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天茶舍』人生——请帮我遗忘 读阎真《沧浪之水》

      别人的总是有道理 2004-8-15 14:20
人生——请帮我遗忘 读阎真《沧浪之水》
     引子
     在我的阅读视野里,还没有一部以“知识分子”的角色插入叙事空间的文本。在表现人生活的凌乱与肮脏上,或许有过。可是这样的手法是把知识分子生硬的拽到自己的文本中,并没有把“知识分子”入情入理的进行叙事加工。知识分子毕竟是一个笼罩着精神光环的称谓,即便理想主义的大厦即刻变为一片广袤的废墟,那些从废墟中走出来的人们一样有着曾经沧海的痕迹,当小说家一味抹掉那些神圣的光环,朝着下半身使劲的插入的时候,这个过程只能应证作者自身的精神食粮是多么干瘪匮乏,这应该都是真的。当代小说有着形而下下的倾向应该是毋庸置疑的,爱情彻底的离开了象牙塔,就像冰清玉洁的妙龄少女甘愿被大腹便便的孔方爷轻松的包养一样。没有爱情只有“性奋”的冲动中,小说家把道德外衣撕扯成一条条情欲伦理的彩虹,高挂在当代的“人间天上”,在身体和高潮的眩晕中体验性解放带来的大解放。最后一块遮羞布被葛红兵从沙床上扔走,教授的床单,处女的流红,让欲望又一次向更高处升腾。这应该是我对当代文学的一个道德速写,画面上的真实让人心惊。今天,我正式以一个人的名义声明:下半身写作,我鄙视你!
     作这样的声明当然也有个缘起,我的生活很凌乱,忘了什么时候,道德在情欲的冲击下,只剩下可耻的外衣。在夜色中,我抱着一个单纯的少女,用花言巧语包装自己的情欲,而她沉醉的匍匐在爱情的圣殿中,吸允纯情的甘露。我知道,爱情只在那些没有走出象牙塔的学生中,在没有物质基础的观念里,爱情可以战胜一切,可最终物质基础和世俗生活都要横站出来,挡住真爱的出路。我这个被称为孩子的人,这个在感情和心理世界永远年轻的感情骑士终于和我的同龄人拉开了距离,他们是被物质基础绊在圣殿外,而我终于在真爱的寻找中离开了那些昨日黄花,在小儿女的情长中放弃了最后的坚守。在年近28的欲海中,我无数次的向上帝求救,可每每我都败下阵来,情欲占了上风,单纯的小女孩成了我走向救赎的祭品。我于是为自己的放纵找个理由,当下半身写作有如潮水般涌来的时候,我找到了知己,原来天下谁人不“是”君啊!可是我发现,下半身给我的道德支撑根本不够,性欲的发泄与爱情的沉醉相去甚远,有性无爱才是他们维持写作的基本路数,我怎样在一个没有爱情的胶合中不甘到堕落与沉沦,毕竟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啊,毕竟我一直这样看自己啊。再没有身体的堕落更让人神伤了,下半身写作不是纱布,它是刀子,他鼓动我堂而皇之的走向欲海,至于我吞下淫水之后那种恶心和罪感,它从来不管不问!纵欲是因为虚无,而我无爱,是因为离弃,无论我怎样靠近那个永恒,最终的结果都是善与恶的一个循环。上帝用另外的一种方式爱着诗人,他像爱卡夫卡和齐克果一样的爱着我,我终于知道,命运是我躲不过的铡刀,天知道有几个人把脖子放到了刚刚好的位置!
     因为渴望意义的真实,诗人需要上帝以手拉手的方式带他走出无爱的人间,不然他什么都不信。可是上帝从来都是隐蔽的,上帝需要用诗人的真实为世人做精神实验,他用最直接最残酷的方法把诗人放进悲剧中,测量着永恒的魅力与虚无的长宽,诗人在最罪行的生活里体验永恒和神圣,这是诗人的奥秘。诗人是极端的,他游弋了两个终极,世间的生活法则因为他那永恒一极而抛弃他,上帝呢?或许在爱的大手中悄悄的把他引渡回自己的怀抱,因为他是真正的上帝之子!
     今天,我以诗人的名义解读阎真的《沧浪只水》,用我的痛苦和真诚给世俗一个高傲的白眼,用我的泪水和自尊模糊过去的一切,人生——请帮我遗忘!
     梗概
