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们要阐明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学习媒体发展史,二是我们所学习的媒体发展史有那些特点。
我们知道,任何一门学问都可以由史、论、方法三部分组成。史是学问的基础,论是学问的精髓,方法 是学问的研究指针。作为传播专业的学生,学习传播媒介发生、发展的流变,自然是一项最为基本的功 课,必将为后面更加深入的学习传播学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更普泛的意义来说,研究生教育致力于 培养学生形成三方面的素质,即知识、技能和学术规范,学习媒体发展史,一方面可以丰实学生的传播 学知识,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研究问题的技能,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使大家养成科学、规范的良好学术习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将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利用工具书、图书馆、数据库和互联 网络等手段,采取规范的学术范式,循序渐进地独立完成各种小的课题,通过这种方式来强化学生这三 个方面的素质。这也是为我们把媒体发展史作为研究生第一学期学位课程的原因所在。
那么,我们所学习的媒体发展史有哪些不同于其他的特点呢?事实上,在传播学发展尚不十分成熟的中国, 所谓的媒体史历来只不过是新闻史,而新闻史较之真正意义上的媒体发展史又显然狭隘得多,绝对无法姑 且代之;真正的传媒史研究,在中国只算是刚有了个开头。而在西方,传播学的发源地美国历来只把传播 史划定在美国建国的200年内,他们认为近代以来的传播更富于意义,对于200年之前的媒介历史就显得漠 然;欧洲国家的媒介史研究则另有特点,亦即以西方的媒介史为中轴,从情绪上排斥东方对于人类传播的 巨大贡献,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了理论上的偏颇。基于以上现状,我们把研究的基点抬高,把研究的视野 拓宽,不局限于民族和地域,而是基于全人类各民族的传播文明史,联结中西,做一项起于5000年前(甚 至更远)、达于21世纪的大的传媒史研究。应当说,
目前这一工作还远说不上完满,因而也就更需要同学 们的积极参与和投入,因为作为国内最早几届的传播学硕士生,你们正是这些理论领域的拓荒人。
纸草书卷
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图书,也称纸莎草纸书卷,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
纸草书卷的制作方法为:用生长在尼罗河三角洲的一种类似与芦苇的莎草科植物为材料,取其茎髓切成薄片,压干后连在一起制成纸莎草纸。埃及人用芦苇茎为笔在纸上书写象形文字,写成后卷起。
在公元前8世纪前后,纸草书卷灯制作方法由中东的巴比伦传到古代希腊和罗马。希腊人称纸草书卷为"巴比(byblos),后来演变成为"圣经(bible)"一词,古罗马人改进了纸草书卷。
纸草书卷一直应用到公元4世纪左右,后来为羊皮书所代替。
最初的纸草书卷多为宗教或半宗教文献,后来在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6---前11世纪)才逐渐传入民间,用来礼赞圣明,记录事件等。
毛笔
1980年,在陕西临潼姜寨村发掘的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中,发现在出土的彩陶的纹饰花纹中,可以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这证明在新石器时代,也就是五六千年前已,已经出现了毛笔或类似毛笔的笔。
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笔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笔的样子。
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阳长台关两处战国楚墓里,分别出土的一支竹管毛笔,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湖南长沙出土的笔,竹竿粗0.4cm,杆长18.5cm,笔头为兔箭毛制成,长2.5cm,笔头夹在劈开的竹竿头上,用丝线缠捆,外涂一层生漆。
毛笔在战国已广泛使用,但是没有统一的名称.。相传有秦代蒙恬造笔之传说。传说他选用兔毫竹管制笔,将笔杆一头镂空成毛腔,毛塞在腔内,外加保护性大竹套,竹套中部两侧镂空,以便于取毛。
蒙氏造笔后统称为笔。
汉代时毛笔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公元前2400年,在印度,印章可用来确定作者
古代印度河流域已有文字,大多刻在石头或陶土制成的印章上,因此称为印章文字。
已发掘的印章共有二千多枚。其中很多符号是象形的,可能还处在象形文字阶段,但又因有表音节和重音的符号,所以也被认为是向字母文字过渡的表音文字。
刻有文字的印章究竟什么意思至今无法读解。据推测,这些铭文可能就是印章主人的姓名,头衔,印章雕画可能使他们崇拜的事物。
印度印章上的文字铭刻和印章雕画
在公元前20世纪,印度古代文字出现,这些文字大多刻在石头或陶土制成的印章上,称为印章文字。
印章多用皂石,粘土,象牙和铜等制成,大多雕有不超过20个铭文,还有许多形象生动的浮雕,其题材主要是当时常见的动物,古代印度河流域人民狩猎,航行,娱乐等情景,以及宗教神话内容。
到目前为止,共发现这种文物2500种左右,,文字符号共有400-500个。这些符号一般由直线条组成,字体清晰,基本符号有22个。在印章上还有雕画,这种雕画和文字是什么关系还不清楚,根据学者推测,这些铭文可能是印章主人的姓名和头衔等,雕画可能是他们崇拜的事物。
这些印章本身就是一种雕刻艺术,反映了当时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思想内容。
埃及出现可供雇佣的书记
波斯,罗马等地相继出现出现了马匹快递
埃及在第十二王朝(公元前约1991年-约1788年)时期,已经有关通信的记载。
在公元前10世纪,亚述帝国以本部为中心建筑石砌驿道,以加强对各地的控制。
波斯王国在居鲁士(公元前600-前529年)统治时期,已经有邮驿,由骑兵承担传递责任。驿道四通八达,沿途设有驿馆,以便调遣军队和传达政令。
罗马在公元前2世纪以后,征服了地中海地区,在公元前1世纪后期建立的罗马帝国,疆域辽阔,交通发达,邮驿已经成为军事和行政机构的一部分,大量使用马匹来传递信息。
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公元750年-1258年)在中央设立管理驿递的部门。以马匹为交通工具的信息传递方式相当发达。
殷商时期,建立起驿站制度
中国古代邮驿有相当长的历史,关于在西周以前的历史尚未有直接史料。但是从殷墟出土的甲骨中,可以推测出已经有了有组织的通信活动。
在周朝设有烽火台传递紧急军情,设立邮驿传递政令。在先秦的文献中多有记载。孔子说:"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可见当时邮驿已经相当普遍,传递速度已经相当快。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有邮驿。在各地相继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不少作为传令、调动、通信凭证用的铜马节、虎符等。
墨
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古人用墨的记载。在当时的早期的竹木简书上,就发现其字迹是用墨书写成的。到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在帛书上用墨书写绘画,从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战国帛书中,就有用毛笔书写的墨笔字。在曾候乙慕出土的竹简中,有墨笔书写的汉字约6600个。
松烟墨大约在战国末期出现,现存最早的墨块是在云梦秦墓发现的,呈现圆柱状。
墨到后来经过逐步发展,经过各方面的加工,确定以松烟为主要原料。
现在我国最好的墨产地为安徽。
纸
我国使用以植物纤维为原料的纸为书写材料。
早在春秋早期,就出现了以竹简为书写材料,但是由于竹简过于笨重,人们又将帛作为书写材料。而后,人们发明了将蚕茧浸在水中,在水中放入木板,让丝蒙在木板表面,然后将木板在空气中晾干,揭下蒙在表面的一层丝状物,用来书写。
这是最早用来造纸的方式。到东汉时,蔡伦发明了用多种植物纤维和其他物质混合在一起,制成植物纤维纸,这种纸适于书写,经过不断改进,成为后来主要的书写材料。
在中国的宣州地区,从唐朝开始种植中青檀树,这种树的树皮是造纸的好材料,用其开花两年的树的树皮来造纸,质量较好,远近闻名。长久以来,所出产的纸有"宣纸"之称。
《史密斯纸草书》
1862年,史密斯在卢克索尔发现了若干纸草文献,这些文献是属于埃及古王国时期的,是研究古埃及文化的主要佐证,史称这些文献为史密斯纸草书。
这些文献记载了古埃及辉煌的医学成就,上面记载了45种外伤和几种喉部疾病和外科病,是埃及古代外科著作中
亚述王朝的王宫里保存着20000片泥版书。
在古代亚述帝国的最后一位国王----亚述巴尼拔(约公元前668---前627年在位)的在尼尼微的王宫里,建有西亚最早一个系统搜集合编目的"图书馆",藏有20000多片泥版书,内容包括古代西亚的文学作品,祈祷文等,是研究亚述帝国和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史料。
泥版书
早在公元前3世纪,古代中东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就出现了最原始的一种图书---泥版书。
泥版书是楔形文字刻在泥版上制成的。先将粘土制成一公斤重的软泥版,用斜尖的木制笔在软泥版上刻划文字,刻成后在阳光下晒干,再放入火中烘烤而成。
泥版书起源与西亚,后来传到希腊克里特岛,迈锡尼等地,刻写与上的文字也分为楔形文字和线性文字,因此又分为楔形文泥版文书和线性文泥版文书。
泥版书的制作和使用一直延续到公元1世纪,后被羊皮书代替。
现在发现的泥版书内容有契约,债务清单等,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证据。
楚帛书
帛书又名缯书,是以白色丝帛为书写材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现存实物以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帛书为最早。
