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华第一龙”星图之谜(Z)

      考古&宗教 2004-7-23 20:32
濮阳的古老星图是文物考古工作者依法配合引黄供水调节池工程、发掘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时清理出的,它给我们提供了约7000年前所发生的事件,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人对于宇宙星空有多么精确的认识、原始宗教有多么发达,它为我们建立了一个看待古代社会的知识背景。我们的祖先在那样久远的年代就掌握了如此高深的知识,我们再探讨古代文明,都要置放在这样的背景下去研究,这是解开中国文明起源的“一把钥匙”。

   由卢嘉锡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第一章中说:日月升落,星汉灿烂,中国的“先民是如何感受这些天文现象的?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料,我们还难以得知。而自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期(约4510年后)之后,开始有极重要的遗存昭示了先民对天文现象的感知,这就是距今约7000年的河南省濮阳龙虎、北斗墓的发现。这一发现引起了考古学界和天文学史界的巨大关注”。

   蚌塑龙虎像,栩栩如生

   这是一个被标号为45号的古墓,古老得连棺椁都没有的墓坑。据《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介绍:经碳十四测定,并经树轮较正,此墓大概是6460(正负135年)年前的,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期。墓主人头居南、足朝北,其东为一蚌壳塑龙像,张牙舞爪,栩栩如生;其西为蚌壳塑虎像,缓步平视,威风凛凛;其北为蚌壳塑三角形和人的两根胫骨构成的图案。

   春夏秋冬四神俱在

   45号墓中3具殉人的摆放位置很特别,被分放在墓穴中东、西、北三处,并特意斜置形成一定的角度。由于发掘的原因,现在我们只能看到西边的女童殉人。通过骨架鉴定,殉人的年龄都在12岁至16岁之间,他们的头部有刀砍的痕迹,都属于非正常死亡。《尚书·尧典》中记载,古人当时已经有了很完整的文化观念:认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由四位天文官分别掌管着,即“分至四神”。位于遗址最南端的31号墓主人是司掌夏至的神,而45号墓中的三具殉人则分别象征着春分神(东)、秋分神(西)和冬至神(北),四时的演变在这里表现得极其完整。

   墓主是黄帝还是颛顼?

   古人为何要将天象搬到地下?墓葬的主人到底是谁?考古学家习惯以随葬品的多寡来推测墓主人的地位,而濮阳45号墓却几乎没有什么随葬品,甚至连日常的生活用具都没有,陪葬他的居然是整个天上的星斗。可见墓主人的身份很不一般。有人猜是黄帝,有人猜是伏羲,有人猜是颛顼,还有人猜是蚩尤。但是,时至今日,墓主人的身份依然是个谜团。

   约七千年前,正是中国历史的传说时代,人类对大自然的崇拜使他们对于天象的了解达到了很高的成就,祭天地、敬祖宗、礼神灵,成为人类最重要的“工作”。传说中有“颛顼乘龙至四海”,在这个墓中却得到“人骑龙”的蚌塑,这难道也是一种巧合?

   二十八宿之说在天文学中占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然而,在人们广泛接受的同时,一些不解之谜也始终困扰着人们:远古的人类在创立这一恒星体系的时候,为何要选劝二十八”这一数字呢?划分二十八星宿的标准是什么?这一创意究竟是什么时代、在何处诞生的?等等。 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二十八星宿的起源“印度说”和“中国说”之争。中国的著名学者夏鼐先生坚持认为二十八星宿起源于中国,并根据文献资料进行了严密的推导。夏鼐先生的理论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但这一结论却一直缺乏实物的有力证明和支撑。反对“中国说”的人认为,中国的二十八星宿对应的左青龙、右白虎的四象之说,仅仅是中国汉儒的附会。

   实物证据:曾侯乙墓编钟

   1977年,湖北发掘出一座战国曾侯乙墓,其中的编钟轰动世界。然而,之后在一只漆箱的盖面上又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惊喜:乙66号箱盖上绘有一幅彩色的天文图,画面中间是篆书“斗”字,四周清楚地写着二十八宿的名称。冯时教授说,曾侯乙墓的星图当时非常轰动,它实际上提供给我们除了文献之外的二十八宿起源的一个考古实物证据。漆箱盖上中央那个特别大的“斗”字,分别向东西南北特意延长了四笔,而这四笔正好指向二十八宿四宫的四个中心宿。这四宫反映了古代的天官理论,就是后来四象的象征。曾侯乙墓的年代是在公元前433年左右,与之相呼应的是,河南省三门峡上村岭也出土了春秋时期的虢国铜镜,铜镜背面的图案几乎与曾侯乙墓的图案如出一辙。此二图的发掘,证明了公元前五世纪初或更早,中国就有了完整的二十八宿体系,并非汉代儒生的附会。

   二十八宿体系的形成无疑要经过漫长的历程,它的源头肯定要早于战国时代。那么它的上限可以追溯到什么年代呢?整整10年后,濮阳西水坡的惊世发现回答了这个疑问:这里不但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龙虎图形,也是中国天文学史的一个重大发现.

