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上海星期三
刚出来“混”的八十年代毕业生生存调查
对于2004届的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学生时代的暑假已经像列车窗口的风景,正在飞快地逝去,想抓都来不及。他们知道这是一条新的起跑线,其中有成了正而八经的上班族,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受人羡慕,就像有汁水的汤包,吃起来有滋有味;还有的正经受创业的快感,当然也在承受着生活的炙热,他们说自己是火上烤的生煎;回国的和出国的,在机场的一进一出间,互相会很惊讶地发现,居然会是中学或者小学同学,要出口的半成品包子和回来的汉堡包原来是一堆面里发出来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比作年前的考研一点不为过,不过对于通过的幸运儿来说,这是个凉爽的暑假,他们就像躲在冰箱里的半成品包子挡住了阳光下的高温,也躲避着生活的汗流浃背;当然还有被被子捂着的正在发酵的面粉,这个夏天一点也不爽,他们还不清楚自己何去何从……
尽管如何起跑看起来是五花八门,但都离“八零年代”的这个神经中枢不会太远,他们身边许多同龄人,韩寒、郭敬明、春树、张悦然、易术、李傻傻、丁旸明……一串少年得志的闪亮名字,已经用文字将他们这代人带进了这个社会的热点话题,他们因此也被许多媒体当作这代人的偶像。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当你是新人的时候,难免要上窜下跳,展示自己的青春无敌,这其实和八零年代并无多大关系,许多故事只是年复一年地重复。但是“扩招”、“改革开放”、“新婚姻法”、“大学生创业”等等,许多新闻词眼又在他们身上“生根发芽”,记者选择了这些刚刚走出校门的他们,因为他们身上那份还没有散尽的“新鲜”,所以值得被拿来分享。
冰箱里的半成品包子:将要出国的和读研的
2004年考研持续升温,上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报考研究生人数共有79299人,比2003年增加32.6%,其中应届本科生占48.1%,在职人员占51.9%。各大高校的告示栏上、墙角上至今还留有当初“恶战”的痕迹,许多考研信息半年了,还没有被删去,当然“考G”、“考托”的信息也享受着同样的“待遇”,从教委国际交流处记者了解到,上海今年出国留学生增至2万余人。这些是高校扩招后第二届毕业出来的孩子,他们享受过“扩招”这个新闻名词带来的种种好处,当然也面临着所带来的日益明显的就业压力。
直升复旦中文系研究生的吴晓霞告诉记者,当时得知获得直研名额时,心里真是松了口气,“如今找工作难,要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现在就不用成天想着要去哪儿应聘了。再说,即使找到工作,那竞争也很激烈的,还是学校里舒服。”小刘是交大工商行政管理的,去年就大学毕业了,因为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实行垂直管理,编制收缩,他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于是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复习考研:“我去年就报考了研究生,有了硕士文凭找工作容易一些。”因为准备不够充分,去年没有考上,今年他又报考了同样的专业。刚刚毕业于复旦数学系的Citycity六月份拿到了美国签证,现在是斯坦福大学基础数学专业的准研究生。他说的很坦白,去美国读书是为了镀金,毕业后肯定回来。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大三的时候就会选择考研和出国,这样至少可以将找工作的事“缓期执行”,无论他们多优秀,“没有做好找工作的心理准备,找工作不如考试轻松”,是许多人的初衷。
自从1999年国家对学生出国留学政策作出调整之后,出国留学已由过去公派为主的形式,过渡到以自费为主的市场行为,许多父母都已经为他们准备好了这笔开销。Citycity的母亲说:“送儿子出去,我们在他大一的时候就帮他准备好了,他的同学1999年高中出去的就不少。”
日本某通讯社对日趋升温的留学现象曾有这样的评述:经济继续迅速发展的中国出现了新的海外留学热。可以说,这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第三次出国留学热,其背景在于富裕阶层的急剧增加。加入世贸组织又使得这一热潮进一步升温。