子弹库楚帛书出土于1942年,宽38。7厘米,长47厘米,文字为墨书,共900余字,字体为楚国文字,图象为彩绘,帛书四周有12个神的图象,每个图象周围有题记神名,在帛书四角有植物枝叶图象。
1973年湖南博物馆发掘该墓,判明该墓年代为春秋中晚期之间。帛书的最早摹本出现在1944年的<<晚周缯书考证>>。
楚帛画
帛画一般指传统绢本画之前的以白色丝帛为材料的绘画,目前发现的帛画多为先秦到汉代物,其中以战国时期的两件楚帛画为最早。
这两件楚帛画均出土于湖南长沙楚墓。一件出土于长沙东郊陈家大山木棺墓中,长31厘米,宽22。5厘米,画有一女子,女子后有一龙一凤。另一件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中,画长37。5厘米,宽28厘米,画有一个男子驭龙而行,男子高冠长袍,手抚配剑,顶有伞盖。
石鼓文
石鼓文为战国时期秦国石刻,因为它的形状象鼓而得名,又因为其文字记载内容记载了狩猎的事情,而被人称为猎碣。
原物共有十件,原在陕西凤翔,现在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鼓为花岗石质地,圆顶平底,高约为90厘米,直径约为60厘米,10件石鼓各刻有四言诗一篇,原文有700字以上,现在仅存272个字,字体近似于 体,为秦国特有风格。
所刻的诗和<<诗经>>中的大小雅相似,格调也和<<大雅>>中的一些诗格调相似。
曾候乙墓竹简
曾候乙墓竹简是1978年在湖北随州曾候乙墓中发掘出土的,确定为战国时代早期,是现今发现的古代竹木简中时代最早的一批。
曾候乙墓竹简共有240枚,整简一般长为72-75厘米左右,宽约1厘米左右,书写从顶端开始,每简一行,写满约有50字左右,全部简文共有6696字。
简文记载了用于葬礼的车,马和为它们配备的车马器,兵器等,也记载了何人赠车等事件,竹简字体和当时楚国文字一致。
曾候乙墓竹简对研究古代曾国历史以及古代丧葬,车马,兵器等制度有很大价值,在古文字学上也是极为重要的史料。
发明了羊皮制成的书籍----羊皮书卷
羊皮书卷是指用羊皮或羊羔皮为材料制成的最原始的一种图书。他是由中东地区的帕加马人发明的。羊皮书就是拉丁文中"帕加马"转义而成的。
在帕加马帝国欧迈尼斯二世时期(前197年-159年),由于埃及人停止供应纸莎草,帕加马人没有了制书的原料,被迫发明了用羊皮作为原料的羊皮书。这种书的原料开始以绵羊、山羊等的皮,后来,又用牛、羔羊等的皮为原料,质地变得更好。
西方学者认为羊皮书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现在所知最早的羊皮书是公元前6世纪到4世纪的《波斯古经》,共有21卷,35万字。
羊皮书最早的形式为书卷型,后来到公元4世纪,改为书本型,这样比纸草书卷更加耐用和便于保存。羊皮书一直是手抄本的标准形式,直到15世纪中期,才由被纸张制成的印本书所代替。
发现"罗赛达石碑"
1799年,法国拿破仑远征军到达非洲东部,一位军官在尼罗河口的罗赛达镇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有三种文字,分别是象形文字、圣书体、希腊文。其中后两种文字是草体,是埃及文。石碑记录的是埃及祭司为歌颂国王的功绩而刻写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195年。
这块石碑,在解读埃及象形文字中起了重大的作用,知道1822年,才由一位名叫商博良的法国人将其解读成功。
+在西汉时期,用于书写的最初的麻纸已经出现
1933年,黄文弼在罗布泊的一个汉代的烽火燧的遗址中发现了一张西汉宣帝时的白色麻纸残片,这张纸长10厘米,宽4厘米,纸质粗糙,不均匀,估计时间为公元前49年左右。
在1973年到1974年期间,在甘肃居延地区北额济纳河汉代遗址中发现两张麻纸残片,其中一张长为11.5厘米,宽9厘米,色泽暗黄;另一张长12厘米,宽19厘米,纸质细密,薄而且均匀,有正反之分,有大麻纤维物质。这两张纸的年代估计一张是公元前52年,一张是公元前6-3年。
在1978年,在陕西扶风县的一处西汉窖藏中,又出土了三张麻纸,为西汉宣帝时的产物,史称"中颜纸"。
从以上的一些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出,在西汉时期,用于书写的最初的麻纸已经出现,只是这些麻纸在制造上还是粗糙的,和东汉蔡伦所改进的植物纤维纸有较大差距。
凯撒命令发布"每日纪闻"
公元前59年,尤利乌斯*恺撒当选为罗马执政官后不久,就发布命令:"今后元老院的工作,务须每日公布。"从此,在罗马执政厅外立了一块涂有石膏的木板,每天在上面书写文字,报告元老院的工作,此外内容有每天的出生和死亡情况,税收情况等。后人称之为《每日纪事》
公元前6年,屋大维创办了《每日纪闻》,内容主要有:帝国政事、战争消息、刑事案件等。屋大维本人还在《每日纪闻》中发表意见。
《每日纪闻》除了公开张贴以外,还分发抄写。到了公元2世纪,罗马版图扩大到西班牙、德国等地《每日纪闻》也相应传播到各地,加强统治。
石经
石经是中国古代刻于石碑,摩崖上的儒家经籍和佛道经典。
迄今有文字可考的刻儒家经籍的石经有七种:
1. 熹平石经:汉灵帝熹平四年在洛阳太学开刻,共46块,包括<<易>>,<<礼>>,<<春秋>>等七种。
2.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二年在洛阳开刻,用古文,隶书,篆书等三种文字刻成,有称<<三体石经>>,经文有<<尚书>>,<<春秋>>。
3. 唐开成石经:唐文宗大和七年在长安开刻,用楷书刻成<<易>>,<<书>>,<<诗>>,"三礼"等十二经。
4. 蜀石经:五代后蜀用楷书刻<<易>>,<<书>>,<<诗>>,"三礼"等于成都,并有注,是历代石经中仅有的。
5. 北宋石经:北宋用楷体,篆体刻<<易>>,<<书>>,<<诗>>等于汴梁,又称<<汴学石经>>或<<二体石经>>。
6. 南宋石经:宋高宗于绍兴十三年刻<<易>>,<<书>>,<<诗>>,<<左传>>等于临安,共二百石,现存七十余石。
7. 清石经:乾隆五十六年刻十三经于北京,共一百九十石。
刻佛经约始于北魏之末,盛于北齐,北周,以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经最为有名。所刻石经最多为<<道德经>>。
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是中国古代最早刊刻与碑石上的官定儒家经书,又名<<汉石经>>,<<一字石经>>,熹平石经初刻与东汉熹平四年(175年),于光和六年(183年)完成。共有46块碑,200911字。原立于洛阳太学讲堂的东西两侧,遗址在河南偃师县佃户乡。
熹平石经共包括<<鲁诗>>,<<尚书>>,<<周易>>,<<礼仪>>,<<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种经文,经文从右向左直行书写,书体秀美,为汉隶精品。
熹平石经以一家本为主而各有校记,备列学官所立各家异同于后,这对于纠正俗儒的穿凿附会和臆造别字,维护文字统一起了积极的作用。
石碑后毁,宋代后有残石出土,现存8000余字。
正始石经
正始石经是中国三国曹魏时期刊刻的碑石经书,又名<<魏石经>>,<<三体石经>>,。初刻于正始二年(241年),原立于魏都洛阳南郊太学讲堂,遗址在河南偃师佃户乡。
正始石经用篆文,古文,隶书等三种文字刻成,因此又称为<<三体石经>>,碑文仅有<<尚书>>,<<春秋>>两种,从左向右刻写,碑文每面约33行,每行60字,,共有28碑。
石碑后毁,现存残石共2576字。
中国东晋桓恒下令废竹简,以纸代之
东晋末,在安帝元兴元年,桓帝篡政,下令"古者无纸故用简,令诸用简者,宜以黄纸代之"。
这是我国古代正式下令用纸的开始,从此,纸很快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纸的制作随着书写内容的不同也作出了规定,宋代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说:"晋令诸作纸,大纸一尺三分,长一尺八分;小纸广九寸五分,长一尺四分。"
玛雅王国出现了玛雅石柱,用于记事
玛雅文明是中美洲印第安人文明的杰出代表,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危地马拉等地,在公元前2500年开始形成,到公元3世纪开始繁盛,直到公元9世纪,到公元15世纪衰落。
玛雅西部在公元前1世纪就开始出现文字,产生了象形文字。到玛雅文明的繁盛时期,各地出现了许多小城邦,文化都较发达,其中包括蒂卡尔,科潘等,这些城邦使用相同的文字,历法,同时流行用石碑记年,这些石碑记载了在那是发生的许多事情,包括各种祭祀、生产等等。
这些石碑对现在研究玛雅文明提供了许多翔实的根据。
中国封建王朝开始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发布政令和公告
在没有发明造纸术的时候,古人的传播手段也是十分原始的,比如口头传播、烽烟、旗鼓、木铎等,后来有了甲骨等,以后又有了竹、帛、露布等,其内容都是有关的政府的命令和各种公告。
到了纸张出现后,纸张为信息的传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出现了利用纸张的传播手段,比如在唐朝中期的"进奏院状"等这些是雏形状态的官报。到了宋朝以后,出现了邸报,从这时起,报纸有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出现了"开元杂报"
唐代的"开元杂报"始见于唐人孙樵所著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中,文中提到《开元杂报》有"数十幅书",其内容是皇帝的行踪和朝中各种事件。据考证,报中所记载的各种事情是确实的。
根据《开元杂报》的真实性来推断,中国有报纸的年份,应该不会晚于公元724年。
《开元杂报》还不是印刷品,估计只是一种手抄报纸。
邸报在中国政府内流通
中国古代的报纸大约出现在唐朝,在当时,有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和各项动态的书面报告,是最初的官报的雏形。
到了宋朝,开始出现比较正式的官报,称之为"邸报"。
宋朝邸报的发报制度,以太宗太平兴国元年为界。此前,由地方设在首都的进奏院和进奏官自行编发。其后,各项工作逐渐由中枢部门接管,其中审定的工作,开始由枢密院承担。
邸报的读者扩展到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邸报定期发行;有秩序地发行。
邸报的内容大多是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刑法和战报等等。
邸报由驿递传递,宋代的驿递分为步递,马递、急脚递等。
估计其中一部分邸报是用雕版印刷的。
出现铅笔
古代希腊罗马曾有用铅金属制成类似铅笔的铅棒.这种笔多制成雏形,利用铅与其他物体摩擦而留下铅的痕迹,用以划线做标记.
14世纪时,欧洲出现类似现代的铅笔,用以绘画.
