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逃杀》
我不能平静,因为今天我在胡同口看到了关于《大逃杀》的讨论,我也看过这个日本片子,据说在日本本国都被禁映,一个经济崩溃的国家想了一个对付孩子的游戏,把本是同班同学的孩子们放置到一个荒岛上,每人随机发一件武器,相互残杀,直到只剩一人——只准一人活下来。
看完过后,除了杀戮的血腥至外还有为爱人牺牲的感动,我不想看到的人性被这样剥离出来。
我的同学也看过,看完之后都不言语,我一时间也神经质质的,像鲁迅笔下的狂人,疑心朝夕相处的同学像影片中一样,大开杀戒,生啖人肉。一时间人与人之间的戒备都增加了,我猜每个人都要接受一次成人的思维的煎熬。
我知道其实他们也在考虑这个问题,问自己,如果自己处在那个游戏(?!)中时,会怎么做。
为了自己生存的权力去杀人,也许是最充分的理由了。
我在想,如果在那场游戏中,我和我朝夕相处的同学拿着武器相遇了,我会怎么做。
也许他(她)已经丧失理智,像我扑来,我要谢谢他帮我作出了选择,毫无内疚的干掉他。
也许他笑着对我说,这是什么事呀,扔掉武器,然而我举起枪从容的开了枪,再编一个理由杀死自己的良心。
也许他警觉的和我错身而过,我以强大的毅力克制自己,背对着他,等来背后的枪响;或者我控制不住自己,转身先开了枪。
就是说,平时亲蜜相处的人,在利益冲突面前(有些人恐怕已经有一点经验了吧),我们才会发现:我们究竟有多了解对方?
这虽然是影片,可是生活中我们遇到比这更普遍的生存选择,甚至已经选择过了。
以后还有这样的选择,怎么办?
三天后我给出答案。
大逃杀》续
大天使问上帝:“怎样惩罚人类偷吃智慧果的罪过?”
上帝答:“拥有智慧后他们之间不再有默契,这是最大的惩罚。”
大自然为每一个生物都留下了生存的空间,为了避免同类相残给物种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大部分的生物的基因内都有克制同类相残的基因段,这个基因段使得同类之间即使是为了食物配偶竞争,也是非致命的。
然而有一个物种例外,他们互残的时候仿佛对手不是同类,——他们是人类,有智慧。
仍然回到我们关于《大逃杀》的话题上来:
有过这样的经验,和不是很了解却又生活在一起的人相处,有时候莫名其妙的感觉到敌意,才发现有人已经把你当成了假想敌了,也许自己有些特征让他觉得你是坏人,这种敌意让你不安,怕他对你不利,于是你也敌视他,勾心斗角之后,有人问你,你们到底为了什么事对着干,自己也讲不出个所以然来,说了一句“我看不惯他!”,在自己的道德体系中,自己永远是正统的,别人和自己不一样,一定是别人的不对。有时候,小孩子打架之后,说的理由让大人哭笑不得,可是大人之间的争斗,自己从来都会认为是别人欠自己的,自己在要回自己应得的一份。
再到《大逃杀》这个人类互残的理想化的环境里来,竞争的环境是极其恶劣的,然而不乏有通过合作打破游戏规则,大家都生存的希望,然而却被另几个人打破了,他们认为只有杀光别人,自己才能生存,于是所有的精力都不得不集中在互残上面了。
有一个镜头让我难忘,几个女生因为一个女孩的猝死,相互猜忌,最后忍不住都拿起枪相互扫射起来,每个人都在自卫,每个人都在屠杀。这不象日本人屠杀中国人那么遥远,而是现代的孩子们在相互屠杀,离我那么近,以至于我无端的怀疑我们周围的人,平时为奖金为名额为面子明争暗斗,如果有了武器,他们会不会变得更凶残。
记得我以前的同学,因为小事争吵,尚不致动手,就使用锁喉的致命招式。报上有时见到亲兄妹之间为上学的机会互残的消息,十几岁的少年绑票的故事。常常感到心悸,强忍着不让自己过早的给人性打上凶残的标记。
毕竟还看到许多善的东西,即使有许多恶人,也只能说人是个多样化的动物。
然而《大逃杀》打破了这种童话,这个世界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善恶之分的世界了,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群普通人,是怎样拿起武器,杀人,如此的自然。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我仍要重复我的观点:“自以为是是人类的致命伤。”
自以为是是我们的原罪。
《大逃杀》中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生存编一套理由,谁威胁它,谁就是敌人。生存的机会的确小,但引起杀戮的绝不是游戏规则本身,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恐惧,虽然有共同合作逃离游戏的幻想,却没有人相信对方,每个人都默契的相信,别人是自己的威胁,在为自己创造了敌人之后,自己成为了别人的敌人,在死亡的威胁下,人们信仰了死亡。
这就不难看出,为什么人类有那么多看似幼稚的杀戮,其实有着深远的根源。
从《大逃杀》谈拯救中国孩子的人性
我在另一篇文章里听说,有些高三的学生,在高考前为了鼓舞自己的斗志,将《大逃杀》连看了三遍。我感到深深的不安,我不得不继续写下去。
我是个不拒绝暴力的男生,然而血腥的场面已经使我受不了。将《大逃杀》连看三遍,而且还能鼓舞自己的斗志,我不得不怀疑现在有多少孩子,已经认同了“角斗规则”。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中国的教育更多的在教会孩子将来争夺资源的习惯,而不是创造财富的能力。
我记得我在公开的场合说过:“我不希望‘生存’二字成为我们逃避良心的借口。”
我私下里又说过:“有时候,我们生活在一场巨大的骗局当中。”
日本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日本人曾领导过亚洲保卫自身的战争”的骗局之中。
然而这并不是最可怕的,中国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对未来的恐惧之中,他们被告知自己所处的社会资源极为贫乏,唯一的办法就是做“人上人”,挤掉所有的对手。
也许有人要说,竞争也是社会必不可少的呀。
可是有多少人想过我们现在的状态更多的是竞争还是角斗,我们在所谓的“竞争”上浪费了多少社会资源!
