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成世界最佳
□本报记者 风端<BR><BR> 一个专门收集世界各地关于狗的新闻的博客赢得世界最佳博客大奖<BR><BR> 11月19日,李丽登上前往德国柏林的飞机。这是她第一次出国,此行是为“德国之声”电台组织的“2004国际博客大奖赛”担任评委。李丽是一名博客。<BR> 严文波的笔名叫做“猛小蛇”。最近,严文波在从四川老家回北京的火车上丢了一部手机,但他很快就会得到补偿。<BR> 12月6日,德国之声电台宣布,由包括李丽在内的10位评委选出的“2004国际最佳博客大奖”的得主是猛小蛇的“狗日报”,奖品是苹果笔记本电脑一台。新华网、人民网等网络媒体都转发了猛小蛇博客获奖的消息。<BR><BR> 10个评委,7种语言<BR> “评委中我比较特殊,”李丽说,“只有我是属于纯粹的博客写手,有学者,有专家,也有门户网站的负责人和记者,我是除了写手之外跟博客没有更多关系的一个人。”<BR> “Blog世界大大小小的评选很多,没啥稀奇的,明儿你也可以捣鼓出一个世界Blog大奖来。”一位笔名叫“zheng”的资深博客写手对这次评选颇不以为然。这是事实,自从2001年“Blog”频频见诸主流媒体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各种评选层出不穷。但这一次的评选,有些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对非英语文化的关注。<BR> 10名评委分别代表中文、德文、英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俄文和阿拉伯文,这基本上涵盖了当今博客写作最热火的语言(与印刷在纸面上的文字相比,法文世界一直对博客有种奇怪的冷遇),尤其是巴西评委安德列·列莫斯所代表的西班牙文世界被纳入评选范围,是对去年初以来南美广大西班牙语地区博客写作热潮的迅速回应。<BR> 成员结构如此复杂的一个评委团,令李丽有些担心评审时的沟通:“我去之前本来以为会有很大的区别,可去了之后才发现都差不多。”在很大程度上,短暂的评选时间使得这些评委没机会展示出各自的差异来。<BR>
<TABLE cellSpacing=2 cellPadding=1 width=100 align=left border=1>
<TBODY>
<TR>
<TD><IMG alt="" hspace=0 src="200412160063_274951.jpg" align=baseline border=0></TD></TR>
<TR>
<TD> 11月29日的“狗日报”</TD></TR></TBODY></TABLE> 与长达两个月的提名期相比,各个奖项的评选时间短得可怜。“大概评了半天吧。我们在11月20日早上大约11点开始评,中午吃了点点心接着评,到了傍晚时候,大奖就出来了。”李丽介绍说。最开始评的是各个语种的“最佳记者博客”,代表自己语种的评委主讲,现场竖起一面大投影屏,讲到哪个博客,就把页面放大投射在上面。评委们会有简单的交流或者提问,但争吵很少,因为他们直接用手中的一票来反映自己的意见。<BR> 李丽提名的中文“记者博客”包括了猛小蛇的“狗日报”、新华社前驻中东记者周轶君的“人在中东,随性而舞”、“高磊摄影”和“汪丁丁个人专栏”等。李丽最看好的是周轶君的博客:“她写了很多在中东的见闻、经历,包括她在战争时候的经历,我当时就觉得,记者博客嘛,她是最合适的。”但其他评委不这么认为,最终“狗日报”当选,“人在中东,随性而舞”落选。李丽猜测的原因是:“可能其他语种的类似题材也很多,他们还有辞职之后去独立报道伊拉克战争的,相对来讲,她反而没那么火爆。”<BR> 李丽介绍,中文公益博客“多背一公斤”与“最佳创意奖”擦肩而过。“多背一公斤”<BR> 由博客公益活动“微笑图书室”(获提名“最佳题材奖”)衍生而来的。几位热爱自助旅行的网友在2003年5月发起成立了“微笑图书室”,以博客的形式在网上为贫困山区募集旧书,以此为山区的孩子们建造图书室。到目前为止,“微笑图书室”已经成为中国博客领域最大规模的公益行为。