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章 为着牺牲
--------------------------------------------------------------------------------
金积堡一带是著名的黄河古灌区,所谓"天下黄河富宁夏",指的正是此地。稻田之间,密密的堡寨布满平原——哲合忍耶及各路回民义军与政府军的决战,主要就是攻打与死守这些堡墙坚厚的村寨。间或有野战,多在铁色不毛的牛首山上。
同治年血腥的屠杀早久消逝了,虽然在金积北门外不远的马莲渠畔,一堆白骨仍然醒目。我一连两年都在斋月来到洪乐府清真寺,但是朴实的农民不擅描绘和回忆。
有一些出名的传说,有一些含混的传说,听久了只能获得一种印象,而不能获得事情的经过。
据金积附近大阿訇杨怀真回忆录描述:仗,大约分三步打:第一阶段,清军由南线而来,经滚泉攻金积堡,被哲合忍耶截击于强家沙窝,三年时光里回民占着上风。第二步,清朝公家从金积西南进兵,占黄河东岸,在红柳沟一带摆战场,由传说中的魏花脸为将。魏花脸,也许就是清朝文牍中的魏光焘,老百姓都说他被回民军打死在红柳沟的山上。红柳沟山梁上,魏营的土垣废墟沿山迤逦,至今清晰可认。第三次,清军从金积堡东北新界堡进攻,百姓们说,清军用的是"机关炮弹",大约是左宗棠使用四百万两外债采办的欧洲新式军火之一种。
杨怀真阿訇回忆:"机关炮弹像乌鸦一样飞来,然后缓缓落下,打在地上过一会儿才能爆炸。我阿爷一手提着桶,看见炮弹飞来就跑上前去,把水沏在那热炮弹上。那炮弹便炸不开了。后来,阿爷沏炮弹时,沏灭了一个另一个炸开,炸伤了右腿。就搭一个草棚,养着伤抵抗。后来,整个新界堡树皮都被剥光,野菜也再挖不到。饿得受不住时,就用手捋些蒿麻籽吃。就这样,在一场肉搏战里,我阿爷被一个公家兵刺中,枪尖扎进了喉咙。牺牲前嘴里正嚼着蒿麻籽,口里流着血水和绿水。"
也有些老人认为,金积一带哲合忍耶的主要圣徒墓——巴巴太爷和四月八太爷拱北,是清军前进路上的要冲。撤应伏老人回忆:
"公家方针是:占住青龙口,拆了洪乐府,打开金积堡。所以青铜峡、红柳沟都是军营;而巴巴太爷的拱北一被拆毁,我们多斯达尼就没有救了。"
《曼纳给布》也说:"战争期间,太爷命我(花儿沟阿訇)带些人,在拱北周围打十二个堡子,保护拱北。"但是,战争中洪乐府的拱北不可能免祸——这座灵州系统哲合忍耶最中心的圣徒墓里,有灵州七巴巴和四月八太爷马以德两处拱北——据《哲罕耶道统史传》中的描述,导师马化龙讲过:"如果平凉的坟失去了,我们的坟也就失了。"堡寨争夺的鏖战中,洪乐府拱北首先被官军占领。当时:
只有一个虔诚的蚂蚱阿訇,仍在尊贵的拱北里念古兰经。卡费勒冲进拱北,夺了他的古兰经,剥了他的衣服,用绳子吊他……大家知道,那时,尊贵的拱北已被毁坏了。
据说清朝公家最初在屡次失利后,曾请了一个喇嘛看风水。当时金积前线回民占着上风,官军用大车向兰州城拉回整车整车阵亡兵勇的辫子。喇嘛登山看地,断定"挡住兵马不能前进的,正是灵州七巴巴和四月八太爷马以德的拱北"。
这处拱北,今天称作洪乐府拱北寺。虽然后来的百年又是沧桑反复,但时间总是证明着洪乐府拱北对于川里灌区哲合忍耶的关键意义。同治年间的往事,仅仅留下这么一点传说,似乎淡化了北部宁夏对这座拱北的精神寄托。后来——一九九○年斋月,当我目瞪口呆地看着骄横的公路为它改道绕行,直流的渠水为它弯曲围护时,我才体悟到了这处拱北的含义。
灵州,或者说宁夏川的哲合忍耶,已经快要走完他们的大路。临近他们交出哲合忍耶中心的使命,他们走向前定的黯淡的时刻已经到了。他们长久以来难以尽述自己的情感,他们解释不了自己的信仰,哲合忍耶遥远的关川、他郎、石峰堡、兰州、伊犁、船厂,对于他们好像更像一种血缘和出身。只有洪乐府形象地说明着和寄托着他们自己,洪乐府拱北就是古老的宁夏川。现在,拱北已被毁坏,金积堡陷在重围——像天空突然间晴朗了一样,此世的一切都清楚了。
宗教的情绪首先在穆勒什德马化龙、其次在他的一些助士之中高涨起来。哲合忍耶的宗教情绪和热情,经常是一种企图重演历史的特殊要求。让世界快来屠杀,我举意流尽鲜血。让客观快变成刀斧,帮助我让头颅落下——这种情绪一经大西北性格的烘托,便成为一种可怖的和美丽的精神。认识后日敬称十三太爷马化龙的一切,首先必须懂得这种精神,至少要靠近它。以市俗和非宗教的研究者心态,是不可能剖析金积堡的。十三太爷马化龙后日遭受过的一些评头品足,恰恰就像喧嚣的屠杀宁寂之后,又飘过几响空枪流弹。
在生死之际传统是唯一的武器。道祖马明心时代的历史,以及那时已经响亮地提倡呼喊过的束海达依——殉教道路,刹那间回到眼前,人人都激动地温习着它。天天重复的礼拜、特别是哲合忍耶神秘的即克尔念辞,刹那间显现出新鲜活泼的本意。同治八、九、十年的哲合忍耶义军战士,正陶醉于牺牲渴望,陶醉于后世走向天堂大门时的自己那无可争议的资格,陶醉于眼前似真似梦的战火——战争本身的胜负早已无关紧要,连战争本身也变成他们的一个工具,变成他们这巨大礼拜的打依尔了!
