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2004-7-23 8:27:08
出处: 华尔街日报
在几栋崭新的带有极简主义风格的公寓楼群中有一座帐篷,中国的电影明星、商界精英和西方外交官徜徉其间。但今晚真正吸引众人目光的是晚会的主持人--房地产大亨潘石屹和张欣夫妇。
张欣迈步而入,身穿毛式服装,但选用了前卫闪亮的宝蓝色。她向中文电视台的主持人递送飞吻,又和另一位身穿黑色天鹅绒礼服的宾客谈笑风生,电视台的摄像机不失时机地将其纳入镜头。那边的角落里,潘石屹正在同美国大使夫人闲聊。
在这个刚刚被浮华魅影俘获的国度,张欣和潘石屹夫妇可谓新宠:一对时髦热门的名人。他们因为兴建了设计简洁、符合现代审美趣味的住宅和办公综合楼群并大获成功而出名。此外,媒体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类报章杂志为了胜出而更注重个性,应合了新兴的年轻一代富余专业人士找寻偶像的心理,这正好给张欣和潘石屹夫妻搭建了难得的舞台,推举他们冉冉升起。
他们被北京一家中文时尚杂志的出版人洪晃誉为“佳偶绝配”。她把张欣称为“中国最聪明的女性”。她说,“他们夫妻二人白手起家、创意无限,对当今中国中产阶级的趣味把握得恰到好处。”
与其他崇尚低调的中国企业家不同,潘石屹夫妇并不畏惧向媒体曝光家庭生活。许多杂志的闪光封面上常常可见他们的身影,描述他们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报导数不胜数,甚至连两人之间的激烈争吵也毫不讳言。
28岁的媒体老板马韦燕(音译)和她的丈夫已经买下了潘氏夫妇兴建的三套房产,两套投资一套自用。所有与潘张二人有关的新闻他们都兴致盎然。
“中国有那么多有钱人,我们为什么就对他们两人感兴趣?”马韦燕耸耸肩,“因为他们不仅有钱,还有品位。”
如此盛名在不久前的中国还是不可思议的。那时大多数城市人的住所都很狭窄逼仄,穿著打扮也很质朴单调。社会对个人获得耀眼财富往往不悦,更没有人愿意把它公之与众。
张欣和潘石屹夫妇于1995年创办房地产开发公司,当时就决定以日本“居家工作”(Small Office, Home Office)的理念来推广项目,将居家和办公地点合二为一,也就是所谓的Soho。他们还把公司命名为Soho中国(Soho China),引起人们对纽约Soho艺术家聚居区的联想,纽约的Soho区正是张欣最喜爱的地方。他们的Soho公寓以白色墙壁、实木地板和硕大的玻璃窗为特色,与其他开发商推出的灰色水泥墙面合围而成的空荡荡的房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张欣现年38岁,她说,“可以说是我们开启了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序幕,为装修细节我们不惜耗费大量心血。”
Soho这种新兴的生活方式在坊间口耳相传,地产销售额也随之节节攀升,待购名单列了长长的一串。紧接著他们开始兴建“长城脚下的公社”(Commune by the Great Wall),邀请12位知名设计师设计建造12套风格前卫的庭院式别墅。一位建筑师设计了“手提箱”,部分地板可以像手提箱一样随时打开通往下层空间。这个项目为张欣赢来了享誉全球的威尼斯双年展(Venice Biennale)建筑大奖。
但是,从张欣和潘石屹的父母身上可找不出一丝预示他们日后成为会时尚倡导者的迹象。现年41岁的潘石屹出生于中国西北省份甘肃省的穷乡僻壤,他说小时候家里太穷了,有时甚至要乞讨为生。
张欣的父母是北京一家政府机构的翻译。张欣15岁时父母离婚,她随母亲迁居香港。张欣说当时她和母亲先后在很多条件极差的工厂打工。后来,张欣考取了Sussex大学和剑桥大学(Cambridge University),研读经济学,然后回到香港,先后在高盛(Goldman Sachs)和Travelers Group的项目融资部工作。因为工作需要,她经常往返大陆和香港,就这样结识了潘石屹。
在《Beijing Tatler》社会版编辑、北京社交圈常客的Londy Ong看来,潘氏夫妇的仰慕者都是一些“暴发户”,但这也无法阻止这份生活和社会类杂志刊登了一份报导,描述莅临潘氏夫妇社交聚会的宾客身穿的都是哪些设计师的作品。
