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颢:我除了做媒体外不会做别的

      新闻传媒 2004-8-5 16:34

作者:罗永新 2004-8-5 10:26:10
出处: 媒中媒




  南方报业有不少在国内媒介圈内大名鼎鼎的人物:沈颢就是其中之一。沈颢曾担任过南方周末的新闻部主任,主持过《城市画报》的全面改版,又是《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主要创办人。《21世纪经济报道》创下新办报纸第二年就赢利的神话,2003年改成周二刊以后,又成为了南方报业第四家广告营业额超亿元的报纸。经过若干回合的电话联系,一向低调、极少接受采访的沈颢终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在经营的制度设计上,我们略微有些优势

  问:《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世纪)是南方报业集团第一家利用社会资金与人合作办起来的报纸。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个合作还是很成功的。您认为,这种利用社会资金合作办报的方式对报纸的运作利弊如何?21世纪的采编与经营是如何分工的?

  答:21世纪经济报道采用办报与经营分立的原则。虽然说21世纪经济报道经营方面的合作模式有一些新的尝试,但在办报上它是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独立创办的一份报纸。从采编开始到形成制作,直到发行上摊这个步骤之前,涉及这些层面的无论是媒体舆论导向、新闻原则,还是人力资源、风险控制等等,都是报业集团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这个基本原则在筹办报纸之时就已确立,这几年在办报过程中也一直比较好地执行着,这个原则也是其他任何合作的基本前提,在操作人员的思想中也没有动摇过。

  在坚持办报权归属的前提下,也就是明确了意识形态的方向与归属问题后,为了适应新的媒体竞争的市场现实,集团允许我们在经营上吸收社会资金,组建了一个由报业集团控股的经营公司,一方面是当时资金比较紧张,另一方面也可以将风险分散出去,当然也是在进行制度建设方面的尝试。集团社长是这个公司的董事长,在由董事长领导下的董事会的部署下,以市场化的手段来经营这张报纸的广告、发行以及其他相关业务。

  我个人觉得,这种按属性原则来进行媒体操作方式的改革比较符合当前的具体情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一些媒体的积极性,以办出更适合社会需要又符合意识形态要求的报纸。

  说到利弊问题。可以说,在经营的制度设计上我们略微有些优势,但是带来的新问题我们尚在探讨中。比如发展壮大的路径寻求。我们是集团里第一家被规划为 “报系”的单位,但“报系”这个概念的根本意义尚待实践检验,它是简单的媒体组合吗?当然不是,在我们原先的策略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最大限度地合理设计与配置资源,使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大化,但在遭遇一些挫折之后,我们面临一个问题:我们未来的资源在哪里?市场上有资源,但它需要市场化的手段与代价,但在目前这种代价肯定是高于垄断资源表面上的配置价格的,但垄断资源是有时间与机会成本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选择?是市场机会优先还是体制机会优先?即利润优先还是价格优先的问题。

  问:21世纪的运作机制与别的报纸,特别是体制内的报纸相比,有什么不同?是否有更为先进的生产方式?

  答:不同的地方,刚才已经说了。有一点想补充的是,其实经营上的“传统”模式也有它的优势,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好。经营体制的变革也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带来好的结果,急忙忙的变革安排有时会给未来的创新带来结构上的阻碍。

  21世纪的运作机制只是另一种可能的生产方式,至于是否更先进,那就说不上了。很多人认为它好,那是因为目前的例子比较少,失败的教训还没有很清楚地被传播出来。

  一方面紧盯市场成长性,另一方面开发新的品种

  问:21世纪创下了新办报纸第二年就赢利的神话,2003年改成周二刊以后,又成为了集团第四家广告营业额超亿元的报纸,您预测,21世纪今后的发展情况会如何?

  答:21世纪依据集团的基本要求以及报系自身的资源累积情况发展,相对比较灵活,但有一条基本指标要遵循,那就是市场的需求情况。因此财经类媒体成为主流强势媒体种类的时间并不长,市场被开发出来后本身也有一个稳定与成长的过程。当财经类媒体有了一个基本的体量后,强行拉动而导致的增长率比前几年要低得多,而且,现在强行拉动的成本更大,而且增长被分食的可能性也更大。所以,从目前来说,它本身的成长速度决定我们的发展速度,看一段时间再说。

  我们的策略是,一方面紧盯市场成长性,另一方面,希望开发新的品种,寻找新的市场空白或空缺。也许,在某段时间,后者会带来更大的机遇。

  问:听说21世纪马上就要推出一本杂志《21世纪商业评论》,这本新杂志会延续21世纪的媒体理念吗?它与21世纪将是怎样的关系?

  答:我刚才说的,财经类媒体也面临着市场细分的方向,这就是我们的应对措施之一。这本杂志的定位是“商业思想家”,讲究行而论道,希望起到一个“脑库”的功能,它将是21世纪报系最尖端的产品,也是最具思想挑战性的媒体,市场上目前还没有出现同类产品,它需要创新。当然,一切言之过早,一切尚需努力。

  人们通过别人的认同来改变自我,这个中介就是媒体

  问:从《南方周末》到《城市画报》再到《21世纪经济报道》,您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新闻媒体,您认为,个人的风格与报纸会有一个怎样的关系?与人才团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答:我认为是媒体改变了我。比如《南方周末》的工作经历,我觉得自己的那种比较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就是被《南方周末》培养出来的,所以一直很感激这张报纸。至于《城市画报》,它带给我的影响是生活的可能性与快乐的人生哲学。我想,能够把一些想法以媒体的形式表达出来,得到共鸣,就是最有价值的。就像麦克卢汉说,媒体的表现形式总是最重要的。我想说,人们通过别人的认同来改变自我,需要一个中介,这个中介就是媒体。所以,媒体从业人员具有天生的优势,他理当成为自我反省与拯救的典范。

  问:现在,业界有人说已经出现了一个新的职业报人的阶层,而且也有人认为您就是典型的职业报人,您如何看待这个评价?

  答:所说的职业报人,我的理解就是为了职业需要而造就的从业人员,它的前提是市场化的流动性。我是报业集团的一名员工,受集团的纪律约束,而且我自己非常认可集团的新闻价值观,在未经允许下,不可能是哪儿有市场需要就去哪儿,不存在随时流失的可能性,所以说不上是职业报人。但是,可能在视媒体为终身事业这一点上与你说的职业报人有相似点,或者换句话说,我除了做媒体外,不会做别的。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