据曼苏尔·马学智《哲罕耶道统史传》:
谭爷,穆勒什德马化龙的助士(也许是一名热依斯)并没有在战争中牺牲——他在战前死在兰州,遗体被放在骡车里,运回宁夏。下葬前,传说他的眼中突然涌出了泪,导师马化龙抚摩着他的脸庞说:不要哭,真主说:凡是有生命的,都要喝一次死亡的苦汤。你先走一步,我们跟着就来。
史学界都知道,金积回民军曾经打算轻骑奔袭,直捣空虚的北京。此事或有或无,但能够肯定的是,突围战死也是一种解决办法。
勇敢的九爷备下了足足的兵,想突围。九爷表示:我们全家都举意,为伊斯俩目和穆民殉身;我们要追随毛拉道祖太爷的道路,为主牺牲……后来,毛拉(指马化龙)给了口唤,他们都为教献了身,如愿以偿。
庄严的气氛弥漫全教。我的故乡山东也在这大时代里出了一位英雄,济南金阿訇,教内尊称金爷。
金爷在同治战争之际,正在经营北京的两处哲合忍耶清真寺———齐化门(朝阳门)上坡寺和昌平镇寺。
十三太爷为了疼顾山东金爷,想着把他拉进舍西德的行列里。同治七年,毛拉派人到昌平州,喊金爷来金积堡领舍西德……金爷来了。到十年,毛拉、金爷等亲眷、弟子都得了舍西德。
也许,现在可以明白十三太爷马化龙当年那段著名的预言了———
卡费勒要卷土重来,我们的道路还是维尕叶·屯拉的道路。
毡爷《曼纳给布》中记录了许多据说是十三太爷马化龙预言的诗句,真伪难以断言——其中有一些文风、口吻都酷似后日沙沟太爷马元章的作品。十三太爷马化龙最重要的、具有预言性的言论都浸透了哲合忍耶的束海达依主义。他的言论实际上并不像传说的那么多、那么复杂和怪涎。沉重的心情和对于前途悲观的判断压迫着他,唯有牺牲的举意才能平衡这种心境。马化龙生前不拘教法细末,做人风流,处世随俗——因此常常使后人忽视了他内心的宗教性。事情逝去一百年以后,细细回味金积堡的故事,十三太爷马化龙内心的这种性质渐渐变得醒目了,像一块沉底的铁,漆黑沉重。同治年间金积堡涌现了数不尽的无名英雄,他们都在历史大浪的冲淘下逝去了。但是没有人比得上十三太爷马化龙,没有谁承受过那样的心灵负担。
原初的拯救思想,原初的替罪思想,一种成为一神教人生观和世界观支柱的认识,终于在同治九年末出现了。十三太爷马化龙在他的哲合忍耶灭顶覆灭前夕.感受到了人类信仰史上曾有过的残酷考验。阿布杜·艾哈德·毡爷的《曼纳给布》记载了他的思想和情感:
毛拉问:做古尔邦,什么东西最贵?答:骆驼。其次是牛、羊。毛拉说:你们的古尔邦,只是些畜牲。你一个阿訇也不知道最贵重的古尔邦。最贵的是:易卜拉欣把儿子伊斯玛仪勒做古尔邦。为着援救众人,我把自己的身体举意做了古尔邦。
古时,一神教的圣人亚伯拉罕,即中国回民所谓易卜拉欣,按照真主的指示,决心杀死自己的儿子。当他真地举刀刺向自己的儿子时,主准许他改宰一只羊羔。这是一切有信仰的人都知道的古老宗教故事。
如今,哲合忍耶全教都牢牢记着:"十三太爷马化龙为着换回多斯达尼,把自己一家人举意当了古尔邦的羊了。"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小事。
但这在信仰、心灵、神圣的历史上,却是一件罕见的大事。
特别是在由孔孟之道伦理道德代替信仰的中国,十三太爷马化龙对亚伯拉罕古老命题的实践,标志着中国人之中心灵追求的程度,更说明在中国社会中宗教存活的艰难。
亚伯拉罕的传说残酷而深刻。
十三太爷把这个传说表演了一遍。同治十年元旦前后,金积堡周边发生的故事是残酷的。它们冲尽了黄河古灌区渠闸相错鱼米之乡的安谧气氛,把兰州和石峰堡的血腥送了进来。这样,前定又一次被证明,前定和束海达依道路的悲怆而刚硬的信念,深深地被强化了。
同时被强化的是组织,即教门。在中国这样的环境里,能有人如此不顾死活地信仰,简直不可思议。但事实如此,同治回乱远逝之后,哲合忍耶获得了不可思议的再生和壮大。关于十三太爷马化龙和金积堡的史实,也藉宗教的形式顽强地流传着,不肯被时光吞没。这一点,董志塬上残存的和在俄罗斯定居的陕西回民没有做到,杜文秀的大理回民也没有做到。
第08章 十三太爷进官营
--------------------------------------------------------------------------------
漆黑中黎明的因素正在徐徐发展,但是还不是黎明,鱼肚白尚在天边和窗棂上似有似无。我想,再也没有哪一个时辰能和此刻相比。在哲合忍耶严谨艰苦的日常宗教生活中,"奥拉特"的魅力永远是这么强烈,永远是这样隐现在最后的黑暗中。
顺着大自然的山脉走势,沿着河流的上下游,踩着大自然一样伸展绵延的交通线,我在半个中国倾听着晨礼的奥拉特。
哲合忍耶教派在晨礼之后,加念很长的念辞,称为奥拉特。
当念到"万物非主,只有真主"一句时,哲合忍耶作为一个教派的仪礼的特征便出现了:念诵的人们排在由前后两班相对而跪组成的打依尔上,随着这一句念辞微微陶醉。似是陶醉,似是问答——前文讲过,La("万物非主"的第一个音节)表示否定;头要摇向外,而In("唯有真主"的第一个音节)表示肯定,头要摇向心——这就是著名的哲合忍耶摇头念经。
重要的是:这句念辞,共念五十六遍。
为着纪念十三太爷马化龙在官营里受酷刑折磨的五十六天。
不知是否因为读过历史系就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我在那肃穆的打依尔上,听着自己的声音溶化在高昂的奥拉特齐诵之中,暗数着从一一直数到五十六遍——我不知自己是陷入了感动,还是沉入了陶醉。