1564年,石墨在英国苏格兰边境的坎伯兰被发现,为铅笔的发明创造了条件。
1565年,英国开始以石墨为笔芯手工制作出最原始的木杆铅笔.
1662年,在德国纽伦堡市建成世界上第一家铅笔厂------施得楼铅笔厂.
1792年,法国工程师孔代设计了外包松木,石墨泥土芯的铅笔。这种铅笔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
1793年康德建立的铅笔厂,首次采用水洗石墨的办法提高石墨纯度,并用粘土将石墨粘制成笔芯.
橡皮出现
在18世纪中叶波兰一位名叫马卡兰的物理学家为了擦掉铅笔或鹅毛笔的字迹,发明了用橡胶制成的橡皮,对橡皮进行首次记载的是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利。
在1850年以前,多被称为"橡胶"。但在1778年的百科全书中已经有"橡皮"一词。
现在,橡皮大多数使用塑料和合成橡胶。
旗语信号系统在法国沿海建立
纸草书卷+毛笔+印章+印章上的文字和雕画+埃及书记+马匹快递+驿站制度+墨+纸+
史密斯纸草书+亚述泥板书+泥版书+楚帛书+楚帛画+石鼓文+曾侯乙墓竹简+羊皮书卷
+罗赛达石碑+西汉麻纸+每日纪闻+石经+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废简代纸+玛雅石柱+
中国古代传播手段+开元杂报+邸报+铅笔+橡皮+旗语
1946年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州大学诞生
1950年 EDVAC计算机在美国研制出来
1951年6月14日 UNIVAC--I交付使用
1958年 CAI教学机在美国研制成功
1965年 超文本( Hypertext )首次被提出来
1965年 VR(虚拟现实)的最初理论首次提出来
1968年 Dr. Douglas Engelbart 发明了鼠标器
1969年 美国BELL实验室率先开发出了UNIX操作系统
1970年 ARPANET诞生于美国
1971年 世界上第一颗微处理器 --Intel的4004诞生
1972年10月 ARPANET首次公开亮相
1971年 软磁盘在美国问世
1972年 XEROX公司研究出第一个GUI(图形用户界面)
1977年 APPLE公司和它研制的计算机
1978年 X86架构的个人电脑兴起
1979年 红皮书标准诞生以来的CD-ROM标准
1981年 IBM推出它的首台PC机
1981年10月 MS-DOS1.0版本诞生
1982年 COMPAQ公司推出了PC兼容机
1983年 APPLE公司开始研制LISA和MACINTOSH电脑
1984年 TCP/IP成为网上的标准协议
1984年 扫描仪开始应用于计算机中
1985年 Microsoft公司推出Windows1.0
1986年 CD-ROM被装入个人计算机
1987年 NSFNET在美国建成
1988年 Internet投入商用,提供各种网上服务
1989年 Internet上的"蠕虫"事件
1989年3月 World Wide Web诞生于瑞士
1990年 Linux操作系统诞生于芬兰赫尔辛基
1993年 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开始实行
1993年 Mosaic浏览器诞生于美国
1993年 Intelx86时代结束,CPU进入Pentium时代
1994年 Yahoo!搜索引擎诞生
1995年 SUN公司研制的JAVA语言正式发表
1945年,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开始研制EDVAC(电子离散变量自动计算机),参加研制的人除埃克特、莫希利等研制ENIAC的原班人马外,还有冯·诺依曼等人。EDVAC方案明确规定了新机器有5个构成部分:(1)计算器CA(2)逻辑控制装置CC(3)存储器M(4)输入装置I(5)输出装置O。EDVAC方案有两个非常重大的改进:一是为了充分发挥电子元件的高速度而采用了二进制,二是提出了"存储程序",可以自动的从一个程序指令进到下一个程序指令,其作业顺序可以通过一种称为"条件转移"的指令自动完成。EDVAC方案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存储程序概念的提出和计算机结构理论的初步确定,为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由于研制组内部发生了严重分歧,EDVAC直到1950年才勉强完成。
莫希利和埃克特1946年离开莫尔学院,1947年开设了电子控制公司,1948年改名为埃克特--莫希利计算机公司。从1947年,这个公司研制并开始批量为政府和企业部门制造UNIVAC--I--世界上第一台商用计算机。UNIVAC--I是在1945年冯·诺依曼等人提出的EDVAC方案的基础上发展的,是一种串行运算、同步控制的计算机UNIVAC--I不仅能做科学计算,而且能做数据处理。1951年6月14日,第一台UNIVAC--I交付美国人口统计局使用,国际舆论通常认为这一天标志着人类进入计算机时代。1952年美国进行总统选举时,使用了UNIVAC--I统计选票和预报选举结果,它预测艾森豪威尔将以压倒优势大胜史蒂文森,公众选票领先几乎20%,结果预测与最终结果一样,UNIVAC--I从而名扬天下。从51年到55年,UNIVAC--I共生产了20多万台,大多售给军事部门、研究单位和政府机关。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个人化学习环境,它综合应用多媒体、超文本、人工智能和知识库等计算机技术,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上单一、片面的缺点。50年代中期,国外少数大学开始将计算机用于教育管理。1958年,IBM公司WATSON研究中心首先设计出一个相小学生教二进制算术的教学机。60~70年代,又出现了STANFORD大学的IMSSS、Illinois大学的Plato等几个有影响的系统。后由于人工智能专家将其在知识表示及其推理方法和自然语言理解等成就引入CAI中,出现了智能CAI(ICAI)系统。它通常包括专家模块、教师模块、学生模块和通信模块,提供完善的界面,允许学生产生和测试假试。目前CAI朝分布式大容量、智能型、多媒体型三个主要方向发展。
"超文本"这一术语是1965年由Ted Nelson首次提出的,但是早在1945年,美国政府科学研究与发展办公室主任Vannevar Bush就已提出了一个Memex(存储扩充器)的系统。Memex是建立在这一思想上,即:机械化图书馆将各种信息存储在缩微胶片中,各书目之间的链结可以自由转移。尽管这一思想从未得到实现,Bush仍被公认为是超文本的鼻祖,他在1945发表的论文"As we may think"一直是一个参考标准。在某种意义上,从1932年就开始从事这项研究工作的Bush,在超文本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相当于图 (Turing)对于计算机技术的贡献。 Ted Nelson因在1965年设计出了Xanadu系统而成为超文本的先驱。Xanadu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超文本系统,该系统的部分功能在80年代后期得以了实现。他建立了一种通用超文本系统的概念,这种系统可将任何人所写的著作联系起来。Douglas Englebart以设计了NLS系统而成为超文本的另一位先驱,NLS在1968年演示成功,它是一个交互式的多用户超文本系统。1990年出现了使用Internet作为信息载体的网络超文本。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是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系统,它能对介入者-人产生各种感官刺激,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并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人能以自然的方式与计算机生成的环境进行交互操作。早在1965年美国I.E.Sutherland就提出了所谓"The Ultimate Display",目标是使人在计算机生成的世界中产生亲临其境的感觉,并能与计算机进行自然、直接的交换。1968年I.E.Sutherland研制成功头盔式显示器 和头部及手跟踪器,这些技术后来在飞行模拟器中起了重要作用。80年代中期,NASA研制成功第一套基于头盔显示器及数据手套的VR系统。VR正成为高科技和军事领域中不可缺的技术,正在开发的应用领域有飞行、空间技术、医学、娱乐等。 v
1968年 Dr. Douglas Engelbart 发明了鼠标器 12月9日在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年会上,道格拉斯?恩泽巴特(Douglas Engelbart )博士第一次展示由他设计的鼠标,恩泽巴特博士设计鼠标时的出发点是要通过一种小巧的装置来代替计算机上的(↓↑→←)这几个键,当年博士制作的鼠标是一个木头盒子。这个装置的工作原理就是由底部的小球带动枢轴转动,并带动变阻器改变阻值来产生位移信号,当使用者移动盒子时,它的位移会被转轴转动产生电信号,产生的电信号经过计算机处理,屏幕上的光标便可能随意游动。而使鼠标流行起来的是APPLE公司的Macintosh电脑,在鼠标上面有一个或几个键,下面则安装了不同类型的运动检测器,点击鼠标按键,就可以选择光标下的屏幕对象,从而可以在一段特定的时间里运行某个特定程序的操作。
1969年 美国AT&T Bell实验室首先在PDP-7计算机上实现了UNIX操作系统,UNIX是 一个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提供了支持软件开发的基础和环境,可支持多终端用户。UNIX是用C语言编写的,具有短小精悍、可靠、易于理解、易于扩充和移植等特点。如今UNIX 已有许多变种,包括AT&T的系统V,IBM的AIX,DEC的Ultrix以及Sunsoft 的SunOS 。UNIX及其变种已经成为一个面向多任务、多用户的操作系统类型,这里的程序实际就是操作系统中所指的任务或进程,而多用户性能则指同一台计算机可以同时为多个用户使用。由于 UNIX 是那些为数众多并且由Internet提供服务的教学和研究中心的操作系统,故大多数Internet用户迟早都会遇到某种UNIX 系统。
1969年 1月2日,一些由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资助的软件及硬件工程师小组开始研究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其中作为一个商业性研究与开发机构,位于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市的BBN公司(BBN:Bolt, Beranek and Newman, Inc)赢得了构造ARPANET初始部件的合同,这次它负责开发并建立首批接口信息处理器(IMP:Interface Message Processor )1969年9月首批提交的4个IMP送到了4个有幸成为ARPANET第一批网点的机构,它们分别为斯坦福研究所(SRI)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以及犹他大学盐湖城分校(UU-SLC)在9月2日,这4个IMP正式开通并开始在各个网点间交换信息,ARPANET诞生了。