面对就业形势,通过读研或出国留学将自己“速冻”,裹上厚厚一层冰既可抵御目前的就业高温,又可两三年后用更高的含金量为就业铺就更高的台阶,这不失一举两得的选择,考研和出国这趟开往春天的地铁线上注定会越来越繁忙。
包子:有内涵所以过得有滋有味
对于毕业生来说,真正找工作是从去年十月份就开始。企事业单位陆陆续续到各大高校开宣讲会、或者统一的招聘会。而大部分准毕业生们就已经开始了忙碌的配对。
小杨六月份刚刚开始在一家知名咨询公司上班,朝九晚九,周末不加班。公司给她的第一个月工资是6000元,这个数字出乎了她的意料。在这之前,小杨过了一段很悠闲的日子,去年年底,她通过了多轮面试,拿到了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普华永道的offer,公司要求员工七月上班,而七月之前,与还在忙碌寻找工作的学生和艰苦考研的同学不同,小杨早早地定了心。她每天睡10小时以上的“美容觉”,看3-4小时GMAT考试的参考书,为5月份的考试准备,看两部以上的电影,那个时候,小杨把七十多届奥斯卡获奖影片都看了个遍,再加上《六人行》、《friends》和TVB最新剧集,在寝室过得悠然自得。“那就是猪的日子!”这句话仿佛成了他们这个年代的人的流行口头语,电话里小杨笑了起来,“我5月份参加这家咨询公司的考试和面试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那么好的职位,竞争者更多,北大清华也有很多应征者,最终拿到了offer,我很开心,毫不犹豫地把普华永道回绝了。6月9日正式上班。”
采访中,记者告诉小杨,她属于小笼类型的毕业生,小杨迟疑了一会说她其实算是个包子,“每个最终拿到大公司offer的兄弟姐妹们都至少经历过数十轮面试,有时候一家企业就会有一面二面三面,考试更是不用说,如果像小笼一样皮薄,恐怕就撑不下来了吧。”
记者随后从人力咨询公司汉威特那了解到,五百强的大公司和国有大型企业,他们招收的应届毕业生的月薪从4000元到1万元都有。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的薛敏今年春节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IBM客服正在招应届毕业生,凭一口流利的英语她很轻松得到了这个职位,从三月开始,她和20名来自全市各个学校的精英参加公司为期2个月的培训,公司每个月给她们2500元的薪水。正式上班后,更是有班车接送,晚上加班晚了专门订出租车接送。虽然正式的合同还没签,但是薛敏已经拿了快半年的工资。
然而这些幸运的孩子却并没有领情的意思,采访中他们说即使已经工作但是一点没有归属的感觉,合同是一年一签,对于他们,跳槽几乎和每年开学发新书那样,已经不再新鲜。一位在外企人力资源部位居高层的朋友告诉记者,对于他们,这批八零年代的新人也曾是他们的研究话题。如何为他们设定培训课程已经成为一个难点。曾拿到四大会计事务所offer的毕业生中的20%最后还是炒了公司鱿鱼,5000元月薪也没有留住他们。小杨就是其中的一个,她说她交大的一位高中同学,也是拒了四大会计事务所之后又去了甲骨文,而他们这时候还没有拿到报到证。选择工作,薪水成为他们的一个重要标准。小杨说:“我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今后成家要承担四个老人、一个孩子的开销,还要供车、供房,迅速积累财富当然是我们的工作目标,而且我们不想像父母那样,而是希望早日退休。”
汉堡包:初涉社会的小海归
今年5月份,在法国读大学的小沈回到了上海。除了看望在上海的父母之外,他还通过以前的同学了解今年上海毕业生的数量和就业情况。
1999年8月24日,中国教育部颁布了《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管理规定》和《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管理规定实施细则(试行)》。到2000年4月,上海共有14家留学中介机构通过审批。在此之前,学生出国留学都是由教委和学校组织的学习性交流访问、公派出国为主,出国留学还没有实行市场化操作。自费出国留学的大门一开,上海高中生出国留学的人也就多了,小沈就是其中之一。
记者从上海国际交流协会了解到,上海出国留学总人数2001年达到1万人,2002年、2003年均为9000多人,其中高中生约占总数的30%。另据教育部2004年年鉴,2003年度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11.73万人,其中自费留学占93.05%。这批人中大多是80年代出生的他们的同龄人。“朋友中最快回国的就属我了,我是急不可耐。”小沈俨然是个小海归派。
