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D的接班人 你选谁?
前言:对手已经清晰!
随着HDTV(高清晰度电视)的日益普及,面向HDTV节目的光存储方案也迫在眉睫,这就是厂商们在DVD正当年时就急于开发下一代光存储设备的根本原因所在。当我们看到极限版《终结者2》DVD套装中,使用WMV-9高清晰格式制作的光盘所带来的震憾性画面效果时(1920X1080i),我们就有理由期望下一代光盘的到来。
如果最近经常去看一些有光存储内容方面的网站,大家会发现蓝光光盘方面的报道明显增多了。早在2003年,笔者就曾经详细介绍了作为取代DVD的下一代光盘标准的竞争态势,当时的情况可以说是“好不热闹”。除了索尼等9大厂商于2002年2月19日推出的 Blu-ray Disc(BD,蓝光盘),以及东芝与NEC公司联合于2002年8月19日提交的AOD(Advanced Optical Disc,高级光盘)方案之外,2002 年 11 月 14 日,中国台湾工研院( ITRI ,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与台湾AOSRA ( Advanced Optical Storage Research Alliance ,高级光存储研究协会)也提出了自己的HD-DVD(High Definition-DVD,高清晰DVD)设计方案。它们虽然在具体的设计有很多的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都使用了405nm的蓝紫色激光,因此也可统称之为“蓝光光盘”——虽然这更像是Blu-ray Disc的中文译名。但不管怎样,无论谁最终胜出都可以称为“DVD的蓝色接班人”。
图片 1
如今,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蓝光光盘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BDF(BD创始人组织)已升格为BDA(BD联盟,或称BD协会),而AOD也已经在DVD论坛旗下更名为HD DVD,这是DVD论坛官方认可的高清晰DVD称号,与ITRI的HD-DVD只有一个减号之差,而后者目前则有些销声匿迹了。最近,HD DVD的四家支持厂商更是为HD DVD撑起了大旗,成立了HD DVD促进社团(HD DVD-PG),与BDA的13家创始人拉开了架势。
图片 2
这样一来,现在的竞争局势已经非常明朗,那就是“BD对决HD DVD”,而幕后的始作佣者还是DVD时代的那两位……
东芝与索尼 不是冤家不聚头
BD与HD DVD的竞争,肯定会让资历老一些的人想起1995年9月才结束的DVD规格大战。索尼与飞利浦共同提出的MMCD(多媒体CD光盘)最终向东芝/华纳(后有松下与日立等主力厂商加入)提出的SD(超密度光盘)方案低头,从此双方可以说就结下了“梁子”。
在当时以东芝集团为主导的DVD论坛中,索尼与飞利浦一直是“不老实”的成员,这最终的结果就是DVD+RW联盟的出现,而最近DVD+在市场的良好表现也着实让索•飞二人出了口恶气。但DVD+RW联盟并不算完,2002年,两者再次合谋出了BDF,并 最终决定脱离DVD论坛而独立开发下一代光存储系统。
图片 3
作为DVD论坛技术委员会(TCG,Technical Coordination Group)主席的东芝当然不能接受这一现实,虽然在早期的研究中,它所采用的技术与BD极为接近,但最终仍反其道而行,以“兼容DVD”的旗号推出了AOD,也就是后来的HD DVD方案。AOD的设计随后得到了NEC的认同,从此这两个“勇敢”的厂商开始了向BD的9大元老(索尼、飞利浦、松下、日立、先锋、三星、LG 、夏普和汤姆逊)的挑战。后来,BDF又加入了戴尔、惠普、TDK和三菱电机,从而将创始人总数增加至13个。而HD DVD方面后来则引来了三洋电机与日本最大的只读光盘生产商Memory-Tech。
两者的技术指标目前已经基本确定,接下就看相关类型光盘的设计了,双方的实力对比见下表:
图片 4
从设计上看,我们似乎又能看到当初MMCD与SD之间竞争的影子,但角色有所转变。在DVD方案的竞争中,MMCD趋于保守,追求的是与CD的兼容性,而东芝的SD在设计上则较为大胆先进,目前DVD所使用的两个0.6基板粘贴成DVD光盘的设计就是SD 的原型。在当时,东芝的SD设计就因与CD不能很好的兼容而遭到对手的攻击,后来通过松下的帮助,利用双焦点对焦技术解决了与CD相兼容的难题。
此次,索尼的设计则大胆超前,东芝则注重起了与DVD的兼容性,让人不得不有所感叹,真可谓是对冤家。它们的竞争使光存储领域精彩纷呈,但也使市场上的竞争更为复杂。不过,松下公司则一直押宝于超前的设计,DVD时代它押对了,蓝光时代呢?怪不得有人说, 松下的加入已经奠定了BD胜出的基础。但不管怎样,东芝与索尼这对在PS3核心处理器Cell携手共进的伙伴,在光存储方面一直是你争我斗,尤其是东芝,当时在面对9家电器巨头的联手,仍敢于独自挑战,不由得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一种倔强之气。要知道,除了索 尼,东芝与BDA其他部分成员在其他领域里的关系也相当不错,如和日立、松下合资组建第六代液晶显示器生产基地,与松下公司合并CRT与LCD显示器生产部门,与三菱电机合并电机产品部门,与三星公司合并光盘驱动器业务,组建东芝三星存储技术公司(TSS T,Toshiba Samsung Storage Technology)等等。
有时候,想想这些大公司之间的恩恩怨怨还真是很有意思……
特点概括:BD贵族化 HD DVD平民化
如果单从设计上来看,BD的指标显然更高,它的容量几乎是HD DVD的一倍,而且在AV编码方式方面也与HD DVD并驾齐驱,这样一来,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DVD-5与DVD-9的感觉。前者的容量低,但价格便宜,后者的容量大,可以装下时间更长的影片而不影响效果,但价格可能稍贵。
图片 5
但是,当初的BETA与VHS录像带之间似乎也是这样,可最终还是VHS走向了家庭,而BETA则走向了专业领域。说到此,有些读者可以会体会到BD与HD DVD之间实际上也与之类似。说白了,就是对相关应用的定位有所不同。
BD与HD DVD的设计都是面向未来高清晰视频节目的,然而BD的设计初衷来自于录制HDTV(目前的标准是1920X1080i/p和1280X720p)节目,因此率先发布的也是BD-RW机型与光盘,事隔近两年才确定BD-ROM的规格,这与当初的DVD的发展轨迹是不一样的。与之不同,HD DVD则先开发了ROM规格,目标就是现有DVD电影光盘的替代者。
图片 6
在AV编码方面,BD最开始的设计思路是沿用现有的MPEG-2编码格式,而若使用MPEG-2,要达到HDTV的高质量标准,其码率就必须要达到22Mb/s左右的水平,也因此对存储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好莱坞对影片时长为132分钟的规定,使用22Mb/s的MPEG-2编码时,光视频数据就需要21.3GB的容量,加上音频数据,BD的最低容量23.3GB仅可以说是将将够用。
图片 7
HD DVD则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使用新的编码方式,在当时其实已经有可供选择的方案,这就是网民非常熟悉的MPEG-4编码方案以及微软的高清晰编码格式WMV-9。可以说这个思路是相当先进的,与之相比,BD更好像是一种为了领先对手而仓促设计的结果。当使用MPEG-4 AVC(高级视频编码)时,12Mb/s的码率就已经完全可以达到HDTV的最高成像质量,比22Mb/s的MPEG-2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还节省了大量的存储空间。按132分钟计算,视频数据容量仅为11.6GB,即使加上三个语言音轨数据和相关的辅助数据,总容量也不会超过15GB,因此东芝敢提出15GB最低容量设计。毕竟在实际的效率上,它与BD几乎没有区别, 若想体验无损压缩的音轨,30GB的双层光盘也足以胜任。其实,看看目前网上所放出的HDTV格式的影片容量,就能感觉到东芝所言非虚。下表是笔者在网上搜集的HDTV电影的相关数据,谨供参考。
图片 8
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就算是长度为208分钟完整版的指环王(一),使用1080i格式,其所需容量也远没有超过HD DVD单面双层的30GB容量。而大部分的HD影片都可以完整保存于15GB的单面单层的HD DVD光盘中。
因此,BDA最近也追加了与HD DVD相同的编码格式,算是“亡羊补牢”吧。这样一来,BD的容量优势再次显现,它可以以相同的码率保存更长的电影,也可以在相同时间长度下,采用质量更高的码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BD就占据了绝对性的优势。这里有普通消费者所不注意,但对光盘产业有重 要影响力的因素在发挥着作用。
分析:BD全新的光盘结构 是福还是祸?
BD为了追求更大容量并配合高NA值以保证极低的光盘倾斜误差,在光盘结构上完全脱离了DVD光盘0.6mm+0.6mm的设计,采用了全新的1.1mm盘基+0.1mm保护层的结构,而东芝仍使用了传统DVD的设计。对于这一点,东芝数字媒体网络公司首 席技术官山田尚志表示,在传统的0.6mm保护层设计中,为了控制由光盘弯曲和扭曲造成的倾斜角,就需要有倾斜伺服装置。 0.1mm 保护层规格由于对倾斜角的容许量较大,因此不需要倾斜伺服。但是由于 0.1mm 覆盖层规格容易出现由厚度误差引起的球面象差,所以就必须嵌入补偿装置。双方各有利弊,而东芝公司也对 0.1mm保护层规格进行了两年时间的开发,但通过权衡这两种规格的各种优缺点,最后决定采用 0.65NA/0.6mm 规格。事实上,从上面规格对比表中,我们也能发现,除了倾斜允许误差极限,在聚集深度(焦点精度与深度的误差性指标,数值越小意味着要求更高,易受到干扰)、保护层厚度误差与灰尘噪音方面的指标,BD都要逊色于HD DVD,这都与0.1mm保护层的设计息息相关。
图片 9
其实,全新的光盘结构最大的问题是,不可能使用现有的DVD生产线来完成光盘的生产,但HD DVD的兼容设计(由两张0.6mm基板粘贴而成)却能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双层光盘的生产具有独特的优势。东芝表示,Memory-Tech公司目前生产一张单面双层HD DVD光盘所用的时间为3秒,成品率高达90-95%,预计未来可缩短至2秒。而且同一条生产线生产HD DVD与DVD光盘的切换时间仅需5分钟。最重要的是,即使厂商只使用现有的DVD光盘生产线,也只需7秒即可生产一张HD DVD光盘,这些都是BD目前所不能比拟的优势(索尼开发的BD生产线,单面双层BD生产速度为4秒,预计最终可缩短至3.5秒,双层光盘则为5秒,成品率70%左右)。另外,Memory-Tech公司表示,新的HD DVD生产线的成本大约在1350万人民币,索尼最新的BD-ROM生产线的造价则为2300万人民币,这对于光盘生产商来说,成本的差异非常明显。在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单面单层BD可复写光盘(23.3GB)的价格大约在25美元(合人民币200元)左右,这个数字也远远超出了大部分用户可接受的范围。
图片 10
不要小看这种差别,对于光盘大规模生产来说,与现有设备间的兼容性对于投资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这将涉及到生产成本与最终的光盘价格。也因此,它成为了HD DVD最有力的竞争武器。有厂商开玩笑说,要玩BD的话必须得有钱,而HD DVD则可以让我们在低成本下享受高清晰的乐趣,这可以说是很多光盘生产商的一种典型想法。因为与VCD和DVD的竞争不一样,两者的画面质量就不在一个档次,因此后者的高画质所需要的高成本也容易被人接受,但HD DVD与BD所能提供的画面质量基本相同,此时成本的因素就自然而然的变得更为重要。另外,对于PC用户而言,对光盘数据存储容量的需求程度增长幅度已经放缓,并不像企业级存储那样,一味的越大越好。当然,在PC市场上普及需要成本的支持,如果价钱与目前 的DVD相同,则就另说了,但对于下一代光盘而言,尤其是BD,能否做到这一点以吸引PC用户的注意,并不是很乐观。
另一方面,也因为光盘的设计与DVD毫不兼容,而提高了激光头的设计难度与生产成本。显然,HD DVD与DVD相兼容的盘片结构设计,让光头的设计难度大幅降低,从而间接降低了新光头的成本,这也将给业界带来不小的影响。光头生产大厂三洋电机公司,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而加入HD DVD阵营。
图片 11
此外,由于BD的保护层过薄,因此目前仍需要一个盘匣来装载光盘,这也增加了BD光盘的生产成本,并加大了BD薄型驱动器的开发难度。为了摆脱盘匣的厚度限制,也为了满足好莱坞的要求,BD阵营计划使用2μm存的超硬涂层来加强保护层的抗磨性。不过,NE C对BD光盘的设计仍表示怀疑,“光盘真的不会落上灰尘吗?0.1mm保护层的设计将会扩大灰尘产生的噪音,而且2μm的超硬涂层真的有效吗?”,NEC的态度也代表了不少人的观点。与DVD成熟的设计相比,BD的设计的确过于“冒险”。
图片 12
未来竞争 充满悬念
展望未来的竞争态势,在民用AV领域,双方可谓势均力敌。但综合数据存储应用,BD则占据着上风,不过这并不能说明HD DVD将会是死路一条,毕竟竞争才刚刚进入正轨。
图片 13
1、 AV与数据应用:这方面BD显然走在了前面,索尼早在2003年4月份就推出了BD录像机,也就是说BD事实上已经商品化,而HD DVD最早要等到2005年年中才会有具体的产品上市。但是,由于先天的考虑不足使得BDA更改了编码规格,从而使现在已经上市的BD录像机(包括松下的产品)成为了过度性产品,它们将无法通过简单的升级来支持日后采用新编码录制的BD光盘。而在ROM光 盘与相应的播放设备方面,由于BD开发得较晚,与HD DVD其实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BD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但索尼已经推出了面向广播级应用的专业BD光盘系统,中央电视台今年在转播雅典奥运会时就使用了索尼提供的BD专业广播与编辑设备。最近索尼与松下更是表示要开发8cm规格的小型BD光盘,以及与之配 套的便携式BD摄像机,这无疑将进一步扩大BD在相关领域的影响力。也难怪HD DVD当前宣传的重点仅在民用级视频应用而非专业广播应用。可以说,在HD DVD阵营中,缺乏索尼、松下这类的重量级消费电子硬件提供商,是HD DVD阵营的最大软肋。 不过,最近由PC World组织的BD测试表明,不同厂商的设备之间还存在着兼容性问题,A厂商产品录制好的BD光盘可能在B厂商的机器上不能播放,这一点也反映出BD产品虽然在2003年就上市了,但实际上并不成熟。