     主人翁池大为十岁的时候随着被划为右派的父亲下乡,就在作者的命运快要被婚姻定音的时候,社会条件允许他考大学。经过三个月的努力他考上了北京一所医科大学,开始了属于他的生活。上学期间意外的获得高干子女许小曼的青睐,可是因为他内心的矛盾必然引起的生活冲突,两个人分手了,而回忆是美好的,这是他一生都应该回味的初恋。硕士毕业后因为不通达圆滑,他再一次被世俗赶走,被分配在省卫生厅。机关生活的复杂与乏味如同漫无边际的死海,他在这里漂浮着,找不到一个坚实的地方立足。婚姻从现实中走来了,他在婚姻几乎是所有与他相似的人生经历的套路选择。先是条件好一点点的,后来发现对方不过是家道中落,身上的贵族气息依然根深蒂固,于是分手,再然后就落到小家碧玉身了,因为她可能贤淑,又不难看。他因为难以适应机关的生活,于是发落到研究机构,在那里他依然高昂着自己的头颅,可是婚后老婆孩子的生存终于把他从现实中给拉扯过来了,他那坚守的道义信念被经济基础给置换了,他表面上认同了现实的生存法则,于是一路绿灯,一直开到厅长的宝座上。可是他内心的信念在抛弃的过程中给他了无尽的感伤,人世的沧海桑田,自我如一叶浮萍,在父亲的坟头上,他意识到灵魂的真实,可是那已经不属于自己的世界了,他的世界是永远的分裂,因为无法坚守父亲的人格信念,因为无法面对生存的真实。现实永远铁板一块,生活中到底有多少英雄想搬走他呢,最后反而又假惺惺的,迫不得已的成了那块铁板上的狼牙铁钉呢?我真是感伤!
     人格的曲线
     小说一开始从父亲的灵堂插入进来,面对父亲的死亡,作者勾勒了一幅理想主义着沉入泥潭后的心灵画面。父亲不单纯是一个人的父亲,也不是几代人的父亲,更确切的说,父亲的人格范式象征着中国几千来士大夫精神的传统道德魅力在父亲身上一个迅速的完结。尽管父亲的死一直在主人翁的意识中缠绕着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仿佛是一个无法逃避的人生选择,是要意义还是要世俗的生活?父亲生前没有给作者留下任何物质层面的骄傲,可是死后那么多真诚的悼念倒让他感受到了人格完美的世俗震撼,这似乎已经不足以告慰主人翁进行同样的人生选择,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永远的徘徊,这是主人翁最后的人格定位。
     “刚进大学的时候,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声音,从灵魂深处生长出来的声音提醒我,我注定是要为天下,而不只是为自己活的,这是我的宿命,我别无选择。”这是多么坚定是人生宣言,可是我们看到,迟大为最后的现实选择又是多么的符合常理——他堕落了,也起飞了。是现实需要他就范,还是他需要现实来武装自己的精神羽翼,也许,那个神秘的声音是没有根底的,现实很容易肢解了本来就飘渺的理想主义生活信念。这不是历史悲剧,是对抗个体的悲剧,市场经济以它不可阻挡的威势覆盖了社会的各个角落,而知识分子的救国安邦意识最多是一种轻微的反弹,并且这种反弹只能出现在自己的视野里。没有人能看见别人心灵在如何的挣扎,我们囚禁在肉身的真实里,再也无法跨过理想的三道门槛, 起先是经济里的荆棘刮伤理想的双眼,外面的世界让人眼花缭乱,戏子歌妓再不需要寻找才子的妙笔纹身,他们一个个身价百万、千万,成名立腕只在朝夕一夜之间。而当年那些士大夫,知识分子这样的老爷已经穿上了孔乙己的长衫,在咸丰酒店里听看客们语无伦次的诋贬。然后是婚姻的枷锁,老婆孩子的吃和拉撒如同紧箍咒一样死死的缠绕在男人的头顶, 事业的海市凝结在记忆深处,那梧桐树下的凄凉如转瞬一梦,只有那世俗的功名在众目睽睽之下闪耀着不可阻挡的光芒。一个人,只有得到世俗意义的成功才可以标示自己的价值,这到底是社会在责任还是我们文化本身从来就没有超越世俗价值体系的光圈。
     知识分子的清高,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在一连串的生活挫折中,这是尺大为唯一的心理安慰方式。可是主人翁后来明白了,那些隐士的飘逸大多是在花甲之后,一个人连清高都需要功成名就之后才可以拥有这样的姿态,这到底是我们的传统还是我们的现实?隐士不隐,隐士自古都是名士,是君王的座上之客,是大将的贵席之宾,到底谁安与一个沉默的角落,寂寞的唱那些阳春白雪,无人应和的超逸谁能领取?孤独寥落的身世谁可傲气?那么信誓坦坦壮怀激烈的表白是幼稚还是无知?
