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小城,城西的鸡打鸣,城东的烟囱便开始冒烟了。
五年前,老唐从渡口到城北头的枫树坳是十分钟,现在是十二分钟。冲着这一点,老唐常对唐婶说:“你,别叫我老头子。”
唐婶也总是笑着说:“那,明天你去拉拉脸吧。”
“这叫什么话。”
老了还是老了。老唐怎么也敌不住,午间的那股子倦意了。阳光从叶隙中透下来,耀在水泥地上那股白花花的光,让老唐着实的透不过了气来。这几年,街道两旁的林木也是象抽了疯似的,一会高一会矮,一会是水泥花坛,一会是杨树、合欢。老唐就是弄不明白,现在的人怎么都跟儿子小唐似的爱折腾。
人老了,想的事也多了。这几来,老唐一直想让小唐明白,他这辈子是怎么过的。时尚的说法,是想让小唐多少理解理解他。小唐也试过想要听听老头都能说些什么。可是,每次除了听一脑门子的“是”、“不是”之外,大多数时间都神游去了。人胖了,有时候静下心来听些事不瞌睡,真的很难。
有时候,小唐听着听着,便想,老头说的这东西现在还有几个人在意呀。比方说:渡口的老榕树旁,突然的便又多长出来几株小榕树。小榕树是绿也好,瘦也好,横坚是该长成老榕树那样,只要不是没理由的结出了几个果子来,人们都能接受。谁会去想它们该怎么个长法。
每次谈话的结果,都是老唐憋不住荼水上厕所时,小唐窜上摩托车落荒而逃,满院落的鸡、鸭都急急的飞叫成一片……
唐婶匆匆的跑出来叫:“你,慢点……”
渡口的清晨是美的。
不管什么天,老唐总是会在那呆一会。风起的时候,那弥起的水雾便象是青烟,如玄似幻,而江水凝而不动,只是,轻波在光梭里粼粼如璧。这一江的水正好划开县域为两半。一边是巴邱,一边是水边。原来巴邱是县城,现在水边是县城,105国道从水边过。
老唐在巴邱住了四十年了。这小城虽说是个县府,可是比起外头的镇子却大不了多少。全县的单位都林林总总的散布在赣江边的山角下。傍晚时,路灯一亮,半山里的人家灯火通明的,倒也有几份景致。自从县政府搬到江对面的国道边之后,那份热闹便清减了。按老唐的话来说,人们象蚂蚁搬家似的一串一串的驮着家什过河了。小唐在江对面也弄了一幢房子,三层半框架结构,一楼是门面,二,三楼住家。可是,老唐是死活不让搬,老头说了,“离开了家里这口老井,我活不了几天,你们选吧。”那井,是老唐自己掏的。
老唐对这井是有几分感情的。几十年了,井沿的青石都风化如刀,透出了西汉代的青铜色了。赣江边的井容易掏,掘一个洞下去,准保有水。可是,要和老唐家这口井这样清洌可口的倒是不多。你可别小瞧,这井在当年可和现今的空调、电脑一样,是“综合国力”的体现。邻近这一片的孩子可都喝这口井里的水长大的。几十年了,井口上“饮水思源”几个字都磨平了。当年,琢这几个字花了老唐半个月的时间。转眼对着这几个清瘦的字过了半辈子。
老唐写得一手好字。在那些印刷体的春联没有到这座小县城之前,老唐的那手柳体春联在这县城里的占有份额是很高的。老唐对于字的理解远远比生活的理解更多。他总是感觉着,现在的人和他们一辈的人那般踏实的没有了。做人做事,那些原本的道理——结果论也好;过程论也好,老唐是不会计较了。他都计较一辈子了。唐婶的说,他是计较不动了。除了,一大迭的文稿和可以享有的每月百来块钱的津贴费,他将没有什么能留下。