图片 14
图片 15
2、 数据存储应用:虽然在HDTV节目光盘方面,BD并没有体现出相对于HD DVD的绝对优势,但由于HD DVD在容量上的先天不足,使其在数据存储领域里竞争压力大大增加。目前索尼已经推出了面向企业应用的基于BD设计的ProDATA专业光盘存储系统,而面向PC的BD光驱设备,索尼表示将会在2005年下半年推出与目前DVD驱动器同等尺寸的BD刻录机 ,先锋公司也展示了BD驱动器样品,再加上戴尔与惠普两大PC厂商表示将在未来的PC产品中采用BD驱动器,使BD在数据存储方面的应用占据了较大的优势。不过,NEC与三洋电子在光驱方面的技术实力也是有目共睹的,不生产HD DVD影音设备的NEC更是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PC用驱动器方面,NEC计划在2005年夏天推出HD DVD-ROM驱动器,最终目标则是用于笔记本电脑的薄型HD DVD刻录机。东芝也计划在2005年年底推出配备HD DVD驱动器的笔记本电脑。在这方面,由于光盘匣的存在,BD薄型光驱在设计上还是有一定难度。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TDK已经成功开发出了超硬涂层(SHC,Super Hard Coat),但即使解决了抗磨性,其抗灰尘的能力则又将成为人们担心的问题(这不同于指纹那样容易对付)。而且,目前使用SHC的DVD-R光盘的价格将近是同级TDK非SHC光盘的5倍,因此在成本上也很可能会加重BD的负担(TDK强调这与量产数量有很大关系,但不管怎么说,比不使用SHC的光盘更贵将是肯定的了)。
图片 16
图片 17
3、 业界的支持:不久前BDA宣布有超过70家厂商加入了BDA,这大大增大了BDA在业界的份量。最引人注目的是好莱坞著名的电影制作与发行商——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成为了BDA的董事会成员,要知道内容丰富与否将决定新的光盘格式能否大规模向民众普及,近 两年DVD的火速发展就证明了内容提供商的重要性。而在其它新加入的厂商中也不乏知名的大厂,如佳能、健伍、理光、杜比实验室、DTS公司、德州仪器、JVC、柯尼卡-美能达、怡敏信、TEAC、铼德、中环等等。与之相比,HD DVD-PG目前仍只有4家创始厂商。不过,这并不能完全代表业界的态度,很多公司可以同时参加多个组织而不受影响,因此完全不排除,BDA里的成员今后也会成为HD DVD-PG中的一员,比如中国台湾的三大光盘生产商中的中环与铼德(也是BDA的会员)都表示将同时生产BD与HD DVD刻录光盘,三大厂商的另外一员精碟公司也在早前展示了HD DVD光盘样品。而且,最为重要的是,还有很多巨头没有表态,如好莱坞的大哥大——时代华纳、PC操作系统的主宰——微软、PC硬件的领军人物——Intel、动画片大王——迪斯尼等等。事实上,由于索尼在娱乐界的逐渐崛起与在IT领域里的强势状态,已经 引起了同业巨头的警惕,这些巨头并不会轻易地投奔索尼,因此相比之下东芝与NEC在这类的圈子中似乎更有人缘。在SD与MMCD竞争过程中,就是华纳为东芝撑腰,而在HD DVD艰难地通过DVD论坛的批准过程中(DVD论坛的理事会成员大多是BDA的创始人,他们当然不希望HD DVD被批准),新加入DVD论坛指导委员会(DVD论坛最高决策机构)的迪斯尼、微软、Intel都投了赞成票,另一个投赞成票的三洋电机则最终正式加入了HD DVD阵营。而微软更是率先宣布将在其下一代重量级操作系统Longhorn中支持HD DVD。因此,随着HD DVD-PG明年春天的正式开张,其成员绝不会是目前的区区4人。
图片 18
4、 内容支持:如果没有节目可提供,那么再强大的光盘也只是摆设。对此,竞争的双方都身知肚明,片源对双方来说都是极为宝贵的“粮食”。9月中旬,索尼正式宣布,联合其它相关公司组建的财团战胜了华纳公司,成功的以50亿美元巨资收购了好莱坞著名的电影制片商 米高梅公司,加上现归索尼娱乐公司的哥伦比亚公司,使索尼公司拥有了世界上最丰富的片源库,近8000部影片无疑将成为推广BD光盘应用的有效动力,这其中包括《007》系列、《蜘蛛侠》系列、《宾虚》等著名的影片。不过,这一点在山田尚志的眼中恰恰是索 尼对BD不太自信的表现——如果相信BD能够绝对胜出,索尼也就不会花大价钱收购米高梅了。另外,索尼还宣布将在新一代游戏机PS3中使用BD为软件载体,想想PS在游戏界的地位,就不能不憧憬BD的美好未来。与之相对照的是,HD DVD方面的厂商没有一家是制作电影的,东芝下属的娱乐公司虽负责在日本发行一些DVD影片,但规模远不及索尼。虽然日本佳音唱片(Pony Canyon Enterprise)最早宣布发行HD DVD影碟,但最近它也成为了BDA中的一员,并不是HD DVD独享的资源。相比之下,索尼(哥伦比亚、米高梅)基本上可以肯定不会发行HD DVD影碟。不过,好莱坞其它影片商如果联合起来,索尼也不是对手,就著名的影片拥有量来说,光一个时代华纳就够索尼抵挡一阵了,而且成为BDA董事的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也并没有承诺使用BD来发行影片(值得注意的是福克斯在宣布加入BDA的同时,也表示 了将继续与HD DVD方面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因此对它们的争夺就是重中之重了。另外也有传闻,微软会在XBOX-2中使用HD DVD为软件载体,但至今并没有明确的说法。
图片 19
好莱坞制片厂部分经典电影与剧集列表,这些经典的影片在高清时代很可能再次在碟友中抛起“洗碟”浪潮。由于迪斯尼由于大多是动画片,特征明显,所以没有列入其中,不过一些著名的电影也是出自迪斯尼集团,如《珍珠港》、《杀死比尔》、《华氏911》、《加勒 比海盗》等,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华纳公司拥有大部分米高梅公司作品的版权(如著名的《宾虚》),所以完全归米高梅所有的著名作品就以《007》系列为主了
统一已成妄想!较DVD时代更为惨烈的竞争即将展开
在本站上一个蓝光专题中,我们已经表达了我们的观点——在规格上已经没有统一的可能,而如今我们更加坚定了这一个想法。
索尼此役的确是势在必得,VHS与DVD标准争夺站的失利,让以技术见长的索尼非常不爽,因此这次索尼的内部可以说是下达了“军令状”——只能赢不能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BD一方的确是兵强马壮,BDA的会员数量已经达到了DVD论坛会员数量的1/3,所以,BDA一方是不可能投降甚至妥协的。
图片 20
反过头来,我们再看看HD DVD一方。东芝当初令人吃惊的“以一顶九”的举动已经证明了东芝的倔强,即使昔日的盟友松下都弃之而去,也绝不回头。况且,时代华纳公司——这个好莱坞的领袖级制片商也一直是东芝坚强的后盾,仅就这一点,HD DVD的内力也是很深厚的。而且看看当今的DVD刻录市场,大家也会对NEC与三洋在主控芯片与光头方面的实力有所了解,完全可以说,在“含金量”方面,HD DVD-PG并不输给BDA。再加上DVD论坛的200多会员实际上也是HD DVD的潜在支持者,也实在看不出来,HD DVD有退缩的可能性,虽然它的容量更低,在编码方面的优势也不复存在,但是在“成本”——这个决定产品市场普及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方面,HD DVD显然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那么,结论也就很明显了,与DVD当初的标准大战不同,新一代蓝光盘大战将会用市场的选择来决定输赢,而不会像MMCD与SD那样,在最后一刻完成妥协,可谓兵不血刃就完成了统一大业。现在BD的录像机产品已经上市,可当初MMCD与SD没有一个成品在市 场上推出。也就是说,在推进之市之前,标准就已经统一。而如今BD与HD DVD则必须在战场上见了,就看哪方流“血”过多而率先倒下……
会有双规格机种吗?
BD与HD DVD需要在市场上见分晓的竞争,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DVD论坛与DVD+RW联盟之间的宿怨,后者也是索尼与飞利浦挑的头,DVD论坛的其他元老起初都不支持DVD+R/RW格式,但在市场的驱动下,现在已经没有单独的DVD-或DVD+的产品出现,DVD-Dual已经成为主流。因此,不少人可能会问未来有没有可能将BD与HD DVD通吃呢?
笔者的看法是,应该会有这种产品的出现,但不会在上市的初期,就像DVD-与DVD+当初一样,都要先玩了命的突出自己的优点,只有在确认打不死对手的情况下,才会考虑推出兼容性的产品以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笔者认为,在BD与HD DVD推出的前两年内(至2007年),应该不会有支持双规格的机种出现,除了必需的考查时间外,HD影碟市场容积有限也是重要的原因。在此之后还要看双方的竞争态势,如果一方明显处劣势,那么市场的惯性也就不允许双规格机种出现。
就目前的态势而言,到2007时,双方的应该处于均势,届时双规格机种就有可能从一些擅于随机应变的厂商中释放出来,这就如DVD-Dual的诞生一样,不要指望那些倚仗技术优势的强势厂商在此方面率先做出让步,(在DVD时代,这类厂商的典型就是飞利浦、松下、先锋)。
有一些文章指出,要同时支持BD与HD DVD是不可能的,文章大多从盘片的结构入手,来表明实现兼容的难度。不过,虽然兼容性的难度加大,但还不到不能实现的地步。
图片 21
从硬件设计上说,DVD盘片与CD也完全不一样,激光波长、NA值也是如此,但最后不也是兼容了吗?在逻辑方面,CD与DVD的编码格式也毫不相干,最后哪个DVD机不能读CD了?DVD-R/RW、DVD+R/RW、DVD-RAM的寻址方式也毫不相同,那也不是出现了SuperMulti这样的通吃机种了吗?中国台湾的联发科技(MTK)就在开发同时支持BD与HD DVD的主控芯片,所以说在逻辑与硬件控制上,并没有任何问题。
剩下的就是光头的设计,DVD光驱需要两种激光二级管,以对应CD与DVD的激光波长,到了BD与HD DVD,就要再加上一个405nm的蓝紫色激光二级管,那么在光学组件的后半段——激光光源方面,HD DVD与BD是一样的。关键的问题则在光学组件的前半段——物镜的设计,CD的NA值是0.45、DVD的NA值是0.6、HD DVD的NA值是0.65、BD的NA值是0.85,并且还是双物镜设计,这显然对物镜系统的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双方的设计差异很大,在一些辅助技术上也各不相同,无法相互利用,如BD不需要倾斜补偿控制、HD DVD则对球面相差无需所修正等等,这些都将加大开发的难度与产品成本。
相对来说,BD因为技术参数要求更高,所以更容易向下兼容HD DVD,而HD DVD向上兼容BD的难度则稍大。
由于BDA自己单成一体,与DVD论坛分庭抗礼,因此也肯定存在专利授权金的问题,但由于BDA的成员也都是DVD论坛的成员,所以在HD DVD方面,BDA相对于东芝、NEC、三洋等铁杆HD DVD支持者(不会再加入BDA的HD DVD-PG会员),在开发双规格机种上可能会占一些便宜。不过,顶极厂商之间的交叉受权已经非常普遍,谁知道这些厂商在背地里又有哪些交易呢?但就明面上看,我们也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比如东芝与BDA成员三星公司合并了双方的光存储部门,虽然当时说好了, 只生产目前的CD与DVD光驱产品,但今后的蓝光时代呢?这对东芝的好处也就不言而喻了,尽管未来的双规格机种会不会由它们推出很难说,但这起码是个伏笔……
然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双规格相竞争的态势显然不是好事,如果各自阵营的内容提供商的态度坚决的话,就意味着,我们无法在HD DVD影碟机上看到《007》、《蜘蛛侠》的HD影片,同时也无法在BD影碟机上看到《指环王》与《哈里·波特》了……
小结:数据与影音也许是BD与HD DVD各自的最佳归宿
综上所述,BD给人的感觉似乎更为专业,而HD DVD更让觉得平易近人。在笔者看来,从业界的发展这一现实的角度来说,HD DVD显然更容易让人接受。综观业界的发展史,太过突变的产品往往都出师不利。Intel当年力推Rambus,想清理主板市场,但最终败在了市场的选择之下。Intel的基于全新指令的64位安腾处理器,在AMD 64推出之后也声势大不如前,不得不推出64位的至强来助阵。其实DVD也是如此,由于从CD转型过来,需要全新的生产设备,使DVD在很长时间里未能真正发展起来,在其标准颁布的5年之后,才渐渐成为VCD的替代者。那么,未来的蓝光盘呢?在我们没有发 现BD与HD DVD在影音应用方面的有VCD和DVD那样明显的差别时,与DVD良好的兼容性无疑大大加重了HD DVD的砝码。在这个讲究承上启下的领域,兼容性的确不容忽视。在专业的存储领域,完全可以根据一个环境定制一套设备,但民用的产品可不行。也因此,那些喜欢BD先进设计的客户到最后选择时,也不得不慎重考虑。
图片 22
笔者最近曾经与一个光存储大厂的产品经理聊天,这个厂商与一个BDA创始者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按理它应该毫不犹豫的选择BD,但在交谈中,我发现他们很看重HD DVD的兼容性,并不排除跟进HD DVD的可能。从这一点来说,HD DVD更适合于取代现有的民用DVD影音设备,有可能的话(比如一些专业器材厂商的支持),甚至可以在专业影音应用中与BD一较高下。总之,未来的高清晰影碟机应该有HD DVD的一席之地。
图片 23
相对来说,BD的先进性更适用于数据存储领域。比HD DVD更高的存储容量在这一领域不可能通过什么编码方式来去弥补。所以,在这方面,尤其是企业级专业存储市场,BD将成为DVD的代替者,因为这里对成本的敏感性要低于民用市场。当然,HD DVD如果在成本方面能拉开足够的差距(据一些光盘厂商透露,BD刻录光盘的成本将比HD DVD刻录光盘高两至三成),在桌面PC应用市场HD DVD也将会有自己的,令世人不可忽视的领地。
题外话:红光DVD扩展技术有希望吗?