     主人翁迟大为渐渐体验到,人生的道理很简单,在“人生”的道理上,他因为领受 了知识分子的道德信念而变的愚钝,但是入世是必然的,到底知识分子是一种高贵的幻影还是一种价值的真实?主人翁用血淋淋的生存代价换来了人生的硬道理,那就是你必须有物质保障,名钱权是一个人生存的根基,离此你只会四处碰壁,那些高傲的姿态实际是走不出清高囹圄的一种气短,一旦你手中握紧了硬道理,新的眼光会非常透明的告诉你,这才是“人”的活法。
     主人翁的道理一层层扩散,最后剥掉了知识分子的外衣,原形的知识分子可能是一个危险的诱人的预设,那是一个抽空了的存在,只有影子和座位摆放在理想主义者的价值之塔,高耸入云的威严最终漏掉了朝拜者的目光,知识分子的分化就是堕落的开始,那些为人类忧患承担着不可抗拒的历史使命的人们最终都是解决了温饱问题,然后才可以闭目冥想的“诗人”,而这样的诗人的纯度系数是多么微小啊!可是他自古皆然,只有那些愚钝单纯的人才固守在自己的象牙塔中,把世人的白眼翻过来看——不被理解的都是骄傲的:(看看那些曾经最负盛名的知识分子吧,为了人类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前进,尼采疯狂了,凡高自杀了,而中国的孔圣人早已被现代人盖棺,他的困顿早已消失在世人的视野,执著的脚步永远都迈的蹒跚。)是拿破伦这些战功赫赫的政治家改变了历史,是秦始皇这样的伟人勾勒了中国的面貌,百家的一切都在民间幻化成一个个凡胎的双眼,打量这个世界的时候从来不需要真诚和认真。知识分子是一个可怜的概念,但是今天的可怜较之以往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平民的读书机会衍生了更多的精神贵族,那么多人禀赋着天下的意识,忧国忧民,自己却为了两碗干饭四处乞怜?因为放不下自己的道德情结,因为生与俱来的平民意识,因为当下理想主义沉寂后的黯淡,那些执著的人啊,还有谁比他们更加可怜?
     主人翁的选择结束了,作者如同描绘了一个向着知识分子本身开始的一个道别的悲壮场面,只是道德理想覆灭以后,世俗的公德圆满怎么可以安顿那雀跃不停的灵魂,作者借主人翁之口从肺腑中喊道:“我感到灵魂的真实。”感到,可是又是多么遥远,现实里的春风和灵魂刮的不是一个方向,知识分子的信念,也就是道德的信念都无以坚守,又何以安排他那伤痕累累的灵魂,这或许是许许多多知识分子情结最后的处境,在现实生活中,他只能拥有一端,可是每一端又都是他不能放弃的,人格是一种双重曲线,在世俗领域,高傲的头颅垂下了自己的真诚,奉出一份虚伪的虚伪,在精神领域,知识分子情结撒开了,灵魂又从更遥远的地方缠绕他身体那肮脏的部分!
     结论:我们民族从来没有一个坚固的价值之源,作者的“父亲的人格”范式好象依然太理想化了,好象是现代商品社会淹没知识分子的信念似的,可事实上,知识分子从来都是可怜虫,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淘潜可以抵挡峨冠大带的诱惑吗?心远可有一个地方栖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真的可以感受到形而上的抚慰?而李白、杜甫多半是不遇明主才发出的诗人式感慨,对他们来说,功名利禄实在不需要超逸的表演,更有被放逐的屈原,天问之后自沉之响同样是一种无奈的声音。失落从来都是不被见宠,想依靠自己的人格见宠,这是不是中国唯一的道德悖论?父亲的人格形象是死的,那不是对传统坚固的道德信念的恢复,作者的理想主义在修复历史的道德后花园,可是我知道,没有一个人间可以容得下诗人的媚骨,对权势依附又渴望丹心照汗青的双重矛盾式骨!
     仿佛是一个小人物的命运周折,给我的是无尽的人生感叹,想起了里尔克的诗歌,作为我此文的结语——
     我哭喊
     仙班的天使谁能听见
  