老唐的儿子小唐也曾拿过老唐的那迭文稿,给文化人看过。可人家看了,也说了:“老人,文采还好……”便没有下文了。小唐是个生意人,虽说老唐写的那堆东西,他看不太明白。可是,他最明白,做什么买卖都得有个卖点。老唐的那迭文稿写的是老头这一生,虽说其中有些称得上是不太平常的经历,可是,真的让人捕捉不到有那些精神上和思想上的闪光点,——就是文化人的导师说的那些“闪闪发光,催人上进的东西”。人家称老唐为“老人”,而没有和小唐一般叫“老头”,这多多少少的可以看出老唐读的那几年师塾是没有白读的。
老唐七十岁生日那天,小唐特别请了文化人来赴宴。“小糊涂仙”海喝了一顿。二十几万字的文稿摇摇晃晃的便走了。过了一周,电话来了,说:“改个中篇吧。”
又过了一周,电话来了,说:“改个短篇吧。”又过了一周,电话来了,说:“改个短篇吧。”还是过了一周,电话来了,说:“改个小小说吧。”老唐大叫:“你丫,给我拿回来……”随后把电话砸了。他怕电话再来,便成诗歌了。
老唐祖籍是长沙的。祖上本有些产业,可是,到了太公那一辈,便没落下什么了。搁到老唐这辈,除了几亩薄地和几年师塾,老唐什么也没捞着。十八岁那年,他到了湘潭。在师范读了不到二年书,认识了当年的唐婶。唐婶当年可是当地的一枝花。刚在相识时,那水汪汪的大眼睛,一眼便可以让老唐这个穷小子,喘不过气来了。唐婶家在当地也算是一个旺族,怎么甘心一朵鲜花插在老唐身上。幸好,俩人逃的快。要不便没有小唐这一辈了。
后来。那师范和军统沾上了边。于是,老唐在牛棚里呆了好几年。终了,放到了小县城郊的农村劳动改造。
开始,老唐和唐婶在向阳的山边边搭了个窝棚。湖南人嘛,大脚板、大锄头,开了几亩荒地,也便够糊口了。后来,又添了小唐和几个丫头,于是,便饥一顿饱一顿的了。村民们开头只是远远的看着老唐一家在山边边上张罗着,看着看着还是忍不住山里人对人那股子热乎劲。日子稍长,老唐全家便和全村熟络了起来。女人们贪着唐婶的那手花边活,而男人大多爱喝老唐家的那口子谷烧酒。当然,少不了年年从小年夜起,老唐为家家户户写的春联。后来,老村长觉得文化人便该干点文化人的事。于是,老唐便当上了代课老师。一晃便是几十年,唯一不同的是,平反后代课变成了民办,后来,又进了城。
教了那么些年的书,儿子小唐却没的读多少书。小唐读书的那几年正在大闹革命,他算是混过了高中吧,在同邻人中已经是非常难得了。大办农业的那几年,他到海南制了两年稻种。回来后,做上了村里的技术员,后来,又做上了村长,乡里的技术员。虽说现在他仍然说不清化肥袋子上的“N、P、K”倒底哪个是哪个。但是,凭着自己地里的庄稼长势,十里八乡的人们还是蛮信服他的。这几年,自己开了个卖农药、化肥的小铺子,着实的赚了一点钱。
几年的买卖做下来,小唐虽然还没有达到“奸商”的水准。“买的没有卖的精”这句话是很深该的理解了。代理了好几家外省农药的产品,开了好几家分店。自然干了不少以次充好,以劣冒优的事。更甚的是,后院的葡萄架倒下的频率也逐年多了起来。
其实,小唐还算是蛮孝顺的。对老唐可是从来不说个“不”字。老唐对小唐也挺直白:“你钱是越来越多,文化越来越少……”
邻居老张的孩子要结婚,让老张老两口搬回乡下住去了。想起这个老唐就气不打一处来。他就不明白,为什么如今这亲情便这么样的鸟淡了。唐婶说:“这不是为了孩子嘛。”
“为了孩子?”老唐急了,“那谁为了老人!”
