚来滚去(没有任何暴露和实质内容),整个故事就这样发展下去。
定义七——展示人体极限的励志片
《十面埋伏》中的人物,都百打不死,表现了人靠精神力量支撑下去的耐力,是充分展示人的体能极限的励志影片。
先说小妹章子怡,第一次胸部中了刘捕头的飞刀,撑了半天倒下。等金捕头赶回在花海抱着她时,还能睁开眼睛说“回头”后再度倒下。等金捕头与刘捕头打到漫天飞雪,小妹竟从雪里站起来摆了个姿势对刘捕头道“让他走”。然后甚至能从自己身上拔出飞刀,击落刘捕头对金捕头射出的鲜血,顽强的生命力令人叹为观止。两位主演捕头也是如此,一场生死之战,从树林子还是五彩斑斓时一直打到漫天飞雪,耐力也是超强。
定义八——超级国际化的范本
《十面埋伏》乃古琵琶曲名,写的是楚汉之争,而电影“埋伏”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在乌克兰拍摄,请日本设计师制作服装,主题曲由美国人演唱,可谓一部最国际化的大片。原来,唐朝的故事都是这样出炉的。
定义九——检验数学能力的益智片
影片叫做“十面埋伏”,自然埋伏不少,观众一开始就知道的,最后才揭秘的,到底有多少呢?这就是一道考验你算术能力的数学题了。第一道埋伏:金捕头化装成随风大侠救出小妹。第二道埋伏:官府兄弟假装伏击并死而复生。第三道埋伏:州府真正追兵杀到,事情发展失去控制。第四道埋伏:小妹不盲,也非帮主遗孤。第五道埋伏:刘捕头原来是卧底。第六道埋伏:宋丹丹并非大姐。算来算去,大概只有六面埋伏,为什么十面埋伏?除了导演,观众都不大明白。
定义十——再次炒作制胜的商业案例
与其说《十面埋伏》是一部电影,不如说其整个从拍摄到上映的过程正如一个产品从生产到营销的过程,最成功的不是产品多好,而是其商业炒作手法的大获成功。作为电影,“埋伏”实在一般,但它却是一个再次证明炒作重要性的商业案例。观众能进影院,媒体能关注,它就成功了。至于观众进了影院看到的是什么?谁来负责!(转自北京晨报 记者 侯柠柠)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