“多背一公斤”则具体提出了一种方案来实现“微笑图书室”,他们希望每个背包客前往山区旅行的时候,为自己的背囊增添一公斤———一公斤捐献给山区孩子们的图书。最终,“多背一公斤”以一票之差败给了在网络技术方面创新的德国博客“多米诺”,最主要原因是“有评委认为它更新得太少了”。<BR> 最后评选的是“2004国际最佳博客大奖”。这个最大奖项的出炉却没有多少争议,评委们意见很一致——授予猛小蛇的“狗日报”。<BR><BR> 当主编的梦想<BR> “这个事情玩大了。”猛小蛇对获得大奖感到很惶恐,他说,“这事玩成这样,我心里也没谱。我最担心人家说,这么个博客得了世界最佳,因此而怀疑整个比赛的权威性。我感觉自己要做些什么。”具体要做什么?猛小蛇一下子卡壳了:“我现在还想不出来,但总要做点什么吧。”<BR> 在他计划中,至少为这份“日报”招人是接下来准备做的。“按照最初定下的框架,如果一周出一个那样的,倒是可以,但又不是‘狗日报’了,是‘狗周报’。我想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再找4个就好了,每人负责一天的‘狗日报’。但这份‘工作’没有报酬啊。”<BR> 他说的“最初的框架”,指的是按照创刊号定下的,每天有围绕狗的“海外观察”、“社会新闻”、“经济了望”和“警法时空”、“娱乐休闲”、“科技新知”、“人类评论”等板块,每个板块下都有相应的文章,严格按照通行的日报内容架构。<BR> 在网络经济最火热的那几年,猛小蛇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网络写手”,后来网络泡沫渐渐退去,他加入了《财经时报》,成为一名记者。他的个人网站“18mo.com”一直在网络上小有名气。这个网站的方向随着他个人兴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最初是IT评论网站,后来他立志打造“中国最出色的笑话网站”,就开始不断贴上各种原创或者转发的段子。<BR> 2002年5月,猛小蛇开始养狗,出于对家里宠物狗的喜爱,他开始在自己的个人网站上陆续写了一些关于养狗的文字。2003年初,猛小蛇在Blogcn上注册了一个用户,开始试验办“狗日报”。这个试验性的博客令猛小蛇有了新的认识:“那时候,每天有近1000人来访问我的博客,我觉得自己受到了关注,一下子觉得有种做媒体的感觉。”2003年12月,猛小蛇在自己的主页上装了一套中文化的Blog软件,开始以博客形式写狗。在这个阶段,这个网站的内容既有各处转来的与狗相关的新闻,也有猛小蛇自己写的养狗心得文章。<BR> 今年7月8日,“狗日报”正式创刊,推出出一个庞大而严密的日报架构。但这份新兴“报纸”的出版工作看来有些障碍,因为接下来一连三天没有“出报”。等到“狗日报”的“出报”逐步进入正轨,那份“报纸架构”早已烟消云散。“这是因为我懒。”猛小蛇叹息道。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猛小蛇的个人网站内容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本原创和转载并存的方式已经变为单纯的转载,猛小蛇收集世界各地关于狗的新闻,自己加上标题,然后“配发图片出版”,也就是说,猛小蛇在“狗日报”完成了由作者向编辑转变的过程。<BR> “‘狗日报’的发行量相当稳定,每天都有超过1000人看。”猛小蛇对现状有些得意。他总结自己“办报”的经验是:他每天用google搜索当天全球的新闻,发现有与狗相关的,就查看这则新闻是否有出色的图片搭配。“狗日报”能够得到来自7个不同语种的评委的认可,图片居功至伟。<BR> 在“狗日报”的内容方面,猛小蛇经常做出类似报纸杂志“专题策划”式的组合来。今年11月29日的“狗日报”就是一组关于“服役犬”的专题:美国海关为缉毒犬授予勋章,并让它们像好莱坞明星一样在水泥上留下“足迹”;一只在伊拉克战争英军部队“服役”的军用犬,“退役”回到英国后,却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狗,在街头被顽童欺负;沈阳消防支队和深圳边防队警犬组的老兵退役时,与仍在“服役”的爱犬依依不舍。