历史湮灭以后,宗教在宣布真实。耳边那朴直得粗陋的调子,在赞颂中渐渐显出不可抗拒的魅力。每天一次,在视野中,有两排白帽渐渐从黑暗中浮现出来,化成一个矩形的阵。
没有任何一条史料记载过那五十六天刑讯。没有任何一本史书同时是追求真理的尔麦里。没有任何一个史学家真正探求过亡人的内心。然而,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半个中国处处有人在数着那历史的五十六秒。打依尔上每一个戴白帽的人都在否定和肯定,都在反复地认识着一个起码的真理。
五十六遍反复质疑反复坚信的真理,强大地解说着百年之前那冤屈的五十六天。我随众念着,说不清心里满溢的感动——就这样,每一个穷乡僻壤目不识丁的农民,都准确地掌握了一星历史。
然而,哲合忍耶的打依尔决不是利用宗教去强记历史,而是彻彻底底的宗教场所和宗教生活——宗教应当包涵历史。回民们在打依尔上,在拱北上,一次又一次地纠正着我,使我不至于在为他们书写时,把宗教降低成史学。
同治九年十一月十六日,在哲合忍耶的忌日册上,写着"十三太爷进官营"。
毡爷《曼纳给布》详尽记载了这一天。十三太爷马化龙在"十一月十五日晚派苏满拉去请长子大忍爷。儿子来后,毛拉便说:"我已经把老少举意古尔邦了。"大忍爷低下头,说:"我遵口唤。"十三太爷下了炕,与儿子互道了色俩目。他说:"明天,我像道祖太爷入兰州城的那样,进卡费勒的官营呢。"他还吩咐儿子大忍爷明天不许送行,担心暴烈的大忍爷动武。
第二天,十一月十六,十三太爷马化龙自缚出金积堡东门,放弃投黄营(黄鼎营,在金积堡西北),径直朝回民的血仇冤家、湘军刘锦棠营走去。
那时,金积城外"堡寨计五百七十余,盘据百里"的形势已成过去,"城中煮草秸、麦根、杂牛皮、死尸为食"。饥饿中已经有人相食者,马化龙一如杜文秀,请以一家八门三百余口性命,赎金积一带回民死罪。
湘军刘锦棠一族,是屠杀中国十九世纪起义诸军的政府鹰犬。刘锦棠伯父刘松山被哲合忍耶打死在堡寨攻战之中,因此,投进刘营即意味着任人报复,忍受刑鞫的可怕煎熬。
没有任何人继续叙述下去触及那行亏的五十六天。在宁夏川区,农民们刚提到进官营眼圈就红了,我无法再了解仔细。
那五十六天的具体的一场一幕,在哲合忍耶内部似乎是一个忌讳的话题。在晨礼之后,跪在打依尔上听着那五十六遍赞词如流水浸漫而来,我清晰地感觉到巨大的恐惧和无限的感动。杜文秀曾宰了所蓄的一羽孔雀,那毒药既然是一服孔雀胆,死也许就是一个美丽的梦。而十三太爷进官营后的五十六天,却宛如黑暗一样,任凭谁也无法洞悉了。
他临走前,据《曼纳给布》,说得最多的还是那句话:
今天,我进官营,就像维尕叶·屯拉入兰州城一样。
金积堡落城(当地百姓喜欢说"开城")后,政府军当然毫无信义。金积一带,哲合忍耶的多斯达尼被杀不计其数。原野上尸体遍地。我接触过的青铜峡、灵武、吴忠一带哲合忍耶,家家有亡人。
一九八九年,我在马莲渠畔看见的白骨堆,听说已经暴露了不知多少年了。地点临近于金积堡西门旧址,像是被成批屠杀的人的遗骨。
同治十年过去之后很久,当哲合忍耶终于又在满清奄奄一息(大概是清末民初)之际死灰复燃后,金积地区热依斯新师傅曾经打发人去拾骨头。教众们手拾耙扒,草草收集的一些白骨便如同山丘。他们曾用砖砌成一个没有顶的巨坟,俗称万人塔,时时上坟悼念。后来,此塔于一九六○年前后被当地政府平毁,骨殖烧掉。
一九七六年和一九七八年,马莲渠和青铜峡至吴忠公路先后强行通过洪乐府拱北。浊水和车轮喧响着,侮辱着多斯达尼的心,日复一日,不舍昼夜。路基两侧,渠沟壁上,屡有白骨露出,分不清究竟是同治战争中死难烈士的遗骨,还是哲合忍耶教内人士的旧坟——侮辱激起了狂热,宁夏川里的回民们跪在路基旁,跪在渠埂下上坟,向着这被血浸透的原野祈祷。
十三太爷进官营,并没有换回对回民们的解救。束海达依——这是宁夏川里的前定。
但是,进官营意味着停战。公家是杀不尽百姓的;一年后,幸存者得到出路:"官军收降陕回万余。迁陕回于化平川,而甘回分起安插灵州。""甘回三千余人解赴平原安插。金积老弱妇女万二千余人解赴固原州,分拨荒地安插。"———这便是后曰几个主要的哲合忍耶教区的由来。
在屠杀的血泊中,和平毕竟是实现了。
哲合忍耶一天天、一年年在晨礼后诵读奥拉特。五十六遍"俩依俩罕、印安拉乎",带着惆怅的节拍,轻摇着我们心底对十三太爷不尽的怀念。恰在五十六遍赞诵的进行之中,晨曦诞生了,黑夜完成了向白昼的转变。
哲合忍耶的奥拉特即克尔,特别是其中这五十六遍"俩依俩罕、印安拉乎",使得伊斯兰教的晨礼更加纯洁和高贵。这种晨礼中坚守的正义和公道,鼓舞着人对理想的追求,证明着那遥远而永恒的真理。
万物都有终末。也许十三太爷的一切,终将会消逝在茫茫的未来之中。但是,哲合忍耶的这种晨礼后的念辞,将会启发后世的宗教灵感。因为它不是迂腐的原教旨主义说教,它同时探求着思想追求的两极——天理和人性。
-------------------------------------------------------------------------------
第08章 十三太爷进官营
--------------------------------------------------------------------------------
漆黑中黎明的因素正在徐徐发展,但是还不是黎明,鱼肚白尚在天边和窗棂上似有似无。我想,再也没有哪一个时辰能和此刻相比。在哲合忍耶严谨艰苦的日常宗教生活中,"奥拉特"的魅力永远是这么强烈,永远是这样隐现在最后的黑暗中。