上文我们提到了一套DVD——极限版的《终结者2》,其中带有一张格式为1920X1080i的高清晰影碟,使用WMV-9编码制作。在一张DVD-9的光盘中,成功的装入了一个HDTV级别的影片,让人不禁欣喜若狂。而《终结者2》的制片商华纳公司,则将这种格式的DVD推荐给了DVD论坛,这就是HD DVD-9格式。从命名上看,不难看出其与HD DVD之间的某种关系,也因此华纳也成为了HD DVD的一个“很明显的”支持者。
HD DVD-9就是在DVD-9光盘基础上加入了WMV-9编码而形成的一种基于DVD的HDTV光盘标准。虽然最后它没有被批准(据悉,已融入现在的HD DVD标准之中),但它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其它基于现有DVD规格的HDTV光盘标准,大体上都是采用了新的视频或音频编码,以争取在一张DVD光盘上保存HDTV节目。
按照东芝的说法,一张DVD-9光盘,若以8Mb/s的码率进行MPEG-4 AVC或VC-1编码,可以保存90分钟的HDTV节目外加三个音轨。若降低视频的码率或减少音轨数量,电影长度还可以增加。
目前,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都提出了自己的红光DVD扩展设计方案。其中,中国大陆有3个,分别是EVD(Enhanced Versatile Disc,增强型通用光盘)、HVD(High-clearness Video Disc,高清晰度视频光盘)和HDV(High Definition Video,高分辨率视频光盘),中国台湾则有一个,称之为FVD(Forward Versatile Discs, 前卫通用光盘)。有关它们的简要规格见下表:
图片 24
在此我先发发牢骚,在笔者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深深的感受到中国大陆厂商在技术宣传上远不及其产品的炒作。可能是我的功力有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搜集到残缺不全的信息。相比之下,EVD的表现稍好,HDV与HVD简直有点像游击队而不是正规军,真让笔者 怀疑,是不是规格至今仍没有完全定型?相比国外乃至中国台湾的ITRI,中国大陆的技术厂商在相关资料的提供上显得太过幼稚!如果不让人们知道你的技术细节又如何让人信服你呢?下面,就根据现有的信息给出笔者的看法。总体上说,我不看好这4个方案中的任何 一个,它们有可能在边缘市场生存,但不会成为市场上的主流。
在中国大陆的三个标准中,只有EVD采用了新的音频编码,但沿用与DVD一样的MPEG-2视频编码(虽然将VP5和VP6列入支持计划,可没有看到实施,北京阜国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和波先生也只强调了EVD的音频特性)。这多少有点让人奇怪,要知道音频编码所占的容量并不多,视频才是大头,而若使用16Mbps码率(EVD目前的实际 最高码率标准),EVD的HDTV节目时间长度最多也只有105分钟,这远不足以存放一部标准长度的电影。据和波介绍,日后会有多级(ML,MultiLevel)DVD-9光盘出现,将容量提升到16GB(笔者注:这里应该不是指双层光盘,而单面单层的ML DVD),这样一算大约可以存放200分钟左右的片子,不错不错。但反过来一想,这种ML DVD-9光盘谁生产呢?成本呢?看来还是太过遥远也不太实际。最近有消息说,EVD正在评估更先进的视频编码技术,包括H.264和在其基础由中国自己改进而来的AVS(Audio Visual-coding Standard,音视频编码标准)。与H.264相比,AVS在编码速度上较快,但由于缺少4X4宏块处理,因此在细碎场景处理方面的质量不如H.264。
前不久,笔者有幸遇见了信息产业部新一代高密度激光视盘系统标准工作组组长、阜国数字副总裁刘丹妇女士,她向笔者表示,在红光DVD之后,由于与很多BDA的成员都保持着良好关系,EVD有意向BD方面靠拢,推出基于BD的EVD产品。看得出,EVD很可 能是想通过专利交叉授权,来换取在BD平台上良好的发展环境(如最敏感的权利金问题)。
小资料:多级/多层光盘技术简介
1、多级(MultiLevel)
EVD在未来的计划中,打算采用多级光盘,这是Calimetrics有限公司开发的一种新的光盘技术,它可以采用DVD-ROM的生产设备来生产容量更大的光盘。那么它的原理是什么呢?其关键就在于凹坑深度调制(PDM,Pit Depth Modulation)。
图片 25
ML技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Calimetrics则于1995年开始研究ML的实用化产品。ML的关键技术在于控制光盘上的凹坑深度来使激光的反射功率多级化,配合特有的编码调制技术来使单个信息点存储更多的信息,理论上每个数据单元( Data Cell,也可称为信息点)可以存储Log2×(M)个信息位(Bit),其中的M就代表深度的等级数。目前所达到的水平是,可划分12个深度等级,从而使每个信息点的存储量达到3.6bit,这也许就是EVD所宣称的16GB红光DVD所采用的技术。不 过较为成熟的ML技术是8级,每个信息点可存储2.5bit。目前阜国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正是在与Calimetrics在此方面展开合作(我国的清华大学也在ML研究方面有所建树),计划推出采用ML技术的EVD光盘。
然而,由于采用了新的编码调制技术,传统的DVD机并不能识别ML-DVD,因此它还需要专用的播放设备。在2002年,日本三洋公司曾推出过面向ML-CD的主控芯片,但对于ML-DVD主控制芯片似乎还鲜有报道。
图片 26
ML技术从原理上看,的确是一个非常出众的技术。可是,由于对反射率的变化相对更敏感,因此PDM在抗干扰力方面的能力值得怀疑,尤其是指纹与灰尘所产生的噪音很有可能会造成等级错误率(LER,Level Error Rate)大幅度上升,虽然ML DVD也拥有专用的等级校验措施。
ML光盘技术在21世纪初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当今蓝光光盘标准争夺的主角两大阵营BDA与HD DVD-PG中的许多厂商都曾关注过ML-DVD,包括索尼、东芝、NEC、日立、松下、LG、先锋、三菱、TDK等,中国台湾的建兴、中环、英群、铼德等公司也对ML技术感兴趣。但如今,关注程度似乎在下降,光存储产业的大厂没有一个采用ML技术,这一现象不能不让人深思。
2、多层(MultiLayer)
多层光盘也成为了红光DVD发展的另一亮点,凑巧的是它的缩写也可写成ML。目前我们常见的双层DVD-9光盘,其实是用两张0.6mm基板进行(信息)面对(信息)面的贴合而成,并不算是真正的双层光盘。事实上,只有DVD-18才是真正的在每个0.6mm基板中划分出两个信息层的产品,但它的生产难度很大,很多光盘生产设备并不支持DVD-18光盘的生产。
前不久,新介质事业有限公司(NMEI,New Medium Enterprises Inc)宣布推出了采用红光技术的通用多层光盘(VMD,Versatile MultiLayer Disc),单面4个存储层,容量从20GB起步,未来计划达到50GB的容量。目前,有关它的技术细节还不太清楚。不过,当前的DVD光盘生产设备相信是很难顺利转产VMD了。
除此之外,与多级光盘所遇到的问题有些相似,那就是抗干扰能力也令人担心,DVD-9光盘相对于DVD-5来说更娇气,原因也在于此,除非有更好的保护措施,否则很难保证拥有4个记录层的VMD在使用周期中不影响读取能力。
HDV在宣传中号称可以在一张4.7GB的DVD光盘中放下2-3部高清晰度节目,不知是怎么实现的,其HD12是在MPEG-2基础上优化而来,效率能有如此高,真是令人惊讶,但笔者对此深表怀疑,如果真有此功效,MPEG-4就不应该开发了。笔者虽然下载了HDV编码库,但由于没有HDV KC27B影碟机,所以无法进行验证。但最近的一些测试表明,某些HDV节目的品质不敢恭维。
HVD则与HDV大同小异,使用改进的MPEG-2编码格式,但最长的节目时间未知,估计与HDV不相上下。
相对来说,中国台湾的FVD比较务实,只提供了标准的720p的分辨率,视频与音频都采用了标准的WMV-9格式,属于实用性的HD光盘方案,按理宏观世界要流行起来的难度最低,BD与HD DVD设备可能仅需修改Firmware就可支持它(说着说着越像HD DVD-9)。但关键在问题在于,也许是想突出与HD DVD-9的不同,它的存储介质需要重新设计(数据轨道间距变窄),因此需要光盘与相关硬件厂商的强力配合。目前,精碟公司已经表示将会生产FVD光盘,而且FVD影碟机也已经推出,中国台湾的影音发行商也准备在内容上予以支持。
其实,物理与逻辑规格上的制约和不足还都不是太大的问题,片源能否得到充足的供应才是最为关键的事情。没有好的影片,这四种光盘的规格再强,也会被“饿死”。这个道理,显然大家都是非常明白的。EVD已经取得在好莱坞在防版权保护方面的认同,FVD也有自 己的高级加密标准(AES,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为支撑,相较之下,HVD与HDV可能仍在沿用DVD的方法。从最近的市场表现上来看,无论是EVD、HVD还是HDV的片源远不够丰富,虽然正版的影碟价格仅在12-28元之间(HDV最便宜,EVD最贵)。但说实话,好片子并不多,在高清晰电视没有大规模普及的时候,肯定不是DVD-9的对手。
可话又说回来,高清晰电视的大规模普及也为未来蓝光盘的进入打下了伏笔。面对蓝光光盘,国内的厂商似乎不愿意去提及。虽然可以借助人家的成果,推出蓝光EVD、蓝光HVD、蓝光HDV……但我仍然觉得有些尴尬。红光DVD时代,EVD、HVD、HDV也并 没有少交多少专利费?蓝光时代,用着自己的编码系统,可外壳与还是要用人家的专利设计,另外,MPEG-2、VC-1与H.264编码就不支持了?再有,到那时,已经站好边的好莱坞制片商还会大方的提供优秀的片源吗?有人可能会说,只要帮助他们卖出更多的利润,他们会提供的,但就如当时的SVCD一样,面对DVD,似乎并没有得到多少支持。
2005年年底,BD与HD DVD阵营就将开始发力,虽不能迅速向市场普及,但就像当年的SVCD与DVD的竞争一样,抱着过时的物理身躯,即使使用先进的编码,红光DVD也终究不是对手。就算不用BD和HD DVD,基于现有DVD的HD DVD-9就够国内三个标准伤脑筋的。展望未来,SVCD的悲剧很可能会重演——这些基于红光DVD的标准成为未来主流设备顺带支持的一个光盘规格,就如现在的DVD机都支持SVCD一样,但除了刻盘之外,谁还在看SVCD呢?