“我比较喜欢采用不同文化中狗的境遇对比的方式,这种带点文化对比的方式很容易被大家接受。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觉得反映了社会,有人觉得以狗可以见人,还有人读出了《动物农庄》的味道……总之五花八门。”<BR> 总结自己做“狗日报”的感受,猛小蛇说:“这就是为了满足一下自己想当主编的梦。”<BR><BR> 博客与传统媒体<BR> 德国之声这次博客大赛的另一个亮点是“最佳记者博客奖”的设立。博客自诞生以来,一直被寄予“个人媒体”的厚望,但除了一些新闻研究学者从“另类媒体”的角度做过一些分析外,博客领域很少直接回应这个话题。<BR><BR> 这次博客大赛,除获得“中文最佳博客”的“狗日报”,其他各个语种“最佳记者博客”得主们在新闻领域进行了自己的探索:25岁阿拉伯青年建立的moodless.net,集中反映当今阿拉伯世界在文化对话中面临的冲击,上面还有大量博客主人和访客们发表的阿拉伯文诗歌;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伦斯·莱斯格是数字文化领域的教父级元老,他通过“莱斯格博客”延续了自己对知识产权的关注,大量的崇拜者用犀利、俏皮的语言在这个博客上热烈讨论,弥补了大师晦涩学术语言造成的阅读障碍;德文博客“媒体烟雾”铆上了德国销量最大的八卦报纸《图片报》,每天准时为它纠错;以色列女记者娜塔莎·莫兹戈娃娅的“记者娜塔莎之家”以俄文和希伯来文写作,用来存放自己采访构思和未刊发稿件;西班牙博客“Periodistas 21”和葡萄牙博客“Ponto Media”声称致力于在记者和博客之间建立桥梁,聚集了大量专业人士和愿意向媒体提供线索的消息源,因此经常比传统媒体更早发出独家报道。<BR> 在这些得奖者努力寻找着博客区别于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独特个性:与传统新闻业“客观、中立”的铁律形成鲜明对比,博客新闻往往观点极为鲜明,语言锋利;报刊有版面限制、广播和电视要受到时间限制,而博客新闻在容量上没有任何限制,因此采访的前期准备和思考、完稿后的后续追踪都能在这里找到充分的空间;博客新闻在互动性方面强于现有所有媒体,往往在作者与读者的互动中就能激发新的创作点和新闻线索……<BR> 即使在博客已经充分发展多年的西方,这类关于博客新闻的探索也才刚刚开始。博客大赛的德国评委堪特尔是德国最大门户网站的负责人,他同时还自己撰写博客,他的博客是德国访问量最大的博客之一,但他也曾身陷困境:“我曾被警告,如果我的博客上没有删除不受欢迎的链接,就会导致法院对我进行立即临时判决。”大赛组委会提醒全球的博客: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还能通过律师等手段捍卫自己,但是身单力薄的博客就会陷入困境,进行博客写作时尤其应该注意保护自己。<BR> 在中国,一些在“个人媒体”方面进行探索的博客群,按照传统媒体的标准注重自律、强调社会职责的风气正在逐步形成。在博客中,相互链接是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式,一个广受欢迎的博客,往往会接到大量忠实访问者提出的链接请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联合以“拒链”的方式抵制被网友“揭发”刊登了不良信息或者违反版权的博客。一些博客甚至主动出击,维护良好的网络风气。去年6月,博客们自发组织的“中国互联网呼吁‘反黄’运动”就曾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BR> 中国博客对传媒的关注,始于去年下半年大批传媒人开始撰写博客。这一年多来,由传媒人主持的,取名为“个人报纸”或“个人杂志”的博客,越来越多地变为文章转贴站或个人情感日记,但像猛小蛇那种“当主编的梦想”正出现在越来越多普通人的博客中。<br>
</font>
