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面对这高端闪存MP3和硬盘MP3的节节紧逼,面对这MD市场份额的日渐萎缩,SONY推出了最后的王牌HI-MD,HI-MD的规格是在今年一月份发布的,但是一直等到七月份才正式在海外上市。HI-MD的推出的目的在于收回被MP3 player蚕食的市场,但是到底HI-MD能否如SONY所愿,收复随身听市场的失地,让我们先来实地感受一下HI-MD吧。
HI-MD有哪些新特性?
笔者拿到的这款HI-MD是首批推出的旗舰级型号:MZ-NH1,笔者看到机器的第一眼,就被其做工所折服,金属拉丝面加上弧形边角设计,再搭配香槟金与银白色,很具有金属质感,不能不说是一件艺术品。
(图一)而充电底座也是一件相当前卫的摆设。
(图二)和NETMD相比较,新特性主要有三:
1、使用1G高容量的HI-MD碟,向下兼容标准MD碟,并可以用HI-MD格式标准MD碟片,容量为170MB的标准MD碟格式化后的容量为291MB;
2、使用了最新的HI-MD音频格式,包括无压缩的PCM格式(1411K)、HI-SP格式(ATRAC3 PLUS 256K)、HI-LP格式(ATRAC3 PLUS 64K)、48K;
3、可以直接当移动磁盘使用(WINME、WIN2000、WINXP下即插即用)
具体解释一下三个新特性,虽然是1G的容量,但是由于选取进制的不同,在电脑上显示为一张HI-MD碟片的容量约963MB,还有就是标准MD碟片必须经过HI-MD格式化后才能够被电脑识别为存储空间。另外直接COPY进HI-MD碟里的歌曲是不能被识别播放的,必须通过sonicstage进行转换下载。
在最新的HI-MD的音频格式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添加了对线性PCM格式的支持,也就是CD采用的对音频的记录格式,在音质上达到了和CD同样的水平,而HI-SP(ATRAC3 PLUS 256K)在算法上也相当不错,虽然有一定的压缩,但是从盲听来说还是很难区分音乐文件是否被压缩,另外HI-MD还支持标准MD碟片的播放,也就是说HI-MD有两种播放和录音的模式,在HI-MD模式下的录音方式有:PCM、HI-SP、HI-LP;在NETMD模式下的录音方式有:SP、LP2、LP4、MONO。
HI-MD的音质怎么样?
笔者使用了正版的CD《阿姐鼓》通过HI-MD自带的Sonicstage和MD Simple Burner软件分别转换Track3《阿姐鼓》为PCM、HI-SP、HI-LP格式,并且利用EAC和LAME把相同曲目制作成了WAV,CBR 320KBPS和VBR alt-preset预先设值的fast extreme,以及网络中普遍采用的CBR 192KBPS的MP3曲目,传输到笔者的IRIVER 590T(590T不支持WAV格式)以及一台IRIVER H120里,用B&O的A8以及SONY的E888耳机反复试听,感觉PCM格式下的确不负众望,在频宽、细节表现力方面,都让笔者感到满意,是SONY的老风格,音色清晰明亮,修饰很少,还原真实。而HI-SP则和PCM的差异很小,只是在细节的表现上不如PCM丰满,朱哲琴的声音高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泛音不如PCM,看来SONY的ATRAC3 PLUS的压缩算法在高频的处理上也不是特别理想,而HI-LP的BIT率太低,音质不敢恭维。而在横向对比中,在都不开音效的情况下MZ-NH1的PCM基本上和在H120上播放的同样是无损的WAV格式打了一个平手,由于各自机器的风格不太一样,所以,听感也不一样,低频上HI-MD基本上不能和H120相比较,特别是下潜的量感上,但是在高频的细节表现上,HI-MD更胜一筹。而CBR192KBPS的表现基本上和HI-SP相仿。
HI-MD你那什么吸引我?
