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育琨
看、想、写、行
——学习的路径(1)
王育琨
一个人的竞争能力、生活艺术以及个人福祉,取决于一个人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又取决于个人的学习能力。
——题记
创造性思维,往往是把常人看来不相关的两件事连在一起。常常是一种类比联想。联想的基本条件是要有一个通博的认知。
世界很大。在同一时间,北美、欧洲、非洲、中东、拉美、亚洲等地正在发生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在今天以前的万年历史长河中,又有许多波澜壮阔感人至深的故事。许多今人意为史无前例的感受、运作和事件,可能在历史上或在其它方位已重复了无数次。当一个人把辽阔圈起来,自己就变得狭窄了。要与辽阔连接,惟有学习。
向前人学,使自己清醒;向今人学,使自己务实;向挫折学,使自己强健;向孩童学,使自己清新;向大自然学,使自己通达。多问多学,不问不学。好为人师,终无所长。不耻下问,智慧泉涌。
古人常常把学习概括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们通常被安排的程序是先读书,后游历。在掌握了一些公理之后,再踏上社会。国人比较推崇这种模式。最怕让少年儿童贴近社会,看到社会的阴暗面。结果,学成的青少年踏上社会,开始往往遭遇的是巨大的反差与学无所用。也有人走上了先游历后读书的道路。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学者和企业家,往往是先游历自然、解读社会、历经磨难,经反复思想比较后,才去读较为全面的书籍。这样的好处是,所有的概念判断,都直接从事实中引出,由观察来启迪,保持着鲜活与清新的特质。
看书是学习,实践是学习,游历是学习,娱乐是学习,幽默是学习,吃苦是学习,欢快是学习,嬉戏是学习,走路是学习,反思是学习,随时随地皆学习。
有多少种人,就有多少种学习方式。没有不知道需要学习的人,却多有不能找到适应自己学习方式的人。作家喜欢通过写作学习,比尔·盖茨喜欢在创造中学习,贝多芬喜欢通过大量记笔记学习,张三从善于倾听的习惯中学习,李四却从滔滔不绝的说教中学习,王五更喜欢在吸烟品茶的时候学习,赵六在自己散步的途中学习,孙七醉心于独处静思中学习,等等。抛开这种种不同的习惯,学习呈现出一个看、想、写、行的过程。
一个人必须学习看,学习让事物靠近自己,学习不急于做出判断。作用与反作用同时发生,要使外界的刺激与自己的反应有一定的间隔,这是需要一点意志力的。要有意志力来阻隔外界刺激下的直接反应,才能仔细看清事物的真貌和来龙去脉。在外界刺激面前,不会按一下暂停按钮,不懂得锤炼自己的耐性,就看不到什么。
一个人必须学习想,学习以直觉、幻觉、梦觉、类比、概括来思考。人的思维,目的性很强,具有跳跃性。一个刺激发生,人会跃过很多中间环节,直接做出是否合乎需要的判断。有的人在刺激面前不善于跳跃,习惯于从条条框框出发,思考是不是合乎规矩。殊不知,在反复往条条框框上靠的时候,就已经脱离了实事求是的轨道。这种人古板或没有创见。另外一种人,在一个刺激面前善于跳跃,很快就能形成判断。这个第一时间形成的判断,不是他继续思索的出发点,反而成了他去判断衡量其它事物的标尺。这种人自负或武断。还有一种人,忽视刺激形成的直觉判断,勇于探索,小心求证,没完没了地收集资料和进行实验,企图论证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种人求全责备,往往一事无成。还有一种人,在刺激面前善于跳跃,但从不把一个跳跃形成的判断作为思索过程的结束,而是把这个初级的判断不断地纳入扩大的环境过程来反复检验、反复比较。实效性始终是他思维最直接的出发点,他随时能随变化着的环境修改他的认知。这种人,最具创造性此外,善于想的一个表征是善于在人们习以为常的地方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后面的问题。
一个人必须学习写,学习用笔、用键盘、用文字、用图表舞蹈。写是看与想的继续。真正深入的看与想,是在写的过程中完成的。人只有在想把一个事物表现出来的时候,才会更专注于一端,触及许多具体的因素,才会“看”得更冷静,“想”得更深入。确实,写是专注于一端深挖广通的技巧,是把阶段性的思考保存升华的基本功。
一个人必须学习行,学习行知,学习在实践中延伸学习过程。实践是一切创造的生产基地。也只有通过具体的行动,知识资本才得以生成和积累。
学习是看、想、写、行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漏掉任何一个环节,进步都慢。但是这四个环节的排序,却因人而异。千姿百态的排序,改变不了这个事实:学习是一种思维的舞蹈。