1946年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州大学诞生 世界上第一台数字式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工学校的物理学家约翰·莫希利(John Mauchly)和工程师珀瑞斯勃·埃克特(J· Presper ·Eckert)为首的数十个技术人员和数学家共同开发的,ENIAC的研制计划于1943年5月开始实施,并于1946年完成,后安装在陆军弹道研究所,一直服役到1955年10月,ENIAC长100英尺,宽3英尺,在约30吨,机器中约有18800只电子客、1500个继电器、70000只电阻以及其它各种电气原件,同时还安装有6000多个开关用于指示运算步骤,ENIAC运行时耗电150千瓦,产生非常大的热量,ENIAC每200微秒进行一次加减运算,每3毫秒进行一次乘法运算,每30毫秒进行一次除法运算。ENIAC运算速度之快,相当于手工计算的20万倍,继电器计算机的1000倍。
1972年10日 在提交给ARPA的一份题为"A History of the ARPANET: The First Decade"的报告中,BBN谈到了ARPANET的首次公开亮相。当时首届计算机与通信国际会议正在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召开,有1000多名与会者亲眼目睹了40台左右的终端访问ARPANET上位于不同场地的大型计算机的情况,在当时的出席者看来,这个完美无缺的演示实在是太扣人心弦了,以至于他们在返回各自的研究中心时梦幻般地期望"好戏还在后头"。这些出席者毫不知晓在会议之前进行的近乎疯狂的大量调试与测试,由于演示的高质量,与会者们相信这个技术很快就会达到可以成功运作的地步,而实际上,某些计算机和终端类型仅仅是在演示前不久才连接到网络,而且未经过周密的测试。
1972年8英寸单面单密度软磁盘在美国问世,之后在1976年8英寸双面倍密度软磁盘问世。继8英寸软磁盘之后,1976析美国Shugart公司开发出5.25英寸双面倍密度软磁盘,1984年,ANSI鉴定了3.5英寸软磁盘,ISO、ECMA和JIS选用了3.5英寸软磁盘为最初工业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承认3.5英寸软磁盘为微型软磁盘的标准。 软磁盘成本低,价格便宜,驱动器结构简单,并且采用随机存取的工作方式,这一点优于磁带良好的互换性并适于脱机存储,无论哪一家公司制造的磁盘均按国际标准制造,因此在各类微型机上均可以使用。同时数据可以多次写入删除,这一点优于只读式光盘,记录数据可以长期保存。因此,软磁盘可以迅速发展起来,我国早在1976年就开始了研制工作,并于1981年制成了第一张国产软磁盘片。
在加州Cupertino, Xerox(施乐)公司的先进研究中心--PARC(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的基地,研究人员在1973年开发出第一个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图形用户界面)在一个GUI系统中,鼠标或操纵杆用来控制屏幕上的小图像。PARC GUI采用一种"桌面隐喻",把图标(小图像)放置在屏幕上,这些图标都是大家熟悉的物体,比如文件类。操作时,用户不须键入命令,而只需用鼠标选择一个图标就可以调出一个菜单,用户可从菜单上选择想要的选项。1981年Xerox 推出的Xerox Star并没能得到买主的青睐,却在APPLE的Mac机上引起了轰动,不能不说是Xerox市场化的失败,但对后世的影响却是很深远的。
APPLE公司是发明成功第一代商业化个人电脑的公司。1976年Steve Jobs和Steve Wozniak在加州的Cupertino,乔布斯父母家的车库里,制造出苹果I型电脑,虽然它不过是用一块电路板和一个可选的键盘组成的。在1977年,苹果公司推出了APPLE-Ⅱ这是第一种为普通公众制造的个人计算机,它不要求具有电子技术或编程知识。它使用的CPU是MOS Technology生产的6502,整体设计采用模块组合方式,提供的内置的键盘、声音、图形以及可选的软驱,标价是,298,但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得归功于一个叫VisiCalc的程序--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电子表格软件包。1984年APPLE又推出了Macintosh机,它所提供的全部鼠标及下拉式菜单操作和直观的图形接口引起了微机上操作方法的革命性变化,它还率先使用了Microsoft的 Excel电子表格,并且当Aldus公司的Page Maker推出后,Mac机充当了其它机器无法充当的角色。1985年Jobs被Sculley开除出公司,到90年代APPLE公司处境不佳,于是JOBS重回公司苹果,并于1998年8月推出了由Jonathan Ive主持设计的iMac--一个半透明的、蓝白相间的美丽得惊人的机器后,APPLE公司也开始恢复生机了。
Intel在1978年推出16位的CPU编号为8086,由40000颗晶体管,工作频率为4.77MHZ,随后在1979 Intel又推出了8088,,使16位电脑成本能够下降,1980年PC市场成形,电脑巨人IBM推出了以8088为CPU的IBM PC (以及随后的PC XT),随后,Motorola也推出了外部总线宽度16位的68000,它的频率为8MHZ,由68000个晶体管组成,这颗CPU的性能与定位差不多接近Intel的386SX,随后被APPLE公司选为LiSa电脑及第一代Macintosh电脑的CPU核心。在1980年Intel又推出了80186,在82年又推出了80286,它有125000颗晶体管,工作频率为6~25MHZ,它采取了许多大型电脑CPU的发展观念与技术,是当时第一颗具备多任务切换、内存分段保护与虚拟内存功能的16位CPU。到1984年,IBM以 Intel80286为CPU架构,推出PC AT.。1985年80386诞生,386采用2微米工艺,由275000颗晶体管组成,个人电脑由此跨入32位时代。1989年,Intel拟定P9计划,以1微米工艺开发出386SX,原386改为386DX。 1989年4月Intel发表80486,它则由120万颗晶体管组成,全面兼容8086/8088/286/386。
CD-ROM标准最初是为激光唱盘制定的工业标准,把全部的标准集合在一起称为彩皮书标准(Rainbow Books)。彩皮书分为各种颜色的书或者说分为一系列以驱动器所使用的激光颜色来命名标准。彩皮书主要包括四种管理着各类光盘技术的标准,这四咱标准以及它们的应用如下: Red Book (红皮书)用于Audio CD(激光唱盘) Yellow Book(黄皮书)用于CD-ROM(只读光盘) Green Book (绿皮书)用于CD-I(交互式光盘) Orange Book(橙皮书)用于 CD-R(可重写光盘) 所有其他的标准和技术都是从这四种主要标准衍生出来的,其他的标准和技术如下:CD-ROM/XA 、Photo CD(照片CD)、CD+G(图形CD)、CD-Bridged Disc Mixed -mode disc(混合模式CD)、Video CD(White Book 视频CD)、CD-i Ready Discs、Karaoke CD。
IBM PC(Personal Computer)是美国国际商用电子计算机公司1981年 的产品,APPLE-Ⅱ的成功刺激了IBM, 因此设计不到一年就推出了PC机,它以Intel8088为CPU,还为附属设备提供了扩展槽。一个典型的PC机系统由主机(System Unit)键盘(keyboard)显示器(display)等几部分组成。早期PC机有DOS、CP/M-86、CCP/M-86、UCSD P-System等四种操作系统,但只有DOS伴随PC机成为了个人计算机的标准。最先采用的是83键分离式键盘,后来才有101键盘 ,显示器是一种11.5 英寸绿色字符显示器。随后许多家公司开始仿制PC机,1983年Compaq生产了第一台与IBM兼容的Compaq便携式计算机,接着出现了数十家兼容机生产商,几年后IBM就失去了对PC市场的控制,今天市场上大多数都是兼容机。
MS-DOS是美国微软公司的产品,主要设计人是Tim Paterson 。80年代初,IBM公司为其PC机选择操作系机,MS-DOS击败CP/M-86和UCSD Pascal P-System,成为PC机的主流操作系统,并更名为PC-DOS,但除个系统文件名有些不同外与MS-DOS没什么不同,二者的版本号都是对应的,从1981年10月的1.0版本,到1993年6.2版本MS-DOS已研制出十几个不同版本,表现了强大的生命力。DOS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最初设计思想和追求目标: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操作环境和应用软件开发环境,另一个重要原因是 DOS不断开发新版本,增添新功能,以支持新硬件,同时保持与老版本的兼容性、虽然5.0和6.x版本具备了一些多任务处理功能,但它仍是一个单用户单任务的系统,同时存在着诸如缺乏功能全面的图形界面,内存使用管理效率低等局限性,这使DOS必须从根本上做出革命性的改动,才能适应现代操作系统的发展趋势。
1982年,德州仪器公司的工程师康尼恩、史翟麦克和巴雷斯辞去原任职务建立了COMPAQ电脑公司。同年11月,公司就推出了名为COMPAQ Portable的PC兼容机。兼容机是指仿造某一原型机、并且可以运行原型机软件的模仿机型。随后在1983年秋,IBM推出带硬盘的PC/XT,不久COMPAQ也研制出带硬盘的COMPAQ PLUS。1984年,IBM宣布PC/AT后,COMPAQ也推出了COMPACT 286。到了1986年9月,COMPAQ则领先IBM率先推出了386桌上型个人电脑Deskpro PC,而IBM则直到87年4月才推出386电脑。生产PC兼容机使COMPAQ公司发了大财,四年之间跃入<<幸福>>500家的行列。在1994年更是以全球PC机市场483万台的投放量登上PC电脑的王座。
1983年 APPLE公司开始研制LISA和MACINTOSH电脑 在1983年元月,APPLE公司还曾推出LISA电脑,它是苹果公司第一台图形用户界面的机器,还第一次采用了鼠标器,但由于价钱太高,并没能阻止IBM-PC的进攻,于是又推出了Macintosh电脑。MAC机采用Motorola的M68000为CPU,内存128KB,速度大大超过了IBM-PC。它有自成体系的操作系统,坚决不与IBM兼容,它是第一个大众型的图形用户平台,领先于当时其它个人电脑。它的功能是LISA的7/10,标价仅为2795美元,而LISA要一万多美元,因此很适合大众的购买力。Bill Gates曾说:MACINTOSH和IBM-PC是唯一值得为它们写作软件的两种机器。后来,Microsoft的Windows也继承了Macintosh图形用户平台的创意。同时MAC机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具有简单多媒体功能的计算机,APPLE仰仗它杀出一条"血路",百日之后就销售了七万台。
