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神贯注追踪Blog的人

      网文 2004-12-17 12:1
全神贯注追踪Blog的人

刘琼雄 曾忆城

“那些写作比较自我的、情绪化的Blog的人,他们是在彼此分享个人的信息;而我们是在分享全世界的信息。”



Topku两年前开始接触Blog。Blog现在在中国更经常被“博客”两个汉字代替。但 Topku却不愿意被说成是一个“博客”,他说他更喜欢“blogger”这个称呼。“因为‘博客’这个词已经过分地时尚潮流化了。”Topku推崇的是原汁原味的Blog,更多的草根性和平易近人的风格,思维方式与流行的“博客”不同,所以他在名称上开玩笑说一定要划清界线。

“你可以说我是一个在全神贯注追踪Blog的人。”他很认真地说。

Topku 说,在中国像他这样的“Blog追踪者”,大约有100多人。这些人并不像目前社会上普遍认识的那些写网络日记志的博客。他们更加注重Blog及其相关技术,以推广Blog这种更加开放自由的工具为乐趣,并探索出更多的运用,例如用在教学甚至在如何求职上。“那些写作比较自我的、情绪化的Blog的人,他们是在彼此分享个人的信息;而我们是在分享全世界的信息。”这两句话正点露了两种截然不同的BLOG应用风格。

例如有些人不大关心大的世界的东西,但是像Topku这样的一些人则会。“我会注意是谁在创造一条信息,谁在控制它?它的传播速度为什么那么快?……”他写了大量关于 Blog技术与文化的文章,发布在自己的Blog里,然后等待着被阅读和传播。在他的网站里,还能看到来自前沿的各种IT、科技信息,都经过Topku的重新表述。

Topku每天平均要浏览近百个国内外的网站和Blog,花在互联网上的时间最少都有三四小时。他的MSN里大多是 Blog里认识的朋友,也是技术与传播专业方面的多,来自美国、欧洲的都有。“当你发现自己可以直接找到信息的源头,那种兴奋感是不可形容的。” Topku讲了一次让他印象深刻的Blog的力量,他发现了国内一家知名大公司发布的网站有抄袭国外的情况,就在自己的博客里写出来,结果发现这条信息以惊人的速度传播,不断被转载,最终导致该网站关闭了三天,悄悄地纠正了错误。“这说明了是一种进步,因为从中看出来国内的公司也开始重视网络的声音。”有一点很有意思,Topku说自己也喜欢看小女人的博客,“比较具有时代感。”这正是他想划清界线的那一类。

在聚集了最多 “Blog追踪者”的阵营CNblog(一个Blog的专业中文网站)的作者群里,Topku说自己也许是年龄最小的那个。这其实是个很发散的阵营,只是因为爱好Blog才走在一起。“很少人有宗旨什么的。”很少人知道Topku现在还是一个大学生。读的专业是市场营销,三年级。接触Blog的经历却让他的思维看起来比同龄人更加成熟。Blog在中国兴盛时,他接受过国外一些在线媒体如美国《新闻周刊》的采访,虽然是用电邮的方式,询问关于Blog在中国的观点,文章里在他的名字前面的定语是“Blog Pioneer(先锋人物)”,不过Topku说,其实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夸张。他现在已经不喜欢回答那些问题了,“因为他们的采访都带有一点政治色彩。”

但Blog也给Topku带来很多机会,例如,最近他在帮外国的一家公司做一个跟网络有关系的项目(具体的内容Topku说要保密),报酬不菲。这种征聘信息,包括Google、LinkedIn这样的公司的,经常会在Blogger内部之间流传,Topku以自己的实力得到了这个项目。

Topku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开始知道Blog,无意中写出的一篇关于“Blog营销”的文章,引起众多的反馈,就此进入Blog生涯。连他自己也预想不到会有今天的状态,这是一种“世界观”完全不同的状态。而对于将来,Topku说自己很难去想像。

Topku 所在的领域并不是那么容易了解。让他自己来说会更加清楚:“我其实跟其他的Blogger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各人兴趣爱好不同,应用Blog的方法自然也不同。年纪轻的人一般会向往着拥抱世界,如果无法突破地域限制,那样人们会选择其他途径,我个人则选择了Blog,去实现一个全球沟通的梦想,做一个悠闲的国际自由人。 我比较欣赏国外的诸如JOI ITO,Dave Winer那样的Blogger,做一个跨国界的信息传播自由主义者。”他说或许不应该叫作追踪者,而应该是Blog借力者,因为很多人依靠这个东西,去跟传统网络媒体抗衡。

“我有个做广告的朋友,建议我去建立一个让国际了解中国的沟通顺畅的中转平台,他的意思大概是‘中文智慧全球化’。这句话是从麦格罗·希尔国际出版公司的口号‘全球智慧中文化’那里转化来的。”这当然还只是一个梦想,现在听起来也知道离现在的Topku还有点距离。不过,Topku现在正在酝酿这样一个网站。——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谁又能知道以后的事情呢?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