然而,他们坦诚对待媒体的做法有时也会招致不快。一次,一个美国摄制组对张欣跟踪采访了一整天,包括出席一个高档社交聚会的前前后后。然后制片方把这些片断插入了一部描述中国社会贫富差距的节目,前几年在美国公共电视台播出了。
不过,他们对偏见和批评的处理也是游刃有余。1998年,一些Soho的业主抱怨水泥墙面发出刺鼻的气味,这夫妇二人却将此事演变成一场针对整个建筑行业普遍存在的质量问题的公众大讨论。
但更多时候,他们与中国新型杂志的交流会给双方都带来好处。最近,潘石屹刚刚参加完一个探讨会,一回来就给一份中文时尚杂志的主编打电话,邀请他提前参观政府举办的“未来住宅”展览。Soho项目是应邀参展单位之一。他向主编提议,“下周你就可以去参观,那会儿还没有正式公开展出,现场不会被摄影师和学生挤得满满当当的。”
一天,潘石屹正准备出门上班,张欣叫住他,指了指他那一身搭配不当的穿著:衣领带扣的白色衬衫和黑色长裤。他回去换了一件朱红色衬衫,出来笑著说,“我对时尚一无所知。这些事情全都交给张欣打理。”他们在事业上的分工也是如此。潘石屹掌管财务和政府关系,张欣负责美学和设计事宜。张欣说很多外国公司的高层管理都愿意征求她的意见,“Bulgari和Valentino想让我去讲讲他们应当如何在中国开展业务。”
最近,Valentino在张欣和潘石屹最新落成的楼盘举办了一场时装表演。Valentino的业务发展经理Jacqulyne Li说,“我们很挑剔,只瞄准那些重要人物。”
对许多中国的中产阶级来说,潘石屹和张欣夫妇还代表了一种理想的现代生活方式,恰到好处地平衡工作和家庭这两种生活。2003年接受法国时尚杂志《Madame Figaro》中文版采访时,张欣表示她“最珍爱的”就是她的两个儿子。
最近,张欣每天都要在工作中抽出一小时,到他儿子就读的私立双语学校蒙特梭瑞(Montessori)参加家长-老师活动。本来她安排司机先送她到公司,然后送孩子回家,一位大学毕业生会到家里给孩子们上艺术和钢琴课。
但她4岁的儿子突然吵闹不休,于是张欣同意先送孩子回家。她们就住在公司新开发的Soho楼盘,她巡视一些店铺的时候也允许孩子们跟著她。
回到办公室,张欣往伦敦打了一个电话,顺手拿起最新一期《时尚家居》(Trendshome)。这份杂志以中国日益扩大的业主群体为目标读者,主题报导是“京城生活”。翻回封面,扑面而来的正是张欣身穿仿豹皮外套的大幅照片。
出处: 华尔街日报
在几栋崭新的带有极简主义风格的公寓楼群中有一座帐篷,中国的电影明星、商界精英和西方外交官徜徉其间。但今晚真正吸引众人目光的是晚会的主持人--房地产大亨潘石屹和张欣夫妇。
张欣迈步而入,身穿毛式服装,但选用了前卫闪亮的宝蓝色。她向中文电视台的主持人递送飞吻,又和另一位身穿黑色天鹅绒礼服的宾客谈笑风生,电视台的摄像机不失时机地将其纳入镜头。那边的角落里,潘石屹正在同美国大使夫人闲聊。
在这个刚刚被浮华魅影俘获的国度,张欣和潘石屹夫妇可谓新宠:一对时髦热门的名人。他们因为兴建了设计简洁、符合现代审美趣味的住宅和办公综合楼群并大获成功而出名。此外,媒体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类报章杂志为了胜出而更注重个性,应合了新兴的年轻一代富余专业人士找寻偶像的心理,这正好给张欣和潘石屹夫妻搭建了难得的舞台,推举他们冉冉升起。
他们被北京一家中文时尚杂志的出版人洪晃誉为“佳偶绝配”。她把张欣称为“中国最聪明的女性”。她说,“他们夫妻二人白手起家、创意无限,对当今中国中产阶级的趣味把握得恰到好处。”
与其他崇尚低调的中国企业家不同,潘石屹夫妇并不畏惧向媒体曝光家庭生活。许多杂志的闪光封面上常常可见他们的身影,描述他们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报导数不胜数,甚至连两人之间的激烈争吵也毫不讳言。
28岁的媒体老板马韦燕(音译)和她的丈夫已经买下了潘氏夫妇兴建的三套房产,两套投资一套自用。所有与潘张二人有关的新闻他们都兴致盎然。
“中国有那么多有钱人,我们为什么就对他们两人感兴趣?”马韦燕耸耸肩,“因为他们不仅有钱,还有品位。”
如此盛名在不久前的中国还是不可思议的。那时大多数城市人的住所都很狭窄逼仄,穿著打扮也很质朴单调。社会对个人获得耀眼财富往往不悦,更没有人愿意把它公之与众。