顺着大自然的山脉走势,沿着河流的上下游,踩着大自然一样伸展绵延的交通线,我在半个中国倾听着晨礼的奥拉特。
哲合忍耶教派在晨礼之后,加念很长的念辞,称为奥拉特。
当念到"万物非主,只有真主"一句时,哲合忍耶作为一个教派的仪礼的特征便出现了:念诵的人们排在由前后两班相对而跪组成的打依尔上,随着这一句念辞微微陶醉。似是陶醉,似是问答——前文讲过,La("万物非主"的第一个音节)表示否定;头要摇向外,而In("唯有真主"的第一个音节)表示肯定,头要摇向心——这就是著名的哲合忍耶摇头念经。
重要的是:这句念辞,共念五十六遍。
为着纪念十三太爷马化龙在官营里受酷刑折磨的五十六天。
不知是否因为读过历史系就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我在那肃穆的打依尔上,听着自己的声音溶化在高昂的奥拉特齐诵之中,暗数着从一一直数到五十六遍——我不知自己是陷入了感动,还是沉入了陶醉。
历史湮灭以后,宗教在宣布真实。耳边那朴直得粗陋的调子,在赞颂中渐渐显出不可抗拒的魅力。每天一次,在视野中,有两排白帽渐渐从黑暗中浮现出来,化成一个矩形的阵。
没有任何一条史料记载过那五十六天刑讯。没有任何一本史书同时是追求真理的尔麦里。没有任何一个史学家真正探求过亡人的内心。然而,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半个中国处处有人在数着那历史的五十六秒。打依尔上每一个戴白帽的人都在否定和肯定,都在反复地认识着一个起码的真理。
五十六遍反复质疑反复坚信的真理,强大地解说着百年之前那冤屈的五十六天。我随众念着,说不清心里满溢的感动——就这样,每一个穷乡僻壤目不识丁的农民,都准确地掌握了一星历史。
然而,哲合忍耶的打依尔决不是利用宗教去强记历史,而是彻彻底底的宗教场所和宗教生活——宗教应当包涵历史。回民们在打依尔上,在拱北上,一次又一次地纠正着我,使我不至于在为他们书写时,把宗教降低成史学。
同治九年十一月十六日,在哲合忍耶的忌日册上,写着"十三太爷进官营"。
毡爷《曼纳给布》详尽记载了这一天。十三太爷马化龙在"十一月十五日晚派苏满拉去请长子大忍爷。儿子来后,毛拉便说:"我已经把老少举意古尔邦了。"大忍爷低下头,说:"我遵口唤。"十三太爷下了炕,与儿子互道了色俩目。他说:"明天,我像道祖太爷入兰州城的那样,进卡费勒的官营呢。"他还吩咐儿子大忍爷明天不许送行,担心暴烈的大忍爷动武。
第二天,十一月十六,十三太爷马化龙自缚出金积堡东门,放弃投黄营(黄鼎营,在金积堡西北),径直朝回民的血仇冤家、湘军刘锦棠营走去。
那时,金积城外"堡寨计五百七十余,盘据百里"的形势已成过去,"城中煮草秸、麦根、杂牛皮、死尸为食"。饥饿中已经有人相食者,马化龙一如杜文秀,请以一家八门三百余口性命,赎金积一带回民死罪。
湘军刘锦棠一族,是屠杀中国十九世纪起义诸军的政府鹰犬。刘锦棠伯父刘松山被哲合忍耶打死在堡寨攻战之中,因此,投进刘营即意味着任人报复,忍受刑鞫的可怕煎熬。
没有任何人继续叙述下去触及那行亏的五十六天。在宁夏川区,农民们刚提到进官营眼圈就红了,我无法再了解仔细。
那五十六天的具体的一场一幕,在哲合忍耶内部似乎是一个忌讳的话题。在晨礼之后,跪在打依尔上听着那五十六遍赞词如流水浸漫而来,我清晰地感觉到巨大的恐惧和无限的感动。杜文秀曾宰了所蓄的一羽孔雀,那毒药既然是一服孔雀胆,死也许就是一个美丽的梦。而十三太爷进官营后的五十六天,却宛如黑暗一样,任凭谁也无法洞悉了。
他临走前,据《曼纳给布》,说得最多的还是那句话:
今天,我进官营,就像维尕叶·屯拉入兰州城一样。
金积堡落城(当地百姓喜欢说"开城")后,政府军当然毫无信义。金积一带,哲合忍耶的多斯达尼被杀不计其数。原野上尸体遍地。我接触过的青铜峡、灵武、吴忠一带哲合忍耶,家家有亡人。
一九八九年,我在马莲渠畔看见的白骨堆,听说已经暴露了不知多少年了。地点临近于金积堡西门旧址,像是被成批屠杀的人的遗骨。
同治十年过去之后很久,当哲合忍耶终于又在满清奄奄一息(大概是清末民初)之际死灰复燃后,金积地区热依斯新师傅曾经打发人去拾骨头。教众们手拾耙扒,草草收集的一些白骨便如同山丘。他们曾用砖砌成一个没有顶的巨坟,俗称万人塔,时时上坟悼念。后来,此塔于一九六○年前后被当地政府平毁,骨殖烧掉。
一九七六年和一九七八年,马莲渠和青铜峡至吴忠公路先后强行通过洪乐府拱北。浊水和车轮喧响着,侮辱着多斯达尼的心,日复一日,不舍昼夜。路基两侧,渠沟壁上,屡有白骨露出,分不清究竟是同治战争中死难烈士的遗骨,还是哲合忍耶教内人士的旧坟——侮辱激起了狂热,宁夏川里的回民们跪在路基旁,跪在渠埂下上坟,向着这被血浸透的原野祈祷。
十三太爷进官营,并没有换回对回民们的解救。束海达依——这是宁夏川里的前定。
但是,进官营意味着停战。公家是杀不尽百姓的;一年后,幸存者得到出路:"官军收降陕回万余。迁陕回于化平川,而甘回分起安插灵州。""甘回三千余人解赴平原安插。金积老弱妇女万二千余人解赴固原州,分拨荒地安插。"———这便是后曰几个主要的哲合忍耶教区的由来。
在屠杀的血泊中,和平毕竟是实现了。
哲合忍耶一天天、一年年在晨礼后诵读奥拉特。五十六遍"俩依俩罕、印安拉乎",带着惆怅的节拍,轻摇着我们心底对十三太爷不尽的怀念。恰在五十六遍赞诵的进行之中,晨曦诞生了,黑夜完成了向白昼的转变。
