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教称谓的分类及其含义
佛教称谓大致分为身分性称谓、礼节性称谓;其中又可分为书面称谓和通俗
称谓,前者用于文书、信函之中,后者用于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之中。
(一)身分性称谓
身分性称谓又可分为戒律性身分称谓、职务性身分称谓。
1、戒律性身分称谓
佛教徒有四众和七众之分。四众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七众则
是在四众之外加上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这7种名称均为梵语译音,是佛教
中非常重要的、最常用的书面称谓。
比丘:又称絆刍、乞士等,特指受过具足戒(比丘戒,约250条)的男性出家
人。俗称僧、大僧等。
比丘尼:又称絆刍尼等,特指受过具足戒(比丘尼戒,348条)的女性出家人。
俗称尼、二僧等。
据戒律规定,受过具足戒的出家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僧伽,可穿三衣(袈裟),
具有收徒、授戒、传法、接受俗人供养的资格。受具足戒年龄一般在20岁至60岁
之间。
沙弥:特指已剃度、受过沙弥十戒,但尚未受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年龄多
在7岁至20岁之间。但20岁以上、一直未受具足戒的沙弥也不少。
沙弥尼:特指已剃度、仅受过沙弥十戒,尚未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出家人。
式叉摩尼:又名式叉摩那,义为学戒女。特指准备受具足戒、先修学两年四
根本戒和六法阶段的沙弥尼。
以上为佛教出家五众。一般来说,男称为僧,女称为尼,相对于在家信众都
可称为师傅。
佛教称谓大致分为身分性称谓、礼节性称谓;其中又可分为书面称谓和通俗
称谓,前者用于文书、信函之中,后者用于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之中。
(一)身分性称谓
身分性称谓又可分为戒律性身分称谓、职务性身分称谓。
1、戒律性身分称谓
佛教徒有四众和七众之分。四众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七众则
是在四众之外加上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这7种名称均为梵语译音,是佛教
中非常重要的、最常用的书面称谓。
比丘:又称絆刍、乞士等,特指受过具足戒(比丘戒,约250条)的男性出家
人。俗称僧、大僧等。
比丘尼:又称絆刍尼等,特指受过具足戒(比丘尼戒,348条)的女性出家人。
俗称尼、二僧等。
据戒律规定,受过具足戒的出家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僧伽,可穿三衣(袈裟),
具有收徒、授戒、传法、接受俗人供养的资格。受具足戒年龄一般在20岁至60岁
之间。
沙弥:特指已剃度、受过沙弥十戒,但尚未受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年龄多
在7岁至20岁之间。但20岁以上、一直未受具足戒的沙弥也不少。
沙弥尼:特指已剃度、仅受过沙弥十戒,尚未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出家人。
式叉摩尼:又名式叉摩那,义为学戒女。特指准备受具足戒、先修学两年四
根本戒和六法阶段的沙弥尼。
以上为佛教出家五众。一般来说,男称为僧,女称为尼,相对于在家信众都
可称为师傅。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