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G在华5年仅投2亿美元 资深投资人解释缘由

      网文 2004-8-1 13:50
作者:雷中辉 袁林芝 2004-8-1 13:14:56
出处: 21世纪经济报道

  十年前,曾经有一位资深的投资人劝熊晓鸽(IDG高级副总裁兼亚洲区总裁)不要在中国设立投资基金。他认为,中国缺乏设立风险投资的两个必要条件:第一,中国缺少专业的管理基金的人才;第二,没有退出机制。

  时至今日,中国已经培养出第一批具有本土运作经验的投资基金管理人才。然而,另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中国依然没有健全的投资退出机制。

  正因如此,风险投资商必须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由于长期以来没有一个成熟的投资环境,他们原本开发的是一片沃土,如今或者今后,却有可能退化成一片荒原。

  其实,IDG属于幸运的丰收者。IDG在中国投了100多个项目,有30多个项目已经退出,其中搜狐、携程、金蝶、速达、慧聪等分别在纳斯达克和香港上市,其余的项目则只能千方百计、曲径通幽,通过不同方式将股权转让给其他的策略投资机构。

  早在1998年10月,IDG董事长麦戈文先生承诺:7年内将在中国投资10亿美元。可是,5年过去了,仅仅投了两亿多美元。这是为何?

  7月28日,本报记者采访了熊晓鸽。

  投资没有“统一标准”

  《21世纪》:沉寂已久的IDG今年在中国接连投资了IMU(数动时代)和北京魔龙moloon,请问IDG在投资方面有什么标准吗?

  熊晓鸽:对,我们是投资了这两家公司,但是我们投资哪些公司没有同样的一个标准。实际上,业界对风险投资有一个比较大的误区,好象觉得现在股市什么好就投什么,其实根本就不是这样。通常计划投的公司可能五年以后才能上市,你怎么知道五年以后会怎么样?所以,只能看哪个行业、哪个领域的成长空间比较大。

  如果硬要说标准,那么行业成长空间较大是一个;另一个就是管理团队要有创新能力,执行能力强,而且团结。

  《21世纪》:企业要学会让风险投资爱上自己,不知道魔龙和IMU(即时通信联盟)是如何让IDG爱上它们的?

  熊晓鸽:魔龙的主要业务是WAP2.0,这是中国通信业今后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市场成长空间比较大;而且魔龙的产品有独特性,团队的创业精神、凝聚力和执行能力也非常好,所以IDG决定给它投资。

  IMU这个东西跟别的即时通讯软件不一样,它做的是平台和联盟的概念,而且率先开始了互联互通,今后互联网即时通讯的发展应该是朝着互联互通方向发展的,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1亿美元投资越南?

  《21世纪》:IDGVC的合伙人李建光曾对3个投资案例表示痛心,其中有一个就是腾讯公司,你怎么看?

  熊晓鸽:事实上,关于腾讯公司IDG并没有全部退出,现在还留了一小部分。对于风险投资来说,腾讯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腾讯也是IDG投资最早的一个,但是投资时间最短,到退出的时候我们的投资增值已经超过12倍。在美国,风险投资的净赚能达到6倍就已经很好了。所以,腾讯当时有12倍以上的回报率,美国总部的老外就说卖了算了,所以我们就卖了。

  对于退出腾讯,我们从来没有后悔过。对IDG来说,不能说是撤资,只是说拿到很好的现金回报了,就把钱投到其它公司去了。也许现在看来确实有些亏,但这就是风险投资的特性——永远不能预料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投资就这么简单。

  《21世纪》:作为IDG亚太区总裁,接下来你会做什么投资活动?