TCP/IP是一组计算机通信协议的集合,其目的是允许互相合作的计算机系统通过网络共享彼此的资源,而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和IP(Internet Protocol)只是这簇协议中最著名的两个。最早的网络协议是1969年ARPANet的Host-Host协议,到了1972年则已由网络控制协议(Network Control Protocol)取代,1980年,ARPA投资把TCP/IP加进UNIX的内核中,TCP/IP协议即成了UNIX操作系统的标准通信模块。1983年,ARPA NET分裂为两部分:ARPAnet和纯军用的MILNET。同年1月,ARPA把TCP/IP协议作为ARPANET的标准协议,因为它可以实现不同计算机系统间的互连,并支持所有类型的网络,80年代末TCP/IP已成为左右世界网络的主导力量。
在计算机中应用扫描仪始于1984年。扫描仪是80年代中期才出现的光机电一体化产品,它由扫描头、控制电路和机械部件组成。采取逐行扫描,得到的数字信号以点阵的形式保存,再使用文件编辑软件将它编辑成标准格式的文本储存在磁盘上。种类按图像类型可分为黑白。灰度和彩色扫描仪;按扫描对象幅面大小分为小幅的手持式扫描仪、中幅的台式扫描仪和大幅的工程图扫描仪;按对象的材料分为纸质材料的反射式扫描仪和透明胶片材料的透射式扫描仪。除了通用的扫描仪外,还有专用的扫描仪,如卡片扫描仪、条码扫描仪等。应用扫描仪最多的领域是出版、印刷行业,此外还可以在办公中用于资料制作、资料管理和档案管理等
1990年5月 Microsoft 推出第一个Windows 成熟版本Windows 3.0,在计算机行业中引起轰动,随后又相继推出了多个版本和在Windows 上开发的各种应用软件,因此Windows 技术与产品已经成了Microsoft公司的发展核心,从Windows的发展来看,3.1和3.2版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操作系统,它们是基于 DOS上的系统。Windows95是用于个人32位机的操作系统,它的功能不断改进和强化,最新版本是Windows98和Windows2000,以后Microsoft将主要开发WindowsNT,它是真正32位多任务操作系统,NT具有强大的网络功能,支持各种网络,可安装在网络服务器上,它具有极强网络管理功能。 Windows与DOS的区别: (1)DOS的工作基础是文本模式,而在Windows中的图形模式为基础,这是一个实质性的区别。 (2)Windows与DOS另一重大区别是系统职能上的增强。Windows不仅增强了作为操作系统所必须具备的内存管理、进程管理等基本部分,吸收了多媒体、网络等新技术,还扩充了资源、字体、文字处理、对话、编辑等许多原本由应用软件处理的功能。大量的功能由应用级转移到系统级,既保证了风格的统一,简化了应用软件的开发,又使应用软件的注意力保持在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上,而不是在方案的实现上。功能的实现方式与应用软件无关,这也是软件兼容性的重点保证。 WIN95操作系统用户界面。
CD-ROM(Compact Disc Read Only Memory)大约在1979年与音频CD同时由Sony和 Philips合作发明,在1985年,它才被装配到个人计算机上,单张CD-ROM容量达650MB,能存储两套完整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CD-ROM盘由夹在两层塑料保护层之间的薄铝层构成,从盘底读取信息。在制造时,数据以凹面和平面的形式压制在盘上,凹面和平面分别代表二进制中的1和0。凹面和平面形成一条从盘中心至盘边缘的螺旋线。CD-ROM盘具有容量大、寿命长、体积小、易于保存和标准化的特点,因此,被选择用作电子出版物以及作为大型软件包的存储介质。CD-ROM的技术标准是由CD红皮书(Red Book)标准扩充而来的黄皮书(Yellow Book)标准,它使各种类型数据都能存放在CD-ROM上,后High Sierra标准经修改后被接纳为ISO 9660标准,该标准保证任何CD-ROM连到任何CD-ROM驱动器中都可被访问,即使计算机采用不同的操作统。
80年代中期,为了满足各大学及政府机构为促进其研究工作的迫切要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在全美国建立了6个超级计算机中心。1986年7月,NSF资助了一个直接连接这些中心的主干网络,并且允许研究人员对Internet进行访问,以使他们能够共享研究成果并查找信息。最初,这个NSF主干采用的是56Kbps的线路,到1988年7月,它便升级到1.5M bps线路。这个主干网络就是NSFNET。一开始,NSFNET被设计用来连接下列超级计算机中心。 ·位于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John von Neuman国家超级计算机中心(JVNNSC:John Von Neuman National Supercomputer Center) ·位于加州大学的圣地亚哥超级计算机中心(SDSC:San Diego Supercomputer Center) ·位于伊利诺斯大学的美国国立超级计算应用中心(NCSA: 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ing Application) ·位于康奈尔大学的康奈尔国家超级计算机研究室(CNSF:Cornell National Supercomputer Facility) ·由西屋电气公司,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匹兹堡大学联合运作的匹兹堡超级计算机中心(PBC: Pittsburgh Supercomputer Center) ·美国国立大气研究中心(NCAR: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的科学计算分部,它设在科罗拉多的Boulder。 1993年的NSFNET主Internet上最早的商用网络是UUNET,它于1987年5月开始向用户提供电子邮件、电子新闻用的UUCP服务,并从1991年1月开始提供可供IP连接的服务。1992年Sprint公司开始了Sprint Link的商用Internet支持,越来越多的商业性机构加入进来。Internet的商业化趋势日趋明显。现列出Internet的七种最流行的服务。
E-Mail: 收发了Internet上世界各地任何用户的消息。
Usenet新闻组:收集世界各地大量的联机讨论组
FTP:世界各地服务器间的文件传送
Telnet :用以访问Internet上其它服务器的终端仿真程序
Gopher:是一个菜单驱动界面,供检索运行
Gopher 服务器软件的服务器上存储和编目的信息。
World Wide Web:是全世界服务器上图形超文本文档的网络
Internet Relay Chat:是能够提供直接对话的服务器的网络,允许全球范围的对话。
"Internet蠕虫"事件是另外一个广为人知的Internet事件。蠕虫和病毒不同,蠕虫是一个在计算机之间传送的程序它只是偶尔会对所经过的系统产生破坏作用。在1988年11月3日,康奈尔大学研究生Robert Morris为了测试网络的邮件传输机制编制了一个程序,这个程序侵入了Internet,并在网络中漫游,然后与它发现的任何机器建立尽可能多的连接,最终使网络为过多的连接所淹没并使计算机时间极度紧张,使网络陷入困境,变得不可用。为免受蠕虫攻击,所有子网与Internet保持连接拆除状态,直到所有子网都清除蠕虫为止。Morris依据1986年的计算机诈骗与滥用法被起诉,最终罪名成立,判3年缓刑,外加400小时社区服务及10000美元罚金。Mornis事件引发了新的立法,这些法律宣布对计算机资源的有意误用为触犯法律。
World Wide Web历史可回溯到1989年3月,当时,在日内瓦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CERN)工作的Tim Berners Lee 提出了一个建议,此建议要求开发一个"超文本系统",使分散在各地的高能物理组织中的各研究小组能轻松有效的共享信息。被建议的系统由以下三个重要部分组成(1)统一的用户界面(2)具有将各种技术和文档类型协调起来的能力(3)它的"普遍可读性",就是说,在网络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人,使用不同类型的计算机,都可以和别人一样查看同样的文档,并且可轻松做到这一点。
一年后,在1990年10月,这项课题再次被提议,并且在两个月后,World Wide Web项目初具雏形。这项工作从第一个行模式浏览器(称为WWW)入手,到了1990年末,这种浏览器及一种在NeXTStep操作系统上使用的浏览器已顺利进入开发研制期,其中两个主要的原则,使用超文本接入和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档,已被贯彻实施。
在建议原型被提交的两年后,1991年3月,WWW行模式浏览器第一次上网使用。两个月后,WWW在CERN中被大量使用,此时WEB也真正开始发展壮大起来。1991年10月,安装了一个为服从WAIS搜索而设置的网关,1991年年底,CERN宣布在高能物理组织中通用Web。
1992年通过FTP已可从CERN下载获得WWW浏览器,到了1993年1月,已经出现了50个Web服务器,同时在X window系统上使用的Viola浏览器也被分开发行了,在Web浏览技术的发展中,Viola是早期的领导者,它给了我们有关图形和基于鼠标的超文本系统的最初一瞥,这些技术早在Web建议中就已构想过。
1993年CERN的Macintosh浏览器将Mac带入了WWW中,同时Internet社会第一次认识了Mosaic。在93年2月,第一个X Mosaic的alpha版由NCSA (Illinois的国家超级计算应用中心)推出。它是由Marc Andreesen开发研制的,在Web的发展史中,Marc Andreesen的知名度仅次于Berners -Lee 。
1994年7月,CERN 开始将Web项目移交给一个新的叫作"W3c"的组织,它是CERN和MIT的合资机构,用于进一步发展Web。1995年4月,法国国家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学院(INRIA)加入由 W3C转变成的叫"The World Wide Web集团"的国际化集团该机构由Tim Berners-Lee领导,INRIA与MIT共同主持该集团的各项工作。
