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V与当代美国视觉文化产业

      网文 2005-1-20 15:14
MTV与当代美国视觉文化产业
----转自《当代美国电视-文化艺术与商业》


MTV节目的起源:四五十年代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公司为了商业赢利的需要,在电影院放映正片之前时时常放映一些短小的“新片广告”。期间经常采用快速的“蒙太奇”歼击而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从而吸引观众的兴趣。这种广告片一般只有三五分钟,但是制作很精心,在当时好莱坞的一些大公司中都没有专门制作这类广告片的部门。录象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使得拍摄短片的机会增多。随着录象技术的发展,包括剪辑机的广泛使用,音乐录像成为很时髦和很受欢迎的东西。就这样在这两种实验媒体的激发下,出现了这种新型的MTV录像节目。

这是一种新型的多媒体的流行音乐录像带:它融合了音乐表演与活动影像,既满足了观众的视觉欣赏又满足了观众队音乐听觉感受。更奇妙的是,这种由视觉与听觉关联感受的“欣赏”过程,是在某种“梦幻的情境中体验的一即由音乐与影像构成了梦幻似的视听环境—这就使得观众获得了新的“快感”(Euphoria)。这种视听快感对于年轻一代有着特别的吸引力。

MTV提供给观众的是一种全新的影像构成。按照目前人们所能够看到的MTV音乐节目。分成两大类:传统类型和前卫风格类型。

传统节目:

1. 记录性质的音乐表演录像节目。以记录一些歌星和流行音乐乐团的演出实况。

2. 叙述性质的歌曲表演节目。已演唱歌曲的歌词为内容,伴随着表现歌词内容的一些画面。比如传统的好莱坞电影作品中的插曲时常运用这种方法,将影片中的故事发展同音乐插曲联系起来。

从观众观赏心理与反应来看,上述两种类型的MTV节目,比较接近观众的传统视觉感受过程,而且强调某种“叙述和叙事”。而“前卫风格”的MTV节目则强调的是“视幻觉”效果。比如“梦幻式的音乐录像”节目。

前卫风格MTV节目:

歌手的表演,歌词,音乐都淹没在一段段支离破碎的影像之中。这些影像有的与演唱者和歌词有关系,有的一点关系都没有。她们以快速的,条约的,丝毫没有逻辑关系的方式剪辑在一起,并以流动的方式陈现在观众面前。在这些色彩斑斓,光影变幻,以“洪流”的形式出现的影像中,歌唱者,歌词,时间与空间观念等三种关系已经不再是某种逻辑与意识清晰的关系;而成为一种支离破碎的下意识或潜意识关系,如同人们的梦幻一样。所以有的学者称之为“三分钟的视觉梦幻”(three minutes visual fantasies)也有人称为它是“超现实主义的情节剧”(surrealist passion complex and play).

此外还有一种“观念音乐”MTV录像节目。它是以歌词,场景,影像,有时还有歌手与观众的参与来体现歌曲中的某些意念或观念。在这样的MTV节目中时常出现观众十分熟悉的好莱坞类型影片的形象来牵动观众对于这些已有的意念的回忆,从而沉浸在这种观赏之中。

由于这两类MTV的录像决木,具有新型的表现风格,所以被称为前卫式的节目。这些节目至少从几个方面不同于传统的好莱坞影像风格。

首先在节目情节结构上,它是同传统好莱坞作品的叙述结构的“因果关系”(Cause-effect),也没有好莱坞似的编剧所强调的“开始—冲突—发展—高潮—结局”的线形发展途径。这样,在这种幻觉性的MTV的节目中,逻辑性的叙述是根本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产生“迷惑性”的视觉效果。

如何产生这种效果呢:是特异的剪辑技巧。传统的好莱坞作品的歼击是强调镜头的“真实感”,讲究镜头之间的流畅于逻辑,这样就出现了比如镜头—反镜头(shot—reverse—shot), 流畅性剪辑(Smooth editing),连场戏的方向(Sequential direction)等法则。这些法则后来在电视节目的剪辑之中得到了继承。但是,在MTV的音乐节目中,这些剪辑法泽根本不适用而采取了一些奇怪的,怪异的见解,比如快转的“跳接”(Jump-cut), 高速“蒙太奇”(High speed Montage),高反差的光影效果(Sharp contract light-shadow effect),错乱的运动方向(Wrong or unlogic direction)加上音乐以及观众的喧闹声等的伴随。

这种支离破碎的剪接方式,加上演员像吃了“迷幻药”一般的表演,以及音乐与噪音的结合等就成为这种节目的特点,即表现出某种错乱了的世界。于是就对观众产生了迷惑性的视觉效果。那么如何解释MTV对年轻一戴的影响,以及为什么很多观众MTV的忠实乐迷呢?

