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或bloger:你把纯真献给谁?

      blog应用 2004-12-17 15:24

博客或bloger:你把纯真献给谁?

从“我”到底是或不是“博客”的网上论战鼓噪,到《南方周末》煞有介事地发表“三次‘博客’门派之争”,网络上的“事件”成其为“事件”——进入更多公众视野的社会性事件,“传统”媒体再一次发威,也再一次以其固有的“公信力”,建构了某种程度上的误读导向。

从“个人主页”到blog — 共同的精神内核

在我顽固的思路中,如今的blog与bloger,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互联网在国内兴起时一度繁荣的“个人主页”及其“个人”,在本质上没什么不同,都不外乎个体精神与情绪的彰显、个人取向与选择的拓展、对世界的多元关注、对社会舆论的主动介入,其结果也都表现为网络文化的杂芜与繁盛、游移与多元。而今的blog、博客,不过是在形式上更加适应网民群体扩张后在易用上的需求而已,当然在更宏阔的背景方面,是与社会舒放进程相适应、相呼应的更为强盛的个性化诉求的多元化张扬。

繁茂一时的“个人主页”,对于当时国内互联网业之走向兴盛,实际上起到了一种基本内容与文化精神上的奠基作用。当时错落纷涌的各式网站,其“选题”、其内容、其呈现方式,有多少能脱开“个人主页”或明或暗的影响?今日所谓的什么重点网站者流,当时可有几多影儿?说“个人主页”是那期间网上内容的一个主要构成部分,怕是不为过吧?此外,在当下许多人的印象中,也是在许许多多的“正面宣传”中,网络文化似乎更多的是拔高或空洞的口号。其实,分享与共享,多元化的探究与彰显,这些互联网核心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在互联网进程中潜移默化;而其时的“个人”们,正是这些精神的践履者与倡导者——或许更多地是在不经意之中。今天的blog,在参与者、在实体上,与早已衰落的“个人主页”没有什么事实上承继关系;但在本质上,它们都成长于互联网所开辟的开放、共享的实体与精神平台之上,具有共同的内核。

昨日与今日之方博士们 — IT寓言中的同一个娃娃

梳理这种看似虚幻的“内在”线索或逻辑,并不是意在贬低什么、怀旧什么。从这种梳理中,其实更可资品味的,是开放、共享、个性精神的被导引、被扭曲,以及随之而演化变迁的抵制与突围;而这一切也都是合乎逻辑的——商业的、文化的、互联网发展的逻辑。

处于此次纷争漩涡当中的方兴东博士,在《南方周末》的报道笔法中,他似乎显现出一种“想不通”式的怨怒。我实在怀疑这种疑惑与怨怒的真实性。说开了,不就是利益之争么?混杂其中的,眼球利益也罢,金元利益也罢,尤其是主导权,及其所能激发的各种公开的和潜在的利益,不争咋行?所谓“门派”之争,最直接的不就是主导权之争么?方博士所谓“冀望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通过精英的号召力来影响大众”,不过是以上与下、精英与大众这种语汇,略微地遮挡一下其掌握主导权的司马昭式冲动而已。本来,商业冲动是不必有那么多的遮挡的,方博士不也直白地点出“商业潜力”了么?只不过,他更愿意迂回一点,说他是致力于开发,而这种取向的根基则是顺应时代:“出于个人兴趣自发写作博客的时代正在过去,接下来将是为利益而写作的时代”。

如“时代”这种庞大叙事,一点也不陌生和新奇,其时,网络泡沫那曾很炫的外表,有一部分就恰恰是这种华丽的庞大叙事,只不过,演讲的平台和对象不大相同罢了。制造与渲染议题、语汇、概念,是一大批IT业者的战术乃至战略手法,有的成功了、有的败落了,方博士们是正在奋斗的一群,也是足迹比较清晰的一群。

