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为何与诺贝尔奖无缘?

      网文 2005-1-20 10:28
中国科学为何与诺贝尔奖无缘?
中国科学至今与诺贝尔奖无缘,这是中国的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因素所造成的。然而,在我看来,教育的问题应是诸多因素中最为根本的一个。



教育为一个国家各方面的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当今我国社会面临的诸如人才短缺、诚信危机等问题都可以从十几年前的教育状况找到根源,而今天的教育现状又必然地汇兑是几年后的社会状况产生不可小视的影响。中国科学与诺贝尔奖无缘的现实则远不仅仅是这十几年或几十年的教育的后果。



谈到教育,人们常常想起韩愈的那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按照这一观点,教师教书就是将书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解释清楚其中的难点,仅此而已,而丝毫没有为思维的启迪、创新能力的培养留下一丁点儿哪怕是卑微的位置。



科举制度的兴起,更是为今天的应试教育埋下了伏笔。从那时起,中国教育就逐渐形成了以重共性、轻个性;重服从、轻民主;重主宰、轻主体;重结果、轻过程;重灌输、轻探索;重逻辑、轻形象为特点的模式,这种模式严重破坏了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磨灭了好奇心和创造性,致使思维钝化,想象力贫乏,丧失问题意识。



中国的中学生每年都获得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的各种奖项,但是中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至今还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有人据此认为,中国的孩子是在起点领先却在终点落后了,认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是出色的,而需要加强的只是高等教育阶段研究能力的培养。这种把打基础和做研究分割开来,认为只有有了丰厚的基础后才能培养研究能力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甚至可以说是荒谬的。创造力、批判思维、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素质就像种子一样,需要良好的生长环境。如果一颗种子在其发育阶段没有得到适当的护理,没有得到适当的施肥灌溉,没有良好的生长环境,这颗种子就会发育不良。等这颗发育不良的种子长到一定程度,甚至已经基本定型,才移植到良好的环境,已较难成为参天的栋梁之材。



中国的教育与其说是在培养学生,还不如说是在训练考生!这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被教育者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方式,而不是将被教育者“加工”成为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



此外,中国高等教育文理分割、理工分家,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限制了人的学术视野,使得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熏陶不够,缺失科学创造所必需的想象力、直觉洞察力和远见卓识,难以适应自然科学研究的特点和趋势。当今活跃在科研前沿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基本上是建国后我们国家自己培养的,他们深受前苏联专业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多持理工科思维方式,缺乏足够的人文精神。寄望于未能受过完整教育的学者们冲锋陷阵、攀登诺贝尔科学奖高峰,谈何容易?



我们是一个教育大国,但是很难说我们也是教育强国。如果可以将教育看成“服务贸易”的话,我们一直是“进口国”,而且长期是“入超”。如何正确认识我们的教育状况,既不能妄自尊大,但也不需要妄自菲薄。近年来,全国范围各大、中、小学校都在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改革,也取得相当进展,不过上述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我们应从教育理念到教育方法等方面对我国的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彻底反思,变“以钱为本”为“以人为本”,从“一切向钱看”到“一切为人的发展”,从而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发展战略和途径,并最终落实到教育实践活动中,真正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个人品质和知识水平的新型人才。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