中国台湾ITRI的确是值得中国同行学习的榜样,它凭借自己的努力升任DVD论坛理事会成员,它也是中国在DVD论坛最高决策层中的唯一成员。在红光DVD时代,ITRI属于追随者,而在蓝光时代它敢于提出自己的设计,虽然与BD和HD DVD有些雷同,但可以看出它的努力,而它也带动了中国台湾光存储行业的兴起,AOSRA组织的成立就是很好的证明,这与中国大陆多家厂商各自为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使得FVD有了更大的发言权。显然,中国大陆也需要类似于AOSRA这样的企业合作组织 ,将中国的光存储行业渐渐带入正轨。
结语:蓝光意味着什么?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配合相应显示设备所带来的高清晰的画面,是蓝光光盘带我们的最大享受,但短期内大部分用户还无缘看到它。就像当初DVD与VCD竞争一样,价格将是关键的制约因素。目前,各方组织都在为降低蓝光光盘的设备与光盘成本而努力,但2005年 年底,估计也将只有少部分人能率先享受高清晰影碟所带来的快感,因为它要求你必须有一台真正的HDTV。
DVD推出至今,CD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而高清晰所带来到的对周边设备的高要求,使蓝光光盘的上市绝不意味着DVD会迅速退出舞台。相反,DVD还大有可为,现在很多国家还在流行着VCD,DVD的寿命远没有到头。面对世界上众多的标准清晰度的电视用 户,DVD以其极具性价比的产品,虽不会是HDTV时代的主角,但必将成为蓝光时代的有力补充。
蓝光之后……
当几大集团与组织在为谁是DVD的接班人争得不可开交时,国外的一些厂商早已开始研究蓝光光盘的接替者。这其中,近场光盘与全息光盘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在我们欢度国庆期间,日本Optware公司宣布获得了来自6家公司的3.6亿日元的投资来开发全息 光盘,目前的样品容量已经达到200GB,预计于2006年正式推出,2007年向民用市场普及,而其最终的目标将是1TB的存储容量。另一方面,今年7月份,铼德公司得到了中国台湾大学物理系的授权,生产容量高达100GB的高密度近场光盘,也预示着近 场光盘已经从理论走向了应用。
面对未来的竞争,不知中国厂商有何打算?红光DVD我们吃了不少的苦头,蓝光DVD我们也没有参与进来。那么后面呢?不再多说什么了,希望我们能集中已有成果(ExAC、AVS等),联合各方面的力量挤身于光存储之巅峰之林,光追可能是追不上的,但我们可 以在前方的某一点等着对手,在同一起跳线上去竞争……
最后想说的是,BDA成立了,HD DVD-PG也有了,表明了它们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也意味着离真正而残酷的竞争越来越近了,国内的厂商又该如何选择呢?与上面所说的那个光存储厂商相比,但愿不要简单地人云亦云的跟着目前的合作伙伴走(很多时候,我们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因为我们的上游厂商采用哪 种哪种标准,所以我们就采用哪种哪种标准……),先不管自己有没有技术,选择谁也并不重要,但要有自己真正的,现实而不盲目的主见,这才是自立的第一步!
小资料:大容量光盘的研发趋势
如果翻开各厂商的研究资料,你就会发现,当前BD与HD DVD的容量实现不算什么,在2002年3月13日,东芝在CeBIT大展上就发表过容量达110GB的光盘系统,两年多过去了,更大容量的光盘早已经在实验室里诞生。
图片 27
在BD方面开发最积极的日本索尼公司,在大容量光盘的探索方面也走在了前面。在早前的一些研讨会上,它就发布了采用405nm蓝紫激光的单层100GB的光盘,NA值达到了2.05,接着又推出了单层150GB与单层220GB的蓝光光盘样品(采用了近场 记录方式,即光头与盘片的距离非常非常近)。在此之后,研发的重点回到了现在的BD光盘,推出了4层、6层、8层的BD光盘,每层容量25GB,最高容量达到了200GB。
图片 28
目前看来,BD的单层容量已经以25GB为标准,不过8层的BD光盘目前还只是试验品,在BD的发展路线图中也还看不到它的位置。但松下有计划在BD产品中引入4层的设计,单盘容量可达100GB。
另一方面,三星与TDK公司也利用Super-RENS(super-resolution near-field structure,超高密度近场光结构)技术,配合405nm蓝紫激光和0.85NA的物镜试制成功了100GB光盘。而先锋公司近日则表示利用紫外线激光,开发出了容量达500GB的光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全息光盘,这方面,日本Optware公司开发的全息通用光盘(HVD,Holographic Versatile Disc)最令世人瞩目。
图片 29
Optware公司表示,2006年将会向企业级用户提供200GB级产品,而最终的目标则是实现1TB的存储容量,数据传输率也将达到1GB/s,性能相当优异。
完全可以说,光盘的发展还远没到尽头,未来还有很多的有待开发的领域,蓝紫色激光只不过是刚打开一扇门而已,多层技术、近场技术、波长更短的激光、NA值更高的物镜加工技术、全息技术……光盘的未来将会越来越精彩!
yeye rEc.
何为HDTV?
随着HDTV(高清晰度电视)的日益普及,面向HDTV节目的光存储方案也迫在眉睫,这就是厂商们在DVD正当年时就急于开发下一代光存储设备的根本原因所在。当我们看到极限版《终结者2》DVD套装中,使用WMV-9高清晰格式制作的光盘所带来的震憾性画面效果时(1920X1080i),我们就有理由期望下一代光盘的到来。
如果最近经常去看一些有光存储内容方面的网站,大家会发现蓝光光盘方面的报道明显增多了。早在2003年,笔者就曾经详细介绍了作为取代DVD的下一代光盘标准的竞争态势,当时的情况可以说是“好不热闹”。除了索尼等9大厂商于2002年2月19日推出的 Blu-ray Disc(BD,蓝光盘),以及东芝与NEC公司联合于2002年8月19日提交的AOD(Advanced Optical Disc,高级光盘)方案之外,2002 年 11 月 14 日,中国台湾工研院( ITRI ,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与台湾AOSRA ( Advanced Optical Storage Research Alliance ,高级光存储研究协会)也提出了自己的HD-DVD(High Definition-DVD,高清晰DVD)设计方案。它们虽然在具体的设计有很多的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都使用了405nm的蓝紫色激光,因此也可统称之为“蓝光光盘”——虽然这更像是Blu-ray Disc的中文译名。但不管怎样,无论谁最终胜出都可以称为“DVD的蓝色接班人”。
图片 1
如今,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蓝光光盘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BDF(BD创始人组织)已升格为BDA(BD联盟,或称BD协会),而AOD也已经在DVD论坛旗下更名为HD DVD,这是DVD论坛官方认可的高清晰DVD称号,与ITRI的HD-DVD只有一个减号之差,而后者目前则有些销声匿迹了。最近,HD DVD的四家支持厂商更是为HD DVD撑起了大旗,成立了HD DVD促进社团(HD DVD-PG),与BDA的13家创始人拉开了架势。
图片 2
这样一来,现在的竞争局势已经非常明朗,那就是“BD对决HD DVD”,而幕后的始作佣者还是DVD时代的那两位……
东芝与索尼 不是冤家不聚头
BD与HD DVD的竞争,肯定会让资历老一些的人想起1995年9月才结束的DVD规格大战。索尼与飞利浦共同提出的MMCD(多媒体CD光盘)最终向东芝/华纳(后有松下与日立等主力厂商加入)提出的SD(超密度光盘)方案低头,从此双方可以说就结下了“梁子”。
在当时以东芝集团为主导的DVD论坛中,索尼与飞利浦一直是“不老实”的成员,这最终的结果就是DVD+RW联盟的出现,而最近DVD+在市场的良好表现也着实让索•飞二人出了口恶气。但DVD+RW联盟并不算完,2002年,两者再次合谋出了BDF,并 最终决定脱离DVD论坛而独立开发下一代光存储系统。
图片 3
作为DVD论坛技术委员会(TCG,Technical Coordination Group)主席的东芝当然不能接受这一现实,虽然在早期的研究中,它所采用的技术与BD极为接近,但最终仍反其道而行,以“兼容DVD”的旗号推出了AOD,也就是后来的HD DVD方案。AOD的设计随后得到了NEC的认同,从此这两个“勇敢”的厂商开始了向BD的9大元老(索尼、飞利浦、松下、日立、先锋、三星、LG 、夏普和汤姆逊)的挑战。后来,BDF又加入了戴尔、惠普、TDK和三菱电机,从而将创始人总数增加至13个。而HD DVD方面后来则引来了三洋电机与日本最大的只读光盘生产商Memory-Tech。
两者的技术指标目前已经基本确定,接下就看相关类型光盘的设计了,双方的实力对比见下表:
图片 4
从设计上看,我们似乎又能看到当初MMCD与SD之间竞争的影子,但角色有所转变。在DVD方案的竞争中,MMCD趋于保守,追求的是与CD的兼容性,而东芝的SD在设计上则较为大胆先进,目前DVD所使用的两个0.6基板粘贴成DVD光盘的设计就是SD 的原型。在当时,东芝的SD设计就因与CD不能很好的兼容而遭到对手的攻击,后来通过松下的帮助,利用双焦点对焦技术解决了与CD相兼容的难题。
此次,索尼的设计则大胆超前,东芝则注重起了与DVD的兼容性,让人不得不有所感叹,真可谓是对冤家。它们的竞争使光存储领域精彩纷呈,但也使市场上的竞争更为复杂。不过,松下公司则一直押宝于超前的设计,DVD时代它押对了,蓝光时代呢?怪不得有人说, 松下的加入已经奠定了BD胜出的基础。但不管怎样,东芝与索尼这对在PS3核心处理器Cell携手共进的伙伴,在光存储方面一直是你争我斗,尤其是东芝,当时在面对9家电器巨头的联手,仍敢于独自挑战,不由得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一种倔强之气。要知道,除了索 尼,东芝与BDA其他部分成员在其他领域里的关系也相当不错,如和日立、松下合资组建第六代液晶显示器生产基地,与松下公司合并CRT与LCD显示器生产部门,与三菱电机合并电机产品部门,与三星公司合并光盘驱动器业务,组建东芝三星存储技术公司(TSS T,Toshiba Samsung Storage Technology)等等。
有时候,想想这些大公司之间的恩恩怨怨还真是很有意思……
特点概括:BD贵族化 HD DVD平民化
如果单从设计上来看,BD的指标显然更高,它的容量几乎是HD DVD的一倍,而且在AV编码方式方面也与HD DVD并驾齐驱,这样一来,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DVD-5与DVD-9的感觉。前者的容量低,但价格便宜,后者的容量大,可以装下时间更长的影片而不影响效果,但价格可能稍贵。
图片 5
但是,当初的BETA与VHS录像带之间似乎也是这样,可最终还是VHS走向了家庭,而BETA则走向了专业领域。说到此,有些读者可以会体会到BD与HD DVD之间实际上也与之类似。说白了,就是对相关应用的定位有所不同。
BD与HD DVD的设计都是面向未来高清晰视频节目的,然而BD的设计初衷来自于录制HDTV(目前的标准是1920X1080i/p和1280X720p)节目,因此率先发布的也是BD-RW机型与光盘,事隔近两年才确定BD-ROM的规格,这与当初的DVD的发展轨迹是不一样的。与之不同,HD DVD则先开发了ROM规格,目标就是现有DVD电影光盘的替代者。
图片 6
在AV编码方面,BD最开始的设计思路是沿用现有的MPEG-2编码格式,而若使用MPEG-2,要达到HDTV的高质量标准,其码率就必须要达到22Mb/s左右的水平,也因此对存储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好莱坞对影片时长为132分钟的规定,使用22Mb/s的MPEG-2编码时,光视频数据就需要21.3GB的容量,加上音频数据,BD的最低容量23.3GB仅可以说是将将够用。
图片 7
HD DVD则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使用新的编码方式,在当时其实已经有可供选择的方案,这就是网民非常熟悉的MPEG-4编码方案以及微软的高清晰编码格式WMV-9。可以说这个思路是相当先进的,与之相比,BD更好像是一种为了领先对手而仓促设计的结果。当使用MPEG-4 AVC(高级视频编码)时,12Mb/s的码率就已经完全可以达到HDTV的最高成像质量,比22Mb/s的MPEG-2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还节省了大量的存储空间。按132分钟计算,视频数据容量仅为11.6GB,即使加上三个语言音轨数据和相关的辅助数据,总容量也不会超过15GB,因此东芝敢提出15GB最低容量设计。毕竟在实际的效率上,它与BD几乎没有区别, 若想体验无损压缩的音轨,30GB的双层光盘也足以胜任。其实,看看目前网上所放出的HDTV格式的影片容量,就能感觉到东芝所言非虚。下表是笔者在网上搜集的HDTV电影的相关数据,谨供参考。
图片 8
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就算是长度为208分钟完整版的指环王(一),使用1080i格式,其所需容量也远没有超过HD DVD单面双层的30GB容量。而大部分的HD影片都可以完整保存于15GB的单面单层的HD DVD光盘中。
因此,BDA最近也追加了与HD DVD相同的编码格式,算是“亡羊补牢”吧。这样一来,BD的容量优势再次显现,它可以以相同的码率保存更长的电影,也可以在相同时间长度下,采用质量更高的码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BD就占据了绝对性的优势。这里有普通消费者所不注意,但对光盘产业有重 要影响力的因素在发挥着作用。
分析:BD全新的光盘结构 是福还是祸?