芬兰的大学生Linus Torvalds于1990年在个人PC机上用Tanenbaum教授自选设计的微型UNIX操作系统Minix为开发平台,开发了属于他的第一个程序,在1991年他又分别写了驱动程序,文件系统任务切换器等,这样Linux就问世了。随后Linus 在一台FTP服务器上发布信息说用户可下载Linux 的公开版本。Linux从一开始就主要是在一些软件行业中的高手之间流行,并且很快就在全球罗网了一大批职业和业余的技术专家,形成了一个数量庞大而且非常主动热热心的支持者群体。Linux的神奇之处不仅在于它可免费获得和它所发起的声势浩大的软件运动,更在于它本身强大的性能、卓越的稳定性和众多的功能。1993年Linux第一个"产品"版Li
1993年9月,由美国副总统戈尔宣布将要在美国全国执行的一个信息工程计划,其后宣布的正式名称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它的目标是要建设一个遍布全美的高速光纤通信网络,其末端将伸入美国的每一个基层单位和每个家庭,构成覆盖面极广、通信容量极大的信息网络。信息高速公路以光纤为干线,传输能力极强,其初期目标要达到每秒GB数量级,即每秒传输0亿位,而远景目标将达到TB数量级。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要点是:(1)在政府协调与指导下,由民间企业铺设覆盖全美的光纤网络,作为骨干通信网,并且建立相应的分支网络。(2)在这个光纤中连接所有通信系统、计算机数据库和消费类电子设备(3)在光纤网络中传输图像、文字、声音等多媒体数据,完善最终用户的信息环境。
nux1.0问世,目前市场流行的有Redhat、Slackware 和Caldera 所包装的Linux扩散版本。
在美国国家超级计算应用中心(NCSA)工作的22岁的未毕业大学生马克·安德森与恩里克·比纳一起合写了Mosaic。它是第一个能将图片与文本在一个窗口中显示的浏览器,它让Web页面看上去象印刷品。马克·安德森和比纳还使Mosaic比其它浏览器更易于安装和使用,同时还提供24小时的技术支持,最后,他把Mosaic投入市场,训练用户到网上下载Mosaic第一年就下载100万份,以后6个月又下载了100万份。 在1994年初,马克·安德森联合吉姆·克拉克成立了网景通迅公司。几个月后,他们就发布了MosaicNetscape(后更名为Netscape Navigator),一个比最初的Mosaic更快、更灵活、也更安全的浏览器。很快Navigator就占有37%的浏览器市场。1998年11月,网景被美国在线收购,但是引入HTML标记语言,发展Java Script脚本语言,并与Sun 合作把Java引入浏览器已经在Web上留下了永恒的烙印。
486推出后的1993年,以310万颗晶体管组成的Pentium正式发表,以0.8微米制作有60、66MHz两个版本,这就是第一代Pentium。随后,Intel采用0.6微米工艺推出Pentium 75、90、100与120MHz版本,晶体管数量增到330万,同时厂商可以设计出装两颗CPU的Dual Pentium主板。在1997年1月Intel推出了具备MMX架构的Pentium MMX-166、200以至233MHz,CPU晶体管数量由750万颗晶体管制成。为了占领低价CPU市场,Intel在1998年4月又推出了Celeron处理器,工作频率为300和333MHz。在1999年2月,Intel又推出了Pentium III,比之Pentium II增加了70条提高多媒体性能的新指令,主频为450MH2和500MHz。同时,AMD、CYRIX等公司也相继推出了相当于INTEL Pentium的各种CPU。
杨致远想用一种既有效又文雅的方式在万维网上海量的数据中查找特定的材料。在1994年初他和在斯坦福大学的朋友大卫·费罗记录下了他们曾经访问过的每一个网站,并将他们加以分类,然后把许多目录汇总,放入到一个更大的目录中,Yahoo!诞生了。到1994年底,每天有10万个用户点击Yahoo!网站。杨致远与路透社和ziff-Davis等媒体公司会晤,指出Yahoo!是一个发育完全的媒体,类似于任何一个主要杂志或电视网。很快,站点上出现了最新的新闻、天气预报、股票行情和计算机评论。以后Yahoo!还增加了免费E-MAIL、JAVA游戏、交互式地图等服务,自从YAHOO!的网络门户特色出现后,效仿者象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Yahoo!经营很成功,结果它的广告访问率极高,成了率先盈利的网络公司之一,总之杨致远和大卫·费罗的YAHOO!无论是从页面外观还是赚钱方式都对现今网站的创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1991年,SUN公司的程序员James Gosling写了一种能帮助使用不同微处理器的不同设备互相联系的程序语言,这个面相对象语言叫Oak。1994年Web大发展,SUN的共同创始人Bill Joy坚信Oak是唯一可以令Web真正实现交互的途径。在它的推动下,Oak变成了一种用来创建一种叫Applet小程序的语言,这些Applet可在任何操作系统中运行。由于Oak是某个公司的商标,所以在改名为JAVA后,于1995年5月在互联网发表,软件开发者的口号是"只写一次,随处运行"。JAVA出现后,动画和游戏忽然变得到处都是,最后程序员将JAVA放到了更重要的应用中,如公司的Intranet应用程序和电子商务。JAVA的跨平台特性跨越了使用上的限制,引起了网络的变革。1998年美国在线收购了JAVA.
电视+电报+电话+传真+广播+电影
1873: 英国,约瑟夫-梅证实硒元素具有光电效应.*
1880: 德国,李伯莱发明电视旋转盘扫描方式.
1884: 德国,尼普科夫发明了机械性无线电图像传播扫描盘.*
1897: 德国,布劳恩发明了可以接受电子的收像真空管.*
1902: 奥地利,芬-伯克最早提出彩色电视的传送与接收原理.
1906: 澳大利亚,罗伯特-里埃本设计出放大的电子管.
1907: 俄国,鲍里斯-罗津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电子显像的电视接收机.*
1923: 俄国,兹沃里金发明光电摄像管(inconoscope).*
1925: 美国,詹金斯用无线电传送一架活动风车的图像.
1926: 英国,贝尔德发明的机械电视第一次公开表演.*
1927: 美国在纽约、新泽西、华盛顿开设电视联播实验。
1927: 美国通过广播条例,成立联邦无线电广播委员会,取得电视广播控制权。
1928: 美国,菲洛-法恩斯沃斯发明电子析像管摄像机(Electronic Image Dissector Camera)。
1928: 英国,贝尔德示范其电子机械系统的彩色电视,清晰度很好。
1929: 美国,埃维斯实验成功彩色电视画面.
1929: 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开设实验性电视台,并于次年实现声画同步。*
1929: 美国,兹沃里金发明电子显像管(kinescope), 经多次改良,5年后用以构造实用的电视摄像机.
1930: 英国机械电视从生产线上产出.
1931: 美国,艾伦-杜蒙发明阴极显像管(Cathode-ray tube 又称Oscilloscope).
1931: 电子电视在洛杉矶和莫斯科开始试验广播。
1934: 电视转播车出现在德国街头。
1936: 英国开办世界第一座电视台.*
1937: 英国第一次户外电视实况转播.*
1937: 电视转播车出现在纽约街头。
1938: 法国正式开始电视广播.
1939: 苏联和德国开始正式电视广播.
1939: 纽约世界博览会向公众展示电视.*
1939: 机械扫描系统被淘汰.
1940: 美国无线电公司试验成功彩色电视(次年试播).
1941:
美国开始正式电视广播.*
1945: 英国,克拉克提出建立太空转播站的大胆设想.
1946: 美国无线电公司将经过改进的彩色电视技术宣布为点描法.
1949: 电缆电视(CATV)开始于美国.*
1953: 美国宣布点描法为彩色电视技术标准,通称为NTSC制式.*
1954: 正规的彩色电视广播首先在美国开始.
1956: 美国安培公司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磁带录像机.*
1957: 苏联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并试验用飞机转播电视获得成功.
1958: 美国首次将卫星用于通讯传播.
1958: 法国研制成SECAM彩色电视制式(顺序同时制).
1958: 中国开始正式电视广播.
1962: 美国在世界上率先利用卫星传播电视图像.*
1963: 联邦德国创立PAL彩色电视制式(逐行倒相制).
1963: 美国用通讯卫星将肯尼迪被刺实况传送到日本与欧洲.
1963: 美国CBS和NBC电视新闻广播扩大为30分钟,彩色.
1964: 国际通讯卫星组织(INTELSAT)成立.
1964: 东京奥运会通过卫星进行全球电视实况转播.
1965: 苏联发射用于电视转播的通信卫星.
1966: 国际无线电通讯咨询委员会认可NTSC, PAL, SECAM这3种制式并存.
1967: 苏联正式建立卫星电视网,并同欧洲电视网联播.
1969: 卫星直播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实况.*
1972: 美国HBO电缆电视台成立,提供付费电视服务.
1972: 英国研制成图文电视.
1973: 中国播出彩色电视节目.
1975: 美国,与卫星结合的现代化电缆电视业开始.*
1980: 美国,电缆电视新闻广播网(CNN)24小时新闻频道建立.*
1980: 日本推出8mm磁带摄录放像机.*
1981: 日本索尼公司试制成高清晰度电视机,称为MUSE制式.*
1983: 卫星直播电视首先在美国播送.*
1984: 日本发射世界上第一颗实用电视直播卫星.
1984: 中国发射试验通讯卫星成功.
1985: 日本研制成125m*40m的大屏幕电视.
1986: 日本广播协会(NHK)推出全自动电视摄像机.
1987: 日本广播协会(NHK)开办世界上第一个播出卫星直播成套节目的电视台.
1988: 日本索尼公司推出数字录像机,解决普通电视制作中图像易损耗的难题.
1989: 日本广播协会高清晰度电视系统的卫星试验广播成功.
1989: 英国开始昼夜提供卫星直播电视节目.
1989: 欧洲高清晰度电视系统(HD-MAC制式)通过卫星进行实验广播.
1991: 日本播出高清晰度电视节目.
1857 在法国, Scott的声波振记器爱迪生留声机的先驱.
1860 有线广播的出现
1876 在美国, 爱迪生也发明了留声机.
1876 格雷恩。贝尔发明了动力传声筒(1878: 在美国和德国,动力传声筒首先被发明。)
1878 Hughes 发明了传声筒.
1881 克莱门发明立体声技术
1884 在德国, Nipkow 扫描唱片, 既电视的早期版本.
1886 发明的gtaphone可以用来录音。
1887 一位德国移民得到了留声机的专利。
1878 爱迪生成立制造留声机的公司(1888: 爱迪生式留声机已经面向公众销售了.)
1898 声音被丹麦的Poulsen利用磁性质记录下来。——普耳生发明了磁性录音设备
1900 美国唱片业发展情况
1905 在匹兹堡第一台自动点唱机开放。
1906 第一个扩音器(1915: 电子扩音器诞生)
1906 世界上第一次无线电广播
1916 收音机有了调谐电路。
1919 短波段的无线电通讯被发明了。
1920 出现了的一个电台
1922 广播网广播开始
1922 车内收音机.
