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中文开放教程-以PKU为例

      技术 2004-12-22 10:3

也谈中文开放教程-以PKU为例


by PKUMe

天气2004年12月21日17:26星期二 | 研究

      今天看到一篇题为《“POSE中文开放教程”的公共pose》的文章,文中提到了中文开放教程。从文中可以看出,一些blogger对中文开放课程的情况并不太了解。于是有以PKU为例,作一番介绍的想法(其实在我《 网络学习+PKM=知识积累》一文中,对这一问题也有一些介绍)。
      在介绍之前,我觉得有必要界定一下开放教程的定义,何谓开放教程?我的理解如下:开放者,同公众共享之意,“公众”涵盖范围越广,开放程度越高,共享收费 越低,开放程度越高,若无偿开放,则谓真正意义上的开放,若是向全球公民无偿开放,则是最开放了;教程,某一学问(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资料。
      若按照这一定义,中文开放课程早已存在,至少在2001年我来到PKU之时就已经存在了。那时PKU图书馆视频点播就 有各种讲座,有某一课程的,也有社会名人、政府官员、学者的北大演讲;那时不知道是否向公众网开放,但已经向教育网开放了。现在北大图书馆的该栏目资源已 经非常丰富了,涵盖了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大部分学科。但涉及到版权的问题,该资源现只向PKU和部分教育网用户了。在2001年PKU主页上也有 英语的课程资料,至于向哪些网络开放则不得而知。
       PKU的开放教程由于“非典”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由于非典期间部分同学回家,某些课程无法继续上了,于是学校规定教师将课程计划、进度、讲义等各种资料 上网,以供回家的同学在家也能跟上进度。这一时期各个学院的做法不同,一些学院将讲义放在了本院主页上,一些教师将其放在邮箱中。部分设置了密码(当然这 算不上开放)。部分学院在一塌糊涂BBs上和未名BBs上开设课程专版,在上面发布资料,讨论问题;一些学员则建立起了自己的系统(比如艺术学系)。虽然这些有些算不上开放教程,因为部分需要密码或需要注册。但这些为后来PKU的一些变化产生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不久前PKU的网络实验室推出了大学课程在线的资源共享系统,这是一个完全免费的系统(至少现在)。

      在其系统的首页有些说明,摘录如下:

“大学课程在线”公约

1."大学课程在线"是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Grid)上的一个典型应用。它的使命是通过网格技术的应用,不仅提供内容最丰富的中国大学课程视频点播服务,而且提供能同时支持上万路视频流的服务能力。

2."大学课程在线"系统由ChinaGrid专家组组织开发和管理运行。它坚持公益性原则,不从事商业活动。任何人都可以通过http://realcourse.grids.cn自由访问各种大学课程视频资源。同时,该系统的软件向国内非商业性部门和机构开放,由ChinaGrid专家组授权免费使用。

3."大学课程在线"鼓励和支持全国高等院校广大教师贡献自己讲课的视频录像资源,以促进全国优秀和特色高等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有此兴趣的教师可以和本校教务部门或ChinaGrid专家组联系。

4." 大学课程在线"对于在其上公开的课程视频资源只有非盈利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教师根据自愿原则向大学课程在线提供自己的课程资源,并有权要求卸载或用更新 的版本替换自己的资源。作为全国大学课程视频传播的主渠道,"大学课程在线"上面的资源和作者将得到最大范围的社会声誉。

5."大学课程在线"在推动全国范围大学课程视频共享的同时,也强调对课程视频提供者劳动的尊重,提倡使用部门和个人对课程提供者给予适当的致谢,并愿意代为发布相关的文字。

项目理念

来源于如下一些理想中的场景:

场景一: 新疆石河子大学计算机系讲授《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张老师对他的学生说:关于“指令流水线部分”的内容请大家点播“大学课程在线”上北京大学李老师相关的视频,我们的答疑时间是本周星期四。

