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唐晓勇老师的反思成长之路

      教师教育 2005-5-22 19:0
深圳南山实验小学唐晓勇老师的反思成长之路:

在数字化生命环境中实现自我发展
―――我的成长之路
写在前面的话
轻风系不住流云,流云却带走了岁月。在南山实验学校工作快6年了。6年,在人生的长河中并不算一段很长的时间,但这6年所给予我的却是一生的财富。6年来,我所撰写的论文、执教的课例、制作的教学课件、辅导的老师和学生多次荣获全国大奖。一次次锻炼,一次次挑战让我逐渐成长起来。对于我,这样一位很平凡的老师来说,其间飞跃连自己也不敢相信。
在数字化生命环境中,我探索,我体验,我收获。6年来,我一次次地挑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这6年我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的收获体验或许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示:

一、学习技术,融入数字化生命环境――关注技术阶段
1999年7月,我放弃了曾经拥有的一切只身来到深圳,迈进了南山实验学校的大门。当时,这里的一切于我而言都是陌生的,更是充满了压力。这里有具有超前意识、先进教育理念的教育决策者,这里更是以“信息技术”为教育“制高点”的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我突然发现自己数年的积累在瞬间停滞了。此刻,学习信息技术,全身心融入数字化环境几乎是一种本能的觉醒。我相信信息技术会是我接近这些“决策者”,融入这“前沿阵地”梦开始的地方。于是,我开始了数字化环境中的快乐之旅!
我的实践:
面对信息技术我一窍不通。怎么办?唯有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埋头苦学Authorware、Photoshop、Flash、FrontPage等应用软件。因为学习信息技术不知道买了多少本书籍,多少张光盘。那时,我常常照着书本和光盘一步一步地跟着作,把其他老师的课件源程序拿来反复琢磨,进行二次开发。这样我很快掌握了课件制作技术。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常常会为了课件中的小技巧或者课件中图片色彩搭配不协调而忙到深夜。经过我长时间的精雕细琢,于是就有了《荷花》(花了一个多月时间)《颐和园》(前后修改6次)这样的经典课件。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我是无比快乐!因为有了自己的努力才有这样的收获。
我的反思:
看到自己的成果是欣慰的,这是我挥洒汗水的结果。学习让我从信息技术的门外汉,变成一个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行家里手。融入数字化生命环境中,感受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变革,体验生命的价值,那是何等的愉悦!
但,我常常想,我花长时间制作一个精美的课件,是为了什么?这是值得我好好思考的问题了。花了一个月制作的课件就在一节公开课中运用,这样的代价是否太高?因为一张图片的不满意就花长时间去修改,而在课堂中却一闪而过,这样的付出是否成正比?我们的关注点是课件制作,还是课堂运用?再好的资源,再精美的课件,没有真正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课堂并没有因为课件、资源的运用而变得高效,那还有必要运用吗?
我想,课件资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得怎么样?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二、让技术走进课程,让学习变得更精彩――关注技术运用阶段
学习信息技术,走近数字化生命空间,感受着数字时代的无穷魅力。那么,如何把这份快乐让我的孩子们一起来体验,如何让孩子们也能感受到数字时代学习的乐趣?于是我开始关注课件、资源在学科课程、研究性课程中的运用。
我的实践:
在课件、资源的运用中,我也曾“迷路”。由于技术的先入为主,在教学中我常常优先考虑技术的运用。于是我的课堂常常被技术牵着走,被技术带着兜圈子,在技术的牵引下,我的语文课堂丢失了语文学科本来的特性。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将搜集资料替代语文的朗读感悟,将留言板、BBS交流、在线聊天室替代语言表达的培养,那么学科的特点在哪里去了呢?一句话“都是技术惹的祸”。
我的反思:
我们的技术究竟是作何用呢?我想,技术的运用是为了进一步促进、推动孩子们对学科课程的学习,其目的也是让学科课程的学习变得更高效。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首先考虑学科的特性是什么?要达到的学科目标是什么?然后再想想,技术在完成这些学科任务有什么用?怎样运用?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于是,我开始了我的再一次实践。
我的再实践: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来改变自己教学,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于是,我开始重新认识技术的作用以及技术应该怎样运用。在备课时,我忘掉技术,首先考虑学科的特性和学科任务。回过头来,再考虑技术的运用。如果因为技术的运用而让我们的教学变得更高效,孩子们的学习更精彩,那就运用,否则就坚决不用。
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课时,我首先考虑的这一课应该通过怎样的语文活动来完成课程任务。我想,这一课通过反复的朗读来感悟、体验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学生理解、提升的有效途径。那么,又如何让学生的感悟更到位?如何让学生理解“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又如何让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可恶行径,从而激起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情?于是广泛搜集资料,将活生生的事实展示在学生眼前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制作了资源丰富的网页课件,课堂上在学生朗读感悟的过程中适时提供相关的图片、视频、文字等多媒体资料。学生在这些丰富的表象资源中的启示下,课堂气氛高潮迭起,学生不仅对国之魁宝了如指掌,而且对八国联军的罪恶行径义愤填魇。于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愫油然而生。朗读感悟就水到渠成了。
我的再反思:
把技术真正地运用到课程学习中,让技术真正作用于教学过程,我们的学习活动会变得更精彩。但,我们一定要理性地看待技术的作用。技术不是万能的,它的作用也只是为我们更好地学习学科课程而服务。