我想《大逃杀》制作着的本意绝非是要我们相信人性恶,相信社会遵循的是“角斗规则”。
正如有了环境危害,人们才有了环保政策,环境才得到保护;正如因为资本主义的剥削,才有了《资本论》,西方国家才开始注意保护弱势群体,有了工人权利的保障。
《大逃杀》的本意也是希望用反面极端的效果来警醒人们,认识自己的自私和无知,不要真正的走到血腥的那一步。
可是这个意图太难被人看出来了,太容易被人误解了,所以在日本这个尚武的国度里,它都会被禁播,然而在中国它却私下里流传开来。
我不希望残酷的竞争养成孩子残酷的性格。毕竟,无论这个世界多么罪孽深重,孩子都是无辜的,放过他们!
在中国,改变是件很难的事情,即使是搬动凳子的一条腿,也是很难的。——鲁迅
作者注:关于《大逃杀》我断断续续写了三篇文章,今天把它连起来,发表一下。
本文转自西祠胡同“社会广角”
我不能平静,因为今天我在胡同口看到了关于《大逃杀》的讨论,我也看过这个日本片子,据说在日本本国都被禁映,一个经济崩溃的国家想了一个对付孩子的游戏,把本是同班同学的孩子们放置到一个荒岛上,每人随机发一件武器,相互残杀,直到只剩一人——只准一人活下来。
看完过后,除了杀戮的血腥至外还有为爱人牺牲的感动,我不想看到的人性被这样剥离出来。
我的同学也看过,看完之后都不言语,我一时间也神经质质的,像鲁迅笔下的狂人,疑心朝夕相处的同学像影片中一样,大开杀戒,生啖人肉。一时间人与人之间的戒备都增加了,我猜每个人都要接受一次成人的思维的煎熬。
我知道其实他们也在考虑这个问题,问自己,如果自己处在那个游戏(?!)中时,会怎么做。
为了自己生存的权力去杀人,也许是最充分的理由了。
我在想,如果在那场游戏中,我和我朝夕相处的同学拿着武器相遇了,我会怎么做。
也许他(她)已经丧失理智,像我扑来,我要谢谢他帮我作出了选择,毫无内疚的干掉他。
也许他笑着对我说,这是什么事呀,扔掉武器,然而我举起枪从容的开了枪,再编一个理由杀死自己的良心。
也许他警觉的和我错身而过,我以强大的毅力克制自己,背对着他,等来背后的枪响;或者我控制不住自己,转身先开了枪。
就是说,平时亲蜜相处的人,在利益冲突面前(有些人恐怕已经有一点经验了吧),我们才会发现:我们究竟有多了解对方?
这虽然是影片,可是生活中我们遇到比这更普遍的生存选择,甚至已经选择过了。
以后还有这样的选择,怎么办?
三天后我给出答案。
大逃杀》续
大天使问上帝:“怎样惩罚人类偷吃智慧果的罪过?”