作为一个普通的消费者,要购买一款产品都要横向对比一下同等价位的产品,选择数码播放器也是一样的,当然要从价格,容量,音质,易用性方面对比一下。
A. 价格:现在上市的HI-MD一共有四款,价格都在2000元以上,而MZ-NH1的价格更是在3000元左右,在这个价格区间里是少数高端的闪存MP3和硬盘MP3的领地,硬盘MP3的代表iPod mini的价格在2400左右,容量为4G的微硬盘,而创新和JNC推出了容量为1.5G的采用微硬盘为存储介质的MP3,价格仅仅在1500左右,而传统采用笔记本硬盘作为存储介质的MP3,虽然在播放时间上不具有优势,但是其15G—40G的容量,2000多的价位,使其具有很高的性价比。而高端闪存MP3中,IRIVER也把其512MB容量的产品价格下调到了2K一下。相比之下HI-MD的价格实在没有什么优势可言,好在新品刚刚上市,价格还有下调的可能。
B. 容量:HI-MD的专用碟片1G的容量和闪存MP3相比有明显的优势,但是怎么也没有办法超越动辄就是数G的硬盘MP3。
C. 传输速度:HI-MD的写入速度太慢。HI-MD没有使用USB 2.0的接口,原因
是HI-MD机的光头读取与写入速度上有限HI-MD的移动磁盘传输率在500K/秒左右,如果要录满一张HI-MD(约964M),需时约半个小时左右(33分钟左右),相当于4X的CD刻录机,对于使用者来说可以所是漫长的等待,对于现在硬盘MP3普遍采用的USB2.0接口甚至IEEE1394接口来说,500K/秒的传输速度无疑是没有任何优势的。而且频繁使用光头组件以及伺服系统,会使其寿命大大缩短,要知道MD更换一个光头的代价是很大的!
D 防震:仍然采用SONY传统的G防震系统,但是终究是有机械组件在里面,防震肯定不如无任何机械组件的闪存MP3,但是和采用传统笔记本硬盘的MP3相比有一定的优势,而新一代微硬盘由于其特殊设计,它的防震能力比一般笔记本硬盘强许多,因此在防震上能和G防震系统相抗衡。
E 易用性:HI-MD依然不支持对MP3,WMA等网络音乐格式的直接支持,都得通过附带软件进行转化,本来MP3就是有损压缩,两种有损压缩相互转换更是对音质的致命打击,虽然转化所用的时间不多,但是喜欢直接对于喜欢直接把从网上DOWN的歌曲装到MP3里的用户,显然不喜欢这多此一举。虽然HI-MD能往下兼容NETMD的播放格式,但是和现在主流的音乐格式依然格格不入,另外一点,MP3播放器能通过固件的升级修正一些BUG,有可能支持更多的音乐格式,比如现在IRIVER支持的OGG格式,iPod支持的AAC格式,甚至以后有望支持MP3格式的接班人的MPC格式,而HI-MD在这方面没有优势。
F 做工:这显然是HI-MD的优势,笔者认为即使是一向做工精良的iPod都在HI-MD面前俯首。
HI-MD能有所作为吗?
就中国市场来说,本来在2000元以上的随身听市场份额占总体的份额就比较小,而硬盘MP3已经占得先机,加上国人现在掀起的一鼓抵制日货的风潮,纵然有SONY的品牌效用和音质的口碑在里面,也很难在这块市场上有所突破。而在消费水平比中国高很多的欧美市场上,老外仍然不买SONY的帐,NETMD的直接对手iPod在过去几年里所创造的销售奇迹就说明了这一点,老外也怕麻烦,虽然他们很在意版权保护。MP3在技术上的发展已经使MD的位置越来越尴尬,HI-MD真的不是SONY的救命稻草!
名词解释:
线性PCM:PCM (Pulse Code Modulation),即脉冲编码调制,指模拟音频信号只经过采样,指模拟音频信号只经过采样、模数转换成PCM信号,而未经过任何编码和压缩处理。普通CD线性PCM的取样频率为44.1kHz,量化精度为16bit,动态范围为98dB。
微硬盘(Microdrive):硬盘的一种,盘片面积只有1英寸, 主流容量能达到了1-4GB级水平,转速达到3600-4200 RPM,采用兼容工业标准的多种硬盘接口,具有高防震性,防静电等特点,今后将广泛应用于各种数码产品中。
HI-MD有哪些新特性?