哲合忍耶的奥拉特即克尔,特别是其中这五十六遍"俩依俩罕、印安拉乎",使得伊斯兰教的晨礼更加纯洁和高贵。这种晨礼中坚守的正义和公道,鼓舞着人对理想的追求,证明着那遥远而永恒的真理。
万物都有终末。也许十三太爷的一切,终将会消逝在茫茫的未来之中。但是,哲合忍耶的这种晨礼后的念辞,将会启发后世的宗教灵感。因为它不是迂腐的原教旨主义说教,它同时探求着思想追求的两极——天理和人性。
--------------------------------------------------------------------------------
金积堡一带是著名的黄河古灌区,所谓"天下黄河富宁夏",指的正是此地。稻田之间,密密的堡寨布满平原——哲合忍耶及各路回民义军与政府军的决战,主要就是攻打与死守这些堡墙坚厚的村寨。间或有野战,多在铁色不毛的牛首山上。
同治年血腥的屠杀早久消逝了,虽然在金积北门外不远的马莲渠畔,一堆白骨仍然醒目。我一连两年都在斋月来到洪乐府清真寺,但是朴实的农民不擅描绘和回忆。
有一些出名的传说,有一些含混的传说,听久了只能获得一种印象,而不能获得事情的经过。
据金积附近大阿訇杨怀真回忆录描述:仗,大约分三步打:第一阶段,清军由南线而来,经滚泉攻金积堡,被哲合忍耶截击于强家沙窝,三年时光里回民占着上风。第二步,清朝公家从金积西南进兵,占黄河东岸,在红柳沟一带摆战场,由传说中的魏花脸为将。魏花脸,也许就是清朝文牍中的魏光焘,老百姓都说他被回民军打死在红柳沟的山上。红柳沟山梁上,魏营的土垣废墟沿山迤逦,至今清晰可认。第三次,清军从金积堡东北新界堡进攻,百姓们说,清军用的是"机关炮弹",大约是左宗棠使用四百万两外债采办的欧洲新式军火之一种。
杨怀真阿訇回忆:"机关炮弹像乌鸦一样飞来,然后缓缓落下,打在地上过一会儿才能爆炸。我阿爷一手提着桶,看见炮弹飞来就跑上前去,把水沏在那热炮弹上。那炮弹便炸不开了。后来,阿爷沏炮弹时,沏灭了一个另一个炸开,炸伤了右腿。就搭一个草棚,养着伤抵抗。后来,整个新界堡树皮都被剥光,野菜也再挖不到。饿得受不住时,就用手捋些蒿麻籽吃。就这样,在一场肉搏战里,我阿爷被一个公家兵刺中,枪尖扎进了喉咙。牺牲前嘴里正嚼着蒿麻籽,口里流着血水和绿水。"
也有些老人认为,金积一带哲合忍耶的主要圣徒墓——巴巴太爷和四月八太爷拱北,是清军前进路上的要冲。撤应伏老人回忆:
"公家方针是:占住青龙口,拆了洪乐府,打开金积堡。所以青铜峡、红柳沟都是军营;而巴巴太爷的拱北一被拆毁,我们多斯达尼就没有救了。"
《曼纳给布》也说:"战争期间,太爷命我(花儿沟阿訇)带些人,在拱北周围打十二个堡子,保护拱北。"但是,战争中洪乐府的拱北不可能免祸——这座灵州系统哲合忍耶最中心的圣徒墓里,有灵州七巴巴和四月八太爷马以德两处拱北——据《哲罕耶道统史传》中的描述,导师马化龙讲过:"如果平凉的坟失去了,我们的坟也就失了。"堡寨争夺的鏖战中,洪乐府拱北首先被官军占领。当时:
只有一个虔诚的蚂蚱阿訇,仍在尊贵的拱北里念古兰经。卡费勒冲进拱北,夺了他的古兰经,剥了他的衣服,用绳子吊他……大家知道,那时,尊贵的拱北已被毁坏了。
据说清朝公家最初在屡次失利后,曾请了一个喇嘛看风水。当时金积前线回民占着上风,官军用大车向兰州城拉回整车整车阵亡兵勇的辫子。喇嘛登山看地,断定"挡住兵马不能前进的,正是灵州七巴巴和四月八太爷马以德的拱北"。
这处拱北,今天称作洪乐府拱北寺。虽然后来的百年又是沧桑反复,但时间总是证明着洪乐府拱北对于川里灌区哲合忍耶的关键意义。同治年间的往事,仅仅留下这么一点传说,似乎淡化了北部宁夏对这座拱北的精神寄托。后来——一九九○年斋月,当我目瞪口呆地看着骄横的公路为它改道绕行,直流的渠水为它弯曲围护时,我才体悟到了这处拱北的含义。
灵州,或者说宁夏川的哲合忍耶,已经快要走完他们的大路。临近他们交出哲合忍耶中心的使命,他们走向前定的黯淡的时刻已经到了。他们长久以来难以尽述自己的情感,他们解释不了自己的信仰,哲合忍耶遥远的关川、他郎、石峰堡、兰州、伊犁、船厂,对于他们好像更像一种血缘和出身。只有洪乐府形象地说明着和寄托着他们自己,洪乐府拱北就是古老的宁夏川。现在,拱北已被毁坏,金积堡陷在重围——像天空突然间晴朗了一样,此世的一切都清楚了。
宗教的情绪首先在穆勒什德马化龙、其次在他的一些助士之中高涨起来。哲合忍耶的宗教情绪和热情,经常是一种企图重演历史的特殊要求。让世界快来屠杀,我举意流尽鲜血。让客观快变成刀斧,帮助我让头颅落下——这种情绪一经大西北性格的烘托,便成为一种可怖的和美丽的精神。认识后日敬称十三太爷马化龙的一切,首先必须懂得这种精神,至少要靠近它。以市俗和非宗教的研究者心态,是不可能剖析金积堡的。十三太爷马化龙后日遭受过的一些评头品足,恰恰就像喧嚣的屠杀宁寂之后,又飘过几响空枪流弹。
在生死之际传统是唯一的武器。道祖马明心时代的历史,以及那时已经响亮地提倡呼喊过的束海达依——殉教道路,刹那间回到眼前,人人都激动地温习着它。天天重复的礼拜、特别是哲合忍耶神秘的即克尔念辞,刹那间显现出新鲜活泼的本意。同治八、九、十年的哲合忍耶义军战士,正陶醉于牺牲渴望,陶醉于后世走向天堂大门时的自己那无可争议的资格,陶醉于眼前似真似梦的战火——战争本身的胜负早已无关紧要,连战争本身也变成他们的一个工具,变成他们这巨大礼拜的打依尔了!