作者:江南小鹗 回复日期:2004-8-13 5:15:17 
  我小姑父特喜欢这书,以前在~扬子晚报~连载过
  很搞笑,却真实
  


作者:哗啦啦飘 回复日期:2004-8-13 8:07:36 
  搞笑?真的吗?
  我怎么没看出来
  对我影响最大的三本书之一
  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怎样从理想主义者变成现实主义者的


作者:江南小鹗 回复日期:2004-8-13 18:57:16 
  搞笑,是我大本时代站在纯理想高度的个人直接反应
  难道不可吗
  


作者:gquanliang 回复日期:2004-8-13 20:15:29 
  我是看了《国画》后,彻底变成了一个现实主义者,此书看了后似乎加强了我的立场,这可能是作者事了未及的吧。既然无法改变它就去适应它,知识分子都去搞“硬道理”了,独木难支啊,谁能挽狂澜于即倒!历史是按照合力发展的,我们的小手能扭住历史的大腿吗。。。。


作者:美丽的花岗岩 回复日期:2004-8-14 13:12:12 
  作者:江南小鹗 回复日期:2004-8-13 18:57:16 
    搞笑,是我大本时代站在纯理想高度的个人直接反应
    难道不可吗
    
  难以理解,请明示。


作者:江南小鹗 回复日期:2004-8-14 23:24:52 
  
  
  作者:美丽的花岗岩 回复日期:2004-8-14 13:12:12 
    作者:江南小鹗 回复日期:2004-8-13 18:57:16 
      搞笑,是我大本时代站在纯理想高度的个人直接反应
      难道不可吗
      
    难以理解,请明示。
  
  ----------------------
  
  那时候我内心的信念还比较单一,的的确确想做个保尔式的好青年
  高中时被罢金的《家》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感动的一踏糊涂,涕流整夜…………
  
