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小小寰球 2006-4-1 16:26
苏东课题资料

三个方面问题:1.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历史回顾
2.苏东剧变过程
3.历史原因和教训
一、苏东兴亡简要回顾
1.苏联的成立。
1917年3月,二月革命,李沃夫,克伦斯基,临时共和政府。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上午,桥梁,火车站,邮局,国家银行,政府机关等战略要地。
晚9时,捏瓦河,"阿芙乐尔"号寻洋舰。冬宫。
7日夜,全俄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召开,通过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农民书》,宣告全俄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兵农代表苏维埃。会上,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1918~1921,三年内战。战时共产主义。
1921.3新经济政策。
1922,苏维埃俄国各族人民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1924,列宁逝世)
1925,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斯大林)。社会主义工业总路线: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1928~1941,三个五年计划。
一五,实现了工业化。二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位。三五,很大成就。1941年德国入侵。
2.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是指战后出现的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和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分庭抗礼的国际关系格局。(东西方两大阵营)
1943~1945,盟国领导人从开罗、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等双边或多边会谈,形成的一些公报、议定书、协定、声明、备忘录等。对战后秩序所做的安排。
战后,东欧诞生了一些人民民主国家。
冷战。美,政论家赫伯特•斯沃普提出,1946年初。
战后初期,苏着手恢复和发展经济。1950年比1940年国民收入增40%,工业总产值增长70%,工业化水平大大提高。但是,民用消费品的生产无法满足人民提高生产水平的需要。农业和轻工业一直为与国防密切相关的重工业服务。长期存在工农剪刀差。(1953.3.5,期大林逝世)
3.赫鲁晓夫"三和路线"。
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
摒弃了斯大林时代与西方国家针锋相对、强硬对抗的方针,对西方发起和平攻势。
1959.9.15,图-114型飞机,华盛顿机场,戴维营会谈。赫与艾。
1961.1.20,肯尼迪,提出"和平战略",通过经济援助、贸易和人员交流等手段,从思想意识形态入手来改变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军事遏制与和平演变交织)
勃烈日捏夫,沿习。
二、东欧剧变
20世纪80年代,日益加剧的内部危机使东欧社会主义这座表面稳固的大厦濒于坍塌。东欧社会主义链条率先在最为激进的波兰突然断裂,接着产生连锁反应,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政权相继易手。
1)波兰
80年代初,波兰团结工会,因波兰统一工人党在食品供应上的一个错误决定,领导了一场大规模工潮。
1981.2,国防部长沃伊切赫•雅鲁泽尔期基大将出任总理。90天和平工作日。未获团结工会响应,对政府对抗。取缔团结工会,但受到西方声势浩大的声援,照常开展活动。
1982,经济改革。
1987.7,改革第二阶段,有些商品提价过猛,招致人民不满。
1988,罢工。让步。
1989.1,党十届十中全会通过《关于政治多元化和工会多元化立场》的决议。要求恢复团结工会合法地位。
1989.2.6,圆桌会议。开创了执政党与反对派坐在一起的先例。达成团结工会合法化、改行总统制和增设参议院、实行议会民主等协议。
1989.6,议会选举。团结工会大获全胜,成为左右波兰政治生活的主要力量。8月24日,团结工会主要顾问马佐维耶茨基出任新总理,产生了东欧历史上第一个非共产党人占主导地位的政府。
1990.1,波兰统一工人党宣布放弃马列主义,更名为社会民主党。
1990.12.9,团结工会主席莱赫•瓦文萨当选总统。至此,完成了自下而上夺取政权的过程。
2)匈牙利
1989.2.10~11,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召开中央全会,会议公报宣布:反对派的运动和正党可以在宪法允许的范围内存在,在多党制的范畴内可以实行政治多元化,并对1956年事件作了重新评价。5月31日,社工党为纳吉平反昭雪。10月6日,社工党改名社会党,改写了党纲,"同无产阶级专政、民主集中制和阶级政策决裂"。10月18日,宣布实行议会民主和市场经济体制。
1990.3.25~4.8,全国大选,反对派民主论坛获胜,同其它小党组成联合内阁,决定加速私有化进程。社会党沦为第四大党,在新内阁中未能获得一席之地。
3)东德
以公民大量向西德逃跑开端的。
1989.5,匈牙利宣布拆除与奥地利之间边界设施,9月又宣布废除与东德签署的《关于禁止对方无有证件公民去第三国的双边协定》,匈成为东德公民逃往西德的通道。10月,莱比锡百万人游行示威,要求自由选举。东德国庆,戈氏对记者发表谈话,不点名批评东德领导人。昂纲克感到孤立无援。10月18日辞职。11月9日午夜时分,数万群众强大压力下,柏木墙被冲破,涌向西德400万人次。12月1日,修改宪法,删去统一社会党领导作用的条款。12月16~17日,改名"德国统一社会党——民主社会主义党"(民社党),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4)捷克、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连锁剧变
演变过程大同小异,都是执政党最后妥协或被迫让步。
捷克政局变动是在重新评价1968年"布拉格之春"事件上久拖不决而引发的。
保加利亚是在共产党自我蜕变下比较温和、顺利完成的。
罗马尼亚则以流血方式痛苦地实现了剧变,总统尼古拉•齐奥塞斯库被秘密审判后就地处决。