据曼苏尔·马学智《哲罕耶道统史传》:
谭爷,穆勒什德马化龙的助士(也许是一名热依斯)并没有在战争中牺牲——他在战前死在兰州,遗体被放在骡车里,运回宁夏。下葬前,传说他的眼中突然涌出了泪,导师马化龙抚摩着他的脸庞说:不要哭,真主说:凡是有生命的,都要喝一次死亡的苦汤。你先走一步,我们跟着就来。
史学界都知道,金积回民军曾经打算轻骑奔袭,直捣空虚的北京。此事或有或无,但能够肯定的是,突围战死也是一种解决办法。
勇敢的九爷备下了足足的兵,想突围。九爷表示:我们全家都举意,为伊斯俩目和穆民殉身;我们要追随毛拉道祖太爷的道路,为主牺牲……后来,毛拉(指马化龙)给了口唤,他们都为教献了身,如愿以偿。
庄严的气氛弥漫全教。我的故乡山东也在这大时代里出了一位英雄,济南金阿訇,教内尊称金爷。
金爷在同治战争之际,正在经营北京的两处哲合忍耶清真寺———齐化门(朝阳门)上坡寺和昌平镇寺。
十三太爷为了疼顾山东金爷,想着把他拉进舍西德的行列里。同治七年,毛拉派人到昌平州,喊金爷来金积堡领舍西德……金爷来了。到十年,毛拉、金爷等亲眷、弟子都得了舍西德。
也许,现在可以明白十三太爷马化龙当年那段著名的预言了———
卡费勒要卷土重来,我们的道路还是维尕叶·屯拉的道路。
毡爷《曼纳给布》中记录了许多据说是十三太爷马化龙预言的诗句,真伪难以断言——其中有一些文风、口吻都酷似后日沙沟太爷马元章的作品。十三太爷马化龙最重要的、具有预言性的言论都浸透了哲合忍耶的束海达依主义。他的言论实际上并不像传说的那么多、那么复杂和怪涎。沉重的心情和对于前途悲观的判断压迫着他,唯有牺牲的举意才能平衡这种心境。马化龙生前不拘教法细末,做人风流,处世随俗——因此常常使后人忽视了他内心的宗教性。事情逝去一百年以后,细细回味金积堡的故事,十三太爷马化龙内心的这种性质渐渐变得醒目了,像一块沉底的铁,漆黑沉重。同治年间金积堡涌现了数不尽的无名英雄,他们都在历史大浪的冲淘下逝去了。但是没有人比得上十三太爷马化龙,没有谁承受过那样的心灵负担。
原初的拯救思想,原初的替罪思想,一种成为一神教人生观和世界观支柱的认识,终于在同治九年末出现了。十三太爷马化龙在他的哲合忍耶灭顶覆灭前夕.感受到了人类信仰史上曾有过的残酷考验。阿布杜·艾哈德·毡爷的《曼纳给布》记载了他的思想和情感:
毛拉问:做古尔邦,什么东西最贵?答:骆驼。其次是牛、羊。毛拉说:你们的古尔邦,只是些畜牲。你一个阿訇也不知道最贵重的古尔邦。最贵的是:易卜拉欣把儿子伊斯玛仪勒做古尔邦。为着援救众人,我把自己的身体举意做了古尔邦。
古时,一神教的圣人亚伯拉罕,即中国回民所谓易卜拉欣,按照真主的指示,决心杀死自己的儿子。当他真地举刀刺向自己的儿子时,主准许他改宰一只羊羔。这是一切有信仰的人都知道的古老宗教故事。
如今,哲合忍耶全教都牢牢记着:"十三太爷马化龙为着换回多斯达尼,把自己一家人举意当了古尔邦的羊了。"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小事。
但这在信仰、心灵、神圣的历史上,却是一件罕见的大事。
特别是在由孔孟之道伦理道德代替信仰的中国,十三太爷马化龙对亚伯拉罕古老命题的实践,标志着中国人之中心灵追求的程度,更说明在中国社会中宗教存活的艰难。
亚伯拉罕的传说残酷而深刻。
十三太爷把这个传说表演了一遍。同治十年元旦前后,金积堡周边发生的故事是残酷的。它们冲尽了黄河古灌区渠闸相错鱼米之乡的安谧气氛,把兰州和石峰堡的血腥送了进来。这样,前定又一次被证明,前定和束海达依道路的悲怆而刚硬的信念,深深地被强化了。
同时被强化的是组织,即教门。在中国这样的环境里,能有人如此不顾死活地信仰,简直不可思议。但事实如此,同治回乱远逝之后,哲合忍耶获得了不可思议的再生和壮大。关于十三太爷马化龙和金积堡的史实,也藉宗教的形式顽强地流传着,不肯被时光吞没。这一点,董志塬上残存的和在俄罗斯定居的陕西回民没有做到,杜文秀的大理回民也没有做到。
第08章 十三太爷进官营
--------------------------------------------------------------------------------
漆黑中黎明的因素正在徐徐发展,但是还不是黎明,鱼肚白尚在天边和窗棂上似有似无。我想,再也没有哪一个时辰能和此刻相比。在哲合忍耶严谨艰苦的日常宗教生活中,"奥拉特"的魅力永远是这么强烈,永远是这样隐现在最后的黑暗中。
顺着大自然的山脉走势,沿着河流的上下游,踩着大自然一样伸展绵延的交通线,我在半个中国倾听着晨礼的奥拉特。
哲合忍耶教派在晨礼之后,加念很长的念辞,称为奥拉特。
当念到"万物非主,只有真主"一句时,哲合忍耶作为一个教派的仪礼的特征便出现了:念诵的人们排在由前后两班相对而跪组成的打依尔上,随着这一句念辞微微陶醉。似是陶醉,似是问答——前文讲过,La("万物非主"的第一个音节)表示否定;头要摇向外,而In("唯有真主"的第一个音节)表示肯定,头要摇向心——这就是著名的哲合忍耶摇头念经。
重要的是:这句念辞,共念五十六遍。
为着纪念十三太爷马化龙在官营里受酷刑折磨的五十六天。
不知是否因为读过历史系就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我在那肃穆的打依尔上,听着自己的声音溶化在高昂的奥拉特齐诵之中,暗数着从一一直数到五十六遍——我不知自己是陷入了感动,还是沉入了陶醉。
历史湮灭以后,宗教在宣布真实。耳边那朴直得粗陋的调子,在赞颂中渐渐显出不可抗拒的魅力。每天一次,在视野中,有两排白帽渐渐从黑暗中浮现出来,化成一个矩形的阵。