上教国际交流有限公司黄经理说,国外的高中都有入学考试,现在校方更多会派专人到国内组织考试,不是所有国家都愿意接纳高中学生的,比如很少有学生能去德国、日本留学,而大多数学生是去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留学。小沈是2000年高三毕业之后放弃上海交通大学的入学机会去法国留学的。当时他参加的是“法国精英计划”,通信工程专业的五年本硕连读。
2000年的时候,和小沈一起出国读大学的高中毕业生们最早一批将于今年下半年毕业,他们的归来对国内就业市场肯定是一种冲击。小沈今年年底毕业回国,现在是就业前的准备期。七月底他将飞往美国去实习,完成剩下的实习学分顺便练习英语口语。通过MSN采访,本身精通法语又能说英语的他认为自己根本没有就业压力,也没有薪资要求,所期望的工作关键是要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我们是属于长远型的,现在致力于规划整理职业目标中,所以就业方向至今未订。”他还告诉记者,六月份的时候他回了一次上海,让记者吃惊的是,他相恋七年的上海女友向他提出了分手,“有时候优秀不包含所有的东西,她大四毕业,我没想到要说分手,这次打击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其实和国内一个普通毕业生没很大差别。就好比你比喻的汉堡包,面粉还是面粉,牛肉还是牛肉,不过是洋包装了一番,骨子里一样的。”小沈回来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将学习成绩等资料带一份回来留在爸妈身边,随时为找工作准备。他还找了好几个当年高中的“死党”,现在都在很著名的公司上班,他们给出了很多求职面试时的经验和技巧。
“小海龟”们显然都已经意识到了归国的压力,像小沈这样的不少,他们比之前的“海龟们”显得更加务实,找工作也更为主动,“我在国外,和同学经常在线交谈,对国内情况也比较了解。” 小沈说自己对离别几年的上海一点也不陌生,甚至城市的规划改造,家人也会告诉他。
刚出来“混”的八十年代毕业生生存调查
对于2004届的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学生时代的暑假已经像列车窗口的风景,正在飞快地逝去,想抓都来不及。他们知道这是一条新的起跑线,其中有成了正而八经的上班族,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受人羡慕,就像有汁水的汤包,吃起来有滋有味;还有的正经受创业的快感,当然也在承受着生活的炙热,他们说自己是火上烤的生煎;回国的和出国的,在机场的一进一出间,互相会很惊讶地发现,居然会是中学或者小学同学,要出口的半成品包子和回来的汉堡包原来是一堆面里发出来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比作年前的考研一点不为过,不过对于通过的幸运儿来说,这是个凉爽的暑假,他们就像躲在冰箱里的半成品包子挡住了阳光下的高温,也躲避着生活的汗流浃背;当然还有被被子捂着的正在发酵的面粉,这个夏天一点也不爽,他们还不清楚自己何去何从……
尽管如何起跑看起来是五花八门,但都离“八零年代”的这个神经中枢不会太远,他们身边许多同龄人,韩寒、郭敬明、春树、张悦然、易术、李傻傻、丁旸明……一串少年得志的闪亮名字,已经用文字将他们这代人带进了这个社会的热点话题,他们因此也被许多媒体当作这代人的偶像。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当你是新人的时候,难免要上窜下跳,展示自己的青春无敌,这其实和八零年代并无多大关系,许多故事只是年复一年地重复。但是“扩招”、“改革开放”、“新婚姻法”、“大学生创业”等等,许多新闻词眼又在他们身上“生根发芽”,记者选择了这些刚刚走出校门的他们,因为他们身上那份还没有散尽的“新鲜”,所以值得被拿来分享。
冰箱里的半成品包子:将要出国的和读研的
2004年考研持续升温,上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报考研究生人数共有79299人,比2003年增加32.6%,其中应届本科生占48.1%,在职人员占51.9%。各大高校的告示栏上、墙角上至今还留有当初“恶战”的痕迹,许多考研信息半年了,还没有被删去,当然“考G”、“考托”的信息也享受着同样的“待遇”,从教委国际交流处记者了解到,上海今年出国留学生增至2万余人。这些是高校扩招后第二届毕业出来的孩子,他们享受过“扩招”这个新闻名词带来的种种好处,当然也面临着所带来的日益明显的就业压力。