小唐怎么也弄不明白,老唐为什么就不愿意搬到水边去住,老头说离不开那口井,可是,全家在三年前喝的便都是纯净水了。而且,这两年井没淘过,水是一阵比一阵混了。让他更不明白的是,儿子为什么宁愿和电脑里面的那些不相识的人聊上一整天,也不愿和他说上一句整话。
年夜饭的时候,老唐只说了句,“井,风化的太历害,要修了。”
年过后,小唐五十岁了。
article.rongshuxia.com/viewart.rs?aid=1449560
清清和风于 2002.06.19 15:02 发表在都市小说,文章编号:1449560
五年前,老唐从渡口到城北头的枫树坳是十分钟,现在是十二分钟。冲着这一点,老唐常对唐婶说:“你,别叫我老头子。”
唐婶也总是笑着说:“那,明天你去拉拉脸吧。”
“这叫什么话。”
老了还是老了。老唐怎么也敌不住,午间的那股子倦意了。阳光从叶隙中透下来,耀在水泥地上那股白花花的光,让老唐着实的透不过了气来。这几年,街道两旁的林木也是象抽了疯似的,一会高一会矮,一会是水泥花坛,一会是杨树、合欢。老唐就是弄不明白,现在的人怎么都跟儿子小唐似的爱折腾。
人老了,想的事也多了。这几来,老唐一直想让小唐明白,他这辈子是怎么过的。时尚的说法,是想让小唐多少理解理解他。小唐也试过想要听听老头都能说些什么。可是,每次除了听一脑门子的“是”、“不是”之外,大多数时间都神游去了。人胖了,有时候静下心来听些事不瞌睡,真的很难。
有时候,小唐听着听着,便想,老头说的这东西现在还有几个人在意呀。比方说:渡口的老榕树旁,突然的便又多长出来几株小榕树。小榕树是绿也好,瘦也好,横坚是该长成老榕树那样,只要不是没理由的结出了几个果子来,人们都能接受。谁会去想它们该怎么个长法。
每次谈话的结果,都是老唐憋不住荼水上厕所时,小唐窜上摩托车落荒而逃,满院落的鸡、鸭都急急的飞叫成一片……
唐婶匆匆的跑出来叫:“你,慢点……”
渡口的清晨是美的。
不管什么天,老唐总是会在那呆一会。风起的时候,那弥起的水雾便象是青烟,如玄似幻,而江水凝而不动,只是,轻波在光梭里粼粼如璧。这一江的水正好划开县域为两半。一边是巴邱,一边是水边。原来巴邱是县城,现在水边是县城,105国道从水边过。
老唐在巴邱住了四十年了。这小城虽说是个县府,可是比起外头的镇子却大不了多少。全县的单位都林林总总的散布在赣江边的山角下。傍晚时,路灯一亮,半山里的人家灯火通明的,倒也有几份景致。自从县政府搬到江对面的国道边之后,那份热闹便清减了。按老唐的话来说,人们象蚂蚁搬家似的一串一串的驮着家什过河了。小唐在江对面也弄了一幢房子,三层半框架结构,一楼是门面,二,三楼住家。可是,老唐是死活不让搬,老头说了,“离开了家里这口老井,我活不了几天,你们选吧。”那井,是老唐自己掏的。
老唐对这井是有几分感情的。几十年了,井沿的青石都风化如刀,透出了西汉代的青铜色了。赣江边的井容易掏,掘一个洞下去,准保有水。可是,要和老唐家这口井这样清洌可口的倒是不多。你可别小瞧,这井在当年可和现今的空调、电脑一样,是“综合国力”的体现。邻近这一片的孩子可都喝这口井里的水长大的。几十年了,井口上“饮水思源”几个字都磨平了。当年,琢这几个字花了老唐半个月的时间。转眼对着这几个清瘦的字过了半辈子。
老唐写得一手好字。在那些印刷体的春联没有到这座小县城之前,老唐的那手柳体春联在这县城里的占有份额是很高的。老唐对于字的理解远远比生活的理解更多。他总是感觉着,现在的人和他们一辈的人那般踏实的没有了。做人做事,那些原本的道理——结果论也好;过程论也好,老唐是不会计较了。他都计较一辈子了。唐婶的说,他是计较不动了。除了,一大迭的文稿和可以享有的每月百来块钱的津贴费,他将没有什么能留下。
