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组织方式的未来
WebLeOn在《杨致远眼中搜索的未来》这篇帖子的评论中说:
完整的搜索是搜集加筛选。现在的搜索引擎在筛选方面的确没有什么作为。个人化和智能化,还都停留在增强和延伸搜集的功能上。不过从技术上来说,要让搜索引擎来理解每个人的思想进行合理的筛选,实在是有点困难。
其实,这里涉及的已经不仅仅是搜索的未来了,这里所谈论的更多是信息组织方式的未来。互联网让信息触手可及,搜索引擎让信息更容易被找到。Google的价值就在于,通过机器和算法,让互联网上浩如烟海的混沌信息变得有序。不过,再智能的机器也无法替代人自己的大脑,况且,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信息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很多人在讨论,Google的机器新闻是否将战胜新浪那样的人工编辑的新闻。我的看法是,如果新浪的新闻来源与Google的新闻来源大致一致,并且如果新浪的编辑方针,比如什么样的新闻可以上头条,什么样的新闻可以上要闻,什么样的新闻只能放到“更多”当中,可以被充分量化,那么它就一定可以被机器替代。实际上,新浪新闻的绝大部分工作确实可以被分解、被量化,之所以看上去它还没遇到什么危机,仅仅是因为现在机器的算法还不足够好。如果让陈彤去给Google News中文版设计算法的工程师讲讲课,他们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但是,无论是新浪新闻,还是Google News,他们共同的问题就是,他们把用户设想成了一个抽象的人。张三不再是张三,李四也不再是李四,他们都是同一个抽象的“用户”或“读者”。所以,他们向上千万的用户或读者提供一模一样的信息,他们想当然地认为,这些信息一定会适合绝大多数人。他们对自己的算法或编辑方针怀有固执的自信。
当然,这种自信是他们在特定时期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但时代已经变了。
很多新的技术正在成熟。如P2P技术,社会化计算技术,网格技术等。这些技术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让从前单纯的信息或资源的获取者,同时成为信息或资源的提供者。这些技术的出现,正在让信息的提供者、组织者和获取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过去的用户,今天正在参与到信息的提供和组织之中,这跟Google和新浪过去所处的环境已经大为不同。如果没有别的信息筛选方式,我只好接受新浪的方式,但如果有很多和我有共同兴趣的人在对信息进行筛选,我为什么还要接受新浪?对我而言,新浪只是众多信息筛选者中的一个,甚至是最没有个性的一个——如果不说那些简单的copy/paste工作等于机器的话。
这其实就是365Key的思路。就像通过BitTorrent下载文件,参与的人越多,价值就越大,因为贡献资源的人多了。在365Key中,你可以订阅跟你志趣相投的人的网摘,这样,你所获得的信息不但比新浪提供的更加个性化,涉猎范围也比新浪的新闻编辑更广,比如新浪很难把一个blog上的内容放到它的新闻中心(木子美除外)。
当每个人都成为信息世界中一个能动的节点,这个巨大的活的“网格”将产生出不可思议的能量。这有赖于技术的支持,但不再是技术本身。信息不再简单地以供和求的方式流动,社会化的信息组织方式,让每一条你所获得的信息,都被充分地为你定制过了,因为你自己就是整个信息加工过程的直接参与者。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