直升复旦中文系研究生的吴晓霞告诉记者,当时得知获得直研名额时,心里真是松了口气,“如今找工作难,要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现在就不用成天想着要去哪儿应聘了。再说,即使找到工作,那竞争也很激烈的,还是学校里舒服。”小刘是交大工商行政管理的,去年就大学毕业了,因为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实行垂直管理,编制收缩,他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于是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复习考研:“我去年就报考了研究生,有了硕士文凭找工作容易一些。”因为准备不够充分,去年没有考上,今年他又报考了同样的专业。刚刚毕业于复旦数学系的Citycity六月份拿到了美国签证,现在是斯坦福大学基础数学专业的准研究生。他说的很坦白,去美国读书是为了镀金,毕业后肯定回来。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大三的时候就会选择考研和出国,这样至少可以将找工作的事“缓期执行”,无论他们多优秀,“没有做好找工作的心理准备,找工作不如考试轻松”,是许多人的初衷。
自从1999年国家对学生出国留学政策作出调整之后,出国留学已由过去公派为主的形式,过渡到以自费为主的市场行为,许多父母都已经为他们准备好了这笔开销。Citycity的母亲说:“送儿子出去,我们在他大一的时候就帮他准备好了,他的同学1999年高中出去的就不少。”
日本某通讯社对日趋升温的留学现象曾有这样的评述:经济继续迅速发展的中国出现了新的海外留学热。可以说,这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第三次出国留学热,其背景在于富裕阶层的急剧增加。加入世贸组织又使得这一热潮进一步升温。
面对就业形势,通过读研或出国留学将自己“速冻”,裹上厚厚一层冰既可抵御目前的就业高温,又可两三年后用更高的含金量为就业铺就更高的台阶,这不失一举两得的选择,考研和出国这趟开往春天的地铁线上注定会越来越繁忙。
包子:有内涵所以过得有滋有味
对于毕业生来说,真正找工作是从去年十月份就开始。企事业单位陆陆续续到各大高校开宣讲会、或者统一的招聘会。而大部分准毕业生们就已经开始了忙碌的配对。
小杨六月份刚刚开始在一家知名咨询公司上班,朝九晚九,周末不加班。公司给她的第一个月工资是6000元,这个数字出乎了她的意料。在这之前,小杨过了一段很悠闲的日子,去年年底,她通过了多轮面试,拿到了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普华永道的offer,公司要求员工七月上班,而七月之前,与还在忙碌寻找工作的学生和艰苦考研的同学不同,小杨早早地定了心。她每天睡10小时以上的“美容觉”,看3-4小时GMAT考试的参考书,为5月份的考试准备,看两部以上的电影,那个时候,小杨把七十多届奥斯卡获奖影片都看了个遍,再加上《六人行》、《friends》和TVB最新剧集,在寝室过得悠然自得。“那就是猪的日子!”这句话仿佛成了他们这个年代的人的流行口头语,电话里小杨笑了起来,“我5月份参加这家咨询公司的考试和面试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那么好的职位,竞争者更多,北大清华也有很多应征者,最终拿到了offer,我很开心,毫不犹豫地把普华永道回绝了。6月9日正式上班。”
采访中,记者告诉小杨,她属于小笼类型的毕业生,小杨迟疑了一会说她其实算是个包子,“每个最终拿到大公司offer的兄弟姐妹们都至少经历过数十轮面试,有时候一家企业就会有一面二面三面,考试更是不用说,如果像小笼一样皮薄,恐怕就撑不下来了吧。”
记者随后从人力咨询公司汉威特那了解到,五百强的大公司和国有大型企业,他们招收的应届毕业生的月薪从4000元到1万元都有。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的薛敏今年春节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IBM客服正在招应届毕业生,凭一口流利的英语她很轻松得到了这个职位,从三月开始,她和20名来自全市各个学校的精英参加公司为期2个月的培训,公司每个月给她们2500元的薪水。正式上班后,更是有班车接送,晚上加班晚了专门订出租车接送。虽然正式的合同还没签,但是薛敏已经拿了快半年的工资。