□本报记者 风端<BR><BR> 一个专门收集世界各地关于狗的新闻的博客赢得世界最佳博客大奖<BR><BR> 11月19日,李丽登上前往德国柏林的飞机。这是她第一次出国,此行是为“德国之声”电台组织的“2004国际博客大奖赛”担任评委。李丽是一名博客。<BR> 严文波的笔名叫做“猛小蛇”。最近,严文波在从四川老家回北京的火车上丢了一部手机,但他很快就会得到补偿。<BR> 12月6日,德国之声电台宣布,由包括李丽在内的10位评委选出的“2004国际最佳博客大奖”的得主是猛小蛇的“狗日报”,奖品是苹果笔记本电脑一台。新华网、人民网等网络媒体都转发了猛小蛇博客获奖的消息。<BR><BR> 10个评委,7种语言<BR> “评委中我比较特殊,”李丽说,“只有我是属于纯粹的博客写手,有学者,有专家,也有门户网站的负责人和记者,我是除了写手之外跟博客没有更多关系的一个人。”<BR> “Blog世界大大小小的评选很多,没啥稀奇的,明儿你也可以捣鼓出一个世界Blog大奖来。”一位笔名叫“zheng”的资深博客写手对这次评选颇不以为然。这是事实,自从2001年“Blog”频频见诸主流媒体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各种评选层出不穷。但这一次的评选,有些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对非英语文化的关注。<BR> 10名评委分别代表中文、德文、英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俄文和阿拉伯文,这基本上涵盖了当今博客写作最热火的语言(与印刷在纸面上的文字相比,法文世界一直对博客有种奇怪的冷遇),尤其是巴西评委安德列·列莫斯所代表的西班牙文世界被纳入评选范围,是对去年初以来南美广大西班牙语地区博客写作热潮的迅速回应。<BR> 成员结构如此复杂的一个评委团,令李丽有些担心评审时的沟通:“我去之前本来以为会有很大的区别,可去了之后才发现都差不多。”在很大程度上,短暂的评选时间使得这些评委没机会展示出各自的差异来。<BR>
<TABLE cellSpacing=2 cellPadding=1 width=100 align=left border=1>
<TBODY>
<TR>
<TD><IMG alt="" hspace=0 src="200412160063_274951.jpg" align=baseline border=0></TD></TR>
<TR>
<TD> 11月29日的“狗日报”</TD></TR></TBODY></TABLE> 与长达两个月的提名期相比,各个奖项的评选时间短得可怜。“大概评了半天吧。我们在11月20日早上大约11点开始评,中午吃了点点心接着评,到了傍晚时候,大奖就出来了。”李丽介绍说。最开始评的是各个语种的“最佳记者博客”,代表自己语种的评委主讲,现场竖起一面大投影屏,讲到哪个博客,就把页面放大投射在上面。评委们会有简单的交流或者提问,但争吵很少,因为他们直接用手中的一票来反映自己的意见。<BR> 李丽提名的中文“记者博客”包括了猛小蛇的“狗日报”、新华社前驻中东记者周轶君的“人在中东,随性而舞”、“高磊摄影”和“汪丁丁个人专栏”等。李丽最看好的是周轶君的博客:“她写了很多在中东的见闻、经历,包括她在战争时候的经历,我当时就觉得,记者博客嘛,她是最合适的。”但其他评委不这么认为,最终“狗日报”当选,“人在中东,随性而舞”落选。李丽猜测的原因是:“可能其他语种的类似题材也很多,他们还有辞职之后去独立报道伊拉克战争的,相对来讲,她反而没那么火爆。”<BR> 李丽介绍,中文公益博客“多背一公斤”与“最佳创意奖”擦肩而过。“多背一公斤”<BR> 由博客公益活动“微笑图书室”(获提名“最佳题材奖”)衍生而来的。几位热爱自助旅行的网友在2003年5月发起成立了“微笑图书室”,以博客的形式在网上为贫困山区募集旧书,以此为山区的孩子们建造图书室。到目前为止,“微笑图书室”已经成为中国博客领域最大规模的公益行为。“多背一公斤”则具体提出了一种方案来实现“微笑图书室”,他们希望每个背包客前往山区旅行的时候,为自己的背囊增添一公斤———一公斤捐献给山区孩子们的图书。