上帝答:“拥有智慧后他们之间不再有默契,这是最大的惩罚。”
大自然为每一个生物都留下了生存的空间,为了避免同类相残给物种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大部分的生物的基因内都有克制同类相残的基因段,这个基因段使得同类之间即使是为了食物配偶竞争,也是非致命的。
然而有一个物种例外,他们互残的时候仿佛对手不是同类,——他们是人类,有智慧。
仍然回到我们关于《大逃杀》的话题上来:
有过这样的经验,和不是很了解却又生活在一起的人相处,有时候莫名其妙的感觉到敌意,才发现有人已经把你当成了假想敌了,也许自己有些特征让他觉得你是坏人,这种敌意让你不安,怕他对你不利,于是你也敌视他,勾心斗角之后,有人问你,你们到底为了什么事对着干,自己也讲不出个所以然来,说了一句“我看不惯他!”,在自己的道德体系中,自己永远是正统的,别人和自己不一样,一定是别人的不对。有时候,小孩子打架之后,说的理由让大人哭笑不得,可是大人之间的争斗,自己从来都会认为是别人欠自己的,自己在要回自己应得的一份。
再到《大逃杀》这个人类互残的理想化的环境里来,竞争的环境是极其恶劣的,然而不乏有通过合作打破游戏规则,大家都生存的希望,然而却被另几个人打破了,他们认为只有杀光别人,自己才能生存,于是所有的精力都不得不集中在互残上面了。
有一个镜头让我难忘,几个女生因为一个女孩的猝死,相互猜忌,最后忍不住都拿起枪相互扫射起来,每个人都在自卫,每个人都在屠杀。这不象日本人屠杀中国人那么遥远,而是现代的孩子们在相互屠杀,离我那么近,以至于我无端的怀疑我们周围的人,平时为奖金为名额为面子明争暗斗,如果有了武器,他们会不会变得更凶残。
记得我以前的同学,因为小事争吵,尚不致动手,就使用锁喉的致命招式。报上有时见到亲兄妹之间为上学的机会互残的消息,十几岁的少年绑票的故事。常常感到心悸,强忍着不让自己过早的给人性打上凶残的标记。
毕竟还看到许多善的东西,即使有许多恶人,也只能说人是个多样化的动物。
然而《大逃杀》打破了这种童话,这个世界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善恶之分的世界了,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群普通人,是怎样拿起武器,杀人,如此的自然。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我仍要重复我的观点:“自以为是是人类的致命伤。”
自以为是是我们的原罪。
《大逃杀》中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生存编一套理由,谁威胁它,谁就是敌人。生存的机会的确小,但引起杀戮的绝不是游戏规则本身,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恐惧,虽然有共同合作逃离游戏的幻想,却没有人相信对方,每个人都默契的相信,别人是自己的威胁,在为自己创造了敌人之后,自己成为了别人的敌人,在死亡的威胁下,人们信仰了死亡。
这就不难看出,为什么人类有那么多看似幼稚的杀戮,其实有着深远的根源。
从《大逃杀》谈拯救中国孩子的人性
我在另一篇文章里听说,有些高三的学生,在高考前为了鼓舞自己的斗志,将《大逃杀》连看了三遍。我感到深深的不安,我不得不继续写下去。
我是个不拒绝暴力的男生,然而血腥的场面已经使我受不了。将《大逃杀》连看三遍,而且还能鼓舞自己的斗志,我不得不怀疑现在有多少孩子,已经认同了“角斗规则”。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中国的教育更多的在教会孩子将来争夺资源的习惯,而不是创造财富的能力。
我记得我在公开的场合说过:“我不希望‘生存’二字成为我们逃避良心的借口。”
我私下里又说过:“有时候,我们生活在一场巨大的骗局当中。”
日本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日本人曾领导过亚洲保卫自身的战争”的骗局之中。
然而这并不是最可怕的,中国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对未来的恐惧之中,他们被告知自己所处的社会资源极为贫乏,唯一的办法就是做“人上人”,挤掉所有的对手。
也许有人要说,竞争也是社会必不可少的呀。
可是有多少人想过我们现在的状态更多的是竞争还是角斗,我们在所谓的“竞争”上浪费了多少社会资源!
我想《大逃杀》制作着的本意绝非是要我们相信人性恶,相信社会遵循的是“角斗规则”。
正如有了环境危害,人们才有了环保政策,环境才得到保护;正如因为资本主义的剥削,才有了《资本论》,西方国家才开始注意保护弱势群体,有了工人权利的保障。
《大逃杀》的本意也是希望用反面极端的效果来警醒人们,认识自己的自私和无知,不要真正的走到血腥的那一步。
可是这个意图太难被人看出来了,太容易被人误解了,所以在日本这个尚武的国度里,它都会被禁播,然而在中国它却私下里流传开来。
我不希望残酷的竞争养成孩子残酷的性格。毕竟,无论这个世界多么罪孽深重,孩子都是无辜的,放过他们!
在中国,改变是件很难的事情,即使是搬动凳子的一条腿,也是很难的。——鲁迅
作者注:关于《大逃杀》我断断续续写了三篇文章,今天把它连起来,发表一下。
本文转自西祠胡同“社会广角”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