张欣和潘石屹夫妇于1995年创办房地产开发公司,当时就决定以日本“居家工作”(Small Office, Home Office)的理念来推广项目,将居家和办公地点合二为一,也就是所谓的Soho。他们还把公司命名为Soho中国(Soho China),引起人们对纽约Soho艺术家聚居区的联想,纽约的Soho区正是张欣最喜爱的地方。他们的Soho公寓以白色墙壁、实木地板和硕大的玻璃窗为特色,与其他开发商推出的灰色水泥墙面合围而成的空荡荡的房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张欣现年38岁,她说,“可以说是我们开启了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序幕,为装修细节我们不惜耗费大量心血。”
Soho这种新兴的生活方式在坊间口耳相传,地产销售额也随之节节攀升,待购名单列了长长的一串。紧接著他们开始兴建“长城脚下的公社”(Commune by the Great Wall),邀请12位知名设计师设计建造12套风格前卫的庭院式别墅。一位建筑师设计了“手提箱”,部分地板可以像手提箱一样随时打开通往下层空间。这个项目为张欣赢来了享誉全球的威尼斯双年展(Venice Biennale)建筑大奖。
但是,从张欣和潘石屹的父母身上可找不出一丝预示他们日后成为会时尚倡导者的迹象。现年41岁的潘石屹出生于中国西北省份甘肃省的穷乡僻壤,他说小时候家里太穷了,有时甚至要乞讨为生。
张欣的父母是北京一家政府机构的翻译。张欣15岁时父母离婚,她随母亲迁居香港。张欣说当时她和母亲先后在很多条件极差的工厂打工。后来,张欣考取了Sussex大学和剑桥大学(Cambridge University),研读经济学,然后回到香港,先后在高盛(Goldman Sachs)和Travelers Group的项目融资部工作。因为工作需要,她经常往返大陆和香港,就这样结识了潘石屹。
在《Beijing Tatler》社会版编辑、北京社交圈常客的Londy Ong看来,潘氏夫妇的仰慕者都是一些“暴发户”,但这也无法阻止这份生活和社会类杂志刊登了一份报导,描述莅临潘氏夫妇社交聚会的宾客身穿的都是哪些设计师的作品。
然而,他们坦诚对待媒体的做法有时也会招致不快。一次,一个美国摄制组对张欣跟踪采访了一整天,包括出席一个高档社交聚会的前前后后。然后制片方把这些片断插入了一部描述中国社会贫富差距的节目,前几年在美国公共电视台播出了。
不过,他们对偏见和批评的处理也是游刃有余。1998年,一些Soho的业主抱怨水泥墙面发出刺鼻的气味,这夫妇二人却将此事演变成一场针对整个建筑行业普遍存在的质量问题的公众大讨论。
但更多时候,他们与中国新型杂志的交流会给双方都带来好处。最近,潘石屹刚刚参加完一个探讨会,一回来就给一份中文时尚杂志的主编打电话,邀请他提前参观政府举办的“未来住宅”展览。Soho项目是应邀参展单位之一。他向主编提议,“下周你就可以去参观,那会儿还没有正式公开展出,现场不会被摄影师和学生挤得满满当当的。”
一天,潘石屹正准备出门上班,张欣叫住他,指了指他那一身搭配不当的穿著:衣领带扣的白色衬衫和黑色长裤。他回去换了一件朱红色衬衫,出来笑著说,“我对时尚一无所知。这些事情全都交给张欣打理。”他们在事业上的分工也是如此。潘石屹掌管财务和政府关系,张欣负责美学和设计事宜。张欣说很多外国公司的高层管理都愿意征求她的意见,“Bulgari和Valentino想让我去讲讲他们应当如何在中国开展业务。”
最近,Valentino在张欣和潘石屹最新落成的楼盘举办了一场时装表演。Valentino的业务发展经理Jacqulyne Li说,“我们很挑剔,只瞄准那些重要人物。”
对许多中国的中产阶级来说,潘石屹和张欣夫妇还代表了一种理想的现代生活方式,恰到好处地平衡工作和家庭这两种生活。2003年接受法国时尚杂志《Madame Figaro》中文版采访时,张欣表示她“最珍爱的”就是她的两个儿子。
最近,张欣每天都要在工作中抽出一小时,到他儿子就读的私立双语学校蒙特梭瑞(Montessori)参加家长-老师活动。本来她安排司机先送她到公司,然后送孩子回家,一位大学毕业生会到家里给孩子们上艺术和钢琴课。
但她4岁的儿子突然吵闹不休,于是张欣同意先送孩子回家。她们就住在公司新开发的Soho楼盘,她巡视一些店铺的时候也允许孩子们跟著她。
回到办公室,张欣往伦敦打了一个电话,顺手拿起最新一期《时尚家居》(Trendshome)。这份杂志以中国日益扩大的业主群体为目标读者,主题报导是“京城生活”。翻回封面,扑面而来的正是张欣身穿仿豹皮外套的大幅照片。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