然而这些幸运的孩子却并没有领情的意思,采访中他们说即使已经工作但是一点没有归属的感觉,合同是一年一签,对于他们,跳槽几乎和每年开学发新书那样,已经不再新鲜。一位在外企人力资源部位居高层的朋友告诉记者,对于他们,这批八零年代的新人也曾是他们的研究话题。如何为他们设定培训课程已经成为一个难点。曾拿到四大会计事务所offer的毕业生中的20%最后还是炒了公司鱿鱼,5000元月薪也没有留住他们。小杨就是其中的一个,她说她交大的一位高中同学,也是拒了四大会计事务所之后又去了甲骨文,而他们这时候还没有拿到报到证。选择工作,薪水成为他们的一个重要标准。小杨说:“我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今后成家要承担四个老人、一个孩子的开销,还要供车、供房,迅速积累财富当然是我们的工作目标,而且我们不想像父母那样,而是希望早日退休。”
汉堡包:初涉社会的小海归
今年5月份,在法国读大学的小沈回到了上海。除了看望在上海的父母之外,他还通过以前的同学了解今年上海毕业生的数量和就业情况。
1999年8月24日,中国教育部颁布了《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管理规定》和《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管理规定实施细则(试行)》。到2000年4月,上海共有14家留学中介机构通过审批。在此之前,学生出国留学都是由教委和学校组织的学习性交流访问、公派出国为主,出国留学还没有实行市场化操作。自费出国留学的大门一开,上海高中生出国留学的人也就多了,小沈就是其中之一。
记者从上海国际交流协会了解到,上海出国留学总人数2001年达到1万人,2002年、2003年均为9000多人,其中高中生约占总数的30%。另据教育部2004年年鉴,2003年度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11.73万人,其中自费留学占93.05%。这批人中大多是80年代出生的他们的同龄人。“朋友中最快回国的就属我了,我是急不可耐。”小沈俨然是个小海归派。
上教国际交流有限公司黄经理说,国外的高中都有入学考试,现在校方更多会派专人到国内组织考试,不是所有国家都愿意接纳高中学生的,比如很少有学生能去德国、日本留学,而大多数学生是去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留学。小沈是2000年高三毕业之后放弃上海交通大学的入学机会去法国留学的。当时他参加的是“法国精英计划”,通信工程专业的五年本硕连读。
2000年的时候,和小沈一起出国读大学的高中毕业生们最早一批将于今年下半年毕业,他们的归来对国内就业市场肯定是一种冲击。小沈今年年底毕业回国,现在是就业前的准备期。七月底他将飞往美国去实习,完成剩下的实习学分顺便练习英语口语。通过MSN采访,本身精通法语又能说英语的他认为自己根本没有就业压力,也没有薪资要求,所期望的工作关键是要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我们是属于长远型的,现在致力于规划整理职业目标中,所以就业方向至今未订。”他还告诉记者,六月份的时候他回了一次上海,让记者吃惊的是,他相恋七年的上海女友向他提出了分手,“有时候优秀不包含所有的东西,她大四毕业,我没想到要说分手,这次打击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其实和国内一个普通毕业生没很大差别。就好比你比喻的汉堡包,面粉还是面粉,牛肉还是牛肉,不过是洋包装了一番,骨子里一样的。”小沈回来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将学习成绩等资料带一份回来留在爸妈身边,随时为找工作准备。他还找了好几个当年高中的“死党”,现在都在很著名的公司上班,他们给出了很多求职面试时的经验和技巧。
“小海龟”们显然都已经意识到了归国的压力,像小沈这样的不少,他们比之前的“海龟们”显得更加务实,找工作也更为主动,“我在国外,和同学经常在线交谈,对国内情况也比较了解。” 小沈说自己对离别几年的上海一点也不陌生,甚至城市的规划改造,家人也会告诉他。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