最终,“多背一公斤”以一票之差败给了在网络技术方面创新的德国博客“多米诺”,最主要原因是“有评委认为它更新得太少了”。<BR> 最后评选的是“2004国际最佳博客大奖”。这个最大奖项的出炉却没有多少争议,评委们意见很一致——授予猛小蛇的“狗日报”。<BR><BR> 当主编的梦想<BR> “这个事情玩大了。”猛小蛇对获得大奖感到很惶恐,他说,“这事玩成这样,我心里也没谱。我最担心人家说,这么个博客得了世界最佳,因此而怀疑整个比赛的权威性。我感觉自己要做些什么。”具体要做什么?猛小蛇一下子卡壳了:“我现在还想不出来,但总要做点什么吧。”<BR> 在他计划中,至少为这份“日报”招人是接下来准备做的。“按照最初定下的框架,如果一周出一个那样的,倒是可以,但又不是‘狗日报’了,是‘狗周报’。我想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再找4个就好了,每人负责一天的‘狗日报’。但这份‘工作’没有报酬啊。”<BR> 他说的“最初的框架”,指的是按照创刊号定下的,每天有围绕狗的“海外观察”、“社会新闻”、“经济了望”和“警法时空”、“娱乐休闲”、“科技新知”、“人类评论”等板块,每个板块下都有相应的文章,严格按照通行的日报内容架构。<BR> 在网络经济最火热的那几年,猛小蛇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网络写手”,后来网络泡沫渐渐退去,他加入了《财经时报》,成为一名记者。他的个人网站“18mo.com”一直在网络上小有名气。这个网站的方向随着他个人兴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最初是IT评论网站,后来他立志打造“中国最出色的笑话网站”,就开始不断贴上各种原创或者转发的段子。<BR> 2002年5月,猛小蛇开始养狗,出于对家里宠物狗的喜爱,他开始在自己的个人网站上陆续写了一些关于养狗的文字。2003年初,猛小蛇在Blogcn上注册了一个用户,开始试验办“狗日报”。这个试验性的博客令猛小蛇有了新的认识:“那时候,每天有近1000人来访问我的博客,我觉得自己受到了关注,一下子觉得有种做媒体的感觉。”2003年12月,猛小蛇在自己的主页上装了一套中文化的Blog软件,开始以博客形式写狗。在这个阶段,这个网站的内容既有各处转来的与狗相关的新闻,也有猛小蛇自己写的养狗心得文章。<BR> 今年7月8日,“狗日报”正式创刊,推出出一个庞大而严密的日报架构。但这份新兴“报纸”的出版工作看来有些障碍,因为接下来一连三天没有“出报”。等到“狗日报”的“出报”逐步进入正轨,那份“报纸架构”早已烟消云散。“这是因为我懒。”猛小蛇叹息道。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猛小蛇的个人网站内容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本原创和转载并存的方式已经变为单纯的转载,猛小蛇收集世界各地关于狗的新闻,自己加上标题,然后“配发图片出版”,也就是说,猛小蛇在“狗日报”完成了由作者向编辑转变的过程。<BR> “‘狗日报’的发行量相当稳定,每天都有超过1000人看。”猛小蛇对现状有些得意。他总结自己“办报”的经验是:他每天用google搜索当天全球的新闻,发现有与狗相关的,就查看这则新闻是否有出色的图片搭配。“狗日报”能够得到来自7个不同语种的评委的认可,图片居功至伟。<BR> 在“狗日报”的内容方面,猛小蛇经常做出类似报纸杂志“专题策划”式的组合来。今年11月29日的“狗日报”就是一组关于“服役犬”的专题:美国海关为缉毒犬授予勋章,并让它们像好莱坞明星一样在水泥上留下“足迹”;一只在伊拉克战争英军部队“服役”的军用犬,“退役”回到英国后,却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狗,在街头被顽童欺负;沈阳消防支队和深圳边防队警犬组的老兵退役时,与仍在“服役”的爱犬依依不舍。