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累托最优的迷恋——爱情的经济学思考

      [汲] 2005-3-3 10:29
帕累托最优的迷恋——爱情的经济学思考


两个人走到一起,总是希望自己在某方面获得更多,比如幸福感、安全感、快乐、或者财富,而美好的情感,总是给予双方更多。群体的福利因为个体福利的增长而递进,这也就是帕累托最优的简单含义了。
既然可以找到双方相互映证的影子,那就姑且把爱情放到经济学框架中去讨论(当然经济学和拜金主义是截然不同的)。
单身的男人经常感叹一句话:好女人少啊,漂亮的好女人更少。漂亮的好女人当然是一种稀缺资源,资源的稀缺性正是经济学构架的基础。因为稀少所以有价,所以就有了好女人难追的感叹。其实好女人之所以难追,是因为她们一直在思考选择何种男人、选择何种方式,才能得到自己幸福的最大化,这同资本市场中蓝筹股价格高高在上,很少有人能踏准节奏买入并持有,即使买入还不小心就被震仓震出来是一个道理,换个学术点的词儿说,因为优质资源是稀缺的,所以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成了资源拥有者的最大问题。
但人毕竟是理性的(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尽管人常常表现出相反的状态),对帕累托最优的迷恋,使一些人开始尝试互相接触,并憧憬着群体福利得到增加的未来。问题也就从宏观转入微观。
好象是曼昆在微观经济学部分的话:只要会说成本,鹦鹉也能成经济学家。成本这个经济学基本概念,在爱情中无处不在:从两个人开始接触,我们就面临着选择和放弃,谁能保证眼前的这个,会比昨天的那个更好,谁又能保证不是这样。选择了一个,就放弃了更一个甚至更多,同时也放弃了其他的选择可能带来的更多的幸福、快乐,或者我们竟然放弃了一个完全正确的选择,转而投入到完全错误的一个。替换成经济名词,我们如果没有想清楚,就承担了很大的机会成本。
或许我们想清楚了,眼前的就是最优选择,那么就开始约会吧。请吃饭、送玫瑰、车接车送、煲电话、送礼物、彻夜不眠筹划明天的见面,说什么主题又该如何回答的若干方案……金钱和时间,一些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如果没有走到一起,甚至干脆闹翻,最后全成了“沉没成本”。
似乎身边“沉没成本”的案例不少,但科思暗示了一个可以积极倡导的思路:解决外部性问题,可以通过协商的办法。的确,当两个人在一起,没有给整体带来福利,而只是满足于个体短期的利益,外部的不经济将最终产生毁灭力量,如同污染治理的难题。
不过,科斯同时强调了,协商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前提,是产权明确。我们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将对我们在二人关系中起到重要作用,这可能就是男主外女主内这个传统模式的根源,不过资源估价是个很模糊的事情,商标可以估价很高,厂房设备也可以估价很低;男人的金钱和地位可以一文不值,女人的善良和气质也可千金难买,所以在斟琢话语时,我们应该搞清楚自己所拥有的,是否真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多,是要放到两个人中去想,而不是按照个人标准估价格。或许,这样可以避免更多的摩擦。
协商解决外部性,当然是种积极态度,但问题毕竟还是发生了。现在最热的一个经济学名词是制度经济学,没研究过,望文生义应该是说通过合理制度达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吧,如果理解正确,或许我们真应该去思考以下问题:磨擦是否因为误解而产生,是否我们没有充分地沟通,是否把理解和尊重只当成了单方面的范畴,是否急功近利而遗忘了爱着他或她的根本前提?
斯密的经典著作《国富论》中有句话:不要感谢面包商的赐予,他不过是在关注自己的利益。有生命的东西,学说和诗歌,都尊重人的价值和天性,西方经济学的前提就是承认人的自私性。有句歌词说的不错:我们只是相互温暖,想尽一切办法只为逃避孤单。我们可以亲密无间,但最初谁不是为了私利而来?只不过,有效制度的建立,保证了个体福利增长带来整体福利的增长,而不是让私利把另一个人推入迷途。
不过说了这么多,倒想起了一个现象,经济学家大都不搞实业。谈爱情经济学分析的,也大都是单身,如果是两个人了,怎么还可能谈什么冰冷的制度,经济问题早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化学反应了。
或许写到最后,最大的问题是写爱情的经济学分析究竟经不经济了。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