1924 制成了便携式收音机
1926 永久的无线电广播网, NBC, 形成了.
1927 开始二个无线电广播网; CBS 形成了.
1931 密纹唱片研制成功。
1933 Armstrong发明FM,但是它的真正使用是在20年后。
1935 也是在德国,声音磁带开始出售.(1929:在德国,磁卡声音记录在塑胶带之上.)
1937 兴登堡飞船爆炸事件沿大西洋岸至太平洋岸进行广播。
1938 广播剧”世界大战”引起全国恐慌.
1941 CBS(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系统)和NBC(美国国家广播公司)启动商业传输。
1945 Clarke预想地球同步通信卫星.
1954 60% 美国家庭有电视机
1956 Ampex制造实用的录像带录制机.
1957 U.S.S.R.发送人造卫星,从太空发送信号.
1961 FCC批准FM立体声广播.
1962 通讯卫星公司创办,开发全球系统.
1963 荷兰产音频盒式磁带.
1963 通信卫星被放置在地球同步轨道.
1964 东京奥运会通过卫星进行全球电视实况广播.
1964 Intelsat,国际卫星通信机构结构成立.
1967 杜比(Dolby)除去音频嘶嘶声.
1969 宇航员从月球上发送实况照片.
1970 德国使用激光技术制作
1979 Sony Walkman出现
1980 CNN 24-小时新闻频道 。
1794年 全景画出现,它被认为是电影院的前身。
1825年 “幻盘”使图象连续成为可能。
1832年 “诡盘”利用图片分解产生动感图象
1834年 “走马盘”出现
1868年 立体放映出现
1877年 “活动视镜”的出现使人类又向电影迈进了一步。
1888年 雷诺制成了“光学影视机”
1889年 有声电影初露雏形
1890年 弗里斯·格林实现了放映
1891年 爱迪生和其助手发明了可拍摄移动图片摄影机
1893年 世界上第一个摄影棚诞生
1895年 巴黎观众首次看到了电影的放映。
1895年 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便携式摄影机
1895年 世界上第一次拍摄新闻纪录片的尝试以及第一次对有声电影的摹拟。
1901年 英国人Smith第一次使用蒙太奇。
1904年 第一部西部片诞生.
1906年 世界第一部卡通电影诞生
1907年 “逐格拍摄法”为动画电影开辟了新道路。
1915年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完成
1919年 彩色胶片问世
1921年 第一部三维立体电影放映
1922年 《北方的纳努克》成为第一部记录片
1925年 电影胶片标准
1925年 银幕上出现第一幅彩色画面。
1927年 《爵士歌王》成为第一部流行的有声电影
1932年 迪斯尼为动画片采用了一种三色技术的彩色处理方式
1933年 彩色电影染印法正式试验成功
1937年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是第一部达到正片长度的动画片
1951年 全景电影系统出现
1952年 “星涅拉马”式宽银幕电影在纽约出现
1991年 《美女与野兽》被奥斯卡提名为最好的动画片
1991年 人们为《终结者II半日审判》中的电脑动画惊叹
1993年 在《侏罗纪公园》里,恐龙漫步地球 。
1817年瑞典科学家布尔兹列斯发现了化学元素硒. 1873年英国科学家约瑟夫-梅证实硒元素具有光电效应(受光线照射后能向外发射电子), 即硒可将光能变成电能, 在理论上证明了任何物体的影像可用电子信号予以传播. 这是电视发明的理论依据, 在此基础上,英国和美国首先开始了电视的研究.
1966年在南朝鲜庆州佛国寺释迦塔中发现雕印《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据考证为704~751年间刊印。该经是世界现存最早的印刷品之一。经文中有唐女皇武则天创的"制字"。
德国工程师尼普科夫(Paul Gottlieb Nipkow, 1860----1940),利用硒光电池 (后被称作"尼普科夫圆盘"),于1884年获得专利.这种圆盘扫描法被认为是解决电视机械扫描问题的经典方法, 在电视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尼普科夫圆盘是在一个圆盘的周边,按螺旋形开若干个小孔,圆盘转动时便对图像进行顺序扫描,并通过硒光电池进行光电转换, 实现了画像电传扫描的设想. 后来, J.L.贝尔德在实验中使用了这一圆盘.
1897年,德国科学家布劳恩(Braun)利用荧光物质改善了英国化学家克鲁克(Crookes) 于1978年发明的阴极光线管, 发明了可以接受电子的收像真空管.它能产生狭窄的电 子流在荧光屏上形成图像, 是电视显像管的前身 。
1907年, 俄国科学家鲍里斯-罗津得到了设计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像的电视接收机的特许权.1911年,他又制成了利用电子射束管的电视实用模型,用它显示出第一幅简单的电视图像.
1923年,在苏俄沙皇军中服役的弗拉基米尔-兹沃里金 (Zworykin)首次发明光电摄像管.光电摄像管可以取代原先笨重的机械扫描圆盘和由许多光电管组成的摄像屏,能较好的将图像分解成细小的像素,用电子束的自动扫描组合成电视图像. 他的发明为电视图像转播提供了可能,也将电子电视的研究推向深入.兹沃里金1924 年加入美国籍 。
英国工程师贝尔德(John Logie Baird, 1888-1946), 利用尼普科夫的机械扫描盘装置装置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电视. 1924年试用电视播送了物体的轮廓;1925年尝试性电视表演,收到色调明暗对比较清晰的图像;1926年1月26日, 贝尔德在伦敦举行第一次电视公开表演,英国广播公司 (BBC)用贝尔德的发射机播送图像,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电视无线传播.其电视装置扫描线为每帧30行,每秒5帧, 人面图像依稀可辨.
1929 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伦敦开设实验性电视台,每周五天, 每次半小时,其电视扫描线为每帧30行,每秒12.5帧,只能分别播送声音或图像.次年,BBC和贝尔德合作进行实验,把广播的声音和电视图像配合起来,播出第一个声画同步的电视节目----舞台剧:《口含一朵鲜花的勇士》。BBC使用的设备大都是贝尔德的机械电视.
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市郊的亚历山大宫建成英国第一座公共电视台,也是世界上第一座正规的电视台,每天播放两小时,电视扫描线为240行,工作人员201 人.开始时使用的是贝尔德发明的机械电视系统,四个月后改用舒恩伯格的405行扫描线,正式播出电子扫描电视.到 1939年9月电视节目的广播时间增加到每周24小时10分,工作人员发展到514人.这时英国的电视接收机只有2万架,而且大部分用户是在伦敦 。
1937年5月12日,英国广播公司有了第一辆电视转播车,它用一条同轴电缆把亚历山大宫和海德公园连接起来,播送了英王乔治六世加冕的实况,这是英国的第一次户外电视实况转播.
1939年4月30日,美国无线电公司(RCA)的全国广播公司(NBC)所属的实验电台,在纽约的世界博览会上,以每帧441行扫描线的规格首次电视播映罗斯福总统主持的博览会开幕典礼实况,轰动整个社会.从此,美国历届总统选举活动都离不开电视.
1941年6月,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批准开放18个高频率无线电频道,电视扫描标准由原来的441行改为525 行,并在声波方面采用调频.17日,FCC允许第一家商业电视台(NBC所属WNBT电视台,7月1日开播)正式成立,同时批准了全部商用黑白电视台.从此,美国开始正式电视广播.
电缆电视(CATV), 也叫有线电视、共用天线电视,是一套有线分配系统,由天线接收到的电视信号进行放大、分配并输送给各个电视接收机,所以也叫有线电视;在一定范围内许多用户共用一副或一组天线来接收电视节目,因此也称共用天线电视.它起源于美国,起因有二:一是克服地形地物对电视信号的阻隔,二是商业获利的需要.美国电缆电视开始于1949年,最初主要为解决边远地区收看不到电视而建立,到50年代后期,又利用有线电视设备开办了收费电视.
从30年代到50年代初,美国的无线电公司(RCA)、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和彩色电视有限公司(CTI)展开了研制彩色电视制式的激烈竞争,对彩色电视的系统性发明做出了显著贡献.他们分别研制了三种不同的制式: CBS的场描制,RCA的点描制和CTI的线序制.场描制较早研究成功,曾一度取胜,于1950年被批准为美国的彩色电视标准,但因不能兼容已有的黑白电视机而被淘汰. 三年后,可兼容的点描制才到了成熟阶段.1953年11月7 日,联邦通讯委员会批准点描制(后被称为NTSC制)为美国的彩色电视标准.美国制式NTSC是世界上最早研制成功的彩色电视制式.
1956年美国安培公司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的磁带录像机,使电视的制作和播出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此前的电视制作和播出都是“现场直播”,难以保证节目质量.磁带录像机的发明则可避免“现场直播”可能出现的差错,在节目的摄制、剪辑和播出中尽可能的改进和提高,也可使节目能保留下来和重新播出.
卫星直播电视指通过卫星向家庭直接传送电视节目,是电视史上划时代的新业务,接收节目的家庭只需安装一个直径一米以内的天线.1983年11月15日,美国首次播送可在住户家庭中直接收看的卫星电视节目,这预示着电视传播方式之间竞争新阶段的来临.联合卫星通讯公司是提供直播电视节目的第一家公司.当时,美国观看电视直播节目的家庭大约达到1000户.
1975年12月,美国无线电公司(RCA)发射了同步通讯卫星 “通讯卫星1号”,这是现代化电缆电视业的开始.这颗卫星的位置是在太平洋圣诞岛上空3300英里处.它装有24个转发器,可以传送24路电视电波,美国全国各地的电缆电视台,只要装有卫星接收天线,就可以收到24个频道的任何一个频道发出的节目.第一家通过卫星传送电视节目的电视台是“家庭票房”电视台,即HBO电缆电视台.
