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英雄谱——历数复兴和延续奥运会的人物

      网文 2004-8-19 11:20
作者:李榛 2004-8-19 10:15:06
出处: 时代人物周报



奥运英雄谱

  百年来,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运动,不仅鼓舞了每一位热爱生命的人,自身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在奥林匹克的星光大道上,涌现了无数闪亮的明星,让奥林匹克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奥运会

  顾拜旦、萨马兰奇和尤伯罗斯,是复兴和延续奥运会的重要人物。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雅典轮回

  如今的奥运会,规模与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不可同日而语,从最初的9个大项45个小项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28个大项300个小项;从最初的13个国家311名运动员到上届的200个国家和地区11000多名运动员;从最初的只允许男运动员参赛到男女并重。这些成就,与顾拜旦、萨马兰奇这样的领导人和尤伯罗斯这样的经营奇才密不可分。

  被誉为“现代奥林匹克”之父的法国人顾拜旦,为奥运会在1896年的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顾拜旦1863年出生于法国巴黎的一个贵族家庭,长大后从父母那里继承了大笔遗产。从1875到1881年间,古希腊奥运会的遗址不断被发掘出来,这引起了顾拜旦极大的兴趣,也使他萌生了复兴古奥运会的想法。

  1893年,在顾拜旦的不懈努力下,奥林匹克复兴大会在巴黎召开。12个欧美国家的代表一致通过了恢复奥林匹克运动的宪章,还决定1896年4月在希腊举行第一届现代奥运会。1894年,国际奥委会成立,顾拜旦将主席之位让给了希腊著名诗人维凯拉斯,自己担任秘书长。

  1925年,顾拜旦辞去了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职位。1937年9月,顾拜旦在日内瓦与世长辞。遵其遗嘱,他的心脏被安葬在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希腊奥林匹亚的科洛努斯山下。

  顾拜旦之后,萨马兰奇是现代奥运会的另一位重要人物。

  自1980年坐上国际奥委会头把交椅以来,连任四届主席的萨马兰奇无疑是当时国际体育界最有权势的人物。在他任期的20年里,奥林匹克运动连续遭遇几次危机,但萨马兰奇的领导艺术和能力,使得这艘大船屡次化险为夷。

  上任伊始,由于政治原因,莫斯科奥运会和洛杉矶奥运会连续遭到抵制,奥林匹克运动陷入危机。同时,由于奥运会规模越来越大,东道主不堪重负,举办奥运会成了一种负担。萨马兰奇发挥他出色的外交才能,促使当时的美苏两大集团重新汇聚在五环旗下,并肯定了洛杉矶奥运会以私人集资举办奥运会的方式,使奥林匹克运动走出低谷。

  在体育日趋商业化的时代,萨马兰奇广开财源,TOP计划的实施,使许多跨国公司成了国际奥委会的固定合作伙伴。上世纪90年代后期,盐湖城冬奥会申办丑闻曝光后,国际奥委会面临新的危机。萨马兰奇果断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再次挽救了奥林匹克运动。

  美国人尤伯罗斯,则在经营领域为奥运会找到了新的模式。1979年,在出任洛杉矶奥运会组委会主席之前,尤伯罗斯是北美第二大旅游公司的老板。

  在美国,筹备奥运会通常有三大资金来源:政府资助,发行彩票和捐款。然而,当时加州禁止动用公共基金举办奥运会,发行彩票在加州属于非法,也不能与美国奥委会和慈善机构争夺捐款。尤伯罗斯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后来被称为“私营模式”的奥运会商业运作方式。

  尤伯罗斯的第一个商业创意是电视转播权的招标。不过,他的商业天才更体现在与几家大公司的斗智斗勇上,让可口可乐、富士等乖乖地掏腰包。仿照尤伯罗斯的思路,国际奥委会后来在电视转播权和大公司赞助上受益匪浅,这两部分收入一般能占到奥运会总收入的70%。

  洛杉矶奥运会圆满成功,尤伯罗斯凭借他的商业头脑和运作手段,使这一届无任何政府拨款的奥运会不仅没有欠债,反而盈利2.25亿美元。尤伯罗斯创造了奥运会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奥运会从以前赔本赚吆喝的烫手山芋,变成了一棵摇钱树,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申办大战。任何一个中国人,对北京两次申办奥运会的记忆,都能验证这一点。

  运动员,真正的英雄

  每一个纪录的创造,都让人类重新认识自己一次

  谁也不能否认,只有运动员才是奥运会的真正主角。据统计,截至悉尼奥运会,约有11万人次参加了24届奥运会的比赛。与萨马兰奇、尤伯罗斯这样的领导和经营奇才相比,运动员集体更为引人注目,也更难以分出高下。