老唐的儿子小唐也曾拿过老唐的那迭文稿,给文化人看过。可人家看了,也说了:“老人,文采还好……”便没有下文了。小唐是个生意人,虽说老唐写的那堆东西,他看不太明白。可是,他最明白,做什么买卖都得有个卖点。老唐的那迭文稿写的是老头这一生,虽说其中有些称得上是不太平常的经历,可是,真的让人捕捉不到有那些精神上和思想上的闪光点,——就是文化人的导师说的那些“闪闪发光,催人上进的东西”。人家称老唐为“老人”,而没有和小唐一般叫“老头”,这多多少少的可以看出老唐读的那几年师塾是没有白读的。
老唐七十岁生日那天,小唐特别请了文化人来赴宴。“小糊涂仙”海喝了一顿。二十几万字的文稿摇摇晃晃的便走了。过了一周,电话来了,说:“改个中篇吧。”
又过了一周,电话来了,说:“改个短篇吧。”又过了一周,电话来了,说:“改个短篇吧。”还是过了一周,电话来了,说:“改个小小说吧。”老唐大叫:“你丫,给我拿回来……”随后把电话砸了。他怕电话再来,便成诗歌了。
老唐祖籍是长沙的。祖上本有些产业,可是,到了太公那一辈,便没落下什么了。搁到老唐这辈,除了几亩薄地和几年师塾,老唐什么也没捞着。十八岁那年,他到了湘潭。在师范读了不到二年书,认识了当年的唐婶。唐婶当年可是当地的一枝花。刚在相识时,那水汪汪的大眼睛,一眼便可以让老唐这个穷小子,喘不过气来了。唐婶家在当地也算是一个旺族,怎么甘心一朵鲜花插在老唐身上。幸好,俩人逃的快。要不便没有小唐这一辈了。
后来。那师范和军统沾上了边。于是,老唐在牛棚里呆了好几年。终了,放到了小县城郊的农村劳动改造。
开始,老唐和唐婶在向阳的山边边搭了个窝棚。湖南人嘛,大脚板、大锄头,开了几亩荒地,也便够糊口了。后来,又添了小唐和几个丫头,于是,便饥一顿饱一顿的了。村民们开头只是远远的看着老唐一家在山边边上张罗着,看着看着还是忍不住山里人对人那股子热乎劲。日子稍长,老唐全家便和全村熟络了起来。女人们贪着唐婶的那手花边活,而男人大多爱喝老唐家的那口子谷烧酒。当然,少不了年年从小年夜起,老唐为家家户户写的春联。后来,老村长觉得文化人便该干点文化人的事。于是,老唐便当上了代课老师。一晃便是几十年,唯一不同的是,平反后代课变成了民办,后来,又进了城。
教了那么些年的书,儿子小唐却没的读多少书。小唐读书的那几年正在大闹革命,他算是混过了高中吧,在同邻人中已经是非常难得了。大办农业的那几年,他到海南制了两年稻种。回来后,做上了村里的技术员,后来,又做上了村长,乡里的技术员。虽说现在他仍然说不清化肥袋子上的“N、P、K”倒底哪个是哪个。但是,凭着自己地里的庄稼长势,十里八乡的人们还是蛮信服他的。这几年,自己开了个卖农药、化肥的小铺子,着实的赚了一点钱。
几年的买卖做下来,小唐虽然还没有达到“奸商”的水准。“买的没有卖的精”这句话是很深该的理解了。代理了好几家外省农药的产品,开了好几家分店。自然干了不少以次充好,以劣冒优的事。更甚的是,后院的葡萄架倒下的频率也逐年多了起来。
其实,小唐还算是蛮孝顺的。对老唐可是从来不说个“不”字。老唐对小唐也挺直白:“你钱是越来越多,文化越来越少……”
邻居老张的孩子要结婚,让老张老两口搬回乡下住去了。想起这个老唐就气不打一处来。他就不明白,为什么如今这亲情便这么样的鸟淡了。唐婶说:“这不是为了孩子嘛。”
“为了孩子?”老唐急了,“那谁为了老人!”
小唐怎么也弄不明白,老唐为什么就不愿意搬到水边去住,老头说离不开那口井,可是,全家在三年前喝的便都是纯净水了。而且,这两年井没淘过,水是一阵比一阵混了。让他更不明白的是,儿子为什么宁愿和电脑里面的那些不相识的人聊上一整天,也不愿和他说上一句整话。
年夜饭的时候,老唐只说了句,“井,风化的太历害,要修了。”
年过后,小唐五十岁了。
article.rongshuxia.com/viewart.rs?aid=1449560
清清和风于 2002.06.19 15:02 发表在都市小说,文章编号:1449560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