看、想、写、行
——学习的路径(1)
王育琨
一个人的竞争能力、生活艺术以及个人福祉,取决于一个人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又取决于个人的学习能力。
——题记
创造性思维,往往是把常人看来不相关的两件事连在一起。常常是一种类比联想。联想的基本条件是要有一个通博的认知。
世界很大。在同一时间,北美、欧洲、非洲、中东、拉美、亚洲等地正在发生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在今天以前的万年历史长河中,又有许多波澜壮阔感人至深的故事。许多今人意为史无前例的感受、运作和事件,可能在历史上或在其它方位已重复了无数次。当一个人把辽阔圈起来,自己就变得狭窄了。要与辽阔连接,惟有学习。
向前人学,使自己清醒;向今人学,使自己务实;向挫折学,使自己强健;向孩童学,使自己清新;向大自然学,使自己通达。多问多学,不问不学。好为人师,终无所长。不耻下问,智慧泉涌。
古人常常把学习概括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们通常被安排的程序是先读书,后游历。在掌握了一些公理之后,再踏上社会。国人比较推崇这种模式。最怕让少年儿童贴近社会,看到社会的阴暗面。结果,学成的青少年踏上社会,开始往往遭遇的是巨大的反差与学无所用。也有人走上了先游历后读书的道路。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学者和企业家,往往是先游历自然、解读社会、历经磨难,经反复思想比较后,才去读较为全面的书籍。这样的好处是,所有的概念判断,都直接从事实中引出,由观察来启迪,保持着鲜活与清新的特质。
看书是学习,实践是学习,游历是学习,娱乐是学习,幽默是学习,吃苦是学习,欢快是学习,嬉戏是学习,走路是学习,反思是学习,随时随地皆学习。
有多少种人,就有多少种学习方式。没有不知道需要学习的人,却多有不能找到适应自己学习方式的人。作家喜欢通过写作学习,比尔·盖茨喜欢在创造中学习,贝多芬喜欢通过大量记笔记学习,张三从善于倾听的习惯中学习,李四却从滔滔不绝的说教中学习,王五更喜欢在吸烟品茶的时候学习,赵六在自己散步的途中学习,孙七醉心于独处静思中学习,等等。抛开这种种不同的习惯,学习呈现出一个看、想、写、行的过程。
一个人必须学习看,学习让事物靠近自己,学习不急于做出判断。作用与反作用同时发生,要使外界的刺激与自己的反应有一定的间隔,这是需要一点意志力的。要有意志力来阻隔外界刺激下的直接反应,才能仔细看清事物的真貌和来龙去脉。在外界刺激面前,不会按一下暂停按钮,不懂得锤炼自己的耐性,就看不到什么。
一个人必须学习想,学习以直觉、幻觉、梦觉、类比、概括来思考。人的思维,目的性很强,具有跳跃性。一个刺激发生,人会跃过很多中间环节,直接做出是否合乎需要的判断。有的人在刺激面前不善于跳跃,习惯于从条条框框出发,思考是不是合乎规矩。殊不知,在反复往条条框框上靠的时候,就已经脱离了实事求是的轨道。这种人古板或没有创见。另外一种人,在一个刺激面前善于跳跃,很快就能形成判断。这个第一时间形成的判断,不是他继续思索的出发点,反而成了他去判断衡量其它事物的标尺。这种人自负或武断。还有一种人,忽视刺激形成的直觉判断,勇于探索,小心求证,没完没了地收集资料和进行实验,企图论证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种人求全责备,往往一事无成。还有一种人,在刺激面前善于跳跃,但从不把一个跳跃形成的判断作为思索过程的结束,而是把这个初级的判断不断地纳入扩大的环境过程来反复检验、反复比较。实效性始终是他思维最直接的出发点,他随时能随变化着的环境修改他的认知。这种人,最具创造性此外,善于想的一个表征是善于在人们习以为常的地方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后面的问题。
一个人必须学习写,学习用笔、用键盘、用文字、用图表舞蹈。写是看与想的继续。真正深入的看与想,是在写的过程中完成的。人只有在想把一个事物表现出来的时候,才会更专注于一端,触及许多具体的因素,才会“看”得更冷静,“想”得更深入。确实,写是专注于一端深挖广通的技巧,是把阶段性的思考保存升华的基本功。
一个人必须学习行,学习行知,学习在实践中延伸学习过程。实践是一切创造的生产基地。也只有通过具体的行动,知识资本才得以生成和积累。
学习是看、想、写、行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漏掉任何一个环节,进步都慢。但是这四个环节的排序,却因人而异。千姿百态的排序,改变不了这个事实:学习是一种思维的舞蹈。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