  如果以金牌总数而论,共有五名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夺得了最多的九枚金牌。他们是美国游泳选手施皮茨、短跑选手卡尔·刘易斯、前苏联体操选手拉蒂尼娜、芬兰长跑选手鲁米和罗马尼亚体操选手科马内奇。

  有些运动员创造了后人难以超越的奥运纪录:科马内奇是奥运会历史上仅有的被裁判打了10分满分的体操运动员;澳大利亚选手弗拉塞尔连续在1956、60和64年奥运会中夺取了男子100米自由泳金牌,是第一位连续三届夺金的游泳选手;迈克尔·约翰逊也连续在1992、1996和2000年夺得男子400米冠军。

  有些运动员因为对逆境的挑战而留名。1960年奥运会81公斤级拳击比赛中,一位名叫卡素斯·马塞卢斯·克雷的年轻选手夺冠。四年后,他宣布废弃原先带有浓厚奴隶主义色彩的名字,根据伊斯兰教习俗改了新名字,他就是后来的拳王阿里。除了拳台上的战绩,阿里的成就还体现在对自由和平的追求、与种族歧视的不懈抗争上。他两次拒绝美国政府为越南战争服兵役,为此被吊销了拳击执照,甚至被投入监狱。出狱后,阿里利用各种场合从事反战和黑人解放运动,影响了几代美国人。

  同样黑皮肤的杰西·欧文斯,在与纳粹德国的对抗中赢得了人心。1936年柏林奥运会,欧文斯一连夺得了男子100米、200米、跳远、4×100米接力四枚金牌。欧文斯的奇迹让纳粹党徒恨之入骨,希特勒为了回避为其颁奖和握手的仪式,气急败坏地离场。

  瑞典人吉姆·索普则历史上最冤的奥运选手。在1912年奥运会上,索普接连在五项全能和十项全能这两个难度最大的项目中夺冠。但是1913年,国际奥委会根据美国田联提出的莫须有证据,取消了索普的冠军。过了半个多世纪,这桩冤案才得以昭雪。1982年,国际奥委会为索普平反。

  从1984年中国代表团全面参加奥运会起,中国选手迄今一共夺得了80枚金牌。其中,许海峰在1984年奥运会上获得男子射击金牌,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力与美的统一

  奥运会的精神因为一批杰出的艺术家而全民化

  在奥运会中,体育与艺术的关系,一开始就走得很近。从1912年到1948年,每届奥运会都附带进行艺术比赛。这是顾拜旦出的主意,比赛在建筑、文学、绘画、音乐和雕塑这五个领域进行。但到了1954年,艺术比赛被取消,这是因为当时有人主张,为了提高水平,参赛的艺术家必须都是职业选手,而不能只是业余爱好者,这与奥运会提倡的“业余主义”相矛盾。

  尽管如此,每个人身心的全面发展,一直都是奥运会极力倡导的目标。在奥运精神的启发下,不少艺术家创作了大量与奥运有关的作品。其中,以去年刚去世的德国女艺术家里芬斯塔尔名头最大,争议也最大。

  无论是“希特勒的情人”,还是“希特勒的御用影人”,还是“跟希特勒相关的影人”,里芬斯塔尔的艺术生涯终究脱离不了与希特勒的干系。

  这与她在电影史上的两个“里程碑”作品有关:一,1934年拍摄、次年完成的《意志的胜利》,里芬斯塔尔把纳粹的政治宣传品提高到罕见的艺术高度;二,1936年拍摄、两年后完成的《奥林匹亚》,里芬斯塔尔在浓烈的政治环境中创造出了超越政治的艺术作品。

  围绕里芬斯塔尔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一部政治上反动但艺术上辉煌的作品是否可能”。贬低她的人,视其为纳粹的帮凶全盘否定;认同她艺术造诣的人,则有意无意淡化她的政治立场。

  《意志的胜利》拍摄了纳粹的纽伦堡大会,是百分百的政治宣传片;《奥林匹亚》的主题是对人体的赞美,可能蕴涵了纳粹的种族论,但也不全如此,因为里面也有黑人运动员欧文斯夺冠的镜头。

  关于里芬斯塔尔与希特勒的关系,一直众说纷纭。坚持自己艺术禀赋的里芬斯塔尔,也拒绝就此认错和道歉。后来,她从电影转向摄影,把镜头对准非洲原始部落和海底世界,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综观她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共同特征都是对力和美的迷恋,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奥林匹克的精神契合。

  2003年9月,101岁的里芬斯塔尔与世长辞。关于她的疑问和谜团,可能就此石沉大海,难以为人知晓。

  除了里芬斯塔尔,日本导演市川昆1965年完成的纪录片《东京奥林匹亚》、1981年奥斯卡获奖影片《烈火战车》等,也都是与奥运有关的的艺术作品。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