此后,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也接连发生政局大变动。
美国《时代》周刊曾用"10"概括了东欧这一剧变:波兰10年,匈牙利10个月,东德10个星期,捷克10天,罗马尼亚10小时。
三、苏联解体
1985,入主克里姆林宫,内外交困。
1979~1984,连年歉收,居民生活水平下降。
领导层思想僵化保守,教条主义盛行,官僚主义严重,腐化和特权问题惊人,党和政府威信不断下降。
戈氏决定新一轮改革:
从经济改革开始。推行了以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为重点的经济改革。但由于急于求成,方案没有经过科学论证,而且改革政策不配套,改革效果很差,未达到预期目的。
同时,戈氏宣扬的"公开性,民主化,多元化"使人们思想更加混乱。
经济改革碰壁后,片面认为问题出在政治体制方面。
1988.6,苏共19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转而全面的政治体制改革。
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概念。改革发生了质的变化。要求取消共产党领导,实行多党制的呼声日高。
1990.3,第三次(非常)人代会通过决议,正式取消宪法关于"苏共领导地位"条款,决定实行总统制和多党制。7月,苏共28大,声明把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苏共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最终目标。此后:。
政治上,取消苏共法定领导地位。
经济上,取消主导作用的公有制,实行私有化和向市场经济过度。
意识形态上,多元化,放弃马列主义指导思想地位。
引发了政治、经济、民族问题的全面危机。
1990.3.10,立陶宛率先独立,其它盟国纷纷发表主权宣言。
1991.8.14,国名改为"加盟共和国",成了解体的导火索。
1991.8.19,副总统亚纳耶夫,趁戈氏外出渡假,宣布戈氏因健康原因已不能履行总统职务,代行总统职权,成立国家紧急委员会,在6个月内紧急状态。19日中午,叶利钦在议会大厦发表《告俄罗斯公民书》,谴责政变。20日,声明,接管俄境内全部苏军。22日,戈氏回到莫斯科。
8月24日,戈氏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要求苏共中央自行解散。有着88年历史的苏共毁于一旦。
12月25日,戈氏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当晚7时38分,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69年的苏联国旗在茫茫暮色中缓缓地凄然降下,曾显赫于世数十年的一个超级大国就此消失。
四、苏东剧变的原因(历史教训)
1.东欧
1)经济领域危机。由于长期固守苏联模式,经济持续滑坡。波兰1988年人均国民收入比1978年低13%,匈牙利1987年通货膨胀率高达30%。巨额外债,6个东欧成员国1987年外债达760亿美元,其中波兰占了近一半。
2)东欧各国共产党的威信急剧下降。长期以来党内滋生了官僚主义,许多领导干部贪污腐化,以权谋私,使共产党严重脱离群众。群众的逆反心理和激进的政治情绪为反对派夺取政权提供了社会条件。
3)东欧各国共产党在执政后期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直接造成了党内思想、政治、组织上的严重混乱和涣散,极大地削弱了党的领导、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东欧国家的共产党员常常逃避对政治问题的争论,不思进取,也不再忠于他们曾经为之奋斗过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甚至连掌权者也不再信仰他们最初的政治理念了。
外因:戈氏的"新思维"和西方和平演变的冲击。
2.苏联
1)长期坚持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使整个社会日益僵化,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在思想理论方面。对马克思主义采取了教条主义的态度,在很多方面没有多实际出发。更为严重的是,把自己在特殊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绝对化、模式化,使之成为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照办的、僵化的教条。
在经济方面。采取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排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使经济缺乏内在动力,抑制了科技进步,并导致不能与按市场原则运行的世界经济接轨。
在政治方面。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导致了权力过度集中、个人专断,党包揽一切,国家权力几乎成了形式和摆设,缺乏民主等弊端,严重地挫伤了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使社会主义形象受到极大的侵蚀。
2)苏联进行的军备竞赛和对外扩张,导致自身实力过度消耗和衰退。苏联的国民收入相当于美国的50%,但军费开支比重比美国多10~20%。从这一角度而言,苏联的经济是被过度的军备竞赛拖垮的。对外扩张严重削弱了自身。每年为支持阿富汉亲苏政权付出110亿美元。
3)戈氏进行的改革,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垮台。初衷是想通过新思维来进行一场新的改革,使苏联实现新的发展。但忽视了苏联具体国情,企图一夜之间跳出几十年形成的体制弊端,从改革之初就埋下了致命的祸根:缺乏足够的理论和充分的论证,指导思想本身存在缺陷。这导致了戈氏的改革不仅思路混乱、脱离实际,还缺少应有的铺垫和具体的规划。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反使经济形势恶化,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失信于民,诱发了社会各种不满情绪的总爆发。更可悲的是,戈氏改革遇到困难时,还天真地以为只要能得到西方的援助,就能挽救苏联,于是对西方亦步亦趋。到后来则完全把自己的政治生命依赖于美国,成为美国推行对苏政策的工具。苏联便不可避免地在急剧衰败中加速分裂,最终走向解体。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