BD为了追求更大容量并配合高NA值以保证极低的光盘倾斜误差,在光盘结构上完全脱离了DVD光盘0.6mm+0.6mm的设计,采用了全新的1.1mm盘基+0.1mm保护层的结构,而东芝仍使用了传统DVD的设计。对于这一点,东芝数字媒体网络公司首 席技术官山田尚志表示,在传统的0.6mm保护层设计中,为了控制由光盘弯曲和扭曲造成的倾斜角,就需要有倾斜伺服装置。 0.1mm 保护层规格由于对倾斜角的容许量较大,因此不需要倾斜伺服。但是由于 0.1mm 覆盖层规格容易出现由厚度误差引起的球面象差,所以就必须嵌入补偿装置。双方各有利弊,而东芝公司也对 0.1mm保护层规格进行了两年时间的开发,但通过权衡这两种规格的各种优缺点,最后决定采用 0.65NA/0.6mm 规格。事实上,从上面规格对比表中,我们也能发现,除了倾斜允许误差极限,在聚集深度(焦点精度与深度的误差性指标,数值越小意味着要求更高,易受到干扰)、保护层厚度误差与灰尘噪音方面的指标,BD都要逊色于HD DVD,这都与0.1mm保护层的设计息息相关。
图片 9
其实,全新的光盘结构最大的问题是,不可能使用现有的DVD生产线来完成光盘的生产,但HD DVD的兼容设计(由两张0.6mm基板粘贴而成)却能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双层光盘的生产具有独特的优势。东芝表示,Memory-Tech公司目前生产一张单面双层HD DVD光盘所用的时间为3秒,成品率高达90-95%,预计未来可缩短至2秒。而且同一条生产线生产HD DVD与DVD光盘的切换时间仅需5分钟。最重要的是,即使厂商只使用现有的DVD光盘生产线,也只需7秒即可生产一张HD DVD光盘,这些都是BD目前所不能比拟的优势(索尼开发的BD生产线,单面双层BD生产速度为4秒,预计最终可缩短至3.5秒,双层光盘则为5秒,成品率70%左右)。另外,Memory-Tech公司表示,新的HD DVD生产线的成本大约在1350万人民币,索尼最新的BD-ROM生产线的造价则为2300万人民币,这对于光盘生产商来说,成本的差异非常明显。在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单面单层BD可复写光盘(23.3GB)的价格大约在25美元(合人民币200元)左右,这个数字也远远超出了大部分用户可接受的范围。
图片 10
不要小看这种差别,对于光盘大规模生产来说,与现有设备间的兼容性对于投资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这将涉及到生产成本与最终的光盘价格。也因此,它成为了HD DVD最有力的竞争武器。有厂商开玩笑说,要玩BD的话必须得有钱,而HD DVD则可以让我们在低成本下享受高清晰的乐趣,这可以说是很多光盘生产商的一种典型想法。因为与VCD和DVD的竞争不一样,两者的画面质量就不在一个档次,因此后者的高画质所需要的高成本也容易被人接受,但HD DVD与BD所能提供的画面质量基本相同,此时成本的因素就自然而然的变得更为重要。另外,对于PC用户而言,对光盘数据存储容量的需求程度增长幅度已经放缓,并不像企业级存储那样,一味的越大越好。当然,在PC市场上普及需要成本的支持,如果价钱与目前 的DVD相同,则就另说了,但对于下一代光盘而言,尤其是BD,能否做到这一点以吸引PC用户的注意,并不是很乐观。
另一方面,也因为光盘的设计与DVD毫不兼容,而提高了激光头的设计难度与生产成本。显然,HD DVD与DVD相兼容的盘片结构设计,让光头的设计难度大幅降低,从而间接降低了新光头的成本,这也将给业界带来不小的影响。光头生产大厂三洋电机公司,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而加入HD DVD阵营。
图片 11
此外,由于BD的保护层过薄,因此目前仍需要一个盘匣来装载光盘,这也增加了BD光盘的生产成本,并加大了BD薄型驱动器的开发难度。为了摆脱盘匣的厚度限制,也为了满足好莱坞的要求,BD阵营计划使用2μm存的超硬涂层来加强保护层的抗磨性。不过,NE C对BD光盘的设计仍表示怀疑,“光盘真的不会落上灰尘吗?0.1mm保护层的设计将会扩大灰尘产生的噪音,而且2μm的超硬涂层真的有效吗?”,NEC的态度也代表了不少人的观点。与DVD成熟的设计相比,BD的设计的确过于“冒险”。
图片 12
未来竞争 充满悬念
展望未来的竞争态势,在民用AV领域,双方可谓势均力敌。但综合数据存储应用,BD则占据着上风,不过这并不能说明HD DVD将会是死路一条,毕竟竞争才刚刚进入正轨。
图片 13
1、 AV与数据应用:这方面BD显然走在了前面,索尼早在2003年4月份就推出了BD录像机,也就是说BD事实上已经商品化,而HD DVD最早要等到2005年年中才会有具体的产品上市。但是,由于先天的考虑不足使得BDA更改了编码规格,从而使现在已经上市的BD录像机(包括松下的产品)成为了过度性产品,它们将无法通过简单的升级来支持日后采用新编码录制的BD光盘。而在ROM光 盘与相应的播放设备方面,由于BD开发得较晚,与HD DVD其实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BD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但索尼已经推出了面向广播级应用的专业BD光盘系统,中央电视台今年在转播雅典奥运会时就使用了索尼提供的BD专业广播与编辑设备。最近索尼与松下更是表示要开发8cm规格的小型BD光盘,以及与之配 套的便携式BD摄像机,这无疑将进一步扩大BD在相关领域的影响力。也难怪HD DVD当前宣传的重点仅在民用级视频应用而非专业广播应用。可以说,在HD DVD阵营中,缺乏索尼、松下这类的重量级消费电子硬件提供商,是HD DVD阵营的最大软肋。 不过,最近由PC World组织的BD测试表明,不同厂商的设备之间还存在着兼容性问题,A厂商产品录制好的BD光盘可能在B厂商的机器上不能播放,这一点也反映出BD产品虽然在2003年就上市了,但实际上并不成熟。
图片 14
图片 15
2、 数据存储应用:虽然在HDTV节目光盘方面,BD并没有体现出相对于HD DVD的绝对优势,但由于HD DVD在容量上的先天不足,使其在数据存储领域里竞争压力大大增加。目前索尼已经推出了面向企业应用的基于BD设计的ProDATA专业光盘存储系统,而面向PC的BD光驱设备,索尼表示将会在2005年下半年推出与目前DVD驱动器同等尺寸的BD刻录机 ,先锋公司也展示了BD驱动器样品,再加上戴尔与惠普两大PC厂商表示将在未来的PC产品中采用BD驱动器,使BD在数据存储方面的应用占据了较大的优势。不过,NEC与三洋电子在光驱方面的技术实力也是有目共睹的,不生产HD DVD影音设备的NEC更是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PC用驱动器方面,NEC计划在2005年夏天推出HD DVD-ROM驱动器,最终目标则是用于笔记本电脑的薄型HD DVD刻录机。东芝也计划在2005年年底推出配备HD DVD驱动器的笔记本电脑。在这方面,由于光盘匣的存在,BD薄型光驱在设计上还是有一定难度。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TDK已经成功开发出了超硬涂层(SHC,Super Hard Coat),但即使解决了抗磨性,其抗灰尘的能力则又将成为人们担心的问题(这不同于指纹那样容易对付)。而且,目前使用SHC的DVD-R光盘的价格将近是同级TDK非SHC光盘的5倍,因此在成本上也很可能会加重BD的负担(TDK强调这与量产数量有很大关系,但不管怎么说,比不使用SHC的光盘更贵将是肯定的了)。
图片 16
图片 17
3、 业界的支持:不久前BDA宣布有超过70家厂商加入了BDA,这大大增大了BDA在业界的份量。最引人注目的是好莱坞著名的电影制作与发行商——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成为了BDA的董事会成员,要知道内容丰富与否将决定新的光盘格式能否大规模向民众普及,近 两年DVD的火速发展就证明了内容提供商的重要性。而在其它新加入的厂商中也不乏知名的大厂,如佳能、健伍、理光、杜比实验室、DTS公司、德州仪器、JVC、柯尼卡-美能达、怡敏信、TEAC、铼德、中环等等。与之相比,HD DVD-PG目前仍只有4家创始厂商。不过,这并不能完全代表业界的态度,很多公司可以同时参加多个组织而不受影响,因此完全不排除,BDA里的成员今后也会成为HD DVD-PG中的一员,比如中国台湾的三大光盘生产商中的中环与铼德(也是BDA的会员)都表示将同时生产BD与HD DVD刻录光盘,三大厂商的另外一员精碟公司也在早前展示了HD DVD光盘样品。而且,最为重要的是,还有很多巨头没有表态,如好莱坞的大哥大——时代华纳、PC操作系统的主宰——微软、PC硬件的领军人物——Intel、动画片大王——迪斯尼等等。事实上,由于索尼在娱乐界的逐渐崛起与在IT领域里的强势状态,已经 引起了同业巨头的警惕,这些巨头并不会轻易地投奔索尼,因此相比之下东芝与NEC在这类的圈子中似乎更有人缘。在SD与MMCD竞争过程中,就是华纳为东芝撑腰,而在HD DVD艰难地通过DVD论坛的批准过程中(DVD论坛的理事会成员大多是BDA的创始人,他们当然不希望HD DVD被批准),新加入DVD论坛指导委员会(DVD论坛最高决策机构)的迪斯尼、微软、Intel都投了赞成票,另一个投赞成票的三洋电机则最终正式加入了HD DVD阵营。而微软更是率先宣布将在其下一代重量级操作系统Longhorn中支持HD DVD。因此,随着HD DVD-PG明年春天的正式开张,其成员绝不会是目前的区区4人。
图片 18
4、 内容支持:如果没有节目可提供,那么再强大的光盘也只是摆设。对此,竞争的双方都身知肚明,片源对双方来说都是极为宝贵的“粮食”。9月中旬,索尼正式宣布,联合其它相关公司组建的财团战胜了华纳公司,成功的以50亿美元巨资收购了好莱坞著名的电影制片商 米高梅公司,加上现归索尼娱乐公司的哥伦比亚公司,使索尼公司拥有了世界上最丰富的片源库,近8000部影片无疑将成为推广BD光盘应用的有效动力,这其中包括《007》系列、《蜘蛛侠》系列、《宾虚》等著名的影片。不过,这一点在山田尚志的眼中恰恰是索 尼对BD不太自信的表现——如果相信BD能够绝对胜出,索尼也就不会花大价钱收购米高梅了。另外,索尼还宣布将在新一代游戏机PS3中使用BD为软件载体,想想PS在游戏界的地位,就不能不憧憬BD的美好未来。与之相对照的是,HD DVD方面的厂商没有一家是制作电影的,东芝下属的娱乐公司虽负责在日本发行一些DVD影片,但规模远不及索尼。虽然日本佳音唱片(Pony Canyon Enterprise)最早宣布发行HD DVD影碟,但最近它也成为了BDA中的一员,并不是HD DVD独享的资源。相比之下,索尼(哥伦比亚、米高梅)基本上可以肯定不会发行HD DVD影碟。不过,好莱坞其它影片商如果联合起来,索尼也不是对手,就著名的影片拥有量来说,光一个时代华纳就够索尼抵挡一阵了,而且成为BDA董事的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也并没有承诺使用BD来发行影片(值得注意的是福克斯在宣布加入BDA的同时,也表示 了将继续与HD DVD方面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因此对它们的争夺就是重中之重了。另外也有传闻,微软会在XBOX-2中使用HD DVD为软件载体,但至今并没有明确的说法。
图片 19
好莱坞制片厂部分经典电影与剧集列表,这些经典的影片在高清时代很可能再次在碟友中抛起“洗碟”浪潮。由于迪斯尼由于大多是动画片,特征明显,所以没有列入其中,不过一些著名的电影也是出自迪斯尼集团,如《珍珠港》、《杀死比尔》、《华氏911》、《加勒 比海盗》等,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华纳公司拥有大部分米高梅公司作品的版权(如著名的《宾虚》),所以完全归米高梅所有的著名作品就以《007》系列为主了
统一已成妄想!较DVD时代更为惨烈的竞争即将展开
在本站上一个蓝光专题中,我们已经表达了我们的观点——在规格上已经没有统一的可能,而如今我们更加坚定了这一个想法。
索尼此役的确是势在必得,VHS与DVD标准争夺站的失利,让以技术见长的索尼非常不爽,因此这次索尼的内部可以说是下达了“军令状”——只能赢不能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BD一方的确是兵强马壮,BDA的会员数量已经达到了DVD论坛会员数量的1/3,所以,BDA一方是不可能投降甚至妥协的。
图片 20
反过头来,我们再看看HD DVD一方。东芝当初令人吃惊的“以一顶九”的举动已经证明了东芝的倔强,即使昔日的盟友松下都弃之而去,也绝不回头。况且,时代华纳公司——这个好莱坞的领袖级制片商也一直是东芝坚强的后盾,仅就这一点,HD DVD的内力也是很深厚的。而且看看当今的DVD刻录市场,大家也会对NEC与三洋在主控芯片与光头方面的实力有所了解,完全可以说,在“含金量”方面,HD DVD-PG并不输给BDA。再加上DVD论坛的200多会员实际上也是HD DVD的潜在支持者,也实在看不出来,HD DVD有退缩的可能性,虽然它的容量更低,在编码方面的优势也不复存在,但是在“成本”——这个决定产品市场普及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方面,HD DVD显然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那么,结论也就很明显了,与DVD当初的标准大战不同,新一代蓝光盘大战将会用市场的选择来决定输赢,而不会像MMCD与SD那样,在最后一刻完成妥协,可谓兵不血刃就完成了统一大业。现在BD的录像机产品已经上市,可当初MMCD与SD没有一个成品在市 场上推出。也就是说,在推进之市之前,标准就已经统一。而如今BD与HD DVD则必须在战场上见了,就看哪方流“血”过多而率先倒下……
会有双规格机种吗?