“我比较喜欢采用不同文化中狗的境遇对比的方式,这种带点文化对比的方式很容易被大家接受。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觉得反映了社会,有人觉得以狗可以见人,还有人读出了《动物农庄》的味道……总之五花八门。”<BR> 总结自己做“狗日报”的感受,猛小蛇说:“这就是为了满足一下自己想当主编的梦。”<BR><BR> 博客与传统媒体<BR> 德国之声这次博客大赛的另一个亮点是“最佳记者博客奖”的设立。博客自诞生以来,一直被寄予“个人媒体”的厚望,但除了一些新闻研究学者从“另类媒体”的角度做过一些分析外,博客领域很少直接回应这个话题。<BR><BR> 这次博客大赛,除获得“中文最佳博客”的“狗日报”,其他各个语种“最佳记者博客”得主们在新闻领域进行了自己的探索:25岁阿拉伯青年建立的moodless.net,集中反映当今阿拉伯世界在文化对话中面临的冲击,上面还有大量博客主人和访客们发表的阿拉伯文诗歌;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伦斯·莱斯格是数字文化领域的教父级元老,他通过“莱斯格博客”延续了自己对知识产权的关注,大量的崇拜者用犀利、俏皮的语言在这个博客上热烈讨论,弥补了大师晦涩学术语言造成的阅读障碍;德文博客“媒体烟雾”铆上了德国销量最大的八卦报纸《图片报》,每天准时为它纠错;以色列女记者娜塔莎·莫兹戈娃娅的“记者娜塔莎之家”以俄文和希伯来文写作,用来存放自己采访构思和未刊发稿件;西班牙博客“Periodistas 21”和葡萄牙博客“Ponto Media”声称致力于在记者和博客之间建立桥梁,聚集了大量专业人士和愿意向媒体提供线索的消息源,因此经常比传统媒体更早发出独家报道。<BR> 在这些得奖者努力寻找着博客区别于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独特个性:与传统新闻业“客观、中立”的铁律形成鲜明对比,博客新闻往往观点极为鲜明,语言锋利;报刊有版面限制、广播和电视要受到时间限制,而博客新闻在容量上没有任何限制,因此采访的前期准备和思考、完稿后的后续追踪都能在这里找到充分的空间;博客新闻在互动性方面强于现有所有媒体,往往在作者与读者的互动中就能激发新的创作点和新闻线索……<BR> 即使在博客已经充分发展多年的西方,这类关于博客新闻的探索也才刚刚开始。博客大赛的德国评委堪特尔是德国最大门户网站的负责人,他同时还自己撰写博客,他的博客是德国访问量最大的博客之一,但他也曾身陷困境:“我曾被警告,如果我的博客上没有删除不受欢迎的链接,就会导致法院对我进行立即临时判决。”大赛组委会提醒全球的博客: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还能通过律师等手段捍卫自己,但是身单力薄的博客就会陷入困境,进行博客写作时尤其应该注意保护自己。<BR> 在中国,一些在“个人媒体”方面进行探索的博客群,按照传统媒体的标准注重自律、强调社会职责的风气正在逐步形成。在博客中,相互链接是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式,一个广受欢迎的博客,往往会接到大量忠实访问者提出的链接请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联合以“拒链”的方式抵制被网友“揭发”刊登了不良信息或者违反版权的博客。一些博客甚至主动出击,维护良好的网络风气。去年6月,博客们自发组织的“中国互联网呼吁‘反黄’运动”就曾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BR> 中国博客对传媒的关注,始于去年下半年大批传媒人开始撰写博客。这一年多来,由传媒人主持的,取名为“个人报纸”或“个人杂志”的博客,越来越多地变为文章转贴站或个人情感日记,但像猛小蛇那种“当主编的梦想”正出现在越来越多普通人的博客中。<br>
</font>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