1980年6月,美国亚特兰大WTBS电视台总经理爱德华-狄唐纳组织了一个一天24小时连续广播电视新闻的"电缆电视新闻广播网”(Cable News Network简称CNN).据说,这个电视新闻网改变了美国人看电视新闻的老习惯.其节目安排是:傍晚的半小时节目,播出体育新闻;晚上8:00-10:00播出详尽有深度的《新闻纵横》;其余时间不断播出突发性新闻,特别报道,新闻简报和新闻特写.有人说,CNN是20世纪新闻工作的一项重要突破.
1980年7月,日本索尼公司率先推出使用8毫米宽的磁带、机重仅2公斤的小型一体化的摄录放像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等特点,为电视摄录像设备及技术的普及、电视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日本从1968年就开始研制高清晰度、高质量的电视接收机. 1981年,日本索尼公司试制成功1125行60帧的电视机(约有像素100万个),称为MUSE制式,其清晰度可与35毫米电影媲美,色彩饱和度和声音特性甚至优于电影,图像细部层次清晰,景物的立体感强.
1962年7月11日,美国利用"电星一号”通讯卫星,首次将电视节目传送到巴黎、伦敦两地的接收站,再由接收站转播到当地居民家庭获得成功,并用同样的方式将欧洲播送的节目传送到美国,解决了远距离电视传播需要花费巨资兴建中继站的问题.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卫星传播电视图像,实现了电视的洲际传播.
1857年,法国发明家斯科特发明了最早的原始录音机,这是留声机的鼻祖,这项装置通过在转动的柱面上的一层膜记录下声波震动留下的痕迹。然后通过这些痕迹在回放的时候通过震动将声1880年,俄国人阿霍罗维奇制作了播音设备,用导线传送到剧院。 20世纪20年代,苏联一些城市出现有线广播,随后荷兰、英国、瑞士等地也出现了有线广播。二战后,更多国家建立了有线广播系统, 目前,经济发达国家的有线广播正在向高质、立体声、多节目方向发展,随着电子技术和光缆传输技术的发展,有线电视、有线广播、有线通信将形成一个新型、综合的有线传输系统。 音信号还原来实现留声机的效果。
在1876年12月6日,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了一种录音装置,可以将声波变换成金属针的震动,然后将波形刻录在圆筒形腊管的锡箔上。当针再一次沿着刻录的轨迹行进时,便可以重新发出留下的声音。爱迪生的留声机是圆筒形的,唱针随着波纹左右滑动。 这个装置第一次留下的声音是爱迪生刚刚说得:“玛丽抱着羊羔,羊羔的毛象雪一样白”。
生于苏格兰的美国科学家格雷恩。贝尔在1876年3月7日设计了一种用电线传输人的声音的装置。这项装置有一个传声筒,后面有一个螺线管,声音通过传声筒的薄膜产生震动,震动经过螺线管产生电流,电流通过电线传送到接受者的接收机上,引起薄膜震动,还原声音。 在10号,送出了第一句话:“怀特森先生,到这里来,我需要你。”
Hughes生于英国伦敦,后来到美国,曾发明了电报打字机,并在1878年发明了碳粒传声筒,对电话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发明的碳粒传声筒是现代碳粒传声筒的前身。
1881年8月30日,克莱门。阿代尔在德国获得了一项“改善剧场电话设备”的专利,他将两组麦克风分置舞台的两边,这样,声音可以分别被送到戴着两组受话机的听众耳中,从而达到立体声效果。 这项技术在同年的巴黎博览会上首用,并大获成功。这项技术最突出的特点是比单声道、单源音更容易找到声源的位置。 在1925年,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WPAJ电台用两种不同的波长播出同一节目,听众可以通过两个耳朵上不同的收听器,听到立体声广播。 1933年4月27日的费城音乐会上,通过电话线将音乐通过立体声方式传到华盛顿,这是贝尔实验室最公开的一次实验。
1884年,保罗。尼普可夫在德国发明了一种机械扫描装置,这种装置是一种旋转的圆盘,上面有螺旋型的小孔。这种装置在后来的早期电视系统中得到了应用。
1886年,美国发明家奇切斯特。贝尔和查尔斯。吞特发明了graphone,这项发明可以用来录下音乐,这是第一种可以成功录音的装置。1886: Graphophone的蜡柱面和蓝宝石铁笔改善了声音。
1887年,从德国来的移民Emil.Berliner得到了一项关于留声机的专利,这种留声机可以播放唱片。这种留声机使用的是一种扁平的唱片。 在1889年,这种留声机就在德国开始了商业生产,到了1894年,在美国开始了商业生产。从此,这种留声机开始占据市场,和以前的圆筒型唱片争夺市场。
1888: 爱迪生式留声机已经面向公众销售了。迪生在1877年发明了留声机以后,在1878年创建了一个制造留声机的公司,用来生产他的发明。但是由于爱迪生的留声机在声音复制上的质量不高,决定了这种产品是不可能成功的。
普耳生发明了磁性录音设备 1898年,丹麦科学家普耳生利用铁的剩磁性质,来记录声音。方法是将声波的变化转化为电流的变化,再通过电磁铁将电流的变化转化为磁性的变化,将这种磁性施加在铁线上,就有了剩磁,就可以录音了。在1899年的巴黎博览会上第一次演示,得到很大的成功。 当时将声波转化为电流的设备还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在这个问题解决后,录音技术就有了大的发展。20年代,用于有声电影。
1905年,第一个自动点唱机电影院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开始营业。在接下来几年中又有数千个在全国各地开放。人们用5分钱,就可以看到20到30分钟的电影。
1906年,美国人哈奇森发明了一种一种电动扩音器。这种装置通过电信号来传送声音信号。
1906年12月24号晚上8点,美国新英格兰海岸的报话员从耳机中听到了人们说话声、《圣经故事》和音乐家韩德的唱片。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验性的无线电广播,这是由美国物理学家费森登主持组织的,实验的装置研制花费了四年时间,采用了特殊的高频交流发射机,设计了一套系统,可以让电波携带各种声音信号。
1916年,美国发明家阿姆斯特朗发明了超外差式收音机线路,这种他允许微调来接受放大微弱的无线电波。这种技术成为雷达、电视、调幅收音机等设计的基础。
意大利物理学家马可尼发现了短波段的无线电通讯,并开展了实验。 他从博得湖用一个1千瓦的发射机,象远方传传送信息,在1400 英里以外收到的信号非常清晰。而同时也有一个长波的实验,用一个100千瓦的发射机发送信号,在数百英里以外收到的信号就要模糊的多。
一战以后,无线电话和无线电广播由实验进入到实用中来。1920年在美国的西屋电气公司的创意和支持下,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无线电台在匹兹堡成立,这就是KDKA电台,并开始对公众播音。地点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东部地区。在1920年11月2日,著名的业余无线电专家康拉德在KDKA首次对公众进行广播,内容是哈定和科克斯两人的总统竞选结果。 1921年起,KDKA电台每天都播送正式的无线电节目。
1922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马可尼在英国的一辆汽车上安装了第一台车内收音机。 1930年,美国伊利诺斯州的一个工程师:保罗。盖勒文也推出了摩托罗拉的车内收音机。
1913: 那可携带的留声机被制作成功。在1924年,美国的顶点公司制成了便携的收音机(RADIO),这种收音机重约为6.6公斤,售价是230美元,像一个手提箱那样大小。
1926年,在美国成立了NBC(National Broadcasting Company),也就是美国广播公司,它买下了一个叫WEAF的地方作为建立国家广播网的中心,NBC提供各种公众广播服务。而且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广播公司。
1927年,出现了一个联合了各家独立的有限广播公司的机构在美国成立,这就是后来的CBS 的前身,在1928年,正式成立了CBS(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就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这是继NBC后在美国出现的第二家无线电广播网。
研制成功的密纹唱片的转速从原来的每分钟78转下降到了每分钟33.5转,这样就大大延长了播放时间。在材料上,使用了氯酯共聚树脂代替紫胶树脂,唱片的颗粒更加细小,这样微小的震动 也可以记录下来,使高保真的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1933年,美国发明家阿姆斯特朗发明了短波(FM)收音机,这项技术可以用来减少静电噪声。FM是指Frequency Modulation。 1939年,发明者阿姆斯特朗在美国建立了第一个FM广播的发射站。同年,调幅收音机开始在美国出售。
1929:在德国,磁卡声音记录在塑胶带之上。
1935年,第一个使用塑料磁带的磁带录音机由德国柏林的通用电气公司研制成功。 次年,在柏林的无线电技术展览会上展出了这项技术。希特勒就曾用这种方式记录他的演讲,这样就可以避免广播宣传中的噪声。
在1940年,德国的两名技术人员褒曼和韦伯又在磁带上加上了许多斜线,以求使磁物质牢固附着在磁带上,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录音的质量。
赫伯特。莫里森组织了世界上第一次在两个海岸之间的广播节目,节目的主要内容是兴登堡号飞船爆炸事故。爆炸发生在新泽西的雷可赫斯特。这个飞船爆炸的原因是有火星点燃了停泊在泊位上的飞船船舱中的氢。
1938年10月30日,美国男演员奥尔森播出了威尔的名为《世界大战》的广播剧,轻信的听众以为火星人已经落在地球上。已经开始和地球人开始了战斗。以至引起了很大的恐慌。
1941年1月1日,由于得到了商业赞助,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和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开始了商业广播,在每天15个小时的商业广播中,包括体育节目,卡通节目等。
英国作家亚瑟。克拉克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陆地外传播》(Extra-Terrestrial Relays)。文中提到通过发射地球同步人造卫星在世界范围内传送电视广播信号。 他的设想在20年以后成为现实。
1948年,三位美国物理学家在贝尔实验室中发明了晶体管技术,这项发明后来被广泛应用在电视,广播,计算机等各个方面,在导弹导航设备中也有很大的作用。 在1952年,日本的sony公司在世界上首先推出了晶体管收音机,并投放市场。 1954:晶体管收音机有售。
1956年2月,ampex公司的两位工程师查尔斯。金斯博格和米而顿。多力演示了第一台实用的录像机,这引起了电视广播上的一次革命,这样就可以将现场用录像带录下来,而不用在现场播放了。
※ 来源:考研论坛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