BD与HD DVD需要在市场上见分晓的竞争,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DVD论坛与DVD+RW联盟之间的宿怨,后者也是索尼与飞利浦挑的头,DVD论坛的其他元老起初都不支持DVD+R/RW格式,但在市场的驱动下,现在已经没有单独的DVD-或DVD+的产品出现,DVD-Dual已经成为主流。因此,不少人可能会问未来有没有可能将BD与HD DVD通吃呢?
笔者的看法是,应该会有这种产品的出现,但不会在上市的初期,就像DVD-与DVD+当初一样,都要先玩了命的突出自己的优点,只有在确认打不死对手的情况下,才会考虑推出兼容性的产品以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笔者认为,在BD与HD DVD推出的前两年内(至2007年),应该不会有支持双规格的机种出现,除了必需的考查时间外,HD影碟市场容积有限也是重要的原因。在此之后还要看双方的竞争态势,如果一方明显处劣势,那么市场的惯性也就不允许双规格机种出现。
就目前的态势而言,到2007时,双方的应该处于均势,届时双规格机种就有可能从一些擅于随机应变的厂商中释放出来,这就如DVD-Dual的诞生一样,不要指望那些倚仗技术优势的强势厂商在此方面率先做出让步,(在DVD时代,这类厂商的典型就是飞利浦、松下、先锋)。
有一些文章指出,要同时支持BD与HD DVD是不可能的,文章大多从盘片的结构入手,来表明实现兼容的难度。不过,虽然兼容性的难度加大,但还不到不能实现的地步。
图片 21
从硬件设计上说,DVD盘片与CD也完全不一样,激光波长、NA值也是如此,但最后不也是兼容了吗?在逻辑方面,CD与DVD的编码格式也毫不相干,最后哪个DVD机不能读CD了?DVD-R/RW、DVD+R/RW、DVD-RAM的寻址方式也毫不相同,那也不是出现了SuperMulti这样的通吃机种了吗?中国台湾的联发科技(MTK)就在开发同时支持BD与HD DVD的主控芯片,所以说在逻辑与硬件控制上,并没有任何问题。
剩下的就是光头的设计,DVD光驱需要两种激光二级管,以对应CD与DVD的激光波长,到了BD与HD DVD,就要再加上一个405nm的蓝紫色激光二级管,那么在光学组件的后半段——激光光源方面,HD DVD与BD是一样的。关键的问题则在光学组件的前半段——物镜的设计,CD的NA值是0.45、DVD的NA值是0.6、HD DVD的NA值是0.65、BD的NA值是0.85,并且还是双物镜设计,这显然对物镜系统的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双方的设计差异很大,在一些辅助技术上也各不相同,无法相互利用,如BD不需要倾斜补偿控制、HD DVD则对球面相差无需所修正等等,这些都将加大开发的难度与产品成本。
相对来说,BD因为技术参数要求更高,所以更容易向下兼容HD DVD,而HD DVD向上兼容BD的难度则稍大。
由于BDA自己单成一体,与DVD论坛分庭抗礼,因此也肯定存在专利授权金的问题,但由于BDA的成员也都是DVD论坛的成员,所以在HD DVD方面,BDA相对于东芝、NEC、三洋等铁杆HD DVD支持者(不会再加入BDA的HD DVD-PG会员),在开发双规格机种上可能会占一些便宜。不过,顶极厂商之间的交叉受权已经非常普遍,谁知道这些厂商在背地里又有哪些交易呢?但就明面上看,我们也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比如东芝与BDA成员三星公司合并了双方的光存储部门,虽然当时说好了, 只生产目前的CD与DVD光驱产品,但今后的蓝光时代呢?这对东芝的好处也就不言而喻了,尽管未来的双规格机种会不会由它们推出很难说,但这起码是个伏笔……
然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双规格相竞争的态势显然不是好事,如果各自阵营的内容提供商的态度坚决的话,就意味着,我们无法在HD DVD影碟机上看到《007》、《蜘蛛侠》的HD影片,同时也无法在BD影碟机上看到《指环王》与《哈里·波特》了……
小结:数据与影音也许是BD与HD DVD各自的最佳归宿
综上所述,BD给人的感觉似乎更为专业,而HD DVD更让觉得平易近人。在笔者看来,从业界的发展这一现实的角度来说,HD DVD显然更容易让人接受。综观业界的发展史,太过突变的产品往往都出师不利。Intel当年力推Rambus,想清理主板市场,但最终败在了市场的选择之下。Intel的基于全新指令的64位安腾处理器,在AMD 64推出之后也声势大不如前,不得不推出64位的至强来助阵。其实DVD也是如此,由于从CD转型过来,需要全新的生产设备,使DVD在很长时间里未能真正发展起来,在其标准颁布的5年之后,才渐渐成为VCD的替代者。那么,未来的蓝光盘呢?在我们没有发 现BD与HD DVD在影音应用方面的有VCD和DVD那样明显的差别时,与DVD良好的兼容性无疑大大加重了HD DVD的砝码。在这个讲究承上启下的领域,兼容性的确不容忽视。在专业的存储领域,完全可以根据一个环境定制一套设备,但民用的产品可不行。也因此,那些喜欢BD先进设计的客户到最后选择时,也不得不慎重考虑。
图片 22
笔者最近曾经与一个光存储大厂的产品经理聊天,这个厂商与一个BDA创始者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按理它应该毫不犹豫的选择BD,但在交谈中,我发现他们很看重HD DVD的兼容性,并不排除跟进HD DVD的可能。从这一点来说,HD DVD更适合于取代现有的民用DVD影音设备,有可能的话(比如一些专业器材厂商的支持),甚至可以在专业影音应用中与BD一较高下。总之,未来的高清晰影碟机应该有HD DVD的一席之地。
图片 23
相对来说,BD的先进性更适用于数据存储领域。比HD DVD更高的存储容量在这一领域不可能通过什么编码方式来去弥补。所以,在这方面,尤其是企业级专业存储市场,BD将成为DVD的代替者,因为这里对成本的敏感性要低于民用市场。当然,HD DVD如果在成本方面能拉开足够的差距(据一些光盘厂商透露,BD刻录光盘的成本将比HD DVD刻录光盘高两至三成),在桌面PC应用市场HD DVD也将会有自己的,令世人不可忽视的领地。
题外话:红光DVD扩展技术有希望吗?
上文我们提到了一套DVD——极限版的《终结者2》,其中带有一张格式为1920X1080i的高清晰影碟,使用WMV-9编码制作。在一张DVD-9的光盘中,成功的装入了一个HDTV级别的影片,让人不禁欣喜若狂。而《终结者2》的制片商华纳公司,则将这种格式的DVD推荐给了DVD论坛,这就是HD DVD-9格式。从命名上看,不难看出其与HD DVD之间的某种关系,也因此华纳也成为了HD DVD的一个“很明显的”支持者。
HD DVD-9就是在DVD-9光盘基础上加入了WMV-9编码而形成的一种基于DVD的HDTV光盘标准。虽然最后它没有被批准(据悉,已融入现在的HD DVD标准之中),但它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其它基于现有DVD规格的HDTV光盘标准,大体上都是采用了新的视频或音频编码,以争取在一张DVD光盘上保存HDTV节目。
按照东芝的说法,一张DVD-9光盘,若以8Mb/s的码率进行MPEG-4 AVC或VC-1编码,可以保存90分钟的HDTV节目外加三个音轨。若降低视频的码率或减少音轨数量,电影长度还可以增加。
目前,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都提出了自己的红光DVD扩展设计方案。其中,中国大陆有3个,分别是EVD(Enhanced Versatile Disc,增强型通用光盘)、HVD(High-clearness Video Disc,高清晰度视频光盘)和HDV(High Definition Video,高分辨率视频光盘),中国台湾则有一个,称之为FVD(Forward Versatile Discs, 前卫通用光盘)。有关它们的简要规格见下表:
图片 24
在此我先发发牢骚,在笔者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深深的感受到中国大陆厂商在技术宣传上远不及其产品的炒作。可能是我的功力有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搜集到残缺不全的信息。相比之下,EVD的表现稍好,HDV与HVD简直有点像游击队而不是正规军,真让笔者 怀疑,是不是规格至今仍没有完全定型?相比国外乃至中国台湾的ITRI,中国大陆的技术厂商在相关资料的提供上显得太过幼稚!如果不让人们知道你的技术细节又如何让人信服你呢?下面,就根据现有的信息给出笔者的看法。总体上说,我不看好这4个方案中的任何 一个,它们有可能在边缘市场生存,但不会成为市场上的主流。
在中国大陆的三个标准中,只有EVD采用了新的音频编码,但沿用与DVD一样的MPEG-2视频编码(虽然将VP5和VP6列入支持计划,可没有看到实施,北京阜国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和波先生也只强调了EVD的音频特性)。这多少有点让人奇怪,要知道音频编码所占的容量并不多,视频才是大头,而若使用16Mbps码率(EVD目前的实际 最高码率标准),EVD的HDTV节目时间长度最多也只有105分钟,这远不足以存放一部标准长度的电影。据和波介绍,日后会有多级(ML,MultiLevel)DVD-9光盘出现,将容量提升到16GB(笔者注:这里应该不是指双层光盘,而单面单层的ML DVD),这样一算大约可以存放200分钟左右的片子,不错不错。但反过来一想,这种ML DVD-9光盘谁生产呢?成本呢?看来还是太过遥远也不太实际。最近有消息说,EVD正在评估更先进的视频编码技术,包括H.264和在其基础由中国自己改进而来的AVS(Audio Visual-coding Standard,音视频编码标准)。与H.264相比,AVS在编码速度上较快,但由于缺少4X4宏块处理,因此在细碎场景处理方面的质量不如H.264。
前不久,笔者有幸遇见了信息产业部新一代高密度激光视盘系统标准工作组组长、阜国数字副总裁刘丹妇女士,她向笔者表示,在红光DVD之后,由于与很多BDA的成员都保持着良好关系,EVD有意向BD方面靠拢,推出基于BD的EVD产品。看得出,EVD很可 能是想通过专利交叉授权,来换取在BD平台上良好的发展环境(如最敏感的权利金问题)。
小资料:多级/多层光盘技术简介
1、多级(MultiLevel)
EVD在未来的计划中,打算采用多级光盘,这是Calimetrics有限公司开发的一种新的光盘技术,它可以采用DVD-ROM的生产设备来生产容量更大的光盘。那么它的原理是什么呢?其关键就在于凹坑深度调制(PDM,Pit Depth Modulation)。
图片 25
ML技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Calimetrics则于1995年开始研究ML的实用化产品。ML的关键技术在于控制光盘上的凹坑深度来使激光的反射功率多级化,配合特有的编码调制技术来使单个信息点存储更多的信息,理论上每个数据单元( Data Cell,也可称为信息点)可以存储Log2×(M)个信息位(Bit),其中的M就代表深度的等级数。目前所达到的水平是,可划分12个深度等级,从而使每个信息点的存储量达到3.6bit,这也许就是EVD所宣称的16GB红光DVD所采用的技术。不 过较为成熟的ML技术是8级,每个信息点可存储2.5bit。目前阜国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正是在与Calimetrics在此方面展开合作(我国的清华大学也在ML研究方面有所建树),计划推出采用ML技术的EVD光盘。
然而,由于采用了新的编码调制技术,传统的DVD机并不能识别ML-DVD,因此它还需要专用的播放设备。在2002年,日本三洋公司曾推出过面向ML-CD的主控芯片,但对于ML-DVD主控制芯片似乎还鲜有报道。
图片 26
ML技术从原理上看,的确是一个非常出众的技术。可是,由于对反射率的变化相对更敏感,因此PDM在抗干扰力方面的能力值得怀疑,尤其是指纹与灰尘所产生的噪音很有可能会造成等级错误率(LER,Level Error Rate)大幅度上升,虽然ML DVD也拥有专用的等级校验措施。
ML光盘技术在21世纪初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当今蓝光光盘标准争夺的主角两大阵营BDA与HD DVD-PG中的许多厂商都曾关注过ML-DVD,包括索尼、东芝、NEC、日立、松下、LG、先锋、三菱、TDK等,中国台湾的建兴、中环、英群、铼德等公司也对ML技术感兴趣。但如今,关注程度似乎在下降,光存储产业的大厂没有一个采用ML技术,这一现象不能不让人深思。
