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涩的爱情...*^_^*

      Edifier 2005-2-11 17:33


加班回来后也不知道潜意识哼出了这个调,那就分享吧.呵呵 *^_^*



--------------------------------------------------------------------------------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people.sina.com.cn 2003年12月05日 14:28 新浪论坛

作者:我问候(曾明星)

  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只有风儿在轻轻唱,夜色多么美心儿多爽朗,在这迷人的晚上,小河静静流微微泛波浪,水面映着银色月光,一阵轻风一阵歌声,多么幽静的晚上,我的心上人坐在我身旁,默默看着我不作声,我想对你讲但又难为情,多少话儿留在心上,长夜快过去天色蒙蒙亮,衷心祝福你好姑娘,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昨夜,夜风乍寒。翻阅我的照片的时候,突然看到叔叔他们给我留下的不多的记忆。这些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笑脸和故事,我喜欢在一种氛围中去体会心情。看看四面雪白的墙壁,我找不到他们的那个时候的痕迹。无奈中突然点击了那首苏联经典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居然有些激动。仿佛自己就是过去叔叔那个激情的年代,羞涩的年代,纯洁的年代。

  那个应该追溯到父亲的父亲的岁月,一把小提琴,一身中山装。女骇一套绿色的军装,许多年轻人忘记了饥饿,在一个小小的草坪上点燃一支篝火,琴声响起,载歌载舞。在一片明媚的笑脸中体会青春的无暇和快乐。因为他们纯粹的音乐享受,纯粹的美好向往,纯粹的高尚的理想让他们的眼睛没有一丝的忧郁和无助。单纯地享受这和谐的旋律,单纯舞动着青春的肢体,如同他们中间燃烧的篝火。

  也许父亲辈的年代因为有了十年,眼睛里含有了忧郁和思考。他们的青春充满了盘问,置疑。饥饿和一如既往的贫困让他们迷茫。但童年十年的沉寂后百花起放,骚动的青春激情正好迎上了这个年代。这时候他们围在一个舞台上,不再几个人偷偷躲在一个草坪上拉起这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而是面对惊讶而又激动的成千上万的观众,把他们美丽的形象和美丽的爱情尽情展现出来。那一曲声音高亢起来,其中有呼唤,呼唤变革。

  到了我这辈了,这些歌好象真的暮鼓沉钟了。一张张老唱片好象专门为我们的父辈和爷辈们准备的,为让他们在梦回青春准备的。我们已经把他们遗忘了,因为在我们年代中他们是一个过时时代的体现。在个性张扬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变化无常的东西。一刹那而过的流行。我们害怕停步在同一个地方,我们拒绝经典。快餐的文化让我们依旧燃烧快乐的青春。但我们似乎没有了许多感动,包括羞涩的爱情和美丽的景色。因为我们在变幻昏暗的灯光下每天靠的是啤酒的麻醉而呼吸不到大自然空气。一个个丰乳肥臀的女人让我们渴望辫子姑娘。在多么幽静的晚上静静地体味这个份心情,就如莫斯科郊外晚上的心情。害怕我们这个年代过后还有多少回忆能够让我们暮年后去品味。这是一种时代的变革,但并不一定每一种变革都是前进和进步的。听多了油腻腻的爱情歌谣后突然再听一听我们历史老歌,不知道为什么居然有种天籁之音的感觉,穿透了几个时代的歌曲依旧散发它魅力的芬香。这是缺少营养的快餐文化所不能比拟的。我们赞扬昙花一现,那是因为它客观短暂的生命里留下绚烂的花朵。在我们这个年代里我们给许多文化提供了生存的土壤。但他们自己卡断了自己的喉咙。它们并不是昙花。那些流传如今的老歌,即使现在不能提供肥沃的土壤,但它们在悬崖峭壁中依旧迎风而生,而且生机勃勃!是啊,经过岁月洗练过的它们,就如成年的老酒散发岁月的香醇。

  写到这里,好象温和了许多,歌曲还在重复播放。突然知道:什么是流行?其实流行包括空间和时间两个概念。如果因为时间夭折的歌曲并不能说流行。虽然它曾唱到了大江南北。像这些岁月无法蜕却它们光华的老歌,那才是流行。

  恩,好好听听,这个感动了几个年代的歌曲。


自己附上: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如何风靡全国

  提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有谁会不知道它呢?这支优美动听的歌曲深深影响了我国几代人。它已成为那特定时代苏联歌曲的一个代表。

  这首歌诞生于1956年。电影制片厂邀请作曲家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和诗人马都索夫斯基合作,为电影写了4首插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就是其中的一首。

  最初,电影制片厂的音乐部负责人对《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并不满意,认为它是平庸之作。然而影片上映后,这支插曲却出乎意料地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1957年,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在莫斯科举行,联欢节筹委会选送它参加联欢节歌曲大赛。

  这首歌一举夺得金奖,深受各国代表的喜爱。

  第一个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介绍到我国的是当时还不满23岁的上海残疾青年薛范。歌曲在世界青年联欢会上获奖的消息一见报后,他马上将它译成了中文。

  上个世纪50年代,薛范因自幼双腿残疾被大学拒之门外。但他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俄语,并自学了大学中文系的全部课程,19岁开始发表翻译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使他一夜成名,引起广泛瞩目。以后虽然有不止一位译者再次将这首歌译成中文,但40多年来薛范的版本无人能够超越,它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文革”后期,薛范复习了中学时代学过的英语,又自学法语和日语,从而大大拓宽了译配歌曲的创作空间。如今他已是国内著名的音乐学家、外国歌曲翻译家,在国外也享有很高声誉。

  如今年近古稀的薛范,充满深情地回忆起当年译配《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时的情景:1957年7月,他着手翻译这支歌已经两天了,但仍有好几处感到不甚满意。那天晚上,他坐轮椅去剧院看歌剧。散场后,回家的路上,一片静谧中,忽然传来悦耳的钢琴声。他停下车,听出这是肖邦的《降E大调夜曲》。美妙的旋律挽留住他,他痴心地谛听着,浮想联翩。直到琴声沉寂以后,

  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回到家里已是午夜一点,但他毫无倦意,坐在未完成的译稿前,灵感勃发,仅用了一个小时一挥而就。

  这年9月,歌曲就在上海的《广播歌选》上发表了。随后各地相继转载,电台播放,立刻风靡全国,接着便风靡世界。而我国则是将这首全球公认的好歌翻译、出版的第一个国家。

  一首抒情歌曲为什么能在将近半个世纪内久唱不衰?薛范解释道:歌在传唱过程中其内涵被大大地延伸了。它已不是单纯的爱情歌曲,也不仅仅是赞美莫斯科郊外迷人的夜晚。它表现了人们对祖国,对朋友,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真挚的爱。

  摘自《今晚报》龙飞/文


*^_^*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