首先,从心理学研究看。有的学者从MTV节目中出现的接近人类梦幻的的幻象或幻影入手,把这种“视觉梦幻”(visual dream or fantasy)同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幻想和狂想”相比较。按照法国学者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的理论,所谓精神分裂症状(Schizophrenia)表现:一是对时间概念的认识错误,即时间的不连贯性;而是缺乏持续的自我。拉康指出:“人类具有时间的观念,能够判断过去与现在,而记忆是‘个人’长期形成的认同,这种存在性或实验性的时间感,是一种语言效果。因为语言有过去式与现在式的时态,这样的句子就在时间中流动,所以我们有一种对于自己具体生活的时间概念。精神分裂着并不能体会到类似语言关联的时间次序,他们也没有正常人对时间连续性的感觉与认识,因而被认为生存在一个无间歇的现在之中;而这种现在与他们的经历过的过去的碎片也很少有联系;这种现在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未来。换言之,精神分裂症的经验是一种孤立的,隔绝的,不持续的表征物。这些表征物无法将那些孤立的和碎片的事物组合成一个有次序的概念,因而精神分裂者不会知道我们正常人“自我”的感觉。因为,这种感觉是依靠我们对于‘我’在时间中的认同。”用拉康的观点来审视MTV的节目,我们会看到这种时间的跳跃,空间的破碎,无逻辑的影像显现等,都表现出某种精神分裂症状。青少年观众对这样的MTV节目十分热爱,从心理发展进行分析,青少年成长与发展阶段,有一个时期是心理学认为的“自我形成与自我突破”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憧想”会时常出现,“憧想”出现的形式会是“幻象或梦境”。MTV的音乐录像节目会在某些程度上面满足青少年观众的“憧想”。

也有一些心理学家提出,由于当代人们生活在一个压力重重的现实之中,为了逃避残酷的现实环境,人们需要一些解脱或疏解的心理作用。新弗洛伊德主义者则从“梦幻与性”的关系来解释。他们提出在梦幻的幻觉之中,人们的“性欲望”获得了满足。MTV的音乐录像节目自身就有着强烈的“性诱惑”,都有着性诱惑和性满足。因此,对于某些观众来讲,观看这种MTV节目如同“自慰”一样。

一些后现代注意学者则引用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 Jameson)的快感论。他们提出MTV这类音乐录像节目会产生某种麻醉剂或毒品一样的“快感”作用。就像吸大麻之后那种“焕发”(High)。这种快感只能靠个人的感受,而无法去陈述和集体讨论。因此,欣赏MTV节目是个人的“自我的感受”。

音乐从艺术分类来看,应该是以听觉为主的时间性艺术,它需要听众依靠自己的耳朵而且需要一段固定的时间来欣赏一个完整的音乐作品。音乐迷选择一个音乐作品之后,他会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假象的虚幻空间之中,由音乐,歌曲的主旋律,节拍与节奏等音乐的构成部分所牵引,进入一个无边无际的想象境地—联想与幻想的结合思维活动,而所获得的“听觉快感”(Auditory Pleasure)正是这种欣赏过程的结果。一些美学家更进一步指出,听众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还会受到他的音乐知识,教养,文化传统等影响,比如如果听众看到歌词,那么他的感受和理解程度会加深。

电视音乐节目如MTV彻底地改变了听众欣赏音乐的传统感受习惯。电视荧屏提供的不仅是音乐,而是一连串与一系列的随之而出现的影像。这样,原来应该是以听觉活动为主的音乐歌曲的欣赏感受,就变成了影像甚至超过了音响的视听活动的感受。

法国学者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提出了巴黎铁搭效应(The Eiffel Tower Effect),其奥妙在于,每个人都能够从上面获得自己新的视觉快感,而这种新的视觉快感又是建筑在自己的记忆之上的,这就是所谓“似曾相识”的感觉。

MTV的音乐节目所提供的也是类似“巴黎铁搭的效应”:观众从电视荧屏上所看到的是一系列的似乎熟悉又不十分熟悉的视觉图象的组合,一系列或一连串的片断的,反复的,快速的,复杂的,逻辑关系不清楚的图象或影像流(Steam of Images)。每个人都能够从自己的记忆库中找到与荧屏上显示出的一些图象或影像有关的联系,从而得到自己对MTV的权势,因此获得某中视觉的快感。并且感到面对的是一些全新的东西,又渴望“理解”。

但是,观众在欣赏MTV的节目中,除了渴望理解之外,还有一种喜欢和习惯性欣赏的心理。这是MTV的节目所产生的另外一种特殊的“强迫性的记忆”功能。对图象或影像的记忆会大于音乐的记忆。

心理实验还表明,在多次观看同一个MTV节目后,所形成的记忆就渗入到大脑中非意识性的储存库中—即进入潜意识和下意识的大脑反应部分。这样,观众可以不用进行深入理解,只要以后每次听到这个歌曲,就会在脑海中出现一个个原先看过的影像,形成某种“条件反射”。此后,当这个观众又一次看到这个节目后,他的脑子中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印象波流”(The Brain Circuitry),从而形成强迫记忆。以后,当这个观众从其他非视觉媒介如CD再听到这个曲子时,他脑中的印象波流就会自然而然地涌现出保存在记忆中的一系列图象或影像,并且会产生再一次观看这个节目的强烈欲望。这种心理活动就是电视的教化作用的“制约模式”(The Pattern of Conditioning)。

当初美国MTV的策划者罗伯特·皮特曼(Robert Pittman)就曾说过:“现在的孩子们是由电视培养大的,他们很本能地去感受而不是用大脑去思维。所以不要考虑什么逻辑的问题,只要控制住他们的感觉,你就控制住他们了。”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