2、多层(MultiLayer)
多层光盘也成为了红光DVD发展的另一亮点,凑巧的是它的缩写也可写成ML。目前我们常见的双层DVD-9光盘,其实是用两张0.6mm基板进行(信息)面对(信息)面的贴合而成,并不算是真正的双层光盘。事实上,只有DVD-18才是真正的在每个0.6mm基板中划分出两个信息层的产品,但它的生产难度很大,很多光盘生产设备并不支持DVD-18光盘的生产。
前不久,新介质事业有限公司(NMEI,New Medium Enterprises Inc)宣布推出了采用红光技术的通用多层光盘(VMD,Versatile MultiLayer Disc),单面4个存储层,容量从20GB起步,未来计划达到50GB的容量。目前,有关它的技术细节还不太清楚。不过,当前的DVD光盘生产设备相信是很难顺利转产VMD了。
除此之外,与多级光盘所遇到的问题有些相似,那就是抗干扰能力也令人担心,DVD-9光盘相对于DVD-5来说更娇气,原因也在于此,除非有更好的保护措施,否则很难保证拥有4个记录层的VMD在使用周期中不影响读取能力。
HDV在宣传中号称可以在一张4.7GB的DVD光盘中放下2-3部高清晰度节目,不知是怎么实现的,其HD12是在MPEG-2基础上优化而来,效率能有如此高,真是令人惊讶,但笔者对此深表怀疑,如果真有此功效,MPEG-4就不应该开发了。笔者虽然下载了HDV编码库,但由于没有HDV KC27B影碟机,所以无法进行验证。但最近的一些测试表明,某些HDV节目的品质不敢恭维。
HVD则与HDV大同小异,使用改进的MPEG-2编码格式,但最长的节目时间未知,估计与HDV不相上下。
相对来说,中国台湾的FVD比较务实,只提供了标准的720p的分辨率,视频与音频都采用了标准的WMV-9格式,属于实用性的HD光盘方案,按理宏观世界要流行起来的难度最低,BD与HD DVD设备可能仅需修改Firmware就可支持它(说着说着越像HD DVD-9)。但关键在问题在于,也许是想突出与HD DVD-9的不同,它的存储介质需要重新设计(数据轨道间距变窄),因此需要光盘与相关硬件厂商的强力配合。目前,精碟公司已经表示将会生产FVD光盘,而且FVD影碟机也已经推出,中国台湾的影音发行商也准备在内容上予以支持。
其实,物理与逻辑规格上的制约和不足还都不是太大的问题,片源能否得到充足的供应才是最为关键的事情。没有好的影片,这四种光盘的规格再强,也会被“饿死”。这个道理,显然大家都是非常明白的。EVD已经取得在好莱坞在防版权保护方面的认同,FVD也有自 己的高级加密标准(AES,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为支撑,相较之下,HVD与HDV可能仍在沿用DVD的方法。从最近的市场表现上来看,无论是EVD、HVD还是HDV的片源远不够丰富,虽然正版的影碟价格仅在12-28元之间(HDV最便宜,EVD最贵)。但说实话,好片子并不多,在高清晰电视没有大规模普及的时候,肯定不是DVD-9的对手。
可话又说回来,高清晰电视的大规模普及也为未来蓝光盘的进入打下了伏笔。面对蓝光光盘,国内的厂商似乎不愿意去提及。虽然可以借助人家的成果,推出蓝光EVD、蓝光HVD、蓝光HDV……但我仍然觉得有些尴尬。红光DVD时代,EVD、HVD、HDV也并 没有少交多少专利费?蓝光时代,用着自己的编码系统,可外壳与还是要用人家的专利设计,另外,MPEG-2、VC-1与H.264编码就不支持了?再有,到那时,已经站好边的好莱坞制片商还会大方的提供优秀的片源吗?有人可能会说,只要帮助他们卖出更多的利润,他们会提供的,但就如当时的SVCD一样,面对DVD,似乎并没有得到多少支持。
2005年年底,BD与HD DVD阵营就将开始发力,虽不能迅速向市场普及,但就像当年的SVCD与DVD的竞争一样,抱着过时的物理身躯,即使使用先进的编码,红光DVD也终究不是对手。就算不用BD和HD DVD,基于现有DVD的HD DVD-9就够国内三个标准伤脑筋的。展望未来,SVCD的悲剧很可能会重演——这些基于红光DVD的标准成为未来主流设备顺带支持的一个光盘规格,就如现在的DVD机都支持SVCD一样,但除了刻盘之外,谁还在看SVCD呢?
中国台湾ITRI的确是值得中国同行学习的榜样,它凭借自己的努力升任DVD论坛理事会成员,它也是中国在DVD论坛最高决策层中的唯一成员。在红光DVD时代,ITRI属于追随者,而在蓝光时代它敢于提出自己的设计,虽然与BD和HD DVD有些雷同,但可以看出它的努力,而它也带动了中国台湾光存储行业的兴起,AOSRA组织的成立就是很好的证明,这与中国大陆多家厂商各自为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使得FVD有了更大的发言权。显然,中国大陆也需要类似于AOSRA这样的企业合作组织 ,将中国的光存储行业渐渐带入正轨。
结语:蓝光意味着什么?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配合相应显示设备所带来的高清晰的画面,是蓝光光盘带我们的最大享受,但短期内大部分用户还无缘看到它。就像当初DVD与VCD竞争一样,价格将是关键的制约因素。目前,各方组织都在为降低蓝光光盘的设备与光盘成本而努力,但2005年 年底,估计也将只有少部分人能率先享受高清晰影碟所带来的快感,因为它要求你必须有一台真正的HDTV。
DVD推出至今,CD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而高清晰所带来到的对周边设备的高要求,使蓝光光盘的上市绝不意味着DVD会迅速退出舞台。相反,DVD还大有可为,现在很多国家还在流行着VCD,DVD的寿命远没有到头。面对世界上众多的标准清晰度的电视用 户,DVD以其极具性价比的产品,虽不会是HDTV时代的主角,但必将成为蓝光时代的有力补充。
蓝光之后……
当几大集团与组织在为谁是DVD的接班人争得不可开交时,国外的一些厂商早已开始研究蓝光光盘的接替者。这其中,近场光盘与全息光盘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在我们欢度国庆期间,日本Optware公司宣布获得了来自6家公司的3.6亿日元的投资来开发全息 光盘,目前的样品容量已经达到200GB,预计于2006年正式推出,2007年向民用市场普及,而其最终的目标将是1TB的存储容量。另一方面,今年7月份,铼德公司得到了中国台湾大学物理系的授权,生产容量高达100GB的高密度近场光盘,也预示着近 场光盘已经从理论走向了应用。
面对未来的竞争,不知中国厂商有何打算?红光DVD我们吃了不少的苦头,蓝光DVD我们也没有参与进来。那么后面呢?不再多说什么了,希望我们能集中已有成果(ExAC、AVS等),联合各方面的力量挤身于光存储之巅峰之林,光追可能是追不上的,但我们可 以在前方的某一点等着对手,在同一起跳线上去竞争……
最后想说的是,BDA成立了,HD DVD-PG也有了,表明了它们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也意味着离真正而残酷的竞争越来越近了,国内的厂商又该如何选择呢?与上面所说的那个光存储厂商相比,但愿不要简单地人云亦云的跟着目前的合作伙伴走(很多时候,我们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因为我们的上游厂商采用哪 种哪种标准,所以我们就采用哪种哪种标准……),先不管自己有没有技术,选择谁也并不重要,但要有自己真正的,现实而不盲目的主见,这才是自立的第一步!
小资料:大容量光盘的研发趋势
如果翻开各厂商的研究资料,你就会发现,当前BD与HD DVD的容量实现不算什么,在2002年3月13日,东芝在CeBIT大展上就发表过容量达110GB的光盘系统,两年多过去了,更大容量的光盘早已经在实验室里诞生。
图片 27
在BD方面开发最积极的日本索尼公司,在大容量光盘的探索方面也走在了前面。在早前的一些研讨会上,它就发布了采用405nm蓝紫激光的单层100GB的光盘,NA值达到了2.05,接着又推出了单层150GB与单层220GB的蓝光光盘样品(采用了近场 记录方式,即光头与盘片的距离非常非常近)。在此之后,研发的重点回到了现在的BD光盘,推出了4层、6层、8层的BD光盘,每层容量25GB,最高容量达到了200GB。
图片 28
目前看来,BD的单层容量已经以25GB为标准,不过8层的BD光盘目前还只是试验品,在BD的发展路线图中也还看不到它的位置。但松下有计划在BD产品中引入4层的设计,单盘容量可达100GB。
另一方面,三星与TDK公司也利用Super-RENS(super-resolution near-field structure,超高密度近场光结构)技术,配合405nm蓝紫激光和0.85NA的物镜试制成功了100GB光盘。而先锋公司近日则表示利用紫外线激光,开发出了容量达500GB的光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全息光盘,这方面,日本Optware公司开发的全息通用光盘(HVD,Holographic Versatile Disc)最令世人瞩目。
图片 29
Optware公司表示,2006年将会向企业级用户提供200GB级产品,而最终的目标则是实现1TB的存储容量,数据传输率也将达到1GB/s,性能相当优异。
完全可以说,光盘的发展还远没到尽头,未来还有很多的有待开发的领域,蓝紫色激光只不过是刚打开一扇门而已,多层技术、近场技术、波长更短的激光、NA值更高的物镜加工技术、全息技术……光盘的未来将会越来越精彩!
yeye rEc.
何为HDTV?
一,什么是HDTV?
要解释HDTV,我们首先要了解DTV。DTV是一种数字电视技术,是目前传统模拟电视技术的接班人。所谓的数字电视,是指从演播室到发射、传输、接收过程中的所有环节都是使用数字电视信号,或对该系统所有的信号传播都是通过由二进制数字所构成的数字流来 完成的。数字信号的传播速率为每秒19.39兆字节,如此大的数据流传输速度保证了数字电视的高清晰度,克服了模拟电视的先天不足。同时,由于数字电视可以允许几种制式信号的同时存在,因此每个数字频道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子频道,能够满足以后频道不断增多的 需求。HDTV是DTV标准中最高的一种,即High Definision TV,故而称为HDTV。
二,HDTV中要求音、视频信号达到哪些标准?
HDTV规定了视频必须至少具备720线非交错式(720p,即常说的逐行)或1080线交错式隔行(1080i,即常说的隔行)扫描(DVD标准为 480线),屏幕纵横比为16:9。音频输出为5.1声道(杜比数字格式),同时能兼容接收其它较低格式的 信号并进行数字化处理重放。
HDTV有三种显示格式,分别是:720P(1280×720P,非交错式),1080 i(1920×1080i,交错式),1080P(1920×1080i,非交错式),其中网络上流传的以720P和1080 i最为常见,而在微软WMV-HD站点上1080P的样片相对较多。
三,如何收看HDTV节目?
目前有两种方式可欣赏到HDTV节目。一种是在电视上实时收看HDTV,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是电视可接收到HDTV信号,这需要额外添加相关的硬件(图1 SA-2HD 高清信号发生器),其次是电视符合HDTV标准,主要是指电视的分辨率和接收端口而言。
另一种是在电脑上通过软件播放。目前我国只有极少部分地区可接收到HDTV数字信号,而且HDTV电视的价格仍高高在上,不是普通消费者所能承受的。因此,在网络中找寻HDTC源,下载后在个人电脑上播放,成了大多数HDTV迷们的一个尝鲜方法。
四,哪些是可用于电脑播放的HDTV文件?
网络中流传的HDTV主要以两类文件的方式存在,一类是经过MPEG-2标准压缩,以.tp和.ts为后缀的视频流文件(图2),一类是经过WMV-HD (Windows Media Video High Definition)标准压缩过的.wmv文件,还有少数文件后缀为.avi或.mpg,其性质与.wmv是完全一样的。
HDTV文件都比较大,即使是经过重新编码过后的.wmv文件也非同小可。以一部普通电影的时间长度来计算,.wmv文件将会有4G以上,而同样时间长度的.tp和.ts文件能达到8G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0多G。因此,除了通过文件后缀名,还可以通过文 件大小来判断是否为HDTV文件。
五,如何在个人电脑上播放HDTV节目?