没有任何一条史料记载过那五十六天刑讯。没有任何一本史书同时是追求真理的尔麦里。没有任何一个史学家真正探求过亡人的内心。然而,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半个中国处处有人在数着那历史的五十六秒。打依尔上每一个戴白帽的人都在否定和肯定,都在反复地认识着一个起码的真理。
五十六遍反复质疑反复坚信的真理,强大地解说着百年之前那冤屈的五十六天。我随众念着,说不清心里满溢的感动——就这样,每一个穷乡僻壤目不识丁的农民,都准确地掌握了一星历史。
然而,哲合忍耶的打依尔决不是利用宗教去强记历史,而是彻彻底底的宗教场所和宗教生活——宗教应当包涵历史。回民们在打依尔上,在拱北上,一次又一次地纠正着我,使我不至于在为他们书写时,把宗教降低成史学。
同治九年十一月十六日,在哲合忍耶的忌日册上,写着"十三太爷进官营"。
毡爷《曼纳给布》详尽记载了这一天。十三太爷马化龙在"十一月十五日晚派苏满拉去请长子大忍爷。儿子来后,毛拉便说:"我已经把老少举意古尔邦了。"大忍爷低下头,说:"我遵口唤。"十三太爷下了炕,与儿子互道了色俩目。他说:"明天,我像道祖太爷入兰州城的那样,进卡费勒的官营呢。"他还吩咐儿子大忍爷明天不许送行,担心暴烈的大忍爷动武。
第二天,十一月十六,十三太爷马化龙自缚出金积堡东门,放弃投黄营(黄鼎营,在金积堡西北),径直朝回民的血仇冤家、湘军刘锦棠营走去。
那时,金积城外"堡寨计五百七十余,盘据百里"的形势已成过去,"城中煮草秸、麦根、杂牛皮、死尸为食"。饥饿中已经有人相食者,马化龙一如杜文秀,请以一家八门三百余口性命,赎金积一带回民死罪。
湘军刘锦棠一族,是屠杀中国十九世纪起义诸军的政府鹰犬。刘锦棠伯父刘松山被哲合忍耶打死在堡寨攻战之中,因此,投进刘营即意味着任人报复,忍受刑鞫的可怕煎熬。
没有任何人继续叙述下去触及那行亏的五十六天。在宁夏川区,农民们刚提到进官营眼圈就红了,我无法再了解仔细。
那五十六天的具体的一场一幕,在哲合忍耶内部似乎是一个忌讳的话题。在晨礼之后,跪在打依尔上听着那五十六遍赞词如流水浸漫而来,我清晰地感觉到巨大的恐惧和无限的感动。杜文秀曾宰了所蓄的一羽孔雀,那毒药既然是一服孔雀胆,死也许就是一个美丽的梦。而十三太爷进官营后的五十六天,却宛如黑暗一样,任凭谁也无法洞悉了。
他临走前,据《曼纳给布》,说得最多的还是那句话:
今天,我进官营,就像维尕叶·屯拉入兰州城一样。
金积堡落城(当地百姓喜欢说"开城")后,政府军当然毫无信义。金积一带,哲合忍耶的多斯达尼被杀不计其数。原野上尸体遍地。我接触过的青铜峡、灵武、吴忠一带哲合忍耶,家家有亡人。
一九八九年,我在马莲渠畔看见的白骨堆,听说已经暴露了不知多少年了。地点临近于金积堡西门旧址,像是被成批屠杀的人的遗骨。
同治十年过去之后很久,当哲合忍耶终于又在满清奄奄一息(大概是清末民初)之际死灰复燃后,金积地区热依斯新师傅曾经打发人去拾骨头。教众们手拾耙扒,草草收集的一些白骨便如同山丘。他们曾用砖砌成一个没有顶的巨坟,俗称万人塔,时时上坟悼念。后来,此塔于一九六○年前后被当地政府平毁,骨殖烧掉。
一九七六年和一九七八年,马莲渠和青铜峡至吴忠公路先后强行通过洪乐府拱北。浊水和车轮喧响着,侮辱着多斯达尼的心,日复一日,不舍昼夜。路基两侧,渠沟壁上,屡有白骨露出,分不清究竟是同治战争中死难烈士的遗骨,还是哲合忍耶教内人士的旧坟——侮辱激起了狂热,宁夏川里的回民们跪在路基旁,跪在渠埂下上坟,向着这被血浸透的原野祈祷。
十三太爷进官营,并没有换回对回民们的解救。束海达依——这是宁夏川里的前定。
但是,进官营意味着停战。公家是杀不尽百姓的;一年后,幸存者得到出路:"官军收降陕回万余。迁陕回于化平川,而甘回分起安插灵州。""甘回三千余人解赴平原安插。金积老弱妇女万二千余人解赴固原州,分拨荒地安插。"———这便是后曰几个主要的哲合忍耶教区的由来。
在屠杀的血泊中,和平毕竟是实现了。
哲合忍耶一天天、一年年在晨礼后诵读奥拉特。五十六遍"俩依俩罕、印安拉乎",带着惆怅的节拍,轻摇着我们心底对十三太爷不尽的怀念。恰在五十六遍赞诵的进行之中,晨曦诞生了,黑夜完成了向白昼的转变。
哲合忍耶的奥拉特即克尔,特别是其中这五十六遍"俩依俩罕、印安拉乎",使得伊斯兰教的晨礼更加纯洁和高贵。这种晨礼中坚守的正义和公道,鼓舞着人对理想的追求,证明着那遥远而永恒的真理。
万物都有终末。也许十三太爷的一切,终将会消逝在茫茫的未来之中。但是,哲合忍耶的这种晨礼后的念辞,将会启发后世的宗教灵感。因为它不是迂腐的原教旨主义说教,它同时探求着思想追求的两极——天理和人性。
-------------------------------------------------------------------------------
第08章 十三太爷进官营
--------------------------------------------------------------------------------
漆黑中黎明的因素正在徐徐发展,但是还不是黎明,鱼肚白尚在天边和窗棂上似有似无。我想,再也没有哪一个时辰能和此刻相比。在哲合忍耶严谨艰苦的日常宗教生活中,"奥拉特"的魅力永远是这么强烈,永远是这样隐现在最后的黑暗中。
顺着大自然的山脉走势,沿着河流的上下游,踩着大自然一样伸展绵延的交通线,我在半个中国倾听着晨礼的奥拉特。
哲合忍耶教派在晨礼之后,加念很长的念辞,称为奥拉特。