  熊晓鸽:我们在越南马上要投一亿美元,在越南人的心目中,一个亿是很大的数字,这就是前瞻性。在我们看来,越南就是下一个中国。就像我们当初在中国做投资的时候,中国还没几台计算机,我们就开始筹办计算机世界传媒。“风险投资”人家还没听说过呢,我们就开始投起来了。这就是前瞻性。

  事实上,不知道你注意过没有,我们投资的任何一个公司,从开始投到最后上市,其赢利模式都会发生改变,会做各种各样的调整。比如说sohu开始也不是现在这种模式,最开始投金蝶也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最重要的是领导团队,因为投资公司不能判断今后五年市场上有什么变化,政策有什么变化。有了好的团队,即使外部市场环境在变化,也没有大的关系,领导团队会随之作出相应调整。

  《21世纪》:投资IT界这么多年了,你觉得这些年中国IT界的变化是否更有利于风险投资进入?

  熊晓鸽:我觉得现在中国IT产业发展很好。前一轮风险投资的磨练,带来很重要的一个信息,即“风险投资+个人创业”这一模式,对产业发展有利,对社会发展,同时对个人价值实现也是不可估量的影响。现在中国出来一大批数字英雄,如张朝阳、陈天桥、马化腾等,这就能够激励更多人创业。

  另一个进步就是,现在的投资者、创业者,比原来更成熟了。不但如此,早一批的创业者想再创业,他们的经验和精神同样值得借鉴。中国过去的十年,可以说风险投资和创业者一起,一直在探索一种财富快速增长的模式。

  10亿美金投资“够呛”

  《21世纪》:麦戈文董事长跟中国政府有一个协定,就是从1999年开始的七年内,IDGVC将向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投资10亿美元,到现在已经投了多少?

  熊晓鸽:现在投了2亿多美元,快3亿美元了。当时之所以有这个承诺,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时中国政府说要在深圳推出二板。对我们来说,有了二板市场,那么就给IDGVC在中国投资的退出机制带来一个有利的条件。钱能投进去,也能拿回来。现在,中小企业板推出来了,但不是真正的二板。现在的中小企业板上,同样不是全流通的,流通股太少了。这样的话,我们投资的公司在这里上市以后,风险投资还是只能等着分利润。可以说,我们的投资渠道还不是很通畅,10亿美金的总量投资明年可能完不成。

  《21世纪》:接下来,IDG会不会加快投资速度?

  熊晓鸽:我们现在加快步伐也没用啊。我们一直在投,但估计不可能像原来投得那么快了。钱有,问题是没有办法投下去。一般来讲,风险投资只是把企业需要的资金投到60%-70%左右。剩下的那部分钱要先等着,在上市或者上市之前,或者后期还能扶持它们。

  所以,现在中国的创业板,不是我们不想做,而是如果它更早推出的话就好了。但是目前还不是全流通的,大家一直在鼓吹全流通啊,一直反对现在这种投法。风险投资在中国很难有办法做到完全退出。

  风险投资怎么退出呢?我们只能通过海外上市,要海外上市的话时间就很长,为什么呢?需要融进来的资金量很多,资金太少没人敢跟你做。这自然得花很长时间。在香港上市也是同样的道理。

  《21世纪》:即使这样,IDG在中国投资的许多企业都成功退出了,这是怎么操作的?

  熊晓鸽:实际上,1999年至2000年间建立的国内投资基金公司大部分泥足深陷,处于进退维谷的困境,以前投出去的资金无法回收,导致资金几乎断流。

  我们的做法是转让部分公司的股权,这其中的大部分功劳还得归功于IDG作为全球最大高科技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背景,因为我们有许多项目都是将股权转让给IDG所熟悉的全球客户(如腾讯转让给MIH,3721的股权则由Yahoo接手等),由此我们才创下了年均回报率超过45%的业绩。

  但是奇怪的是,在中国我们做了近十年了,还是不能想退出就退出,即使我们投资的公司已经在香港上市,也同样卖不掉。至于金蝶,我们也是在慢慢地卖,而且我们还不是在股市上卖,而是找别人来接盘。一次卖个10%或15%,还要打点折扣。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