笔者拿到的这款HI-MD是首批推出的旗舰级型号:MZ-NH1,笔者看到机器的第一眼,就被其做工所折服,金属拉丝面加上弧形边角设计,再搭配香槟金与银白色,很具有金属质感,不能不说是一件艺术品。
(图一)而充电底座也是一件相当前卫的摆设。
(图二)和NETMD相比较,新特性主要有三:
1、使用1G高容量的HI-MD碟,向下兼容标准MD碟,并可以用HI-MD格式标准MD碟片,容量为170MB的标准MD碟格式化后的容量为291MB;
2、使用了最新的HI-MD音频格式,包括无压缩的PCM格式(1411K)、HI-SP格式(ATRAC3 PLUS 256K)、HI-LP格式(ATRAC3 PLUS 64K)、48K;
3、可以直接当移动磁盘使用(WINME、WIN2000、WINXP下即插即用)
具体解释一下三个新特性,虽然是1G的容量,但是由于选取进制的不同,在电脑上显示为一张HI-MD碟片的容量约963MB,还有就是标准MD碟片必须经过HI-MD格式化后才能够被电脑识别为存储空间。另外直接COPY进HI-MD碟里的歌曲是不能被识别播放的,必须通过sonicstage进行转换下载。
在最新的HI-MD的音频格式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添加了对线性PCM格式的支持,也就是CD采用的对音频的记录格式,在音质上达到了和CD同样的水平,而HI-SP(ATRAC3 PLUS 256K)在算法上也相当不错,虽然有一定的压缩,但是从盲听来说还是很难区分音乐文件是否被压缩,另外HI-MD还支持标准MD碟片的播放,也就是说HI-MD有两种播放和录音的模式,在HI-MD模式下的录音方式有:PCM、HI-SP、HI-LP;在NETMD模式下的录音方式有:SP、LP2、LP4、MONO。
HI-MD的音质怎么样?
笔者使用了正版的CD《阿姐鼓》通过HI-MD自带的Sonicstage和MD Simple Burner软件分别转换Track3《阿姐鼓》为PCM、HI-SP、HI-LP格式,并且利用EAC和LAME把相同曲目制作成了WAV,CBR 320KBPS和VBR alt-preset预先设值的fast extreme,以及网络中普遍采用的CBR 192KBPS的MP3曲目,传输到笔者的IRIVER 590T(590T不支持WAV格式)以及一台IRIVER H120里,用B&O的A8以及SONY的E888耳机反复试听,感觉PCM格式下的确不负众望,在频宽、细节表现力方面,都让笔者感到满意,是SONY的老风格,音色清晰明亮,修饰很少,还原真实。而HI-SP则和PCM的差异很小,只是在细节的表现上不如PCM丰满,朱哲琴的声音高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泛音不如PCM,看来SONY的ATRAC3 PLUS的压缩算法在高频的处理上也不是特别理想,而HI-LP的BIT率太低,音质不敢恭维。而在横向对比中,在都不开音效的情况下MZ-NH1的PCM基本上和在H120上播放的同样是无损的WAV格式打了一个平手,由于各自机器的风格不太一样,所以,听感也不一样,低频上HI-MD基本上不能和H120相比较,特别是下潜的量感上,但是在高频的细节表现上,HI-MD更胜一筹。而CBR192KBPS的表现基本上和HI-SP相仿。
HI-MD你那什么吸引我?