对于.wmv文件,只要系统安装了Windows Media Player 9 或更高版本,就可以正常播放(图3),一些播放软件的最新版本已经开始支持WMV-HD,如WINDVD6等,也可以直接使用这些软件播放HDTV(图 4)。有些HDTV文件在压缩过程中采用了其它标准的编码格式,就需要安装对应的解码器,遇到Windows Media Player 9不能正常播放时,可以再安装ffdshow(图5),它带有各种最常用的解码器。
播放以.tp和.ts为后缀的视频流文件要稍微麻烦一点,因为文件中分别包含有AC3音频信息和MPEG-2视频信息。好在现下有已经不少专门播放.tp 和.ts文件的软件问世了,Moonlight-Elecard MPEG Player 就是其中一款比较常见的支持HDTV播放的软件,目前最新的版本为2.x(图6)。安装完后,也可以运行其它播放软件来调用Moonlight- Elecard MPEG Player的解码器进行播放。
六,如何鉴别HDTV的显示格式?
目前我们无法仅从文件名称、大小上来判定一个HDTV文件的显示格式是720P还是1080i,或是1080P,但是有不少软件可以在播放时显示影片的图像信息,如WINDVD、zplay等,在软件的控制面板中选择对应的选项就可以看到详细的信息(图7 )。
七,为什么我只能看到图像,却听不到声音?
这是因为未安装AC3音频解码器,导致HDTV文件中的音频信息不能被正确识别的原因。解决的方法是下载并安装对应的音频解码器,常用的有 AC3Filter(图8)。这些音、视频解码器只需安装一次即可,播放HDTV文件时系统会自动调用,而不必每次播 放的时候都打开其控制界面。
八,为什么我播放HDTV时会出现丢帧现象?
在家用电脑上播放HDTV,对其硬件配置要求较高,主要是与CPU、显存、内存紧紧相关,如果这三样中有一样性能过低,就会产生一些播放问题。播放 HDTV时会出现丢帧现象是显存容量不够造成的,尤其是在播放1080 i格式HDTV的时候,1920×1080的像素量,需要足够大的显存才能满足其数据吞吐,因此显存至少需要64M以上,建议128M。由于是2D显示,所以对显卡核心的运算能力要求反而不是很高。
九,为什么我播放HDTV时会经常出现画面和语音停顿的现象?
一些采用了WMV-HD重新编码的HDTV文件,因为有着较高的压缩率,在播放时就需要非常高的CPU运算能力来进行实时解码,一般来说P4 2.0G/AMD 2000+ 以上及同级别的CPU可达到这个要求。同时,由于HDTV的数据流较大,需要足够的内存来支持,推荐在256M以上。如果你的电脑满足不了这样的配置,就可能会在播放过程中产生画面与语音不同步、画面经常停顿、爆音等现象。严重的话甚至无法顺利观看。如果 这种现象不太严重,则可以通过优化系统和一些小技巧来改善。
十,如何优化系统以保证顺利地播放HDTV?
除非你的电脑硬件配置的确很强,否则就很可能需要对系统进行一些优化,以便可以顺利地播放HDTV。首先是在播放HDTV前关闭所有没有用的后台程序或进程,尽量增加系统的空闲资源为播放HDTV服务;其次是选择一款占用系统资源较低的软件来播放HDTV 。Windows Media Player、WINDVD等软件占用系统资源较多,在硬件配置本就不高的系统上会影响HDTV的播放效果,这时可以选择使用BSPlayer(图9)。 BSPlayer是一款免费软件,最大的特点就是占用系统资源很小,尤其在播放HDTV文件时,与其它几个资源占用大户相比效果更为明显。另外,运行播放软件后立即打开任务管理器(仅在Windows 2000/XP中有效),将播放软件的进程级别设置为最高(图10),这样也可以为HDTV的播放调用更多的系统资源。除此之外,安装更高版本的 DirectX,也能更好地支持HDTV的播放。
十一,还有什么其它的技巧?
如果你的PC可以流利地播放HDTV,那么你唯一会感到遗憾的,可能就是抱怨显示器太小和音箱太不够劲了。音箱的问题没有好的方法可以解决,必竟PC音箱和家庭影院的音箱两者是不可同比的,然而我们可以通过调高显示器的分辨率来提高画面的清晰度和细节感。 现在主流的显示器为17寸纯平CRT(因为改变标准分辨率只会给LCD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这种方法只针对普通的CRT显示器),中低档的17寸显示器很难达到1600×1200以上的分辨率,即使达到了其水平扫描率也在60Hz以下,但是请不要忘了,电视 信号的水平扫描率也就是在这个水平上。720P的水平扫描率为60Hz,1080i则有50Hz和60Hz两种,分别为我国和美国地区的标准。也就是说,即使你在显示器水平扫描率为60Hz的状态下全屏观看HDTV或DVD等其它视频,你是感觉不到晃眼的 ,这主要是由于人眼对于动态和静态物体的感应不同造成的。因此你可以在观看HDTV的时候,放心地将显示器水平扫描率设为60Hz,进而将分辨率调高,平时使用再调回标准分辨率即可。
相关网站:http://www.silu.info
要解释HDTV,我们首先要了解DTV。DTV是一种数字电视技术,是目前传统模拟电视技术的接班人。所谓的数字电视,是指从演播室到发射、传输、接收过程中的所有环节都是使用数字电视信号,或对该系统所有的信号传播都是通过由二进制数字所构成的数字流来 完成的。数字信号的传播速率为每秒19.39兆字节,如此大的数据流传输速度保证了数字电视的高清晰度,克服了模拟电视的先天不足。同时,由于数字电视可以允许几种制式信号的同时存在,因此每个数字频道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子频道,能够满足以后频道不断增多的 需求。HDTV是DTV标准中最高的一种,即High Definision TV,故而称为HDTV。
二,HDTV中要求音、视频信号达到哪些标准?
HDTV规定了视频必须至少具备720线非交错式(720p,即常说的逐行)或1080线交错式隔行(1080i,即常说的隔行)扫描(DVD标准为 480线),屏幕纵横比为16:9。音频输出为5.1声道(杜比数字格式),同时能兼容接收其它较低格式的 信号并进行数字化处理重放。
HDTV有三种显示格式,分别是:720P(1280×720P,非交错式),1080 i(1920×1080i,交错式),1080P(1920×1080i,非交错式),其中网络上流传的以720P和1080 i最为常见,而在微软WMV-HD站点上1080P的样片相对较多。
三,如何收看HDTV节目?
目前有两种方式可欣赏到HDTV节目。一种是在电视上实时收看HDTV,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是电视可接收到HDTV信号,这需要额外添加相关的硬件(图1 SA-2HD 高清信号发生器),其次是电视符合HDTV标准,主要是指电视的分辨率和接收端口而言。
另一种是在电脑上通过软件播放。目前我国只有极少部分地区可接收到HDTV数字信号,而且HDTV电视的价格仍高高在上,不是普通消费者所能承受的。因此,在网络中找寻HDTC源,下载后在个人电脑上播放,成了大多数HDTV迷们的一个尝鲜方法。
四,哪些是可用于电脑播放的HDTV文件?
网络中流传的HDTV主要以两类文件的方式存在,一类是经过MPEG-2标准压缩,以.tp和.ts为后缀的视频流文件(图2),一类是经过WMV-HD (Windows Media Video High Definition)标准压缩过的.wmv文件,还有少数文件后缀为.avi或.mpg,其性质与.wmv是完全一样的。
HDTV文件都比较大,即使是经过重新编码过后的.wmv文件也非同小可。以一部普通电影的时间长度来计算,.wmv文件将会有4G以上,而同样时间长度的.tp和.ts文件能达到8G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0多G。因此,除了通过文件后缀名,还可以通过文 件大小来判断是否为HDTV文件。
五,如何在个人电脑上播放HDTV节目?
对于.wmv文件,只要系统安装了Windows Media Player 9 或更高版本,就可以正常播放(图3),一些播放软件的最新版本已经开始支持WMV-HD,如WINDVD6等,也可以直接使用这些软件播放HDTV(图 4)。有些HDTV文件在压缩过程中采用了其它标准的编码格式,就需要安装对应的解码器,遇到Windows Media Player 9不能正常播放时,可以再安装ffdshow(图5),它带有各种最常用的解码器。
播放以.tp和.ts为后缀的视频流文件要稍微麻烦一点,因为文件中分别包含有AC3音频信息和MPEG-2视频信息。好在现下有已经不少专门播放.tp 和.ts文件的软件问世了,Moonlight-Elecard MPEG Player 就是其中一款比较常见的支持HDTV播放的软件,目前最新的版本为2.x(图6)。安装完后,也可以运行其它播放软件来调用Moonlight- Elecard MPEG Player的解码器进行播放。
六,如何鉴别HDTV的显示格式?
目前我们无法仅从文件名称、大小上来判定一个HDTV文件的显示格式是720P还是1080i,或是1080P,但是有不少软件可以在播放时显示影片的图像信息,如WINDVD、zplay等,在软件的控制面板中选择对应的选项就可以看到详细的信息(图7 )。
七,为什么我只能看到图像,却听不到声音?
这是因为未安装AC3音频解码器,导致HDTV文件中的音频信息不能被正确识别的原因。解决的方法是下载并安装对应的音频解码器,常用的有 AC3Filter(图8)。这些音、视频解码器只需安装一次即可,播放HDTV文件时系统会自动调用,而不必每次播 放的时候都打开其控制界面。
八,为什么我播放HDTV时会出现丢帧现象?
在家用电脑上播放HDTV,对其硬件配置要求较高,主要是与CPU、显存、内存紧紧相关,如果这三样中有一样性能过低,就会产生一些播放问题。播放 HDTV时会出现丢帧现象是显存容量不够造成的,尤其是在播放1080 i格式HDTV的时候,1920×1080的像素量,需要足够大的显存才能满足其数据吞吐,因此显存至少需要64M以上,建议128M。由于是2D显示,所以对显卡核心的运算能力要求反而不是很高。
九,为什么我播放HDTV时会经常出现画面和语音停顿的现象?
一些采用了WMV-HD重新编码的HDTV文件,因为有着较高的压缩率,在播放时就需要非常高的CPU运算能力来进行实时解码,一般来说P4 2.0G/AMD 2000+ 以上及同级别的CPU可达到这个要求。同时,由于HDTV的数据流较大,需要足够的内存来支持,推荐在256M以上。如果你的电脑满足不了这样的配置,就可能会在播放过程中产生画面与语音不同步、画面经常停顿、爆音等现象。严重的话甚至无法顺利观看。如果 这种现象不太严重,则可以通过优化系统和一些小技巧来改善。
十,如何优化系统以保证顺利地播放HDTV?
除非你的电脑硬件配置的确很强,否则就很可能需要对系统进行一些优化,以便可以顺利地播放HDTV。首先是在播放HDTV前关闭所有没有用的后台程序或进程,尽量增加系统的空闲资源为播放HDTV服务;其次是选择一款占用系统资源较低的软件来播放HDTV 。Windows Media Player、WINDVD等软件占用系统资源较多,在硬件配置本就不高的系统上会影响HDTV的播放效果,这时可以选择使用BSPlayer(图9)。 BSPlayer是一款免费软件,最大的特点就是占用系统资源很小,尤其在播放HDTV文件时,与其它几个资源占用大户相比效果更为明显。另外,运行播放软件后立即打开任务管理器(仅在Windows 2000/XP中有效),将播放软件的进程级别设置为最高(图10),这样也可以为HDTV的播放调用更多的系统资源。除此之外,安装更高版本的 DirectX,也能更好地支持HDTV的播放。
十一,还有什么其它的技巧?
如果你的PC可以流利地播放HDTV,那么你唯一会感到遗憾的,可能就是抱怨显示器太小和音箱太不够劲了。音箱的问题没有好的方法可以解决,必竟PC音箱和家庭影院的音箱两者是不可同比的,然而我们可以通过调高显示器的分辨率来提高画面的清晰度和细节感。 现在主流的显示器为17寸纯平CRT(因为改变标准分辨率只会给LCD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这种方法只针对普通的CRT显示器),中低档的17寸显示器很难达到1600×1200以上的分辨率,即使达到了其水平扫描率也在60Hz以下,但是请不要忘了,电视 信号的水平扫描率也就是在这个水平上。720P的水平扫描率为60Hz,1080i则有50Hz和60Hz两种,分别为我国和美国地区的标准。也就是说,即使你在显示器水平扫描率为60Hz的状态下全屏观看HDTV或DVD等其它视频,你是感觉不到晃眼的 ,这主要是由于人眼对于动态和静态物体的感应不同造成的。因此你可以在观看HDTV的时候,放心地将显示器水平扫描率设为60Hz,进而将分辨率调高,平时使用再调回标准分辨率即可。
相关网站:http://www.silu.info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