三、自我提升,专业成长――关注自我发展阶段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学更开放,学生的视野更开阔。同时,信息社会知识在不断地更新,发展。这一切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固有的那点专业知识还够用吗?
随着自己更多关注课程,我越来越感到自己知识的匮乏、学科底蕴的浅薄。面对未来我怎么办?于是,我开始更多地关注自我专业成长。
在2003年末,初次接触Blog,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是我多年来一直想得到的进行自主研究的学习平台。Blog的出现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了一个自主平台。在Blog中记录自己对教育的思考,在不断地阅读、书写、积累、交流中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丰富充实自己,让自己成为一名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于是我注册了属于自己的博客空间。
1、 BLOG: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
叶澜教授教授说: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呀,实践证明,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性因素。教师主体意识觉醒,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也只有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才能有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才能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
拥有了自己的BLOG,我便开始阅读、书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只有不断地学习,我们的生命才有意义,我们的头脑才不会干涸,也才可能永远做一名思考者。在Blog上我把自己平时所思考的关于教学与科研的反思,自己的读书笔记以及对学生的课外指导等记录下来。有了自己的BLOG心里开始有了一种对学习的渴望。一年多来,我已经在我的Blog上写了200多篇主题文章,并有多篇文章发表在各级刊物上。
在BLOG中我不断地阅读着、书写着,在阅读书写中释放心情。原来,学习竟如此快乐。
2、BLOG:让学习、思考成为一种习惯
与Blog“亲密接触”的日子里,感受着Blog的魅力。随着自己对Blog认识了解的不断深入,我深深地感觉到Blog对教育的促进,对自身专业化成长的帮助。但在最初始阶段,我也只是摘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很少有经过自己思考的原创信息。随着对Blog的认识加深,以及浏览“东行记”“惟存网志”等著名网志所受到的启示,我也试着把自己在教育中的思考及时记录下来。这样在Blog里面“写-录,思-享,品-学”,在不断地积累中感受着学习的乐趣。在Blog里写作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习惯,这样的习惯让我慢慢学会思考。
经过自己的努力,我的Blog开始受到很多教育同仁的关注。于是,我便开始关注自己学习的质量。在此后的学习中,我不再一味的追求学习的速度,更注重自己学习的质量。我开始在自己的blog上书写自己的反思:有时候是阅读后的心得,有时候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诊断性分析。在这样的反思过程中,我学会了思考。
3、建立Blog学习共同体,在交流、分享中一起成长
在Blog的实践中,我已经领略到了Blog的魅力。我想,这么好的平台应该和我们老师一起来分享,让他们也加入到教育Blog中来。于是我开始实施我的“教育博客联盟”计划。我向论坛的网友、学校的老师介绍Blog的理念,让他们了解什么是Blog?让老师们从了解Blog开始,在运用中逐渐喜欢Blog,让其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良师益友。
经过努力,有300多人加入到我们的“教育博客联盟团队”中来。他们接受了Blog的思想,并且乐于加入教师网志联盟。老师们根据自身情况运用教育blog:有的着力于教育叙事研究;有的利用blog开展行动研究,在不断反思中进步;有的利用blog加强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有的把blog作为班级管理的平台;也有老师运用blog开展研究性学习……
面对blog,老师们是快乐的。一位数学老师在他的blog中写道:
能在互联网上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是我的梦想,而今天这个梦想在“博客”中实现了。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教育网志”,我们有了更多创作和创造的冲动,甚至有了一种小小的“成就感”,我们学会不轻易打发教育生活中发生的问题,学会将自己怎样行动、怎样思考的故事说给更多的人听,讲给同事们听,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当你在“释放”这种所谓只属于自己的东西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整理自己的思想,升华自己的思想,当不经意的交流与碰撞之后,蓦然回首:你会突然发现,你又长大了。
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每一个BLOG ,都是跳动着的一颗生命,是闪烁着的一束火花。生命彼此感应,火花彼此碰撞……(庄秀丽语)。在这个团队中我们是一帮志同道合者,一帮充满理想和激情的教育人,在‘一路前行’! 因为志愿,因为相信,我们主动努力、认真去做,我们全身心投入地去做,这样做出来才有品位和质量。
Blog作为学习工具,促进自我反思,因而促进着老师们主体意识的觉醒;促进交流合作,实际上也就促进了合作的整体系统的心智发展。因为交流合作的规模决定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能力,而学习共同体的能力又决定学习共同体的心智发展能力;沉淀学习路径,对学习共同体的每个成员来说,积累了资源,实现了知识管理,延伸了大脑的功能,相应地对整个学习共同体来说,实际上这就是群体生命的知识库智慧库的生成,是群体智慧的不断结晶。
在我们的Blog学习共同体中有一线老师、有高校学生、还有专家教授,我们在一起交流、一起分享、一起感受着学习的快乐。
4、我的收获:
Blog让我逐步养成阅读、书写、反思的习惯。在Blog中,我“写-录,思-享,品-学”,此过程,是学习的过程,是积累的过程,更是成长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让我更加关注教育、更加留意生活,这一过程伴着亲身体验,真切而快乐。一年多的教育Blog之旅,是艰辛的,更是快乐的!

在数字化生命环境中我不断挑战自我,发展自我。回顾这近6年的心路历程, 我为自己喝彩!我挥洒了汗水,收获了快乐!我始终坚信,有了坚持就会有积累,有了积累才有收获,也才有了改变!
[swf]http://flashfiles.66yu.com/f_tm_02/1068849542_34695.swf[/swf]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