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数骤降 网评政府为何由热变冷?

      网文 2004-12-17 17:19
参与评价,收到意见和建议2653件次。而在去年为期21天的首届评议中,收到网民有效票数141634张。两相比较,今年参加网上评议政府的网民仅是去年的1/32。

  且不说北京市民的绝对人数,只是将今年的参加网上评议政府的人数与去年相比,我们就可以怀疑今年的评价结果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那么,网上评官为何会骤然由热变冷呢?是什么原因让市民在一年之内对政府事务的态度有如此巨大的转变呢?显然,对于今年的尴尬,我们不能一笑了之。

  是北京市民缺乏参政议政热情吗?不是。因为只是在一年前,相同的活动就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市民参与。而就在这一年里,北京市有关部门举行的听证会、立法征求意见等征求市民意见的活动,都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仅以今年8月份《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的征求意见为例,在向市民公开征求意见的7天里,共接到市民电话1571个、电子邮件1371封和网上留言5913件,总计8855件次。而去年进行的养犬管理规定草案修改稿征集意见的第一天有关部门就接有关电话、电子邮件和网上留言879件次。显然,北京市民的参政议政热情是非常高昂的,也是非常积极主动的。

  那么,为何今年的网上评议政府与去年相比,却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呢?这不能不引起组织者的高度重视和反思。既然我们不能把由热变冷的原因简单地归咎于市民,那么我们就必须从其他的相关方面来寻找症结。笔者认为,今年的组织程序是最值得反思的一个方面。

  笔者注意到今年的网上评议政府与去年的一个最大不同,就是今年的评议取消了每日投票状况显示。市民投票后,不能当日看到政府部门排名。组织部门的理由是,去年的政府部门网上评议结果争议太大,对政府某些部门的工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笔者认为,这很可能是广大市民不积极参与评议的重要影响因素。记得西方有位学者说过,“大门关上了,民主也就死了。”因为道理很简单,参与评议的市民无法看到真实的、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评议结果,会让他们不仅对自己评议行为的效力产生质疑,而且对组织者的诚意产生怀疑:组织者到底是欢迎民意还是拒绝民意,到底希望看到真实情况还是愿意看到虚假的高满意率呢?组织者会不会为了防止产生“不利影响”而人为地编造评议结果?谁能保证不会出现虚报浮夸现象?事实上,市民对去年评议中存在的不良现象仍然记忆犹新的,公开都不能完全防止“注水”,那么“暗箱”操作下的结果更是可想而知。这对于民意来讲,不公开实际上是一种不尊重和亵渎。既然如此,市民何必要去浪费时间、精力和感情?干脆拒绝参与,以免受不必要的伤害。

  当然,除了上述原因外,去年的评议结果是否真正起到民意作用,也是影响今年市民评议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去年的评议结果公布后,市民们并没有看到政府主动追究哪个机关的责任,这也使市民怀疑民意的作用和政府的诚意,最终也必然影响参与的积极性。另外,官民“距离”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还有在评议技术上,以部门为单位,评议项目少而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给市民的评议带来一定难度,也决定了评议结果不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更易沦为形象工程。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