场景二:西北大学的王老师的《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刚刚被评选为教育部优秀课程,全国高校的学生和老师很快就能在“大学课程在线”上看到在王老师的风采。

场景三:未名湖边,博雅塔下,一位北大的学生打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开始在“大学课程在线”上聆听周老师关于离散数学中的组合计数定理部分的内容,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学习这部分类容了。

场景四:东北大学的学生们在自己学校的机房里打开“大学课程在线”,开始观看前一天到访清华大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精彩演讲。

场景五:五十年后,我突然想看看国学大师在北大讲坛上的音容笑貌,于是我打开了“大学课程在线”。

场景六:一个没有读过大学的人,却对中国高校里面的名师如数家珍,因为他在闲暇时候观看了“大学课程在线”的所有课程并认真地阅读了老师们指定的参考书。这成了他事业成功的坚实基础。
 
从其公约中,可以看出它是一个开放教程系统。虽然这一系统与MIt的相比有一些差别,但至少,它是一个开放的教程。目前,该系统内的资源也比较丰富了,但与MIt的相比,还要差一些。

      PKU的另外一个系统是所谓的北大网络教学平台,内容完全是PKU的。但它是否向公众开放,我还没有确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测试一下,好像是要求注册。

       如果说,以上都是些小打小闹,那其实很有规模的中文开放教程也存在。受到MIT的启发,中 文开放教程已经开始了,我在《MIT OCW & 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组织》一文中也有提到。以PKU和清华大学等一批中国高校为核心成员,中国已经成立了China Open Resources for Education(中 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组织)。在其首页我们可以看到:“CORE以推进中美两国高校之间的紧密合作与资源共享为使命,并相信这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CORE以“开放共享”和“精诚合作”二者作为其价值观念的核心。在不断为中国教育引入国外优秀教育资源的同时,CORE更将携力中国高校将其优秀的 教育资源传播灌输到全世界,从而实现中国教育与国际教育的“双向接轨”。”而且关于这一组织已经开展了两届届MIT开放式课程教育论坛(The 2nd MIT OpenCourseWare Forum)。

       在《“POSE中文开放教程”的公共pose》一文中,作者还提到:在国内,要想有开放的课程,也比较困难,因为先是“网络教育”是一个大的产业,因为 “经济法则”的强大力量,要想开放课程向公众提供,是会受到“产业”抵制的。这一观点我比较赞同。又谈到:中国的大学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公共意识”,没有 将自己看成“公共事业”--比如你想去高校听课,是很困难的,极少有学校向公众开放自己的课程。我想,PKU当在这一极少数之列。在PKU,存在大量的所 谓的“边缘人”(媒体的称呼,我并不喜欢这一称呼),他们每天都共享者PKU的资源。当然,在中国,高等教育属于稀缺资源,现在的大学人也满为患,也给开 放的学校带来很多问题,以PKU为例,由于教学楼太少,座位不多,常常发生在籍学生与非在籍的共享者抢座位的事情,这一问题引起了在籍学生的反弹,有些人 开始抱怨学校的这一做法,甚至有些人要求学校加强这方面的管理。(这样的情绪也应当受到理解。)学校人满为患,在籍学生某种程度上的排斥和反对,制约了这 一共享精神的发扬光大。
另外一部分的原因在于学校本身的资源不足,PKU虽然是中国高校财政支持最多的学校之一(总的财力支持据说位居中国第 二),但还是存在财力上的困难,没有财力的支持,什么好的想法和计划都难以为继。这让我想到,中国高校资源的共享某种意义上是全社会的问题,而不仅仅是高 校本身的问题。

既然中文开放教程已然存在,那至于zheng提到的“水母的Blog将成为(教学/内容)开放的前驱,更多的记录、更多的分享,形成一个开放的精神氛围,最终推动清华如MIT那样开放课程。呵呵,可能么?”,就成为了一个伪问题了。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