当念到"万物非主,只有真主"一句时,哲合忍耶作为一个教派的仪礼的特征便出现了:念诵的人们排在由前后两班相对而跪组成的打依尔上,随着这一句念辞微微陶醉。似是陶醉,似是问答——前文讲过,La("万物非主"的第一个音节)表示否定;头要摇向外,而In("唯有真主"的第一个音节)表示肯定,头要摇向心——这就是著名的哲合忍耶摇头念经。
重要的是:这句念辞,共念五十六遍。
为着纪念十三太爷马化龙在官营里受酷刑折磨的五十六天。
不知是否因为读过历史系就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我在那肃穆的打依尔上,听着自己的声音溶化在高昂的奥拉特齐诵之中,暗数着从一一直数到五十六遍——我不知自己是陷入了感动,还是沉入了陶醉。
历史湮灭以后,宗教在宣布真实。耳边那朴直得粗陋的调子,在赞颂中渐渐显出不可抗拒的魅力。每天一次,在视野中,有两排白帽渐渐从黑暗中浮现出来,化成一个矩形的阵。
没有任何一条史料记载过那五十六天刑讯。没有任何一本史书同时是追求真理的尔麦里。没有任何一个史学家真正探求过亡人的内心。然而,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半个中国处处有人在数着那历史的五十六秒。打依尔上每一个戴白帽的人都在否定和肯定,都在反复地认识着一个起码的真理。
五十六遍反复质疑反复坚信的真理,强大地解说着百年之前那冤屈的五十六天。我随众念着,说不清心里满溢的感动——就这样,每一个穷乡僻壤目不识丁的农民,都准确地掌握了一星历史。
然而,哲合忍耶的打依尔决不是利用宗教去强记历史,而是彻彻底底的宗教场所和宗教生活——宗教应当包涵历史。回民们在打依尔上,在拱北上,一次又一次地纠正着我,使我不至于在为他们书写时,把宗教降低成史学。
同治九年十一月十六日,在哲合忍耶的忌日册上,写着"十三太爷进官营"。
毡爷《曼纳给布》详尽记载了这一天。十三太爷马化龙在"十一月十五日晚派苏满拉去请长子大忍爷。儿子来后,毛拉便说:"我已经把老少举意古尔邦了。"大忍爷低下头,说:"我遵口唤。"十三太爷下了炕,与儿子互道了色俩目。他说:"明天,我像道祖太爷入兰州城的那样,进卡费勒的官营呢。"他还吩咐儿子大忍爷明天不许送行,担心暴烈的大忍爷动武。
第二天,十一月十六,十三太爷马化龙自缚出金积堡东门,放弃投黄营(黄鼎营,在金积堡西北),径直朝回民的血仇冤家、湘军刘锦棠营走去。
那时,金积城外"堡寨计五百七十余,盘据百里"的形势已成过去,"城中煮草秸、麦根、杂牛皮、死尸为食"。饥饿中已经有人相食者,马化龙一如杜文秀,请以一家八门三百余口性命,赎金积一带回民死罪。
湘军刘锦棠一族,是屠杀中国十九世纪起义诸军的政府鹰犬。刘锦棠伯父刘松山被哲合忍耶打死在堡寨攻战之中,因此,投进刘营即意味着任人报复,忍受刑鞫的可怕煎熬。
没有任何人继续叙述下去触及那行亏的五十六天。在宁夏川区,农民们刚提到进官营眼圈就红了,我无法再了解仔细。
那五十六天的具体的一场一幕,在哲合忍耶内部似乎是一个忌讳的话题。在晨礼之后,跪在打依尔上听着那五十六遍赞词如流水浸漫而来,我清晰地感觉到巨大的恐惧和无限的感动。杜文秀曾宰了所蓄的一羽孔雀,那毒药既然是一服孔雀胆,死也许就是一个美丽的梦。而十三太爷进官营后的五十六天,却宛如黑暗一样,任凭谁也无法洞悉了。
他临走前,据《曼纳给布》,说得最多的还是那句话:
今天,我进官营,就像维尕叶·屯拉入兰州城一样。
金积堡落城(当地百姓喜欢说"开城")后,政府军当然毫无信义。金积一带,哲合忍耶的多斯达尼被杀不计其数。原野上尸体遍地。我接触过的青铜峡、灵武、吴忠一带哲合忍耶,家家有亡人。
一九八九年,我在马莲渠畔看见的白骨堆,听说已经暴露了不知多少年了。地点临近于金积堡西门旧址,像是被成批屠杀的人的遗骨。
同治十年过去之后很久,当哲合忍耶终于又在满清奄奄一息(大概是清末民初)之际死灰复燃后,金积地区热依斯新师傅曾经打发人去拾骨头。教众们手拾耙扒,草草收集的一些白骨便如同山丘。他们曾用砖砌成一个没有顶的巨坟,俗称万人塔,时时上坟悼念。后来,此塔于一九六○年前后被当地政府平毁,骨殖烧掉。
一九七六年和一九七八年,马莲渠和青铜峡至吴忠公路先后强行通过洪乐府拱北。浊水和车轮喧响着,侮辱着多斯达尼的心,日复一日,不舍昼夜。路基两侧,渠沟壁上,屡有白骨露出,分不清究竟是同治战争中死难烈士的遗骨,还是哲合忍耶教内人士的旧坟——侮辱激起了狂热,宁夏川里的回民们跪在路基旁,跪在渠埂下上坟,向着这被血浸透的原野祈祷。
十三太爷进官营,并没有换回对回民们的解救。束海达依——这是宁夏川里的前定。
但是,进官营意味着停战。公家是杀不尽百姓的;一年后,幸存者得到出路:"官军收降陕回万余。迁陕回于化平川,而甘回分起安插灵州。""甘回三千余人解赴平原安插。金积老弱妇女万二千余人解赴固原州,分拨荒地安插。"———这便是后曰几个主要的哲合忍耶教区的由来。
在屠杀的血泊中,和平毕竟是实现了。
哲合忍耶一天天、一年年在晨礼后诵读奥拉特。五十六遍"俩依俩罕、印安拉乎",带着惆怅的节拍,轻摇着我们心底对十三太爷不尽的怀念。恰在五十六遍赞诵的进行之中,晨曦诞生了,黑夜完成了向白昼的转变。
哲合忍耶的奥拉特即克尔,特别是其中这五十六遍"俩依俩罕、印安拉乎",使得伊斯兰教的晨礼更加纯洁和高贵。这种晨礼中坚守的正义和公道,鼓舞着人对理想的追求,证明着那遥远而永恒的真理。
万物都有终末。也许十三太爷的一切,终将会消逝在茫茫的未来之中。但是,哲合忍耶的这种晨礼后的念辞,将会启发后世的宗教灵感。因为它不是迂腐的原教旨主义说教,它同时探求着思想追求的两极——天理和人性。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