作为一个普通的消费者,要购买一款产品都要横向对比一下同等价位的产品,选择数码播放器也是一样的,当然要从价格,容量,音质,易用性方面对比一下。
A. 价格:现在上市的HI-MD一共有四款,价格都在2000元以上,而MZ-NH1的价格更是在3000元左右,在这个价格区间里是少数高端的闪存MP3和硬盘MP3的领地,硬盘MP3的代表iPod mini的价格在2400左右,容量为4G的微硬盘,而创新和JNC推出了容量为1.5G的采用微硬盘为存储介质的MP3,价格仅仅在1500左右,而传统采用笔记本硬盘作为存储介质的MP3,虽然在播放时间上不具有优势,但是其15G—40G的容量,2000多的价位,使其具有很高的性价比。而高端闪存MP3中,IRIVER也把其512MB容量的产品价格下调到了2K一下。相比之下HI-MD的价格实在没有什么优势可言,好在新品刚刚上市,价格还有下调的可能。
B. 容量:HI-MD的专用碟片1G的容量和闪存MP3相比有明显的优势,但是怎么也没有办法超越动辄就是数G的硬盘MP3。
C. 传输速度:HI-MD的写入速度太慢。HI-MD没有使用USB 2.0的接口,原因
是HI-MD机的光头读取与写入速度上有限HI-MD的移动磁盘传输率在500K/秒左右,如果要录满一张HI-MD(约964M),需时约半个小时左右(33分钟左右),相当于4X的CD刻录机,对于使用者来说可以所是漫长的等待,对于现在硬盘MP3普遍采用的USB2.0接口甚至IEEE1394接口来说,500K/秒的传输速度无疑是没有任何优势的。而且频繁使用光头组件以及伺服系统,会使其寿命大大缩短,要知道MD更换一个光头的代价是很大的!
D 防震:仍然采用SONY传统的G防震系统,但是终究是有机械组件在里面,防震肯定不如无任何机械组件的闪存MP3,但是和采用传统笔记本硬盘的MP3相比有一定的优势,而新一代微硬盘由于其特殊设计,它的防震能力比一般笔记本硬盘强许多,因此在防震上能和G防震系统相抗衡。
E 易用性:HI-MD依然不支持对MP3,WMA等网络音乐格式的直接支持,都得通过附带软件进行转化,本来MP3就是有损压缩,两种有损压缩相互转换更是对音质的致命打击,虽然转化所用的时间不多,但是喜欢直接对于喜欢直接把从网上DOWN的歌曲装到MP3里的用户,显然不喜欢这多此一举。虽然HI-MD能往下兼容NETMD的播放格式,但是和现在主流的音乐格式依然格格不入,另外一点,MP3播放器能通过固件的升级修正一些BUG,有可能支持更多的音乐格式,比如现在IRIVER支持的OGG格式,iPod支持的AAC格式,甚至以后有望支持MP3格式的接班人的MPC格式,而HI-MD在这方面没有优势。
F 做工:这显然是HI-MD的优势,笔者认为即使是一向做工精良的iPod都在HI-MD面前俯首。
HI-MD能有所作为吗?
就中国市场来说,本来在2000元以上的随身听市场份额占总体的份额就比较小,而硬盘MP3已经占得先机,加上国人现在掀起的一鼓抵制日货的风潮,纵然有SONY的品牌效用和音质的口碑在里面,也很难在这块市场上有所突破。而在消费水平比中国高很多的欧美市场上,老外仍然不买SONY的帐,NETMD的直接对手iPod在过去几年里所创造的销售奇迹就说明了这一点,老外也怕麻烦,虽然他们很在意版权保护。MP3在技术上的发展已经使MD的位置越来越尴尬,HI-MD真的不是SONY的救命稻草!
名词解释:
线性PCM:PCM (Pulse Code Modulation),即脉冲编码调制,指模拟音频信号只经过采样,指模拟音频信号只经过采样、模数转换成PCM信号,而未经过任何编码和压缩处理。普通CD线性PCM的取样频率为44.1kHz,量化精度为16bit,动态范围为98dB。
微硬盘(Microdrive):硬盘的一种,盘片面积只有1英寸, 主流容量能达到了1-4GB级水平,转速达到3600-4200 RPM,采用兼容工业标准的多种硬盘接口,具有高防震性,防静电等特点,今后将广泛应用于各种数码产品中。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