多年以前,我曾以拗口的风格写过一篇短文“为方兴东们抗辩——‘新经济学’之解构与还原”,其中提及:“中华互联网及其相关事业勃然兴起之喧声艳影中,有当下IT业内特色之‘新经济学’悬浮而出,并于近一时期以极大之主动性与所谓‘传统经济学’正面碰撞。其颇带思辨色彩之论争,再次触动注意力情结,遂激发业内媒体新一轮之呼啸与呢喃”,“倘能起而拥戴之,虽未必赢获君临天下之数字英雄N大某家一代宗师之席位,若悟得‘新经济学’真谛,亦或可延揽丰俭各异之资财,成一‘某本家’未可知也”。与互联网相伴成长的人们不难记起所谓“新经济”、所谓“知本家”的概念运筹及刻意挑起并把弄得风声水起的所谓“争论”,也不难在IT业界的传播大事记中发现,我们竟然走进过那么多的、一个又一个的“新时代”。在上述短文中,我曾以面对IT圈外旁观者的口吻说:“如欲研读‘新经济学’,可视其学问为一粗糙与精巧错落有致之IT寓言,生逢IT风云变幻之际,寓言之亦幻亦真,品之弥醇,趣味盎然者,此之谓也;钦仰互联神网而亦步亦趋初陷其间者,可视‘新经济学’为一圈钱实用指南,诵念之余,唯须切记剥离其庞大叙事之周遭窍壳,直奔主题即可”。旧文中的这几段说辞,我觉得不仅影射了当时的林林总总,而且依然能在今天围绕是否“博客”的争端中找到适用的那片地带。

应该说,方博士们有其成功之处,从其成功处,可以观照许多同样战略战术的速战速败。如“新经济”这样的概念,尽管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碎裂而熄灭了神圣的光环、露出了本原上的虚弱,但与更多的概念炒作比起来,它毕竟曾是主流,在特定时期的语境中,它是话语权的一种主导。现今的“博客”也是如此,它的确已经几乎“成为大众心目中Blog(Bloger)的惟一译名”,而大众对于是否“博客”的这场热热闹闹的争论,倒注定会被弄得一头雾水。迷惑之际,《南方周末》平空现身,告诉大家说,这是“门派”之争……

从南走到北,从白走到黑 — 你把纯真献给谁?

不论操持着什么样的概念、秉持着怎样的公开立场,争端的各方,blogchina,cnblog,等等,是否有那么无辜、在多大程度上拥有纯真,似乎不用再多做辨析了。什么精英与大众、链接习惯、版权、标准,等等,能够掩住多少潜藏着利益瓜葛的主导权之争呢?

从到今天为止的互联网发展进程中,“草根”从未显现出必然强盛的前途。在商业社会的大环境中,在周遭的种种牵制力量的作用下,他们对外在的、异化的种种主导权的抵制与突围,令人惊讶地为互联网贡献了丰饶烂漫的内容,也催生了多元的文化内涵;但他们在被汲取、被升华的过程中,只能转型从而依附、融合,或者挣扎从而式微、泯灭,从来也没有作为什么实体性的力量经久存在过。这是现实的、也是务实的逻辑,任何情感上的悲怆与苍凉都是过分的矫情。

“草根”们所能做的,就是在那些喧嚷中知道谁是半斤、谁是八两,在概念纷飞的年代里营造自己的空间,让自己、也让朋友们感到一点点惊喜和舒畅。当然,如果觉得甲门派比乙门派更可以让你腾达,或者甚至门派的帮主或主持长得更顺眼,你也不妨挑选一个自己的立场——在更多的情况下,屁股决定脑袋。

相关文章:
三次“博客”门派之争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41216/wh/whxw/200412160062.asp
我不是博客
http://www.cnblog.org/imnotboke/
我不是博客
http://www.isaacmao.com/2004/12/3/
我不是博客,那我是什么
http://blog.blogchina.com/article_2996.430552.html
“我不是博客”——一场闹剧
http://www.intellecta.org/index.php?p=131
为利益而写作blog
http://www.donews.net/keso/archive/2004/12/17/205256.aspx
人人为我的博客中国
http://blog.cnblog.org/archives/2004/12/eeeeeeiioaeioeu.html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