  有段时间,每次我到表姑父处,他都讲述〈沧浪之水〉中拍马之道,绘声绘色
  我当时心理非常排斥,但又被逗的笑个不止
  呵~就是这样的
  
  而如今,才知道内涵的东西其实很严峻,如果再听是不太可能笑出来了
  


作者:hcxcn 回复日期:2004-8-14 23:34:03 
  《沧浪之水》
   什么狗屁东东
  整个一部解说词 
  作者连什么是小说都没弄清楚


作者:天堂的叶子 回复日期:2004-8-15 1:43:58 
  不太明白~


作者:长安西望 回复日期:2004-8-15 3:24:22 
  苍浪之水实在不怎么样,
  机关的斗争要是能那么简单,谁都能作省委书记了;
  机关的生活要是能那么复杂,谁都能成作家了。
  
  在偶妹妹的强烈推荐下看了一遍,就扔一边了,她是大学教师,大概在他们眼中,机关里的斗争就是这样的:)


作者:shadows_lee 回复日期:2004-8-15 7:34:43 
  从小说艺术上讲,我不欣赏沧浪之水;或许它的主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吧。
  不知道作者写它的用意是什么,反正看的人大多都是沿着主人公类似的思路走下去了。
  我想积极一点看。毕竟经过这么一个阶段后池大为和以前的厅长们还是有那么一点不同的,改变或许是小,但总好过没有。
  不如是看作理想对现实妥协而得以一定程度的实现。本来,就不可能有那么顺利的事,想做什么就能顺心地完全实现的。改良是积累得来的。反正我不想看得那么灰暗,给点希望吧:)


作者:forlight 回复日期:2004-8-15 10:11:26 
  沧浪之水看起来是要写出理想向现实的妥协,但作者恰恰又是在一种理想的状态下完成其叙事的,因而只能在想象的围城里,给读者一种精神上的暂时解脱,而不可能产生一种对现实的有效指导。因此自然而然的便有长安西望的“机关的斗争要是能那么简单,谁都能作省委书记了;机关的生活要是能那么复杂,谁都能成作家了”之精辟见解了。


作者:美丽的花岗岩 回复日期:2004-8-15 13:44:38 
  作者:江南小鹗 回复日期:2004-8-14 23:24:52 
    
    
    作者:美丽的花岗岩 回复日期:2004-8-14 13:12:12 
      作者:江南小鹗 回复日期:2004-8-13 18:57:16 
        搞笑,是我大本时代站在纯理想高度的个人直接反应
        难道不可吗
        
      难以理解,请明示。
    
    ----------------------
    
    那时候我内心的信念还比较单一,的的确确想做个保尔式的好青年
    高中时被罢金的《家》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感动的一踏糊涂,涕流整夜…………
    
    有段时间,每次我到表姑父处,他都讲述〈沧浪之水〉中拍马之道,绘声绘色
    我当时心理非常排斥,但又被逗的笑个不止
    呵~就是这样的
    
    而如今,才知道内涵的东西其实很严峻,如果再听是不太可能笑出来了
    
  我好象跟你的经历相仿,握手吧。作者:shadows_lee 回复日期:2004-8-15 7:34:43 
    从小说艺术上讲,我不欣赏沧浪之水;或许它的主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吧。
   是这样,艺术上的确是平庸之作,但是他的内心独白和叙事穿插起来,勾勒一个悲剧的心灵风景,让我无尽的唏嘘啊。
  作者:forlight 回复日期:2004-8-15 10:11:26 
    沧浪之水看起来是要写出理想向现实的妥协,但作者恰恰又是在一种理想的状态下完成其叙事的,因而只能在想象的围城里,给读者一种精神上的暂时解脱,而不可能产生一种对现实的有效指导。因此自然而然的便有长安西望的“机关的斗争要是能那么简单,谁都能作省委书记了;机关的生活要是能那么复杂,谁都能成作家了”之精辟见解了。
  
   作者是个理想主义者,理想在现实中一点一点的淌血,很疼很疼的感觉。
  


作者:山雨林夕 回复日期:2004-8-15 13:46:54 
  
   这书写的的确不怎么样,以至于我看了没多少就扔掉了。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