   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冯时教授,是最早关注墓中星图的专家。当冯教授在北京看到濮阳西水坡45号墓的平面图后,即被墓主人脚下小小的三角形吸引。这个细节让冯教授产生了很多疑问:这是否与北斗有关?斗柄为何用人腿胫骨而不是蚌壳?各种精心的安排,我们的祖先到底要表现出什么?令人十分遗憾的是,据最早组织发掘这一墓葬的濮阳市文化局原副局长孙德萱介绍,这一北斗图形“原作”已经不全了,由于不知道这个图形如此重要,围观的人又特别多,那两根当作斗柄的小孩胫骨竟然丢失了。

   夜观北斗,白天立表

   冯时教授说,如果这个图案是北斗,为何斗柄不用蚌壳而用人的腿骨呢?这非常耐人寻味。北斗是古人来计时的星象,但北斗只有在夜晚才能看到。那么白天如何计时呢?于是人们学会了立表测影。最古老的立表测影的方法是古人通过对人体影子的方向的改变而逐渐学会的,所以最初的测影工具只是模仿人体来设计,这就是“表”。正因人体、表与时间具有这种特殊关系,所以古人把计量时间的表叫作髀,而髀的意思又是人的腿骨。濮阳45号墓中的北斗图,把腿骨、表和时间这三个关系联系起来,体现了古人通过立表测影和观测北斗来决定时间这两种方法的结合。

   冯时教授还细心地发现在濮阳45号墓蚌壳虎的腹部,有一堆散乱的蚌壳。当时许多人认为这是蚌壳塑后多余的蚌壳,是古人随意丢弃在那里的。但是,冯时教授发现,这堆位于虎腹下的蚌壳,与曾侯乙墓中虎腹下的火形图案正好可以相互印证,完全是精心摆放的“星座”。将濮阳西水坡45号墓中的图案与曾侯乙墓漆箱盖上图案对照,它们反映的内容完全一致,因此只能有一种解释:蚌塑图像就是一幅“星图”!

   以胫骨作北斗斗柄

   据当年的发掘简报,当时与45号墓同时发掘的,还有31号和50号两座墓葬。50号墓共葬有8人,尸骨凌乱;而31号墓仅葬一孩子,骨架恰恰少了两根腿骨。冯时教授说,尸骨没有胫骨,而墓框大小正好是没有胫骨的尺寸,这意味着一定是这孩子先被截掉胫骨后再被埋葬的。古人认为南象征着天,司掌夏至的神住在那里。于是古人把这个处于天的位置,象征夏至之神的腿骨截下来作为北斗的斗柄。31号墓与45号墓与中间的第二组、第三组蚌塑恰恰在一条南北子午线上,虽然相隔20米,但却可以看出是一个整体。显然,45号墓中的蚌塑星图,再现了当时的实际星空,体现了古人以恒星授时并与测量日影相结合的深刻寓意.

   古人将黄赤道带附近的星空划分为四大部分,并各由一批星官组构而成,合称四象或四灵等。汉代著名科学家张衡曾说:“苍龙连卷于左,白虎猛据于右,朱雀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这就是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四组图像。其中北方是由麒麟经过漫长的演变后成为“玄武”的,远古北方的“形象代表”就是鹿形、牛尾、独角的“麒麟”。

   在中国传统的星象观念中,北极星是君主的象征。而北斗七星围绕着北极星旋转,终年不会没入地平线。民间认为,一切节令均与北斗的位移有关。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称:“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古人把天空划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宫,中宫的主要星象就是北斗七星,东西南北四个宫各管辖着七星,即二十八星宿。为便于识别和记忆,古人分别用龙、虎、雀、麒麟(玄武)四种动物命名,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四象。

   龙、虎、鸟、麒麟分别被认定为东、西、南、北四组恒星的总体形象是不存在疑义的。但是,濮阳西水坡45号墓中的蚌壳塑龙、虎,是否只是一种偶然?考古学家和天文学家认为,这绝非巧合!就在45号墓南边不远处,有同属于45号墓主人的两组依次被称为2号和3号蚌图遗迹出土,2号遗迹中有龙、虎、鸟和麒麟四图像,3号蚌图中也有虎和人骑龙等。因此,完全有理由认为,濮阳45号墓就是四象系统中的早期图像。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转自文保新闻中心)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